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24 10:46: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新的课本换掉了《“诺曼底”号遇难记》,加了这一篇,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新课文,感觉更真实细腻。

  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初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概述你读到的故事内容。写出你从中获得的最突出的感受。

  二、归纳核心事件:安恩拒绝卖牛

  三、分析安恩的形象和奶牛的特点。

  四、分析安恩拒绝了一些怎样的人。拒绝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分析小说的中心。

  1、从你的分析看,安恩是一个随便就能拒绝别人的人吗?说说你的根据。

  2、从安恩的生活看,安恩有必要拒绝那些买主吗?可她为什么要拒绝呢?你自己是安恩的话如何做?(最后一问只是为了引出问题3和4)

  3、安恩孤独吗?依据是什么?

  4、安恩可怜吗?理由是什么?

  大约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第一个环节的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对这篇小说能读到什么程度,学生的发言大部分集中在“安恩爱护动物”上面,对于这一点有些同学认识比较深,对“爱护”有了相对具体的理解,个别人提到了安恩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奶牛。还有一部分同学能看到安恩拒绝了金钱的诱惑,在安恩的心里情感的力量超越的金钱。看得出来孩子们对于“奶牛是孤独的”这一提法感觉新鲜,但是没有太多的感受。

  了解了学情,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学会阅读小说时把握人物形象,二是挖掘小说的主题。

  分析安恩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孩子们还是按部就班,小学的那些东西足够他们从安恩看到一些性格特征,例如:年迈、俭朴、勤劳、清贫(在分析清贫的时候钻了牛角尖,我引导他们从环境描写入手理解人物的社会地位,算是临时想出来的对策,还比较有效),安恩干净、安闲地坐在集市的一角,静静地听着音乐,手里织着毛线活儿,孩子们对于安恩的精神世界始终不能准确地概括,他们能感觉到,但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在引导上费了一番功夫,最后归结到安恩“有尊严地活着”。我觉得学生既然不知道,就讲给他们听。

  分析买主的时候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了,他们发现课文里居然藏着那么多有趣的东西,一个个像福尔摩斯,跃跃欲试。

  第一个“锱铢必较的人”是我和他们一起分析的,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把原文中“这头牛买多少钱,老婆婆?”两句话换一下位置,有什么不同。孩子们立刻理解了什么叫锱铢必较,我趁机告诉他们一个人的个性其实完全写在他的脸上,藏在他的话里,表现在他的举手投足间。

  教室开始沸腾了,他们居然找到了那么多的蛛丝马迹,他们甚至注意到了屠夫说话的语气,甚至开始对比两个买主的不同,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他们有了感觉,但是总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屠夫的性格,一如刚才“活得有尊严”一样的说法,他们提炼不出来。我让他们联系生活,想象这样的人说话做事让人讨厌,人们到底讨厌他什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这样说:他看到别人的“货”就认定是自己的,上去又敲又打,太不礼貌了。马上有一个同学说出这样的人很粗鲁,很蛮横。孩子们兴奋地继续寻找,教室里举手如林,我常常不知道该叫谁,他们甚至会争论不休。很快这一部分顺利解决了。

  对于中心我归纳了三点。

  (1)安恩对奶牛的关爱超越了人和动物的关系,是众生平等下的一种深层关怀。(这一点学生基本上说出来了)

  (2)孤独的安恩才能真正理解孤独的奶牛。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理解另外一个人,除非这两个人有相似的经历,所以,让自己用一颗开放的心胸面对世间的一切,多体验才能多理解。

  (3)清贫、孤独的安恩并不让我们觉得她是一个可怜的人,反而让我们觉得她可敬。为什么?因为她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她虽然贫穷却不抱怨,虽然年迈却不怠惰,虽然孤独却不寂寞,她用勤劳把朴素的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她用谦和友善让冷寂的人生变得温情脉脉。我们每个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灵魂呢?

  讲完我担心是不是挖掘得太深了,怕孩子们不懂。结果问了几个孩子,都说上课很有意思,有收获,略微心安。晚上看到一个孩子写给我的感受:“我觉得安恩是那个时代清贫的缩影,虽然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活的自尊,自己并不在意物质生活而是在追求精神的富裕。”初一年级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收获,应该不错啦。

  很开心的一课书!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一篇刻画人物的文章,作者抓住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激发学生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语言、外貌、行动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五位作家的资料,识记作家的代表作。课堂上展示学生的资料,再用课件补充资料,落实“激发学生读外国名著的兴趣”这个目标。

  第二课时,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步骤:

  1、作家代表作知识抢答。

  2、理解、掌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3、谈收获,悟写法。

  4、练笔,学习描写人物。第二个步骤是重点,我主要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来理解、掌握这个重点。

  【存在问题】

  1、时间安排有些仓促,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还不够。

  2、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时,就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仔细查找答案。

  3、板书的内容过多,不够简练。

  4、不应对四位作家平均用时,应以点带面,重点研讨对“左拉”的描写,其余作简要分析。

  5、应增加“人物特征比较”环节。比如:都描写了胡子,各人的胡子有什么不同;都有动作描写,各人的习惯动作有什么不同;都德与福楼拜都能言善辩,可是又有什么区别。如果能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差异,就会对莫泊桑抓住特征刻画人物有更深的理解。

  6、由于缺少了对比这个环节,学生“谈收获,悟写法”就谈得不够深,也由于学生谈得不够深,就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学生看;另一方面,是担心“练笔”这个环节时间不够,就草草结束。如果能让学生在“悟写法”这个环节中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有所悟,宁可删掉“练笔”这个环节。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兴奋点来取舍教学环节,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和深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反思这堂课,如何通过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成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呢?

  一、要遵循“生本”的原则

  出现教学内容的不适宜,归根究底还是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的思维。如果对学生知识结构、人格修养、技能技巧等的完善和提高没有帮助,那么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生本”原则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适度、深度,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规律,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教什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即可,不要去过度拔高学生,哪怕是实验班的优秀学生。

  《世说新语》这本书记叙的是从西汉、魏、晋到宋初名人们的遗闻轶事。书分36门,共1128则,其中关于少年儿童的记载有70则左右,并专设有《夙惠》一门,单写少年儿童的智慧言行。这些记载让我们通过作者对当时少年儿童言谈、仪态、思想、行为的品评了解到作者和当时人们的素质观,以及围绕这种观念人们对少年儿童进行的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对此书感兴趣,少年的智慧故事远比“林下风”更能让初一学生接受。

  二、要理解编者意图

  除了课文的特点外,课文在这个单元的地位、价值,教师也需仔细琢磨、推敲。此篇课文编者编入初一册的第六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同时选入的还有《陈太丘与友期》表现魏晋时期小孩子的聪颖机智。魏晋时期少年儿童活跃的思维、机智的论辩,是以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学知识为基础的,这与当时家庭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重视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二次教学中,教学目标确定为能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自己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背诵这则短文;感受魏晋时期小孩子的聪颖和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三、要大胆取舍

  教学中,每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多如牛毛,让人眼花缭乱,与其“眉毛胡子一起抓”,不如抓住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点,把它讲清、讲细、讲透,一课一得。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从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增加课外材料根据具体课文的需要,并非每一篇课文都需要援引资料,引用材料也不在多,在于精练、适合、有启发作用。根据教学需要,删去了刘伶和谢安谢道韫的三则材料,选用孔融“小时了了”故事来激趣,由于人物故事熟悉,内容容易理解,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拓展部分选用《文学》一则:“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曰:“讦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因为从这个故事中可见谢安经常召集子侄辈聚会,亲自同他们“讲论文义”,并循循善诱地培养孩子们的想像能力、比喻技巧、造句叶韵的本领,力图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结合“(1)公如何评价咏雪句?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2)理解“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你认为谢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有这样优越的人文环境,就难怪谢家出现了个才女谢道蕴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核心提示: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播放《白龙马》时,很多学生跟着和唱,对融洽气氛起了一定作用。马的动画以及影片对学生感受马的形象起了较大的作用。

  不足应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教学时,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比较内容易接受,因为在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后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七(7)班上课时,因没有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显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做到能读、会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读,养成很好的阅读赏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课堂从大程度上就是读得课堂,读好书是上好每一堂课的保证。而七(7)班却没有给他们时间,加之课文较长,让他们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导致情况不够好,致使有些学生不敢起来回答问题。另外,这个班的孩子不喜欢高声朗读课文,所以在展示时读得不够投入,少“情”。致使个别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这一点是我以后课堂上应该加强的一块。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为切实搞好“新视野下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我作为主研人员,本学期,我执教的课文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狼》。在经过“上课-评课-修改-再上课-再评课”之后,做一下较为深刻的反思。

  首先,在确定课堂设计之前,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目标定位;

  4、教法与学法设想。

  《狼》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在研究第六单元课文的共同点时,我注意到,在本单元提示当中这样写道:“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和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和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因此,我认为本单元是以“动物”为主角,赋予它们以特定的寓意,对现实生活进行巧妙的讽喻和折射,学生从中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教育。《狼》是一篇文言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中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故事说明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无论多么狡诈的狼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的道理。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明确保护动物的意义。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本课是可读性较强的故事,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基于上述原因,在教学中,我认为应尽可能放手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于是设计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积累词汇,理解文章大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重点词语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学会多角度客观地分析问题。对于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于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朗读指导,品评探究的主体环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对字词的疏通,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自学中遇到的疑难,在自学展示环节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继续授以学法指导,如指点解词的方法等。

  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方面,我采用合作探究法,来突破重难点。我在此环节设计了六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讨论。这六个问题的设置层层相扣,一脉相承,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难点。

  在教材分析和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三个环节:

  (一)自主学习:诵读课文,梳理字词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更要重视。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

  在诵读预习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预习题。如:作家作品简介,解决文中生字的读音,有些词的特殊用法,重点句子的翻译,初步翻译课文。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小组展示交流。学生们表现非常好,他们能按要求迅速完成自主学习的预习题,并在不懂得地方作圈点、勾画,然后在课堂上举手示意。在小组展示的时候,有一个句子的翻译引起了争议。“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有一个同学是这样翻译的:后面的一只狼停下来了,前面一只狼又追上来。这个同学回答完之后,立刻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质疑,反驳。他说:我不赞成他的观点。应该翻译为,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来了,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却又追上来了。这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思索,于是我将这个问题加以点拨,讲解。同学们就将这个重点句子的翻译掌握的更清楚了。

  (二)合作探究:研读赏析,妙点揣摩

  我在此环节设计了六个问题,即:本文从表达方式上看,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情节故事?文中怎样写狼的狡猾的?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里?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面对课文,(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组织同学们课堂讨论。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的目的。学生讨论的时候,我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讨论的气氛更浓了。

  学生讨论结束,然后是小组展示交流。同学们能积极举手发言。并且有同学质疑,补充回答问题。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在翻译重点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读好这些句子的节奏、语气。如:其一犬坐于前。有同学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我给他点拨,并加以纠正,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样,学生弄懂了意思,读准了节奏,也弄清楚了为什么这样读。还有一个问题,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回答后,我进行了归纳总结: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表现在他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善于抓住作战时机,然后采取了勇敢果断的行动。

  (三)达标拓展:积累成语,感悟道理

  在重点字词解释时,我要求学生作适当联想,列举出在现代汉语中含有同样意思的字的成语。如,“两狼之并驱如故”中“故”字的含义是“旧,原来”。同学们就联想到了“温故知新”、“一见如故”。在理解到“顾野有麦场”中“顾”字的含义是“回头看”的意思时,引导学生们想到了“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还有后面的“杯水车薪”、“犬马之劳”等等;在探究完描写狼的狡猾的句子后,我引导学生说与狼有关的成语,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争先恐后的说了很多。同时叫他们做适当的记录。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成语。在探究完文章的主旨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做换位思考,然后多媒体展示《狼的十大处事哲学》,演唱《北方的狼》,点拨到对狼的保护,动物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回到编者的单元意图上来,再次紧扣了文本进行解读。

  总之,《狼》一文情节曲折动人,对这类叙事性特别强的文言课文,我没有过多设计呆板的字、词、句翻译的教学,而是充分发挥情节吸引人的优势,赋以课堂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在具体执教过程中,我特别注重采取激励措施,营造民主、宽松、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老师一起和文本实现多边互动交流,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的去认识文本,自然而然的进入故事发展的情景当中,在阅读鉴赏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整节课感觉气氛活跃,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涨,表现非常积极踊跃。上完课后还有一个问题我已经意识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环节用时稍长,以至于后面的达标拓展时间仓促,以至于削减了这一课的厚度。

  后来,我将一课时调整为两课时,在内容上也稍作修改,增加了改写课文的训练。第一课时重在疏通文意,积累成语;第二课时重在人物分析,领会主旨,拓展延伸。由于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因此,在另一个班上课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老师对课文语言的评析也更深入透彻了些;学生们有了圈点、勾画、批注、片段写作训练的时间,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少数同学还能当堂背诵。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我的太阳

  ——写给盲童

  高洪波

  太阳是圆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阳是热的,就像冬天的火炉。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阳;太阳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见太阳,却看见了一切。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 快乐的盲孩子 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 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三)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 缓缓、小小)(3)哪一句是中心句?

  (四)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 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2)美读

  (3)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论语》十二章所谈及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终生的,永久受益的。特别是让学生领会“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句的含义。为什么我们学习没兴趣,因为我们没有“学而时习之”,为什么我们犯错误,因为我们没有“三省吾身”,为什么不们迷茫,因为我们“学而不思”读死书。

  课后,学生思考并讨论:你认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各讨论组纷纷回答孔子是“一代圣人”,“圣人”“先师”“至圣先师”等等,其中一个小组提出问题:老师,我们不是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吗?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的言行是航标,是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孔子也不是完人,我们认为他太过于注重仁德,而没有了个性。如果一个人完全按孔子的言行做人做事,会不会出现一种现象:人,不再有他独特的个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最后告诉学生,我们要做到:以自己的志向为起点,以孔子的言行为航标,以自己的勤奋为主力,以自己的个性为助力,以自己的目标为终点。任何个性张扬都必须遵循“度”的原则,超越了“度”便不称其为个性了。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说句实话,上课前还真有那么点儿紧张。之前听了姚老师的课,心里不免就有些忐忐忑忑的,生怕这堂课上不好。虽然也是把教材细细翻阅,反复斟酌之后写下的教案,但是···呵呵,课都上完了,还说这些干嘛呀,真是的。还是说说这节课的感受吧。

  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回忆了自己儿时的一段历险、脱险的经历,并借此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碰到艰难险阻,应当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解决,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一个人生哲理。

  基于这是一篇叙事文,教学中我所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帮助学生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并借助这六要素指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我又让大家注意比较同学的“复述”和原文内容的差异,由此引入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的分析。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还是挺流畅的,但是,课后感觉最黏糊的地方还是在人物分析这一块。由于本课的人物描写比较多,特别是心理描写与神态描写互济较多,感觉学生的理解有些混乱,他们在分析作用的同时已经忽略了对人物描写的分辨。而我,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也没有很好地帮助他们去作辨析,有力不从心之感。课后也和姚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不过还是觉得有些茫然。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课题:《童趣》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翻译课文的第三四段,并学会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

  这节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课文内容疏通,于是我把第三、四段的翻译工作分给了四个小组,另外两个小组一个负责对文出现次数较多的“之”、“以”、“为”等词语进行总结归纳,另一个负责对全文中出现的其他的相同的文言词语进行总结归纳。

  对于翻译,我的要求是原文与译文一一呈现,并指出翻译过程中所用的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和其中的重要词语。可从课堂执行的效果来看,效果不是很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下:

  一、学生翻译的时候还是整段进行翻译,没有一句原文对照一句翻译来进行,使得原、译文的对比不够明显。看来是我的指示还是不够明确,误导了学生。

  二、学生翻译时不能有效地指出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的翻译方法,且对重点部分也缺少相应的标注。

  三、学生无法一字一句的对文中的每个字词进行翻译,有些个词语和句子只能照抄教学参考书。

  四、总结归纳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虚词的出错频率也较高。

  五、我没有更多时间去纠错和补充。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我觉得是因为我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贪多贪全、学法指导不够精细等原因造成的,为了更好的改进以后的文言文教学,有几个方面可以改进:

  一、合理布置学习内容,不易过多。

  二、初学文言文,翻译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

  三、让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翻译的好习惯,保证翻译过程中不留任何盲点。

  四、学生展示时,对于翻译的内容要尽量对照原文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重点字词句式也要朗读。

  由上可以得知,这是一节不及格的公开课,它是由于自己缺少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能力,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把握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不够(一句课翻译一段即可),以至于使整节课千疮百孔,漏洞百出,好在课后几位语文老师的及时提醒,使自己能有一个补充改过的机会,自己一定好好向其他老师学习,深入到每一个字来备好每一节课,使学生翻译的准确率要达到100%。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从我们上学始,伤仲永一课就已选入中学课本,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受之天与受于人的辩证统一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来教读此课,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字词切入,但这些要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之上,初一孩子活泼可爱,爱说爱笑,但文言底子薄,阅读此文,大概意思清楚,对于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却不深刻,仅凭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是远远不够的,要得益于老师的指导啊!

  如何指导?思来想去,我还是定位到字词切入,循序渐进,走近作者,走入文本。下边是我的部分实录及反思。

  师:请你站在方仲永的角度,用文中的两个字或词,简单概括其学业的发展历程!

  学生举手的很多。

  生1:异

  师:为什么?

  生1:五岁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文理皆有可观者。

  生2:众人

  生2:主要针对其后期的现状而言的。

  师:很好!有道理,那么请站在王安石的角度,用两个字简单概括方仲永的学业发展历程。

  生:伤

  老师示意只有一个字,并提醒注意“发展历程”几个字。学生稍作思考。

  生:赏

  还有学生说到了“赞”“夸”等字。

  师:我个人认为“赏”和“伤”两字很好!不仅能说明问题,更是谐音妙用,记忆深刻。

  学生点头认可

  师面对生:有个问题,“赏”字的支撑依据是什么?

  生很迷惑的看着老师,不明白什么意思。

  师:也就是说,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赏”的情感。

  学生恍然大悟。

  反思:老师课堂设计问题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确,同时,要用学生能听得懂语言提问。

  生:“即书诗四句”中的“即”为立即的意思,五岁就能“立即”写出诗句,作者的赞赏之情足以体现。

  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立就”也可以体现出赞赏之情,意思是立刻完成。

  生:“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可观”为值得欣赏的意思,这是对其诗作的肯定。

  生:“邑人奇之”中的奇,“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均为意动用法,从邑人的角度侧面赞美仲永的才华。

  生:还有第三段“如此其贤也”中的贤,也是对仲永的赞美。

  师追问:为什么要用一个“如此”呢?

  生:给人感觉话没说完,还有重要的话要说。

  师:重要的话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回答。

  生:用“如此”,是想引出下文的“且为众人”以及“得为众人而已耶”两句。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伤”字了,那么,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伤”的情感?

  学生谈到了“利其然”“日扳”“环谒”“不使学”“不能称“”泯然众人“”等词语或短语,并且从词义和语境的角度做了详细的解释。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作者重在“赏”,还是重在“伤”?

  学生异口同声:题目中的“伤”

  师:为什么还要大篇幅写“赏”呢?

  生:“赏”的越高,“伤”的就越深。

  师:说的深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伤”是文章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主要目的所在。

  师:能否用第三段评价中的一句话概括“伤”的内容?

  生:受于人者不至也。

  师: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共勉吧!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现在的七年级教材,与小学的衔接不是那么紧密,有点给人另起炉灶的感觉,再加上十多年来我们的小学都一直取消了留级制度,无论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有多么欠缺,学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与不懂都一起学习新的内容,一起进入初中的学习,这势必造成学习困难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办法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正视现实,拟订最低要求,提出弹性学习任务,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远远没有完成小学学业的学生继续进行初中语文最低限学习的内容。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总结如下七点: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2.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学习赶来时才不至于茫然失措。

  3.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故事会(《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

  4.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如在教室里开设《语文园地》、《优秀作业展》等栏目,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文,课外所找到的资料(如讲到《化石吟》一课时,要求学生在书上、报刊上、电脑上搜集有关化石的文

  5.老师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殊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6.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熟悉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7.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出色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出色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熟悉,填补空白一堂好课,除了目标明确,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及时地接住抛出的“球”,在课堂中做一个好球手,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比如,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将夸父归为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失败不气馁。在“说说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中,已有学生提到夸父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教师也追问:你从什么课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说:他敢与太阳赛跑,是个自高自大的人。此时的教师没能很好接住这个“球”,应再次追问:为什么你认为敢与太阳赛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师为急于点其他学生回答,未能接住这个球,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失败英雄”的形象,当回过神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球”从身边滑走。而正因为这个球未能接住,所以导致下一环节的进行,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于本堂课的亮点没能充分展示出。学生也只能勉强认同教师引导出的“失败英雄”。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原文片段】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

  【教学片段】

  师:(引导学生抓住“铁青着脸”理解所蕴含的意味)“山那边的山啊”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生:是,因为山那边还是山,又高又远,看上去是青色的。铁青着。

  生:作者好不容易登上了山顶,没有看到向往的大海,望见的俐日是山,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铁青着脸”?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生:生气时。

  生: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大山好僳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险”。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

  师:很好,那你体会到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了吗?

  生:山在嘲讽我,笑我天真幼稚。

  生:失落。

  师:“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让我们读出了原来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此时才明白,那其实是幻想。你认为呢?

  生:零分告诉我成功并非易辜,不要把事情想得太简单。生:“我”受到了挫折。

  师:那你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诗?

  (生练读,师点拨指导,学生用心读诗。)

  师:但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你从哪读出的?

  生:在山的那边,是海/是有信念疑成的海。

  生: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师:“山”是作者成长的重重险阻,那“海”呢?那“枯干的心灵”该怎样理解?

  生:是奋斗的目标。

  生:虽然“我”没看到海,但心中仍向往着美好的理想,“枯干的心灵”是对理想的渴望。

  师:那“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又怎样理解?

  生:是说理想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生:是说理想滋润了心灵。

  师:是啊!经历磨难的“我”说:“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之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于攀上这样一座山,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生:老师,我明白了一次努力不会成功,要反复努力,理想才能实现。

  生:努力了,达不到目的,也不要大失所望,要不懈地奋斗。

  师:是呀,在学习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生:有一次我和同学去爬山,我走散了,焦急中又扭伤了脚,开始我想下山簿了。但我是班长,我一定要登上去。我一瘸一拐地向上登,竟忘了脚疼,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后登上了主峰。

  师:是呀,诗人用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告诉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师:老师读了《在山的那边》后很有感触地写了一句:如果你能坚持不懈地对待艰难困苦,即使身陷逆境,美好的理想也一定能实现。你能否能将自己的感受也写成一句话?

  (学生纷纷思考,踊跃试说:本课在激励学生成长的高潮中结束。)

  【课后反思】

  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新学期开始了,学生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山的那边》写的就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教学本片段时,我采用了“加强朗读──探究关键词句──开创问题情境──读一读,写一写”的方法实施教学。

  1、在探究前、中、后均安排了朗读,让学生潜心体会文本,读思结合,提高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探究关键词句。我从探究关键词句入手,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为线索,先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再探究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品味词浯。在此教学环节中我注重熏陶感染,立足整体,凸显价值取向。

  3、对诗的探究,品味。我通过有价值的设疑来引导学生研讨,重视浯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说出对诗的感悟,训练了学生的浯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本节课教学我“以生为本”,注重浯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值得欣喜的是:学生经过引领,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对人生有较深的感悟。这节课对学生启发很大。如果说能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能有所帮助的话,那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失去太阳时,你如果哭泣;那么,你将会失去群星。”泰戈尔是如此的睿智;

  但,同时,写出《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茨威格如是说:“勇敢是处于逆境时的光芒!”

  时光匆匆,又一个学期过去了。面对过往,心情明暗交织,百感交集,正如那滚滚东逝的富春江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切难以回返……

  抱着遗憾与希冀开始的新学期,尚未完全调整好自己,一切就不由分说地开始了。因为各种烦乱思绪,自己仍处于混沌和蒙昧之中,不知不觉被情绪消耗了一些精力。但是,仍然可以说,在教课方面,自己没有懈怠,讲课效果也是处于稳步上升进步期的。每一课都是经过自己多次品读、翻阅教参,乃至查阅网上资料,再思考形成教学方案的。特别是面对八中的展示课,我是费了很大的功夫去做课的,也在这种准备的过程中,在同事的协作下,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总结、并进一步提升了讲课的能力。

  具体来说,回顾教学:“好的设计等于课堂成功了一半。”在备课与教学设计方面,自己关注了逐词逐句的文本分析,而且从新版教参中吸取到不少好的设计思路;但距离自己渴望的“创新与扎实”相结合的境界,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更有希望达到像很多名师那样,纵览全局、大开大合地把握文本,设置有深度而新颖的教学版块,提纲挈领地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实施多样灵活的教学步骤,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例如,王君教《老王》,就设计了分析“老王的活命状态、杨绛的活命状态和活出高贵的生命”三个板块,层次清楚,高屋建瓴地梳理清楚了文本透露出的深层意蕴!而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理解二人的生存处境与关系状态,她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使文本与生活链接,与学生的情感生命渗透,发生微妙的“共情”反应。也同时变枯燥的品味结尾句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又如一位老师讲《河中石兽》,就设计了几个错误的句子让学生发现,并纠正,从而转换重点句的翻译方式,使学生印象深刻地掌握;又引导学生探讨寻找石兽方法的优劣,发现几种人的性格特征;并且在最后拓展到了发现旁观人群的局限性,更把“众”这个概念迁移到更多名篇的形象中去,从而生发拓展,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连带思考,由分析典型人物到一类人物的挖掘——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深化。整堂课围绕“发现”这个关键词,统率整节课,使课堂线索分明,使学生学有所获!同样的高效课堂还有肖培东老师的很多课……反观自己的课堂,仍以中规中矩为多,没有太多的深入思考,仅仅满足于教会这一课的知识点,而没有更多的贯穿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尤其是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能力的培养,仍需进步。

  在讲课方面,虽然被学生赞誉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但同时自己太过内敛,争取在课堂上更放开一些,自信一些,让自身对文学的激情与热爱感染到每个学生,让课堂成为情感涤荡、交互生发的美妙之地,尽量让学生处于一个预设的“教学情境”(如李吉林在《潺潺清泉》所阐述的那样)中,如王崧舟讲《爸爸的花儿落了》那样,为之深深动容,感动莫名!同时,讲课需要更注重联系学生生活,考虑其年龄特征,从其理解力出发,深入浅出,用更为灵动的语言、(而非太专业化、艰深的语汇)调动其生活经验,提升其深层次的品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让课堂的逻辑性更强一些,减少随意问答,强调严谨与收效!

  在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小组回答问题积分法,但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与坚持,收效不能始终如一。在课堂管理方面,还是比较注重关心每个学生的听课状态,但有时稍有严厉,提醒方法稍有单一,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心悦诚服——需要我课下做更多的沟通和了解工作,例如“谈心”,来彻底从根源上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但在课堂笔记督查方面,仍需加强检查,并采用合理措施来促进。比如课堂笔记评比,也可加入小组积分制度中。

  在语文学习方法的引领方面,我可以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朗读特长,想办法促进孩子的朗读积极性,使其深切感受文字的魅力,从而在朗读中爱上语文。还有尝试在黑板上做批注,教会孩子咬文嚼字。毕竟,读写思的结合始终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布置作业方面,我需要加强趣味性作业和分层作业设置,以及实践性的作业,以促进其学习兴趣。背诵作业可以继续采取家长打卡制。

  在课余活动方面,继续进行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如朗诵、演讲、辩论、听写大赛等。从改革后的期末考试即可看出,现在的考试注重语文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一些应用性文体的考察、对联知识等,所以,让语文学习生活化,多进行一些实践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

  在作业批改方面,减少抽查比率,尽量全改,督促及时订正。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做题时的审题意识的培养、批注关键词、概况等。

  在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培训课代表和小组长,采取小组竞争制,以生教生,生管生,来提升管理效率。以及让某些有积极性的同学负责若干同学的制度。

  在复习方面,继续采用生问生、生自己总结、出卷等学生感兴趣的机制,进一步精化要求,细化步骤,以期良好结果。更加系统、有针对性的复习、测试、反馈、订正。

  在与同事配合方面,需要多真诚沟通、增进互相理解,付出友爱与关心,学习用教育合力取得大的能量。比如,取得班主任、副班的支持,开展读书角、语文角的建设。

  在与家长配合方面,以自己的知识、能力、胸怀、素养来多不失时机地巧妙的教育与影响家长,取得其真正的信任与配合。

  在取得领导支持方面,更加体谅领导的不易,多真正从学校利益出发,少考虑个人收获,以高党性、严要求、高标准促进自我成长,配合领导工作。

  在课外阅读方面,可以从改革中看到,中考也必将更重视阅读理解的根本语文素养,随着“大阅读”时代的来临,阅读将是提分的最重要法宝!必须配合阅读老师,双管齐下,抓好阅读!

  在最重要的心态调整方面,继续感恩:感恩师长、同事、学校、学生;知足常乐,过好生命中每一天!学会乐观、积极!学会付出爱,学会换位思考。

  总之,就是要把高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行动中来,每天进步与反思,自己鼓励自己,纵马扬鞭,做好驰骋万里的准备;瞩目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笃定负责的耕耘在教学田地。

  虽然我暂时处于艰难阶段,但我相信,遭遇挫折时也正是“提升逆商”时。正如战略家司马懿所做,忍耐与坚持导致走向理想。人生的考验来了,看我能否坚强地挺过来,相信自己终能跨越曾经幼稚可笑的自己,获取成功。因为,人会谨记:只要自己永不放弃,就能上下澷溯、不断游弋,探索教学的艺术性,渐渐抵达教学的佳境!成为真正的自己。永远记得,你最珍贵!永不服输!

  心的裂隙正是光芒照进来的地方!

  ——后记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昨天,张老师在七年级三班执教语文课《邓稼先》,课后我从学生课前预习,小组成员互助合作,学生捕捉文字信息能力,提炼、凝练、总结和概括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1、学生课下预习不够充分,基本的字、词、音、义掌握不到位,学生在小组展示环节注错了音,写错了字。希望语文教师在这一环节上还要动脑筋,下大气力。

  2、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合作急需进一步加强。“生动不起来”,“胆气不够”,“不大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备学生,掌握学情,对学生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心中有招。

  3、老师在出示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事例,并说出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一环节时,暴露出我校学生在捕捉文字信息能力,提炼、凝炼、总结和概括知识能力方面是一块短板。具体表现在:

  (1)部分学生不知从哪里入手去找事例,把课本来回翻起来找。

  (2)学生找到了只是照本宣科的读一读有关句子甚至是相关段落,不会提炼、凝炼语言。

  (3)事例找到了但总结概括精神品质时又答非所问,不能答到点子上。

  针对以上问题希望课任教师在学生捕捉文字信息能力这一方面加强指导、引导和强化训练,教给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和方法。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诵读欣赏里的一则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课文写得有趣生动,学生喜读易学。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通过在小学六年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里一定的学习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2、学生对寓言故事一般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词语的深刻解读。

  3、学生的课外知识还是相对较少,对于孔子了解较少,对于他的作品了解较少。

  4、学生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但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学会本课有关实词、虚词,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表演故事”。

  2、方法与途径: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两小儿辩日》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情感与评价: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让学生通过“表演故事”,自觉熟悉课文,充分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背诵减字法”,激起学生当堂背诵的欲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2-27

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12-18

考试语文的教学反思12-02

语文寒号鸟教学反思12-23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12-18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12-04

职高语文教学反思12-28

语文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12-21

语文的教学反思 15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