说课稿

时间:2021-04-01 12:32: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螺纹连接》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基础第五章第三节螺纹及螺纹紧固件的螺纹知识部分。螺纹连接作为最基本的机械零件之一,在整个机械专业知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掌握好螺纹的基本知识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为高二升学班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接受较深的内容问题不大。因此,我在课堂上采用由浅入深,教师引导,学生延伸的方法,通过思考、答问等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螺纹件的常见结构;了解螺纹的结构要素;掌握螺纹代号的识别。

  2、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分辨螺纹的要素及分类。

  3、情感目标:通过螺纹连接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四、重、难点分析

  1.重点:螺纹的要素,螺纹标记。

  2.难点:螺旋线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法设计

  1、教法:认识是制造的第一步。首先引导学生对螺纹的注意,激发大家对螺纹零件结构科学设计的好奇,从而逐渐展开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2、学法:提纲挈领法;理解记忆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从螺纹零件开始,引述本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展开:从螺纹的外形认识到制造方法动画模拟。制造方法分为外螺纹和内螺纹。然后是螺纹结构的倒角、螺尾、退刀槽的认识及意义。再到参数即螺纹的五要素,内外螺纹的配合条件。最后是按照国标作图并标识和读图。讲解过程当中要注重应用图像和动画,达到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实时辅助练习和恰当的总结。

  3、小结:总结螺纹连接要素和螺纹标记。

  4、布置作业:螺纹代号的识读。

  七、教学效果评价

  如果有不同种类的螺纹实物展示配合讲解,效果会更好。

说课稿 篇2

  最后1个环节是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利用屏幕幕布功能出示本节课的板书,(面积的含义)巩固新知。接着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看。荧幕上隐藏着2个图形,一个图形上摆了4个小正方形,另一个图形上摆了12个小正方形,猜猜看谁的面积大。学生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当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时,我利用隐形幕布功能揭开谜底,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时候,不能只数正方形的个数,正方形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否则就不好比较,这个环节的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对下一个课时面积单位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节课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下,我们真正实现了 “转译”功能,即将学生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图形、符号;实现了“对话”功能,即让教材、素材成为学生对话、操作的对象。大家共同感受着数学带来的信心和快乐。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感谢大家的倾听,谢谢!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第一课时《7的乘法口诀》。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大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归纳乘法口诀,并熟练地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89的乘法口诀、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衔接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同时考虑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心理特征及学习经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初步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进行简单计算,会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结合摆七巧板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方法学习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学会用类推方法编制7的乘法口诀。

  2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学法:

  1.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学生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学习兴趣。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1~6的乘法口诀,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掌握了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再次经历观察图案——形成表象——填写表格——写出算式——编写口诀的过程。

  2.关注学生发展——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时,我创设情境,并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究口诀的编制过程。

  3.结合游戏,有效练习

  新课标中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开火车”“摘桃子”“ 快乐大转盘等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需要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因此在教学中将以学生发展为本,帮助学生运用观察、讨论、找规律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我们玩个开火车背口诀的游戏好吗?老师叫到哪个同学就从那个同学往后背诵1~6的乘法口决,每行为一列火车,各列火车比胜负。这不但是为了检测他们是否掌握并记忆了1~6的口诀,还可以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些铺垫。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自主探究,编写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加以记忆。根据教材的主题图,我逐一出示七巧板拼成的7个图案,让学生明确每个图案均是由7块板拼成的。

  提问:每增加一个图案,就增加几块拼板?学生观察图案,形成172737……的表象。

  提问:7个图案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学生用连加的形式求出1~7个图案分别有拼板的块数,填写在书本第72页的列表内,为得出积、编制乘法口诀做好铺垫。我板书1727相加,37相加……77相加。

  追问:你能对照直观图和表格,按顺序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吗?学生在堂上练习本上写出算式,从而明确了乘法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结果是如何得来的。

  学生根据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追问:根据口诀还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吗?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并出示课题“7的乘法口诀

  2.寻找规律,记忆口诀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用自己的观点去解读教材的内容,因此记口诀中主要由学生动脑想、动口说。通过小组活动,小组汇报7的乘法口诀的特点,如:前一句口诀比后一句口诀少7,后一句口诀比前一句多7,第一个字分别是一、二、三……”,第二个字都是等。再将这些特点进行汇总,现规律,有利于口诀的记忆。口诀记忆之后,采用全班一起背、开火车背、对口令等形式,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

  (三)分层练习,拓展运用

  学生学习乘法口诀要经历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过程。练习内容要体现让学生再次熟记7的乘法口诀,利用口诀计算以及解决问题,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和针对性。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

  (1)编儿歌。一只七星瓢虫背上有7个点,两只七星螵虫背上共有几个点?再通过编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再一次熟记7的乘法口诀。

  (2)摘桃子。以猴子摘桃子图片为背景,学生说出口诀的下半句,训练学生对于口诀的记忆和迅速反应能力。

  (3)快乐大转盘。屏幕显示转盘,指针转到哪个乘法算式,学生要说出算式和得数。练习时要追问学生:你是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的?引导学生主动地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4)教科书第73页的习题2。考查学生掌握口诀的程度。

  2.提高练习

  (5)补充口诀。出示口诀,补充其中的乘数或积。

  (6)教科书第73页的习题1。呈现学生熟悉的月历表,以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记忆并应用7的乘法口诀。

  (7)教科书第73页的习题5。巩固乘法口诀并让体验乘法口诀的应用价值。

  (8)教科书第74页的习题7。复习巩固用乘加或乘减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9)教科书第74页的习题9。提出的问题可以多样化,问蜡烛、蛋糕块数、花朵数量、蛋糕个数等等均可。

  (10)教科书第74页的习题10。利用题组沟通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用数学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知道了什么?”“在今后的课堂学习中哪方面你可以做得更好?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学生总结了本次课堂活动的收获和不足的方面,使本课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更有条理。

  四、说板书设计

  我将本节课的几个7相加用乘法计算和7的乘法口诀进行板书,简洁清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及意义,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强化记忆,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7的乘法口诀

  17 1×7=7 一七得七 7×1=7

  27相加 2×7=14 二七十四 7×2=14

  37相加 3×7=21 三七二十一 7×3=21

  47相加 4×7=28 四七二十八 7×4=28

  57相加 5×7=35 五七三十五 7×5=35

  67相加 6×7=42 六七四十二 7×6=42

  77相加 7×7=49 七七四十九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简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

  全文共13自然段,第一段(1-5)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得到新车,结果错了。第二段(6-11)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坐车炫耀自己,又错了。第三段(十二-十三)写保罗与小男孩度过难忘的夜晚,并懂得给予是快乐的道理。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获得”与“给予”矛盾化解、升华人物品质是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学法

  “对话”教学法;基于文本,感悟课文;超越文本,实践语言;超越自我,提升精神。

  (四)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从而走向精神的极高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五)说教学目标

  鉴于《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三维立体的设计理念以及认知水平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组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用炫耀懂得造句;(2)理解感悟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凭借课文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六)说教学思路。

  重点谈第二课时教学。

  一、复习导入。

  一个小男孩看保罗的新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保罗十分惊讶。

  (复习为理解、感悟文本,提升品质奠基。)

  二、品读课文

  1、读文本,宝罗为什么要让小男孩坐他的车兜风?在组内阅读交流、大组汇报。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要重视策划、组织、协调、实施能力的培养。)

  2、再读文本,填空。当小男孩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宝罗知道自己错了。

  (这一设计由解读全文的关键点切入,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解读奠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读写实践由此开始。这里需要注意还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问题,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A、这里看重指导朗读这样一部分

  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笑了,……这回保罗又错了。

  可以这样指导朗读,如:

  a、谁愿意读?谁愿意和他比一比,你们喜欢谁的朗读,谈谈你怎么想。

  b、你们谁有把握读好,为何这么自信?

  c、想听听老师读吗?

  d、你们认为这句话应怎样读,找个合作伙伴练练。

  你们认为哪种语气最符合当时情景,你是怎么理解的。

  分角色朗读。

  (言为心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B、三读文本,小男孩请求_________________,保罗又错了。重点指导看那新车……那些好东西了。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放电影,读完后把自己的感受与伙伴交流。

  (引领学生研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入情入境。)

  (1)师、生、文本对话,小男孩第一次错在哪里?第二次错在哪里他为什么会一错再错?

  (这一创意拓展课文意蕴,是

  引发学生思考的新生长点,具有较高的价值。引领学生领悟生活的哲理与文学的浪漫,人文素养、语言素养兼得。)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联系生活,用上懂得这个词。

  [语文学习回归生活的本真,引发真切的内心体验,获得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对话,语文的三原色在生活的调色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让语文因生活而灿烂。]

  3、学习第三段

  回读文本,思考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3个人都是难忘的?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选择一个的想法写下来,再声情并茂地说出来。

  [批文入情到情动而辞发是完美阅读的完美过程。笔下流出的题文是情感,对写的人来说,是一种物化的思维的结晶,引领人透过语言文学进行精神之旅。这里一定会因预设而有效,更因生成而精彩。

  情感在这里激荡,灵魂在这里碰撞,这里也应是本课的高潮,这里不仅鲜花更有花开的声音也是学生思想提升、生命拔节的声音。让语文因生命而精彩。)

  4、以幸福是什么的歌,升华人物情感。

  5、作业超市(选2题)

  (1)视自己的能力熟读,讲故事给朋友听。

  (2)喜欢写作的同学用灵动的笔写生活中给予是快乐的故事。

  (3)搜集给予是快乐的故事阅读。

  [力求体现不同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体现

  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是引领人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发展]

  (七)说板书

  此板书从文字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

  给予是快乐的

  小男孩

说课稿 篇5

  教师说课要点(说案)

  1. 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高职院校在突出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音乐教育。因为校园的音乐活动必不可少,有的专业课程还与音乐有关,如《音频编辑与处理》课,需要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所以有必要开设音乐课程,使音乐教育在解决有关课程的学习需要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亮点。

  (2)课程作用

  《乐理基础》是数字媒体设计系多媒体制作专业开设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怎样识五线谱、简谱和视唱),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为今后从事相关媒体的音频制作、编辑等工作奠定必要的音乐基础。

  (3)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后继课程的衔接

  《乐理基础》职业技能课(必修课);后继课程《音频编辑与处理》

  2.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为学习《音频编辑与处理》的课程打好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学习了音乐,懂得了音乐,基本掌握了音乐基础知识,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音乐活动。在专业学习的需要与生活中学以致用,以音乐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

  教学进程安排

  课程教学总体安排:总学时36,周学时2×18(周);其中授课34学时;

  考试(笔试)2学时。

  考核方式:进行卷面(80%)与视唱(20%)的考试方式,评定学生的成绩。

  3. 教学内容

  内容的组织与选取

  第一部分(6课时)音符、休止符(简谱、五线谱) ;视唱基础 。

  第二部分(7课时)各种常用记号—演奏法的记号、速度与力度、装饰音记号、

  音乐表情术语。

  第三部分(6课时)节拍与节奏以及各种拍子和拍子的应用。

  第四部分(7课时)音程与和弦(三和弦、七和弦);以及和弦的应用。 第五部分(8课时)调式(五声、六声、七声调式)、大小调。定调与调的标

  志、音乐欣赏与合唱指挥

  教材选取

  1、教科书:

  《实用简谱与五线谱入门》邵春良/编著 蓝天出版社

  2、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基本乐理简明教程》 作者:李重光 人民音乐出版社

  《简谱乐理知识》 作者:李重光 人民音乐出版社

  3、教学与实践

  学习本课程,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果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就可超出课程以外教学,加深教学程度,扩大教学范围。

  讲解为视频编配音乐(三大配乐手法):音画统一(同步-情景类);音画并行(平行-叙述类);音画对立(反向-情感类)。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讲课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师生互动和视唱训练,通过视频播放版书,加深教学环节,使学生更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2) 教学手段: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课)与多媒体投影机、PPT(幻灯机)和练习视唱的实践相结合,课堂上师生问答进行互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3)作业:布置课后作业,下节课讲评。

  (4)课程对象:数字多媒体制作专业。

  教学模式设计

  基本材料与用具:

  1、升降黑板、粉笔。

  2、多媒体投影机、PPT机(幻灯机)等。

  5. 教学队伍

  学校课程教学团队(专兼职)

  6.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们能够欣赏音乐、鉴赏音乐,在学习《音频编辑与处理》课时,能够较好地把握对音乐的运用,将来在从事相关的职业时,能学以致用、胜任工作。

  谢 谢!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的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时间的测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科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前几节长度、温度和质量等有关测量内容基础上的再拓展。停表的使用在很多实验探究中都涉及到,同时学会珍惜时间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这节课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时间的单位和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了解事件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会使用停表。了解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自己找资料,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初步认识科学实验的工具,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时间的单位、停表的使用。

  教学难点:时间计量方法的探究。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而言,初一的学生对时间单位、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及一些测量工具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叫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和求知欲。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鼓励启发、讲练结合为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注意力分散的弱点,达到“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感悟”的教学。

  2、学法。

  将原本由教师讲述的“时间的测量工具的历史”交由学生自己查找,收集资料,让他们想学习获取信息的方法。

  让学生合作交流停表的使用,培养利用已学的方法解决未知的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散文文学中来对时间进行另一番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情绪高涨自然的引入时间的学习。同时要求停内容时,一部分同学估计时间,一部分同学记录一下这位同朗读所用的时间及开始、结束的时间。

  (二)、新课教学。

  1、时刻与时间间隔

  以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讲解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以学生记录的时间巩固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这样设计能使学生体验时间过得飞快。

  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以学生记录的几分几秒中分秒的关系引入时间的单位及换算。这部分内容已留作课前作业,所以检测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由于这部分学生小学已了解,但有些同学还会出错,我会分别出示由易到难的题目以达巩固的目的。

  3、时间的测量工具

  以回到古代没有手表来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古代的测量时间的工具,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为什么它们可以记时间。古今对照展示现在的计时器,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测时间的工具的发展,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测时间的工具的发展,同时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4、停表的使用及读数

  以展示计时器引出停表。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停表的使用、观察机械停表的表盘、思考怎样读数。我会分别给出机械停表的图像、表盘的有关填空、读书的相关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机械停表并学会读数,同时,设计一道习题,让学生巩固练习。这样即把重点交给学生,学生也参与到教学中,不会感觉到停表使用的困难。

  由学生讨论之后,原本不容易记住的内容学生会记忆深刻;原本不易理解、不懂得地方通过兵教兵都可以解决,从而突破重点。

  做小结。

  巩固内容:作业完成探究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说课稿 篇7

  活动名称: 罐子满满

  活动目标:

  1、 通过装一装,比多少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

  2、 探索出把一个容器装满且数量最多的方法。

  活动领域:科学(中班)

  活动准备:

  盘子 玩具 枣 核桃 玉米 纸球 罐子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张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样东西(出示罐子)看,这事什么?(罐子)

  二、张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个罐子装东西。

  1.张老师准备了好多东西,小朋友看看有些什么?

  出示枣 核桃

  2.那小朋友再仔细看看,从大小上看,有什么不同?

  3.那小朋友猜一猜要装满这个罐子,装大的核桃装的多?还是装小的枣装的多?

  三、把大小不同的物体各装入同样罐子,比数量多少?

  1.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装一装,看看到底是装大东西装的多,还是小东西装的.多?

  2.在操作之前老师提几点要求:拿东西时一定要轻轻拿,小心洒在桌子上、地上,尤其使用罐子时要小心,罐子是用玻璃的,打碎了很容易扎伤小朋友的手,当小朋友操作完毕后,装满东西的罐子放在桌子右边。

  3.好了,现在请小朋友把轻轻拿出来。

  4.小朋友开始操作。

  5.小朋友都操作完了,挑小朋友说,你装的是什么?装满罐子装得大的多?还是小的多?

  小结:哦,小朋友都发现了,在一样大的罐子里,越大的东西装的越少,越小的东西装的越多。

  四、出示三种材料进行比叫并且装满罐子,知道怎样装数量最多。

  1.现在请小朋友把你们桌子上的罐子盖上盖子轻轻摇一摇仔细观察罐子里的东西有什么变化?那你的罐子里东西装满罐子了吗?还能用什么东西填满呢?(拿与原来罐子里一样的东西装)

  小朋友会动脑筋说不行。得装小的。

  2.那现在老师又给小朋友准备了三种东西,用这三种东西装满罐子。看看咋样装数量最多?想一想要装满罐子大东西装的多点?还是小东西多点?

  小结:原来我们要在罐子里装最多的东西,大的东西一定要放的少,这样就能放很多个小东西。

  活动延伸:小朋友今天玩的开心吗?老师把这些东西放在区域中,小朋友平时也可以去玩一玩。

说课稿 篇8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科普童话。它通过品读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了解花生的生长规律,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我在教学中以小松鼠找花生果的过程(即: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为明线,以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即新奇——高兴——急切、失望——疑惑——喜悦)为暗线展开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复习导入,第二部分为品读感知,第三为部分回归拓展,第四部分为学写生字。其实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这里着重说说品读感知部分。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文中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童趣。品读课文时综合各种手段,逐层深入,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等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学习到积累,充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第一段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按图以“绿油油”、“黄灿灿”为重点练习说话,引学生充分进入情境,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第二自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充分体会小松鼠因认识花生而产生一个美好愿望时的高兴心情,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而读好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抓住“每天、都、可是、直到、也、睁大眼睛、自言自语”这些关键词充分感知小松鼠找花生果时的急切以及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时的失望、意外、疑惑之情,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规律。第五段教学中先让学生自悟其中的秘密,读好蚯蚓的话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最后再让学生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小松鼠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进一步了解花生的生长规律,从而学好课文,积累丰富的语言。

  总之本着“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理念,教学中着力以读为本,读中促思,以生动的情境创设为辅助,让学生比较顺利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思考的乐趣,语文的乐趣。

说课稿 篇9

  《琵琶行》是新课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这一阶段的儿童大都经历牙疼或者换牙,这是这一时期成长突出的问题之一,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牙齿的功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护齿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意识。

  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他们正处于脱掉乳牙,长出恒牙的阶段,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充满了好奇,在生活中由于缺乏认识可能形成一些不良习惯,这些都急需在实践中改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牙齿的作用以及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消除蛀牙。

  (3)培养学生早晚刷牙、少吃甜食,保护牙齿的好习惯。

  四、教法学法

  教法:(1)直观教学法:如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语言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运用评价、表扬、鼓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自尊和自信。

  (3)以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实践,促进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我展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牙齿,这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更快的进入教学主题。

  (二)、互动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部分,为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以下五个环节:

  (1)导出刷牙保护牙齿。首先讲解牙齿的分类,让学生对自己的牙齿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牙齿的功能和蛀牙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刷牙的重要性,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刷牙是保护牙齿的一种好办法。

  (2)学会正确刷牙。首先利用牙齿模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刷牙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展示自我;然后通过视频引导学生归纳正确的刷牙方法;最后教师积极引导,进一步将刷牙方法编成顺口溜。

  (3)深化刷牙方法。首先让同桌两人以比赛的形式记忆刷牙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刷牙方法;然后让学生再次展示,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刷牙方法。

  (4)拓展护齿好习惯。引导学生思考除刷牙以外的保护牙齿的方法,然后通过牙博士视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护齿好习惯,这在发挥学生主动性,吸引注意力的同时,到达快速掌握的目的。

  (5)反思自身习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反思自己生活中所做到的护齿习惯,以及自己需要改善和加强的地方,进一步加强对护齿好习惯的认识。

  (三)、小结

  (1)通过护齿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目标是拥有一口健康洁白的牙齿,没有蛀牙。

  (2)让学生担当家庭小医生,回家检查爸妈的刷牙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的实际生活中。

  六、预计效果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积极讨论。

  (2)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和护齿好习惯。

【【精华】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2.【精华】物理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3.【精华】说课稿合集6篇

4.【精华】说课稿合集10篇

5.【精华】幼儿园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6.【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7.【精华】物理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8.【精华】数学说课稿合集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