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5 13:53: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

  一、对数学概念教学的一点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的等方面去展开。

  下面以函数为例:

  1、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2、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二。对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启示

  本人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将近30年的时间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接触高中新课改教学的我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搞好高中数学新课改,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目标,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3、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着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4、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5、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6、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7、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8、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2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将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学习之盘”。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建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真正促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3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新课程改革也将全面展开,为了新课改的需求,也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我积极参加了这次远程培训。悉心听取了各位老师的精彩的视频讲解,感触颇多,也使我对新课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对此次远程培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1.“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

  用“标准”代替“大纲”,这决不是一个名称上的变化,它更反应了课程理念的转变。“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规定针对的教师。而“课标”是一种基本的、共同的标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再作规定,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某门课程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制定的只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帮助者,要求教师只起画龙点睛、引导启发者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中,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今天,新课改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质疑、亲自动手、大胆探究,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4.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教学思想有所更新。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着力体现四个课程理念:提高数学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我觉得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注意:

  (1)、以问题为主线,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在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并且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性学习。

  (2)、设计情景式数学教学。情景式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情景共鸣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

  (3)、积极设计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它是指把数学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开放的空间,打破了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之,通过此次培训,获益很多。作为新课改形式下的教师,我要不断砖研业务,强化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提高自身素养,力争在新课改中快速成长。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4

  必修3是高中数学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内容,既增添了新内容——算法,老内容统计和概率的内容和安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面就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谈对必修3的体会与反思。

  1、第一章的教学主要还是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围绕程序框图这一核心,以具体案例为载体,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基本逻辑结构和算法语句的用法,从中体会算法的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必要搞太难的算法设计,因为在其它章节中,算法思想也是要渗透的,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算法问题.至于高中数学引入算法的理由,我体会还是在于算法思想所体现的很强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而不在于学会多少程序语言或程序设计.所以还是应该关注算法的“数学味”.

  2、在第二章的教学中,感到学生虽然知道各种统计量(平均数、标准差、回归方程等)的计算方法,但理解其中蕴涵的统计思想却很难,不能自觉的形成统计观念和概率思维.因此,在统计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在“计算”后,让学生对结果的含义作出解释.实际上,课本在这方面是有示范的.例如,在讲完“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后,课本有一个关于某企业职工工资待遇的“探究”栏目,还配了某市公路项目投资数据的利用方面的练习等,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开展讨论,并让他们举一些类似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企业老总利用数据设置的陷阱在哪里,应当如何理解和使用数据特征等.

  3、概率的教学,离开了具体案例寸步难行,要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率有关问题的情景,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案例情景,以激发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创设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别人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理解概念。太阳从东边升起,抛起的篮球会下降等等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就是可能事件,太阳从西边升起,公鸡下蛋等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念。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5

  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1、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函数,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全部。

  2、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二、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三、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已经把题目讲得清楚明白了,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发散思维都用到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遇到同类型的题目学生仍然很茫然,无从下手。经过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下次遇到同类型的题目只会机械地模仿,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6

  1、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创作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实践和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思考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与实践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比如在素描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相互之间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对相互之间的作品的看法;可以讨论如何改进等等具体想法。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7

  当代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而研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其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所以研究性学习符合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在做研究性学习时,老师一般自己去选择一些专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我觉得还应当更进一步。老师选最后过渡到学生自己选,即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解决它。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有巨大帮助,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

  ①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问题贯穿整堂课始终,问题由学生提出。

  ②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如:

  ⅰ)对比方法教学:正面与反面对比,正向与逆向对比,题型间对比都会与原有认知冲突从而提出问题。

  ⅱ)在讲授猜想,归纳,证明时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故不可轻视。

  ⅲ)特殊化思想教学有助于学生在事物的特殊处提出问题。如常常验证公式在特殊情况下是否成立。

  ⑵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与生活各种现象的能力。这主要在课堂教学中找到概念的实际模型,在教学中加强数学应用能力教学。

  ⑶给学生讲讲科学家提出问题的故事,激起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并意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大定理都给数学注入活力。

  ⑷教导学生平时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这种解法要比原先解法简单。我为什么会想到这种办法。为什么我这样做是错的,而那样做却是对的。

  ⑸老师自身要加强修养,培养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把自己提出问题的过程,思路,当时情形讲给学生听。当老师把自己的亲身体会讲给学生听时,学生由于老师思维的别开生面,新奇,他会由不自觉到自觉模仿老师的行为。

  最后当学生初步具备这种提出问题的能力时,在实行研究性学习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它。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8

  1造成高三学生数学困难原因

  1.1学生自身的原因

  应对如今社会的发展,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过大,学困生就成为了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数学是一门令人难以研究的学科,因此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精神压力过大的高三学生来说,成为数学学困生也能够令人理解。但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先天性的智力存在问题,而是后天的种种原因导致的。应对即将迎来的高考,同学们心里压力过大这就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技巧不对。他们将过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不能劳逸结合,不能集中注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放弃了数学从而成为了数学困难生。高三是一个自我学习的阶段,就因为这样过多的同学失去了学习的自觉性,他们失去了老师的监督、家长的监督,过度的放纵自己,时间久了失去的学习的动力,逐渐的成为了学困生。

  1.2外部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竞争也将成为社会的主流,这将给每一位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三学生带来无求的压力,现如今再加上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学生们的精神压力在无形中增加,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们抗拒的心里,以此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不仅仅如此。在家庭方面,现如今许多家长都在忙于自己的事业,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都用在了自己的事业上面,陪孩子的时间多少,不能很好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岁孩子进行监督,不能给予孩子辅导,这就使得孩子不能取得好成绩,尤其在数学这一环环相扣的学科,最终成为了数学学困生。在教师方面也存在必须的原因,此刻的教师一向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断地灌给学生知识,不能使学生自己动脑,这将是学生不能更好的理解与理解知识,同时教师们的职责感不强,不能及时的帮忙处于困难的学生,不能及时的帮忙学生解决,时间久了学生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仅仅这两方面还不够,社会的原因也将是一部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科技产品不断增加,这将使得压力过大的干三学生沉迷,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于数学这一实践性强的学科更加失去兴趣,久而久之成为了数学学困生,阻碍了前进的道路。

  2解决数学学困生的问题

  2.1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的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才能真正使他们摆脱学困生。数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数学这一学科的精髓之处就是它思想的缜密,连贯性强,失去了这两点数学知识很难应用于实际当中。因此要想真正的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要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在实践的教学当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的对数学感兴趣,能独立运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体会在学习数学中的乐趣。数学是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如果单纯的让老师进行讲解,学生是不可能真正理解数学的,要是学生靠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不断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正确的应对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同时要是他们本身意识到社会的残酷,竞争的压力,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去学习,主动地去开动自己的脑筋,去发现问题,举一反三地进行学习。同时要是他们意识到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学习方法中,要走出来,结合自身的特点,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数学成绩。只有真正的将出对数学感兴趣,真正的融入到数学的世界里,才能真正的去理解数学,使自己成为数学的主人。

  2.2透过外部条件来提升数学学困生成绩

  对于每一个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前进的最好的指导老师,学生们的兴趣取决于学生们与学科之间情感的联系,学生们拥有良好的兴趣能不断地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们要时刻持续着喜悦的态度,不断地鼓励学生们,不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将有利于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提升,不断提升数学成绩。数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倘若想要真正的学好数学就要进一步的去研究数学,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的求知欲,当然能否真正的学好数学还要依据每个人发展的不同状况来决定。教师要想真正的使学生们提高成绩,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就要不断地对学生们的思想进行改变,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数学的探讨与研究上而不是像传统那样过于重视学生们的成绩。教师们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也是改变学生们学习情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师们能够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那种灌输性的教育方式,因人而异的对学生们传授知识,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们只是机械的进行听讲,不能单独的讲数学体完成,还需要老师的帮忙,时间久了将会使学生们产生依靠的心里,在考试或者其他教师不在的时候就会手无足措不能很好的

  完成任务。因此,应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潜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将日程生活融入到实践的教学中,让同学们在体验生活中的到数学答案,以此来营造一个简单、快乐的学习氛围。同时拥有良好的半班风、学风是替身给学生学习成绩的另一大重要原因,良好的班风会是班级的同学主动去学习,主动地去进行讨论,时间久了将有利于学生们对数学知识进行讨论,这将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绩。

  3结语

  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逐渐加强,文化发展在国际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就意味着数学知识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然而应对现如今许多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出现,我们要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兴趣,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带来的乐趣,并透过在日常学习中的实践活动具备学习、实践潜力,使自己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9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5分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

  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目标,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3.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5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4.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5.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6.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7.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8.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 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0

  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高中数学不少教学资料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透过选取、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那么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业务潜力和水平。以下是我对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强调教法、学法、教学资料以及教学媒介的有机整合。

  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教师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认知形态的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资料具有普遍性要求。如何在一节课中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质疑反思的培养

  透过现状调查,看出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缺乏有目的、有意识,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解决问题、认识问题后的反思。学生的质疑反思潜力是能够培养的,要有目的设计、训练。因此要培养质疑反思潜力务必做到:(1)明确教学目标。要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学会——会学——创新”。(2)在教学过程中要构成学生主动参与、用心探索、自觉建构的教学过程。(3)改善教学环境。(4)优化教学方法。

  三、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就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就应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潜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忙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到达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家做,对于书上个别个性难的题目能够不做练习。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1

  通过深入学习,我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对新课标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是数学教育的有利依托

  不学习课程标准,不潜心钻研教材,就如瞎子摸象,教学就会产生偏差。数学教学具体定位到底在哪里,也是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问题,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科体系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重在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为以后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础。因此,数学课不能象以往一样只要求学生会做题,而应该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和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我看来,数学课程体现了几个显著的变化:

  ①新课程改革突破传统课程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性,凸显隐藏在知识与技能背后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以及更深层次的`数学文化价值

  宏观上,新教材遵循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改变了过去一刀切的状况。大家对数学的认识也从锻炼思维的体操转变到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指出,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在每部分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背景,知识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学习数学。但是在真正的课堂上,因为我们教师能力和教学容量等等许多因素限定了这些方面的讲授,对定义定理的讲解略显枯燥和抽象,以致于用相关题目去弥补讲解,难以体现数学的生动性和应用性。曾听过一名有经验的老师说课,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得很好,自然而不刻意,丰富而有深意。从中不难看出,彰显师生和学校、班级的个性和优势的精品课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将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②新课程改革注重德育和学科渗透,体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心理特点、生活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要求,多方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比如,数学学习中着眼于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学习兴趣的引导,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责任心的栽培,意志力的锤炼,种种非智力因素的熏陶,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等等,都属于德育范畴。坚持实践“成才应该首先成人”的道理,如何在重视健全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充分系统地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是教育中的大学问,这不仅仅是德育处或是某位班主任的事情,而是每位数学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然而如何群策群力,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德育的亮点,给所有数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不断学习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设计,同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建立全新的教与学的体系与学习评价体系。

  ③新课程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学生的生活和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综合化和信息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不能只是单纯的学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组织,而是渗透着学生日常经验和需要的学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有机组织。如函数、导数、古典概型等等章节,从细节处使学生在学习中切身感受到数学和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重大价值,进而产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和探索的强烈意愿,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传统教材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例如有一名老师在讲解抛物线时,用动画演示了炮弹发射到落地的轨迹,形象生动的开场一下子就成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找到了兴趣的切入点;也有的老师在讲解立体图形的时候对比实际生活中的许多原型,变抽象为具体,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二、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数学教育的主线

  新课标中多次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今天的数学课堂真正意义上还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创造、自我成功、自我快乐的亲身体验。全面、个性、和谐发展是本次课改的“关键词”,它是科学发展观在新课改中的具体体现,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数学学科建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主线,真正体现新课程提倡的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

  如今的教材设计遵循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材组织上体现学生的积极的学习过程,很清晰地看到,就是教学内容的组织阶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不断的处于一种探究、前进和发展的状态。然而一切事物都有正反面,如同双刃剑一样,专家对课改实践中具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回答了“螺旋上升”的思维方式是否可行?是否人为地将知识点割裂?如何处理教材才是合理?目前初高中的知识脱节,师生负担加重?等等问题,解决了我们许多疑惑。欣喜的是,我的观念和许多与会老师不谋而和。我们看到,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意”,它体现着先进的理念,但并不成熟完善,既然我们不能因为瑕疵而否定美玉的价值,就不能因为一些不和谐的困难而否认它的必要性。也正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才需要我们老师的扶持和关注,依靠老师在实践中摸索,其中关键是把眼光放远,避免鼠目寸光的短视做法,坚持走好每一步,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三、学科教师更新观念、提升素质是数学教育的关键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功败。因此一方面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使教师明确更加刻苦钻研,内强素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这对每位老师而言是痛苦的蜕变。我作为一名在传统教育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教师,虽然时常用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但身上仍然难掩一些传统教学的风格。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抱怨:新课改让教师变得无所事从。这种抵触心理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特别是许多数学老师多年形成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新内容前可能变得不再重要,势必会产生强烈的困惑和不舍,因此,在许多学校,仍是口号一套,实际授课又是旧一套。有一位课改专家在描述现在课改现状时,无不担心地说:现在很多地方依旧进行着披着新课改精神下的传统教学,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于是切切实实施教学改革,避免穿新鞋走旧路,教师的角色转变非常重要。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首先我们必须接受课改新理念,为失去平衡的心理寻找支点,真正走进新课程;其次努力建树并在实践中贯彻新理念,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角色,做有思想、有远见的实践者;再次,在进行有必要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后,信息的整合,经验教训的总结尤为重要,因此及时的心得体会可互通有无,让同行间不断提高认识。

  由于正在推进的高中新课改还在实验阶段,难免有种种先天不足。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克服急功近利心理,需要正视客观现实:例如各年级的数学教学如何统筹以适应今后的高考导向要求;如何慎重科学安排课时,严格规范地执行课程计划;如何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妥善处理数学选修模块;如何看待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数学中的作用等等都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2

  高中数学课程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它是对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它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通过这一年多的课堂实践和反思,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新课程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形成,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转变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更多地采取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主张把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作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上,主张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多进行探究式教学,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这一年多的课堂实践和反思,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

  1、落实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3、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意识,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做到。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说:“你想得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谁想给大家汇报一下?”“他还没有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哪组希望老师和你们一起做呀?”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备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可以预见,自信心与民主精神会在学生身上逐步得到体现。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也是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时,教师结合学校运动会,设计了一个统计参加不同运动项目人数的问题情境,从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献计献策。

  (3)、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随着教材功能的转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必然成为一种趋势。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状况对课程材料进行再加工处理时不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设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对教材提供的基本情境进行再审视,明确情境的优势与不足。还要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述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的考量,以便为学生多样的思考、表述、选择策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考虑如何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或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还需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增强反应的敏感性,形成良好的反应系统,使得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为了尽快适应角色变化,更好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致力于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专题研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善于进行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3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自己在教学中体会:

  一、把握细节

  曾听过细节决定成败,虽说有夸大其词的说法,但从另一方面说明细节的重要性。在一堂课之中这细节可能是某个问题——如反函数的提出,也可能是某个问题的解释——复合函数的单调性,也许是某个内容的先后问题——如分段函数的奇偶性的提出,也学是对学生的态度等。一堂课之中,细节处理的好一点,缺憾就少一点。

  二、把握重难点

  再讲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时,要强调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呈现的方式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涉及到多次对应,可以以表格的形式体现,也可以以集合的图示体现,但要强调要在区间中取值。从中学生可较为容易的理解——同增异减这一结论。如果为了加强理解可举具体的实例,根据定义结合参与复合的两个函数的单调性给出证明。

  三、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综合化

  每堂课都有许多知识点。就新课而言,每个知识点都可以进行变式、坡式的训练。单一的重复的训练是机械而且是没有多大益处的。重复有必要,但要适可而止。要在重复中提高,这就需要在系统、综合方面加强训练,以启迪、发散思维。如数学中常讲的含参数的问题,最值中涉及到二次函数轴动或是区间动的问题。一般而言,动态的问题要比静态的问题有难度。所以要在这方面逐步的渗透。

  四、注意如何设置问题

  设置问题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根据内容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设置问题要注意的几个原则:①必要性;②针对性;③准确性;④层次性;⑤时效性;⑥创新性;⑦价值性;⑧逻辑性。如:如何把反函数给学生讲的通俗易懂。有一个角度:反解,原来的应变量变成了自变量,换言之坐标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理解成沿某条直线翻转了一百八十度。

  五、把握课堂环节

  在课堂环节方面:要注意一堂课的设计流程,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每个环节的解释。出示例题、问题、习题首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其次自己要准备的特别的充分,特别的熟练,要有预见性,自信、从容,那种兴奋、冲动的热情,释放出愉悦的能量。学生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也许某一位同学是这里不理解,也许这位同学是那里不理解。要照顾到大多数的同学,而不是听到了从个别几位同学嘴里发出的声音就去讲下一个问题。出示例题、问题、习题之后就要想着如何启发学生,如何给学生释疑。如:再讲函数零点的时候,有这样的题判断方程根的情况,所给的方程是比较有特点的。这时学生可以想到,有些方程可以用求根公式或是因式分解或是换元的方法来确定方程的根。另一种思想便是转化的思想,转化成判断函数零点的问题。当然就是利用函数的图像,在这里极少或是没有同学可以想到将等式的两边分别看成相应的函数,若有,这样问题就转化成了看函数图像是否有交点。

  课堂中有释疑这一环节,释疑时需要注意贴切,达到一个题眼一点就破的高度。范老师在解释“精确度”时就显得非常的自然、贴切,似乎这就是我们心中蒙蔽的想法(学生心中或者已有一些朦胧的模糊的纷乱的想法,只需要老师清晰的一理,他便会获得收获的兴奋、喜悦)。听了他的解释之后似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非是解释的越多,越像是在迷雾里打转。要在流程上,问题的设置、解释上,环节的衔接上用心下功夫。(听同事说三中推出新人的标准:干练、精准、严谨、激情)

  六、注重教学方式、方法技巧的积淀

  要想快速的汲取营养,最快的途径是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他人之长,最好的可以内化。他们有着老道的方式、方法及技巧。曾听办公室的同事说他如何解释反函数,听后即感清新。问他的问题,多有此感觉。有些问题值得潜下心来琢磨或是问一问同事是怎么处理的,不能拘泥于一处。

  七、向同事学习

  同事之中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身上有许多可取之处,如他们的个性、独特、洒脱。细想一下他们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在所处的学科组中有两位教学别具一格的教师。一位善于层层设问,精巧富有层次,丰富又系统,细致又不失大气。另一位则洒脱自如,点睛之语使人释然,不显章法,又有迹可循,综合中的变化,变化中的提升,一览众山小。这种层次性的设问,点睛之语值得学习。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4

  一、教学策略的选择:

  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为理论基础。根据《集合》这节课在高中教材的基础地位,也是高中数学的第一课。首先,主要内容虽是对集合及创始人的一点材料。但在这里创始人康托,年青,开创,受挫,患病,科研,最后被认可。这曲折的一生与伟大的成就不得不令我们对他产生崇敬之情。尤其是在患精神病发作的间歇还能从事研究。他的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能激发出对集合这个要学习的内容求知欲。集合是什么令康托如此执着。然后,再向同学们简单的介绍集合在数学中的基础地位。让同学们感到学好这堂课的重要性。

  2、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的总结规律的能力。

(举例子、总结)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觉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功能主要依靠过过去的经验。因此,在学习集合的概念的时候,首先,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常理,让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近而再举出数学中这样的例子,一是为总结集合的做前提,二是让同学们能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然后,自然而然的结合这些能组成集合的例子对集合这个概念进行理解。

  3、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自学,合作,师生互动,举例子,实际操作) 本节课的内容,多而杂。一些简单的,一看就能明白的,需要记忆的,就由同学们来自学。例如:集合的表示方法,数集的记法,元素的概念,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分类。都要求学生来自学。而对于元素的确定性这一难点,就设计“跳绳比较的同学能不能组成一个集合?”这个问题来让同学们讨论。而对于互异性这个难点,通过对学生对“互异”的理解,先做解释,然后,举出在使用电脑时,在同一个地址下不能保存两个完全相同的文件。又解决如果有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怎么办?通过举例子“把1、1、0,三个数字组成的集合是什么样的呢?”再动手操作,把一个苹果,三个桔子,四个大枣归入一个集合(放到一个盒子里)。

  4、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多角度,多层次的选择练习题。(口答,笔答,判断,选择,解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选择了问答接龙,抢答等形式。

  二、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1、教学经验不足,对课堂的驭的能力还要加强练习。上课时,胆怯,口误经常出现,对课堂的语言组织能力更有待提高。

  2、对于学生也要加强心理素质培训,不要出现在课上很简单的问题也解答不上来的局面。

  3、数学教学不要局限于单纯的知识教学,同时也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书育人是不分的。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5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以前上课时,我经常只顾自己的想法,觉得讲的题目越多越好,很少顾及学生的思维与感受。慢慢地,发现学生上课听得懂,自己做却不会,可怕的是,到后来连学数学的信心也没有了。我一直很困惑……

  自从20x年后,有个学习理论强烈震撼了我,那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后来意识到,我们现正在倡导的许多新课程理念就是来之于这个理论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顿开。.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经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教学感悟:

  1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

  至于淡化课堂笔记,是源于一种现象——我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只知道记笔记的学生,当老师让他们思考下一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做前面一道题的记录。……这样的学习,怎能谈得上思维的发展呢?

  2新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怎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权威,变以前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学目标的设置也改变一贯的用词:“使学生……”,体现三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心中应时时、处处装着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选择例题,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坚持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为什么?这还可以从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谈起。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如何?我们的老师现在都会这样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等等。但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是否真的读懂了这个“导”字?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3反思教学势在必行

  教学中能否取得以上满意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从我的亲身感受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痛苦,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本人有极大的责任心、耐心与勇气,跟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挑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更重要的是加强反思性教学,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经验理论化的过程;促进教学观念(特别是自身存在的内隐理论)改变的强有力的途径。

  4学生也要反思

  如果说老师去反思是为了更好的教,那么学生去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学,并且还是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那么,高中学生到底怎样进行反思?教学中我始终带着这个问题,思索自己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如何养成?怎样进行反思?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前人、专家哪里吸取精华,特别是有关教学反思与教师反思给了我许多零星的想法,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验,不断的否定与修改,逐步形成了高中生如何进行反思的一套做法。

  4.1反思什么?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到底要反思什么?我认为大体上可分为:首先应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其中包括得失与效率;其次要求学生对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及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再次要求学生对活动中有联系的问题、题意的理解过程、解题思路、推理运算过程程以及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最后还要求学生对数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思。特别做完题后要及时反思,即把自己的解题过程作为自己研究思考的对象,并从中得出某个结论。

  4.2怎样反思?

  有些学生,一上完课,就忙于做数学作业,对于上课内容没有整体把握或没真正理解透,做起题来只会模仿,照搬照抄,不是漏洞百出,就是解题思路受阻,方法欠优等。极易挫伤学生的解题信心及学习效率。因而,学生应作解题前的反思。还可对学习态度、情绪、意志的反思,如自己的身体、精神状态怎样?失败了能坚持吗?碰到难、繁题能静下心吗?自己有能力、信心解决它吗?以前见过它吗?或者是否有类似问题?哪些知识、技能还需回顾、请教等;其次要不断地自我监控。最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反思。主要包括检验解题结果,回顾解题过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还需对涉及的思想方法、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等。

  4.3反思习惯的养成

  要提高学生的反思效果,除了以上这些,还必须讲究科学的方式,提高反思能力。要求学生写反思性日记就是一种不错的形式:

  首先,每节课后要求学生写反思性学习日记,使学生超越认知层面,对本节数学知识的再认知,促使学生形成反思习惯,检查自我认知结构,补救薄弱环节。由于时间问题,不可能把上课的精华全都及时记下或理解,通过笔记可以弥补,做好善后工作。做好错题分析、订正工作,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

  其次,写反思日记是一回事,怎样达到更好的效果又是一回事。老师当初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认识到写反思日记的重要性,注重随时翻阅,最好每天抽5—10分钟浏览一下。一个阶段后,老师应做好督查工作,当作一份作业,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反思工作起到监督的作用,直到养成自觉的习惯。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只有积极投入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探索、尝试新理念的内涵,才能更好的挑战的新教材的实施。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06-08

高中数学教学总结06-30

高中数学教学心得08-18

教学设计与反思03-30

《植树》教学反思08-13

《比尾巴》教学反思08-11

变阻器教学反思08-10

《回声》教学反思08-08

《春游》教学反思08-08

《匆匆》教学反思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