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3 15:41: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设计意图

  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标志。而且会询问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那个标志代表什么?幼儿的这种兴趣及好奇。正是我们向幼儿介绍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个突破口。常用的标志活动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幼儿通过找一找,认一认,画一画等了解标志的外形及含义,从而发展幼儿的想想力、创造力,本次活动综合了社会、艺术、语言等领域的内容,运用了多种手段,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难点是: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意。

  二、活动目标

  通过教材内容和设计意图,吸取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 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兴,认识常用的标志,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对各种标志理解的含义。

  2、 在认识常用标志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作创造,设计标志。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三、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到公共场所及其他地方找各种标志,并想办法通过查询、查资料等办法理解标志的意图。(可通过照图片、图标、网上等办法收集各种图标)。

  2、 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本次活动中,要求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常用标志的资料作补充。同时为幼儿提供各色彩纸、彩笔笔等制作用品等。

  教具的提供主要有:各种标志的卡片,有代表性的录像片断,如:禁令标志: 禁止通行、 禁止进入、 禁止鸣喇叭、 禁止停车、、警告标志: 注意危险、 交叉路口、 铁路道口、、军人的标志、电视台得标志等

  3、 心理环境准备:为幼儿在自然的环境下学习,在幼儿园墙壁上设置一块展览版,把幼儿找到的标志拿到幼儿园放在展览版上进行展示。

  四、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寻找标志――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意――标志小游戏――讨论设计图标――制作图标――”五大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的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创造力。

  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及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环节:带来幼儿观看展览版,“请小朋友看看展览版上都是什么”?将幼儿引到“标志的世界”。目的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该活动中来,此环节在1分钟以内。

  第二环节: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这部分是重点,需8钟左右。

  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孩子在“标志”情景中,与标志零距离接触,通过看、摸、听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义。“你认识哪些标志?它有什么含义?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个环节:标志小游戏,加强对标志认识的环节,需4左右分钟,教师准备各种标志的图片,让幼儿快速认出是什么标志?是什么意思,看看谁的反应快。这环节是难点。

  在游戏中幼儿对常见标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保持了浓厚的持续探究的愿望,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第四个环节:过渡环节,需1分钟,讨论设计图标,请幼儿想一想,我们幼儿园什么地方需要挂上标志?设计什么样的标志?同时把幼儿引到坐位上。

  第五个环节: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幼儿自选材料,尝试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创造、设计常用图标。如:班标、卫生间标志、园长室标志、厨房标志、节约用水标志、活动区标志等。

  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要发展智能优势,开发智能弱势,要面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在这里,我们让孩子按自己对标志的认识,体验创造和设计常用图标。教师始终参与与幼儿的活动,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创造性、动手能力、由次也增强了。这部分也是重点,需10分钟左右。

  结束部分:1—2分钟。幼儿设计后大家分享。并把标志贴到相应的地方。由此得到升华。

  五、评析

  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都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大班所设定的活动目标,并且教师没有把活动仅仅视为过去心目中上课,而是将教育真实地渗透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不难想像,如此的师生互动,对孩子,对教师都会是自然的,毫无压力的。

说课稿 篇2

  这篇课文写的是同学去春游,大家出于爱心,主动关心班上那个来自山区的女孩子的故事。在女孩子刚刚吃完自带的一个馒头时,大家纷纷吃光了她剩下的五个馒头,后来就以吃了她的馒头为理由,总请她吃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吃着香喷喷的馒头,默默地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的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

  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联系课文情境,展开想象,进行文本间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同学们不留痕迹帮助女孩子的良苦用心。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体会出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从而懂得体贴关爱别人,在情感的升华过程中进行读写的结合。

  3、 以课文为例,训练学生按照课文顺序复述的能力。

  我力求在本课中体现抓住文章的想象点,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体验学习。突出语文训练,读写结合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受到情感熏陶的理念。

  我是这样设计的:

  1、 结合课题,整体把握课文

  引导学生结合课题中的“馒头”二字,找出在课文中几次出现,分别有什么变化?进一步理清文章的顺序“六个馒头,一个馒头,五个馒头,香喷喷的馒头”,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按照顺序进行复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进行文本对话

  (1) 课文中写的是班上的孩子们要去春游,这个内容学生有生活,我引导学生走入即将春游的情景,启发想象:同学们,咱们要去春游,听到这个消息,你们是什么心情?你们都会议论些什么?,抓住文章空白点1 “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体会出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那种喜悦、兴奋的心情。同时引导抓住女孩子的表现,进行对比感受到女孩子强烈的自尊心。

  (2) 那同学们看到这种情况,是怎样做的呢?划出大家是怎样帮助女孩子的语句。此时我没有把重点放在理解同学们的做法上,而是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大家这种不留痕迹帮助的出发点以及真正动机。

  在引导学生体会中我分为了三个层次帮助学生感悟

  第一层: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知道女孩子是需要帮助的。

  第二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大家怎样来帮助他呢?这时,抓住文章空白点2 “宿舍里几个女同学一边收拾着春游带的零食,一边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什么。”引入想象的情境,问:同学们,你们在讨论什么呢?,原来大家首先是在商量如何帮助女孩子,那你们都想出了哪些帮助办法呢?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表达的欲望,进行文本间的对话。

  第三层:结合学生想出的办法,教师适时引导将相处的办法分成三类:一类是直接的帮助如给钱给物,一类是为了图表扬,第三类是不留痕迹的帮助,避免刺伤女孩子的自尊心,再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哪些办法是不行的,哪些办法可行,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接下来,一起了解大家的具体做法,分角色朗读课文6-12段,进入情境,感受全班同学都在帮助女孩子,这种做法体现了大家的一片良苦用心。

  面对此情此景,你就是小女孩,会对同学说些什么?大家看到小女孩吃着香喷喷的馒头,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你们想她在默默的享受着什么呢?

  通过角色的转换,使大家水到渠成的感受到这种深深的爱,集体的爱,金子般的情意。

  3、 感情升华,读写结合

  感情朗读最后一段,通过学习你对“友谊”两个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把自己心中最想表达的意思用一两句话写出来。教师引领归纳,提炼升华,真正的友谊是为他人默默的付出,相互间的关爱。

  板书:

  六个馒头

  同学们 女孩子

  沸腾 议论纷纷 微举 颤巍巍 通红通红

  一边 一边 渐渐 默默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或现象感兴趣,并能利用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我长大了”让幼儿从自身的变化来进行观察认知,体味长大的快乐。中班幼儿还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初步萌芽,聚合能力、发散思维、评价能力都较弱。根据《纲要》《指南》的精神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为依据,将本次活动目标设为以下:

  说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自己在身体、能力方面的变化,理解成长的初浅意义。

  2、能力目标:能积极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参与活动。

  3、情感目标:激发期盼长大愿意学习更多本领的情感。

  说重难点: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目标1为重点,目标3为难点。

  说准备:1、环境上的创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因此,在主题墙的创设中,布置一些幼儿小时候使用的物品、衣物,小时候的照片,和在小班参加一些活动的照片,帮助幼儿生活经验的回忆和积累。

  2、物质准备:(1)、发挥家长资源,准备孩子小时候的衣物、鞋袜等。

  (2)、PPT,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更直观形象地感知长大的过程。

  (3)、操作材料

  说教法:1、游戏激趣法。游戏教学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形式,因此在活动中,通过“猜猜他是谁”让孩子乐学、愿学。

  2、直观演示法。具体形象思维是3―6岁幼儿的主要思维形式,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采用PPT进行直观演示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将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以简明、可感的方式展示出来。

  3、操作法。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让幼儿在操作中,自己穿穿小时候的衣服,在亲手体验中感悟自己身体上的长大,在操作中进行排序等,让幼儿在操作中巩固新知。

  4、谈话交流法:中班孩子受认知水平和经验水平的限制,对于事物的认知所获得的经验往往零散的,通过师幼交流、幼幼交流让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也便于老师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

  说学法:1、观察学习法。幼儿在活动中观察自己、观察别人,促进知识的内化。

  2、分享式学习法。谈话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分享学习的过程。

  3、多感官司学习法。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的掌握学习对象。”在活动中,幼儿看看、穿穿、说说、做做,更能激发幼儿对长大的期盼。

  说活动过程:在本节活动中,遵循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原则,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以游戏激趣――直观感知――交流讨论――操作实践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

  一、游戏激趣“猜猜我是谁”

  用照片导入,他是我们班的哪位小朋友?

  先开始请幼儿辨别较容易的,再辨别变化较大的,请幼儿将照片与真人进行对比观察。

  小结:我们现在长大了,和以前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通过幼儿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通过照片和真人的对比,引出“长大”一词,给幼儿以直观、可感的视觉感受。

  二、直观感知自身的长大。

  1、感知身体上的长大。

  出示幼儿小时候的衣服、鞋袜等,进行操作练习。

  让幼儿将自己小时候穿过的衣服,用过的东西,在一起操作、观察、交流。

  教师小结:请一幼儿示范穿小时候的衣服,给大家展示。身体长大了,衣服穿不下了。

  2、感知能力上的长大。

  播放一段幼儿小时候和长大后的录像,进行对比观察,让幼儿感知自己学会了更多的本领。

  3、教师进行总结,以一位幼儿从小到大的照片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配背景音乐,讲述幼儿的成长过程,让幼儿在视听结合中,感受长大的快乐,体味生命的奇妙,运用情感上的煊染,调动孩子的激情,为孩子在下面的活动中萌发说一说的愿望。

  三、交流讨论:你们还会长大吗?长大了想干什么?

  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建构表达的框架,让幼儿抓住表述的要点,进行交流讲述,老师要适时进行间接指导和个别指导,发挥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帮助幼儿用完整语言,清楚表述。

  四、集体操作活动,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进行分组操作活动。

  1、小宝宝排排队 将一位幼儿不同时期典型照片进行排序。

  2、我需要的东西 将不同实物图片发别粘贴在婴儿和中班幼儿的旁边。

  分组操作活动让幼儿在说说做做中,进一步感知长大,同时分组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提高。

  五、音乐活动“你别说我小”中,进行表演,结束活动。

  在动静结合的原则下,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长大的自豪。《纲要》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表演让幼儿从情感上悦纳自我,享受成长的快乐。

  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活动中的材料,让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去画一画长大后的自己,给成长的自己排一排,和同伴之间相互交流长大过程中的快乐瞬间。

  《纲要》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被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所以在区域活动中,也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平台。

说课稿 篇4

  我从六个方面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设计及设计的原因依据

  一、首先来说教材和学生特点

  《蜀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四课, 自主赏析篇目。本单元主要通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理解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从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意象明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鉴赏的最好的文本。

  而我所教的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能够理解简单诗歌的表面内容,不能准确把握意象特征和关键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这学生情况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同时结合高考中对古典时能鉴赏能力的具体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激起沉郁顿挫的诗风(诵读感悟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走进作者) 教学重点: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与景,感受和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知识和能力目标意在巩固复习知人论世探究诗歌主旨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因为高中生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杜甫的大我精神可以幡然学生,为学生树立精神榜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依据具体词句把握诗歌主旨、分析诗歌写作技巧,上、这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生成帮助比较大,而对高二学生来说通过具体词语深入体味暗含在诗歌内部的深沉情感较难,因此将这点设计为教学重难点

  三、四、教法及学法

  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诵读法、情境法、对比分析法,学法上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体验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了一个概念——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大意是说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我的教学思路是:导入激发兴趣——走进作者熟悉知人论世——诵读做到整体把握——探究明确主旨——能力拓展做到知识迁移——

  1、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诗人杜甫的了解和认识,我以描绘杜甫一生式的语言导入新课,让学生猜测描述的人物是谁?意在巩固诗人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为后面的“知人论世”做准备

  2、走进作者部分,是在导入的基础上,对杜甫的一生有个更全面的了解,为课外鉴赏杜甫诗 歌打下良好基础。“含英咀华,吾知汝心”,这样设计意在加深杜甫在学生心中的深刻印象。 从课堂学生反映来看,效果很好。

  3、诵读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所以我设计了“诵读体味”这一环节。

  首先学生结合课后诵读指导自读感知,然后我播放视频朗读,创设情境,录音之后学生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在通过反复诵读,加之视频展示,学生可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4、知人论世 探究主旨

  对诗歌的语言、形象、主旨情感、技巧进行探究,主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设立情境将学生引入具体情境之中,让学生与诗人杜甫展开对话,与诗人杜甫换位思考从而准确的体味本诗的内在韵味,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如下几个问题的探究来完成

  在进入合作探究之前,我用如下几个问题进行点拨。

  1、 你能将作者寻到的景物联想成一幅画面并描述出来吗?同学们能猜测一下在这满眼春色之中的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吗?依据是什么?

  (由这个问题的设计导入对具体词语“自”、“空”的品味,从语言的品味中探究诗人的内心情感,通过这一步骤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插入本诗的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对杜甫当时心境的理解引导学生与杜甫换位思考,感受诗人内心的寂寞苍凉同时引出诗人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的运用即本诗的写作技巧一 ④ 读后两联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生依据后两联的具体词句展开探究

  5、吟咏体味:全班齐诵本诗再次感受,深入体味作者的情感

  6、拓展延伸:

  我选择的篇目依然是杜甫的诗歌,难度略有提高,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五)板书设计

  学生先做小结教师打出板书,意在巩固本课内容使学生对本课有个整体的回顾,同时查缺补漏弥补听课时的漏洞。

  (四)作业设计 《书愤》让学生对比鉴赏,

  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作业能够反应学生对这堂课的理解程度,可以及时反馈总结十年心酸欢乐,收获桃李芬芳

  离开校园,走上讲台,不知不觉已经十年。回首十年树人路,除了些许的眼泪心酸,更多的是欢声笑语,桃李芬芳。

  其实,生活本就不容易,作为被人称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就更加的不容易。因为它要忍受学生的不理解、顶撞和家长的无理取闹,要承受成绩高低比较的压力,还要接受工资待遇不高的生活现状。

  在座的各位老师,当你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是否有想过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呢?我有过,而且有过很强烈的冲动,但是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又回到了这三尺讲台。如今时过境迁,少了20几岁的年轻冲动,多了30来岁的心境平和,知道了人的一生中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如果你不学会接受和原谅,就会活得痛苦、活得累。接受是一种态度,原谅是一种风度。

  我们在付出青春韶华、汗水心血的同时,也收获了一路的欢声笑语、桃李芬芳。校园整洁了,教室明亮了,设备先进了,学生听话了。当你走进校园,所教的学生面带微笑地和你打招呼,你的心是否如阳光灿烂?当你说出我们班要争得某某活动第一,学生便卯足了劲去拼搏时,你是否会由衷地感动?当节假日来临,你收到多少年前教过却想不起来名字学生的电话问候时,你是否有置身满园春色之感,没有后悔做一名老师呢?

  回首这十年的点点滴滴,我不再后悔做一名教师。爱因斯坦说:能让学生对老师尊敬的唯一源泉是教师的德与才。这次说课,我更能体会这句话的真谛。“上天眷顾有准备的人”这10年来,我认真准备每一堂课,认真学习PPT、白板等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新技术,认真做好每一次培训的记录,做到学有所用。十年耕耘,在校领导和语文组同仁的帮助下,我在教学方面也有了进步,课堂教学得到认可,班级成绩较为突出,个人论文做过交流,课堂实录获过奖项,尤其是在今年东三省的说课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教育上我也收获很多:办公桌上“排队”站立的南果梨、教师节的蛋糕和鲜花,升旗冻手时送来的爱心手套,伤心委屈时的一个拥抱,运动场上夺冠时的尖叫,点点滴滴,是我一生的美好回忆,我庆幸我是一名教师。虽有学生的不理解,但那是少数;虽有成绩比较的压力,更有学生勇夺第一的斗志;我虽生活清贫,但我精神却富有,我有那么多的学生的关心和祝福,我有桃李满天下的芬芳。

  最后,我想把自己的一点心得感悟与在座各位领导老师分享:

  幸福,是要脚踏实地;快乐,是不要攀比炫耀!珍惜所选择的,爱自己所爱的,水中月,镜中花,未必就好看!深秋落木一点绿,初冬白雪沁心脾。谁说生活多磨难,不过是修行未断!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免疫调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首先我对本课题的教材进行分析,随着课改的进行,新课标将免疫调节列为必修三第2章的重要内容,从内容看,神经体液免疫共同完成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又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近几年高考中时有出现,因此,学好本节课意义重大。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知识方面,我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能力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情感方面就是要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珍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本课的重难点:重点是免疫系统第三道防线的防卫功能,难点就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关系。

  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下,我准备采用讲解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初中有关免疫知识的学习,对人体的三道防线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免疫调节的了解还是很浅。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的用到:主动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观察流程图,并尝试提出问题;比较归纳法:比较两种免疫的不同,归纳出特异性免疫的具体步骤。

  我将具体说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教学设计,我将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的身体被大量的病原体包围着,1、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吗?

  2、人体靠什么来消除病原体对内环境的影响呢?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导入新课——人体的免疫调节

  进入第二环节,创设情景,讲授新课

  ①利用课件展示,学生讨论人体有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通过自主学习总结出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并提出新问题:第三道防线如何产生抗体?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②引导学生分析得到结论: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球蛋白。抗体分布在体液中,所以这种免疫称为体液免疫.进一步提出问题:产生抗体的主要路径有哪些?记忆细胞对身体的免疫具有什么意义?

  ③有些微生物如病毒和细菌是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而抗体是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的,那么机体如何消灭这些病原体呢?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胞免疫过程,提出新的问题:T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关系以及作用,最终消灭病原体的是什么?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否独立?它们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将抽象的过程系统化,将知识提升为学生的技能

  ④然后列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免疫系统的组成进行归类

  第三,对本课进行整体回顾 归纳小结

  最后,说我的板书设计,也是我说课的第四部分,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为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思维过程中来。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三册教材第二单元第10~11页内容。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具有数数技能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应切实学好。教材创设“数松果”的现实情境,通过轻松的、自然地情景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索、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教材设计的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丰富多彩,既有学生喜欢的游戏,也有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形象与逐步归纳相结合来组织教学。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熟悉。

  三、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五、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让学生复习一下乘法的意义,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的含义,同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5的乘法口诀。这样设计引入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乘法口诀的编制离不开乘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并自主编制口诀,发现规律熟记口诀。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引导学生编出1×5和5×1的乘法口诀,然后让学生尝试编写2×5和5×2, 3×5和5×3的`口诀、而4×5和5×4、5×5的口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大胆编写。让学生观察5的乘法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和把握5的乘法口诀,从而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记忆。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熟记口诀。

  3、拓展练习。

  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形式多样化,内容的趣味性。分成三个层次:(1)我会填。(2)我会写。(3)我会做。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记忆口诀。让学生自己掌握重点,这样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说课稿 篇7

  《石缝间的生命》是作家林希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字里行间涌动着对高昂生命力的赞颂。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借讴歌石缝间的生命,把从自然现象中得到的启示延伸到了人类生活,用石缝间的生命象征了困境中人类的拼搏精神。本文文质兼美,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从教材、目标、过程、方法、评价五个方面来谈谈这篇课文教学的设想。

  一,说教材

  《石缝间的生命》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

  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的主题是“面对逆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领悟到,面对逆境必须保持不屈不饶的精神,让学生在接受挫折教育的同时,达到这样一种共识: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文本适合八年级学生阅读,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的教育。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作者“托物”所言之“志”,通过对石缝中三种生命:野草、蒲公英和松柏的描述,告诉人们在面对逆境时,要像野草般看重“生”的权利;像蒲公英般战胜环境,成为强者;像松柏般改变环境,开辟天地,证实自己的价值。也启迪人们,越是在困厄的境遇中,越要顽强拼搏,努力向上,严峻的生存环境是扼杀不了自然界的强者的。

  二,说目标

  八年级的学生正在慢慢摆脱稚气,他们愿意把目标转向社会和自然,开始关

  注人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是文本和学生心理结构的最佳契合点。

  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结合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我拟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诵读、圈画、讨论,认识石缝间三种生命的顽强生命力,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奋勇拼搏的精神。(重点)

  2,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难点)

  三,说过程

  这是一篇主题鲜明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喊口号、说空话,在教学

  中要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的字里行间,通过圈画和反复诵读,真正领悟文字背后作者要传递的信息,对“面对逆境要顽强”有深刻的感受。

  1,用来展示大自然丰富的景观,让学生打开视野,欣赏自然界壮美的景色。领略自然界的精彩,感悟生命的美好与无处不在,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心态投入对课文的学习中。

  2,整体感知课文,发现生命。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跟随作者的目光,发现石缝间三种生命具有共同的性格特点:倔强。以“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为什么“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为本堂课的主问题,引出对课文内容的探讨和思考。

  3,精读课文,认识生命。学生圈画出作者着力表现生命倔强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反复有感情地诵读,认真品味。如描写野草,文中抓住了叶子的特点“三两片”、“长长”、“细微”、“瘦”、“自己生长”等等,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去挖掘这些文字背后所具有的内涵。

  4,联想迁移,拓展思维,感叹生命。解读文本最后一段,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通过形式,出示有关名言,全班齐读、感悟。

  四,说方法

  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精神的教育,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来营造教学氛围,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等等,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的内涵。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活体验,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切忌拔得过高。在学生朗读、交流、体会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五,说评价

  1,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逆境中拼搏者的事迹。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由文本解读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体会。

  2,交流学生积累的有关名言警句。

  3,请学生用“面对困境,我会……”的格式写一段话。

  整篇课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

  间的生命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综观整个教学设计,我将以文本为起点,以生活为范畴,以学生主体活动为手段,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教育的大语文观。

说课稿 篇8

  空气占据空间吗整个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理解两个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而恰恰这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是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要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主要安排: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达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针对这节课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杯中的纸会湿吗?三、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三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动口解释。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用同学们都熟悉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引入,通过操作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实验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同时还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老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实验,交流实验情况重点让学生解释: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进一步明确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有了这两个充分实验对空气也象水、石头一们是占据空间的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

  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给学生机会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脑、灵活了他们的手,锻炼了他们的口,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乐,乐中求知,不但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

  点评: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它有别于原来的自然学科。现行的《科学》教材,课本里的文字明显变少了,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更多的是让孩子去摸索、去探究,因此我们老师考虑更多的是每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准备哪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我上《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注重较好体现以上观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灵活处理教材,正确使用教材。

  教师在充分备课,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能立足教学实际,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取舍、重组后,分解成以下四个活动:(1)空气占据空间吗?(2)杯中的纸会湿吗?(3)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4)对空气占据空气的解释等。把画一画,即用图形来描述空气受力会产生压缩或扩张这一环节册去(因为空气本来就抽象,如果再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难度加大了)。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加顺畅,并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这一课改新理念。

  2、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使学生亲历问题的产生(空气也会像石子一样占据空间吗?)——猜测假设(会、不会)——操作验证(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实验:把矿泉水瓶中的水挤出;杯底塞入纸巾,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看看纸巾是否会湿。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现象)——得出结论(“空气”同“石子”一样也占据空间)……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教师已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也正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探究场景,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学习才能做到入境、入心,也才有那感人的一幕,即学生发自内心的心声:“太好玩了”!……这正是科学课程所要达到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本节课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注重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良好习惯:(1)学会倾听。课中老师引领学生在与他人交谈时,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听清老师的要求及提问,使其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2)学会表达。仅仅会听还是不够的,课中教师能激励学生充分表达,为学生彰显自我,体验成功搭建了平台;(3)学会质疑。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比如在肯定别人优点的同时,敢于质疑,积极辩论,最后达成共识。

【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

2.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3.【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4.【推荐】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

5.关于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6.【推荐】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7.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四篇

8.【推荐】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