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15 20:44: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

  今天我执教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的,感受很深。

  首先,在识字方面,我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进行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这样几个识字环节:如,在教学瑰丽无比的“瑰”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查字典找到“瑰”的解释为?一种像玉的石头珍奇,再在这个基础上播放“瑰”字作为形声字的字理解进行识记,又如:在指导学生识记“岩”和“虾”时,我出示“岩石”“大龙虾”等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利用图片区分多音字“参”,采用随文学字的同时,出示图文,旁注拼音,易于学生理解。在写字方面,我在课堂最后5分进行写字教学,出示田字格字“浅和挺”,让学生自己先观察字形结构,再引导书写,要求学生书写做到规范、工整力求美观。

  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方面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在教学“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一段时采用各种方法理解海水的美和呈现海水色彩不同的原因。比如,在理解“五光十色”这一词中,要求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替换成什么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公园里的花儿色彩多,民族学校的服装绚丽多彩等对比,这里是否可以换“五颜六色”?从而理解“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等只是指颜色很多,而“五光十色”说明在太阳的照耀下清澈的海水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从而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生活中你还见过有哪些事物是五光十色的?接着出示图片:城市夜景灯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可以使抽象的词语变为形象的事物,易于学生理解。又如,在教学“绽开、懒洋洋、威武”等词语时,我花儿展开的各种形态的图片,以及军人英姿飒爽的图片,让学生先形象感知,接着三个学生上台表演相应的动作,比一比谁做的更好。通过这样演一演,比一比的动作让学生理解新鲜感的词语,学生易于接受。另外,我还让学生展开想象海参还有可能在干什么?充分让学生体会海底生物的有趣。

  再者,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我在新授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动笔圈画课文中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不仅锻炼了学生检索、查找、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课文的内容。

  最后,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读出海水的美,海底生物的有趣,以及大龙虾的威武。

  当然我也知道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指导写字的时候,“笔随话行”还不够明确,整节课更多的是我在讲,学生的课堂活跃气氛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总结教学经验,多学习,多实践。希望能够在研读新教材和课堂教学方面多下一点功夫。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2

  《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该组课文专题为“壮丽的祖国山河”。课文主旨是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意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结合三年级学生特点和本文特点,我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精心设计导语。

  本文是写景课文,我就把导语的风格定为“风景游览”,引领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激发欣喜、赞赏之情。 (映示“中国地图”)在距海南岛东南约180海里处,有一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岛屿群,像颗颗明珠洒落在三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那就是神秘而美丽的西沙群岛。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游览——(读题)富饶的西沙群岛。

  二、关注语言段式。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4自然段先总写鱼成群结队穿来穿去,显得很多,再连用四个“有的”及比喻的手法分述鱼的各种形态,突出“好看极了”,最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鱼多得数不清:“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样的段式构思缜密精巧,是学生写作的极好范例,教学时,我们应重点关注,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课文的意境中去。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映示第4自然段内容)好好读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鱼很多呢?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映示海底世界鱼儿畅游的视频,配上悦耳欢快的乐曲,将学生一下子带入鱼的乐园。让学生边观察边仿说: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在学生仿说以后,我们可以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句式:“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提问:“在西沙群岛的海里,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吗?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学生感悟到这是用夸张的手法来体现西沙群岛“富饶”这一特点后,追问:“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表示某个地方某样东西很多么?”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三、注重“以读悟情”,努力强化文章的感情色彩。

  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地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配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更加深了对西沙群岛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引领着学生们去欣赏,去朗诵,去体会,去感悟,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口去读,用自己的脑去想,给了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同时,还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更有利于对知识的领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和不到之处,如我因怕时间不够,给学生思考和朗读的时间不充分,还有教完后,觉得没有联系第四自然段的段式结构及时安排一个小练笔也是一个遗憾,今后还有待改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3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写景的文章,用词非常优美,生动,鲜明。作者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说明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及物产的丰富,学习优美的句子,积累好词佳句。

  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上的是第一课时,本课以朗读和学生理解为主,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西沙群岛海面美丽的风光和海底丰富的物产,对西沙群岛有个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件,使学生直观看到西沙群岛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感叹美的同时,引出海水为何五光十色的原因。然后出示海底海洋生物的图片,根据学生喜好,逐个讲解珊瑚,海参,大龙虾,鱼的美及多,请全班女同学带着愉悦的心情读出珊瑚的美,男同学展示大龙虾的勇猛,威武,全班一起做懒洋洋的海参的动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西沙群岛丰富的物产。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领读,学生自渎,个别读,同位互相读,男女生结合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仅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让大家感觉自己仿佛身处西沙群岛那么美的地方,引出对西沙群岛的喜爱,延伸出为什么喜爱,拓展出自己的感叹之情,增加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都是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引领着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朗诵,去体会,去感悟,给学生自由感受与发挥的空间。

  在讲课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失误。

  第一,在设计"鱼"和"渔"的区别时,感觉没有讲透彻,讲明白,只是让学生看了解释,然后找学生填了空,没有及时把学生的反馈再加以解释,使学生更容易明白,更容易理解。讲完区别后,没有把查字典的好习惯告诉同学,希望同学以后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词,可以先查字典解决,自己当个小老师。

  第二,领读设计比较少,领读时激情不够,声音不够洪亮,语调抑扬顿挫不明显,无法引起全体同学的共鸣。

  第三,在讲第四段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时,应该找出比较好的句子大家一起齐读,让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积累好句。

  第四,板书前没有很好的预设,致使板书有些拥挤,不够美观,而且字体有些小。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4

  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她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文本语言优美,流畅。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首尾照应,条理清晰,是很好的教学范例。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设计学案时,我就本照着这个思路,想立足于思,于活,力求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讨论理解课文时,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贯穿始终,让师生在与文本,在生生,在师生的对话中,碰撞摩擦,逐渐开出智慧之花,最终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导入之后,我就让学生展示交流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和图片,这不单单起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宽知识面,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尝到了利用网络学习的甜头。培养了网络学习的能力。

  识字的环节,我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联系上下文,辨析字音、字义。并要求组词,联句,体现了中低年级的教学特点。让学生明白了字词句的学习方法,课堂的语文味浓厚。让单调的识字环节,变得富有灵动性,充满美感。

  本课的学案设计和实际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读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小组推荐读,比赛读,单独读,挑战读,配乐范读等,学生在读后,给予了及时的点评,这里点评者,主要是学生,老师负责纠正学生在点评时个别不当的词句,以及点评不到的地方的补充。读的好的给小组加分,点评精彩的也给小组加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孩子们读的太好了,我一次次被他们充满激情的精彩朗读感动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精彩花絮不断出现。

  经过反复诵读,学生基本把握了课文内容,此时,我提出了第三个重要的学习目标:读了课文,你对西沙群岛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此时提出这个问题,已是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地回答道:美丽、富饶。我及时的表扬他们,并指出,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就是本文的中心句,请小组合作讨论:围绕这个中心句,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你最欣赏哪些段落?为什么?问题一出来,小组讨论再次掀起高潮。在展示回答的过程中,答案逐渐被完善,学习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

  最后,我让学生模仿本文,围绕中心句,“公园里的花真美啊“写一段话。从学生那洋溢着会心的微笑的脸上,我知道,他们掌握了这种方法。有一个孩子这样写道

  公园里的花可真美啊!你看那花,各种颜色都有,黄色月季花像小太阳。红色的玫瑰像害羞的小姑娘。白色的茶花像花仙子。还有一大片紫色的小花挤在一起,像天上掉下的一片紫色的云!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5

  下面,我主要对执教中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进行反思总结:

  一、领悟布局谋篇的表达方法

  ⒈领悟课文“总起—分述—总结”的记叙特点。全篇文章可按“总、分、总”的记叙顺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第二段是分述,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第三段是总结,写守卫在岛上的英雄儿女必将使西沙群岛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⒉领悟作者表达方法上的构段方法。

  ①第二自然段为“因果段式”,也即“因果结构段”。这一自然段先讲结果,后讲原因,即一、二和三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小段,一般分为两层,一层写原因,一层写结果,概括段意时一般应抓结果部分。

  ②第三自然段为“并列果段式”,也即“并列结构段”作者用三句话分别描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每句话都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海中生物,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排平列,不分主次,共同表达一种意思,这种构段关系叫“并列式结构”。

  ③第四自然段为“‘总→分→总’段式”,也即“‘总→分→总’结构段”。这一自然段介绍海底的鱼,先总述鱼“成群结队”突出鱼多,再分别叙述各种鱼的样子;最后总述“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④第五自然段构段方式同第三自然段。

  ⑤第六自然段为“‘总→分’段式”,也即“总→分’结构段”。这一自然段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几句话的顺序是:“鸟的天下” →树多[这是成为鸟的天下的原因] →鸟多[树多必然鸟多] →鸟蛋多[鸟多必然鸟蛋多] →鸟粪多。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的“鸟的天下”。

  ⒊本文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第七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二、领悟生动准确的表达方法

  ⒈修辞方法的形象贴切。①比喻,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②拟人,如:“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③夸张:“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讲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⒉关键词语的准确运用。如: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再如:第四自然段主要抓住了鱼的种类多、数量多、形态美等特点来写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多得数不清;数量大:成群结队、一半是鱼;形态美:不满色彩条纹、头上长簇红缨、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眼睛圆溜溜、身上长满刺儿、像皮球一样圆。

  总之,本课执教时,能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充分运用好《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例,让学生习得写作地方法,并让学生运用到《语文园地六》习作练习中去,且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6

  教学过程要扎实,效果要落实,但这并不是说教学时要呆板僵化。相反,教师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扎实和教学效果的落实。这是由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有许多需要理解的词语,在教学的方法上则尽量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例如:“岛”、“岛屿”、“屿”、“群岛”四个词语用一组板画演示,使学生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了直观的了解;“海防前哨”是让学生观看我国版图时结合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的特点来理解的;“珊瑚”、“海参”和“大龙虾”是让学生观看图片来理解的;“绽开”和“蠕动”两个词是联系生活实际用手演示来理解的;“威武”一词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拣不完”的“拣”字的意思是让学生查字典与“捡”字对比来理解的;“鸟的天下”是让学生说近义词,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富饶”一词的意思是先理解抽象的词义,然后结合对全文的阅读,逐步增加学生对“富饶”一词的感性认识;“五光十色”一词的理解,则是先与“五颜六色”对比,区分异同,再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来理解。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在理解词语、理解课文的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课文言语中所表现的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赞美。

  学生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他们的心灵被课文优美的言语深深地打动了。这样的教学,就把对学生心灵的培育与对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一个过程之中了。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7

  教学时,我选择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写鱼多的一个句群作为突破口。在学生明确了这个句群的总——分——总关系之后,即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总——分——总”段式这一知识的关键处——分述部分: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分述部分,想一想:分述部分是怎样写出鱼多的?

  生:写鱼的各种样子。

  师:写出了西沙群岛一带海里所有鱼的样子吗?

  生:不是。只是举了一些例子。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它是说“有的……有的……”什么样的鱼怎么样,什么样的鱼怎样。

  师:很好!老师为你高兴。你发现了一种分述方法:举例分述法。举例可以用“有的……有的……”句式,也可以具体说几个事物。

  “总——分——总”]段式的知识点,应该包括“总——分——总”关系和分述方法两部分。教学中,后者往往被忽视。这位教师对教材和大纲领悟较深,抓住其间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不少总分关系的课文和段落,它们的分述部分,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分述的呢?请同学们来回忆、分析、总结一直。不清楚的可以相互提醒,也可以问老师。

  (师出示已学课文中的句群)

  生:《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举例分述。

  生:《一定要争气》是分时间分述。

  生:《赵州桥》是分几部分分述。

  这个环节很有“瞻前”意识。在前册教材中,学生已在不少课文中接触过“总——分——总”关系的段落,但却对分述方法认识模糊。此时,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么多分述方法,是由于教师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从而激励学生自由探索,乐中求知。

  师: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填空。第二题需发挥想象后再描述。

  1、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有(),有(),()鸟(),()鸟。

  2、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清晨(),黄昏(),到了晚上()。

  这种练习设计,是“顾后”的表现。既让学生获得知识马上运用,进行强化,又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既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激活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8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好文章。特别在当前,更是对学生进行“热爱蓝色国土”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底”几个方面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富饶的特产,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具体感受、欣赏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了解文章构段上的一些特点。本文所描写的南国风光虽然很吸引人,但毕竟西沙群岛离我们这儿太遥远,如何使学生对西沙群岛特有的风光和物产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而有更深的感受与体验,同时,在理解课文与积累语言方面做得更扎实?这成了我备课前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刺激物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此,上课开始,我就播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西沙群岛的风光片,并配以课文的范读,让学生对本文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这样,既为全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问学生: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这既是对学生了解情况的反馈,又自然的补充了课题,找出了文中的两个中心词“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自然地引出课文第一段。

  二、运用多媒体,加强视觉感受,加深体验。

  课文中所描写的海龟、贝壳、鱼类、海鸟等生物,作为远离海洋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他们又对这些充满了好奇,多媒体的运用帮助学生对这些生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使得他们对课文抓住生物特点写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整体朗读,感知大意

  在这个环节中我把词语按照它们课文中的位置分成四块内容,检查了词语的朗读情况后,然后让学生猜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分,答案在课文中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反馈时学生就较为容易的找到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理清了课文的条理。

  四、渗透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教学比喻句不要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

  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的“高”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要告诉学生,夸张要注意可信的“度”。对以上重点句的教学,要讲清特色,教给方法,引导灵活迁移,切不可只满足于机械的模仿。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2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2课。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课文条理清楚,表达方法鲜明,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9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老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写景的文章,在新课程人教版三上年级的教材中仍旧保留了这篇课文,可见有其存在的价值。本文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底”几个方面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富饶的特产,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具体感受、欣赏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了解文章构段上的一些特点。本文所描写的南国风光虽然很吸引人,但毕竟西沙群岛离我们这儿太遥远,如何使学生对西沙群岛特有的风光和物产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而有更深的感受与体验,同时,在理解课文与积累语言方面做得更扎实?这成了我备课前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课上下来,我觉得自己的基本达成了,回顾课中比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西沙群岛的距离,我在整堂课上创设了去西沙群岛旅游观光的情境,以生动的导语贯穿整堂课。如开头“今天我们要去遥远的西沙群岛游玩,作好准备,我们出发了”,初读课文时,指出“下面我们该去了解一下西沙群岛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了”,学习“海底”部分时:每个地方都很美,让我们穿上潜水衣,潜入那五光十色的海水中,去寻找那些有趣的海底生物吧……这样的情境创设很能吸引三年级的小学生,课堂上他们对西沙群岛始终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学习积极性很高。

  二、运用多媒体,加强视觉感受,加深体验

  课文中所描写的海龟、贝壳、鱼类、海鸟等生物,作为远离海洋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他们又对这些充满了好奇,多媒体的运用帮助学生对这些生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使得他们对课文抓住生物特点写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恰当处理教材,加强语言实践

  在课堂中我多次根据教材的特点安排了语言实践,如在学习“海底”段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用打比方的方法说说其他鱼的样子。又如在学习海底生物部分时,让学生自读文本后,选择一种生物,配上动作为喜爱的海产品作个自我介绍,学生情绪高涨,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语文知识,培养了能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0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好文章。全文围绕题眼“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

  由于西沙群岛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比较遥远,为了便于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我们的学习氛围之中,课前我布置了如下的预习:

  1、上网查找西沙群岛的相关资料,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和风光特色。

  2、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西沙群岛的优美的句子和词语,请你摘一摘,了解他们的含义。

  课前了解,发现孩子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谈论西沙群岛头头是道,感谢现在多媒体的时代带来的好处。课堂上我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做到两个突破:突破句群语段中句子之间的结构特色和逻辑关系,使题眼具体化;突破句型句式的修辞特色和表意功能,揭示文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性。同时,又要做到两个突出:突出“大纲”要求的中年级以段的教学为重点;突出语文教学以语言训练为重点。

  一、横向抓句群,悟出规律。

  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训练重点,本文中句群种类多,所以课堂上我比较注重进行句群结构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其特征,掌握由句子——句群——段落的组合规律,明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是总——分——总句群,属总分句群的一种。这一段主要写西沙群岛的鱼,通过两方面来写“鱼数量多,种类多”。难点是让孩子们找到总的来说明这两个方面的句子,也就是这段话围绕的中心句。所以我以学生读得方式,先让他们找到从哪几方面来写鱼的。反过来找中心句就好找了。

  文中第三、五自然段是并列句群。如第一自然段,分别写珊瑚、海参、大龙虾,这些动物生活的地方同在海底。第五自然段分别写了贝壳和海龟,它们同在海滩上。

  文中第二、六自然段是因果句群,在朗读课文,理解海水颜色瑰丽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尝试用“之所以……是因为……”的方式和“因为……所以……”的方式来说说海水颜色变化的原因。

  二、点上抓语句,引导迁移。

  1.把概括性句子写具体。

  (1)“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是概括性的一句话,如果把它当作总述句,随后从贝壳的大小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体了。

  (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静态的概括的描写,其后补充具体的颜色,并写成动态,句中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就具体、形象得多了。

  2.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 教学比喻句不要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

  3.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的“高”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要告诉学生,夸张要注意可信的“度”。对以上重点句的教学,要讲清特色,教给方法,引导灵活迁移,切不可只满足于机械的模仿。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1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孩子们面临的是阅读与写作要求的提高,面对这种转变,多数孩子是惘然失措的,如果老师不注意,往往会陷入以下误区:

  一、还停留在低年级阶段,过于帮扶,还像保姆一样当知识的喂哺者;具体表现:阅读课的分析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讲,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是十足的以己度人。这样的教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1.学生因为不用动脑动手,只是被动地接受,根本没经过自己的劳动,所以印象不深,掌握不牢是正常的现象。

  2.学生的阅读技能根本没得到培养。

  3.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高估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没站在学生实际年龄的高度也没了解学生的学识水平,只是单凭教者的视点去学生的看问题,站在成年人的高度去臆测学生的需要。具体表现:

  1.对学生到底不懂什么根本不清楚或者干脆视而不见,把他们当作已经具备一定理解力的成年人。

  2.不交代任何阅读方法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3.误解以读代讲的作用,只让学生毫无目标地拼命读。

  这种教法的弊端:因为教师没正视自己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所以,学生只能茫然地去摸索,仿如黑暗中行走,没有方向。当然,学习的收获,有效课堂的建设,更是无从说起了。

  三、阅读与写作生硬分离结合,都说读懂一篇文章是吸纳,能写一篇文章是倾吐。如果写文章是树上开出的花,那阅读就是泥土里的营养。可惜的是,明白其中道理的教者,却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了他们俩亲密的关系。课内的阅读,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外,一大重要目的就是仿写的好对象。因为教材的文本是经专家选录的佳作。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文本紧贴孩子的年龄特点,学业水平。他们简直就是孩子依样画的“葫芦”。不给他们“葫芦”,不教他们如何照着“葫芦”画,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孩子,如何会写?这个过程包括了积累词句,包括了学习布局谋篇。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2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我把学习生词、了解段落大意和课文主要内容作为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

  由于我一接手这个班时,我就对他们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并且不间断地检查预习的情况,所以每当他们学完一篇课文,就会很自觉地预习下一篇课文的生词及朗读课文。这一课也不例外,我在检查时发现同学们的预习都做得很认真。有了这一基础,我教学生字时就比较顺畅了。课堂上我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有的学生用了“换偏旁”的方法,如“披”字;也有的学生用了“加一加”的方法,如“渔”字,还有的学生对难写的字提出了自己的记忆方法。

  对容易写错的生字还设计能展示书空顺序的灯片,让学生清楚生字的笔顺和偏旁。分析完字形后,我再与学生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划出课文里的生词,便于记忆。在备课时我发现这一课中有许多需要理解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字面蕴含的意思比较丰富。我则尽量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海防前哨”是让学生观看我国版图时结合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的特点来理解的;“绽开”和“蠕动”两个词是联系生活实际用手演示来理解的;“五光十色”一词的理解,则是先与“五颜六色”对比,区分异同,再结合我的课件“海水视频”进行直观理解。“富饶”一词的意思我是贯穿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海底生物、形态各异的贝壳、成群结队的鱼等,来充分感受富饶的含义,而这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所以,我比较满意的是能通过一些重点词语的教学,以点带面,贯穿全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另外,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我的提问或点拨,学生大多数能概括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也能用简单的语句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朗读的形式比较单调,以学生齐读比较多,以后我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小组读、个人读、默读等,记得有人说过:“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书声琅琅”。是的,我们应该通过诵读更凸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点燃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情。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3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学期第22课,是一篇老课文。课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

  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解决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海水、海底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

  由于西沙群岛与我们学生的生活不是很密切,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决定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充分的整合。本以为会为学生、课堂都带来意外的收获,但由于播放课件时间选择不当,使学生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图片的感性认识当中,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当学生不能很好的理出预期的效果时,作为老师的我没有从容的运用教育机智,把学生引导回来,进行文本的分析,因而忽略了文本的内涵。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一段视频的播放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但在此基础上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鱼的美丽可爱,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特别是气鼓鱼那里,没有抓住鱼 “眼睛圆溜溜的”、“满了刺”“ 像皮球一样圆” 的特点。在分析时,学生虽然对鱼有了一点感性的认识,但没有真正从文本当中体会到鱼的可爱美丽。其实这里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和教师的评价语,使学生了解到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来体会鱼的美丽可爱。还有在教给学生新的写作方法时也应该通过板书,这样就更有条理,而且与文本的分析相结合了。不过在介绍西沙群岛海里更多美丽的鱼时,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鱼的样子,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

  如果我是在对课文有了一定分析的基础上再来播放课件,然后通过课件的图片,使学生对文中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再回到文本当中,就可以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就可以更好的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4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介绍了祖国南疆海防前哨美丽的热带风光和丰富的物产。

  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读懂每一节的意思”,这个教学目标不仅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而这篇课文各段的段式结构非常典型,有并列、因果和总分关系。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把训练归纳节意作为这一堂课的重点,以朗读作为主要训练手段。

  通过反复推敲,我们进行了三次实践。第一次实践中,我们错误地将教学目标单一化,纯粹地以训练学生概括节意为教学目标,因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知识教学枯燥。将语文课上成了基本技能的训练课,语文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上。一堂课中,学生没有任何的语言积累和运用。

  第二次实践中我们虽然补充了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但学生反复无效的朗读与没有估计学生的学情而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都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没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预定目标。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我们做了第三次修改。

  1、为了解决课堂气氛沉闷,机械地进行节意训练这一问题。我们从课题进入后,请同学默读课文,说说写了哪些地点的景物。找到4个地点后,老师把所有的景物随意地摆出来,让学生按地点归类。这样做既检查了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又能整体进入课堂教学,不像第一次备课那样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为了更有效地阅读,我们将第二次实践中设计的三次自由读,前二次改为快速默读,因为学生已有了预习的基础,可以让学生一目十行地快速读,按要求找到相关内容即可。第三次让学生看着黑板上凌乱的小卡片默读,一边读,一边归类。这样的三次读只须5分钟,比原来减少一半时间,而且,读的方式不同,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我们觉得课文的第三小节结构清晰,语句优美,在整篇课文中具有代表性,学生也容易概括,因此把概括节意训练这个教学重点放在第3小节,其它小节的节意我们决定放在其他课文中有机渗透。这样做就避免了一堂课中面面俱到,结果反而什么也学不好的弊病,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2、针对教学目标单一的问题,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字、词的指导与积累运用。如在第2小节的教学时,我们觉得学生理解“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这句话是个难点。于是,我们画了三幅图,通过直观图片,使学生明白海水交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在一起的交错。又如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懒”字学生极易写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强调了这个字的字形。

  3、除此以外,我们重新设计了两次语言实践活动,把第一次由原来让学生以“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句话作为总起句,用自己的话说说美丽的贝壳,改为有坡度的说话训练,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用些修饰词,能力差的同学说得简单些也行,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言实践者。第二次是学完了课文,我们在黑板上贴了一幅海底世界图,还将一些海底动物图片贴出,让学生作小导游,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介绍画面内容,学生兴趣倍增。通过介绍,不但使学生积累的语言得以运用,更使他们自主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通过这次的三课二反思活动,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师得到了几点启示:

  1、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也就是在我们常说的课前备课这一环节里,不能只备教材,更为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情。不能以老师自己的想像来替代事实。教学目标的编制应建立在学生的学情上,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如果教师把上课作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期望学生按教案的设计来作出回答,那么学生就成了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配角,更谈不上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了。因此,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特别、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不利其成长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在三十五分钟内都能受益。

  2、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多元化,而不能过于单一、片面。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积累运用的过程,不能只注重知识上的分析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各条具体目标的达成,要服从于语文教学的整体。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大都以课目标的形式体现。叶圣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为一个圆球,形象地说明了一篇文章具有极强的整体性。我们知道,一篇课文是一个综合载体,但却不是字词句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听说读写训练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一堂语文课也是一个具有深刻的逻辑性、高度的和谐一致的整体。

  3、应关注突发问题的调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够在备课时预测的。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如果能够较好地控制课堂教学中突发的问题,其主导作用的有效性就得到了发挥。因此,我们觉得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不能紧张害怕,不能设法去防止问题的出现,而要积极灵活地去控制。先要去衡量一下这是个什么问题,是否需要花时间去解决,需要解决的要敢于放下自己拟定的教学任务,解决到位;不必花时间的可以一笔带过,避免在课堂上没了主意,跟着学生越走越远。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而是通过课堂教学中不断地重视积累逐步形成的。有了这样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课文整体总分总结构,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写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

  学习概括段落大意是课标对中年级段的一个很要求,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每个自然段的结构也不同,因此在教法上,我针对不同段落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课文2和6自然段都是以中心句引导突出景物特点,于是我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引导孩子用抓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而第六自然段放手让孩子来自学。

  三四五自然段描写了西沙群岛的海底和海滩,在段中没有明显的中心句,于是我引导孩子通过串联景物和特点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

  除此之外,在听说读写方面,我训练孩子通过朗读表现景物的特点,同时,我还想通过描述景物来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如在学习珊瑚的部分时,我训练孩子用有的……有的……这个句型来描述珊瑚的样子。而在学习贝壳的句子时,训练孩子正确的运用有……有……的句型。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2.《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3.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

4.《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15篇

5.《坐井观天》的教学反思

6.线上教学反思

7.《燕子》教学反思

8.《荷花》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