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26 13:59: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与复习”这是一节复习课,复习课一方面学生比较厌烦,积极性难以调动;另一方面是复习课需要将一单元的零散知识系统起来。针对这两点,本节课顾老师运用“课堂自主整理——集体交流点评——复习综合提高”的步骤,通过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的集体讨论,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相互质疑、辩论、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长补短,张扬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集体总结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点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让他们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这点做得很好。其次,顾老师很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整理知识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建议:

  最好在整理知识的同时,插进一些练习,让学生在边整理边练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一,概念

  教学始终是数学教学的难题,概念的学习,从表面上应该淡化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就是把学生引导到概念教学的核心处,点拨在学习的关键处,反而强化概念的教学,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引导学生理解了单位“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力求体现无痕的教育,为“概念教学”打开一扇新“天窗”!从课堂上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上看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二,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应该关注什么?

  “分数不仅可以表示实际数量,也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是分数的本质所在。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分数表示实际数量,比如张饼等已经接触。因此在这节课上更强调分数的第二个意义,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一些物体作为单位“1”的情况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这样做恰好实现了“强调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教学目标。可是已授课班级的学生在“分数与除法”的教学中的反应,让我感觉到上面的环节有些顾此失彼。是,说没法填,因为整数表示实际数量,然而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

  所以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中既要关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不能忘记分数本来就可以表示实际数量,也正是因为分东西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才产生了分数。

  三,数学是一种文化

  在课上我有意识地渗透了和本节课相关的数学家名言,数学史知识和数学的生活意义,一方面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人格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学生是人,需要尊重。

  《现代校长新思维》里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自尊心像露珠一样可贵,碰掉拾都拾不起来。”在课堂上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每当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错误时,我都会给他一个自我修正的机会,然后真诚地鼓励他:“从不会到会,你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时学生自然会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之中。

  五,拓展过多,意义过深的问题

  当老师的可能都有一个愿望,想把自己会的东西全部给学生,因此我常常有拓展过多,意义过深的缺点,不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只能欲速则不达。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学期第四单元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在课堂上,我与学生先后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其中包括了“分数大小的比较”,也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在分别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与“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感觉学生学得比较好,他们知道了如何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也知道了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以为这单元开了个好头。谁知道,在学习完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者带分数后,一道比较分数大小的作业题却难倒了一些学生。这道题有好几个数(包括真分数和假分数、整数),其中两个是5/6和4/3。在课堂上布置完作业,先后有好几个学生问“5/6和4/3”怎样比较大小。

  我说,你们认为这两个分数能比较大小吗?他们都说不能。我问为什么,回答是“它们既不是分子相同,又不是分母相同,,怎么比较啊?”我再问,你们刚学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就说:“这不就行了吗?”……“啊,明白了”,我话没说完,他们就有点恍然大悟。事后检查作业,他们的这道题几乎没怎样错。

  他们恍然大悟了,我却有点皱眉头了:怎么回事,这些学生分开来学习,好像都明白,稍稍一综合,就无所适从。不过,就在写这篇教学反思时,我有点想通了:从学生讲,他们没有把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确实算不上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

  但刚学的新知识,不是谁都可以马上滚瓜烂熟的,做老师的,你就耐心点吧;从老师本身讲,上课时,是否把有关的知识都讲透了,是否把该联系的知识点为学生讲明白了,你自己讲课都没时时注意到知识点的联系(从讲课角度讲),又何必苛求学生马上就有好的学习效果呢。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这不是一句空话,作为老师,必须心中时时有学生。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百分数的意义》是第九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百分数、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借助例题的学习,我先出示了三名运动员的投篮情况的统计表,统计表中呈现的是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然后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练,怎样判断哪名运动员的投篮成绩好些?学生们经过思考马上想出了办法,交流时即刻有学生说出应该通过比较每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比较。此时,我立即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们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说出了理由:因为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数来判断成绩的好坏。应该说这一部分的导入是相当顺利的。

  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数,所以课上让学生进行了交流。有些学生找到了衣服商标上的百分数,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请学生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收集到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应该说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好,学生们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上完本课后觉得不足之处是对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仅仅借助练习十九的第三题是不够的,很多学生还是不理解两者的区别。我想在第二课时中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分数的学习在小学分了几个阶段,这堂课是在分数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基础上开始对分数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研究分数的意义及对单位“1”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有如下几点收获和想法。

  1、从大家所熟知的“1”引入课堂,学生感觉太简单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举手回答的同学几乎全部。这样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为接下来的内容做好了接受的准备。又通过有关“1”的这些既简单又重要的问题的提问,把这课的一个难点——单位“1”做了初步的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显得顺理成章,不知不觉中就在学习新知识。

  学生一般都愿意学习简单的东西,也希望把学习变的简单。老师应该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顺利过渡到新知识,这样不仅课堂气氛好,而且自然而然,不生硬。

  2、数学思想需要逐步的渗透,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的建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通过教学分数是如何产生的,我觉得第一让学生知道了因为生活的需要,才产生了数学,学好数学是更好的为生活服务。第二让学生明白有关数的理论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数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数学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渗透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思想,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自己要站在数学思想的高度去看知识点,站得高、看得远,对于教材的把握、前后知识的连贯才能作到运用自如。

  3、自学是中学生及成年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首先对新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再一齐解决重、难点。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不强,所以在自学前给了提示,围绕几个知识点自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根据提示尝试着去学习、去解决,然后教师再把重、难点和学生进一步探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自学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学生学的有趣、老师教的轻松,何乐而不为?

  4、数学概念的语文化教学,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有利的。数学概念一般都很抽象,理解时往往有些难度。但如果通过语文方式的解释,则会变得容易些。在教学“容积”这一概念时,我曾让学生查阅过字典,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明白了“容”就是容纳的意思,“积”就是体积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容纳的体积,把它说完整就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过这样教学,我发现学生一是理解容易,二是因感觉新鲜而气氛活跃了。这堂课教学中,在理解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出重点词的环节,把一个大概念分小,逐个理解。在理解“若干份”时,通过思考和查阅字典,明白了“若干”是指不定量。这样“若干”一词,学生不仅理解了,还会运用了。数学课堂的教学不妨可以借鉴其他学科,融为一体,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其实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主创造出分数,自己先谈谈对分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取而代之。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未能进行。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教学在一个小故事中拉开,不但由此突出“平均分”,还在学生的不同的平均分的情况中评价学生的.公平、感恩的情感价值,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这似乎与数学教学无关,但教育与教学是不该分的,而我认为教学远没有教育对学生的意义更大。

  在教学单位“1”的概念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数字1引入,让学生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从而归纳不但可以表示1个物体,1个图形、1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得出1如此多的实际意义是数字1的外延,并在1上加引号,由此定义单位“1”。然后让学生说说手边什么可以看作单位“1”练习内容有些少,特别是对一个计量单位如1分米1厘米1千克等学生说得少,引导也没有跟上。

  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基础上,我通过对折圆形的纸片引导学生依次得到分数21,41,81这些是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然后我通过问: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这样的1份是81,那么这样的3份呢?学生很容易得出83这个分数,然后问5份呢?7份呢?引导学生分别得出分数,于是我质疑:81,83,85,87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发现分母都是8,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因为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得到的,只是因为要表示的部分的份数不同。我并没有急着肯定学生的发现,而是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12根小棒分一分,用来表示一个分数,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叙述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个分数的,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不同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发现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此处应该再通过比较,发现把单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或表示不同的份数,所得的分数都是不同的。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表示的什么意思。

  关于分数单位,我选择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分数意义概念后提出。本来设计时计划让学生再想一想12根小棒看作单位“1”平均分,可以得到哪些形如1的分数的,因为前面学生都提到了,而且时间剩下的也不多了,于是只有作罢,教学反思《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然后赶紧练习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和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练一练的习题效果不错,于是我对练习中的相似习题省略,但数轴上的单位“1”和如何正确得出各分数相对应的点是比较难的,于是仅剩的时间我留着处理了这个习题。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这部分内容中引入了两个概念,即单位“1”与分数单位。认识分数是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为后面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紧紧抓住核心概念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在新课的教学中,首先结合具体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说一说四分之一表示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发现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和许多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实际上就是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其次,教学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在这里尤其要重点强调的是平均分的份数作分母,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作分子,以此来强化分数的具体意义;接着,通过分数的意义的教学铺垫指出,一个整体也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同时指出分数的意义也可以说成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说一个整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单位“1”。最后,通过做一做的练习来引入分数单位的概念,指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只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并通过具体的分数进行举例说明。

  2.深入挖掘分数的意义,体会分率。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清楚知道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还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体会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也就是我们在后面所要学习的分数应用题中的分率。

  不足之处:

  虽然也对分数的意义进行了重点的教学,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受已有知识的影响,根本不看图示表示的具体意义,还是把总数量作为分母,把平均分的份数作分子,导致练习中出现错误。

  改进措施: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着重通过具体的例子辨别,可以采用同步练习中容易出错的例子来进行教学。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熟知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百分数的生活价值。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以独到的教学风格,感染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课堂适时的评价,小组合作探究,激活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了一个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广阔空间。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在学生在初步学习了百分数意义后,举行了一个生活信息发布会,让学生展示课前所收集的有关百分数的资料,并且让学生自己说说资料中的百分数的意义。这样,如果说课前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只停留在书写形式上,那么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就使得学生对于这些来自于生活的百分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涂方格的游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你猜我猜大家猜”的游戏使学生动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创设一些环节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是“分数除法”,其中第一小节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在教学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好办,因为有分数乘法和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做基础,在课堂上,只要按课文编排稍做解释学生就可明白。

  对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我对课文编排讲解内容作了一下变动。这一小节有3道例题,分别讲“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 “分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如何得来,如何向学生讲得明白,一直是老师们所苦恼的问题。不讲嘛,似乎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讲吧,即使是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明白,其实学生真正理解吗?我认为,学分数除法的关键是记牢、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至于这计算法则是如何得来的,可暂时忽略。我把这3道例题分为两节课讲解。第一课时讲“分数除以整数”,通过例1,“把6/7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使学生明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说“÷2”=“×1/2”,进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数、1/3是3的倒数……,从而得出“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在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尽管我用的是课本例1的教学素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数和除数到底是分数还是整数的问题,只是强调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乘除数的倒数。教学完例1,就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强化“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概念)第二课时,同学生学习例2、例3。课文中例2“一辆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是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18÷2/5最后可以表达为18×2/5,而我只是根据题意列出18÷2/5后,让学生回想例1的学习过程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让学生自己说出18÷2/5=18×2/5,然后计算得出结果,而省略了中间的讲解过程。接着学习例3“小刚3/10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这两道例题是应用题(但在教材安排中,没有把它放在分数除法应用题范围内),我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计算法则的推倒过程上,反倒是根据题意为什么这样列式花了些时间。

  3道例题学习完(还包括相当量的练习),用了两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根据学生情况的反馈,学生掌握这一小节的知识是扎实的。

  现在我还在想,既然乘法不强调被乘数与乘数,如,一本书5元,买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结果是15元就算对,(但我坚持认为5×3和 3×5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过,现行教材认为结果一样就行)那么,在学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上应该是允许的。也许我这样做有点离经叛道,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教学观念,但要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学才算成功,似有点不太实际。学生(包括成人)很多时候知道要这样做并且做对了,已经是完成学习任务了,又何必强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课的教学重在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对分数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了新旧知识间的连贯与生长点,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不断内化分数的意义。

  一、动态演示,了解分数演变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同样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数学知识是理性的,但也饱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分数的产生,教科书分散在课前和课末呈现,为了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分数产生的演变过程,在现实问题中讲述分数的产生,配于课件动态演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学生粗略地知道知识的来源,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数学知识与科学探索的启蒙教育。

  二、制造矛盾,突破分数认知难点

  学生已掌握用一个物体表示,要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表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表示出1/4,让学生自由地创造。这样的情境创设,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是教师的暗示与启发,而是学生自我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巧设问题,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学生依赖于自己的动手实践和实例,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如果只靠练习加以强化,势必影响着后续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以问题激发思考,在“比较几个,为什么单位”1“不一样,都可以用表示?”中,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单位“1”,使思考问题摆脱具体实物的依赖,明白了一个分数关键看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在“同样是一份,为什么表示的个数不同?”中,体会了单位“1”的数量多少影响着每一份的大小。这样的问题解决,为学生深入理解分数意义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四、拓展训练,体验知识应用价值

  知识只有在具体应用中,才显示学习的价值。课末除了完成书上的部分练习外,增加了两道思维训练题,猜数游戏迎合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思考、辩论中,既掌握分数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在看图说话中,既巩固新知又渗透着不同单位“1”的相互转化思想。

  整堂课教学,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

  昨天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能和名师刘云娟老师去龙洲校区同课异构是荣幸的。同时我也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百分数的意义》我在上一届学生时也上过。上一次我是以三位足球运动员罚点球的命中率引出的,但随着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见识面的拓宽,我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并且对百分数有了自己的理解,尽管这些理解不是系统、抽象的。因此我大胆尝试使用学生随处可见的两张衣服的标签。让学生从衣服面料上来挑选穿得舒服的衣服。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容易比较。把课堂时间节省后放到了本课重点之一----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意义我分两次不同层次的理解。第一次是把它放在学生自学前,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收集的百分数的理解。考虑到学生已是高年级学生,因此我放入了自学,让学生带找两个问题去自学。当学生自学后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来尝试说说课一开始出示的两个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同桌间说自己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再指名来说一说。当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后,我引导学生学生来思考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当然,这个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考虑到这一点,我让学生读了这个问题后,带着这个问题去尝试做判断题,当学生遇到第一题今年宜昌的柑橘产量是89%万吨。部分学生知道是错的,但说不上原因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此时,我让学生继续做后面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在做完4题判断后,在一次次的说明理由中,让学生渐渐找出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到第一个判断题,说明判断错误的原因。我再适时引导,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当我听了刘老师的课后,感觉刘老师的课上,学生很放松。自然学生学得就愉快也扎实。刘老师的课堂扎实有效,是我要学习的。让我联想到自己的不足:

  1.在教学百分数的好处时,没有让学生切身感受;对于百分数是分母是一百的分数的另一种写法,我没有引导。而是把它放到了学生自学的环节。

  2.对于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学生对于百分率的解释还不是很好。

  3.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效果不是很好。

  也希望老师们能帮我出出主意,怎样才能有效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我的教学语言也欠简练。课堂调控能力也欠好。

  在教学的道路上,我还是一个婴儿,需要学习模仿,更需要有自己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3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1)谈话: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学具,请你选择一种学具,每人创造一个分数,并说出你创造的分数的含义。

  (2)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1)集体交流,小组汇报。提问:你创造了怎样的分数?你是怎样操作的?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

  (2)点拨、引导:刚才我们把一块饼干、一张纸、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同样我们也把一些小棒放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单位“1”。

  (3)设疑启思:刚才通过操作,我们得到了许多分数,这些分数含义虽然不相同,但本质是否相同呢?为什么?

  (4)归纳小结: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3、深化理解,概括意义。

  (1)议一议: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来概括一下分数的意义?

  (2)想一想:这里的单位“1”是指什么?

  追问: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小结:这里的单位“1”表示的整体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教学反思:

  1、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课本,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同时数学又回归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本课设计注意到数学的教与学的紧密联系生活,对课本内容进行重组,实现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根据提供的材料创造一个分数,直观感知分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诱发思维。

  在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自主创造的分数的意义,满足了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表现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思维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要使教学过程成为思维活动的过程,就要充分展开知识的发展过程,让数学思维在这种展开了的过程放飞。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

  1、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主动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并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含义,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突破的很好,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整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际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备课时的设想。

  2、反思教法情况

  教法的成功之处是,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中我对留给学生动手、动脑、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把握的不够合理。

  3、反思学法指导工作情况

  在本节课中,我在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指导的比较到位,学生数学迁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指导的还不够,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4、反思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个别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是心有余悸地展开讨论,占用较多时间;

  (2)教师放手的还不够,在学生进行汇报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恰当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补充的较多;

  (3)对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指导的不够到位;

  (4)、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不仅收获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认识单位“1”时,学生能先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表示,这样为认识单位“1”,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从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听了顾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堂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其中包括

  1.复习课,不应该是老师生硬的给学生不停的灌输整个单元的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整理。学生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要不老师清楚的多。对于普遍觉得有难的问题,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2.将单元内容用知识网络来构筑。先有学生自己梳理,可以加深印象。然后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点,最后全班进行整理,查漏补缺。最后全班进行整理。这样将知识网络形成之后,可以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3.导入新颖,以语文古诗进行导入,提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环环相扣,联系紧密。能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活动运作。

  4.让学生自己畅谈自己的想法,发挥了学生自主性

  5.课堂上不断运用鼓励性的话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这些都是我要在今后的课堂中要学习的宝贵的经验。但是我认为在这节课中,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时间过长,并且代表性不是很明显,导致后面练习的时间很少。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10-08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5篇10-10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24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10-10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0-24

经典教学反思10-19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11

教学设计与反思03-30

内能教学反思10-25

陀螺教学反思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