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6 13:56: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语文教学反思1

  在教学中,要和学生一起进入恐龙的世界。因此,同过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解决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恐龙的。比如:教学雷龙的时候,先展示雷龙的图片,接着在文中找出有关雷龙的句子读一读,并思考为什么叫它“雷龙”?雷龙的特点到底是什么样?

  用自己的语言秒数,然后在雷龙的脚步声中,把庞然大物的形象放大,在配以文字,让学生说说写雷龙作者用了什么方法?除了打比方,还将雷龙与生活中见到的大象作比较,学生既读懂了课文,也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在学生自主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文本。

语文教学反思2

  课前反思,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一说起反思,有很多老师自然会想到课后反思,但对课前反思却忽略了。笔者说的课前反思,包括新学年(学期)开始时对学年(学期)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包括每课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舍弃、补充与延伸,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方法的确定,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教学想象的设想,对探究问题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预测,对教学效果的初评,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失误、困境的解决与把握等等。这些反思都要求教师在课前一一思索,并在备课及教案上反映出来,不留盲区,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课,有的放矢去引导。

  例如笔者在上《在山的那边》一课前,就反思过这首诗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堂语文课,所以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规律、学习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导与点拨,并把这些指导与点拨的内容有机的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去,比如:预习、学习、复习、听课、探究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作笔记、查找资料、发表文章、课后小记等方面。我还反思由于学生阅历浅、联系实际的人生背景不够,课前搜集一些名人的人生经历用于课堂上去启发学生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学习名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不灰心丧气,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困难,从失败中勇敢地站起来,在艰难曲折中不断的求索,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关于朗读训练,我也反思在朗读训练中需要给学生以切实具体的指导,要克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注重朗读指导的缺点,可在课堂上以一个片段或一两个句子作为例子来指导,一句一句的教,一遍一遍的导,可以对一个词的读音、语气、语调单独指导,让学生有勇气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还可以播放从外面购买的、教师的、学生的朗读录音带,让学生跟读,以纠正不够准确的地方。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更进一步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更好的把握新课程,更快的提高教学质量。

  课中反思,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有了课前反思,还要有课中反思,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的上下去,而要按照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参与方式、探究效果、整体状态进行灵活的引导,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完善,确保每一堂课的顺利、高效进行。

  例如:笔者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在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后,是不是就可以结束呢?不行,我们对一篇文章不能老是从一个角度去读,正如评价一个人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去说,从不同角度的对同一文章进行探究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其他方面提出问题对课文进行多角度阅读。我在引导学生归纳中心后,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可探讨的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在文中不断的找啊,找啊,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终于有了结果,那就是:第一个问题,作为父亲,应该怎样教孩子脱险?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课文中父亲的做法相同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个问题,你们喜欢杰利吗?说出你的意见及理由。第三个问题,你们怎样评价4个孩子?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又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的课中反思,有利于挖掘出课文的深意,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

  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写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过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例如:一位我在导读《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突然问:“老师,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儿童极富好奇心的可贵天性,决无丝毫恶意。学生们议论纷纷,但我很高兴,借机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查资料,看看课文以及资料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的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敢于大胆提好奇的问题,而且也借“疑”释疑,深读了课文,又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效果很好。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把学生的新想法、新见解做了记录,更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不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反思3

  这一学期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挑战,从高一到高三,从暑假就开始工作,这些学生完全陌生而且据其他老师所说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心里有压力是正常的。等我真正接手之后发现,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比我预想的要差了不少,我所面临的困难也要比预想的大了许多。

  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分为学生的思想工作与语文教学工作两个方面来做。

  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

  首先就是得和这些不那么熟悉的学生好好地交流沟通,只有真正地了解这些学生,只有真正让这些学生接受我这个老师,我的语文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为此,我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表达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也告诉这些学生该如何面对自己当下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而且还着重指出:每个人只要从当下开始努力拼搏,一切都还来得及,关键在于他们自己是否真的全力以赴,是否真的开始为自己负责任。这个环节不仅刚开始是这样做,而且是在这个学期的整个语文教学都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

  其次,根据这些学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包括生活习惯,语文学习习惯,给他们明确指出改正的方向,同时提供给他们适合每个人的方法。在生活方面,着重从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矫正,平时的良好作息习惯的养成,日常良好纪律的养成,以及待人接物方面的要求,也包括对自我的要求。在语文学习方面,着重从日常的听课习惯以及读写习惯入手,明确告诉学生如何养成较好的听课习惯,提高课堂的听课质量与听课效率,其中包括如何记笔记,如何分类整理材料;如何坚持读写的习惯,特别要求学生要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时养成写点文章的习惯,逐步培养良好的写作能力。

  第三,注意与所有学生的一对一的谈话,保证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与关注;同时,老师还能够从生活与学习方面给予每个学生比较到位的方法指导与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工作方面:

  1、语文教学注重从基础抓起,从学生出现的问题开始,刚开始就发现这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很薄弱,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让学生慢慢有收获。

  比如文言文语法方面,我就从学生最需要也最薄弱的语法知识入手,从简单的主谓宾定状补开始,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慢慢地讲解,并且跟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相关的语文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发现学习语法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件很有趣又很有用的事情。并且在第一轮的复习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些内容,让学生在复习的同时又更为深入地夯实基础,而且又不觉得浪费时间,更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是没有谱的。

  2、从学生的最害怕的文言文学习入手,逐渐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明确语文学习的方向。第一轮的文言文复习,既发现了学生过去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低,还发现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为此,我从必修一开始,每一篇重点的文言文,复习目标明确,复习重点突出,而且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篇篇过关。该背诵的文章一定要落实过关。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慢慢尝到学习的收获与些许的成就感,甚至慢慢找到了文言文学习的一些规律与方法,于是对语文学习也开始有了一定的信心。

  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鼓励学生加大阅读力度。根据新高考的要求,考试的阅读量明显增加,阅读的难度也提高了不少。为此,我开了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借阅书籍,保证这一节阅读课能够专注阅读,逐渐养成一种安静阅读的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去积极搜集一些最新的阅读资料,保证学生能够对当下这个社会生活的变化有足够的了解。

  不足与困惑:

  1、这些学生由于以前打下的基础不好,习惯不好,要学生提高成绩绝对易事;这是需要老师跟这些学生进行比较艰巨的“斗争”,既要靠脑力,还要靠体力,必须始终如一跟住这些人,但是还是有一些学生的习惯暂时难以改变,所以学生出现反复懈怠是经常事

  2、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有些学生长期养成了懒散不爱学习语文的习惯,是需要老师经常与之沟通交流,是需要老师不仅足够的耐心,还要有足够的沟通能力与交流能力,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改变是很难的,是需要老师锲而不舍地努力,再努力,才有可能。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要想彻底改变不太可能,只能靠我的努力一点一点底推着学生慢慢进步。至于结果如何,我还不敢肯定。

语文教学反思4

  最近一段时间学校没有暖气,除了上课,我也基本上是在教室里备课。听了几节书法课,感觉孩子们的能量很大。一节课上不仅要学会几个笔划的写法,而且还要写二十几个字。在我看来这些内容对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太多了,但课后我看看了孩子们的作业,还都完成地很好。

  再一次听书法课的时候,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书法老师的讲解没有提高八度,与平时说话的声音无异,孩子们反到听得很认真;没有太多地组织教学,只是的布置任务后,简单的班内巡视,孩子们都认真地在写;…… 与自己的课堂比较一下,为了怕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常常用很高的声音来吸引他们,并且总是要说三、四次。这样久了,事得其反,孩子们反到是不注意听了,第一次听不清楚老师还会说第二次,还会有第三次……就算是在那儿玩一会儿,老师的高音教学顺便听一下就行了。

  很多时候,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们的想法,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限制了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且对孩子们也是无异的啊!

语文教学反思5

  鲁迅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留给世界一个斗士的背影。他激情地呐喊:“掀掉这吃人的筵席”!“毁掉这厨房!”“打碎这铁屋子!”“发明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的文章被称为匕首和投枪,因为他总是那么无情地解剖自身的丑陋(如《风筝》)、解剖社会的丑陋(如《狂人日记》)、解剖民族的丑陋(如《看客》)给麻木的国人看。他给人的感觉是冷峻的,是犀利的。然而,鲁迅终究不是天生的战士,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鲁迅自有他温情的一面,象战士在未褪尽的硝烟中遥想和平。

  七年级下册《社戏》是鲁迅作品中少见的充溢温情的文章。然而,它是一篇被节选的面目全非的小说。这一点是我在初次教学本课时所没有注意到的。三年后,我重新翻阅资料,再读《社戏》,就决定换一种方式诠释这一课。

  《社戏》选自《呐喊》。为什么充溢诗情画意的《社戏》会和鲁迅同期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收录在一起呢?因为小说自身具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两面。小说写的是作为成人的“我”两次去北京看戏,痛感座椅如刑具,人情冷似铁,“觉得此地是不适合生存的”,于是回忆起儿时一段快乐的经历。假如把课文作为单一的文原本讲,势必会减损原作的本真。所以,我尝试从鉴赏“情趣”的角度入手,让同学理解《社戏》不单是写一群小朋友的游戏,更是写一个成年人的精神返乡。

  鲁迅是文学大家,他的深刻不是浏览所能体会的。《社戏》中的情趣以和道不尽的“人生经验通感”是它令我发生鉴赏教学尝试的根源。

  看社戏是《社戏》一文中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难忘的。那么,社戏真的很好看吗?同学从文章中发现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渴望看的能连翻84个跟头的铁头老生偏不翻跟头,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也始终没有出现,最怕看到的老旦却令人头疼地唱个没完。我是不是烦躁之下义无返顾地拂袖离去呢?同学从“回望”一词中读出了“我”的留恋。我追问同学,除了抱有“老旦也许已经进去了”的幻想之外,难道没有别的原因了吗?同学联想自身生活的实际,读出了戏前曲折的铺垫作用,如此难得的看戏机会,“我”付出了如此多的期盼、焦虑、失望、欣喜,就算戏不好看,“我”也不可能走得头也不回啊!更何况期间还有伙伴们的热情、关怀、体贴、照顾,这所有的真心真情,怎一个“走”字了得?“我”回望的不只仅是“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似的”戏台,更是因想看社戏而发生的种种经历和体验!反观自身,我们谁不曾有过费尽心血拥有却怅然若失,但决不肯轻易抛弃的情感经历?瞧,鲁迅先生的一个“回望”,能勾起我们多少似曾相识的回忆啊。

  小伙伴之间的憨厚友情,是作者动情描绘、泼墨最多的。为了满足远道来做客的“我”看社戏的渴望,小伙伴拍着胸脯“打包票”!决不吹嘘!大的能把船驾得如“大白鱼背着小朋友在浪花里蹿”,而“迅哥”有小的陪坐在船舱里。多么懂事的憨厚少年!“我”看不到翻跟头的铁头老生,有双喜善解人意的劝解;“我”有些倦了,马上有桂生舀来水喝;归心似箭的行船想必也是操心虽“打包票”大人也会惦记。特别是可爱的阿发,大家想吃罗汉豆时,他并没有开口就标明自身的大方,而是“往来的摸了一回”,才鼓动大家:“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的多呢!”坦白赤裸的真情让人怦然心动!生活中,我们每一次的大度是否都如阿发般的由衷呢?后来双喜的阻止不过是想到阿发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这是一群多么懂事体贴,善良真诚的乡下小朋友啊。他们难道不是比城里穿名牌、赛阔气的小新新人类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少年之美吗?当然他们也是蛮调皮的,“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一种偷偷做了坏事后不会被人发现的窃喜!不少同学在我谈到此处时相视莞尔,课后他们写的《童年趣事》,证明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有同学对六一公公送豆的行为不以为然,觉得他做作,甚至有巴结之嫌。我就和同学谈起人的种种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需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这和一般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来说,他还有平安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志向需要。他人偷吃了自身的辛勤劳动效果,六一公公为什么要再送豆“巴结”一个小朋友呢?因为这个远方来的小客人夸自身的豆好!自身的'劳动被认可,自身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况且,在中国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保守国度里,读过书的“迅哥”的夸奖又有了更高的意义。中国崇尚“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那么,六一公公的送豆就有被尊重后的报答之意。

  鲁迅先生写小朋友之间的纯洁,是在成年的“我”对都市生活失望的对比中突出的(这是编辑删去的内容),这不由得使我们认同,只有在对实际极度不满的情况下,才会更倾情地留恋逝去的岁月。“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曾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的通感: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自身,而是由事物所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哪怕是痛,也会在心头永恒的绽放。

  学这一课时同学热烈的反应让我明白,语文课教无定法,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同学阅读,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假如一定要说有一点点胜利,那也是尝试的结果。

语文教学反思6

  一提起作文,不仅让学生头疼,也会让老师头疼。特别是在我们这样偏远的农村中学,许多优秀学生有时见了写作文也会“一声叹息”,就更不用提那些“学困生”了,他们要么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应付了事,更有的学生干脆不写。问其原因,他们都是振振有词,不会写或者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要想让他们说爱写作文还真是不容易。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思索起来:“是啊,他们本身写一两句话都不容易,要他们流畅地写出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何其难啊!”但是有没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也有话可说呢?通过平时在写作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尝试,我摸索出了几点激发“学困生”写作兴趣的方法:

  一、选取贴近生活的“学困生”关注的素材

  “学困生”总是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不闻不问甚至睡大觉。可是一次训练“缺陷也能变成长处”这一作文时,我问同学们有哪些材料可选,前面的同学纷纷举了贝多芬等经典名人事例后,我又问还有没有其他一些热点的素材呢?正在班上鸦雀无声时,坐在最后的最调皮的大个子韩清同学扯起嗓子喊了起来:“火箭队的布鲁克斯,他在nba里算个子小的,本不适合打篮球,但他作为得分后卫身体灵活,速度快,带领火箭队打败了强大的湖人队!”我一听,感觉眼前一亮,这不正是像他这样的学生关注的适合写作的素材么?于是我马上对他加以肯定和表扬,并鼓励他在自己的作文中就可以运用这些材料。在以后进行作文选材时,因为这些“学困生”对热点事件比那些“优秀生”更关注,我就经常让他们说一说有关热点,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又为其他同学要提供了很好的平时没有关注的热点素材,真可谓一举两得。由此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些“学困生”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老师没有挖掘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素材来发挥他们的潜力呀!

  二、引进多媒体等“学困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

  针对许多“学困生”喜欢上网这一特点,我尝试着把多媒体教学适当引入作文课堂,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多媒体对学生而言还是新鲜事物,更具新鲜感,自然怀有一种猎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如我在教授《热点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这一内容时,针对08年很多省市的中高考作文出现了汶川地震有关的内容,我就结合这次地震中感人的人物和事迹,从网络上找到了一些相关文字,图片,诗歌等,通过分类组合,配上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连那些平时上课就无精打采,左顾右盼的一些“学困生”看到这些画面后也都鸦雀无声,有的甚至开始抽泣,学生对这些人和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不仅这些写作上的“学困生”也能在作文中自如运用,更让学生在思想上深切感受到人间大爱和真情,激发了学生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这样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特别是让那些“学困生”也能主动参与到写作中来。

  三、尊重“学困生”个性,引导他们讲真话,抒真情

  在平时的写作时,我们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写作。作文一旦布置下去,学生就没有再选择的余地,甚至连表达的思路、立意都无法选择。这样的作文,学习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按照老师要求的模式写下去,而“学困生”们总是要么写一些停留在小学生水平的假大空话,要么干脆不写。可是我在一次作文训练《老师,请你__》时,一位平时一写作文就睡大觉的学生写了一篇《老师,请你也多关注我》,针对教师只关注前面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不管他们这些所谓的“差生”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不满,希望老师的眼光能多看他们一眼。整篇作文可谓情词恳切,表达流畅,写的全是自己和所感、所想。我觉得这篇文章相比来说有创造性,真正做到了“以我手写我心”。原来,这些“学困生”并不是完全不会写作文,而是教师为了应对考试,要求学生为了高分跟着一些套话转,按照固定模式写。而“学困生”往往都有自己的个性,不愿跟着转。我就想,对于这些学困生,为什么不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写作呢?为什么不能划出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呢?他们也需要更多心灵表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于是,我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对于那些“学困生”,引导他们自由写作,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命题,尽可能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在自由状态下表达内心的想法,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让作文成为他们表现自己,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这样作文竟然也成了他们感兴趣的一课了。

  以上几点只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慢慢尝试、总结出来的,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些方法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我相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心去发现、尝试,作文课对于“学困生”来说也不会再是一潭吹不起涟漪的死水,让他们也能够容易地对作文说一声“我爱你”!

语文教学反思7

  《识字8》中有几个字容易和其它字混淆,有些部位容易写错。于是,在课堂上,对于容易混淆的字,我特别花了点时间引领学生进行分析、记忆。这些容易混淆的字有:鸦-鸭、朗-郎、鸟-乌、鹰-雁,“朗”字左边部分与“腿”字右上部分容易混淆、“腿”字右下容易写成建字旁、“雕、雁”容易将右边少写一横、“胸”右内是“凶”容易少写一竖。

  教学过程中,我采主要采用比赛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把问题留到课后,不让问题遗忘,及时解决,当堂认清。

  将易混淆的词语进行板书并且进行多次朗读,加深对它们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们玩组词比赛,点到哪个字,就举手组词,看6个小组哪个组组的正确的词多。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为了比赛的胜利,他们都很小心地进行了思考,进行了正确区分,气氛很浓郁。比赛结束,还给胜利的前三组小组加了五角星,鼓励孩子们好好听讲,接下去还有机会比赛得五角星,孩子们信心满满。

  像容易写错部位的字,先让孩子们说说预习时容易写错什么字,然后进行默字比赛。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进行默字,正确的给小组加分。孩子们的情绪比较高涨,因为很多孩子有了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认真听讲,底气很足,默写情况良好。

语文教学反思8

  《称赞》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写:小刺猬和小獾之间相互称赞,而正因为彼此真心实意的称赞,使对方增强了自信,消除了疲劳,神奇的称赞为他俩之间搭起了一座友谊之桥。文中,小刺猬与小獾相处融洽,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联系班上有些孩子总爱挑别人的毛病,不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我觉得学习这篇课文,让他们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称赞”就是用言语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平时,我们常常在使用“称赞”,但通常表述为“表扬”、“夸奖”。如何让文本迅速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呢?我在课前组织学生朗诵古诗,表扬同学们朗诵真好听,声音真响亮,并让同学谈谈受到称赞后的心理感受。这一环节设计是想要让学生明白“称赞”就是通常所说的表扬、夸奖,让学生亲身感受“称赞”带来的好心情,从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学习课文后,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称赞的神奇效果。为了让他们学以致用,亲身体验称赞的魅力,我让学生称赞一下身边的人,称赞一下自己,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称赞”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称赞”。

  二、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并抓住以下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身临其境地朗读,体验人物的心情,我组织学生在文本上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对话练习:小獾已经做了三个小板凳了,板凳做得很粗糙。小獾有点泄气了,心想___________。小刺猬仔细看了板凳之后,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高兴极了,于是他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__。

  回想上课的过程,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如在讲到小刺猬的称赞带给小獾自信这个难点时,如果更深入挖掘一下,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当你有点泄气的时候,你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和称赞吗?那时你心情怎样?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理解“泄气”、“自信”的具体含义。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别人做得好,需要称赞,别人做得不好,更需要鼓励”的道理。

语文教学反思9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感觉自己责任重大,自己却有很多不足之处,一下是我的一点认识和:我认为要上好课就应该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者对话、精备教材、吃透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环节、锤炼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

  开学初,我浏览了一下新书,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情况、根据我们学校大单元教学法,在备课时,研究课文,研读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并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备好单元课时。第一单元:我备课的重点是通过优美的语句的朗读,让孩子们感受祖国各个地域的美丽景色和人文精神,但在授课时,却出现了孩子们不了解的西部文化以及我国边疆的文化的历史背景,出现了课堂句子理解不下去的现象,这是我对孩子们不了解祖国以前文化的课前备课不足,需改进,孩子们通过看我收集的图片,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第二单元:儿童诗及儿童生活的文章,我的着重点在读故事了解情怀,设计了让孩子们说自己童年趣事的环节,孩子们说的很好,但不足的时没有让孩子与文本结合,所以就导致所说的和文本脱离,感受不到你这个情感是怎样通过语句表达的;第三单元是体会语句的精妙,在教学时我让大家通过读文中人物的对话,体会从语句对话中体会语言的巧妙,本单元效果还挺好;第四单元是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孩子通过读人物描写的语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孩子们互读,小组读等形式,孩子们都很愿意读,但不足之处是后进生读的少,课堂关注后进生,才能体现这节课的成效;第五单元和第四单元一样,都是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所以教法基本差不多,但不足之处是这单元是古典的学习,没有让孩子们与古典的人物对话,不能学以致用;第七单元和第五单元一样,都是古典的人物学习,不足之处都是没有与文中的人物对话;第八单元是异域风情的了解和学习,在学习中,我通过让孩子们读描写风景的句子感受异域的美景和人文情怀,孩子们读中体会美景,但不足之处是我没有让孩子们说后写,而是隔一天,到写作文时再写,这就延迟了,造成写不好的现象。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我自己首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重点字词的自己理解,到重点语段的自己理解,试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一篇带多篇的进行备课。在这方面,我自认为做的还有很多的欠缺,准备的拓展不够。其次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我们老师要根据自身班级的情况设计环节,要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个“读”字,做到以读代讲、读必所思,思必会说。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不要多,但一定要精,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课堂读,思,议成为主角。有时越是想上好课,越容易出差错,究其原因还是自己不成熟,思考不全面。

  新的大单元教学法,要求我们从字词,读,说,对比学习写作方法几个方面进行。

  字词上,课堂上学生人人力求发言,课堂上也给学生创造了这个机会,但不足的是没有人人过关,怎样学习生字词的方法没有掌握,预习课的效果不佳,导致课堂进行不顺利。课下的跟进过关不及时,所以个别后进生字词不过关。

  课文读方面,课堂上孩子们读的不够精细,交流自己的感受不够结合文本,都是自己看到的表明现象,我在此处没有提前给孩子们铺设背景和导入情景,这是自己不足的地方。以后在导入环节要多下功夫,提前深入文本,好给孩子一个好的情景。

  写作方法,每课让孩子们找文中的写作方法,一课一得,我这方面没有做好范例,对写作方法孩子们不知如何下手,这也是我不知该如何去做的地方,以后要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补充给孩子们,通过阅读课外题上,慢慢渗透,慢慢学习。

  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而我总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备好和设计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以后要改进。

  语文训练是提高知识水平必不可少的,必须天天练习。在新的语文形式下,要求我们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生活天地。阅读是我们成功的必然之路。必须做好阅读的训练,本学期是一单元一同步阅读,感觉还是太少,训练量不够。需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好这项工作。

  语文包括的方面很多,以上是课文的教学部分,接下来是书写和写作。

  书写方面,我自身的书写就不美观,所以我一直想让孩子们写好字,可心有余而力不足,重点在写字课和平时书写中练习,尽量要求孩子们每一笔每个字都做到极致,但成效不大,主要原因是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应该主要抓细节。从每一次的书写练习上做起,日日严格要求可能会有所进步。

  写作方面:我们的写作,也就是课堂小练笔,需要我们老师跟进平时从课堂小练笔上训练,从写作课上训练。不足之处:说的多,写的少,写时指导不到位,有时自己真的不知道如何指导。还有就是在写完后,老师该过后,交流学习的次数少,这样就得不到全面的学习,孩子们也没有明白怎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孩子们基础差,应该让孩子们多读背写有没文章,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点语文心得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语文教学反思10

  《检阅》这篇课文选自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首都华沙,人们欢庆国庆时发生的一件事。博莱克是一名残疾队员,要靠双拐走路,队员们决定把他放在队伍的最前面接受检阅,经过检阅台时,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却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是权利面前人格平等的表现。这与我们今天的研究主题──“课堂上关注人,还是关注课”是一致的,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一、激情导入,激励学习心灵

  关注课和关注人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就是以教材为媒介,培养学生和谐发展。关爱学生,激励学生,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便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伊始,我精心设计对话紧紧抓住“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一评价语,巧妙地把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赞扬博莱克真棒,进而激励全班学生的学习也一定很棒,老师时刻关注你们这样的设计,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和对人格的尊重。

  二、读中悟情,注重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的有机结合。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感悟博莱克身残志坚和儿童队员们和善友好相互尊重的美好心灵,我设计了三次读文。第一次指导学生读博莱克参加检阅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博莱克当时的心情,第二次指导学生读队长的话,进一步体会队员们关爱心灵关爱人格的情感,第三次指导读队员的话和观众的评价语,感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采用了练读、导读、教读、有感情的读,来引导学生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三、尊重差异,促进整体提高

  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素质教育思想。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设计提问时,我有意识的做到有梯度,照顾到全体学生。对于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我都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你又进步了,谢谢你听得这么认真”、“虽然你的声音不大,但你却很有勇气”等这种激励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信任与尊重,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课的和谐统一。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语文教学反思11

  《荷花》一文,是小语六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对荷花的清香、形状、姿态等做了细仔的描写,又用侧笔通过作者美丽的遐想,进一步表现荷花随风摇曳的动态美。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组成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组织教学是一种艺术,要搞好教学,教师就必须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要有驾驭整个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把学生带进教学佳境之中。在齐读课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学生答后,趁势用课件播放出生机勃勃的一池白荷花。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去欣赏那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花》一文,共同去公园感受那荷花的美丽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美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为让学生品味美的意境,读出文章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随风舞蹈,蜻蜓飞来,小鱼游过去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想象自己融入荷花池中,会和蜻蜓,小鱼说些什么,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和“我”作伴?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

  其次,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得收获。荷花这篇课文运用美读法教学,非常适合。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入:我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的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再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基本都能熟读成诵,感悟优美的语言。

  最后,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文中有三处想象的训练点:

  (一)、想象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

  (二)、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

  (三)、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白荷花的不同姿态,感受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课件动画的设计,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语文教学反思12

  教学实录

  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

  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

  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2):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

  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

  (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

  板书:1、地理位置;

  2、得名原因;

  3、海水趣事。

  生(1):死海的位置在约旦和巴基斯坦(众插话: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中间。

  师:巴勒斯坦在亚洲西部,巴基斯坦在亚洲南部,和我们中国接壤。这两个国家的中文译名只差一个字,而且都是亚洲国家,很容易记错,建议这位同学课外去找世界地图或亚洲地图查一查,以后就不会再搞错了。谁来说“得名原因”?

  生(2):死海的海水含盐量特别高,水里各种动植物都不能生存,所以叫死海。

  师:哦,死海的海水含盐量高,这是它的特点,由于有这个特点,就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谁能说说是什么现象?

  生(七嘴八舌):人不会淹死。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无人举手)

  师:我估计同学们都知道,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是吗?(指定一学生)这位同学戴着眼镜,看起来挺有学问,你来给大家说说看。

  生(3):人在死海里不会下沉,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淹不死,因为……因为海水含盐量高,所以人不会下沉。

  师:为什么海水含盐量高,人就不会下沉?你总得讲出点道理来。

  生(3):海水含盐量高,它的质量就大。

  师(追问):那如果扔进海水里的是一块铁呢?它会下沉吗?

  生(3):我想会下沉的。

  师:那么人为什么不下沉?光说海水的质量大,恐怕还不够吧?我知道你心里明白,问题是怎样把心里明白的道理准确地表达出来。

  生(3):(思考片刻)海水的质量比人体的质量大。

  师:说对了。但表达上还有一点点不足,想一想,在数学里如果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是怎样表达的?你这句话如果能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更好了。

  生(3):海水的质量大于人体的质量。

  师:那么铁块为什么会下沉?

  生(3):因为海水的质量小于铁块的质量。

  师:好!“大于”“小于”的“于”怎么解释?“大于”“小于”一般用在什么情况下?

  生(3):“于”是“比”的意思,一般在两个数作比较的时候用。

  师:说得真好!我说你有学问嘛,果然没看错人!(众笑)

  师:关于死海的知识,同学们都已了解;这篇课文属于说明文,关于说明文的知识,估计同学们也已经知道了不少。你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还要老师重复地教,你们觉得有劲吗?(众:没劲!)是呀,我也觉得没劲。因此,我想我们在决定这篇课文里哪些知识需要老师教之前,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知识可以不教”。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死海不死》看一遍,然后根据课文后面练习题的要求想一想:练习题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以不教?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议论,互相交流。

  (学生看课文,小声议论后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课文里用到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不用教。

  师:说说理由。

  生(1):课文里为了使说明更加具体准确,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海水含盐量高,如“135.46亿吨氯化纳、63.07亿吨氯化钙、各种盐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等等,这种说明方法一看就知道,完全可以不教。

  生(2):我同意他的意见,但还有点补充。课文在说明海水含盐量高的时候用了很多数据,使用这些数据的作用是使读者对死海海水的含盐量究竟高到什么程度更加明确了。这些道理也很简单,不教也懂。师:是啊!你们看,“135.46亿吨”、“63.07亿吨”,这简直都是一些天文数字!我在读到这些数字的时候,对死海海水的含盐量的印象就特别强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课文里的这些数字说明和它的作用,的确一看就明白。不过如果不教的话,有关的一些知识是不是能够掌握,我还是有些不放心。例如,课后练习中还要我们区别“确数”和“约数”,并且要求知道什么情况下用确数,什么情况下用约数。这些知识不教行吗?

  生(1):我认为行。

  师:哦,你挺自信,好样的!认为可以不教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看来,还有一小部分同学似乎还缺少一点自信。(指一不举手的学生)你是认为还要教的,是吗?

  生(3):我想教一教不会有坏处,再说我也不大有把握。

  师:确数和约数你能区别吗?(生点头)那你说说看,刚才那位同学从课文里找出的那些数据是确数还是约数?(生答:“确数。”)你能找一个约数的例子吗?

  生(2):“传说大约两千年前”、“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都是约数。

  师:找得很对嘛!约数在表达上都有一些明显的标志,你知道吗?

  生(2):一般都用“大约”、“左右”、“上下”这类词。

  师:如果不用这些词,能表示约数吗?

  生(2):我想也行。

  师:请举个例子,最好能造个句子。

  生(2):(思考片刻)“这条鱼有七八斤重”。

  师:好极了!你关于约数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嘛,你应该有充分的自信,是吗?

  生(2):是的。

  师:刚才有同学说用“确数”可以使说明更加准确,那么用约数是不是说得不准确了呢?

  生(3):约数和确数相比,当然不够准确。

  生(4):我认为不能这样说,主要看在什么情况下用,有的时候用确数反而不准确。

  师:怎么会用确数反而不准确?能举个例子来说吗?

  生(4):(思索片刻)比如要我现在说出您的年龄,我只能说大约六七十岁(笑声),因为我不知道您的实际年龄;如果我肯定地说您65岁,而您实际上不是65岁,那不是反而不准确了吗?

  师:言之有理!啊,这位同学举手,有什么意见要发表吗?

  生(5):我认为课文里有个地方运用确数和约数有点自相矛盾。46页上有这样两句:“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既然平均深度是个确数,那么最深的地方也应该是确数,否则怎么算得出平均深度呢?如果最深的地方用约数,那么平均深度也只能是约数。因为平均深度是根据从最浅到最深不同的深度计算出来的,根据约数怎么可能计算出确数来?

  师:说得真好!我同意。同学们这样会动脑筋,真让我高兴。我看关于列数据说明的方法,同学们掌握的知识比我预料的还要多,完全可以不必教了。大家再看看,还有哪些知识可以不教?

  生:后面练习题中要求区别课文中三个“死”字的含义,我认为这也很简单,不教也懂。

  师:对,标题“死海不死”中两个“死”字,刚才同学们都已说过,不必再重复了。那“死海真的要死了”这句中的后一个“死”字的含义呢?

  生:是“干涸(hé)”的意思。

  师:完全正确。这个“涸”字很容易念错,可你念对了,很了不起。你是怎么念对的?

  生:下边的注解上有注音(笑)。

  师:大家别笑,他读书注意看注解,这种好习惯不是每个同学都有的。我再提示一下,看看下面这些词语是不是也可以不教?(板书:游弋、谕告、执迷不悟)

  生(1):我认为可以不教。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但你要说出可以不教的理由,因为其中有的词估计同学们语文课里没学到过,比如“游弋”、“谕告”。

  生(1):“游弋”虽然没学到过,但书上有注解;“谕告”也没学到过,但回去查一查词典就知道了。

  师:说得好说得好,语文课上没有学过的,完全可以查词典自学嘛!同学们课外有没有查词典的习惯?(众:有!)这是个好习惯,一定要坚持下去,让词典成为你们的一位终身老师。那么这些新词我们就不讨论了,再说这篇课文新词也很少,有些词结合上下文也都不难理解,比如“执迷不悟”。

  下面是不是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你们认为要学好这篇课文,哪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教的?大家前后左右可以议论议论。

  (学生看书、小声议论)

  师:谁先来说说?

  (无人举手)

  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1):是说明文。

  师:说明文是个大类,包括各种产品说明书、书籍的出版说明和内容提要、词典的释文、影剧内容介绍、除语文以外的各科教科书及讲义、知识小品,等等。文章

  文章

  凡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都是说明文。(指一学生)你说说看,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中的哪一种?

  生(1):是知识小品。

  师:(问全班)他说得对不对?同意的请举手。(多数学生举手)你说对了。但什么是知识小品,你知道吗?

  生(1):不知道。

  师:知识小品有什么特点,知道吗?

  生(1):不知道。

  师:你都不知道?(生点头)那你怎么知道这篇课文是知识小品呢?

  生(1):我是瞎蒙的。(笑声)

  师:不,你肯定不是瞎蒙的,你心里肯定有一个关于知识小品应有的“样子”,而这篇课文正好符合你心里的这个“样子”。是这样吗?

  生(1):我心里没有样子。(笑声)

  师:那你为什不说它是产品说明书或别的什么说明性文体,而偏偏要说它是知识小品呢?你在说的时候心里肯定有过一些选择的,是不是?

  生(1):是的。

  师:好好想想,你在各种文体中选定知识小品,当时是怎样想的?

  生(1):因为它是介绍关于死海的知识的,文章很短小……所以是知识小品。

  师:说得对呀!知识小品就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篇幅又很短小,所以叫“小品”。你看你说出了知识小品的一些重要的特点,你明明知道,怎么说不知道呢?

  生(1):这是我看了课文后临时想出来的。

  师:这更了不起,说明你的思维很敏捷,很有判断力。我早说过你不是瞎蒙的嘛!(笑声)下面请大家再来看看知识小品除了篇幅短小、具有知识性以外(板书:“知识性”),还有些什么特点。

  生(2):知识小品写得比较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

  师:说得很好。刚才那位同学(指生<1>)的意见如果可以用“知识性”三个字概括的话,你能不能把你的意见也用个什么性来概括?

  生(2):趣味性,生动性。

  师:他说了两“性”,但我们只要一个“性”就够了,请同学们两个中选一个,要说出选择的理由。主张选“趣味性”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举手)看来大多数同学都主张用“趣味性”,谁来说说理由?

  生(3):“生动性”一般指语言描写方面,趣味性好像指文章内容方面的。比如这篇《死海不死》,在介绍死海海水的特点和死海形成原因时,插进了一些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内容很有趣。师:谁还有补充的?

  生(2):知识性、科学性是知识小品的本质属性,趣味性是知识小品的重要属性。

  师:(指生<1>)他说得比较完整;(指生<2>)他补充得也很好。看来同学们的悟性都很高,知识也掌握得很好,学习这篇课文原本要求重点学习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确数与约数的区别和作用等等,都可以不教;关于知识小品的文体特点,同学们也自己从课文中悟出来了,也不用我再喋喋不休地介绍了。就是说,同学们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我真为同学们高兴!不过,关于知识小品的特点,尤其是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问题,同学们大概是第一次遇到,因此建议同学们接下来再化点时间深入讨论一下。限于时间,我想从“三性”中选择一个来讨论,就作为这堂课学习的重点。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三性中选择哪一个?

  生(1):趣味性。

  师:为什么选趣味性?

  生(1):因为我们自己写作文要能够吸引读者,也应该有点趣味性。看看作者是怎样引起读者兴趣的,也许对我们自己作文有启发。

  师:大家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既然大家同意,那就请把课文再好好看一遍,边看边想:课文的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兴趣?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引起你的兴趣的?现在请大家看书。

  (学生看书,偶有小声议论)

  师;都看好了吗?现在请发表意见。要求每人至少准备一条意见。

  生(1):课文的标题,“死”和“不死”互相矛盾,使读者产生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生(2):还有课文最后一个“死”字,死海要干涸了,课文里却不说“干涸”,而说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字用得很巧妙,能引起读者兴趣。

  生(3):课文为了说明死海海水含盐量大的特点,写了个罗马统帅狄杜处死奴隶的故事;后面又讲了个关于死海形成的民间传说,这都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都很好,但他们说的都是比较明显的趣味性的表现。有些趣味性要用心体会才能发现,这就要用点心思了。谁再来说?(教师继续提示)建议大家从材料的组织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好好琢磨琢磨。邻座的同学可以议论一下。

  (学生看书、思考,小声议论)

  生(4):我想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作者用了一些设问句,如“那么,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还注意前后呼应,如前面说“真是‘死海不死’”,文章结尾却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前后两个“死”字互相呼应,可是意思却不一样。这些都会使读者觉得很有趣味。

  师:嗯,说得不错。看谁还能从语言表达方面作些补充?

  生(5):文章的第一、第二段写得好,我在第一遍读的时候就被它吸引住了。

  师:你再朗读一遍,体会体会,它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5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5):它给我的感觉是有点出乎意料,甚至有点惊讶。

  师:好!体会得很准。大家再一起体会一下: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产生这样的效果的?请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注意了,这对我们运用语言是很有帮助的。谁来说?

  生(6):作者连续用了一些表示转折的词,还用了表示出乎意料和惊讶的词,比如,第一段里“但是,谁能想到……竟……甚至……连……”,第二段里“然而,令人惊叹的是……竟……即使……也……”

  师:瞧,这两位同学(指生<5>、生<6>)对语言的感觉多敏锐!现在再请两位同学分别把这两小段各读一遍(指定两位学生),注意,第一位同学把她(指生<6>)刚才找出的一些词语略去不读;第二位同学把这些略去的词语读得强调些,把那种出乎意料的惊讶语气读出来。然后大家一起比较一下,两种语言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二人分别朗读)

  师:两人读得不错。大家体会一下,两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7):第一种表达显得平平淡淡,第二种表达引起读者的惊讶和好奇,所以,所以就……(语塞)

  师:所以就增强了……

  生(7):趣味性和吸引力。

  师:这样比较一下,我们发现,同样的意思,可以表达得平平淡淡,很一般,也可以表达得很有趣,很有吸引力。可见选择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就会有怎样的效果。这正是语言的王国为什么总是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

  除了语言表达,材料的组织也很有关系,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也往往会影响阅读的兴趣。课文里有个很典型的例子,谁能找出来说一下?

  (学生翻书、寻找)

  生(8):课文第三小段写罗马统帅处死奴隶的故事,如果放到第四小段后面来写,读起来就没有趣味了。

  师:为什么?

  生(8):先写奴隶在死海里屡淹不死,这样就在读者心里产生了疑问,难道真的有神灵保佑吗?急于想从文章里去寻找答案,文章就有了吸引力。如果先写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再写奴隶屡淹不死,就不会有这种效果了。

  师:说得好!我打个比方:你请别人猜谜,如果先把谜底告诉了对方,他还会有猜谜的兴趣吗?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会写文章的人,常常能设置一些悬念,引起读者的疑问,这样的文章就比那些平铺直叙的文章有吸引力。这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知识小品的文体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的聪明和自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后还有一点时间,我还想出个难题考考大家,这可是个“高精尖”的大难题,你们如果这个问题也能解决了,我就真正佩服你们了;如果你们怕难,那我们来读几遍课文就算了。

  生(七嘴八舌):我们不怕难……

  师:好,那现在我就宣布这道难题了?生(七嘴八舌):宣布好了……

  师:宣布之前,请同学们先把课文最后一段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课文最后这一段说死海数百年后可能干涸,我先问你们,作者推断的根据是什么?

  生(1):近十年来死海每年水面下降40到50厘……按照这样的速度下降,死海数百年后自然会干掉。

  师:那么,死海水面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生(1):因为这里炎热干燥(师插问:你怎么知道?)地理课上学到过,课文里也说“艳阳高照”。因此死海海水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蒸发多,输入少,所以海水每年下降。

  师:说得很对。现在请大家听好了,我出的难题是:按照作者这样推算的思路和方法,死海真的会干涸吗?

  生(2):我认为死海数百年后不可能干涸,因为到那时科学比现在更加发达,人类肯定有办法救活死海。

  生(3):我认为他把老师的问题理解错了。我理解老师的意思是……(语顿。师插话:我知道你理解我的意思,不要急,慢慢说)老师是问按照课文作者的办法推算,是不是一定会推算出死海会干涸的结果。

  师: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感谢这位同学把我的意思解释得十分准确。(对生<3>)那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生<3>不语)看来有点为难你了。这样吧,我把问题再具体化一些:死海海水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是作者认为死海将会干涸的原因,你认为死海的蒸发量是不是一个不变的常量?生(3):不是。(师插问:为什么?)在雨水多的年份蒸发量就会减少。

  师:请注意,天气变化或地壳的变动等等这类偶然的因素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以内,何况死海盆地的气候干旱少雨,全年的降水量加在一起不过50-60厘米。刚才你把我出的难题解释得很好,怎么自己倒忘了?请你从作者计算的思路这个角度去思考:即使按照作者的计算,死海的蒸发量会不会变化?

  师:啊,好多同学都举手了,看来都找到答案了。请大家把手放下,让他(指生<3>)再想想,他很聪明,我相信他很快就会想出来的。

  生(3):蒸发量也就会变小

  师:为什么?

  生(3):死海的海水每年下降,死海的面积也会逐渐缩小。

  师(向全班):大家说说,海水的蒸发量和海面面积是什么关系?

  生(众):正比关系。

  师:既然死海海水的蒸发量随着死海海面的逐渐缩小而减少,那么结果会怎样呢?

  生(3):当蒸发量小于约旦河水输入量的时候,死海就死不了了。

  师:不一定要等到“小于”的那一天,再想想。

  生(3):等于。

  师:对啦!当死海海水的蒸发量等于约旦河水的输入量的时候,死海就死不了。当然罗,那时的死海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无边无际,波涛起伏,而是死也死不了,活也活得不像样,这是一种什么状况?

  生(齐):半死不活!(笑声)

  师:对!就是半死不活!同学们果真智商很高,这个难题也没有难住你们。不文章

  文章

  过,死海究竟会不会死,恐怕不是一个计算的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事实上,造成死海海水连年下降的原因,不全因为海水的蒸发量大,更主要的是人为的原因:以色列和约旦大量截流约旦河水用于灌溉和城市用水,致使约旦河输入死海的水量越来越少。这一严峻的事实已引起不少科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忧虑,一项名为“让死海继续活下去”的活动已经开始。死海处于地球陆地的最低点,人称“地球的肚脐”,不仅有独特的旅游景观,而且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物资源,尤其是氯化钾和溴。同学们虽然没有去过死海,但我相信大家都关心地球的命运,为此我建议大家用我们的智慧参与到“让死海继续活下去”的活动中去。请回去做两件事:一、上网搜索关于死海的资料(建议用www.Google.com搜索引擎);二、参考、运用网上资料,以《救救死海》或《死海不能死》为题写一篇文章,为拯救死海进行呼吁,或提出拯救死海的办法、建议。当然啦,我们的文章救不了死海,但至少可以表明我们关心地球命运的立场。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长大后都能够成为一名自觉的环境保护主义者。

  师:说得真好!同意的请举手。(全班举手。教师板书:趣味性)知识小品除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以外,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它介绍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符合科学原理的,请大家也用一个“性”来概括。

  生(七嘴八舌)科学性!

  师:完全正确!(师板书:科学性)现在请一位同学给三个“性”排个次序。

  生(4):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师插话:这样排列的理由呢?)因为知识小品首先是介绍科学知识的,其次,它介绍的知识必须是符合科学原理的,趣味性没有前两个性重要,所以排在最后。

  生(5):我也同意这样的次序,但他说趣味性不重要,我不同意。

  生(4):我是说没有前两个重要,没有说不重要。

  生(5):我仍然不同意你的意见。因为,一篇知识小品如果科学性、知识性都很强,但一点趣味性都没有,大家不要看,科学性、知识性再强也没用。可见趣味性是最重要的。

  (学生纷纷议论,莫衷一是)

  师:请大家静一静!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很分歧,想听听我的意见吗?(众:想!)我认为,对知识小品来说,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板书:本质属性),因为作者写作知识小品的根本目的就是向读者介绍科学知识,如果没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知识小品也就不存在了;趣味性则是它的重要属性(板书:重要属性),我基本上同意他(指生<5>=的意见,知识小品是一种以传播、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文艺性说明文,它是写给一般读者看的,当然要写得读者爱看,因此特别讲究趣味性,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同学们还有别的意见吗?(稍顿)看来大家同意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刚才讨论的内容总结一下。谁来?生(1):知识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是一种文艺性的说明文,它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知识小品的作用是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文章

语文教学反思13

  一、学生在玩中学语文,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在识字方面,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出价值。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法。

  二、书写指导,强调观察细致,书写规范。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

  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的程序:读字时,让学生发现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提醒老师,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效果明显,上周的书法比赛中,8个班一等奖16人,我们班占了6人。

  三、阅读教学,强调有层次的读书。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

  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

  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

  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大胆画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四、学生学习能力形成,提倡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将玩引入课堂,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在探求语文教学进程中,我力求将讲堂转变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一天上课时,宋奕彤突然感慨:老师我好喜欢上语文课,好有趣。为什么你的语文课这么有趣?能让小朋友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很满足。

  以上是我这学期的一点反思,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寻求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反思14

  美具有规范的本事,但它既不是任意的,更不是强制的,而是顺其自然天成的。这种规范,是自然与社会向统一的自由造型。正是自由这个目的把人性、美和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教育和美有着共同的冲动,那就是把自由赋予人,在这个目的面前,它们又互为手段。在教育的王国里,也像在美的王国一样,遵循着“经过自由给予自由”的基本法则。

  本课中,在欣赏钱塘潮之美上,教师给听众最大的印象即在于此——他不是经过强制的手段,经过外力把美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品读、感性的材料(录像),点拨、引导,把学生关于潮水、关于壮观的审美经验挖掘出来,自我感受和欣赏钱塘潮之美,并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

  教育是美的实践外化,美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性趋向于引导人走向自由、完整、全面的发展(这正是我们此刻的学生所最欠缺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该课文是审美教育的典型材料,该教师也充分发挥了自我的审美素养,经过读、听、看,在课堂上很好地营造了审美的氛围。

语文教学反思15

  今天刚教完第一课《春笋》,姑且不谈课的成功与否,我感到自己在课堂上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进去。其实,这节课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首先感到满足的是 ,在这节语文课上,我与学生都获得了一种情感的体验,这应该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下面具体来谈一谈关于这节课的得与失。

  首先,图画具有直观的,形象的特点。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既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对课文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将春笋如何醒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在春风、春雨中,一节一节,向上向上快乐地成长形象地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亲自前往看一看,读一读的兴趣,为有感情地朗读开启了成功之门。

  其次在指导朗读这方面,我注重了“读中感悟,悟中朗读”。读分成三个层次“读通、读懂、读好”,读通是第一课时达到的目标,“读懂”“读好”是第二课的教学目标。而“读好”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因此要在读中感悟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要让学生先自己读,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进而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读,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这样朗读的效果比较明显。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不足。如课堂节奏没把握好。低年级教学,识字写字应该是重要一环,但这节课最大的失误就是最后给孩子写字的时间太短了,没有达到真正训练的目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总结,不断提升。

【语文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考试语文的教学反思12-02

语文寒号鸟教学反思12-23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12-18

职高语文教学反思12-28

语文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12-21

语文的教学反思 15篇12-20

语文《找春天》教学反思12-15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12-13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