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6 08:43:4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论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各自练读。

  ⑵ 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论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

  复习

  一、 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论语》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论语》第七章《述尔》中的第二章,即: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章,既是孔子自道自话,也是孔子一生的写照,正因为孔子有这样的态度和境界,才成就了他为至圣先师,成为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深厚,包容宽广,对人生会有深刻的启迪,所以应该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益终生。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章教学虽是一句话,看似简单实意深刻,如何使简单变丰富,化深刻为浅显,这是我教学设计中的思考。为此,我教学中采取了这样几种做法:一是用《论语》学《论语》,即:有时引用已经学过的《论语》句子,来理解新句子,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这样学生会觉得很轻松;有时扩展《论语》中其他与本章相关联的新句子,来丰富对本章的理解,学生会觉得很新奇刺激,富有挑战,所以,表面重点是学一个句子,其实同时也学习了解了一些其他的句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思维空间。二是多处采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寓教于乐,化难为易,学生会很喜欢,会在身心愉悦中有所感悟和收获。三是采用古今结合、教材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难点迎刃而解,如:理解“静定”的一种境界,我就结合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功夫熊猫》的一些情节来诠释和引领,学生非常喜欢,理解也变得轻松愉悦。四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一二年级曾学过《弟子规》,目前已经学过一些《论语》内容,对孔子及《论语》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古文也已有了一些感悟理解能力。而句中的“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又是现在我们常用的成语,有的学生可能不陌生,所以学起来,同学们应该是很喜欢。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论语》第七篇《述尔》中的第二章,了解孔子一生的学习和治学态度方法风格及谦虚好学的品格;

  2、进行国学知识积累,学习感悟理解古文的能力,丰厚底蕴,为学生将来对中华国学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学习孔子的情怀及品格,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积累知识,学习品格,培养态度和品质。

  难点: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轻松理解句子含义及其思想品质,并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学习孔子的品格,形成自己的品质。

  【教学准备】

  视频电影课件、视频动画课件,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然入课

  1、背诵已学过的章句。

  2、自然引入: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记住了这么多《论语》章句!相信孔老夫子对你们的努力一定会非常感谢和欣慰的。本节课,我们继续穿越,回到孔子的课堂,聆听孔夫子的教诲。

  (设计意图:这样开课,简单直接,让同学们带着一点成功和自豪去学习新知识,学生会充满信心和激情。)

  二、新授

  1、师板书,请学生仔细看,在心里默读。

  板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指读,强调“识”的读法为(zhì)及字意(记住)。强调“诲”和“倦”的读音。

  3、理解“默而识之”的意思。

  (1)“默而识之”的意思。

  (2)为什么孔子说要“默”而识之呢?(而不是“读”而识之或“学”而识之等等呢?)

  (3)深入体会“默”字。

  (师根据学生回答后引领:表面理解是告诉我们静静的默不作声的学习并记住所学的知识,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要静下心来,沉下心来,这样你就会全神贯注,调动你你内心所有的能量,那么,你原来记不住的你现在就会记住,你原来迷惑不解的你现在就会豁然开朗,你原来觉得很困难的事也许现在就会迎刃而解……

  此处观看电影《功夫熊猫2》中片段,结合其中的两段,即浣熊师父教育熊猫如何静下心来,调动内心巨大的潜能,来使自己达到武功的最高境界,以及最后功夫熊猫如何悟透了师父的教诲,面对孔雀沈老爷最强大的攻势,如何使自己静下心来用武术的最高境界彻底摧毁他们的情节来谈。)

  教师总结:所以说,“静下心来”不光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会是你的内心无比强大,这种内心的力量发乎于外会使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3)先来“默而知之”记住这四个字。(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也可以扩展开来用于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上述环节,由字义到句子字面义,再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再到联系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电影,深入显出,寓教于乐,学生会在自身的体验中,在观看剧情的愉悦中,理解文意,参悟道理。然后老师给予总结升华,水到渠成,激发能量。)

  师过渡:孔子为什么能做到“默而知之”呢,这其实体现了孔子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更体现了他的一种学习情趣,学习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快乐的学习境界,他学习的时候总是乐在其中,即陶陶然,其乐无穷也,从来不会厌倦。

  那么他的这种态度在这句话当中也说得很明白,那么哪个词说的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意思呢?

  4、理解“学而不厌”

  (1)指生说词语意思。

  (2)结合以前学过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会。

  (3)师讲“叶公问子路”的故事。(教师结合这段话,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来讲解孔子快乐学习的态度。)

  (4) 视频播放孔子的故事《韦编三绝》,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记这个成语。

  (5)教师结合『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句继续体会。

  (设计意图:这段环节主要结合有关孔子的故事,通过学生已有知识、教师讲解和看视频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学习孔子快乐学习的品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快乐学习,快乐人生的教育。)

  师过渡:易中天说:孔子一生的学习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特点:博学、好学、活学、乐学。孔子不光把自己学习当作是无比快乐快乐的事,而且,他还把“教书育人”当作是无比快乐的事,他乐淘淘的做了一辈子教书先生,

  5、 学习“诲人不倦”。

  (1)理解词语意思。

  (2)教师渲染:(从孔子弟子之多,年龄性格之异,教学内容之广,孔子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这些方面来渲染。)

  (3) 故事:朽木难雕(孔子骂宰予)

  A、课件出示: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之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B、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C、了解成语,课件出示:朽木难雕、朽木不雕、朽木不可雕、朽木粪土。

  D、扩展孔子的教学风格:孔子的教学有时很严肃,像这样批评宰予;有时又是十分风趣和快乐的,此处引用《论语》中第十一·《先进》篇中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了解孔子教学课堂的和谐愉悦民主人性率真……

  (设计意图:此部分教学主要结合孔子骂宰予的这段故事和孔子平时教学的一些特点,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尝试思考的方式来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进一步感悟大师的风范。文字课件的出示,使之作为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文的特点及趣味,了解成语的源头,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为将来的可持续学习和快乐学习培养态度和品质。)

  6、学习:“何有于我哉?”

  (1) 学生根据上述学习评价孔子。

  (2) 理解“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3) 从这句话中理解孔子的谦逊与反思,学习他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的精神。强调反思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方面的重要意义。(如,教师在课后的反思,会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教学等等,也可以结合曾子的《吾日三省乎吾身》等)

  (设计意图:此部分教学作为次要内容,旨在了解孔子做学问的一种谦逊和精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三、 回顾全句,总结。

  1、说说全句的意思。

  2、朗读全句,背诵全句。

  3、激励教育:师:把此句话送给学生当做“座右铭”,按此去做,将来一定会成为优

  秀的学者,也许会成为了不起的伟人,也许会成为流芳千古的圣人。但也许你不会成为什么什么重要的人,但我相信你今后学习一定是快乐的,做人做事一定是快乐的,那么你的人生一定是快乐的。最后,让我们一起牢牢记住这两成语,出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吟诵三遍)

  (设计意图: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强化记忆,背诵在心,然后老师强化激励,使学生有个认识的高度和铭记,终生受益。)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自己阅读《论语》找一找书中记录有关孔子学习和教学的章句,选择一两句你喜欢的背下来。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对学生有个引领,督促学生主动阅读,进而形成爱阅读爱思考爱积累的学习品质,这非常重要。此环节设计,目的正在于此。)

  【板书设计】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好学 zhì 厌烦 厌倦

  乐教 记住

  谦逊

《论语》教学设计5

  一、 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二、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

  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

  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

  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1、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

  (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

  (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

  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

  择友(6、7章)

  处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

  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如:517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如何与人交往,让人“久而敬之”。

  3、联系实际,生动理解《论语》在今天的意义。用《论语》具有的警醒意义的话反思我们的言行,鞭策我们进步。如: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以此反思自己的集体生活。

  注:活动应充分体现儒家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鼓励学生反省自我,反思生活,不可泛泛而论。

  (形式:分组讨论,就某一论题设正反方辩论,写小论文。)

《论语》教学设计7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学会阅读方法:

  读选文的方法:强调重点实义词;

  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选文含义,并能古为今用;

  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

  3、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重点讨论理解《论语》中的“勇”,以此为点进行导读教学。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咱们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揭题:第六课,《论语》节选二。

  2、 《论语》知多少:大家还记得《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吗?

  3、 PPT复习。老师补充中外名人对《论语》的评价。

  4、 听到这些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二) 书读百遍

  1、学习古文,我们最基础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读节选第三条,老师提示三条标准。

  2、个人朗读展示,生生评价,师评价。引导发现朗读诀窍:重读重点词。

  3、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4、填空读。

  5、引导背诵。

  (三)其义自见

  1、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读本中的“导读驿站”大致理解含义。

  3、 师考查:

  子路和孔子谈论的是()和()。

  孔子认为()是()的基础,有()更要有()!

  4、 师小结板书:有勇有义

  5、 讨论:在平时生活中,你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或者见过别人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情呢?谈一谈。

  6、师小结。引出《论语》中其他对“勇”的言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7、生讨论含义,师小结。

  (四)拓展对比:

  1、 古今中外,对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勇敢或勇气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 介绍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课堂阅读一部分。

  (五)自读选文前两条。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在读书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发现与收获呢?

  2、简介《论语》其他方面内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七)作业:

  1、继续诵读《论语》节选,背诵第六课。

  2、对比阅读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样的?

《论语》教学设计8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论( )语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不逾矩( )( ) ....

  三省()吾身传()不习乎曾()子 ...

  一箪()食曲肱( )而枕之 ..

  2.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 第二遍 读出节奏 ; 第三遍 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论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独立扫除文言文阅读障碍;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懂得诵读是阅读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中,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积极掌握并运用其中的一些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1、由介绍孔子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治天下”一事导入。

  2、渐进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⑴ 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① 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② 学生思考如何校正字音(生字词:矣,愠,弘,柏,罔,殆,诲;多音字:论语,三省吾身,不亦乐乎,传不习乎,任重而道远,曾参;通假字:“不亦说乎”的“说”,“诲女知之乎”的“女”,“是知也”的“知”)?

  ③ 大声朗读课文。

  ⑵ 析读课文,落实词义句义:

  ① 学法指导:通过看注释、、上课讨论听讲、逐字逐句翻译,来落实词义句义?

  ② 翻译概括各则大意。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吾三日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求知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在此基础上,划分句子的节奏,读出轻重音。

  ④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有气韵。

  3、表演读、诵:

  摇头晃脑地读,动容地读,气韵畅达地读,陶醉地吟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快,看谁背得对。

  4、联系课文和自己生活,谈谈对《论语》中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修身做人的建议的理解。

  5、课外拓展,交流积累的其他语句: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布置作业:

  ⑴ 熟练背诵课文。

  ⑵ 课外阅读《论语》。

《论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2、正确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

  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如:为 矣 罔 殆

  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

  27、《论语》二则

  温故 知新 为师

  学不思 罔 思不学 殆

  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学生能够基本上了解论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写课文。

  2、培养学生背诵、默写、书写等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把论语二则给大家背一背?

  二、听写本课的几个字。

  (巩固对新字的认识。)

  三、指导书写。

  1、按照正确的书写姿势,写一写。

  2、比一比,争取一个比一个漂亮。

  四、指导默写。

  1、齐背这两则论语。

  2、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写错别字。

  3、默写。

  五、扩展延伸。

  1、把论语二则改写成白话文,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写完后和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

  反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书下注解能够解释古文的含义,学完后也能够默写古文,学习效果较好。

《论语》教学设计11

  第二课时

  (课间播放朋友的歌曲)

  (一)导入

  好的朋友就像这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朋友一词最早出现在……

  《周礼地宫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板书)

  友,甲骨文……

  孔子很重视交朋友,《论语》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现在让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孔子择优的标准,齐背,(板书择友)

  孔子择友的方法,(察友)

  古人读《论语》的方法齐读

  读法建议一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程颐

  归纳为落实文字读懂文章

  读法建议二

  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程颐

  归纳为联系自己联系生活

  (二)课堂分析

  俗话说“相识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交到了朋友,我们还必须学会怎样与朋友相处。(板:处友)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找出有关语句

  大致有15.15;14.34;5.17;4.26;12.23

  齐读,按照昨天学过的方法进行探究

  探究问题一

  1、古汉语中怨/憾/恨的区别

  2、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之、忠的词义

  补充资料:(幻灯片)

  钱穆《论语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今从第二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4、5.17章的评读

  补充资料:(幻灯片)

  南怀瑾《论语别裁》《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朋友之间的交往,多数人喜欢接交新友而轻慢故人,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礼义,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长久。虽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说才会“久而敬之”。

  探究问题二

  小组讨论:选择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问题三

  读了4.26;12.23这两章,你是否认为

  孔子很圆滑?如不是,又该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南怀瑾《论语别裁》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这两个章节的现实意义?

  补充资料: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读法建议三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颐

  归纳为领悟思想取其精髓

  7、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提示:为了辅仁(板:仁)

  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比)。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结尾:

  我们已经开始了《论语》的学习我们都在路上,可能坑坑洼洼,

  但是我们相信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灵激荡

  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精神坦然

  《论语》就是这么一种力量,这么一种情怀,让《论语》成为我们的朋友

《论语》教学设计12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

  曾子(zē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

  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交流点拨】“单”变“双”。如:学——学习朋——朋友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纯一,专一)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而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

  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6.语气词

  (1)传不习乎(相当于“吗”)

  (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三)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交流点拨】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交流点拨】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流点拨】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交流点拨】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交流点拨】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志向专一,能恳切地提问,从身边的事情出发思考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四、拓展延伸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教导)

  (2)是知也(通“智”,聪明)

  (3)其恕乎(大概)

  2.翻译这两则《论语》。

  【交流】(1)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2)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交流点拨】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交流点拨】“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3.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交流点拨】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诱惑或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二)积累成语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各抒己见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交流点拨】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板书设计

  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以学为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诚实谦虚

  态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传不习乎勤于复习

  方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

  《论语》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十二章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宽厚仁义

  修身做人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坚贞守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博学而笃志,切问……

  四、拓展延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交流】①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②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④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⑤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论语·问孝》。

  2、了解《论语》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读《论语》的人生生不息。

  3、结合《论语·问孝》的言论,能说出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课堂上的讨论,初步正确地把握“孝”,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初步形成正确的对“孝”的认识,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准备】熟读《论语·问孝》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1、出示图片,自由交谈。

  出示孔子图片,生简介孔子、《论语》。【板书: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观看视频,切身感受。

  ①师: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活动,这说明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08年的奥运会上,我们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播放视频】

  ②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重温了2008年奥运会盛典的一个片段,从你们专注的眼神中,老师知道,你一定有话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诵的是论语,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等。

  一、猜汉字,明字理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师出示几个汉字,看看谁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出示:“子、老、孝”象形字,生猜。

  子:像一个婴儿,他的脑袋很大,举着小手,样子很可爱。是什么字呢?

  老:像一个驼背、伸手、扶杖、头戴大帽的老人。会是什么字呢?

  孝:像一位面朝左、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着老人。【板书:孝】

  小结:“孝”——会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会意为孩子搀扶老人在行走。百善孝为先,孝从敬爱老人始。

  真是:老字省匕空下边,年老力衰步履艰;

  子孙上前相搀扶,敬爱长辈孝为先。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孔子一起学习孝道。

  二、自由读,读流利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读。请四名学生读,每人读一句

  3、读后评价。(正确、流利)

  师:读古文,仅正确、流利还不够,还要读得有节奏。

  4、师范读。生再自由读,师个别指导。

  5、生个别读、带读。

  6、师译生齐读(男、女)

  7、师生共读。(师读叙述,生读孔子话)个别、齐读

  8、挑战读。全班推荐最好的学生读(表扬学生,奖励配乐读)

  9、配乐读。 “卧虎藏龙”,跟随古琴曲一起读

  师:你们的诵读把我带回了春秋时期,拉回了孔子时代。如果时代倒退两千多年,你们也一定是“孔门七十二贤”。

  三、悟中读,知大意

  【一】出示“背井离乡”图,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则论语?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个别读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悟中读。

  3、齐读。男生:孝敬父母的好男儿 女孩:孝敬父母的乖乖女

  【二】出示“喂养图”,它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生读

  2、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噙着泪水,病在儿身,痛在母心。

  3、会背这句吗?齐背。

  是呀,孔子告诉我们,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远行担忧,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疾病担忧,我们要关爱父母。 【板书:爱】

  【三】出示“不孝图”,再看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它让你想到了哪则论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根据图,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齐读。

  要是不孝敬父母,和养犬马有区别吗? 【板书:敬】

  【四】出示“中国好人榜吴秀琴图片”,播放视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这个女孩,你们认识吗?让我们跟随一则报道了解她。

  (播放视频)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个别读,齐读。

  2、简介事迹《用稚嫩的肩膀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同学们,看完这则报道,在小秀琴的身上,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个小女孩俨然一位“小巨人”。虽然只有11岁,虽然身体瘦弱,可小小的秀琴却为自己的母亲撑起一片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3、对比读:男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男生齐读;

  女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女生齐读。

  四、创境读,明道理

  是啊,孝敬,孝敬,敬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四则论语我们都学完了,那么,在生活中能不能灵活运用呢?

  1、播放新闻万象“不孝”视频《老人没接孙女 遭儿子暴打》

  请看这则视频,当你看到不孝子,对父亲大打出手的时候,我们就会吟起: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当我们看到不孝子不给父母好脸色的时候,你就会想起: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当我们见父母忧心如焚的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4、当我们出远门,牵挂父母的时候,你也会想起: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五、熟读成诵

  同学们,这几则论语,你们会读了,会用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将它牢牢地记在脑海中,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最先将它背下来。

  1、生背诵

  2、汇报交流。个别背、齐背

  六、拓展延伸

  1、典故:望江范永芳《孝思维则》

  清乾隆年间,望江县长岭镇文学村范家前屋曾有一位孝子——范家芳,未满十岁,在县学校读书,他的父亲送米供他念书,每次他都留米回家,还经常哭泣呻吟;先生责备他,问他为什么悲痛,他说:“父亲在田地里辛勤劳动,我却坐享其成。”父亲生病,想吃枣子,他摸着学校一颗已经干枯的枣树哭泣,果然,枯树复活,结出饱满的枣子,他摘下给父亲吃,人人都感到奇怪。他父亲病了,他十几天不脱衣服侍候。乾隆二十五年,其事迹受到皇上旌表《孝思维则》,并于乾隆二十六年,建造孝子门予以表彰。

  范家芳尊老敬老堪为孝子典范,当今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孝敬”牢牢地记在了我们心中。

  2、哪一则论语触动了你的心灵,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尽孝?)

  生自由谈。

  师:你们都是大孝子,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相信也能再一次感动你们。【播放公益广告:妈妈,请您洗脚】

  3、小结板书。

  同学们,关爱老人,用心开始;孝敬父母,从我做起。

  4、配乐朗读《当你很小的时候》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希望你们爱上论语,爱上经典。下课。

  板书设计:

  论 语

  敬 爱

  孝

《论语》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

  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习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习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习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习。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适时候提出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有可能没有联系吗?

  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这一环节可以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

《论语》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

  3.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四则语录的含义,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可阅读《论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初步了解孔子及《论语》,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正确流利

  1.根据课后注音轻声读文,达到读音准确。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互相订正,达到“正确”这一目标。

  4.学生再练习朗读,不仅要求读音正确,还要注意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掌握好句子停顿,可以同桌进行讨论,在书上做标记,并相互指导。

  5.指名读课文,全班评价

  6.出示课文范例,再引导学生练习朗读。

  7.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朗读。

  三、深入读文,理解内容。

  1.《论语》四则讲的都是为学的内容,谈了哪些关于学习的问题呢?同学们先根据课后注释理顺文章大意,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注意读讲结合,主要依前面的关于本文的译文进行讲解。

  3.现在我们来想想,课文中谈到了哪些关于学习的问题呢?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文章。

  5.尝试着背诵。

  四、延伸

  1.你还了解哪些先哲语录呢?

  2.回忆一下有关自己学习的事,并联系这篇课文谈谈今后自己将如何学习。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有益的先哲语录。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荷花》教学设计07-04

《爱莲说》教学设计07-04

《通分》教学设计06-29

沁园春教学设计06-24

活动教学设计06-22

称教学设计06-20

《鲸》教学设计06-15

《密度》教学设计06-13

小树教学设计06-13

《内能》教学设计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