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3 13:31: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

  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根本没有思考问题,因为只有默读才能真正思考问题,这种主体的实质就是假的——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或者由于老师提的问题太浅,学生根本无需过多思考,只好装模作样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没有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那这种主体就是肤浅的。另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脆弱的主体性。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采用奖罚的方法(如小红花、罚站或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跃跃欲试,想一想,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的和谐热闹并不是来自于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是在教师奖罚下所获得的一种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既然是暂时,就不具有长期性,最终肯定会夭折。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自主、合作、主动、互动。

  比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教师首先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观察后自己概括梯形的定义,学生由于思维不严密,这样概括: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显然,这个定义不准确,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其他同学,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修改: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个定义仍然不严密,教师这时巧妙引导,发挥了主导作用,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是不是梯形,为什么?”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发现,最终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一方面弄清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区别,同时又明确了梯形定义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和四边形)为判定梯形做好了铺垫。

  显然这一环节的设计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种主体性的发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2

  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很好的发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一、体现一个“主”字

  这里所说的“主”字指的是: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二、抓住一个“思”字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优质的数学课堂无不时时处处闪烁着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思维是“魂”,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出发点,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维素材,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

  三、突出一个“活”字

  这里所说的“活”字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而且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作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的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重视一个“练”字

  必要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上更不容忽视,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练的习题不够精选,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层次性不够明显;不能正确处理练与讲的关系,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摆正练与讲的关系,还要精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讲究一个“创”字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更需要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面对新教材我们怎样结合学生实际活化教材?怎样选择恰当的内容呈现方式?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创新,讲究教学艺术。教学创新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潜心钻研教材,走进学生的数学生活世界。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而又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因为创新而更加有效,会因为创新而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为创新而更加爱数学,在数学的课堂上他们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得到更好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常常反思,对数学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我所带班级一文一理,两个班差距较大。理科班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明显优于文科。在教文科普通班的时候,感觉到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对数学不感兴趣,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是较强,记忆方面大多以机械,形象记忆为主,特别是一些女同学,笔记记得整整齐齐,但理解不深,不会变通,尤其是遇到没有见过的新题型,常常摸不着方向,无从下手,她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不够,对于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数学学科,许多同学有畏难情绪。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针精心设计思维情境,激发它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勇气。

  一,反思教学中的设计: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环节。

  比如:已知椭圆,它的某一条弦被点M(1,1)平分,求AB所在直线方程。

  在讲解此题时,先用传统方法联立方程组用韦达定理解决,后又用了点差法,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于是我趁机启发:A,B两点有那些特征?学生:A,B两点关于点M对称。老师:说得好,那么,关于M对称的两点A,B坐标,怎样设最好呢?学生:由中点公式,可以设,那么就为。老师:A,B两点还有什么特征?学生:A,B两点都在椭圆上,即(1)(2)老师:能消去这两个式子中的二次项吗?学生;能。(1)―(2):老师:请仔细观察这个式子,它能告诉我们什么?一番思索后,有学生举手说:都适合方程。老师:好得很,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已经求得AB的方程,它就是即。学生惊喜的表情让我看到了收获。。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成功地体会:(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巩固以学的知识。(2)问题的设计不应该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能让学生动脑思考,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这样一道题:是双曲线的焦点,在双曲线上若到的距离为9,求到的距离,某学生解答如下:实轴长为8,由即或,该学生解答是否正确,不正确,将正确的结果填在空格处。当我提问学生时,有一些学生回答是或,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只关注双曲线的定义而忽略。于是,我以后讲解数学的定义,公式和法则时都会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其适用条件或注意的地方,这些解决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三,反思在教学中的失误。

  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如教学内容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拿出勇气去面对,有一次,我在讲授函数的值域时,有这样一道题:若函数的值域为,求的取值范围。

  当时我认为这道题并不难,事实上,要使它的值域为,只要真数取到全体正实数即可,因而只须的即可。

  然而学生很茫然,我请一学生谈谈,原来学生认为恒大于0,所以他们认为其才对。针对这种情况,我赶紧补充两个问题:(1)的值域是什么?(2)的值域是什么?有了这两个问题的铺垫,原问题的解决就显得简单多了。

  从此我在讲解例题时尽量做到适当“低起步,小步走‘对学生感觉有困难的例题在讲解时巧设坡度。由浅入深,面对数学上的失误之处,不仅要将问题记下来,并且要在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四,反思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特点。

  以贴近生活的实例,以问题形式,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例如在讲折叠问题时,做如下设计:

  引例:如图,把长和宽分别为和1的矩形ABCD沿对角线AC折叠成直二面角

  ①求顶点B和D的距离

  ②求BC和面ADC所成角

  图(1)

  图(2)

  问题1:图(2)中已知条件有那些?

  问题2:从图(1)到图(2),不变的量(角度、长度)有那些?不变的位置关系呢?

  问题3:以上不变的量在翻折

  后的图(2)中有何共性?构成不变量的点、线是否共面?

  问题4:如何作出图(2)中二面角的平面角?

  问题5:将图(2)展成平面图形(1),二面角平面角的两条射线有何位置关系?

  问题6:你还有其他方法求BD长吗?

  问题7:在翻折过程中BD的范围是

  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索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五,反思教学再设计。

  教完每节课后,我时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4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都还停留在满堂灌的低效阶段,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应加大课堂教学反思力度,适应时代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 反思 理念 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新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不同时代的社会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然而,一直以来,。教师对于课程来说,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将国家规定的课程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所承担的是“扬声器”式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的“照本宣科”,对着文本宣读。单行线的、就范式的和接受式的单向传递知识是教师传统教学的特点。因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教育观点、师德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意识

  1.整体意识

  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决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教师要淡化学科的个性,强化各门学科的共性,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就一门学科而言,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也必须着眼于整体,有整体意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2.应用意识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的欲望和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教师的创新的欲望和信念,其核心是自我批判的意识,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立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例如,对教材内容的解构与重组;对概念、命题赋予不同的现实模型或不同的数学模型;对例题、习题的改造与扩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2)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更注意综合一些教学模式,创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3)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4)教育技术的创新。主要是多媒体的合理组合,课件编制更富创意等。

  4.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收获,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另一方面,学数学,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技能,还要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离开必要的训练是不行的。所以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有训练意识,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6.反思意识

  反思不是单纯的事后行为,还包括事前和过程中的反思。首先,要对教学目的进行反思。数学知识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等,都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多个教学目的,有的是主要目的,有的是次要目的;有的是直接目的,有的是间接目的,设计时要统筹把握。其次,要对教学程序第二设计及教学策略的选择进行反思。反思知识展示的顺序是否合理;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否恰当;例题与习题的搭配是否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采用的媒体是否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程序;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教学策略等等。第三,教学实施后的反思。主要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反思,如何改进教学设计的反思。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5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本学期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进,较为成功的是抓着要点重点来发挥学生的思维与综合应用。例如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学完后,给出已知条件:“六(1)班男生23人,女生10人”。提出编题比赛,比一比,谁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

  学生通过编题比赛,发现一个简单的条件,能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50多个问题,从编题中,学生把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意义都在题中体现,明白了一些在教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而编的分数应用题改成比的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不但数量上多了两倍,又把分数应用题,比的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进行对比,加深了对它们联系的理解。

  这种教学思路,我在五年级讲长方体与正方体时也用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自己量出长、宽、高并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解决了五、六年级数学灵活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在教学中,虽然想了很多的办法,但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尽管在后进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们的预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表现为:考试时对老师讲过的题目会做,题目稍加灵活变化就无从下手;较复杂的应用题不善于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答或借助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来解答;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校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

  一、高效课堂的两个核心。

  1、导学案的编写。

  一篇好的导学案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我校开展高效课堂以来,同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为一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对导学案的编写严格把关。首先,每一节课都要集体研读教材、进行学情分析,讨论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时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怎样编写活动单。留多长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和课堂自主练习。其次由主备人再次查阅资料、精心备课、准备教具或课件。然后同教研组几位教师再次研究导学案和课件,并进行一度、二度、三度修改。这时才能让导学案进入课堂。最后每们课任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立足课前准备工作,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2、小组建设。

  我们都知道一个班级的好坏取决于班级的核心,好的班委等等,同样一个小组是否优秀取决于小组成员的优劣和一个优秀的小组长。我校在小组建设实行同桌为学习伙伴,前后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对小组长和组员的搭配都经过仔细斟酌,小组长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能力应当是最强的,组员优中差搭配均衡,并进行合理分工,加之一套完整的小组评价机制,可以激励孩子们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1、培训小组长,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小组长是同学学习的伙伴;是教师教学的小助手;是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组长深深意识到一个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家,小组成员之间要团结。组长积极主动地与组员交流情感,从细节之处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只有这样,才会有好人缘,组员自然愿意理解组长的工作,支持组长的工作。对组员的错误不包庇、不纵容。

  2、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孩子由于年龄小,在遇到问题时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以用语言表达,这时以活动单的形式呈现,可以启发孩子,激发他们的动脑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敢想,敢说,敢做,养成善于动口、动脑的习惯。二是认真倾听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既要听教师讲,更要听同学讲,同学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他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他想的对不对,和我想的同不同。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既完善了自己的观点,又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体现合作精神。

  3、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成功的乐趣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之一是“互助性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鼓励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用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的评价语言。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三、灵活运用好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自从多媒体融进我们的数学课堂,顿时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变得具体,清晰。现在多媒体正以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吸引着学生。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演示,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始终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学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7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校课改的一个新亮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发现学生活跃了很多,为学生的发展拓宽了空间,是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知过程,还成为一个交往过程和发展的过程。

  在课堂中,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但学生的表现仍然不尽人意,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说,他让你说,有的学生依然自行其事,没有参与讨论,更谈不上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成了优生的独角戏,一部分充当看客,课堂效率低。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这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让我欢喜让我忧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8

  反思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不同于目标。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细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以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长,目的与目标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宏观与微观,教师的愿望与学生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反思二:“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操作实施,只有具体细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习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才能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

  反思三: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南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说明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学生主体,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是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因此,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表述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的预设。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作为行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是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反思四: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某一具体的概念、定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要笼统地讲“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样的水平,是“熟练运用”“灵活运用”等。

  反思五: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全面,只重视明确设计知识目标,有些能力目标也较为具体,但情感目标常常被忽视或显得空乏。如“笼统地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对抽象的、模糊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化、具体化,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无法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使学生达到目标,学生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个不明确、不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既有层次性,又要有全面性与开放性。例如“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教学目标可设计成:

  (1)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并利用性质判断数的大小;

  (2)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

  (3)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〇〇五年元月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9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之我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来,让我感受颇多。刚开始实行的一段时间,学生们非常兴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展示,虽然还有部分学生有些不好意思。但学生的积极和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和高兴。以为,执行小组合作学习原来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但随着小组合作学习频繁和深入的使用,我又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首先,课前的预习,当时间比较充裕的时候,学生们能预习的比较充分和深入;当时间比较紧张的时候,学生们根本不能保证预习的质量。

  其次,学生们自学的能力目前不是很高,在预习的过程中,有部分问题,优秀的学生都理解不好,更何况其他学生呢。(有人说把难问题分解,但难问题就一定能分解吗?即使能分解,那分解后就一定不难了吗?)再次,刚开始的时候后进生还非常积极,但后进生并不是三天两头就能赶上来的。新鲜劲过后,他们又开始犯一些“老毛病”,比如说懒,不只是身体上了懒,还有大脑的懒。

  最后,就是小组的评价问题。只有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措施,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但目前,虽然几经考虑,我还是没能想出一个合理评价措施。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感悟和困惑,望大家不吝指正。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0

  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促进能力发展的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它可以对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教学创新等进行真实记录与思考。

  近年来,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成为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自我反思成为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现在很少一部分教师会经常自发地反省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绝大部分老教师几乎不花什么时间在这种持续性的反思上,长时间缺乏反思的教学并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与教学质量。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由此可见,反思对于一名教师的成长是非常的重要。

  一、课前反思,有效教学的前提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这说明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新课的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反思就是要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去发展。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为课堂的有效教学作好充分准备。

  二、课中反思,有效教学的保证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常常会有意外的场面突现,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他们走上自主探究的道路。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调整预设程序

  由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对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预料不足,容易造成教学方案的预设情况与课堂教学真实情境的脱节。教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尤其是教学预设的起点低于学生真实起点)是不理不睬,通过“巧妙”的“引导”把学生拽回预设的教案上来,还是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这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如果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发言视若不见,也许学生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课堂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体现呢!教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组织和引导的课堂教学就要体现“教为学服务”,就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的经验,据学而教,灵活调整教学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当与预设的教案有偏差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反思,敏锐地做出调整,思考怎样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怎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2、调整教学任务

  课堂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个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义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未见,又显然有悖于“据教而学”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宁愿削减一些教学内容,也要停留一下,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这时教师就要做出深思熟虑地思考,到底应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是应该尊重学生、考虑学生的发展,必须弄清楚一点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时我们教师也可以想,一节课的任务不能完成还有下一节课,但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不是周而复始的。可见,课堂中教师的反思是十分关键的,同时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我们教师很好去把握的。

  3、调整学生思维

  数学课堂上,教师希望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数学的轨道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加以引导、调整学生的思维,使有效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听过两位老师教学“找规律”一课。如第一位老师当时在屏幕上出现一幅图画:“超市门口挂了一些灯笼,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地排列着,其中有两盏灯被一辆停在门口的汽车给遮住了。”老师提问:“你能知道被汽车挡住的灯笼,分别是什么颜色吗?”一个学生说:“只有把汽车开走就知道了。”面对如此生成资源,两位老师作出了不同的应对。第一位老师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对啊!只要把汽车开走,不就清楚了吗?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谁还有不同的想法?”马上有一位学生接上:“我只要跑到汽车后面看一看就知道了。”“可以问站在汽车后面的人。”……教师不断表扬学生,学生不断又有新的想法。第二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这位学生的想法很奇特,如果能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就更好了。认真观察灯笼的摆放,谁能发现出什么规律吗?”学生的思维很快回到数学上来。比较两位老师对教学现场的处理,哪一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呢?数学课的生成,有其基本的要求:生成必须是思考的结果。没有思考而生成的材料都应视为无效的。数学课上,经常有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教师决不能冠以“有个性“的美名加以赞赏,一概用“真棒”,“很好”作糊涂判断,应态度鲜明地进行引导,以免教学偏离轨道,失去了“数学味”。当然,这种引导,不是一棍子打死,既要指出学生的闪光点,又要给出学生思维的方向。所以,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要反思学生的回答是否有效,需要老师及时地加以引导点拨。

  三、课后反思,有效教学的提升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刚写完,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它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还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后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源动力。

  1、总结成功经验

  每次教学实践都会有成功之处,它们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计划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与策略、或是教学方法手段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师生合作成功的范例,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以后教学的高质高效奠定基础。如对“解方程” 教学的反思,每次期末考试,我所教班级学生的解方程正确率都是100℅。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好?我自己也进行了思考:(1)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六条依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2)在教学时要讲深讲透,如教学例2,2x+5.8=9.6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方程,我们先要把它转化成一步计算的方程,左边是乘法和加法,在计算时我们通常把先算的一步乘法看作一个数,利用依据求出,再利用依据求出一步方程的未知数的值。学了2x+5.8=9.6这样的方程后,学生很快会做解像 9(12+x)=162的方程,而且能理解为什么要先把括号的里面的看成一个数,(这是先算的一步),求出方程的解,通过检验,可以知道这个解是否正确。接下去学例4解方程 5 x—12×3=14时,聪明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一道三步计算的方程,我们先要转化成两步计算的方程,再把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成一步计算的方程,最后,直接求出未知数的值。为了避免错误,还要自觉检验。(3)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记得,有一学生在解一道方程时,忘了把先算的一步看做一个数。通过检验知道了自己的错误,重新进行解方程,得到了正确的解。在教学时,有这样一道方程 1.2x-0.6+3.4=5.2,这是一道三步计算的方程,把先算的一步看做一个数还是不能做时,那么我们就把先算的两步看做一个数进行计算。现在,我们的学生看到方程,不仅能说出解题的过程,而且都能自觉的检验。我想,正因为学生平时养成了这种好的习惯,掌握解方程的技巧,在各种练习时,学生就没有问题了。所以,我们教师平时在教学时应多重视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只求结果。

  2、查找失败原因

  无论教案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趋完善。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学生对这些内容十分感兴趣,上数学课时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就很快总结出了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当然有些学生自己课前已经预习了,我想我的学生真聪明,本来安排两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不到就完成了。而且从学生的作业情况看正确率很高。我十分得意。第二天数学课我先给学生出了几道复习题。一个是求长方体的体积4道(正确率很高,几乎没有不会的),另一个题目是这样的:下面各图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

  这个题目学生错误很多,有2/3的学生不知正确的结果,这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我昨天的教学是失败的,学生会做题目,而空间概念没有很好地建立。我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a、学生的自我表现积极,我们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对新知都感到十分好奇,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他们会自觉地去预习,以便在课上好好地表现一下自己。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前,大部分学生就已经知道了体积计算公式了。所以当老师让学生自己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去探索,很早就举手示意回答,生怕让其他学生抢先汇报了,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显然,这部分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课上老师看到学生那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以为学生真的理解掌握了,其实,学生们只是很机械地记住了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公式,而对这一公式的由来并不是十分清楚,而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又恰恰是在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环节,所以导致学生不会做用1厘米的小立方体拼成立体图的体积。如果教师在推导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适时渗透一些不规则长方体,让学生用数正方体的办法来求这些图形的体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食物演示、变化摆放的位置,实现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能彻底地理解了新知。

  b、老师不能被课堂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所迷惑,要始终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可否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认知方面不会完美无缺。特别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以后,学生在小组内得到的结论,一般都是几个优生在主宰,而大部分学生都是“配角”,一旦优生得出了结论,他们就在课堂中起劲地附和着,课堂氛围显得十分活跃。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能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正确把握住本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并想想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用一种质疑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会稳定住学生浮躁的情绪,才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c、学生知道的知识不一定真的理解掌握。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知道的知识大概有这么几种:(1)自己通过预习获得的;(2)是家长预先告知的;(3)是课堂上从优生处知晓的;(4)是出于自尊,不懂装懂的。真正理解掌握的占少数。大部分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可能只是略知一些“皮毛”而已。既然如此,对学生知道的知识还是应该客观的去分析,该讲的还是要讲的。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才是被掌握了的知识。

  3、反思疑难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疑难困惑,放弃它们是愚蠢的,它不是进步的障碍,而是前进的机遇。只要我们将这些疑难困惑抓住不放,积极思考与探索,长期下去,必有意料不到的收获。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疑问,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有时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便课后细加琢磨,对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有针对性。如这个学期上了几节课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像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应该来说比较简单,但一节课学下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只有20%左右。自己五年级已教过多年,对教材的把握、理解是没有问题的,每节课都能精心的设计教案,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能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一节课下来基本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为什么学生的作业会如此呢!原因:1、一个暑假,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已忘记了很多。2、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体现在作业潦草马虎拖拉,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目的,根本没有考虑做的题目对不对,没有耐心检查的习惯。3、整数乘法这部分知识不是很扎实。针对问题我给学生复习了乘法口诀表、整数乘法特别是数位对位问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特别强调作业书写清楚、规范,正确率要求达到100%。经过这样的训练后,我发现学生的作业有所好转,但还是不够理想。我进一步进行反思,把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了细细的分析归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乘法口诀背错。2、横式上漏写答案。3、在乘法时进上来的数没有加上去。4、题目抄错。5、竖式对位错误。6、积的小数点弄错。根据这些问题让学生在纠错中反思,作到“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学生没有搞清楚错误的草草订正,下一次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师生共同反思,效果就更好,这几次的作业正确率已达到了百分之七、八十了。只有靠我们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再付诸于实践,才会使我们的教学逐渐进入到新的境界。

  四、评价后反思,促进有效教学途径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同事及家长评价的作用,他们能发现教师自我评价难以认识到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他人的评价中,尤其要重视同行专家的评价。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平时的自我反思,更离不开同事们、尤其是比自己高人一等数学专家的指点。上好一堂公开课真的好难!通过今年上半年一次公开课给我带来了一些教育及自我反思的机会。(1)学生能讲的老师不要抢讲。在上公开课时,老师总是怕学生出错,怕完不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老是要抢着说。其实,大可不必,我们的学生很聪明,有时他们想得比我们老师还多,有时他们解题的方法比老师的更简便、更巧妙,可以让学生大胆的发言,如有点偏离主题,老师只要适当引导一下。现在想起一些数学大师上公开课,课堂上学生出现了问题,他们一点也急而把这些错误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处理,使生成的课堂更精彩。我想这大概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吧!(2)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是很关键的。如我在试教的课堂上,要学生做智力题,x/12,x是哪些数时能化成有限小数。有一位学生说可以填6,老师问他问什么时,这位学生想说6除以12等于0.5,我当时没有等他说完就抢着讲。现在,我想应该让这位学生说下去,然后老师可以这样讲,“很好,你刚才是通过计算来说明这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如不计算你能说出理由吗?”就是引导这位学生用这节课的知识来说理由。老师这样一引的话,我相信这位学生是能说的。(3)教师在课堂上要听清楚学生的发言。在试教中,我让学生说出喜欢把哪个分数化小数?第一个学生说喜欢1/2,因为分子能被分母整除。我当时没有听清楚学生的发言,导致下面几个同学都这样说了。老师如果听清楚了学生的发言,只要说一句“1能被2整除吗?”这位同学会马上改正过来,后面的学生就不会犯同样的毛病了。教学永远是一门艺术,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善于接受数学专家的指点,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

  五、反思后反思,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而在整个教学活动结束后,老师也应对自己教学行动中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判性反思:新课程要求教师能灵活地、有创造性的安排教学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教教材中的内容,因此教学后教师应反思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能力;自主学习并非自由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反思;教师应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的评价调控能力等等都值得反思。“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的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实施新课程的有利保障!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老师既是探索者,也是思想者,只有不断地思考,才有进一步的探索和成功。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会成为高人一筹的教师。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1

  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笔者就对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浅谈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FLSH动画、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

  7.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如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成平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等。

  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2

  前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得到“洗礼”,焕发出新的教学生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两位老师在教同一教学内容《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理念,同样也得到了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的情况。我们试图从这两个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师:同学们,已经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了,下面我们就开始研究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吧!请大家用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来求6、8和12 的最小公倍数。并指名生4板演。

  2 |6 8 12

  3 4 6

  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3×4×6=144。

  师:大家还有不同的结果吗?

  生5:我求出的最小公倍数是72。

  生6:我求出的最小公倍数是48。(生5和生6的回答并没有引起教师太多的注意,而是继续按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下去。)

  师:既然大家求出的最小公倍数都不一样,那么老师通过找倍数的方法求出了6、8和12 的最小公倍数是24。出示投影:

  6的倍数是:6、12、18、24、30……

  8的倍数是:8、16、24、32、40……

  12的倍数是:12、24、36、48、60……

  那么为什么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4,而不是48、72或144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些数分解质因数,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时学生对于教师的意图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还是认真听着教师的教学,教师也并没有太多顾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动力。)

  把6、8和12 分解质因数得到:6=2×3

  8=2×2×2

  12=2×2×3

  要找到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应该先找到它们的哪一个公有质因数呢?

  生7:我们可以先找出它们的公有质因数2。

  师:还有其他公有质因数吗?

  生8:6、8和12似的公有质因数没有了。

  师:那么这样就能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24了吗?(这时教师显然在暗示学生8只找到一个公有质因数2还是不能得到最小公倍数24的。)

  生9:这样算出的结果还是2×3×2×2×2×3=144吗?

  师:你们就不会在找找两个数有没有公有质因数吗?(教师已注意到了学生此时产生的疑惑,可能是感觉到没有会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考虑后面的教学,又一次以反问的方式把再找任意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的方法向学生和盘托出,使学生丧失了一次探索和发展的机会。)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3

  优化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要备课时作创造性地劳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围绕教学重点设问。

  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问题提出的,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2、围绕教学难点设问

  。当学生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数学知识不能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同化时,这样的新数学知识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难点是有相对性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易于被学生认知的数学问题,则教师的提问既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保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其体味到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乐趣。

  3、明确目的性。

  提问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突出教学的重点,有明确的目的。

  4、富有启发性。

  问题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能被学生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则要富有启发性,这要求选好、选准问题的角度,既要从同一角度设置几个相似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同一思维方式思考,以达到知识内化及迁移的目的。

  5、保持广度。

  数学课堂教学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教师提问必须面向班级学生的大多数。因此设置问题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结构,所提问题深度应遵循少数优等学生。经独立思考后能解答,绝大多数学生经充分思考并经过教师的点拔后也能答出的准则。还应克服少数教师“先提名,后提问”,不能面向大多数,不能激起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错误方式,因为没有注意广度,指定学生发言后,其他多数学生的思维处于松散状态。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注意优化课堂教学提问这一环,使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朝着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懈努力,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4

  如果按课的类型分,可以分成计算课、概念课、平面图形课、立体图形课和统计课等,每种课的类型在复习时各有特色。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复习课我该给学生些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一些题海战术吗?我想应该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实上,每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的课也各有特色,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复习重在强化转化思想,计算复习课重在计算的策略与实际运用,统计复习课重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结果作出正确的分析,而概念复习课则在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相关概念系统化,学生能对之整体把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我觉得“浪费”点时间,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5

  我是一个长期从事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老师了,由于长时间从事数学课堂教学,我的数学课堂好像也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这种风格有时给我以笃定的自信,有时我也会对自己产生质疑。

  令我自信的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俨然像一位有威严的将士,一上课就凭自己满腔热情把课堂气氛调制在严肃、安静、投入的氛围中来,如若有任何的风吹草动,我便出口不逊呵斥说:“闭嘴,不要做与课堂无关的任何举动,谁也不能影响我上课。

  谁影响我上课我饶不了你。”哈哈,这时教室便会鸦雀无声,我也会为自己暂时的震慑力而窃窃自喜。接下来我的课堂流程就一一的进行。新授课,学生提前预习,指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每次都是那几个好孩子在提问题,好像其他孩子课下没有预习的样子。就这样,我也没时间知道谁真的预习了,谁没有预习,这个预习过程虽然很重要,我自己没时间检查督促,就交给家长来帮助,至于家长是否重视了这一环节我也无从得知。

  我要的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呈现出来方可。第二个环节便是解决这些问题。我总是先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课堂记录本,力争让每个孩子手脑并用,思维和动手操作和老师同步进行。我先开始设置情景,我常常把我消化后例题情景展示给学生,直接告诉孩子选择有效信息记录下来。我便把我提炼的信息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也把信息记下来。下面开始分析问题,我知道数形结合是分析问题的好方法,画线段图也好,(学计算也好,)为了快速的让学生学会,我一般采取带领学生一块动手画图,一块分析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学们也兴致勃勃地模仿着进行着。这样,很快新问题就解决了。第三个环节是举一反三。我总是把重点放在这个环节上,因为我事先已经做了书上和练习册上的习题,如果我不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见这些题型,那么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在我批改的时候一定会叫苦连天,错号会像开花馍一样层出不穷。为了改作业不至于恼羞成怒,所以把这些功课提前做到课堂上。因为学生课堂上练过了,作业正确率高了,我陶醉其中,还小有成就感。这样,我和孩子们每节课都像打仗似的解决着一个个问题,攻克着一个个难关。四十分钟就这样在你追我赶中度过了。

  每天就这样:我教的匆忙,他们马不停蹄地学着。我在这个思维的制约下,我的课堂容量变得很大,我必须在四十分钟“有效”的处理完毕。我感觉我的课堂的每分每秒都是珍贵的,总有一种赶时间的紧迫感。在这种“快”“赶”节奏的催促下,我的收获是:大多孩子或许是“有效”的,他们作业对号多了,分数渐高了。可少数学生因为太“快”而跟不上班级的整体步伐,久而久之成为我们眼中的差生,从此一蹶不振,停止不前。这也是我常常忧虑的,这些孩子怎么办,成了老大难。

  在新课改理念的熏陶下,我也一直疑惑自己是不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只停留在形式上,让学生探究的太少,可每当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时,有种被阻滞的感觉,总感觉我的课堂知识的链接没有顺利完成,未免郁闷,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就会漏洞太多,错题增多、纠错难以到位。这样第二天课堂上还要运用大量的时间扫除上节课的后遗症。为此我的放手探究的脚步不得不搁浅。对于我自己的教学模式我时而满意,时而困惑、时而也会内疚。

  在专家唤醒培养孩子发现、探究、创新理念的呼声俱高不下的今天,我们的孩子是决不能成为高分低能的平庸者。我们的培养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啊。我不仅想我的课堂应该如何做到真正的高效。既注重培养孩子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又能关注发展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拓展。我应该把课程进行的速度稍微慢下来,先让孩子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呈现出教学情境中信息间的前后联系,给其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时间,而不是我领着孩子一起摸爬滚打直接到达目的地。在这方面,我知道自己需要重度改革,如何驾驭这样高质量的课堂,我还需不断强化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更新理念,把探究深入课堂。推动学生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创设富有趣味性的多样化的探究课堂,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多样计算、创新思维等等综合实践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0-15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10-15

英语高效课堂教学反思10-31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2-23

英语课堂教学反思10-26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10-25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反思10-23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8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反思10-18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