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3 18:50: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说课稿汇编七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平呢?

  (二)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

  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平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平均分;第二,都平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

  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2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

  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里面有几个?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 基础练习: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

  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习: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习: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说课稿 篇2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 ,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说课稿 篇3

  《生活讲述逛商店》是一篇幼儿园优秀说课稿,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等内容。

  教材分析

  纲要所提出的要让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制订了教学目标:1、丰富逛商场的知识经验,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2、引导幼儿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讲述逛商场的见闻和感受,培养口语表达能力。3、初步了解商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分析主要运用了示范模仿法和启发联想法。

  第一种方法示范模仿法,幼儿天生具有良好的模仿性,任何事物幼儿都想亲自去模仿,语言活动中示范模仿法也是十分重要。幼儿在模仿中学习语音、语法,学习运用语言。在这里我不止单纯运用教师的示范,更重要的是幼儿的示范。因为作为身边的小伙伴的示范更能让幼儿所能接受。借助幼儿和老师的讲述开阔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第二种方法启发联想法,生活经验讲述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怎样让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起到作用,让幼儿把经验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呢?我运用了启发联想法,通过再现性提问和启发式提问,帮助幼儿把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条理的串联起来,比如“你在商店里买了什么东西?”“你发现了什么新鲜事?”“哦,原来每件商品和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啊,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引导幼儿将生活经验归纳、总结、串联完整。这是幼儿能够连贯讲述的基础和关键。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的培养,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学法指导

  根据语言教学的原则其中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原则和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在教学中主要从听和说两方面进行了学法指导。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养成能有礼貌的倾听别人讲述的良好习惯。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语言讲述进行情感表达的方法。讲述必须有条理,才能让人听明白,在指导幼儿讲述时我充分运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不是教师直接的去教去说,而是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去发现、归纳、总结出来。

  教学程序

  第一部分出示逛商场的照片导入课题:运用实物投影将教师在逛商场的照片展示给幼儿。“这是王老师最近刚刚拍的照片,你知道我是在哪拍的吗?”“哦,是商场,是哪个商场你猜猜看?”引起他们的兴趣。

  第二部分展开讲述,包含我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启发引导,激发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然的过度到第二个环节自由结伴讲述。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观察幼儿的反应,倾听幼儿的讲述内容。第三环节教师示范讲述,根据以往组织活动的经验和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有关的回忆。第四环节幼儿拿自己带来的商品或照片进行个别讲述。

  第三部分活动结束,由于活动时间有限,幼儿都想上来讲的愿望又很迫切,因此我引导幼儿将带来的商品布置成小超市,放欢快的音乐与幼儿一同布置环境,在音乐中结束本次活动。为了让幼儿能尽兴的讲述,随后开展角色游戏“小超市”,并将照片丰富到语言区以便于幼儿随时的讲述。这样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努力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及内容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及意识,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本册教材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简单应用为主要内容,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服务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单元是在学习上网浏览信息之后,学习在网络上利用电子邮件传递信息;本节课题为申请电子邮箱,让学生了解电子邮箱的基本概念,通过学习申请电子邮箱,为本单元后续教学服务;同时,强调网络道德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络知识,通过本课学习,使生了解邮件服务器、电子邮箱、电子邮件地址等概念;

  能力目标:学习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德育目标:在学习中渗透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难点:学习申请免费电子邮箱,通过学习自己申请免费电子邮箱;用户名和密码的选择。

  课前准备: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操作能力。

  二、说教法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主要采用愉快教学法,坚持兴趣第一原则,给他们以动力,促使他们学好计算机。真实运用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主导,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电脑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知识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注重网络道德教育。

  三、说学法

  新课标以学生“能用电脑为我们服务”为目标,倡导学生通过学习、操作、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完成任务。为此,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有大量的自主操作机会。并采用互动交流法,让学生在与教师、与同学的单向、双向及多向的情感互动与信息交流中,合作完成各项学习及运用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学与做”活动中以旧带新,习得并运用电脑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寄过信吗?平时是怎么寄信的呢?

  通过对话引出邮局、邮箱、邮件。

  2、在网络上也可以寄信,在网络上提供电子邮件服务的电脑称为电子邮件服务器。

  3、展示课件:认识电子邮件服务器、收件服务器、发送邮件服务器、电子邮箱、电子邮件地址。

  导入:网络上有了这些电子邮件服务器,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发送电子邮件。但是收发电子邮件还需要申请一个电子邮箱。

  (通过本节学习,及课件演示,使生了解邮件服务器、电子邮箱、电子邮件地址等概念;并提出问题:如何申请电子邮箱。)

  二、申请电子邮箱

  教学例子:以姓名“拼音+生日”为用户名从263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

  1、教师演示申请过程。

  注意:用户名使用规则、密码选取的要领,@的读法“at”。 邮箱格式是:用户名@主机名.域名

  2、保护密码,做好网络防黑、防毒工作,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3、判断:以下用户名是否正确。

  小结:申请时要看清楚屏幕提示,按步骤申请。

  网络上提供免费电子邮箱的服务机构很多,我们还可以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申请免费电子邮箱。

  (通过本节学习,着重让生掌握申请电子邮箱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网络安全教育。)

  三、练习:

  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免费电子邮箱,并注册一个免费电子邮箱。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

  1、注意:用户名规则、密码选取规则。用户名和密码最好选取自己最容易记住的内容。

  2、一个学生演示、全体学生操作。

  3、小结:同学们交流操作体会。

  (利用所学方法申请电子邮箱,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

  1、电子邮件的基础知识;

  2、申请电子邮箱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3、网络道德。

  五、作业:

  复习申请免费电子邮箱的方法,申请一个电子邮箱,预习第九课。

  (布置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预习为下节课服务。

说课稿 篇5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本课为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巧夺天工的溶洞、美丽的珊瑚、圆润的珍珠、各种各样的贝壳等等。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与本课有关的人文素材很多,如于谦的《石灰吟》、火烧圆明园、虎门销烟、建筑艺术、《天工开物》烧石灰图等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和化学史教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章很好的德育教材。

  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理解检验物质的.依据和方法;培养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自尊感、自豪感。

  1.3教学重难点

  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难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的建立。

  2、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石灰石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学生对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等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课外实践、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学程序

  4.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伊始,展示带有音乐背景的诗《石灰吟》。

  提问:“于谦借石灰表达了自己忠于国家的高尚情操。其实这首诗中还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诗情画意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也将学生引入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4.2成果展示,感受“存在”

  我充分利用图片和实物的展示,介绍石灰石的用途、存在。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样品(贝壳、石灰石、大理石、蛋壳、水垢、珍珠等),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知道了这些物质内在的联系,体会到了“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

  4.3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实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技能,增强兴趣。

  探究一: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设问:“自然界中有许多岩石不含碳酸钙,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我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进行分析,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合理简便,就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在这里,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碳酸钙的检验方法。

  接着通过几种碳酸盐(碳酸钙、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铵)化学式的比较,将知识引向深入,得出检验碳酸盐这一更大的知识点,由小到大,由偏到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探究二: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

  (1)石灰石转化为生石灰

  在展示视频《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后提问:“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大火一烧就‘粉身碎骨’了呢?”学生疑云顿生。此时,我演示课本134页“观察与思考”中的实验(加热石灰石),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学生掌握了石灰石通过高温可转化为生石灰的反应。再通过观看《天工开物》烧石灰图,了解我国烧石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化学史教育。

  (2)生石灰转化为熟石灰

  展示视频《虎门销烟》的片段,并提问:“‘顷刻间池中沸腾’说明了什么?”我启发学生联系建筑工地上制熟石灰的过程来思考。接着继续发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的?”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联想,提出实验方案。此时课堂气氛活跃,新的方案不断产生(如用手感觉、用温度计测、用气球显示、用导管引入到水中看是否有气泡),教师适时指导和点评, 并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这样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生石灰的用途,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一拉热”食品)来完成(3)熟石灰转化为石灰石

  引导学生交流十天之前布置的课本135页“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并推测其原理。实验结果是熟石灰一天天的变硬,硬度一天比一天大;其原理是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逐渐变成坚硬的碳酸钙。这是一个课外探究实验,它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从而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两段视频片段的展示,既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化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

  4.4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我引导学生总结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称之为“石灰三角”,并用“三化”(脆化、软化、硬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然后让学生完成课本136页表5-7,通过填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4.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必做题:教材第136页“练习与实践”。

  拓展题:以下三题任选一题:(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大自然中那些争奇斗艳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等是怎样形成的。(2)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石灰石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3)课后实践:检验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中是否有碳酸盐。

  拓展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设置拓展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5、板书设计

  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

  一、用途

  做建筑材料,生产石灰、水泥、玻璃、炼铁等等。

  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

  1.检验方法:与盐酸反应,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CaCO3+2HCl =CaCl2+CO2↑+H2O

  2.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三、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化

  1.石灰石制生石灰:CaCO3= CaO+CO2↑

  2.生石灰转变成熟石灰:CaO+H2O= Ca(OH)2(反应放热)

  3.熟石灰转变成碳酸钙:Ca(OH)2+CO2=CaCO3↓+H2O

  6、课后练习

  (1)某建筑工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钢筋旁边堆放着沙子,沙子旁边堆满了生石灰,生石灰上面又放了一些搭手脚架用的竹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工地突发大火,包工头怀疑有人纵火,于是报了案。可是警察勘查过现场之后却说是工地自己着的火。你知道这起离奇纵火案的案犯是谁吗?

  (2)一间房间的墙壁,刚用熟石灰粉刷过,房间的主人为了使墙壁干得更快些,就在房间里生了一只煤炉,不久却发现墙壁比以前更潮湿了。你能解释其中的奥妙吗?

  (3)地质人员在野外勘探时往往带着一小瓶盐酸,它的作用是什么?

  (4)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请你从化学的视角,写出符合诗句中物质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说课稿 篇6

  由于我的从教经验特殊,李老师的课给我启发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原先在高中进行美术教学,所以用惯了适合高中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即让学生接触、欣赏、创作一些抽象的美感,初踏上小学讲台,我也尝试让学生体会这种教学内容的美感和实践,但往往不尽如人意,今天李老师也摆脱具体的物象,让孩子用色块和线条来表达心情,亲切的语言,平实的教学环节,扶着学生在四十分钟踏上一个崭新的平台,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让我也重拾信心,让我可以一如既往,继续有自信能让学生体会单纯的美术语言的美。就是有一个小细节,请李老师为我解答心理的疑问——在画面中,用形状来表达心情,大多数孩子都能感性地认识自己的作品,但是有个别学生自己也模棱两可,似乎有些牵强。

  ——李老师回答: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首先学会用丰富来成熟自己的美术课堂,但是只有学会把细节砍掉,找到最劲道的教学环节,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一堂课中的知识技能需要老师去权衡和舍取,老师的知识与学生的需要相结合,用感性带动理性,有舍才有得,才能找到最适合教学目标的内容。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钓鱼的启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简要阐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内)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仅差两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自学,学生能正确无误地认读2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阅读。

  3、通过朗读、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本课的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得到的启示,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设置法、以读代讲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学习,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时间控制5分钟内)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用五个环节来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学生提问:为什么钓鱼会使人从中受到启示?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随后揭示课题,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指名分段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个别学生不能准确理解的词进行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扫清了阅读的障碍,理清了课文写作思路,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接下来的品词析句做好了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这个环节中,我(1、提示阅读:请用心读1—3自然段,一边思考:“我”钓到鱼时的心情?父亲的心情?(要求学生划出相关的语句。)

  2、在“我”钓到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却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学生再读课文,讨论面临什么问题?)

  3、面对这个难题,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父亲的心情怎样?从那些地方看出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4、组织交流:对于父亲的决定,“我”是一种什么态度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从中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总结“我”不愿意放鲈鱼的原因。感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和爱。)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启发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怀着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含义:是指荣誉、权利、名利等事物。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对父亲心存感激。)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在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开展拓展活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这时你会怎么做?(学生思考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确在具体事件中所体现出的道德的“是”与“非”。)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语言实践。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1、摘抄精彩的词句。2、和周边的人交流,了解他们是怎样抵制诱惑的。

  四、说板书设计(时间控制1分钟内)

  以上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得意

  急切

  放鱼乞求、委屈、难受

  无奈、依依不舍

  获得启示感激

  这个板书,清晰直观,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推荐】说课稿汇编七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汇编九篇

2.【推荐】幼儿说课稿汇编九篇

3.【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4.【推荐】语文说课稿模板七篇

5.【热门】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6.【推荐】幼儿园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

7.【推荐】幼儿园小班说课稿汇编6篇

8.说课稿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