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23 13:52: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浮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1

  2本课例教学情景让学生尽快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通过课件影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进而诱发他们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下的确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积极探索的意向。

  第二、第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为目的,实验的内容逐一深入,减低了知识点的抽象性,知识变的显浅意懂,学生能在掌握好一个知识点以后再向另一个知识点推进。实验的趣味性增大了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意愿,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操作实验避免了个别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误区。学生亲身的感受对学生准确地感受到抽象的浮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学生在知道浮力,认识到浮力以外还会有利用浮力的需要。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浮力解决困难提供了帮助。实验三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将为浮力的利用创设基础。实验四的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多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讲的故事和学生对浮力利用的建议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利用到生活中去,让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课外作业的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把浮力与生活紧密相连。

浮力教学反思2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 , 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一个走上教育十多年头的我,紧紧跟着新课程改的步伐,面对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睛,一颗颗渴求知识的童心,我一直在思考,在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有爱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我常常思考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成功的?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能听懂,学生能参与!”是啊!如果课的形式质朴得无法再出彩,如果言语匮乏得无法再生动,那么倾之一腔深情吧,需知那温柔的一句问话那鼓励的一个眼神,在学生的心海中激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涟漪更有那波涛汹涌般的热情。在讲授是否可用纸锅烧水是,学生们各执己见,有个女孩说出“这不可能,锅是铁的,怎么能用纸锅来烧水”我当时对她的话进行了更正,但无论是我讲解还是用实验来验证,我始终都没有把视线从她的眼睛上移开,我想让她深切的感受到我在和她交流,就这样她看着我,轻轻的点点头,我知道她懂了。这之后她的回答是更加的踊跃也是更加的出彩。我想这正是在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彼此间都要达到的境界。

  二、巧妙提问,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一上课你就必须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用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其身心都在课堂之内,这可是一堂课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就必须于课题导入上进行精雕细啄,做到巧妙引导。

  例如在“惯性”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惯性”,下面老师列出一个题(边写边念题目):烧锅炉时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不进入灶内,而是停在灶前,煤就顺着铲子的运动方向进入了灶内,这是为什么呢?

  生:(几乎是全班同时齐声回答)因为煤有惯性。

  师:那你有没有惯性呢?

  生:有惯性。

  师:那你为什么不进入灶内?(全班同学都被逗笑了,但很快安静了下来,进入了认真的思考境界之中)

  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有些经验又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若能恰当运用则会激发起探索的兴趣。如利用从井中打水,水桶离开水面时会突然感觉的下沉来引入“浮力”这一节的教学,学生会茅塞顿开:原来“浮力”问题他们早就亲身经历过,有些学生还会联系想到水中漂浮的物体、游泳等。

  这样我就利用精心策划的导入使学生轻松而又成功地触入到我的教学活动之中。

  三、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浪潮,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我设法让每个学生真正手动起来、脑动起来,开发学生的脑力、智力。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初中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ti”,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物理情境 ,让物理课更生动有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展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教学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代表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就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古老的黑板、粉笔对学生的吸引更是可想而知。运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喜欢形象思维的女同学,对物理课常常是望而生畏。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我用 Flash 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在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样的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还如讲到平抛运动飞机投弹例题时,可用 Flash 软件制作一个战斗机空中投弹的动画,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出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题意,不但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如液体、固体的扩散实验,液体的扩散现象观察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而固体的扩散现象需要更长的时间,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放快扩散的过程,扩散现象便一目了然;还有介绍天体的运动,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同学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还有像冰的升华现象模拟等,都向学生展示了形象的物理画面。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实验,把物理教学以新奇的方式提示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气氛活跃。打造出情感交融、兴趣盎然、和谐的探究的物理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使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实现素质教育中提高科学素养的总目标。

浮力教学反思3

  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浮力,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通过使橡皮泥由沉变浮的比赛能够发现用改变条件的方法可以控制物体的浮和沉,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一)情境导入

  以怎样不碰量筒取出乒乓球这个情境导入,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注入水的方法取出乒乓球,因为乒乓球会浮起来,这样为学生猜想其它物体的浮沉做了铺垫。

  (二)先猜想、再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先让学生猜想物体的浮沉情况,然后再做实验验证,学生通过填写我的猜想和实验结果,能够知道自己猜对了多少,同时也能够感知:哪些物体浮着,哪些物体下沉。

  (三)感知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向下压在水中浮着的泡沫块、木块、塑料球,体会手的感觉,观察放开手后的现象,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就是浮力。

  (四)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先让学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然后请各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先做橡皮泥和螺丝母是否受到浮力的实验,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数据,学生很容易发现: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采用“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式科学教学提高学生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促使学生自行地自行发现和探究,并且能够把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处在初步尝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这八个环节不会很顺畅,有些环节有时候会被忽视,我和学生会逐步接受和熟悉的。

浮力教学反思4

  本课是在前一课《浮力》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前一课的研究,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浮力,也发现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系。

  上这一课时,我直接入题,读课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同样会受到水的浮力。”问其理由,有些是在电视节目上看到过相关知识的介绍;有些则是在书本或是科普类书上看到过;也有的纯粹是猜的。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显得很难确定,少数则认为下沉物体是不会受到浮力的。如何让学生看到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呢?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上。有了前一堂课的实验经历,稍一点拨,学生便能观察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比较观察同一个钩码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力”大小。如果在水中测得的“重力”小于在空气中的重力,则说明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充分讨论实验的科学性、注意事项,意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考习惯及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数据的分析中,我有目的地挑选了3个小组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

  1个钩码 2个钩码 3个钩码

  在空气中的重力 0 .5 0.5 1.1 1.1 1.5 1.6

  在水中的重力 0.4 0.5 1.0 1 1.4 1.4

  通过数据的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1个钩码在空气的重力是0.5N,而在水中受到的重力也是0.5N。那么它真的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实验数据相等呢?对于实验中产生的一些特殊数据的观察、思考与讨论,我认为是很必要的。抛出这个问题后,教室里的氛围有一些沉闷,不过慢慢地零星的小手开始举起来了。“可能是他们组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线平视。”“可能是1个钩码受到的浮力很小,还不到0.1N,他们读数时就没记上去。”“有可能他们的弹簧秤没有校零。”……“看来,我们以后进行科学实验应该要怎样?”学生畅谈。对于实验数据不够准确的小组,我还会邀请他们课后与老师一块重做刚才的实验,进行再次研究,使学生在反复多次的实验中寻找客观规律,在实验中体会收集科学数据的重要性。

浮力教学反思5

  本节教学在引入浮力的时间过长,前四个动手实验过多,在要求同学怎样才能将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时,出乎意料,有一组同学利用乒乓球,将橡皮泥粘在乒乓球的一侧放入水中,这时橡皮泥未沉入水中,而其他组的同学由于第一次没有成功使橡皮泥沉入水中,再让其浮在水中的话难度就加深了。在做鸡蛋放入水和盐水中时,我先把鸡蛋放入杯中,拿出两杯水让学生猜想倒入后会有什么现象?本想卖个关子,但学生很聪明,立刻就回答出来沉入杯中的是水,浮起来的是盐水。

  在讲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分别让同学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但由于时间较紧,请同学分组探究并展示,但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想让学生复习一下表格的设计,这一步就被我临时删除了。最后,做巩固练习时,课件由于出了一点小问题答案直接就跳出来了,我只好临时请同学讲解一下为什么?

浮力教学反思6

  学生之所以感到解浮力部分的题很困难,原因就在于浮力题中综合了有关质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压强等许多物理概念。所以,在复习这些知识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特别是力学重点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我在上这堂课之前,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尤其是浮力知识来测量物质的密度?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实验方案。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

  一、案例背景:

  这是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的一节复习公开课。力学中的浮力部分是个难点,是中考中得分率最低的知识点,在这个知识点上通过“实验设计”开展创新教育,学生的能力是否能够达到?

  二、案例描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这堂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做好知识的准备

  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特别是力学重点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

  (二)课前学生自主设计好实验方案

  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就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其他活动;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上这堂课之前,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尤其是浮力知识来测量物质的密度?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三)课堂实验过程设计

  由于学校的实验器材有限,课堂上进行限定器材的实验。共进行三组实验:

  (1)测密度大于水的石块的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蜡烛的密度;

  (3)测盐水的密度(利用已测出的石块的密度)。

  (四)课后展示学生的各种方案,供全班学生讨论。教师讲评、鼓励和表扬

  三、本课的反思:

  公开课之后获得十余位听课教师的广泛好评。有的教师评论说:“没想到像7班学生在课上表现出来的素质如此之高,本校别的学科听课的教师感叹到:“没想到×××同学(学习差生)在科学课上表现得这么积极。如果我们课都上成这样,学生还会感到负担重吗?还会有学生厌学吗?”

  学生解浮力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在解题时,常常有学生惊呼:“这道题不是和我们做的实验一样吗?”“这道中考题不是和我们提的实验方案一样吗?”浮力计算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那么抽象、呆板和枯燥,而是与自己设计或讨论过的实验方案紧密相连的,学习的物理知识可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是紧密相连的。

  有的教师除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愿多做实验,认为耽误时间。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可以全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事实证明,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动手做实验,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散思维、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下课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大胆地设想和设计方案。有的学生用弹簧秤测固体重力,再根据公式m=G/g算出固体的质量,用排液法测出固体体积,最后算出固体的密度。有的用弹簧秤测出物重G和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拉力,算出物体体积V,再根据G/g算出物体的质量计算密度。旁边的学生说:你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密度大于水的物质,若物质的密度小于水的怎么办?然后得意洋洋地拿出自己的实验方案。还有的学生提出了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的方法。有几个学生每人设计了六七种方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激发和诱导了学生的创造性。事实说明我们原先对学生能力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还说明学生蕴藏着很大的潜能,而我们教师往往对其估计不足,因而束缚了自己教学改革的手脚,放慢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利用浮力知识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学生没有做过,教师也没有演示过,所以有相当的难度。如何让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在这堂课上也有所收获,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让学习好的学生主动与学习较差的学生结合在一起,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设计出一两个实验方案,培养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使这些学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学生的实验方案并非都是科学的、严密的,有的设计实属于“一窍不通”。我们应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保护学生的创造欲。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努力,然后再帮助他们找出不足或错误的地方,最后完成合格的实验方案。

  集体研讨,全面提升创造能力。在学生分组讨论、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全班进行集体研讨,针对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方案,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争论中,教师适时点出问题关键,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同时明确解题逻辑性和规范性,使学生能够掌握若干个用浮力知识测定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

  通过对这堂反映良好的科学课的总结,说明只要我们用心去做,进行创新教育,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之路,必能谱写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必能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浮力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

  4.最后师生共同做一个简短的小结。

  5.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教学媒体设计

  1. 利用网上资源录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 利用课件展示教学板书结论小结等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1、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2、演示: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教学设计说明: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并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投影)板书:第五节 浮力

  二、实验探究过程

  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乒乓球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板书: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演示:在弹簧测计的下面悬挂一个石块,把石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

  (1)明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计划,明确以下问题:

  (2)明确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弹簧测力计、烧杯 等。

  (3)明确如何测定浮力的大小。

  (4)确定整个实验是否设置对照组及设置方法,是否需要重复及次数。

  (5)选择实验记录表格。

  参考表格:

  项目

  次数

  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 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石块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总重G2 比较F与G0的关系

  1

  2

  3

  (投影)结论: 浮力的大小 F浮=(G-F)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

  (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的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书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学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投影)完成课本上的例题。

  三、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教学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四、板书设计:

  第五节 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有学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意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进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浮力教学反思8

  下沉的物体会收到水的浮力吗?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水的浮力,针对本节课的前概念的完善、探究的组织和实施等有一下反思:

  1.对于沉到水中的物体是否收到浮力,寻找学生生活中的前概念?

  在科学教学中,将生活现象赋予科学内涵,完善浅显的科学概念是必要的。在本节课中,结合上节课的知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水的浮力,进一步引申到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学生的前概念中已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如从水中拿沉在水底的石头等会感受到离开水面,石头变重;游泳时候刚学感受到被水拖起来等,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主动去发现,只是有感受,这就需要科学课堂将知识进行完善。

  2.引导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

  每一堂科学课都有一定的探究任务,从四年级开始,需要孩子们主动去设计探究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前一节课,测量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以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为止,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孩子们能够主动进行设计,明确探究方案。

  3.实验设计不忘本节课的探究核心—排开水的体积和重量

  在设计实验记录上,始终让孩子们进行测量水的体积和自身重力,这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孩子们进行发现内部规律—密度做铺垫。科学需要单元备课,才能更清楚的明了教材中每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4.画示意图,清晰明了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从第五课开始,就需要孩子们学着画示意图,更加直观的指导浮力、重力和拉力之间的关系,也让孩子们体会到示意图的益处,对本节课的探究知识有一个深入作用。

浮力教学反思9

  第一部分:

  引发认知冲突,猜测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空塑料瓶,乒乓球,木块和圆柱体的沉浮实验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疑问: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会迅速沉到水底,这与空塑料瓶,乒乓球和木块放入水中,用手压到水底,松手后它们又会迅速上浮的现象不同,手上会感觉到一股向上顶的力,骆老师请学生们画一画这个力的方向,直接出示了“浮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们猜测沉到水中的圆柱体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全班32名学生,14人猜测受浮力作用,18人猜测不受浮力作用,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第二部分:

  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承上启下,因为手的感觉不是很准确,就要求他们设计一实验来证明圆柱体在水中的重量的确是在比空气中要轻。同时还有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这样既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浮力=重力-弹簧秤拉力的结论,又给下一个实验做铺垫。(圆柱体这种材料很直观的展示了“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和“全部浸入水中”的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这项测量活动,意在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会有大小?如果浮力有大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第三部分:

  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通过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比赛,让学生发现如果改变在水中下沉的橡皮泥的外形,使它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变大,受到的浮力变大,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水中浮起来。

  整堂课对教材的设计进行了有步骤的深入,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课堂有效性的探究活动。

  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学生猜测沉入水底的圆柱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后,教师提示学生借助测力计,烧杯和水来设计实验方案,没有了材料的干扰,学生就可以专心设方案,但由于把材料和记录表放在一起了,学生在拿出记录表时也拿出材料来做了,而不能专心设计实验方案了,所以材料的呈现也是我今后教学细节中应该关注的环节;在学生出现实验数据有问题时,也没有及时给与处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总是害怕时间来不及,因此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讨论,甚至忘记了在实验前告诉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多应该学习如何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真正做回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仅仅关注教师怎么教。

  浮力教学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出发,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本节设计时由两个小游戏“乒乓球为什么在水中上浮且最终浮在水面上静止”“剪断拉着氢气球的细绳,氢气球为什么会向上运动?”让学生对于自然界这种现象感到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课本图片观察,发现“天安门广场上无数彩色气球升上高空”“万吨巨轮在海面上航行”,“人浮在死海水面看报纸”,引出浮力。但我设计时没有运用类比法引导学生注意浮力的“方向性”,应强调“竖直向上”。

浮力教学反思10

  浮力的概念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在生活中及小学的自然课上对浮力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概念由两个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动手做课桌上的小实验现象猜测加推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再由水中水袋受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反思:从经验,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猜测避免猜测的盲目性。由于同学个体的差异及实验的自主选择,避免“整齐划一”,保证多样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教师在应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猜测的“意外”,如:猜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的经验出发,这样猜测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教师可加以引导。学生交流,回答“小鱼和大鱼由于深度和体积不同而产生浮力不同的争论”,“改错题:木块浮在水上受到的浮力”两个问题。

  反思:情境化的问题,增加亲切感,易引起兴趣。“改错题”降低难度,又加深对原理的理解。题型的多样化可避免解决问题烦味与枯燥。不足的是题目的覆盖面不广,可增加对浮力方向理解的问题;可换浮力在生活应用的例题,从而增强物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当学生猜与深度关系时,可用学生分组实验来代替教师的演示;学生说完自己看法时,没有及时的形成或结果型激励评价等等。

浮力教学反思11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打出)

  有几个小朋友正在花园里踢球,一不小心,球滚进了一个树洞里了,怎么也拿不出来,同学们你能想办法帮助他们吗?

  (学生兴致很高纷纷举手,激情引趣)

  生:往树洞里灌水,球就能浮上来。(多媒体演示证明正确)

  师:球为什么能浮上来?

  生:球受到水的浮力。

  师:真棒!看来浮力能帮我们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浮力的问题好不好?(板书课题)

  师:在水中正上浮的物体受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

  生:受浮力,小学自然里学过。

  师:浮在水面的物体受浮力,正在上浮的物体也受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生甲:受浮力。

  生乙:不受浮力。

  [学生基本分成两派,争论,都想试着说明理由,但又有点说不清楚]

  [意图: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在证明自己观点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实验。

  师:好,同学们利用手头实验器材,自由组成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看谁正确?开始。

  (让学生自由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一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在水里能漂浮、下沉的物体,有的学生用铁块、铝块、石块做实验,有的学生用自带的钉子、弹力球做实验,1分钟学生举手示意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好,大多数同学都已经通过实验,验证了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谁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的。

  [学生纷纷举手,都想到前面演示,教师巡视时,看到大多同学都已得出结论,设计的很简单、易操作,为了促进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故把机会让给这样的同学了]

  生:我把小石块用细绳拴住,在空气中测出重为3.2牛顿,然后又把挂在测力计上的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示数变为2.8牛,说明它受到浮力了。

  师:另一观点的同学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想吗?

  生:实验证明我们的观点错了。但是我有个问题,为什么测力计示数变小了,就能说明小石块受到了浮力?

  另一生:分析小石块的受力情况就能说明:小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3.2牛,测力计向上的拉力2.8牛,仅这两个力的作用,小石块不能处于静止状态,但小石块在水中确实处于静止状态,说明它还受水给它向上的力――浮力(0.4牛)。

  师:请坐,同学们他分析的好不好?大家都很有头脑,我很高兴。

  生:好,(鼓掌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发现有几个学生眼神有些茫然,好像没明白,估计是对石块受到向上托的浮力感到有点抽象,不理解,为澄清这一事实,教师特意做了进一步演示]

  师:把石块浸入水中,测力计示数减小,说明它受浮力,我们再等效演示,把石块从水中拿出,改用手向上托,也让测力计示数为2.8牛,可知手向上托的力为0.4牛,像在水里一样,由此证明,石块在水中受到向上托的力----浮力。

  [这时发现学生眼神亮了,直点头,很高兴,听懂了,对以后的知识学习充满了信心,如果教师不能随时观察到学生的反映,一味推进课程,这部分学生就可能卡在这里,影响以后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习物理的兴趣.]

  师:通过实验分析证明: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既然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那为什么有的物体上浮,有的下沉,还有悬在液体中?下面利用手头器材研究:做一做看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并分析一下原因?

  [学生开始做实验,有的学生把铁块直接放入水中,铁块下落得很]快,砸得烧杯底“叮铛响”,学生也吓了一跳,生怕砸漏了,当我让她把铝块也放入时,学生不敢,经过鼓励当他把同体积的铝块同样放入时,发出的声音又很小,这时,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疑问,怎么不一样呢?有的学生把一乒乓球用力压入水中,一松手球自己就上来了。]

  [有的学生把包装用塑料泡沫块压入水中,一松手也浮上来了,学生都在用手头器材进行实验,发现了很多问题]

  师:好,同学们先放下手中的实验器材,你在实验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我发现一些比较轻的物体像乒乓球,塑料、木块等能漂浮在水面上。

  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上?

  生:它们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师:确实与物质的密度有关,现在同学们利用密度知识还不能准确解释,同学们试着从物体受力的角度去分析,试一试,看能不能给出合理解释。

  生:以乒乓球为例,受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下的重力,由于乒乓球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受平衡力所以浮力与重力大小相等。

  师:很好,漂浮时,F浮=G,还有没有其它现象?(板书)

  生:铁块、铝块放入水中都下沉,我分析了它的受力情况,下沉时,仅受重力和浮力,且物体向下运动,根据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我认为这时重力大于浮力,(板书)

  生:我也做了上述两同学的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果,但是经过分析:我认为还应该有既不上浮也不下沉,悬在水中的物体,但是手头没有合适的物体,没有看到这种现象。

  师:很好,同学们不仅通过实验分析了上浮、下沉物体的受力情况,而且还经过推理,得出还应有悬浮的物体,大家认为这种推理科学吗?

  生:这种推理应该是合理的。

  师:大家看:这有一个容器、水、鸡蛋、食盐,你能让鸡蛋悬浮吗?

  生:配制与鸡蛋相同密度盐水,鸡蛋就能悬浮在水里。

  [教师演示。学生非常兴奋,真有悬浮的物体]

  师:大家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受重力和浮力静止,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

  师:谁能归纳一下,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生:①上浮:F浮>G②悬浮、漂浮:F浮=G;③下沉:F浮<G。

  师:学以致用,我们来解释一下下列现象:

  [多媒体展示情景,增强直观性,降低了难度]

  1、如图所示,分析潜水艇的浮沉情况。

  生:浮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潜水艇上浮[动画展示潜艇上浮]

  [教师描述情景,图片展示]

  2、由于大桥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奔驰跑车落入河中,试分析车的浮沉情况。

  [学生兴致很高,跃跃欲试][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生:由于车的重力大于它所受浮力,所以车下沉

  [动画演示,跑车慢慢坠入河底]

  3、美国的一艘参加伊拉克战争的潜水艇受力如图所示,分析它的浮沉情况

  [图片展示]:

  生:由于潜艇所受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潜艇下沉。

  [动画演示潜艇下潜,慢慢没入水下]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几个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力情况,进而研究了物体的浮沉情况,那么,有没有同学想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生:由于物体浸在液体中,所以是液体施加的。

  师:与物体接触的只有液体,所以我们能确认是液体施加的,那又是怎样施加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

  [多媒体展示一个浸没在液体中立方体,让学生分析液体对立方体的施力情况,引导学生分析]

  师:(提示)运用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进行分析:

  生:左右、前后在液体中所处深度相同,压强相等,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合力为零。上表面所处深度浅,压强小,向下的压力小。而下表面所处深度深,压强大,向上的压力大。上、下表面压力不等,合力不为零,方向向上,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所受的浮力。

  [多媒体同步打出受力分析图]

  师:很好,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那么谁依据这一知识,给出求浮力的方法。

  生:我能,浮力=向上的压力-向下的压力即F浮=F向上-F向下(板书)

  [同步给出公式]

  想想议议:

  [多媒体辅助显示情境,一皮球从水中上浮的全过程]

  师:分析从球露出水面到漂浮在液面过程中,

  ①重力如何变化;②浮力如何变化;

  ③球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如何变化?④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开始讨论,并有同学举手]

  生:重力不变,质量一定。

  生:浮力变小,一开始露出时,浮力大于重力,最后等于重力。

  生:浸没体积逐渐减小。

  生:浮力与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入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多媒体同步给出正确结论]

  师:太好了,分析很精彩[鼓掌表示鼓励]

  小结:学生完成。

  评析:尚志市教师进修学校/方传丽

  这是一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好课,可以说是教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课例。

  1.情境设疑,激发求知欲望。

  本节课一开始,便借助于色彩艳丽的动画故事创设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巧妙的引入了新课。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1)当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2)当所学的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比水轻的物体木头等能浮在水面上,比水重的铁等沉入水底,这是学生习以为常的,谁也没有考虑过其中的“为什么”,高老师巧妙的设计情景把学生兴趣激起,让学生产生找到答案的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

  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高教师设疑,学生形成两个观点,自然分成两组,进行两组比赛,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激起学生的过程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高老师从学生的眼神洞察学生心理,故意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合作伙伴,学生的猜想教师不直接说出结果,而是让学生进行实验证明比赛。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积极参与,相互尊重。注意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4.多媒体的应用为本节课注入了活力,增大了课容量。‘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凭空讲将会很枯燥,动画演示却把学生带入真实情境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浮力教学反思12

  12月3日在我校举行的有效课堂教学现场上我上了一节科学课——浮力。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凭他们的直接感官传递的信息,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怎样突破这难点,是本课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往教学时,总是怕学生乱动了半天毫无收获,所以在实验时,反复强调,分别把所用材料示范后才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虽然教学过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学效果并不佳,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思维被束缚,课堂气氛沉闷,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训,我改变了教学思路,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首先,用一个动画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几个小朋友玩耍皮球,不小心把皮球掉进了树洞里,聪明的文颜博把树洞灌满水,皮球就漂浮上来,这是为什么?从而导出主题——浮力。

  二、玩中探究,获得新知。

  玩是孩子的天性。看着实验桌上的水槽浮着这么多东西,学生早己按捺不住了,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浮着什么?想不想玩?我们一起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压,压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复几次,体会手的感觉。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玩了起来,尽情地用这四种浮着的物体实验。实验后,孩子很自然地回答出来:把这些东西按到水底再轻轻松手时,感觉到水里有什么东西向上顶手……并通过测石头在空气中的重量和放在水中的重量比较,发现在水中的石头较轻,从而得出沉下去的物体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事实让孩子们信服,“水的浮力”确实存在,而且其方向是向上的。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为了巩固浮力的知识,让学生各抒己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说说浮力的广泛应用。

浮力教学反思13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教材这句过渡语,很自然地把教学活动引入对下沉物体的浮力研究。那么,怎么研究?该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了。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浮在水面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排开的水量有关。现在我这有一个圆柱形铁块,放入水中它是下沉的,请问它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生:应该有。

  师: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或者说你可以通过什么实验来测量?(经常听见这样的对答:你说有,那怎么证明呢?做实验。这已经成为学生熟悉的套路,然后是教师讲解怎样去做实验。如今我要让学生去思考做怎样的实验才能证实自己的猜测,而不仅仅是个实验操作者。)

  生有些迟疑,看来这个实验设计还是有点难度的。

  师:这样吧,如果我把这个铁块挂在弹簧秤上,铁块受到哪几个力?(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拉力)它们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相等,弹簧秤上的读数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如果我把弹簧秤移到水槽上让铁块浸在水中,你们觉得弹簧秤上的读数会不会变化?如果会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

  生:变小。

  师:你为什么认为变小?能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吗?(在水中的铁块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同时也受到了向上的拉力和浮力,因为物体是静止的,重力的大小=浮力+拉力,重力不变,有浮力的帮助,拉力就小了。)

  然后就出示相关材料,进行第一个实验“下沉的物体浸水体积不同的浮力大小”的研究。这个实验操作比第5课测量泡沫块的实验要简单多了。写到这,我突然想到教材的顺序,编写者让学生先研究浮物再研究沉物,主要是从学生的思维角度上考虑,但是忽略了实验的难易程度,如果把顺序换过来,在讨论沉物、浮物是否会受到浮力之后,先做操作简单但有争议的沉物实验,再研究操作复杂的浮物实验,会不会更方便实验的指导呢?

  书上的第二个实验,是用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头来做实验,我不喜欢,首先是石头不好绑线,其次是不同石头其质地不同实验不规范,最后这个实验和前一课雷同无变化。我把它改为测量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在水中浮力大小的比较,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和分析,再通过实验发现,虽然铁块和铝块的重量不同,在弹簧秤上的读数不同,但是浮力大小(浮力=重力—拉力)是相同或相近的。从而让学生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和上浮的物体一样,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就越大。

浮力教学反思14

  本节课实验内容比较多,分为感受实验和测量实验。课堂中我用手将泡沫呈现出上升、静止、下降三种不通的状态,从而引出支持力和重力关系的讨论:重力大于支持力,泡沫下落;当支持力等于重力,泡沫静止;当重力大于支持力,泡沫上升。得出结论后就可以开始感受实验。由于我们在前面了解了泡沫静止在手中是因为支持力的作用,而泡沫静止在水面上必然有一个等同于支持力的力。提出问题什么力让泡沫静止在水中?学生很快就能联想到浮力。之后就是用手压水中的泡沫,这个过程要让学生慢慢的加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浮力及其变化。

  感受实验之后就是浮力测量实验。在实验前应先让学生了解:浮力=重力+压力(拉力);这个过程可以用感受实验中下压的过程,让学生结合讨论得到。测量实验前重物和泡沫的选择十分重要,物重的质量一定要足够,否则实验会失败,另外可以将观察排水与浮力关系结合,所以烧杯的选着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在实验时犹豫泡沫和重物的原因导致排水现象特别不突出。或许可以用1000ml的量筒代替。

  测量浮力实验:

  为了达到实验效果,也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我们可以选择小量程的弹簧测力计;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尽可能的缓慢加大拉力。让小组同学都能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另外,当泡沫完全沉入水中的时候,可以让操作学生继续缓慢的让泡沫再下拉一段距离(让泡沫悬浮在水中),并记录浮力大小。

  由于课程实验较多,我们在课堂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否则会有学生不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浮力教学反思15

  本节是在对浮力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浮力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浮力是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认识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应用的几个特例。通过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入课题,利用二力平衡跟合成的知识分析得出浮沉条件。通过船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空心”的作用,并利用演示实验引入轮船的教学。潜水艇的浮沉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而气球和飞艇则是利用它们的平均密度小于空气,并且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浮沉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对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规范描述各种浮沉状态的语言,区分易混淆的词语。

  “空心”是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在水中实现漂浮的常用的方法,轮船、潜水艇等都是利用空心来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的。也可以将空心看作是减小材料的密度,实现漂浮或悬浮的方法。这是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轮船吃水线与排水量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密度计的刻度线也是吃水线的延伸,可以适当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解决浮力问题的常用方法,对浮力应用的实例分析要注意从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出发,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浮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赶海教学反思05-22

《长城》教学反思05-20

《泉水》教学反思05-20

春晓教学反思05-17

跳水教学反思05-16

新课改教学反思05-15

《燕子》教学反思05-14

左右教学反思05-14

《爱莲说》教学反思05-13

数学教学反思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