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养》读后感

时间:2022-09-27 14:13: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修养》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修养》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谈修养》读后感

《谈修养》读后感1

  今年十月,我读了朱潜光老先生的《谈修养》,收获颇多,但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不以为然,以为这种书,又是在讲什么大道理,与自己可能相距甚远。可是,当我读了第一谈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我被这本书征服了。我觉得这正是我一个大学生,一个有梦想的、想有所作为的大学生,现在需要的东西。平淡的语言,朴实的文字,却能引燃心中的热火。当读到"长夜漫漫何时旦"时,我深刻地感受到几辈人对于"三部曲"的无奈而又无助的心情;当文中谈到几个认识的时候,我又沉重的感受到作为青年人的重担,祖国的明天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但是,现在的我,担当此任嘛?我怀疑,我迷茫,希望从接下来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首先,朱老师就用朴实的文字,谈了自己对立志的看法,其中,他的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给了我很深的影响,而我又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的总结为:力而能为、即做不延、尽职尽责。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履行的信条。文章中又提及到"奋斗"一词,我认为如果人生不能奋斗,就失去了生命本来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奋斗的人,就能征服所有的困难。

  俗话说的好:"有志者事竟成"。在青年时代的我们如果设定了目标,就要努力向前。如果在过程中受到些磨难。这是对人生的考验,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奋斗拼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都说一个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性格来决定的,然而,我觉得人只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理智对待,认真思考,不骄不躁,困难就能迎刃而解。接下来,给我影响较深的是朱老先生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谈及。一个国家,要想复兴,要想强大,就必须要有人站出来。曾经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看现在,还要看将来。而祖国的将来也就是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什么我要引入这段话呢?因为我们,作为哈工大人,作为经过层层选拔而挑选出来的人,就要勇于承担重任,勇于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他人,尽可能的改变周围的环境与气氛,使之朝好的方向发展。朱老先生还指出,我们必须在心理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因为许多人仍妄存侥幸的心理,许多人都把立国的希望借助于他人的身上。如果这样,国家只能是衰退,受他国凌。所以我非常赞同朱老先生所说的,"必须要摒弃而且消灭社会上一切侥幸苟安者、颓废因循着和夤缘幸进者。"

  前几日,做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活动,让我拿着摄像机,跟着主持人,询问"你幸福吗?"这个主题的相关问题。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观:学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学业有所成,毕业后是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教师的`幸福则是建立在自己是否有好的科研,自己的家庭是否和睦,孩子是否学业有成;工人的幸福则是建立在家庭是否幸福,工作是否顺利;老人的幸福则是建立在身体的健康,儿女的孝顺。每个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段,都有着不同的幸福观。而幸福来自于什么?朱老先生表示,幸福,是一种享受,不仅是肉体,也包括心灵。一个人的思想有多深,他的幸福感也就有多深。

  《谈修养》这本书不仅在文字上面给了我极大的享受,而且在思想上也给了我很大鼓舞,让我改变了很多。它让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摒弃"懒"的思想,坚持自己的"三此主义";它让我明白,做人一定要真诚,要有修养。一个人的品德涵养往往体现在一些小的事情上面。与此同时,它还让我懂得,在工作中,一个个人能力强大的集体里,只靠一个人是不能有所发展的,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辉煌,取得成功。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俗话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学习,相互体谅关心,只有人与人的关系融洽,生活才会愉快。

《谈修养》读后感2

  一个月前我曾经粗略地读过这本书,甚至不能叫做读,只是大概地浏览了一下。因此印象不是很深刻,也未觉得有太多的收货。近来重新从书架上信手拿下来一读,却获益匪浅。原因是这次认真读了,而不是走马观花地读。认真读书和不认真读书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前者能够让你疑难问题获解,心灵获得寄养。后者却只是让你有一个错觉认为自己是读过某本书了,其实功效却是近乎于不曾读过。

  《谈读书》这个章节让我对于如何读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待一本好书,自然要认真读来,读个透彻。不仅要读,而且要多次的读反复的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光读,甚至是多次的读也还是不够的,还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判断,形成自己的认识。才不辜负了一本好书作者的心意。另外,在读之前,更为重要的是要选择合理的书籍来读。因为书籍很多,人的一生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一本书都读,所以要学会选择。作者批判了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读者只把读书当做享乐和消遣,遇到感兴趣的书籍则打游击似的一读为快,虽然让读书成为乐事,甚至养成不凡的思路。但是却不能有很系统性训练,这个问题在我身上亦有之。“一人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兴趣的书他必须得牺牲,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要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对我而且,目前似乎缺少这样一个系统化读书的理念,往往东打一耙,西打一耙。确少系统性的结构知识。应该引以为戒。那么如何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呢?关键在于读书的时候要自己定一个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有组织。 《谈立志》。我也曾经有过许多的志向,立志要干这个,立志要干那个。结果到头来,好像很多曾经立的志向,实现的并不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生出许多的烦闷,苦恼,郁闷甚至是恐惧来。朱光潜分析了这种过程,称之为人生悲惨三部曲。第一部是悬一个很高的理想,要改造社会;第二部是发见理想与事实的冲突,意志与社会恶势力相持不下;第三部便是理想消灭,意志向事实投降,没有改革社会,反被社会孵化。所以这是一个“追求-彷徨-堕落的”悲剧三部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跳出这个怪圈呢?首先,立志要兼顾事实,不要立理想与事实背驰的理想;其次,立志当度德量力,一个人应该学会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起愿望,想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也能做自己所能做的事。第三,切勿犯“志在将来”的错误,而应抓住现在,想到应该做,马上就做。所谓“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想中的另一地位去做。所以人要有志向,而且立志当合理,且要脚踏实地地去践行,才可以。

  人终有一天会老去,得独自面对寂寞的生活。青年时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的心,都有一腔热血为之奋斗。作为青年,美育、体育与智育德育同等重要。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支撑人的心灵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只有艺术才能给人生的空隙带来真正的乐趣。美感教育又能助人怡情养性,人生本就是场修行,有一天我终将孤老,应给予自己一份生活之外的慰藉。此刻,应当不晚。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生活的理想便是如此。

《谈修养》读后感3

  无意间在网络上翻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这本杂文小集,利用空余时间读完。文中句句是先生对广大青年的肺腑之言。虽然写作背景在上个世纪40年代,但其中的道义在今天仍有很深刻地教育意义。

  关于治学态度

  翻开书本,是作者自序。便能从中深刻体会到朱先生谦虚的态度,这是我所仰慕和钦佩的。他对青年寄予的厚望是深沉的,对于青年人的积习看得明白瞧得仔细。

  摘录几段:“今日有理想的青年到明日往往变成屈服于事实而抛弃理想的堕落着”,“如果你们没有彻底的觉悟,不拿出强毅的意志力,不下艰苦卓绝的功夫,不做脚踏实地的准备,你们是不成问题地仍走上这条路”,“本来是很容易的事而变成最难实现的,这全由于人的愚蠢、怯懦和懒惰”。

  放眼我曾经的经历,总的概括而来时目标定的太高,又多出几分懒散,不愿从基础做起,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自信心慢慢损毁殆尽。正如先生所说“要个人在社会中成为有用的份子,必须有德有学有才,而德行学问才具都须经过坚苦的努力才可以得到。”苏轼一代文豪,也是通过抄书熟读四书五经的枯燥方法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所以,作为青年的我更应该拿出勤奋的态度克服懒惰,且懒惰人人都有,不必自责,但一定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总结来,我对于治学的一点看法是:其一,勤奋,专注,不可偷懒;其二,多从自身找问题,不可推卸责任于人;其三,立志做一件事就应马上行动(“那件事的成功经管在很远的将来,而那件事的发动必须就在目前一顷刻。”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

  关于读书

  读书不在多而在精,选书应从经典开始。系统学习,勤做笔记,读得彻底。

  摘要:“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而目前的状态是,书读得不多还蜻蜓点水,留于心的书籍寥寥无几。而读书也无从下手,随波逐流,喜欢哲学却没有读过柏拉图的《对话集》,研修经济学的却没读过亚当斯密的《原富》,这样浪费时间和精力便成了消耗战,自己却无丝毫长进。

  此外这句话我非常喜欢:“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因此,以后读书不能以数目取胜,而应关注书中对自己的点滴影响。这才是更为重要的议题,这也是我所认为的“言之有物”。现在的读书状态一一被先生点到,想要改还需刻苦努力的精神,这是场持久战。

  于是乎“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应当是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

  读书也需要方法和技巧,比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每次读书应带有目的有系统的阅读。例如,小说,第一次求故事结构,第二次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都可以如此逐次研求。读书避免囫囵吞枣,不可急功近利。阅读前学会提问,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关于如何生活

  “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该有它的生活。”

  人终有一天会老去,得独自面对寂寞的生活。青年时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的心,都有一腔热血为之奋斗。作为青年,美育、体育与智育德育同等重要。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支撑人的心灵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只有艺术才能给人生的空隙带来真正的乐趣。美感教育又能助人怡情养性,人生本就是场修行,有一天我终将孤老,应给予自己一份生活之外的慰藉。此刻,应当不晚。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生活的理想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