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2-11-17 16:22:26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5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计划了。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23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 方方面面都要俱到。 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六、课时安排

  略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2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五⑴班现在入学人数有38人,比原来四(1)班人数多2人,其中女生21人。上学期末考试情况:平均分为42分,及格率为30.5%,差生率为47.2%,优生没有人。从此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性不太浓和探索不深入;纪律方面,本班的集体感和尊师爱校,遵守学生规章制度等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能体现得较好。但有个别同学纪律松散。有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使用教材和本学期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用教材是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有:

  1、认识负数

  2、多边形面积计算

  3、认识小数

  4、小数加法和减法

  5、找规律

  6、解决问题的策略

  7、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8、公顷和平方千米

  9、小数乘法和除法(二)

  10、统计

  三、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

  1、 先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2、 引导学生认真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正确地运用;

  3、 组织学生参与探索活动,认真完成练习和作业,及时反馈与弥补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的概念的扩展,逐步形成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经历探索小数四则计算法则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及混合运算;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规律的活动,提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和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通过对平面图形的观察和简单变换等活动,经历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初步形成相应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体会用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信息,并能进行相应的比较、分析。通过开展实际调查活动,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增强统计观念。

  2、数学思考:

  (1)结合认数进一步发展数感。

  (2)结合面积的测量和计算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面积公式和简单周期现象中规律的教学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4)结合统计表(图)的认识发展统计观念。

  (5)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发展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

  (1)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面积计算的问题、简单统计的问题、小数四则运算的问题以及简单周期现象的问题。

  (2)能在现实情境中主动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能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4)进一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正确的合作态度。

  (5)能回顾反思学习过程,解释或评价学习的结果。

  4、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经历探索数学知识与规律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

  (3)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4)联系现实素材学数学,联系现实生活用数学。

  四、方法与措施

  针对学生的特龄特点和本册的重难点。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与措施

  1.教学力求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方法的积累。

  3.有步骤地参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探索性与开放性,发展学说数学思维能力。

  5.课内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做到将知识灵活运用。

  6. 课外对差生给予耐心的指导,做好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三者成一线的教育教学。

  7.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教学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参透倒思想教育的意识。

  8.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 认识负数 4 课时 第 1至 2 周

  第二单元 多边形面积计算 9 课时 第2至 4 周

  第三单元 认识小数 8 课时 第5至6 周

  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9 课时 第7至 8 周

  第五单元 找规律 3 课时 第 9 周

  第六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4 课时 第9至 10周

  第七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8课时 第10至12 周

  第八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3课时 第 13周

  第九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二) 14 课时 第13至16 周

  第十单元 统计 7课时 第17至 18 周

  第十一单元 整理与复习 10 课时 第19至20 周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3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

  二、班级分析:

  我班共有51名学生,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乘法的认识与乘法口诀;除法的认识与用口诀求商;时分秒的认识;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方向与位置;统计与猜测

  四、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4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1)、四(2)班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上课遵守纪律,但也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怕做作业不守纪律的坏习惯。因此,仍要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行说服教育。同时这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上还是有一定潜力的,需努力挖掘。

  四(3)班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形成“守纪、惜时、善思、创新”的学风。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混合运算(二),三步计算应用题,年、月、日的认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简单的统计(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本册各部分内容都很重要,其中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和应用题,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的重点,三步计算应用题是本册的难点。

  提前按排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乘法和除法的验算方法,培养验算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继续渗透方程思想。

  三步混合运算式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整数计算的能力,而且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列综合算式解应用题作了准备。

  三步计算应用题部分安排了三组一般应用题和求路程的行程问题,通过这些应用题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这些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而且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由条件推向问题或由问题寻找条件的分析方法和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年、月、日的认识,是在时、分、秒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观察、比较,教学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24时计时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大关于时间的知识范围。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这部分内容可以为以后小数、分数的计算打好基础。对于运算定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逐步做到计算方法的合理和灵活。

  简单的统计是统计知识教学的起步。在过去教学中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正式教学统计和初步认识。教材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统计的过程,包括收集和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和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这部分,首先让学生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垂线、平行线和角这些几何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学生掌握了这些概念,才能进行几何知识的学习。

  接着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梯形,认识这些图形,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和一些性质,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乘、除法运算中各部分的关系,会根据这些关系求未知。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整数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年、月、日的,掌握24时计时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大关于时间的知识范围。

  4、培养学生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6、使学生会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一些简单应用题。

  7、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逐步做到计算方法的合理和灵活。

  8、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过程,初步学会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9、使学生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垂线、平行线和角这些几何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学生掌握了这些概念,能进行几何知识的学习。

  10、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结合有关数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渗透教育。

  2、结合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3、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敬师长、互相帮助的好品质。

  5、结合练习题进行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6、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措施

  1、严格遵守教学六认真进行教学活动。

  2、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3、注意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4、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以适应大纲要求。

  5、计算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的能力。

  6、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认真刻苦学习”,不允许一个人掉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7、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意识。

  8、教学中发扬教学民主,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有序的教学和学习氛围2、充分利用电器,教具,学具,加强直观性萄А?/P>

  9、接班后,对所有学生进行成绩摸底,排好、中、差,平时课上提问就有针对性,把提优、补差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为后进生找“小老师”,做到一帮一。

  10、在教学中既要加强笔算训练,又要加强口算训练,使笔算口算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计算题做到大面积“丰收”。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5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是一群刚刚进入校园的孩子,在他们的脑海里,对校园充满着好奇,更对知识充满着欲望。由于受年龄和知识的限制,他们上课的表现会非常好动,作为老师我采用包容,热情的态度去面对他们的问题。由于102班学生中有一半是外地生,有些孩子没上过幼儿园,对一些常规性的行为了解的还比较少,对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也少有知晓,因此,对他们的日常常规和初步知识的教授会比较有难度。在这些孩子接触知识的最初,尽已所能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把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是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材的编排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1)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比一比”、“分类”、两个单元

  (2)充实“认识图形”的内容。

  (3)增加了“认识钟表”,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的内容。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互相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书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4、重视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

  5、计算教学体现酸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教学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材的编排仍然采用现行教材的基本结构,特别是20以内进位加法仍然采用先出9加几,然后出8、7、6加几……的编排方式,以便突出“凑十”的计算规律,使学生能够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

  算法多样化的具体措施

  (1)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2)注意体现因题而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和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都是数学研究的对象。图形和空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成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数与形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是紧密联系着的。人们接触客观事物,往往同时接触到数与形。实验教材从这一册起,仍采取数与形的认识齐头并进的原则编排,加强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本册教材在1—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安排“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了解自己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直观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感受这些图形的一些简单特征。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为此,本册教材注意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内容,试图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首先,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与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资源。其次,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题目中往往只明显出现一个问题和条件,另一个条件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么样提出来的,是如何解决的。第三,创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儿童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中购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这册教材分别在第六单元和第九单元之后安排了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1) 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 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3) 很多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为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 实物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

  2、 口算联系卡片

  3、 20以内加法和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

  4、 数的组成卡片

  5、 计数器

  6、 绒板

  7、 钟面

  8、 方木块

  9、 小棒

  10、数位表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6

  本班人数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景,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经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我于本学期制定了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资料为依据。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至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至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至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两个数学活动。

  二、教学重点

  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所以,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资料。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资料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资料和我班的实验情景,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至20各数。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明白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明白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经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3)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本事。

  2、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至20各数,感受0至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能按必须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按照自我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经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经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3)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本事和创新意识。经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3、解决问题

  能用0至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用不一样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本事和创新意识。

  四、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当研究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结合教学资料,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提高快。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忙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德育与数学

  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7

  一、学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4、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5、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6、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7、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8、认识复式条形和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基本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的能力。有个别学生自觉性不够,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三、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正、负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统计、方向与位置、可能性等。其中,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正、负数,以及长方体正方体都是新接触的内容。分数的加减法是在三年级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四、教学措施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

  6.保护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质疑。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课外有计划对学生进行抓优指导。

  课时安排

  六、本册教材共安排了75课时,另有5课时的机动时间

  周次时间教学内容课时

  1 2.16-2.22一、认识正负数3

  2 2.23-3.1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8

  3 3.2-3.8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6 3.23-3.29三、分数加减法(一)综合应用

  7 3.30-4.5四、方向和位置6

  8 4.6-4.12四、方向和位置

  9 4.13-4.19五、分数加减法(二) 2

  10 4.20-4.26期中考试复习

  11 4.27-5.3期中考试

  12 5.4-5.10五、分数加减法(二) 4

  13 5.11-5.17六、统计5

  14 5.18-5.24七、长方体和正方体

  15 5.25-5.31七、长方体和正方体

  16 6.1-6.7七、长方体和正方体综合应用

  17 6.8-6.14八、可能性数学与生活5

  18 6.15-6.21回顾与整理 5

  19 6.22-6.28期末复习

  206.27-7.5期末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8

  第一单元 对称 教学计划

  对称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重要内容,是这次课程改革加强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安排的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标准有三条:⑴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⑵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⑶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在《大纲》教材中,也有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要求,具体内容一般安排在六年级圆的认识之后学习。新教材不但把“对称”的知识移到了第一学段(1~3年级),而且增加了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内容和要求。这种改革的基本思考有三点:第一,现实生活中,对称、旋转、平移的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对这些现象也很感兴趣;第二,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知对称、平移、旋转的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图形对称和平移,不会困难;第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发展。考虑到对称现象和简单对称图形的作图要求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些,因此,本套教材先学习对称的内容,三年级下册再学习平移和旋转。

  本单元的对称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变换知识的开始,教材通过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感受对称现象,认识对称图形,为以后学习其它的图形与变换的知识奠定基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感知对称现象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材还设计了“有趣的剪纸”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即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并知道这一条折线就是对称轴;二是在“猜一猜,剪一剪”的活动中,通过提供轴对称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三是让学生判断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案,以拓展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四是安排动手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充分感知对称的特点。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多给学生展示有轴对称现象的图片,使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对称的意义和图形中的美。课下可以请学生收集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并组织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二是多组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验,做到有序,有效。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有思考空间的练习,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减少学生练习的无效或低效劳动,提高练习的实效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交流和操作过程中感受并认识对称现象,能找出并判断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在观察、操作、描述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4.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对称现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对称的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

  1.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能真正理解“对称”的含义,能用语言准确说出“对称”的概念。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准确的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感受对称的美。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4课时

  第二单元 加、减法 教学计划

  “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认识了1000以内数以及掌握了1000以内简单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安排的。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个知识内容:①三位数加减法,②加、减法验算,③加减混合运算。单元最后安排了“跳绳游戏”和“调查当地的树木”的实践活动。

  本单元学习的三位数加、减法,是本套教材最后一次安排的整数加、减的内容。教材设计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的方法,掌握计算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将三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类推到多位数加、减计算的能力。

  因为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二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认识了1000以内数以及掌握了1000以内简单加减法口算。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所以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计算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开放的“数学活动中”学会本单元知识。

  本单元的教材设计,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的方法,掌握计算的技能。

  【教材编排特点】

  其一,打破传统教材中“先学习计算方法,然后再解决应用问题”的传统教材体。教材中呈现学生熟悉的、有一定生活知识背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学会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其二,在教学计算的过程中,首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计算,在交流的基础上,学习新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培养。

  其三,选材贴近生活。这些素材或是学生的最熟悉不过的课堂,或是学生的生活环境等。与传统教材相比,这样的计算教学的设计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其四,增设的“跳绳游戏”和“调查当地的树木”栏目,结合班内同学的实际情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编排,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设计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

  教学时要注意几点: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中应注意从实际问题中引出计算,并通过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学习计算之前都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背景,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习计算方法。也可以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在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材都安排了“先估计一下”的教学环节,教师要重视这一环节,不能因为估算内容在考试中难以体现而不教或一带而过。要充分认识估算的作用,它是体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练习中,也应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意识。

  4.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方式。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适时地运用这些学习方式。教材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设计了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在进行这些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索、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绝不能包办代替。同时应注意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尝试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并能进行验算。

  2.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并能对计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5.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6.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

  1.学生对于验算是上学以来第一次接触,所以刚开始可能理解起来不太容易,教师注意结合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和方法。

  2.估算是本单元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讲解估算的意义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估算,体会到估算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12课时

  第三单元 可能性 教学计划

  可能性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率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教学中,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随机现象,让学生从不确定现象中探索,把握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并能在不确定的情景中做出合理的判断,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教学安排两部分内容:(一)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对于纷繁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如果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出发去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现象的结果总是确定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类现象称为确定现象。例如,抛一个石块,可预知它必然要下落;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 0℃时,可预知冰不可能融化。另一类现象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哪种结果是无法事先确定的,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或不确定现象。例如,掷一枚硬币,我们无法事先确定它将出现正面,还是出现反面。本单元通过摸球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二)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随机现象虽然对于个别试验来说无法预知其结果,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时,却又呈现出一种规律性,我们称它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概率论正是揭示这种规律性的一个数学分支。结合转盘游戏使学生知道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这部分内容虽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但由于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规律的认识以及描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数学活动,如,摸彩球、调查做家务情况、玩手指游戏,玩转盘游戏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过程,感受不确定现象,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的体验。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能对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和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可能性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具体事物中,学会用“一定”“不一定”“偶尔”“不可能”描述可能性;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4课时

  第四单元 乘除法 教学计划

  乘除法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里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具体要求有:突出对数与量意义的理解,注重在情境中理解运算的价值与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使学生能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探索计算和搭配等的简单规律。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熟悉事物,让学生在解决与这件事物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知识;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即在一个事物中,设计多个问题,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不断学习数学知识与计算方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信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索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方法。本册乘除法计算的内容较多。在内容设计上,改变传统教材通过“例题”讲授计算方法,再解决简单问题和进行数学计算的构建模式,而是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如,第42页在解决“把48枝玫瑰”怎样插在花瓶中的问题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第44页在研究“把60个玩具熊装箱”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在第46页在讨论“把82个皮球装盒”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除以数有余数的除法等。本单元先出口算乘除法,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由于笔算乘法,如12×3,在计算时要算2×3和10×3,这就要用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因此在教学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两位数乘除一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它是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但笔算乘除法与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其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笔算乘除法的难点。这样编排重点突出,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从而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设了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乘除法计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蕴涵在许多现实情境中的一个个问题。二是将乘法计算置于现实情境中,增加练习的趣味,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是《标准》关于“解决问题”方面的具体目标要求。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所学知识以及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单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外,还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设计衣服搭配、食品搭配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会解决生活中与这些量有关的问题。

  3.能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会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经历探索搭配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在自主探究中,学习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乘除法的竖式,运用“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12课时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教学计划

  混合运算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运算”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结合《课标》中提出的“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一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的要求,本套教材在关于混合运算内容的安排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第一,同级混合运算结合有关计算单元安排,如,加减混合运算(包括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都是结合加减法的计算学习;第二,在知识内容构建上,打破“先学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在解决应用问题”的传统教材体系,而是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混合运算的编排和活动设计上,都是采取“呈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自主尝试解决——试着写成一个算式的这种过程来学习的。

  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载体。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激发潜在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获得必须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通过相关的计算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积累活动经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本单元教材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在认识了小括号、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他们学会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并知道,在同级运算中,应按照“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来计算。本单元是第一次以单元的形式独立编排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消除学生接触新知识时的陌生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理解得不太好的同学,教师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结合本单元内容还安排了探索乐园。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

  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1.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2.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6课时

  第六单元 周长 教学计划

  本单元在课标中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本单元知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周长的认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室外测量等内容。

  我们先一起来比较一下《大纲》和《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大纲》中要求本单元要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概念,能够计算它们的周长。《标准》中要求本单元要学生学会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从上述的要求中,我们发现《大纲》和《标准》有几点不同:第一,《大纲》中的周长概念只涉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而《标准》强调“图形周长”不单单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大纲》强调掌握概念(往往形成背诵概念),《标准》强调指出和测量(周长概念的表达和实际测量);第三,《大纲》要求能计算周长(用公式计算),《标准》强调探索并掌握公式(在计算周长的过程中探索,结合公式——形成模型)。上述变化,反映了课程理念和价值观的不同,《大纲》重视的是学会、掌握周长公式,然后应用公式计算;《标准》重视的是基本“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测量,然后再是写公式(形成模型)。把探索和掌握作为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用公式计算。

  本套教材将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与周长计算分开编排在两个学期(二年级下册安排了“四边形”单元),一方面加强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和认识,另一方面,重视“周长”的认识、周长概念的建立和测量,强调在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周长计算的过程中,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按照这样的编排思路,本单元教材首先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小布艺,通过如何确定“小布艺花边的长”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合作研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引出周长的概念,并结合硬币面、课本封面、课桌面边线的长,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内容,通过个性化的计算方法的交流、讨论,大家来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最后教材设计了室外测量的实践活动,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首先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最后应当让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如观察、估计、测量、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还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应肯定不同的探究过程。

  3.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

  应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测量。可以由学生主动选择测量工具和方式,并交流测量结果和体会。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量的估计十分重要,所以在课本中安排了估计校园内的花坛、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的周长的活动,进行这样的活动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愿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是否能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估测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与同伴合作解决测量问题,学会表达测量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

  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4课时

  第七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教学计划

  本单元“生活中的大数”,这部分内容除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感受大数以外,还有近似数的概念以及万以内数加、减法的估算和解决问题等。素材的选择都是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问题,是名符其实的生活中的大数。

  认识万以内的数,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也是学生建立初步数感的重要材料。由于在二年级下学期已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等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本册第二单元也已学习了三位数的加、减法。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万以内的数以及数的应用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选择商品价钱、购物等素材,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完成本单元知识的学习。

  教材编排特点

  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识数的基础,本单元的标题为“生活中的大数”,体现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于数的范围的扩大,本单元一开始就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作为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资源和必备基础。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亲自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并进行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大数的意义。

  2.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如让学生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估一估、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并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本单元教材设计了多种情境,在紧张有趣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材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和计算的不同意义,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学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2.初步学会用万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能选择合适的近似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3.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加减法估算,能表达解决问题及估算的过程和结果。

  4.能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了解可以用数描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数的组成。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间的关系。理解并熟记万以内数位顺序。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进行简单的加减法估算,能表达解决问题及估算的过程和结果。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9课时

  第八单元 吨的认识 教学计划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质量单位吨,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以及对质量单位的整理和解决问题。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不便于学生直接亲身体验和感知,因此,教材在内容上的选择上注意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素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较为熟悉的事物和动物,使学生感受和认识到吨,如,通过用不同方法计算30名学生的体重是多少千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1吨的实际意义。结合生活中的熟悉的物品,使学生学会选用恰当的质量单位。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时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1.多次体验,亲历中巩固观念的建立。体验是经验中充满诗意与个性色彩的一种形态,是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米、分米、厘米等一些计量单位来说,体验不是一件难事,但如何让学生体验大计量单位的确很难,这也是教师觉得这样的课难上的根本原因。

  课中设计了多次让学生体验的环节,“体验—感悟—再体验—再感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把自己的感官充分作用于具体对象,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官与实践的刺激中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加深对这些计量单位的感知。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模糊、抽象的数学知识。

  2.反复猜测,反差中强化观念的建立。猜测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运用在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课中设计了较多的“猜一猜”的环节,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计算或教师揭示答案来得到正确数据,让学生在猜测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强烈反差中产生一种震撼,这样的心理活动往往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从而可以强化大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安排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也有意于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对学习有一个较好的提升过程,每一次的猜想都是对这些大计量单位观念的一次强化。我们发现学生每一次猜想都比前面更加合理、更加接近正确答案,这说明学生在猜想时及时调起前面的学习内容,已作了较好的联想,而不是凭空胡乱猜测。

  3.结合实际,运用中整合多元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堂课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是根据这一要求来设计开展的。通过与学生年龄、生活实际相符的内容设计,让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与生活的这种密切联系也可以使学生每当接触到这些事物时,就能调起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以此来促进大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

  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始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身及实际的密切关系,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有兴趣学这样的学习状态中,教学的设计将新课标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很好地整合起来。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感受并认识吨的过程,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对克、千克、吨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体会质量单位吨的实际意义,会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

  3.能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并能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并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8课时

  第九单元 乘法 教学计划

  乘法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它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其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笔算乘法的难点。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能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好计算对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运算技能,而且可以拓展数学视野和应用数学的空间。本单元内容安排了三个知识点:包括“一位数乘三位数”、“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单元最后安排了综合应用的内容“花篮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

  为了让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提供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试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无论是新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力求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新课的引入,大都是借助卡通朋友的话,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的机会。如教材100页“乘法”的引入,大头娃说:“这个“3”是怎么算出来的?”蓝灵鼠的话“不计算,你能判断积是几位数吗?”,教材101页“试一试”,蓝灵鼠说:“一个星期可卖出多少箱?”,大头娃的话:“把你的算法和大家交流一下。”等。这些都为学生创造了试验、交流、观察、探索、推理和归纳的平台。这样的教材编排,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计算方法。通过反映多种信息的、学生熟悉的情境和问题情境,使学生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例如,教科书第99页设计了“买300本《保健小常识》”和“每本4元”情境,鼓励学生发现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又如第107页是“花篮中的数学”的情境,也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样,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了。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使学生学习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认识乘法计算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会正确地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良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0”的乘法。

  3.解决实际问题——花篮中的数学。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发现教材中的数学信息,小组合作尝试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再让学生通过交流,选出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案,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9课时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9

  一、上学期工作回顾及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期末参加考试人数31人,及格率93.5%,平均分86分,最高分98分,最低分43,优生率61%.本班学生总体上说比较爱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但也有部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将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

  教学任务: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整理和复习等四个部分。

  教学要求:

  1、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几何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会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

  2、学会绘制复式统计表和统计图,并能看懂、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所说明的问题。

  3、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能正确判别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比例应用题。

  4、通过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复习整理,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比例的应用,小学阶段主要数学知识的复习。

  三、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努力构建和谐有效课堂,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先形象具体,后抽象概括,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3、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抓好育尖补差工作,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课。

  四、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进度表

  第1周:一比例4

  1、意义和性质4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2

  3、比例的应用2

  4、复习1

  5、活动课2

  6、单元检测2

  机动17

  第2~5周:二圆柱和圆锥

  1、圆柱

  2、圆锥

  3、复习

  4、单元检测

  第7~9周:三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1、统计表2

  2、统计图4

  3、活动课1

  4、复习1

  5、单元检测2

  机动11

  第10~11周:四总复习

  第12周至期末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0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位置,多边形的面积,可能性,数学广角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二、教材重难点: 小数乘法和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主要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图形与几何方面

  本册安排了位置和多边形的面积两部分内容。其中位置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多边形的面积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知识方面

  主要教学初步的概率知识。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在“数学广角”中,通过实现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然后在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掷一掷”,使学生通过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发现掷一掷背后的数学本质,培养探究真理的数学精神。

  四、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

  2、能在具体情况中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在具体情景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在具体情景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实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描述,并交流。

  6、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班级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本班共计32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7人。

  2、“四基”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3、学生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实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能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4、学困生情况: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高。

  六、教学方法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1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教五年级,共有学生29人。从去年的学习成绩看,该班学生大部分学生平时在数学学习上态度较好,上课能认真听讲,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但有个别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加上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导致与班级整体脱节。针对本班的数学教学现状,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地表的变化及保护"、"能量的表现形式及相互转换"、"宇宙天体的构成及探索"、"科学探索历程及科技未来展望"等研究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相关主题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引领学生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及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本册教科书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构建教科书整体结构。随着学生科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在教科书中的呈现越来越淡化,相反,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逐渐丰富,这些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条件,并在教科书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从每单元的结构分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并且相互关联得更加紧密,表现出学生知识经验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结构特点。

  六、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七、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

  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

  八、主要学习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75课时,另有5课时的机动时间

  1、认识正、负数2课时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0课时

  3、分数的加减法(一)14课时

  4、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6课时

  5、关注污染——分数加减法(二)10课时

  6、爱护眼睛——统计5课时

  7、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综合应用——有趣的溶解现象1课时

  8、下跳棋——可能性2课时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2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5、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养成认真作业、书写工整的习惯。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3

  一、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年来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最重要的是本班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几个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作业速度快。大部分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个别后进生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不能积极动脑思考,愿意搞小动作,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写作业也就拖拖拉拉。

  三、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一)1、让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求学习惯。在课堂上做到能专心听讲,积极思维,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勇于辩论。

  2、采取积分制,激励学生做好作业,让学生能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作业中的问题,不懂的能主动向家长、同学和老师请教。认真书写和解答老师布置的作业题。

  3、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多与学生交谈,鼓励他们自信的看待自己,自信地面对学习,着力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5、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二)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要还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5.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6.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五、教学评价

  评价具体实施方法:采用随堂测试、单元测试、月考、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的方式,期末教师要综合学生各项测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记入学生操行评价手册中。其中随堂测试占10%,单元测试占10%,月考占10%,期中测试占20%,期末考试占50% 。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小数四则计算法则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及混合运算;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规律的活动,提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和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通过对平面图形的观察和简单变换等活动,经历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初步形成相应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体会用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信息,并能进行相应的比较、分析。通过开展实际调查活动,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增强统计观念。

  2、数学思考:

  (1)结合认数进一步发展数感。

  (2)结合面积的测量和计算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面积公式和简单周期现象中规律的教学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4)结合统计表(图)的认识发展统计观念。

  (5)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发展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

  (1)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面积计算的问题、简单统计的问题、小数四则运算的问题以及简单周期现象的问题。

  (2)能在现实情境中主动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能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4、情感与态度:

  (1)经历探索数学知识与规律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

  (2)联系现实素材学数学,联系现实生活用数学,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3)通过阅读你知道吗等内容,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不断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意识。

  二、教材简析:

  1、数与代数领域(第1、3、4、5、6、8单元)

  本册教科书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性质、和运算,这些内容涉及学生认识数范围的扩展。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学过的整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能为系统地学习分数只是做好准备。

  2、空间与图形领域(第2、7单元)

  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面积概念,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通过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能进一步深化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促进对几种基本图形特征的认识。本册教材安排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既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面积单位,也有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3、统计与概率领域(第9单元)

  本册教科书安排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图的容量大,能同时呈现更多的数据信息。教学复式统计表、图以后,学生就能对一些稍复杂的实际生活现象与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面积是多少校园的绿化面积了解周围的家庭)

  (1)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

  (2)更加重视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还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十几则你知道吗和8到思考题,目的在于增加数学内容的弹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多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

  1、认识负数3课时

  2、多边形面积计算9课时

  3、认识小数8课时

  4、小数加法和减法7课时

  5、找规律2课时

  6、小数乘法和除法(一)8课时

  7、公顷和平方千米2课时

  8、小数乘法和除法(二)14课时

  9、统计7课时

  10、整理和复习5课时

  改进教法提高质量的设想:

  1、适当加强口算的练习。

  2、合理安排,提高应用题教学的质量。

  3、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

  4、通过直观和操作教学概念和法则。

  5、加强对学生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两班共有学生75人,学生基础较好。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但是习惯非常的差,其中孟天舒、李贺、昝耀祖、孟四维等男同学,脑子非常的聪明,但学习习惯较差。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5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小数乘法,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认识方程等。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小数乘除法,以及认识方程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

  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

  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及三角形的内角和180°。

  3、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运算方法,会计算小数乘除法,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学会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

  5、认识方程,会解方程,能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的四(1)、(2)两个班现有人数为55 53人,其中男同学人,女同学人。这些学生的性格活泼、开朗、热情,有时表现出热情过头的顽皮,课堂自控能力、持久性差,课堂上无意注意力占明显地位。因而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做小动作。本班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比较糟糕,很多学生还没有形成常规的课前准备、上课发言习惯、读题审题习惯、作业书写和订正习惯,所以看上去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乱糟糟。尽管如此,本班还是有几个学生表现与众不同的勤奋,如:冯宇星、罗旭层、汤锐兵等。因此这学期,在培养学生的常规性的上课习惯外,要注意加强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书写习惯和表达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最新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注意找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的连接点,做到以生活原型为切入口,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拓展应用”的结构模式。

  2、设计开放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3、重视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加强优化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合理选择算法,并适当强化。

  4、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

  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5、继续加强计算训练,逐步提高口算能力,加大估算的教学力度。

  6、采取多元评价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如利用倾听小能手,思考小能手等激励措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7、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8、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创设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将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融合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中,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发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10、将数学故事纳入课前准备中,以此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与数学历史知识。

  五、本学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经验,采取灵活有效地教学形式,如情境法、游戏法等等,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的艺术性,应该考虑学生的思维差异,面向全体,特别要照顾中等生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联系,给予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促

  成教育合力的生成。

  4、作业布置要适时、适度,注意趣味性和动手操作性,避免呆板、量多。

  5、把握教学要求, 促进学生发展,改进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6、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帮助孩子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7、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8、加强口算练习,沟通笔算、口算、估算,相互促进。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10、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的创新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5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计划11-08

数学的教学计划11-03

大班数学教学计划11-14

数学教学计划(15篇)11-10

初二数学教学计划11-05

数学教学计划15篇11-05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1-16

人教版初一的数学教学计划11-13

小学班级教学计划11-15

小学跳绳教学计划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