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07 17:17:3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也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发生,学生们都经历过,但是对静电现象从未做过深入的探究。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几个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物体间的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或的,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电流的形成。

  我在教学中采取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飘起来了的演示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下,小心翼翼地进行实验以及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学生小组经过研讨知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相同电荷会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懂得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的道理。但是,我对学生实验能力过高地估计,没有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因此,备课时要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温度与气温》这一堂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气温对于天气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每天都在变化。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三年级时,我们已经用过了温度计,了解了它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在本课将进一步巩固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技能。同时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在本堂课中,我在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首先温习三年级时学过的关于温度计的知识。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让学生对于温度计的用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第一课时:

  本节课由于实验难度大,内容多,因此我在设计时只上了前一个部分的内容“测量呼吸和心跳”,把“心跳为什么会加快”放在下一课去上。

  导课时,我提出问题:“运动时,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了很多身体的变化,其中,有的学生谈到呼吸和心跳的变化。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紧接着问:“人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比平静时快多少?怎么知道?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要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接着就提出怎么测量呼吸和心跳?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我先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给予补充。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否发现呼吸和心跳的变化规律,取决于对数据的分析,而如何科学、准确地采集数据,又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所以,准确地采集数据成为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而难题当中还有一个难点,即学生要采集的数据必须是同一时间段的,也就是说,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必须是相同一分钟里的,否则,测量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再测量一分钟心跳的次数,这两个数据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让学生一个人既要测呼吸,又要测心跳,是无法完成的,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部分学生测量呼吸,一部分学生测量心跳,老师则帮助学生计时。测量时要求学生都把眼睛闭上,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分散注意力。从测量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采集的数据接近实际情况。只有一组同学的数据不够科学。

  由于学生采集的数据比较科学、准确,所以,在接下来对三组数据的分析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呼吸和心跳变化的规律,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上完课之后,我回忆了一下,觉得在对难点的突破时,教师还是说的过多,教师的语言不是十分的精练。另外,在学生测量记录后就马上把记录表贴到黑板上了,在这个环节时本来应该让学生先在各自的小组里对照测量到的数据先进行一个分析对比,这样在后来的全班交流时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二课时:

  体验心脏工作这一环节中,要指导学生利用“吸耳器”吸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的过程,并从中体会到心脏工作的辛苦,从而知道保护我们的心脏。课前我依照以往的惯例首先自己实验,没想到输送水的量很大,十多秒一个水槽就满了,这怎么能体现心脏输送血液的“艰辛”呢。观察这个模拟装置,制作很精巧,只是软管较粗,而且捏球较大,再加上我的力气比学生大,因此出现了以上局面。

  后来,在上课时,我改用了较细一些的软管,在选择学生实验时,特地挑选了相对力气较小的女同学来捏,而且规定不准换手,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到后面,负责捏球的女同学几乎手酸的都捏不动了。看看水槽里,水不是特别多。由此引导学生体会到:心脏不停地跳动,非常辛苦,我们要注意保护我们的心脏。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出示动画:雨点落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尝试解释牛顿的第二个问题

  1、看到苹果落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2、牛顿还想到了什么呢?(出示牛顿想到的第二个问题)你没有想到吧?

  牛顿思考问题的深度比我们更深,想到的问题更具有探究性,这就是大科学家牛顿比我们高明的地方,我们应该向牛顿学习。

  3、对于牛顿的第二个问题,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学生讨论,说说)

  4、在解释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做个“滴水不漏”的小游戏,好吗?

  5、讲解游戏规则,教师演示,请一个学生演示。

  (1)用手紧紧握住系着水杯的绳子。

  (2)把水杯快速地旋转。

  6、学生游戏。

  7、谈话:当我们把水杯倾斜甚至倒过来的时候,水会怎样?为什么会掉下来?

  当水杯快速旋转时,水有没有掉下来?水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提示:刚才我们是把水杯向哪里甩?水杯是怎样运动的?

  (板画:水杯绕手圆周运动轨迹图)

  8、你能对牛顿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作出解释了吗?

  (提示:月球是围绕地球转动的。那么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刚才的旋转水杯有什么联系呢?)

  9、可以说,没有牛顿对“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解释,就没有今天的航天事业。

  请看——(播放神五载人飞船发射的视频)

  六、课堂总结

  (时间充裕)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并带着这个疑问进行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并围绕“苹果为什么落地”作出了两个非常科学的解释,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现象产生疑问吗?(请学生说说)

  你有过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你愿意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时间不足)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板书:

  20、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地球吸引→重力垂直向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是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在教学《彩虹的秘密》这课时,我让学生猜谜语看图片:你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有几种颜色?听到彩虹的形成,同学们兴趣盎然,求知欲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我让同学们做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实验,一是使学生知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二是使学生认识三棱镜,知道三棱镜能使混合光分散。随后,利用一盆水和一面平面镜在墙上投射出彩虹。接着,揭示本课的重点: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见到过彩虹?有的说在雨后看到的,有的说在洒水车洒水时看到的,有的说在河边玩水时看到的,有的说在瀑布前看到的。你发现这些地方能看到彩虹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回答的有阳光,有的回答的有水,我问;大海里有很多水,大海里有彩虹吗?马上就有学生回答:需要小水珠。学生很快就领悟到:彩虹的形成需要阳光和小水珠。这节课,学生分组实验配合的非常好,而且课堂气氛活跃,觉得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今天上了四年级的科学《水变咸了》。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也出现几个问题。

  首先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在让学生操作和观察高锰酸钾溶解实验的时间有点过长。这个实验过长就会影响下面的活动。当然后面的实验的时间还是比较长。我想主要原因是学生必须到外面的水龙头取水这样就会耽误大量的时间。我想如果可能话申请将实验室的水龙头修好,以便学生进行用水试验。如果不行就事先准备几桶水供学生进行实验。我想这是客观原因,在教学设计必须合理科学的进行实验时间的分配。这需要老师做好实验的准备及准备实验。为了高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我想还需要加强实验指导。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指导语言要一针见血。从而加快学生的实验。

  其次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些环节需要进行处理。比如在实验完之后,学生汇报的问题。这时候怎样使学生尽快的进入汇报状态,这个方面还需要进行研究。想办法使学生尽快的从实验状态进入汇报状态,我想这需要我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要求。因为这衔接的地方时浪费时间比较长的地方。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核心提示:经过将近一个月对“天气”单元的学习,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天气的信息,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总结出这一段时间里的天气情况。原计划是以班级为单位完成一份天气日历,每个小组依次轮流记录,...

  经过将近一个月对“天气”单元的学习,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天气的信息,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总结出这一段时间里的天气情况。原计划是以班级为单位完成一份天气日历,每个小组依次轮流记录,但结果是,除了一个班级勉强完成外(周末没有记录,且全由课代表完成记录工作),其他班级只记录了几天的天气,并没有坚持下去。因此,统计的数据由老师提供。 这是乐老师听我的第三堂课。随着奖励制度的尝试,我开始逐渐领悟课堂调控的艺术。整理了乐老师的评课,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建议:

  (一)天气日历的完成。 保留每年的天气日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积累此类素材,可进行两方面的收集工作:①教师继续查阅有关报纸或资料,记录天气预报;②每年的9月份,选择校园的合适地点,由老师带领学生观察、记录。

  (二)天气日历所至时间 天气日历时间到9月28日,而上课当天为9月29日,若加入9月29日,效果会更加显著。若有时间,课前几分钟可由学生当堂分组测量降水、温度、云量、风向、风速等,能完全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了一个月后的所得。

  (三)利用课堂中的每分每秒。 整节课在结束时显得有点仓促,学生没有时间担任“气象播报员”,来报告9月份的天气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建议在“降水量的统计”时,学生代表上台绘制降水量的柱状图过程中,其余同学可以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节约时间,为之后的充分播报天气留下较为充足的时间。

  二、保持:

  (一)整堂课的内容较为充实。 1~3组统计气温,4~6组统计云,7~9组统计风,每个小组都积极投入到统计中来,进行合作。

  (二)学生的回答分析较为精彩。 学生对天气的分析和总结十分科学,如对将来气温趋势的猜测。S1:我觉得接下来的气温会在30℃以下。S2:气温可能会稍微回升,接着再下降。

  除了乐老师提出的意见之外,我还有以下几点反思,在以后教学中改进:

  一、气温统计的完善。

  请学生总结一个月内气温的变化规律或推测接下来的气温时,最好可以同时展示“气温折线图”(或柱状图),可以十分直观地反应9月份气温变化的特点,利于学生的归纳和总结。

  二、天气日历的分发。

  由于天气日历绘于黑板上,部分学生看不清楚,统计时既影响统计效率,又不利于纪律的调控。因此天气日历最好每组一份。

  三、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思考“天气与生活的联系”。

  不少学生没有认识到观察、记录天气的作用,因此在汇报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天气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之激发起学生进行天气观察和记录的动机。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并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目标都达到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环节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找到很好的切入点,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铺垫。

  二、检测一块橡皮的研究活动,这一内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把教材中的检测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会很快学会且节省了许多教学时间,但学生们没有亲自尝试一个科学严紧的检测计划的制定,自然会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学生们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的研讨,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由“扶”到“放”,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帮助学生更全面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一门多学科多资源整合的课程。课程实践氛围宽松,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使活动过程呈现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创造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淀知识、体验阻力、品尝失败、享受快乐、学会合作、触动心灵,从而催生坚强的意志品格,实现师生在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的教学相长。

  本节课是阶段性成果汇报调查方法的指导课,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指导调查方法。如何利用好活动前的指导,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一直是我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所追求的目标。三四年级的时候,在活动前讲解过调查方法,学生很快就接受并使用了,但在实践活动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上,老师再给予调查方法技巧上的指导效果会更好,便于下一步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孩子们的能力是无限大的,每次他们带给我的惊喜与震撼都是无以言表的。这些都来自我们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以来学生“段性成长‘螺旋上升式’发展”。

  肉蛋海鲜小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较突出。他们小组的资料可真是够丰富的,值得称赞是的他们搜集资料都是针对自己小组提出的问题找到的,并且都经过了小组内的学习,每页都都有很多勾画的痕迹,还添加了页码。当组员们为确定研究什么问题时大家争论不休时,他们想出了好办法,每个组员把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课上一起讨论,留下了大家共同关注的内容,去掉了一些不适合于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在三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针对他们小组的资料比较丰富,我进行了文献法的讲解,向学生推荐了一张内容摘要卡。这种方法学生掌握起来并不是特别容易,因为有些资料本来就没标题,同学们需要自己总结归纳标题。

  水果小组汇报的两名同学声音洪亮,合作的非常完美。语言表达能力比上学期进步很多。汇报中还展示了他们小组制作的手抄报和采访记录。

  营养小组的同学做了很多调查问卷,还进行了统计分析。

  食品安全小组汇报时制作了幻灯片,他们在做问卷的时候还进行了小范围的测试,发现了问卷的存在问题,又对问卷进行了修改。

  小食品饮料组同学的资料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他们是从小食品饮料的好处入手的,这样学生们研究起来的积极性很高。

  学生汇报的进步,是与我的鼓励分不开的。阶段性汇报课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很重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不可缺少的过程性评价。不要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学生,要多看学生们的进步和与自身相比能力的提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评价体系才具有评价的真正意义。

  访问法中提问技巧的讲解,加了一个讨论的环节,效果很好。讨论让同学们迅速扩充了信息量,在回答问题时举手的同学明显增多了。如果不讨论,则需要老师创设环境,让同学们去想,效果远没有讨论后的理想。动态的协同合作,使得我的访问法的指导很成功。

  问卷法的指导中,设计问卷的注意事项主要是由我归纳总结的,如能结合同学的一份问卷进行一下评价,再总结效果会更好,但在时间上不太充足。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不便于一次课讲的太细太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再深入讲解会更好。

  通过一段时间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课题研究,使我在教师指导层面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指导行为模式——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立体实施指导模式。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填写活动记录表,教师通过设计好的一张小小的表格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及时总结、计划下一步工作的习惯,并在小组评价环节体现了小组内的互评和组长评组员等评价。

  总体感觉,本节课比上学期的阶段性交流调查方法指导课讲解更深入,更具有实效性,更注重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立体模式实施,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完善。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

  学情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桥,时而横架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孩子们熟悉它,喜爱它,当然也愿意研究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

  (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提出问题: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猜想假设:指名猜想。

  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

  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6)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色光的名称。

  (7)小结:阳光照射在水中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出问题: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

  (2)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3)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6)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7)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3、拓展创新: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实践不太长,这是为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成功之处:

  《关节》就是在继《骨骼》之后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关节,研究关节的作用。这节课始终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找关节、绑关节、踮脚尖后脚跟下落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懂得关节的类型和运动中的作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之中,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

  不足之处和改进地方:

  学生的活动不规范。有些学生不按要求活动,以后,活动要求需要再细致学生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按要求去活动。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这是我来到锦城小学的第一次公开课,知道有同行专家来听课,感觉也比较紧张,虽然也上了不少公开课,也算是有自己的风格吧,比较清楚自己的思路和特点,但看到录像机还是不由得紧张。原本课前我反复看了教材,也看了整章的内容,因为这是声音这一章的第一节,它对后面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很熟悉的东西,但有没有学生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的思考,教科书设计了这一节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倾听声音,动手实验,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并进行真实的描述。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他们已有的声音知识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几课对声音问题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课前我也仔细的做了构想,对整个流程把握了一下,我的初步构想就是让学生倾听感受声音的缤纷多彩,能对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哪些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并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明白声音的产生依附于物体,离开了物体声音是不存在的,并且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产生声音,不同的物体产生的声音是不同的。然后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声音的大小变化,高低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声音的欲望。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后,有一个问题:关于声音你还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以后更好的学习做好铺垫,但根据学生的反应,并没有做到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我的预想有很大的差别,我原以为学生会问出很多很有意思的问题,可是却很少有问题,这是我认为本节课很失败的地方。最后环节,我设计了:如果我们听不到声音,你会怎么样?意在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基本达到了我的要求。总体来说,我个人对这节课基本满意,只是时间安排的还不够好,前面用的时间较长,后面呢有些仓促,而且在小结的时候过渡不是很自然,另外就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在以后的工作,看来还应该在备课方面多做些努力,多思考。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激发儿童对光的浓厚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并通过制造彩虹活动让儿童动手动脑,进一步认识太阳光,了解彩虹形成的简单知识,发展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研究科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的宗旨设计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猜--想想--探究--验证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制造出彩虹,还能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知道了彩虹多形成于夏天雨后的原因……

  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在活动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制造彩虹的方法、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收集的图片效果不好,影响了学生的判断;二、在探究彩虹形成原因时,有些强加给孩子的感觉,这个环节如果能在孩子们做完实验后再总结,效果会更好;三、学生制造完彩虹后应该在汇报中演示一下,这样其他孩子也能知道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今天的课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不安排内容太多,太复杂的实验,避免由于课上交流不充分,实验材料难找而导致实验失败,在设计的时候就选择了相对简单的实验,简化了上课的内容,只安排一个实验和2个拓展,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课上我先播放实验,实验完毕之后,让每一位同学说一说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然后我明确步骤,学生才开始实验,实验完毕,成功的实验体验,使得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原因,也对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从瓶子里真的是空的?真的什么都没有么?是什么原因让空气从瓶子里出来导致出现了泡泡等问题,引发学生一步一步的接近科学的真理,在这个过程中也与学生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学生最后明白了空气具有受热膨胀的性质。

  在拓展环节,通过夏季轮胎不能充气太多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充气太多会发生什么?使得学生明白了科学知识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安全的生活。

  课上对于空瓶子能不能吹泡泡,有很多同学提出了用手捏瓶子,我肯定了方法的可行性,但是今天的课并不是利用手捏,我却在学生发的照片和视频中发现了一部分同学在操作实验时,用手捏了瓶子,在这个实验中是不可以这样的,我想如果下一次再杀那个这节课,我一定会在操作实验之前强调,这个问题就应该不会出现了。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章节的一个总结意义,突出在这个社会环境内噪音污染对人体听力和健康的影响。从前一课中,学生了解了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通过“鼓膜模型”的活动,认识到鼓膜是非常薄的一层膜,是很脆弱的,这对于提高学生保护听力的意识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体验噪音和悦耳音乐之间的感受,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接着,通过学生们对以前听到的噪声的描述,来认识噪声对听力的危害。音乐是不是就对我们的听力没有危害呢?也是不能让学生去听过高或过强的音乐或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来体会的。所以,通过学生以前的一些行为经验来说明噪音的危害,进而教育学生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第二部分是活动“发声罐”,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制作“发声罐”,并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领会“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在让学生选择不同材料和方法减轻“发声罐”声音的过程中,去思考声音是怎样被控制的,这些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积累控制声音的经验,有助于对减少噪声方法的理解。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多思考,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一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给自己也给别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在讲授资料库时候,让学生认识为什么男女同学发出来的声音的不同,为什么存在男低音和女高音的原因,主要和声带的结构有关系。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0-13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02-07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01-21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01-09

小学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04-27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4-08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29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10篇02-14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04-04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