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4 10:56: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

  这节公开课我自己做了精心的准备,按照课标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我们在集体备课后,决定抓住了“唯一的听众”对作者说的四段话,了解这个老人一直默默关怀、真诚的关爱作者,使他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让学生明白:默默的关怀,真诚地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成功。反思自己有一些好的做法,现总结如下:

  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到小组内读议解决问题。能充分转变学生的角色,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自始至终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和语感的培养。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读中悟情,使文中事活化、物活现。

  其次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中,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创设了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思想得以解放、思维得以活跃、潜能得以发挥,不但学会了思考而且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习。

  最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组织学生在超文本上展开大胆合理想象,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主动参与。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展示了才华,还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塑造了孩子完美的人格。

  当然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对文中重点的语句还是没有深挖,学生还是理解得不够。喜欢重复学生的答案,朗读训练还要进一步加强等等。我会虚心接受领导和老师对我的批评指正,不断努力改正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2

  《唯一的听众》写了我一个琴艺槽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对于教材我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从课文的整体入手,通过品词赏句来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通过语言、音乐等情景设置,让学生真实地游历于文中,感受高尚的人格,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中,我首先由悠扬、美妙的小提琴曲《月光曲》导入新课,引出问题:课题为什么要用“唯一”来修饰?她做了什么?以此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初步感受“我”在音乐方面由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了一个小提琴手的巨大变化,进而让学生明白老人的真实身份以及在小伙子面前所说的“聋子”其用意何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也把课文引向探究的重点。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再细细品读文章。通过以点带面,让学生抓住文中的三处对老人神态与语言的描写,通过交流,理解老教授的鼓励对“我”的激励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懂得老教授谎称自己是聋子的良苦用心,从而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明白写人文章应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感悟人物形象。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学生习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老人给予“我”真诚无私地帮助,使“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上。这一内容的理解学生也内化为一种情感,在这过程中安排读写练习,让学生发挥想象,填补课文空白,进而感化老人对我的帮助。虽然这一训练安排在课外,看似没有得到解决,实际上不但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还可以延伸老人对“我”的无限关爱的深入理解,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促使学生动情、动心去写,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法,培养其想象能力的重要渠道,可谓是一举多得,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对于经典诵读,我想对于每一个执教者来说确实比较费神:一是内容的选择;二是时机的渗透。根据这篇课文的实际,我选择了两处:一是在对老人第一处语言描写之后向学生渗透成功贵在坚持的真谛;二是在课文的结尾处渗透了一些有关成功的格言。虽然只有两处,也不知道是否适时、合理,但还是希望对学生有一点启迪和帮助。

  但反思这一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1、加强对学生品词赏句能力的培养。如文中老教授三次“平静的眼神”的含义,学生还体会的不深,对老教授这个人物的认识还没达到一定的高度。老师还可以引领学生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地体验感悟,最终让学生对老教授的认识从善良真诚上升为用心良苦、德高望重。

  2、加强朗读指导,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比如课上在指导学生朗读老人语言、神态的语句时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多进行读法的指导,更多形式地进行反复地诵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领悟,最终与作者产生共鸣。

  希望上述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优秀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师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新东方小学网还有更多优秀的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和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供你参考。另外,我们还有三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和六年级语文教案等资料供你参考。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3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他的敬佩、感激之情。因此,课堂中,在出示导学提纲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训练提升的模式进行学教学习。结束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我想从得与失这两方面反思一下:

  一、成功之处

  1.力求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领悟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2.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尤其是文中省略号自然段的补白连写收到了好的效果。然后通过原文的再现,体会省略号的妙处。

  3.力求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努力达到“三给”,即给方法(自学提纲呈现);给内容(抓住重点语段);给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读书时间)。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讨论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

  4.德育实施润物无声。

  本课的德育实施点很多,如:老人的鼓励关爱,平易近人,体贴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等等,但是统观起来就是——关爱与自信。所以,在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每一次的小结都力求照顾到双方人物的感受,并在小结中提升情感,板书中体现出来,以求让学生得到心灵的震撼。

  二、不足之处

  1.整节课,对学生的自主性、全员性的体现仍需加强,对学生的牵引较多,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过多,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过少,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够。本班学生朗读水平较差,学生不够大胆,不够自信。今后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2.纵向推进式的教学留下的遗憾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这篇课文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要把深度的点定准了,而且这个深度要适合学生,要循序渐进。”根据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这篇课文,发现了一个给我新灵感的关键——“变化”,整篇课文不都是围绕变化来叙述的吗?“我”的琴声是一种变化,“我”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变化,老人的语言是一种变化,老人的神态又是一种变化。全文紧扣着这个字眼来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过“变化”来解读文章。但是必须把两条线索紧密联系起来,纵向推进与横向教学相结合,抓住琴声的变化这一点,牵出老人和“我”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这样,学生在相同的情感体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质显得更加高尚,学生的思维相信会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语言也应该更加丰富。

  3.对课文的钻研和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深刻。没有对自读提示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课堂前后衔接不紧密。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深入钻研教材,备好学生这本书。课余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4.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因问题分析过多,课上到练笔处就下课了,导致了教学内容未能完整呈现。如何做就能达到轻负高效?它是我现在仍在思考探索的问题之一。

  三、改进措施

  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根据本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重点,结合本次《如何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语文学习机会》这一实验课题,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写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酝酿教法时,曾有两次设计。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是在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描写,以图达到深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但是,试教以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再次深入钻研和把握教材,第二次教学时,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以学习老教授的描写为主,联系“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为辅,力求把这两条线恰当的揉和起来,以便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老教授的爱护和鼓励对年轻人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是我这堂实验课的探索方向。通过查一查、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练一练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觉得还是得到了点滴收获:

  一、导入环节的音乐MTV创造了优雅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小夜曲的境界中,感受小提琴的柔美,也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课前要求学生积极查找有关小夜曲和《月光奏鸣曲》的资料,搜集几首小令,解决了本课理解上的难点,扫除学习障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读画想问和讨论相结合,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揭题以后,就要求他们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时,通过“读--画—想—问”,再次要求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结果学生的表现也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因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实践着,发言踊跃,讨论也较为热烈。他们愉快地在老教授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句子上进行批注,或多或少的写上自己的感受。我想,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以培养和提高。

  四、抓主线,联系辅线,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五、力求让学生在想象中领悟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出示了寂静的树林、老教授“平静地望着我”、“我”在专心拉琴的图片,并配上小夜曲,要求学生看着画面,听着曲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虽有这些可喜的火花,但是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她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上了这一堂实验课,在许多老师的点拨帮助下,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文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是我们的职责。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5

  《唯一的听众》写一个小男孩从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帮助他成长的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

  课上,我通过适当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主要通过两条线索,即老人鼓励的话语和老人平静的眼神的解读,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积累,从而自悟出文章表达的情感。

  首先,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直奔首尾段,对照变化,设置悬念。我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师生合作:

  师: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

  生: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师: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

  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沮丧,

  生:后来,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师: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

  生:后来,他成功的变成了出色的提琴手。

  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于是就带着强烈探究欲望进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接着,精读重点段落,潜心研读,品味语境,体验情感。为了让学生感受老教授循序渐进的鼓励,我让学生找出并反复诵读老人的四处语言描写和三处神态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鼓励“我”,由此“我”的心理和行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励学生体会每一句鼓励的话语和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老人的用心良苦。还设计了说话训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1)当“我”拉出像在锯床腿的声音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3)当“我”渐渐感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同是“平静”,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却包含了不同的含义: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和鼓励,读出了老人对“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样,学生思路理清了,对老教授这个人物了解更加深刻了。

  虽然这堂课上我的朗读形式多,抓住主要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感悟反复读,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学生的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上的练习不够。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换,省略号的补白,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结合,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有点走过场了。

  四、评价语言不多。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我的评价语言略显单薄,我觉得这也是今后要努力改正的。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6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懂课文。2、从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两个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我”对老妇人的感激与敬佩之情。重难点: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学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课题来进行阅读的方法训练。

  二、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补白训练恰到好处

  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训练,在学生感悟到老人特殊方式的鼓励与帮助之后,让学生写一些想对老人说的话,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的文章。

  四、质疑贯穿整节课,形式多样,如课题质疑、随读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质疑等等,因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必有议,有议必有得。

  语文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以及阅读的方法。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成功之处,例如:

  1、课的伊始,没有很好的拽住学生的质疑,当学生提问到“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时教师应该把问题抓住,顺势引出“唯一的听众对我有什么影响呢?”而导入第二环节的学习,这样就使教学流程更加自然顺畅。

  2、在处理老人与“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一问题时出现故障,课后分析原因应该是教师问题设计不准确,如果提问“我是在怎样的情绪下与老人相遇的?”然后让学生读文章第二自然段,学生对课文有一个了解之后就很容易回答了。或者是老师用一句过渡语直接引出“我”沮丧的心情。这样就能省一点时间。

  3、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师的提示问题不恰当,课堂上我才猛然间感到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生说不出什么,所以在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时教师又增加了新的问题,给人一种脱节的感觉。如果问:“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为什么要说这些话?我听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可能就不会出现教师过多提问学生满头雾水的现象了,学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谈了。不至于出现教师苦苦的追问也出不来自己想要的答案。其次,这一环节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深入的读课文,我感觉把语言单拿出来体会效果不好,应该放置语段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这过程中要穿插读的训练,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老人的用意。在处理老人的神态描写环节也同样犯了这一个毛病,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三个不平静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虽然补白训练比较新颖,但是学生说的不是很恰当,主要原因在于分析得不透彻。

  4、课结尾处,表达方法的总结效果不好,我觉得原因在于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点拨的不及时,强调得不明显,也可能这个总结放在这一环节就不合理?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7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了,已经掌握了写人文章的许多方法。因此,我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去学,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批注理解,由于我们已经尝试了一年的批注阅读,所以学生们也早就有话可写了,只见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地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也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既强化了学习行为,又实实在在地检验了学生对于学法的掌握水平。

  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两条主线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引导学生划批、汇报时以老人为主,以 “我”的变化为辅,这样一主一次,一明一暗,既突出了重点,又无遗漏,学生也有的放矢,汇报起来也就颇为精彩,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马”,幸运地是遇到了这么好的“伯乐”;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自己不可获缺的努力。更为可喜的是孩子们能联系自身,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学会了感恩,更意识到自身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这节课上下来我和孩子们都受益颇丰。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懂课文。2、从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两个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我”对老妇人的感激与敬佩之情。重难点: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学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课题来进行阅读的方法训练。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8

  虽说之前已经上了一些课,但是这篇课文《唯一的听众》算是我第一次上的课本课文内容,所以在之前我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所以这篇课文上得也算是比较顺利,但是问题也有很多。跟老师讨论的时候老师指出了我的问题,就是我自己说得太多,学生讲得太少,因为课堂是以学生主体,老师起的是引导作用。有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不应该着急,不要抢在学生面前将答案说出来,如果他们不能回答,就要做适当的引导了。

  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在课上的朗读环节比较少。实际上朗读的作用要比我想象中的要大。我一直都以为朗读不过是一个拖延时间或者酝酿情感的环节和方式而已,非常无聊。实际上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和我想象的相反,朗读的效果和作用要大得多。它可以让学生领会课文情感的同时获取课文信息,从而能够得到回答问题的思路。

  要不要专门设置一个朗读的环节呢?老师说涉及朗读环节并不需要太刻意,相反,优秀的老师会将朗读环节穿插在课堂的细节之中,使得朗读能够更加好的和课堂融为一体,滴水不漏,可以将朗读课文的环节放在同学回答完问题之后,这既是一次朗读的机会,同时又是对刚刚思考过程的一种巩固和反思,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在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刘辉同学(班上的一位后进生)将一个问句读得颇有意味,我就下意识表扬了他。老师在课后也跟我说这个表扬是比较到位的,但是你表扬了他之后可以让他单独再读一遍,可以让同学们向他学习,从而让这个偶尔的闪光点效果达到最大化,而且被表扬的学生的自豪感也会得到满足。事实上我在第一课时表扬了他之后,他居然在第二课时主动回答了一个问题,这着实让我惊讶,也验证了我的猜想和老师的观点。或许一个表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但是如果可以让一个学生对一节课或者是一篇课文产生持续的关注和专注,那么表扬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

  “问题可以少一点,解题的过程可以长一点。”我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总是担心撑不满40分钟,老师就给了我这个建议。实际上课堂没有必要安排得行程满满,同一个问题可以多问几次,或者换着法子去问,问了优生之后再问后进生,如果后进生答不出来,我可以让他模仿优生的方法将问题再回答一遍,因为上课是以全班为对象的,而不仅仅是那么几个人。我问这样的话学生们不会觉得很无聊吗,老师说对于优生我们可以在课后给予他们额外的一些关注,毕竟课堂要面对的是全班人,而不是个别人。

  我自己也反思了一下,或许语文的学习也可以参考我自己外语学习的方法,就是锻炼自己“听说读写思”的能力,那么在课堂上也可以分为这几个板块,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围绕这几个点去训练他们的能力。而我的这次课堂安排可以在分析老人的话语的时候训练他们的“读”和“说”,分析神态的时候训练他们的“写”的能力,至于“听”,就是他们在课堂上听同学们说、听老师说的时候的课堂吸收了。总之课堂环节的设计可以是多样的。

  这次正式的上课给了我非常多新鲜而且宝贵的体验,既然踏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步,我也衷心希望下次的课堂、下一次的自己能够更加出色。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9

  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很令人担忧,特别是农村小学。年龄小的学生提问还算活跃,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这学期,我接手了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教师的讲课,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是有了问题,也不愿向老师提出。孩子们基础差,更令人担忧的是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我想,孩子们的语文基础,我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年扭转,但事关一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尤其是主动学习的问题意识,我不能坐以待毙。

  日前,笔者就和学生们在《唯一的听众》一文中经历了一节“问题”课。《唯一的听众》是一篇感人肺腑的课文,文章留下了许多耐人深思疑点。

  一、扶着提问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让学生放声朗读。“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学生朗读完毕,我就出示课文插图,提示学生“这一段描写中,有一处显然与插图不符”,并激励学生“谁发现了,谁就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学生怒目横眉,一幅不把问题揪出来不罢休的架势。不一会儿,一只手举起来又迅速放下。“没关系,说错了也表扬,有了你的错误,才会带来大家的正确。”我像抓住了一根救命草,哪敢放掉这“星星之火”?接连两三个学生都回答错了,圈子逐渐缩小。终于,第五个学生发现了“新大陆”——课文中写老人手指悄悄打着节奏,而插图上老人家却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个美丽的开端。我再次向学生发起挑战:“就是这句话中,还有诸多疑点,你只管提问,老师负责解答。”

  生1:老人为什么要打着节奏?

  师:老人是在检查小伙子拉小提琴是否有节奏。

  生2:那又为什么要悄悄地打节奏呢?

  师:她为了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生3:为什么明知老人耳聋了,“我”还要尽心尽力地演奏?

  生4:“我”明知老人耳聋了,却常常忘记她是个聋子?

  ……

  美丽与精彩继续着,我有些应接不暇,招架不住了。我灵机一动,想了个点子。

  师:同学们,胡老师创作了一句名言,想不想知道?

  生:(齐声高呼)想。

  师: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难,更有价值。——胡座平

  师:我把这句名言送给你们,你们敢接受吗?

  生:(齐声高呼)敢。

  生:敢提问吗?

  生:(齐声高呼)敢。

  二、放手提问

  师:课文还有诸多疑点,你只管提问,不需要你解答。

  生拿起笔,或小声朗读,或默读,或圈,或划……五分钟过去了,学生陆续举手,我让他们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写到黑板上。接着,我引导孩子们把这些问题讲清楚,问明白。最后,形成了大家智慧的结晶——

  1、为什么妹妹知道老人的身份,而我却不知道?

  2、为什么老人会帮助“我”,鼓励“我”?

  3、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讲:“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4、为什么明知老人耳聋了,“我”还要尽心尽力地演奏?

  5、老人为什么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了快乐和幸福?

  6、为什么老人说“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7、“我”为什么要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

  10、老人是一位音乐教授,她明明知道小伙子拉得十分难听,为什么还谎称“真不错”?

  11、最后一段的省略号代表什么?

  12、为什么一听到“聋子”,妹妹就“惊叫起来”?

  “为什么妹妹知道老人的身份,而我却不知道?” “为什么一听到‘聋子’,妹妹就‘惊叫起来’?”这些问题看似幼稚,却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最后一段的省略号代表什么?”这是从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入手质疑; “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从重要词句入手生疑; “为什么老人会帮助‘我’,鼓励‘我’?”这是从课文的主旨发问,直捣课文的中心; “老人是一位音乐教授,她明明知道小伙子拉得十分难听,为什么还谎称‘真不错’?”这是比较浅显易懂的问题; “老人为什么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为什么老人说‘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这几个问题很有深度、耐人寻味。

  师:我知道同学们心中还隐藏着很多不解之谜,胡老师也没办法一一解决,就让它们藏着吧!藏的问题越多,就越有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越有财富。你们说,对吗?

  生:(齐声高呼)对。

  这节“问题”课很快就下课了。虽然没有解决问题后的欣喜若狂,但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相信,思维活动所形成的动力是长效的、稳定的。教师应重点针对学生在形成问题意识过程中的“不敢”和“不会”展开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敢问,而且想问、乐问和善问。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0

  这是小学六年级的一篇课文《唯一的听众》,当我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开使茫然不知其味,但当读到结尾时,激动的情感在心中涌动,我被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被文中那位可敬的老人所打动!对文中初学小提琴的我来说,一位每天按时来听自己的拉琴的听众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与鼓舞,尽管她说自己是“”,但我感觉不到,我每天用心拉着难听的琴声,她每天用心聆听“美妙”的音乐!当我最终取得好的成绩时,才知道,那位每天听我拉琴的头发花白的唯一的听众竟然是音乐学院的著名的教授!老人的美好心灵怎不让人感动!于是我不禁思绪起伏……本以为这节课没问题,如此感人的文章,孩子会和我一样感动,而且文中也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语言流畅,教学应该得心应手!于是很容易的设计出了我的教学思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先提出文章哪里让你感动?然后说说自己感动的理由。这样,来展开对文章中心的挖掘与对人物美好心灵的探索!接下来说说我为什么会成功,深化人物品格……

  就在我胸有成竹的走进教室开始我的教学的时候,意外出现了,“文章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动?”面对问题,举手的寥寥无几?难道不会说,不会呀!她们应该挺能说的!那是……我用询问的眼神扫视着班里的其他同学,正准备问的时候,尹雪松说话了:“老师,我不感动!这篇课文没什么!”“就是,我也觉得没什么可感动的!……”汪宇翔等纷纷响应……字串9

  “啊?是吗?你们都不感动?”……

  我晕了,怎么会这样呢?尽管我难以相信,但事实如此。我的教学还能像我的设计那样进行吗?那我要设计怎样合适的路径来指导孩子的学习呢?

  于是我在头脑中大胆的进行了最快速度的调整:字串7

  1、召开辩论会,题目“你感动吗”。字串5

  2、你喜欢文章吗?围绕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字串3

  3、学生评价课堂,你喜欢怎样的课堂。

  当我宣布这个方案时,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我对孩子们说:“要想首先战胜对方,那就得首先摸熟课文,对课文的每一个情节十分清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显然,我的话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起作用,只见孩子们认真的读起课文来,积极的为辩论会做着准备。我心中十分高兴,起码我已经取得了一个胜利,孩子认真去读课文,认真去思考,这比什么都重要!辩论会开始了,双方争的面红耳赤!正方找到很多文中感人的语言描写,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老人的美好心灵,反问,难道你不感动吗?反方承认老人的美好心灵,强调没有带给自己强烈的情感冲击!有的说:“老师,我开始觉得不感动,现在感动了怎么办?”我说:“没问题,任何人可以自由变更自己的立场!”辩论会在学生大批的举手发言中不得不结束了!……成果喜人,一切教学目标达成!结果我宣布:“这次辩论,大家全都是赢家。因为你们在辩论的过程中,挖掘出了文章的中心,感悟了人物的情感!

  接下来的对课文的看法以及对这篇文章教学的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大部分同学说好,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让她们可以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整整三节课,我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这样说,这篇文章的教学是大胆而开放的,尊重学生情感体验,尊重学生对课堂以及对文本的看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真实是我们课堂的基础,假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不感动”一口堵回去,反让学生一定要说出自己怎么感动怎么感动,那情感是虚假的情感,语言是罗列的语言,没有一点灵魂,这样的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呼唤:让真实在课堂中闪光!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1

  核心提示:《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课文以两条主线展开情节,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课文以两条主线展开情节,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上,不仅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老教授对“我”的关爱、鼓励和帮助,还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老教授那诗一般的语言,使语文课重语言感悟的同时,又注意语言的表达,语文课上充满语文味。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被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动,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有的句子如“那沙沙的足音,有如悠悠的小令”品悟不够,学生没能体会到当时作者找到一处练琴的好景致而兴奋的心情。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学重点:

  1、“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

  2、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具准备:MP4(小提琴曲《月光》歌曲《感恩的心》)、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9月23日上午第1节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MP4播放小提琴曲《月光》(多么美妙的小提琴曲啊!我想每位同学都愿意成为它的听众(板书)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而我们刚刚听到的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那位被父亲和妹妹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演奏出来的,是啊!他成功了。那么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制造了奇迹呢?(老教授)是的,这都得益于他的这位--唯一的听众。(板书)

  (二)整体感知,梳理层次。

  1.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我们:

  A.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B.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2.文章层次

  ①家中练琴遭冷遇

  ②林中练琴遇知音

  ③舞台演琴生感慨

  3.在遇到老妇人之前,别人对“男孩”的评价是怎样的?男孩的心情有是怎样的?

  别人对“男孩”的评价: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

  男孩的心情:沮丧灰心

  (三)深入阅读,品悟佳句。

  1.唯一的“听众”是何时进入我的眼帘的?“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因何而改变?

  (我独自来林中拉琴,正感到懊恼,不由得诅咒自己的时候发现了老人。“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不一致,之前是为了到林中坐一会儿,之后是为了帮助我,因帮我而改变。)

  2、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幻灯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A、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第一段话是当“我”为在树林里也拉不好小提琴而感到懊恼,认为这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在幽静树林里的平静心情,深感内疚、抱歉地冲老人笑笑,准备溜走时,老妇人对我“讲”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这句话中老妇人自己承担责任,“是我打搅了你”,让“我”不要过意不去,老妇人并表示她每天早晨在这儿坐一会儿,可不是今天特地打搅“我”说得非常客气。接着老妇人又讲:“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这是老妇人在鼓励“我”,让“我”不要再懊恼,灰心,并打消我的顾虑不要在意她在场,拉好拉坏她都听不见,对她不会造成任何干忧,让“我”毫无顾忌地大胆练习。老妇人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第二段话是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时,老妇人说:“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这又是老妇人在鼓励“我”,不管“我”拉成什么样,老妇人耳朵听不见,但心里却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她愿意每天都来做“我”的听众,目的是让“我”树立信心,坚持每天面对自己的听众来练琴,“我”一定会越练越来劲。

  第三段话是以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到小树林面对“我”唯一的听众练琴。每天“我”停下来,老妇人都会说:“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是老妇人不断地对“我”进行肯定,鼓励“我”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使“我”开始有了信心。

  第四段话是在以后每天清晨,“我”都要全力以赴去面对早早坐在木椅上等“我”的惟一听众--老妇人练琴时,有一次她竟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欢乐和幸福。”这又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她的话使“我”感到:只要刻苦练习,琴声能给耳聋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老妇人是在鼓励“我”继续苦练下去。

  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B、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C、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O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配乐(感恩的心)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3.“听众”的关注、鼓励、帮助、宽慰对我的心理变化作用如何?

  使我有了信心勇气和毅力: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的感觉、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幻灯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4.当“我”初次遇到“老妇人”时,如果老妇人告诉“我”她是音乐学院教授的话,“我”的情形将怎样?

  5.文中妹妹这一角色可以删去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品读评点、创新思维。

  任选一段令你动心、与你情感、生活贴近,易诱发你创想思维的场景片段进行研读,品味作品的特色和方法,为下面构想生活故事打基础。

  (六)生活故事、感悟人生。

  在你的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使你摆脱了困难、困境、困惑,请你以“感恩”为题,把它记述下来,讲给大家听。

  《唯一的听众》教后反思

  《唯一的听众》一文主要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结合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六年的阅读经验了,尤其本组课文已经学习了两篇写人的文章。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的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妇人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在发言地过程中也能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进行综合实践,我也及时进行了肯定和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但在这点上,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了解不透,没能按预期达到教学效果。也导致课堂上对学法的指导这环节,显得欠缺灵活,把握不准,今后有待加强。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在朗读形式上,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但在实践中由于对学生的朗读缺乏信心,导致整节课只单纯地运用了齐读和配乐读,但明显能感到学生朗读的太少,完全把课堂交给了老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原有的朗读水平并不应该成为这节训练学生朗读感悟的障碍,在这里我只考虑了老师的感受而没有充分为学习本节课教学内容而舍弃公开课的“花架子”。以后在阅读感悟文章时还是应该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不管他读的水平如何,毕竟是在拓展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给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小提琴手的变化,所以,当大家交流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我”的变化,而我没有打断他们的发言,在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我指出了应该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写,谈自己的体会。于是,学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谈出了不同的体会。但整个课堂教学形成“挤牙膏式”,变成师生的问答式,而且几乎所有的理解都是在老师的一个个的问题罗列出来的,学生只是顺着老师的思路走,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念。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拖堂的问题一直是我的顽症,没能在40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3

  一、教材内容分析:

  《唯一的听众》是北京版十二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应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写人文章在描写上的特点。

  此外,本文还有一些美妙的句子,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应引导学生赏析语句,学会欣赏。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他们的倾听者,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和鼓励,让孩子从我们这里找到自信和满足,健康地成长!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学习语文的方法,一方面学生知道写人的文章应该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情感。另一方面,学生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知道该抓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描写,但是如何抓?学生还不是很有方法。基于学生的现状,我在设计时,为学生搭建了各种理解的桥梁,如:换角色的体会、感悟、朗读等。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明语文课程在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将语言文字教学与实施德育结合起来。这篇课文文志兼美,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感受人物的品质,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同时,第三段的阶段目标中还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初步了解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老人的好品质。

  四、本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语言、神态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3、理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五、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老人说的话以及老教授的神态,体会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六、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

  七、教学活动设计:

  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原则,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与“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课伊始,趣伊生”,虽然本课时已经是第二课时了,但是我还采用了由音乐导入,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在课的开始就将学生带到优美的乐曲中,培养学生赏析能力。接下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老人图片和统领文章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兴趣,为学生整体把握写人文章的特点做好铺垫。在精读课文的环节中,抓住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时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借读者的口说出来,从而掌握写人文章的特点。接下来引导学生提升情感,以一个“我”的成功源自老人的鼓励、帮助,是不是缺少了些什么呢?的问题,引导学生抓文章的辅线,提升文章的人文情感。课结束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写人的文章,深化关爱的情感,并将本单元写人的习作前移,降低习作的难度。

  本课的德育实施力争做到润物细无声,巧妙地分散在品读语言文字中,并在板书中呈现出心的形状,预示关爱的主题。

  八、课堂评价:

  我认为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了写人文章的特点,体会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从而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关爱;从学生的朗读和课上的情绪,可以看出学生感受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美;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写作意识等得到良好的培养。

  九、课后反思:

  结合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及课上实施的情况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六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当然,在巡视过程中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默读、自由读、指名读、范读、体会读,引导换位读、配乐读等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准备让全班学生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但是由于时间问题没有实施;陈思雨同学的配乐朗读,是本课的亮点,她那专业水准的朗读,伴着舒缓悠扬的小提琴曲,钻到了大家的心里,打动了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在理解老人语言时,第一次学生朗读的不到位,我便将范读穿插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中,起到示范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理解读文,让孩子们在本课的朗读中,明确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课一得。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读悟结合中感悟真情:

  抓主线,联系辅线,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紧紧抓住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进行学习,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能够较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可是有学生谈到了“我”的变化,但是谈得不够,于是,我让学生想想我成功的原因仅仅在于老人的鼓励和帮助吗?将学生的学习引导对我刻苦努力练习琴技上来。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提升情感,明确关爱主题。

  (五)力求让学生在想象中领悟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六)德育实施润物无声

  本课的德育实施点很多,如:老人的平易近人,体贴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等等,但是统观起来就是两个字——关爱,所以,在课的实施过程中,我每一次的小结都照顾到双方人物的感受,并在小结中提升情感,板书中体现出来。

  虽有这些可喜的火花,但是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 朗读的量还不够,朗读的质还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十、再教设计:

  如果再讲这篇课文,我将重新安排。

  (一)以一个大问题总领全文: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一个人?文中哪里让你感动?让学生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来感受。汇报时让学生尽情的表达,抓住一点带动一个面,即将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的理解结合在一起谈,让多生分析,说透,这样一处一处的分析。最后教师总结时分别从语言和神态入手。体会欣赏和鼓励是小伙子刻苦练琴的巨大精神力量。希望同学们多欣赏别人,鼓励别人。关爱别人。

  (二)体会情感后,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升华情感。体会小伙子知道真相后的感激与敬佩之情。

  (三)教育学生做一个“与人玫瑰,送人关爱”的人。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4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凑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家的故事。

  本课的写作思路很明晰,一是按作者的心理变化,二是按老人的语言和神态为主线。我在设计教案时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的。第一课时时我抓住作者的心理活动来体会作者内心从沮丧到懊丧,再重拾自信,取得成功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我主要想让学生学习本课的细节描写,为习作打基础。因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简单的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学习一定的习作技巧可以让他们在习作练习中更加有的放矢。

  我一共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抓细节,知人物;探秘密,悟情感;写故事,知感恩。第一个环节,我主要设置了两个大的问题,一个勾画有关老人外貌、神态、语言的语句,了解人物;一是交流老人为什么自称为“聋子”,从而了解人物的品质。可是由于设置的问题太多,面面俱到,结果适得其反。零碎的细节削弱了重点问题处理的时间,引申的问题太多,把第二个问题遗忘了。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让学生在理解上直接跳跃到第二个环节的问题,思想跨度太大,所以理解的不深刻。我觉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可减少时间,如在学习老人的三次语言时,不必斟词酌句地去理解,课堂上,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读中悟写。再者强化篇的训练,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这次的课堂中,对句的提炼、理解过于明显,从而削弱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年段特点把握不够准确。

  第三个环节本来是要在本节课完成了,前面的环节耽误了时间,所以只好把这个环节作为作业布置下去。没有了这个环节的亮点,这节课就显得很平,没有体现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没能当堂完成这个环节是我这节课又一大失误。

  我在本节课时间安排上也不合理,复习环节占用时间太多,是因为我选择的词语太多,如果只选择生字就可以为第三个环节节省时间。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多选了几个词语,效果不理想,要充分地相信学生。

  还有这节课,我对学生朗读的训练不够,只是让学生齐读了课文,没有听学生个人的展示。如果想带领学生走得远,就得让学生读书深入。没有读,就不会看到思想与文本碰撞的火花。

  因为本人对于这课文本研读的不够深入,没有把学生备到细,所以在课堂上失误连连,遗憾多多,给大家作了反而教材。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这节课,做出了如下修改:

  1、把复习环节的词语删去一些,剩下“锯床腿、沮丧、蹑手蹑脚、诅咒、这辈子、甭想、全力以赴、天方夜谭”,既复习了课文生字,又可以很好地指引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

  2、把第一个自学指导削减为:

  (1)、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老人神态描写的句子,用曲线画出老人诗一样的语言,读一读,批一批。

  (2)、小组内交流:老人为什么说自己是“聋子”?

  把原先三个点减少两个点,还要在学生汇报的环节减少单纯的课文分析,把重点引导到第二个问题上来。再在第七张幻灯片后加张,把自学指导一重新出示,就不会遗漏问题了。

  3、第三个环节一定要当堂完成,让学生在全班交流,具体指导细节的描写方法。

  4、作业改成:摘抄文中细节描写精彩的句子,积累下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

  《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时的教学完了,走下讲台的我想谈谈本次教学的得失成败。

  在语文课标中有提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所以我在课堂中极力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不仅在这堂课中,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体会领悟课文中的情感,并学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教学,探究体会批注,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一课时,我用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唯一”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感悟这位老人对主人翁的重要性。

  在第二课时,在精读课文的环节中,抓住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时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借读者的口说出来,从而掌握写人文章的特点。

  本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了写人文章的特点,体会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从而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关爱;从学生的朗读和课上情绪,可以看出学生感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美;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写作意识等得到良好的培养。

  虽有这些可喜的之处,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方法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阅读要让学生亲力亲为,与文本对话,我由于过于急切,将自己的阅读代替了学生阅读,课堂中,让学生主动来探讨课文的时间较少。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比如,“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这样?在这里,我对学生的引导还是不足的。

  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展开想象,你想对老人说什么?学生进行了简单述说。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经过这次的教学,我想在往日的教学生涯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多积累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0-15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0-14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15篇)10-03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15篇10-03

经典教学反思10-19

教学设计与反思03-30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8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0-17

认识比教学反思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