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2 19:13:4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

  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2

  本周四第6节语文组听了杨艳华老师讲的《孙权劝学》,杨老师的教学流程设计的清晰、严谨。

  本课的最大亮点是大语文知识的积累贯穿始终,从课前的古文背诵,到结束时的主题积累,都落实的非常到位。在教授本文时,杨老师特别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夯实到位,字词的掌握很扎实,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读,从品语气、语速、停顿,到水到渠成的推出人物语言所蕴含的感情,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孙权、吕蒙、鲁肃这三个人物,相信学生再读《三国演义》时,理解起人物来,就驾轻就熟了。

  对这节课,我还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就是杨老师在引领学生分析人物时,对每个人物都分析的很细致入微,学生领悟的也很扎实,只是能不能老师领着分析一个人物,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另外两个人物呢?因为本课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通过语音分析人物,相信学生自己分析也不难。 教学反思

  上周听了三节课,一节是蒋佰红的,《木兰诗》一节是岳希志老师讲的《海燕》一节是郭永田老师讲的三角形的外角。现只说一下蒋老师的课

  蒋老师的比较完整的呈现了一节语文新授课的教学

  课分三个部骤,1 课前预习 2整体感知 3品读赏析

  导入新课1 放录音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2寻找英雄。同学们找到武则天,李清照 任长霞 刘胡兰

  3今天我们惜英雄,论英雄,我们设了英雄台,角逐英雄。

  预习新课

  1 文学常识 学生读小黑板上的积累。

  2字词读音 学生读小很黑板。自读 小老师领读。

  初读课文

  1放录音

  2用自己洗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由读,齐读,唱读,演读,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了大声读。

  3检查阅读。一小组 一个连一个的读。一小组 评价 一小组 唱读。 一小 组单人读。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3

  秋风瑟瑟的季节,我来到了武汉,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学习活动,亲耳聆听了名师的课堂,亲自感受了名家的风采,感觉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此次活动,我们共听了7节课和两场专题讲座,在授课的老师中,既有湖北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又有董曜红、孙双金等特级教师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为我们做出了示范,让我们知道了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果,也领略了教学的无穷魅力。

  一有感于阅读教学

  1 阅读课以读为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从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在《酸的和甜的》的教学中,鲁巧云老师就很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要读出体会,读出感情。比如指导朗读第一段落时,就先让学生自由读,谈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狐狸想吃却吃不到的心情;在指导第四段朗读时,引导学生读出小猴子迫不及待爬上葡萄架的心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引读,表演读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道理。

  在乔能俊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中,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在检查字词部分便渗透了朗读指导。乔老师先出示三组词,让学生先观察每组词的规律,告诉学生每组词语都可以读出一个画面,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你带着想象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你的这种想象读出来。在对课文品析中,更是把读作为主线,尤其是对第一段的朗读指导,非常到位。通过教师满含深情的范读,和教师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痛苦,从而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并用各种形式的读,如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指名读等,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作者的痛苦和母亲的伟大。

  在孙双金老师《走近李白》的教学过程中,孙老师更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和豪迈的激情引导学生品读李白的诗歌,读出诗味,整节课,学生都诗性浓浓,课堂似乎变成了李白诗歌的朗诵会。

  2建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注重鼓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生关系良好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很难想象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麻木不仁的老师能让学生认真听他讲课。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这5位老师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都摆正了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位置,突出地体现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他们的课堂上可以看到教师语言的魅力与艺术,他们的课堂上都充满了鼓励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已经脱离了公式化的你真好,真棒等模式。如《秋天的怀念》中,乔老师用了“你读出了史铁生的痛苦”“他一定会记住你的善良”等鼓励性评价,在孙双金老师的课堂上更是洋溢着激情与鼓励,如他鼓励学生质疑时,说“你有双发现的眼睛”,当学生读出了诗味时,他说“你就是现代的小李白”当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出现时,孙老师说“这是冯家的观点,我喜欢听到不同的”这样的评价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使学生乐学,爱学。

  3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这几位优秀的教师他们的课堂方法各异,精彩纷呈,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如鲁巧云老师在执教《酸的和甜的》这篇童话故事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显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增加教学的情境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乔能俊老师在讲《秋天的怀念》中,也用他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出画面和场景,使学生对作者的悲惨遭遇感同身受;孙双金老师在《走近李白》中,也通过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述李白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李白是仙,也是人;李老师还用配乐诗朗诵及演唱诗歌的方式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

  除了以上几点外,我还特别佩服各位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他们的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走,让学生只回答自己设计的问题,而是能做到收放自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的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在课堂上充分地表达,真正做到学生能“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老师只是起引导和点睛作用。对比自己的课堂,我深刻的感觉到自己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还做不到真正的收放自如。我知道,这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通过一次两次学习就能立刻改变的。但是,态度决定一切。有了名家的引导,加上不断的实践努力,我想总有一天,我的课堂也会慢慢有变化的。

  最后要特别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让我们能够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走出去,真的能够发现一片更广阔的蓝天……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4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了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新课改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语文课堂及语文学科!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小组合作讨论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课改而讨论……主要表现为: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话的点拨,或是一个眼神的赞许,或是一个微笑,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时候,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二、课堂活动体验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活动无目的。有些课堂教学活动不知活动为了什么服务,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

  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三、课堂教学评价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语言苍白。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但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

  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表扬过多是评价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评价不客观。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的点滴创新思维也要肯定。但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抓住要害,对其精彩处给予赞扬,对其不当处给予点评,总是以“不错”“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论。

  评价形式单一。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中多数老师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四、课堂老师地位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自主”变“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老师不敢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想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也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讨论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老师不敢讲授。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老师,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前进着,问题曾出现在自

  己的教学中、曾在听课学习中发现到,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破除的问题,更要让我们澄清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绝对化的路子。我们有的太急噪冒进、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极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旧的这些现象影响了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让我们不再“戴着镣铐跳舞”,新课改,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乐园!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5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

  综观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界,文言文教学方面,大多数语文教师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只是一味地教师串讲,学生背诵,重视的只是字词的解释、课文的翻译、语法的现象,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往往被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尽失了它原有的系统性和审美价值。

  致使文言文教学走入误区的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中、高考的命题导向有问题,一是语文教师缺乏对大纲的深入、透彻的研究和了解。明确了症结所在,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就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1转变文言教学理念,宏观设计教学流程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其行为”。语文教育者首先应当认识学生,在理念上塑造自己在文言文课堂的新角色。给自身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教师不是在讲台上一味“之乎者也”讲授的“老夫子”,而只是一个积极作指导的参与者。

  新角色确定后,紧接着是在意识宏观设计文言文教学新的操作流程,即“课前准备―课中发挥―课后总结。”准备是关键,包括了文言文课堂上,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学生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带水,文言文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都要突出鲜明,以便于学生掌握,这些都需要反复推敲。

  2注重教学方法的调节,指导学生走出资料的误区

  文言文常规的教学方式是串讲,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一样――教无定式。因此,我们不要拘泥于串讲,可以采用当中方法。

  在诵读法方面,我国古代教学就非常重视朗读,从一些名句中可见一斑,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大家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读促写,才能全方位提高语文水平。当然,在背诵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带个好头,这除了示范作用之外,我们背诵时所碰到的一些问题也可让我们反思,促进教学。

  而比较法的善用,可以有效区分易混淆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活用情况。比如学生搞不懂意动和使动,运用比较法就很容易明白。意动用法在于一个“意”字,就是“认为宾语怎么样”,“觉得宾语怎么样”,使动用法在于一个“使”字,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

  然而,很多学生上课不听讲,依赖文言资料书,真正的文言知识没有掌握。我们不能否定资料的辅助作用,但是资料不能取代听课。资料是用来参考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都可以,作为学生不能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经过反复思考后总结的知识才更加牢固。

  3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诗文由于语言上的艰深,年代久远,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古人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给学生的审美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1) 引领学生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只有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感情才能燃烧起来。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更要使学生理解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

  (2)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启迪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3) 享受审美愉悦,增加人文底蕴。古诗文的阅读,要注意调动各种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让学生进入再造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

  4引导学生质疑,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自主学习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具体表现在:(1)学生有权选择文言文课文学习顺序,尊重他们的选择,会调动他们的兴趣。(2)学生自主讨论课文学习目标,让他们有方向性。(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借助课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4)反复诵读课文,利用音频指导朗读,给古典音乐伴读,齐读,男女交叉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重点读,老师让同学读去掉标点的课文,举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有感情(学生评价学生)。(5)学生笔译或口译课文,加深理解课文。课程标准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6)对文言文课文进一步探究,对课文质疑。

  其实,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6

  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已经悄然走入了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也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感、健全其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但并不是彻底否定过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认为不能当“知识的传播者”,要当“学习的促进者”,不能当“教学的管理者”,要当“学生的引导者”,如果学生是主体,整个课堂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会各行其是,像一盘散沙,虽然他们各抒己见,但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新课改是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的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不是全盘否定讲授法,讲授法并非全是“灌注式”。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我认为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既是知识的呈现者,也是信息的组织者;既是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既是课堂的管理者,也是课堂的合作者;既是学业的评价者,也是学生成长的记录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热闹”、“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当前的课堂中,新的学习方式的应用,学生自主意识比以前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已经不难见到,学生几人一组,七嘴八舌的开始了讨论研究,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千万别让课堂变成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多动,多一些探究,让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2、自主学习。

  (1)要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真心实意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

  (2)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4)以某种建设性、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

  (5)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的感觉。

  (6)培养学生选择能力、履行责任的能力。

  (7)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回答。

  3、合作学习。

  4、探究学习。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不断深入,会随时地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能正视这些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采取对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必能达到中学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所追求的新境界。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7

  经过近期开展的听评课活动,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反思自己的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改进与思考。

  一、过分强调自主性,导致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目标不明确,效益不高。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鼓励合作学习,忽视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为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8

  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帮助下,我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参与我校的“3+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更好的做好今后的工作,特作如下反思。

  一、备课方面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时,我能够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进行分析,准确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另外备课时我能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出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设计解决这些疑点的教学方法。备课中,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学生放在首位。

  二、课堂教学方面

  本学期我校进一步推进“3+1”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我积极参与其中,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解放孩子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感悟,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欣赏他们的奇思妙想,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寻求知识,关注他们的兴趣,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爱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我参与,我快乐。我合作,我进步。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我的教学工作也大有改进。

  三、听评课方面

  本学期,我积极参与我们语文组的研讨课和“同课异构”活动,认真参与评课,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我还认真的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进行研究、思考、探讨,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

  四、作业批改方面

  组织好学生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工作,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各种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在布置作业时注重了因材施教和灵活多样。减少简单的抄写练习和模仿练习,并且做到每天的作业全批全改。

  教学中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是我知道现在仍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知识方面的一些问题,对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掌握不够,备课中有时在选择疑点上我还不能把握好,还存在不少的偏差。

  2、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不能做到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缺乏教学技巧,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3、作业布置中缺少针对性,全篇一律,即不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做到难易要适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4、课堂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只是对学生的表现大加赞赏,一味地拔高对学生的评价力度而没有从学生的表现实际出发,缺少应有的理性分析。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比较成功的做法进行总结和优化,对不足之处,要深刻、彻底的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己迅速成长。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9

  摘 要:教学反思对于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要给与足够的重视,给自己留有充分的反思的时间,不可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环节。那么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进行反思,反思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哪些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一下。

  关键词:初中语文;反思;积极

  所谓教育反思是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和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并能通过这个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反思,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少不了教育反思这一环节。

  以往的教学中,可能很多教师就是单纯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对于反思这一块并不重视,他们认为这种行为似乎有点浪费时间,而且不是立竿见影的,见不到什么明显的效果,因此,往往被忽略掉了。而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长久的坚持反思和亲身经验得出,教育反思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于学生,对于自身都是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起来。

  那么,教学反思有那些意义呢?

  首先,反思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深度思考。教案的编写虽然至为重要,但是课后进行反思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某种程度上课后反思可以说是二次备课,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由于教案的撰写是根据学生、课程内容等多方面为依据的,在编写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考虑不周的地方。教师就算自己反复查看教案或许也找不出什么缺点和不足,但是,在自己依据教案进行授课时,就会有一些突发状况是自己所没有考虑到的,这些突发状况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经验。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反思,修改自己教案的不足,并及时总结经验,为自己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通过将教案付诸实践,根据学生的一些答题和提问,可以找出自己在备课时的不足,可以知道自己的备课忽略掉了学生哪些特点,哪些方面是与学生的现阶段的能力所不匹配的和不适合的。

  其次,教学反思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很多时候,教师只是依据自己的理想当然去教授课程,对于学生的学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力都是欠缺考虑的。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只是单向灌输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增加了教学反思,教师可以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可以省去很多无关紧要的探索,这在节省时间精力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反思呢?反思哪些内容呢?

  一、反思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提出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指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主要起引导、帮助作用,不能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明确课堂应该教给学生,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去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在对于一些问题和话语上,内心非常敏感。教师应该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做到尊重学生,将学生堪称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课堂用于有没有在无意之中给学生造成伤害,一些举止有没有无形之中给学生一些不好的感觉。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甚至有的会开一点小玩笑。尤其是,作为语文课,语言是主要的载体,不像数理化等,可能情感这部分内容牵涉的很少,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作为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知识,更多的是一些人文情感和人际沟通。所以,语文教师的反思极其重要,必须时刻考虑学生的现阶段的情感特点和接受度,有没有做到尊重和赞赏学生,有没有落实和贯彻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理念。

  二、反思教学目标

  任何学科,任何一节课都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就好比人生一样,每一阶段都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理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达到自己最终的人生理想。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每一节课教师都有指定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对于教学目标的反思,主要思考这节课我有没有一个完整和清晰的教学目标,学生有没有把握这个目标重点,有没有很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堂课上,有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没有和自己的教学内容恰当的进行联系。

  初中语文课程,新课改强调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学语文课文很多内容都是涉及到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等,教师在讲(转载于: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授这些课程的时候,在使学生明白掌握课文的同时要深层次挖掘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借机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

  三、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知识、小结和练习以及作业的布置等,在这里,教师着重反思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有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

  很多教师的课堂气氛都给人一种压抑感,无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现今存在的普遍情况是,教师对于知识自己可以滚瓜烂熟,对于在课堂上讲授也从容自如,可是问题的关键是与学生的互动很少,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的不充分,很难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过多的教师都认为只要自己讲的多,学生接受的就会多,对于

  课堂引导学生思考等环节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这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举措。教学是双向互动的,你单项做再多努力,学生接收不到也白搭,相当于物理学科中的无用功。只有在课堂上增加学生互动的环节,使课堂内容趣味性增加,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愉悦的接收知识。同时还要反思自己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没有做到肯定、鼓励学生,应该多用鼓励式的评价,只有使学生找到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学生才有进一步发奋图强的动力。

  教学反思除了要反思以上内容,还应该及时的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的得与失。对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比较精彩的教学片断可以自己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以后不断改进和学习的榜样,对于自己的一些失误的地方,也要深刻的反省,有必要的话也要做一些记录,以便提醒自己在日后的教学中不再出现此类型的失误。

  教学反思是很重要的一环,作为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实践和反思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不断前行,向着优秀教师的目标前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0

  以往上文言课,总是我一个人在说,学生埋头苦记。我犹如粉碎机把知识捣烂了,喂到学生嘴里,学生感受不到整合各种滋味的过程的快乐。导致课堂沉闷不说,学生的灵性、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都被扼杀了,只是机械地吞咽教师送来的“食品”,越是这样,越怕学文言文。

  而这节课,是什么力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动了起来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的学习,让学生们在新的课型中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自主大胆地质疑、考问我,从现象到本质,教学目标迎刃而解,解得痛快!课上得生动有趣,活而不乱。虽然,学生的问题良莠不齐,但正好反映了各个层面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理解,各问所需、各取所得。

  从学生课堂上提的问题不难看出,学生是自主的、灵动的、个性的。自以为是的“背”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既累了自己,也束缚了学生。感慨早该给自己减负,同时也解放学生,早该让他们舒展身体自由快乐地“走、奔、跳……”只有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才可能做到师生之间真正的平等、互助,学生才能真正自主探究。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它围绕课文进行,如何重构教材,从什么角度切入,都因人而异,是教师独特的个性的行为。这堂课,收获最大的是问题提得最多的学生,而提高最快的是我,真实的教学即是这样的对话。师生互相提升,令我激动,让我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使我记住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以达到感悟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1

  课前反思,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一说起反思,有很多老师自然会想到课后反思,但对课前反思却忽略了。笔者说的课前反思,包括新学年(学期)开始时对学年(学期)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包括每课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舍弃、补充与延伸,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方法的确定,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教学想象的设想,对探究问题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预测,对教学效果的初评,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失误、困境的解决与把握等等。这些反思都要求教师在课前一一思索,并在备课及教案上反映出来,不留盲区,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课,有的放矢去引导。

  例如笔者在上《在山的那边》一课前,就反思过这首诗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堂语文课,所以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规律、学习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导与点拨,并把这些指导与点拨的内容有机的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去,比如:预习、学习、复习、听课、探究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作笔记、查找资料、发表文章、课后小记等方面。我还反思由于学生阅历浅、联系实际的人生背景不够,课前搜集一些名人的人生经历用于课堂上去启发学生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学习名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不灰心丧气,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困难,从失败中勇敢地站起来,在艰难曲折中不断的求索,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关于朗读训练,我也反思在朗读训练中需要给学生以切实具体的指导,要克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注重朗读指导的缺点,可在课堂上以一个片段或一两个句子作为例子来指导,一句一句的教,一遍一遍的导,可以对一个词的读音、语气、语调单独指导,让学生有勇气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还可以播放从外面购买的、教师的、学生的朗读录音带,让学生跟读,以纠正不够准确的地方。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更进一步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更好的把握新课程,更快的提高教学质量。

  课中反思,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有了课前反思,还要有课中反思,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的上下去,而要按照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参与方式、探究效果、整体状态进行灵活的引导,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完善,确保每一堂课的顺利、高效进行。

  例如:笔者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在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后,是不是就可以结束呢?不行,我们对一篇文章不能老是从一个角度去读,正如评价一个人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去说,从不同角度的对同一文章进行探究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其他方面提出问题对课文进行多角度阅读。我在引导学生归纳中心后,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可探讨的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在文中不断的找啊,找啊,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终于有了结果,那就是:第一个问题,作为父亲,应该怎样教孩子脱险?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课文中父亲的做法相同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个问题,你们喜欢杰利吗?说出你的意见及理由。第三个问题,你们怎样评价4个孩子?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又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的课中反思,有利于挖掘出课文的深意,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

  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写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过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例如:一位我在导读《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突然问:“老师,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儿童极富好奇心的可贵天性,决无丝毫恶意。学生们议论纷纷,但我很高兴,借机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查资料,看看课文以及资料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的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敢于大胆提好奇的问题,而且也借“疑”释疑,深读了课文,又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效果很好。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把学生的新想法、新见解做了记录,更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不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2

  经过几周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已经在提出问题,敢已经在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已经在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已经在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

  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供大家参考、指点。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3

  铁凝的《哦,香雪!》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描写细腻。特别是香雪用四十个鸡蛋换取一个铅笔盒,并为此夜行了三十里才返回小站的情节,是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的绝好材料。 在进行小说鉴赏时,笔者将此文让学生赏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分析,从情节设置到主题构想,一切都围绕课堂目标、教学效率而行,但在延伸环节中却遭遇了尴尬。当我问及学生对香雪用鸡蛋换文具盒走夜路返回这一行为的看法时,学生提出了许多让我始料未及的问题:“老师,香雪那样的女孩还有么?”“四十个鸡蛋可以卖多少钱?”“那个带着吸铁石的文具盒才值多少?”“香雪父亲做的木制文具盒不能用么?”“香雪心里想要带吸铁石的文具盒是怕被同学笑话,这到底是学习的自尊心呢,还是一种朴素的虚荣心?”我问自己:这堂语文课还有效么?

  语文课堂讲求“效率”,但为应试而得的效率常使我们感到悲哀!在高兴地感慨学生的思维跳跃而充满活力的同时,更多是痛苦地反思语文有效教学的遗憾和缺失!

  “考试教学”的遗憾

  在考试指挥棒下,语文课堂还是秉承师授生听的基本模式。由于人们对于“知识经济”的重视,学生学习功利化程度加深,教师教学也随之程序化、目的化,使得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简单划一。赏析文学作品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学习阶段,对所谓“洋思”、“杜郎口”有效教学的机械模仿让语文教学统一模式化更强了,这是“考试教学”模式的最大遗憾!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语文教学应该是“高效的个性化教学”。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素养、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更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对象采取更为奏效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在文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感悟,进行个性化审美。”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回答问题,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比如:我与人物的经历有无相似之处?人物的思想感情我经历过吗?以“我”的经验,能否认同作者的感情世界?这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参与建构作品意义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有利于学生对人物感情的体验,并与之产生共鸣;使学生真正进入最佳的阅读境界,确保初读的质量。

  每个学生对欣赏对象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特别是这些“新新人类”。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学生会将作品人物、事件、思想与周围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一些我们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这就需要语文课堂不拘一格,常规中寻求突破。课堂主体是学生,我们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有效的引导,高效的启发,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自己,感悟到知识的高贵。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4

  经过几周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决定课的上法

  细心的老师都会发现,学生其实在我们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然后,让学生也顺着我的话题接着聊。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供大家参考、指点。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后问全体同学:“对于庄公有无远谋这个问题,来一场辩论如何?”大家一致同意。

  生A:“曹刿不是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吗?庄公是鲁国的国君,他是最大的‘肉食者’,他当然无‘远谋’!”

  师:“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好!”

  生B:“我认为庄公无‘远谋’。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抓准时机;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不知胜因。长勺之战,要不是曹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说不定庄公就成了齐军的俘虏,能说他有‘远谋’吗?”

  师:“言之有理。”

  生C:“我认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有所不同。纵观历史,许多有作为的国君,并非自己谋略过人,而是善于任用有远谋的人才。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也不如诸葛亮,但谁又能说刘邦、刘备是无谋之人呢?另外,庄公以国君的身份,能与平民曹刿公平对话,并允许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直接指挥作战,这种超乎寻常的胆识,知人善任的眼光,从谏如流的勇气,谁又能否认他的远谋呢?”

  生D接过话头:“你把庄公说得如此明智,那他为何把大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呢?既然他有远谋,又为何浑然不知‘何以战’,这可是迫在眉睫的近谋啊!”

  生E慷慨陈词:“不错,庄公确实把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作为战争的先决条件,但凭这一点不能说他无远谋,因为这是时代的局限。何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这正说明他有远谋。你只看到前面两点,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不是断章取义啊?”

  辩论还在继续……

  最后我为这场辩论作结:我们看人、看问题不能只从单方面看,而应从多方面加以分析。在庄公有无远谋这一问题上,同学的话启发了我,虽然他在战前曾寄希望于近臣和神灵,在战争中他也急躁冒进,打了胜仗还不知原因,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胆任用曹刿这个人才这一点来说,他是有远谋的。现在我们不是说,人才的竞争才是最大的竞争吗?二千多年前的庄公,能慧眼识人才,这正是他最大的远谋啊!

  课后我陷入了深思,《曹刿论战》入选教材多年,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却从未根据庄公所处的时代及他在特定的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进行全面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我,总是按照教参上现成的说法,把庄公看成一个目光短浅的国君,并把这个评价毋庸置疑地灌输给我的学生,而很多时候,学生也习惯于接受老师的观点和意见,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

  但今天,学生却向“权威”提出了挑战,他们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是有理有据,这不能不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无视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使学生“臣服”于教参或教师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便在同一化、标准化的释义中磨灭殆尽,从而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事实上,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际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正如新课程标准所一语道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由此说来,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园地中含英咀华,采撷知识的果实。

  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因为通过鲁庄公有无远谋这场辩论,让我看到了学生中蕴藏的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年代的学生已经不甘心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他们的敢想敢说,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发言,而且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所谓创造性,就是在阅读中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推陈出新,能入于书而又出于书,学于书而不拘泥于书,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引爆新思想,新创见的火花。同时,它让我深深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精神,更要对不同的理解予以及时中肯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在探究、碰撞的动态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汇编15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汇编15篇)11-16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篇)11-16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篇11-11

《白鹅》教学反思汇编15篇11-15

《太阳》教学反思(汇编15篇)11-09

个人教学反思(汇编15篇)11-21

教师教学反思汇编15篇11-12

美术教学反思汇编15篇11-08

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汇编15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