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29 08:22: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5篇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对角的认识过程中,先通过观察主题图,找出角。再让学生观察具体实物上的角,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形成对角的初步认识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再通过摸一摸,形成对角的直观感受如:顶点是尖尖的,有两条直直的边等。最后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回顾整个备课到上课的过程,我深深地感到,只要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及需要来备课、上课,相信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给他们一个能自由发挥空间,也许他们会学到更多超越书本的知识,勇于探究新知的自学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锻炼。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2

  三角形是生产、生活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图形之一。它又是最常见的多边形。我们对其他图形的研究通常都是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利用三角形的性质去研究。因此三角形这一章是平面几何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又由于几何通常运用逻辑推理方法研究问题,本章教学同进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任务,是学生学习推理的阶段,也是几何入门的阶段,学生在小学时虽已接触过一些图形知识,但主要以几何量的计算为主,很少讨论图形的性质,因此,初二数学教学中历年来都存在一个几何“入门”难的问题,由此可见老师教好这一章,学生学好这一章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数学课上,学生往往只注意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连结这些知识的观点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都可以随时随地用它们去解决问题,在培养智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出概念、性质的能力,对知识进行分类,系统化的能力;也包括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矛盾转化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习八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纸、硬纸条、图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先一起玩一个摆小棒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好,现在拿走一根,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读,然后请学生读一遍。)

  二、新授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呢?谁来说说?(让学生自由地讲,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说)同学们都说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老师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你们说说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

  (一)动手探索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许多物体表面的角,好,我们现在来试一试画一个角或做一个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硬纸条、图钉、彩色纸、尺子,还有白纸。如果你对角感觉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汇报,小结

  师:刚才有的同学做角,也有的画角,都很认真,那好,谁来说说你感觉角是怎么样的?(头尖尖的,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想问一下,刚才用硬纸条做角的同学,你们的角可以活动吗?角是怎么变化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可活动的角,角张开得大,角就大,角张开得小,角就小。)

  师:用纸折角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则大)

  师:画角的同学呢?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谁画得比较好呢,上来展示一下。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做角、折角、画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种不同的角),你们发现了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三)结合实践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所做的和所讲的都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请教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吧,请打开课本第39页,看第三行三个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课件显示第一个角,教师点顶点,问:角的这部分是什么?然后点边,问:角的这部分叫什么?点另一边问:这又叫什么?

  出现另两角,问: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叫角的什么?

  电脑显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请大家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呢,找出来,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

  师:好,下面谁来说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做活动角的学生上来讲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小结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认识了角是怎样的图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五)画标准的角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下面再来画一个标准的角。你可以先看书再画。

  (教师巡视)

  师:请画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讲给同学们听你是怎么画的。

  师:你画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教师标出来,将之当做板书)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按这个同学的方法再画一个更好的角。

  师:大家真能干,又学会画角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学的知识。

  三、练习

  1.辨别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为什么?(图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一下两个角的大小。(图略)

  3.数出下面角的个数。(图略)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准备此课前我就查阅了这课以往的教案,但都觉得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摒弃了以往从头到尾牵着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习。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学习。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4

  新课标提出,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应该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及应用过程中参与实践活动。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的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识。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年级学生爱玩、爱动。我在教学中为他们创设操作情境,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教学生利用活动角演示其大小变化规律时,我先放手让同桌自己试着用活动角拨角,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演示活动角,让活动角演示变大、变小的过程,这时教师提出:两根硬纸条叉开的大了,角就怎么样,两根硬纸条叉开小了,角又怎么样了呢?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向学生渗透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的关系。学生从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课堂练习是要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兴趣的广阔天地。本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将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这个练习设计成为一道请你来当当裁判员的.游戏,这一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对角的特点加深了理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猜猜下面图形有几个角这个练习中,我把一颗颗智慧星覆盖在图形的一角,谁能猜对这个图形有几个角,智慧星就跟他交朋友。通过这种竞争性的练习,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观察、实验演示等方式,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房间一角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5

  元角分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安图县永庆乡中心学校 王海燕

  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人民币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了解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一、注重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三、突出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6

  前期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感觉学生对角的大小掌握不是太好。究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此,这次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我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力争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试图找到一种既省时又实效的好教法。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课始我用课件“红角和蓝角的争吵”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在提倡生活数学的今天,何不......我惊喜的'实践着我的新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

  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

  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

  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

  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

  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

  生:没有。

  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

  师:你的腿变短了吗?

  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

  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有没有变长或变短?

  全体学生哄笑:没有。

  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对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7

  星期一匆匆从湖州赶回来,一堆棘手的事情等待去完成,包括星期四的公开课,这也是本学期数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此次湖州执行学习了几何画板,因此此次开课选择了《角的初步认识》,一节几何课,也让自己尝尝鲜。首次尝试用几何画板上几何课,也是很值得回忆的。

  一、由熟悉的图形引入

  备课前翻阅各版本教材,多是由操场情境引出角,这样安排确实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形象。但我的这帮孩子们,这个学期才见到素未谋面的操场,且生活经验缺乏,能按老师的要求乖乖地、准确地找出角吗?既然数学教学要摸清学生已有基础,于是,我基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有角的图形的基础,选择以“露出角,猜出背后的图形”为切入口引题,并从图形中抽象出角。

  二、运用口诀,简化难题

  朗朗上口的口诀,有时可以将复杂的步骤简单化,学生也喜欢。在本课中,我想了两个口诀:①当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我出示“角有一个尖尖点,它的名字叫顶点;角有两条直直线,它的名字叫做边”,突出角的尖尖点和直直边;②在画角时,也出示了一个口诀,简化步骤。平时在教学中我也常用口诀,比如在算进位加、退位减时,编出了一个顺口溜,学生学得很开心。

  三、巧用画板,变不可能为可能

  以前在执教《角的分类》时,一直纠结于在PPT中如何让边旋转起来,而今运用几何画板,一切都显得轻松了。①两条不相交的线,想要变成角,直接拖动来得更简单,就不需要PPT的.动作路径;②利用不同角度旋转,让角不断改变朝向,但始终是角,通过直观对比感知,深化角的本质特征;③设置旋转,让角随意变大变小。通过两角比赛,让大小比较富有生命力,在几何画板的依托下,能让学生大脑中建立角的大小观念。

  当然,遗憾总存在于课堂中,由于准备匆忙,课堂必备的语言没有用心思考,思路也有些混乱。

  ①内容安排过密,学生学起来并不轻松。

  ②忽视学生独立参与活动的细节。

  ③练习有些难,可能想让练习设计的出彩,却忽略了学生的能力。

  反思也点到即止,匆匆而过,此次开课有欢喜亦有汗水。

  首尝画板之喜悦,意犹未尽;

  首见学生之配合,难能可贵;

  首当其冲之课堂,犹为珍贵!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8

  课堂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活而不乱”,教师要掌握好“度”,适时“放”、适时“收”,不能一味地“放”。教学环节的.次序不能颠倒,否则不能达到欲期效果。

  本节课,按照“摆角、拼角一一演角--折角-一观察感受角--画角-一角名称”的顺序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步步深化,效果较好。一节课,至少要有一处创新,否则会听之无味。

  不足: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如果在拼摆的活动中加一项: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什么图形?三根呢?(三角形)两根呢?(什么也不能摆)教师可指出:这样摆成的图形叫-一角。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错误吧。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9

  成功之处:

  反思这节课,我能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这节课的尝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生活经验,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含义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当中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在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等活动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亲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评价学生让他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利用学具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不够准确,预设的活动没有按时完成。

  2、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0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可以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1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突破不好,为进行补救,我又自制了教具进行了突破。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2

  认识角这一课,听说是很经典的老课例,作为二上,其实有着不小的压力,现在就这一节课的反思做一个梳理。

  1,经过了仔细研读教参,教材以及从贾老师的一上中学到的亮点。

  特别是课研讨。最终经过整理确定了上课思路和流程。较满意的地方是思路还算清晰明了,有层次感。但是本节课学生操作活动较多,如何能让学生的操作变得更有意义和有层次?充分发挥操作的意义,尤其是折角的`部分,我就一直让学生折,没有实际意义。这部分的处理不够好。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对这部分没有真正分析透彻,他想传达给学生的思想和知识我没有理解。

  2,教材的重点部分如何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掌握的还算扎实,揭示角的特征也是引导学生看,摸,总结,在学生说到角都有两条线时我画了两条弯曲的线,由此学生意识到这不是角了,从而探究出角的两条线是直的。这两部分教学都还算满意。但是在难点部分,节奏没有掌握好,难点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开程度有关这个知识点教学还有待加强。由这点处理的失败我想到一,我预设的不到位。我没有很好的了解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过好的却不现实的预设了他们的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致于在备课时这部分我没有花费很多的时间,没有预设到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开程度有关我该怎么引导或者怎么揭示。果然课堂上学生只是意会却表达不出来,我手足无措。所以预设和了解学生很重要。同时教师的课堂灵敏性也是至关重要。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我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入手,在考察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简单平面图形,并从一部分图形中引出本课的主角:角。

  接下来是很多师生互动的环节,如让学生上讲台,大屏幕的图形上指一指哪里有角,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很想自己找一找角。由组长分发已经准备好的三角尺,孩子们每人都有机会找角。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学生自己探究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在反复说清角的组成以后,通过一个简单的判断题,考察了全班的掌握情况还是非常不错的。

  第二个动手操作是让学生自己做一个角,并尝试把角变大或者变小,学生操作起来没有问题,但是问他们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时,由于二年级孩子所了解的词汇有限,他心里很明白但是表达的并不清楚,这对孩子来说是个难点。我通过反复操作,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张开的大小有关,并在两个边长不同但是张开大小一样的角的帮助下,完成了另一个难点的学习,再通过小手表和大挂钟的对话,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第三个活动是用纸自己折角,还有画角,整节课下来,我通过四个比较大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角,了解角,到最后可以画出角。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很舒服,孩子们可以在我的引领下,把学具按照要求收放整齐,语言表达也还不错,最重要的是,我没有把知识强加给他们,我们是在互相探讨中学会了关于角的知识,回到班级里,我得到的反馈也是不错的,孩子们对这部分内容学的很扎实。

  这也给我一个启示,很多常态课是需要给孩子充分发挥的机会的,老师不能嫌麻烦就剥夺了孩子的动手学习的机会,要知道,他们自己动手探究来的知识,远比我们直接告诉他,要学的扎实的多,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展示自己。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4

  教学完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级下册的8个单元知识的难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认识排在后面的。但真正教完后感觉到,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些易错点和重难点。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习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习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习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3。学习习惯不到位,老师的要求有了,但是检查还不够严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课中,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质量的进行练习。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5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

  “三角形的认识”是新课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的延伸。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P82页的例3,教学难点是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和探究三角形三条的关系。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一些动手实践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静态为动态

  三角形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辨别和概括这两种心理活动,所以,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抓住学生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或用学具摆出一个三角形,并进行展示。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比较,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二、 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抽象为具体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①课前准备4根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②把小棒看作线段,任意选出3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③提出问题“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由这一个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分析数据。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 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混浊为清晰

  在讨论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用10厘米、6厘米和4厘米围成了一个三角形。一时之间课堂上同学们就 能与不能争论开来。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立刻冷静下来,让全班的学生选出这三根小棒围围看。结果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都是用吸管或是较粗的小棒来围的,这就使误差增大了。于是我先让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来说说理由。

  生1:6厘米加4厘米等于10厘米,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生2:把4厘米和6厘米连接起来的话,就和10厘米重叠,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两位同学的发言并没有使他们信服,于是我借助了这两位同学的小棒让他们在投影仪上展示,结果发现真的是无法围成一个三角形。接着我又借助投影仪演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两边之和与第三条边相等,不能围成三角形”。

  反思:从本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解决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才能敢于大胆表达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的问题,想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也正是经历了从混浊到清晰的过程,学生才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探索成功的喜悦。

  从多次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当当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在学生感到“柳暗花明疑无路”时,他才巧妙地“拨开乌云见月明”,让学生眼前“豁然开朗”,只有这样的帮助才是促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5篇】相关文章: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01-05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19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01-24

认识圆的教学反思01-23

《认识固体》的教学反思01-10

认识地球的教学反思12-30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12-24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12-22

《角初步认识》说课稿12-27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