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11-10 17:28: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习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部首。

  4.认识问句、问号。学习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学准备

  录像带、录像机、两个盒子(一个稍扁,一个稍长)、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看看(放录像),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动物?看清楚说。(这幅画面上有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

  wěi

  ba

  bǐ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

  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6.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2.

  各自轻声读儿歌。

  3.

  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

  的

  长

  好

  像

  猴子

  松

  鼠

  扁

  4.

  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5.

  讨论: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二两节。

  三、细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长?

  师述:这首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谁的尾巴长?问题后面的标点符号就叫问号。(齐说)读问句要注意声调向上扬。

  (领读两遍)

  理解:谁的,谁的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哪一个)读这句话时要强调谁的。(圈出重音谁)还要强调谁的尾巴要连起来读。(划连线谁的尾巴)

  领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第二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短?

  提问:读时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谁)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谁的尾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问呢?

  3.指名读三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评议。

  强调注意谁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谁的要强调。(圈出重音谁)

  引说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就是

  4.小结过渡。第一小节提了三个问题,第二小节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这两个问题怎样回答呢?要比一比才知道,大家比比看。

  四、细读课文第二节。

  1.

  放录像,教师比划。提问,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呢?(对,长和短,比较就能看出来了)

  2.

  第二节里哪两句话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出示黑板)

  3.

  指导朗读理解o。

  ①猴子的尾巴长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老师问的时候强调谁,答的时候要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猴子)老师问,学生答。还要注意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猴子的尾巴)

  ②现在小朋友问,老师来回答,看老师回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谁的尾巴长?师:猴子

  师述:对,我们回答问题一定要语句完整。(领说两遍:回答问题要完整)现在老师再来问,大家一齐回答。

  ③兔子的尾巴短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读这句话时要强调哪个词?(圈出重音兔子)

  教师问,学生答,注意兔子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女生问,男生答。

  第一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长,后问了谁的尾巴短,第二小节就先答了(引读),后答了(引读)。

  师述:这就告诉我们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领说两遍: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④看录像,如果老师把问的次序颠倒一下,怎样回答呢?老师问,指名学生答。

  ⑤放出牛、羊的录像,学习提问题,回答问题。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回答问题要完整。

  ⑥第一小节里的第三个问题: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好像一把伞,是不是一把伞?书中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3)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是不是好像一把伞?大家看录像。

  ⑦放出录像,问: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

  ⑧指导朗读第三句,圈出重音,划出连线。

  ⑨放出燕子的录像,提问:燕子的尾巴好像什么?用好像说话。

  ⑩分角色朗读第一、二节。

  五、学习三问、三答的方法,比比水牛、山羊、燕子的尾巴。

  1.放录像,同桌的学生练习提问并回答。

  2.指名同学回答。

  六、识记部分生字字形。

  1.划出生字,各自读读,记记字形。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

  的:分析结构,教学白字旁,书空左半部分。读词;谁的、猴子的。

  巴:有几笔写成?范写巴。读词;尾巴、嘴巴。

  把:把比巴多一个偏旁,教学提手旁。读词:一把伞、一把剪刀。

  长:范写,长有几笔写成?指名分解笔画。

  七、复习巩固。

  1.自由读读,记记字音、字形。

  2.抽读生字。

  3.做找朋友的游戏。(四个字、四个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卡片:长、的、巴、把。

  2.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节。

  二、细读课文第三节。

  1.出示黑板:(第三节)看看第三小节,注意读时也要和第一小节问句一样,要强调哪些词。指名说,教师圈重音谁,划出连线谁的尾巴。

  2.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第四节。

  1.

  第三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弯,我们来看看;(放录像)公鸡、鸭子、孔雀,谁的尾巴弯呢?-指名学生指出来,用手画画公鸡的尾巴。(放特写镜头)大家一齐画。

  2.第四小节怎样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圈出重音公鸡,划出连线。

  3.谁的尾巴扁呢?(看实物;两个盒子)先看看老师手上的两个盒子哪一个是扁的?用手比划扁盒子。

  4.放录像,看看谁的尾巴扁?放特写镜头,看看鸭子的扁尾巴。

  5.课文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师问,学生齐答。(圈出重音鸭子,划出连线)

  6.放录像,鸭子的尾巴扁,还有哪一部分也是扁的(指嘴)鸭子的尾巴和嘴巴都是扁扁的,这就叫扁。

  7.放录像,看看这六种动物,比比谁的尾巴最好看。(放孔雀的特写镜头),孔雀的尾巴上有很多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眼睛)对,我们叫它大眼状花纹。看看大眼状花纹有哪些颜色。

  出示黑板:大眼状花纹的颜色有_______、有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指名说句话,谁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

  师述:孔雀的尾巴好看极了,没有哪一种动物的尾巴比得上它,所以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好看前面加上一个最。

  指导朗读,老师问,学生答,评议,圈出重音孔雀,划出连线。

  8.分男生、女生朗读第三、四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

  这首儿歌的题目叫《比尾巴》,通过比较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六、看录像,学编儿歌《此嘴巴》。

  过渡,动物的尾巴不一样,也有许多动物的嘴巴不一样,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比比几种动物的嘴巴,编一首比嘴巴的儿歌。

  1.放录像,仔细观察公鸡、鸭子、老鹰三种动物的嘴巴。

  2.提出要求: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3.同桌讨论。

  4.指名学生编儿歌《比嘴巴》。

  七、识记部分生字。

  1.划出生字,自学,巧记字形。

  2.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公:教学八字头,下面有几笔?

  鸡:左边有几笔?教学右边的鸟字旁。

  鸭:把鸡的左边又换成甲就是鸭,一齐书空左边的甲。

  八、巩固复习。

  1.看黑板,记字音和字形。

  2.抽读生字。

  3.猜字游戏.

  九、指导书写:公

  鸡

  鸭

  日

  把

  的

  长

  [教案述评]

  薛亚莉老师是扬州市(地区)小语骨干教师,她所上的《比尾巴》一课获1996年扬州市(地区)优秀录像课等奖。现将此课的教学特点作简要评述。

  一、指导方法练朗读。

  1.具体指导,教给朗读方法。

  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问句的语调,圈出朗读的重音,划出连读的词语。如谁的尾巴长重音是谁,连读谁的尾巴,读出问句的语调。同时要求学生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答题要完整。

  2.由扶到放,运用朗读方法。

  在学习3、4节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圈重音、划连线、读语调,然后师问,生答,要求做到答题完整。

  3.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在朗读中,教师不但运用了领读、引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而且让学生评议,评后再读,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

  二、凭借录像学词句。

  本课是看图学词学句,教者精心绘制了动物图片,并摄成录像,在教学环节中巧妙运用。

  1.凭借录像,掌握尾巴特点。

  ①观察比较抓特点。教者让学生看录像,细比较,直观地理解了长、短两词。理解弯一词时,让学生看录像后用手比划了一下。

  ②创设情境抓联系。为理解扁一词,教者让学生比较两个盒子,再看录像,观察鸭子的扁尾巴,进而观察它的扁嘴巴。

  2.凭借录像,运用句式说话。

  教者凭借录像,不但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而且指导学生运用词句。如理解了长、短、好像一把伞之后,教者让学生观察牛、羊学提问题;观察燕子的尾巴,用好像造句;观察孔雀的尾巴,用有的有还有的句式造句。这样既理解了词句,又掌握了句式,培养了说话能力。

  总之,本课的教学,能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形象直观,训练扎实,效果显著。

教学设计方案2

  《精彩的马戏》教学设计之八

  河北省玉田县教研室 贾庆明 郑坤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精彩”、“表演”练习说话。

  2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马戏团里的动物表演精彩有趣,都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

  3 提高学生细致观察图画的能力。

  4 能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四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弄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猴子爬竿、黑熊踩球、山羊走钢丝都很精彩”这一问题。(即:对课文二、三、四自然段内容的理解)掌握10个生字。

  2.教学难点:对“好奇、绝技、喝彩”等词的理解;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精彩”、“表演”这两个词的运用。

  三、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黑板(或幻灯片)、田字格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卡片指读、齐读:马戏。提起马戏,(板书)你们都知道,谁能说说什么是马戏?你们看过哪些马戏?(议答)马戏节目大家都喜欢看。今天,我们就学习看图学文第19课——《精彩的马戏》。(板书)大家齐读课题。这一课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动物表演的马戏节目呢?打开书,看书上的插图。

  二、看图,初步了解图画内容。

  书上有几幅插图?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在干什么?先自己看图,然后说一说。(议答)图上画的是猴子、山羊等动物表演马戏的情景。你们觉得它们的表演怎样?(议答)这些动物表演的马戏的确吸引人。书上都叙述了哪些内容呢?看书。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并看看课文讲了哪些动物的马戏表演。(议答: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将四幅图中各种动物的表演都讲清楚了)

  2.指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连贯;其他人边听边想,哪些段讲了四幅图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讲的?(议答:课文的二——四段的内容与四幅图内容吻合)先讲猴子爬竿(二段),再讲黑熊踩球(三段),接着讲山羊走钢丝(四段),最后讲小狗、马、猴子的表演(五段)。

  3.区别两个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指读:“喝彩”“好奇”(h8,h4o),然后用“喝、好”(h5、h3o)组词。

  4.过渡: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猴子等动物表演的马戏节目。课题中说它们表演的马戏是怎样的?(精彩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些马戏是精彩的呢?下面我们结合图来学习课文。

  四、学习第一段。

  1.指读,想一想这段话讲什么意思?(讲昨天我和妈妈去看了马戏)

  2.理解词语。指读:马戏。“马戏”是指马戏团里动物的表演。在这个词语中,“戏”是生字,用“戏”组词。(议答)“我”看到的马戏是一场(精彩的)马戏。指读:精彩。“精彩”是指动物的表演非常优美,出色,很吸引人,是对表演的称赞。齐读这个词。

  3.指导读。既然看到的马戏很精彩,那“我”的心情怎样?(高兴)读这段话就得读出高兴、赞扬的语气,

  尤其得注意“精彩”一词的语气。指读。

  小结:这段就一句话,简单交代了什么时间、谁和谁去看马戏、“我”看到的马戏怎样精彩。看第二段。

  五、学习第二段。

  学习这段,我们按下面四步来进行。

  1.了解图文内容。

  (1)看图。仔细观察图画,看看猴子的衣着、动作姿势、脸上的表情各是怎样的,然后按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议答)

  (2)指读这段,看这段有几句话,讲的是什么内容?(这段共四句话,讲猴子爬竿表演)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句。指读。这句话讲什么?(介绍猴子爬竿的情景)这是先交代一个什么节目(板书)。指读“猴子”。猴子是怎样表演爬竿的呢?(板书)指读有关句子。(二、三句)这两句都是讲怎样表演的。

  第二句。这句话讲什么?(讲猴子穿着衣服,像个小孩)板书:像个小孩。指读“打扮”。“打扮”指什么?(指猴子装扮出来的样子)把“打扮”的意思放到句子中去,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猴子穿着衣服,装扮出来的样子像个小孩。)看图,具体说说猴子怎样打扮?读这句要读出顽皮、可笑的语气。指读。

  第三句。指读。这句讲什么?(讲猴子在竿上表演倒竖蜻蜓的情景。)看图,说说“倒竖蜻蜓”是怎样的姿势?(议答)板书:倒竖蜻蜓。书中是怎样写猴子面部表情的?指读。看图,说说什么是“圆溜溜”?猴子为什么“好奇”地瞅着观众?(议答)板书:好奇地瞅。这句具体描述了猴子爬竿时那顽皮的姿势和表情,读的时候要注意“圆溜溜、好奇”等词语,读出顽皮的语气。指读。

  第四句。齐读。这句讲什么?(讲观众被逗得哈哈大笑)这是观众的反应。(板书)说说怎样笑才是“哈哈大笑”?观众为什么哈哈大笑?(议答)说说什么叫“顽皮”?(指猴子像小孩子似的,动作、表情很滑稽逗人,很淘气的样子)正因为猴子的表演顽皮、(板书)逗人,所以观众才“哈哈大笑”。(板书)透过“哈哈大笑”这个词想象一下场内是怎样的情景?观众心情怎样?(议答)读这句要读出高兴、开心的语气。指读。

  3.练习有语气地读。

  这段介绍猴子爬竿的表演,共四句话。第一句先讲猴子表演什么节目,二、三两句具体讲猴子是怎样表演的,突出了猴子的顽皮;最后一句讲观众的反应,突出了观众兴奋的心情。读这段话,要注意语气的变化:第一句要用兴奋的语气读出“我”高兴的心情;第二、三句要读出猴子顽皮、可笑的语气;第四句读出观众兴奋、开心的语气。指名读。

  4.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猴子爬竿很精彩。(复述、议答)

  小结:第二段写猴子爬竿的精彩表演,突出了猴子的顽皮。

  六、指导书写生字。

  1.认识字的结构特点。

  一、二段有3个生字,看课后生字表,想想这3个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都是左右结构)

  指读:马戏猴子打扮

  2.指导书写。“戏”左边不要写成“又”,最后一笔是点。“猴”左边是“犭”,右边“侯”字中间不要多加一竖,最后一笔是捺,书写时“亻”在竖中线左边。

  师在田字格中范写一个,生在本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二段的学习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精彩的马戏》第一、二段,这段讲什么?分几步来学的?(议答:分四步来学的。第一步,先按顺序看图,说说猴子是怎样表演的,然后,读这段话,看看讲什么内容。第二步,结合图逐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弄清表演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怎样。第三步,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这段话。第四步,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猴子爬竿表演得很精彩)

  根据议答,总结,出示学习方法:

  指读,齐读学习方法。用上述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的三、四两段。

  二、学习第三段。

  1.指答学习过程的第一步,然后看图,自由读课文。复述、叙述图上内容。(略)这段共五句话,讲黑熊踩木球的表演。

  2.指答第二步学习要求,然后结合图读课文,读完后同桌交流一下学习结果。接下来进行议答。

  什么节目:第一句讲表演什么节目。表演的节目是“黑熊踩木球”。(板书)指读:“黑熊”,用“熊”组词。黑熊是一种很笨重的动物。它表演踩球一定非常好看,因此,“我”说“……也很好玩”。读这句要用什么语气?(很喜欢黑熊的语气)指读。

  怎样表演:二、三、四句是讲黑熊怎样表演踩球。指读。注意黑熊的表演过程,然后按顺序说说。(黑熊爬到球上→直立起来→小心移动双脚,让木球滚到板上→球刚过中心点,跷板一头掉下来。黑熊非常紧张)(板书带点的词语)提示:这个环节可让学生用事先剪好的硬纸画片,到前面边粘贴演示边叙述。指读:“紧张”。“紧张”什么意思?黑熊为什么紧张?(紧张指黑熊精神不安。其它略)透过“紧张”一词可以看出,这个节目难度大,黑熊对演出也很认真。读这三句话时要想象黑熊表演时紧张、认真的情景,并注意这些词,读出认真而紧张的语气。指读。

  观众反应:第五句讲观众反应。指读句子。说说什么是“哄笑”?(许多人同时出声大笑。)想一想,这里为什么不用“哈哈大笑”,而是说观众一阵“哄笑”呢?(议答)指读这句,想象观众由紧张到哄笑的情景。 小结:这一段突出了踩球表演的难度大和黑熊的紧张,下面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这一段。

  3.练习朗读。读这段话也要注意语气变化。第一句要读出“我”喜欢这个节目的语气;第二、三、四句要从“爬到、直立、小心、刚…就…”等词语中去体会黑熊的紧张;第五句要读出台下一片哄笑的气氛。指读。

  4.指答第四步做什么,并回答。

  三、学习第四段。

  1.按学二、三段的方法,先一步步地自学课文,然后同桌交流学习结果。

  2.检查自学结果。分四步议答。

  〈1〉图上内容。(略)这段内容共六句话,讲山羊走钢丝的表演。指读这一段。

  什么节目:第一句讲山羊表演走钢丝很出色。(板书)指读“走钢丝”。什么是“走钢丝”?(议答)表现走钢丝的过程叫什么?(表演)指读:表演。“出色”是什么意思?(特别好,不同一般)“出色”(板书)是对山羊表演的称赞。指读句子。

  怎样表演:二、三、四、五句讲山羊走钢丝的情景。①山羊是怎样表演的?(读第二句)板书:走来走去。“稳稳当当”是什么意思?(议答)读这句要读出“稳”、“不慌不忙”的语气。指读。②三、四、五句写山羊表演什么,怎样表演。(用书上的话叙述表演过程)比较句子异同,并理解“绝技”。

  (这两句都写山羊表演时身子弯起来。但第二句用拱桥的形状来比喻山羊身子弯的程度,这个表演很费劲,困难大,也十分惊险。这样的表演没有谁能比得上,独一无二,所以叫“绝技”)

  读这三句话要读出惊险、不慌不忙的语气。指读。

  观众反应:第六句讲观众反应。“喝彩”指大声叫好。(板书:喝彩)想象一下,观众可能怎样为山羊叫好?读这句要读出称赞的语气。指读。

  <3>练习有语气地读。第一句读出称赞的语气;第二句读出“不慌不忙”的语气;第三句用称赞的语气;

  四、五句读出既惊险又不慌不忙的语气;最后一句用称赞的口气。指读。

  <4>从“稳稳当当”、走来走去、碗口大、四脚踩上、像一座拱桥”等语语中可以看出表演精彩。

  四、学习第五段。

  1.指读这一段,看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句意。

  第一句:讲小狗、猴子和马的表演挺有趣。板书: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马钻火圈,有趣。看图说说小狗、猴子、马的表演情景。

  第二句:指读。这句讲谁怎么样,(讲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真有办法。板书)指读:“叔叔”。结合前面内容说说他们怎样有办法。

  (议答)想想:这些动物的精彩表演是怎样得来的?(叔叔、阿姨训练的结果)这句讲“我”看过马戏后的想法,赞扬了叔叔、阿姨训练动物有办法。读这句要用称赞的口气。指读。

  五、总结。

  《精彩的马戏》着重讲了猴子、黑熊、山羊的精彩表演,指出动物们的精彩表演是演员精心训练的结果,说明还是人有办法。

  六、指读全文。

  七、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熊”:上下结构。下面是四点底。上面,左上是撇折、点两笔;右边

  “直”:上下结构。“真”字去掉下面两点。

  后写“小”字。“算”:上中下结构。上面是竹字头,中间是“目”,下边三画:横、撇、竖。“叔”:左右结构。左上是“上”字,不是“止”字。

  第三课时

  一、完成课后第3题。

  1.指读题目,明确要求。

  2.指读、齐读词语:猴子、小狗、黑熊、算术、打扮、直立、顽皮、表演、走钢丝、小心地、精彩

  3.抄写词语,易错字教师揭示。(如:直、算、演等)

  4.用“表演”“精彩”练习说话。

  <1>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两上词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语义和用法。

  <2>练习练句。教师可提示举例,开扩造句思路。如:①“六一”儿童节,我们都上台表演了节目。②芳芳的节目表演得可好了。③新年联欢会上的节目真精彩呀!④大家为秋生的精彩表演鼓掌。

  二、完成课后第4题。

  1.练习背诵第四段。

  <1>指读这一段,说说有几句话,分别讲什么。(共六句话。第一句讲表演什么节目。二、三、四、五句讲山羊怎样表演,先讲山羊怎样在钢丝上走,再讲山羊表演绝技,接着讲圆板大小,最后讲怎样站在圆板上,第六句讲观众反应。)

  <2>引背:这一段写表演什么节目?(背第一句)→山羊是怎样表演的?(背第二句)→山羊还表演了什么?(背三、四、五句)→观众反应怎样?(背第六句)师生共同试背这段。

  <3>自由练习,按“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的提示试背。

  <4>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3

  本课程的研修活动主要围绕您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实践、反思、评价和修订。请根据自己在本校上课的教学进度,结合教材选择一个主题,编写一份规范、详实的教学设计方案。请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提交教案: 提交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

  要求:

  1.确定自己的选题,教学设计方案写清楚:姓名、单位、课题名称、年级、教学时间等信息;

  2.为你的教学设计方案设计好各项内容,主要包括选题、教材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

  3.以发表主贴的形式发表您的教学设计,主贴标题为:姓名+教学设计方案名字,并以附件形式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附件命名为本教学设计名字+年级,如:《When was he born 》八年级

  注意事项:

  1.请您保持自己作业的原创性,我们谢绝从已有资源(网络、参考书等)的直接拷贝,原创性将作为本作业评价的重要标准。

  2.互评:阅读本班其他成员的教学设计方案,选择自己认为优秀的教案,以回帖形式发表自己观点,说明对该教案的看法和改进建议。请指出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提出建设性意见,请认真评价哦,只有您真诚的评价他人,别人才会给您的帖子提出宝贵的意见。

  3.邀请:您可以在评价某人教学设计的同时,邀请他来评价您的教学设计方案,也可以通过站内短消息的方式来邀请同班同学,您的主帖回复数量将计入您的总评成绩哦!所以赶快行动起来,多多邀请同学来互评吧!

  篇二: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一、 概述: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4页第15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小燕子去看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它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和比较,终于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点。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二、 设计理念

  1. 《语文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跨越式发展的理念。

  3. 语文学科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

  1. 能自主认识“次、瓜、燕、什、么、样、得、再”等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

  2. 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利用掌握的观察方法,观察比较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抓住特点进行手写练习。

  四、过程方法

  1.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课文。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伙伴互相评议、小组合作探究,师生感情对读等,不能让学生按着老师的预先设计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2. 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朗读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教师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给学生留有较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理解内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阅读拓展资源,实现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阅读拓展资源、特别是“加星”资料的阅读,实现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学校留言板的写作、展示、评价工具,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

  3. 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学以致用,根据学生掌握的观察方法,指导写字练习,并开发适宜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再发展的需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融汇发展。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利用媒体,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从品读大量有关“仔细观察”的故事中,培养“只要认真仔细的观察,就能了解事物的特征,并有可能有发明有创造”的思维品质,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喜欢写话、喜欢创作表达的情感。

  六、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利用多种方法学习记忆了生字词、学写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拓展阅读了“跨越式”阅读资源中“识字通”的内容,能初步感受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初步了解课文共描写了燕子妈妈和燕子有三次对话。为第二课时归纳主要内容,实现情感目标的跨越做好了准备。

  2. 学生是河北省丰宁三小一年一班的"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从一开学就进行“跨越式”的实验研究,每位同学都有良好的识字基础,朗读基础,乐于进行手写表达。

  3. 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喜欢提问,对语文学习很感兴趣。

  七、 教学策略

  1. 读,理解内容。

  第一步:初读,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朗读 时读音要正确。不错读,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重点读准生字字音。对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自然停顿,训练领悟自然停顿的一般规律,为理解词句意思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细读,理解意思。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细致的有重点的朗读训练,以更好地理解体会有关词句的意思,达到顺利通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目的。课文的插图,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体会重要词句的有效工具。教学时,可先指导看图,思考:图上画着谁与谁,它们在干什么?然后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不理解词语,提出来讨论解决。

  第三步:品读,体验情感,可分角色进行朗读,要求读出适当的语气,恰当的语调,缓急的语速,轻重的语音。边读边想象。他们在说话时,小燕子既懂礼貌,又兴奋惊讶神态,燕子妈妈看到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不同喜悦之情。

  2. 演,明白事理。

  在学生能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即让学生扮演小燕子和小燕子妈

  妈,进行艺术再创造,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在表演中发展语言,明白事理。只要仔细观察,认真学习,一定会不断发现事物的不同特征,一定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3.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卡通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辅助作用。

  八、 资源准备

  1. 自制ppt课件

  2. 本节课中教师使用的资源是:“情境导入”、“生字复习” 、“课文学习”、“ 资料城”、 “写话练习”等模块。

  3. 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生字复习”、“课文学习”、“ 资料城”、“ 写话练习”等模块。

  九、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看图说话:(3分钟)

  1. 资源准备:课件中“创设情境”按钮(配乐描述)

  师:小朋友,昨天晚上,燕子妈妈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它告诉我说,它们家的小燕子可聪明能干啦!今天燕子妈妈要当着大伙儿的面考考小燕子,老师想让同学们和小燕子比一比看谁表现得更出色,敢不敢?

  生:敢!

  师:好样的!我们先来读一段文字,注意读准红色的生字。

  生读:小燕子听说西瓜好吃,就问妈妈:“妈妈,西瓜长得什么样?”妈妈说:“你现在会飞翔了,自己去看吧!”小燕子说了声“妈妈再见”,就飞出家门。小燕子可高兴啦!它想:这次,我一定要仔细观察(chá) 。

  2. 过渡:

  燕子妈妈刚才悄悄告诉我,说你们生字读的真准, 该轮它给小燕子出题了。燕子妈妈是怎样考小燕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作为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喜欢幻想,常常会把自己天真的感情注入到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因此对拟人化的童话情有独钟。根据这一特点,我创设了以上导入情景。在激起学生表现欲望之后,进入复习环节。生字的复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课中,我把生字编成了简短的童话,既体现了本单元主题中的自立思想,又为本节课“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主题做好铺垫。

  (二) 学习课文,品读感悟:(17分钟)

  资源准备:课件中“课文学习”模块

  1. 从问题入手,体现学生自主学习。(3分钟)

  师: 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文,然后思考:(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 燕子妈妈出了哪些问题?(用直线画出妈妈的话)

  (2) 小燕子每次完成任务后是怎样告诉妈妈的?(用波浪线画出小燕子的话)

  学生自学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细心观察才能把握事物的特点,“进步”是文眼。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燕子妈妈对小燕子的鼓励。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小燕子每次都有不同的发现,而且一次比一次观察得更仔细。

  2. 解读课本,深层感悟。(14分钟)

  (1)过渡:刚才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谁愿意把燕子妈妈出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交流:(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

  “你说得对。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

  “很好。可是,你能不能再去仔细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3)指导朗读。(重点朗读“看看 、 再去看看 、 再去仔细看看”)

  生自由读。

  师示范读。(生体会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

  同桌同学每人当一次燕子妈妈,对身边的小燕子亲切地说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打破传统的串讲方式,先精读妈妈的话,采用自由读,同桌互听互读的方式,教师示范读的方式,凸现难点。

  (4)过渡:小燕子完成任务后每次回来都是怎样对妈妈说的?

  学生汇报交流:

  a.小燕子第一次完成任务后是怎样对妈妈说的?

  生:“妈妈,妈妈,冬瓜大,茄子小!”

  师:小燕子有所发现了,它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师:那我们就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大声朗读。

  b. 小燕子第二次完成任务后是怎样对妈妈说的?

  生:“妈妈,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师:小燕子又有新的发现了,它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非常高兴!

  师:你能不能用朗读的方式把小燕子的这种心情表现出来?试试看吧。

  学生齐读。

  c.小燕子第三次完成任务后是怎样对妈妈说的?

  生:“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白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小燕子可真了不起,每一次的发现都不一样。它的心情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了呢? 生:小燕子更高兴啦!

  师:是呀!小燕子一次比一次高兴,声音越来越上扬,对妈妈的呼唤也越来越亲切。 师范读句子。

  学生模仿读。

  (5)学生把三句连起来对比着读读。

  (6)师生共同进行分角色表演。 师演妈妈,生演小燕子。

  (7)师:小燕子妈妈太高兴了,所以,当着大家的面,它就夸奖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妈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学生讨论交流:燕子的观察角度在变化,一次比一次有难度,一次比一次观察得仔细。

  (8)师:燕子妈妈感觉到小朋友跟小燕子一样聪明能干:同学们说话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真了不起!我觉得,我们比小燕子更棒!不信,你就仔细观察图或看看书中的第一自然段,也许你还能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呢,赶紧找找看!

  引导发现: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冬瓜硬,茄子软等特点。

  设计意图:品读小燕子的话,采用分句品读的形式,充分体会小燕子内心情感的变化,从而明白小燕子的观察角度在发生变化,一次比一次详细、认真。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就应该点题了。于是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讨论,为什么燕子妈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一步的设计让学生在问题中回顾了全文。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目标的大幅度跨越,达到移情的目的。为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意识,同时也为深化主题,我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或看书

  第一段,去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为总结升华推波助澜。

  教师小结过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事物的特点;只要我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就能了解事物的特征,并有可能有发明有创造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资料城看看吧!

  (三) 内化情感,拓展阅读:(10分钟)

  资源准备:课件中“资料城”模块,学生的《拓展阅读材料》。

  1. 请你读资料城中 《大自然的语言1》、《大自然的语言2》、《谁说得对》、《苹果落地》读完的同学接着读71页的《科学的种子》和76页的《壶盖为什么会动》。一边读一边想,哪篇小文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1分钟)

  2. 学生进行阅读。(8分钟)

  3. 个别汇报读后感。(1分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激活想象,开阔视野。在阅读中,我为孩子们选择了2首通俗易懂、富于童趣的小诗、2篇科普故事,2篇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让孩子们去阅读,并且用“必读”和“选读”两种方式对阅读内容加以引导,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题材来体会认真仔细观察的重要,积累文字材料,将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为后面的写话练习做铺垫。

  (四) 写话练习,评价交流。(10分钟)

  1. 资源准备:课件中“写话练习”模块。

  学生进行写话练习。(8分钟)

  师:是呀,只要认真仔细观察就能了解事物的特征。下面,我们就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我们眼中的事。(出示写话内容)

  (1) 想一想你熟悉的一个人或一种景物是什么样子的,把你观察到的写下来。

  (2) 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水果,写几句话 。(提示:可以选择一种水果写一写。也可以选择两种水果写一写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作品交流。(1分钟)

  2. 教师总结,学生谈收获。(1分钟)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展示同学们的习作了,课后大家还可以互相欣赏,相互点评。孩子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4

  《范进中举》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制作:邓湘云)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2课时

  1、创设情境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2、明确任务

  l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协作学习

  ①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②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1)、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2)、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3)、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4)、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5)、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6)、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7)、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4、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BBS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根据当时的记录和回忆,写下了这篇课堂实录,做为日后参考和教后反思。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在学习前要做的准备)

  1、全班以3人为单位划分小组,小组实力平均;

  每个小组中有三个角色选择

  信息处理员:负责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信息发布员:负责将小组结论和作品发布到讨论区

  创意小作者:负责组织语言,写好小组结论总结和课堂习作。

  2、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和方法: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协作,对自己和伙伴的学习过程都应该

  真负责,积极合作。强调只有以小组为单位达到教学要求才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3、预习课文

  实验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因为在教学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更多可能。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1)为划分好小组,教师首先要求课代表根据班级同学的情况,平时表现划分小组,尽力做好能力平衡,因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讨论协作更加实际(如果分组能力不平衡,则会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小组认真完成任务,而其它小组无所事事),而且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于探索。在小组的代号上也颇费了一点功夫,最后确定了奋进号、挑战者、探索号、神州号等20多个小组代号。在学习之前,利用心理暗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进入网络教室,学习课文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指导很重要。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采取这种网络学习方式。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四位猎人去郊外狩猎,他们来到狩猎区,猎人甲突然兴奋的说:看!那里有野鸭!猎人乙是个身手敏捷的好射手,他定睛一看,屏住呼吸,举枪就射,清脆的枪响过后,一只野鸭坠落在远处的草地上。此时,猎人丙也带着猎狗前往那个方向找寻猎物去了,等了一会儿,他带着刚才射中的野鸭回来了。猎人丁则升起篝火,将野鸭做成了美味的佳肴。正当大伙分享今天的胜利果实的时候,猎人甲突然提出了问题:今天我们四人谁的功劳最大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在认可某个猎人的功劳这一答题思路上,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特别的想法:四个人功劳一样大,因为这件事是依靠四个人分工一起完成的。(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边听边在不断寻求与其他人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其它同学对这个回答感觉有点意外,小声议论起来。我暗喜,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教师:很好!同学们,合作交流是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以让工作学习更有效率。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种能力来帮助大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这堂课,20xx年10月23日上午第一节,课前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指导。包括上课过程简介,操作方法和分组,角色等。课堂上,学生反应较快,大多数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了讨论区,并留言。课堂教学得到了焦亚洲老师的协助。)

  上课前,提前5分钟带同学们进入教室,按课前分好的小组坐好,告诉同学们课件主页的地址,简要介绍了学习界面,开始上课。

  教学环境:(网络机房的基本配备:无盘工作站,学生机60台,配置:CPU赛扬1G,内存128M,整合主板。网络是星形拓扑结构,学生机自带100M网卡,教师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一台,网络机房宽带接入英特网。这样的硬件设备保证了网络课件的正常运行和网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创设情景,课堂导入:

  小说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读小说不仅能使人得到艺术享受,而且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这部小说的语言有着典型的讽刺艺术特点。

  这节课,同学们就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揭开小说讽刺艺术的神秘面纱。在这,你不仅是学生,也是一位小小鉴赏家,或者一位创意写手,也可能是一个信息搜集、处理的行家。希望大家和自己所在的小组伙伴作为一个整体团队,通过合作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让我们开始吧!

  课堂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浏览课件页面。由于课前做了分工,小组能力水平较平均(学习能力、信息能力),此时每个小组都能在信息搜集员的操作下开始阅读、浏览课件内容。

  教师此时应该注意要求学生按步骤开展学习即可。

  三、聚焦任务,指导学习

  1、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主题探讨小说讽刺艺术。

  2、明确课堂上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l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简要介绍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软件工具。

  四、循序渐进,交流协作

  同学们在浏览完前两个内容基础上,按照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交流。

  三人小组根据学习步骤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并将小组的结论用电脑记录下来(输入TXT文本)。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已经给出了一些网上资源,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问题有关的资料。

  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到各个小组的身边,指导学生讨论或者检查学习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从表面看有些无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统一听课,而此时,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在阅读、思考、交流。

  课堂学生情况:学生在课堂中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会有交流讨论,而且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会有不同。各个学习小组会将自己已经讨论出的结论发布在BBS上,供教师和其它小组阅读评价。

  教师课堂指导:可在课堂上走入各个小组中,指导学生,也可以在BBS上对学生的回答结论点评,同时可将言之有理的小组结论推荐给同学们阅读评价(用BBS留言簿)。同时针对小组学习中碰到的普遍问题,在课堂上给出有益的指导。

  五、模仿创作,评价探讨

  学生在明确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后,运用对比、夸张来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

  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当堂创作,并将作品发布到BBS上,各个小组和老师会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这种探讨交流的气氛中,学生敢想,敢写,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后,更据各个小组的表现,各组成员将按照评价标准里的内容给自己小组打分。

  教师也会在课后按照课堂表现情况和发言记录,给予表现出色的小组以奖励。

  教后反思、值得注意:

  1、阅读速度与课堂适应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平衡,日常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

  2、学生的合作能力要培养。

  强调团队合作;计算机是工具,学习工具;在协作学习的7个步骤中,有难度的可以先到讨论区交流,然后一边讨论一边完成后面的任务。或者向老师请求指导。

教学设计方案5

  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

  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联系朗读。及理解诗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头饰、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过程:

  总()电()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

  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

  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火、文、六

  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竞猜游戏。

教学设计方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

  2、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4、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同学默写的词语,这位同学是个马大哈!写字总是缺胳膊少腿的。

  1、出示含有错别字的词语:

  师:你们这些小老师们谁来帮帮他?

  2、指名到前面来修改。

  (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乐趣中记住了词语的写法。)

  3、齐读。

  二、复习第一段

  1、回忆第一段讲了什么?

  板书:

  上来了

  2、齐读。

  三、教学第二段

  过渡:

  火烧上来了,地面上的一切都变了,真神奇呀!那火烧云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板书:

  变化

  1、默读第二段,思考:

  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火烧云的变化?

  板书:

  颜色形状

  2、教学第二自然段:

  ⑴ 听录音。

  (观察图片)

  ⑵ 听了这一自然段,火烧云的变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

  多快

  ⑶ 从哪儿看出多,你能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吗?

  (指名圈出)

  出示:

  照样子,找出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通通 ______ ______ ______

  茄子紫 ______ ______ ______

  (讲练结合,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

  ⑷ 又从哪儿看出颜色变化“快”呢?

  (一会儿……一会儿……)

  ⑸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烧”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换呢?那作者为什么不用“?”而用“烧”呢?

  (“烧”写出了动态,表示了颜色,点明了课题。)

  (让学生反复推敲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精确的语言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⑹ 指导朗读。

  (喜悦语气)

  3、教学第3~5自然段:

  过渡:

  火烧云的颜色是如此的色彩斑斓,瞬息万变,那么它的形状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⑴ 指名读,思考:

  这3年自然段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那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呢?

  板书:

  狗、马、狮子

  ⑵ 齐读第3自然段,思考:

  ① 马出现时是什么样子的?

  ② 马是怎样变化,又是如何消失的?

  ⑶ 自学第4、5自然段。

  ⑷ 检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本处设计让学生自学,与老师共同交流,体现了这一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⑸ 听录音,小结:

  谁能用《黄山奇松》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火烧云的状变化?

  板书:

  千姿百态

  (回忆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四、指导背诵

  师:火烧云真是太美了,读了课文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么美的景观你们愿意背诵下来吗?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景色背诵下来吧!

  (此处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背,变教师要求的被动为学生自己选择的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学生选择背诵。

  2、指名背。

  五、作业

  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

  (作业的设计,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写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板书设计】

  上来了

  颜色 多 快

  火烧云 变化

  形状 千姿百态 快

  下来了

教学设计方案7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教学设计方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师:“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肯定学生的梦想,并激励他们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板书,完成课题)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筹齐:筹集齐全。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

  颠簸:上下震荡。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声不吭:吭,出声,说话。“一声不吭”是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

  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

  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文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在这些出乎意料之处你想到些什么?从而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出示非洲孩子的生活资料。(录像、图片及文字。)

  3、引读课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⑴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段话与前面写瑞恩在第一次捐钱时听募捐项目的负责人说挖一口井得要2000块钱时的表现形成了对比:那时的瑞恩还不知道2000块钱是个多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从“兴奋”到“坚定”,一方面表现了瑞恩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通过筹齐打井的2000块钱,已经迅速地长大了,他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买钻井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瑞恩为了实现“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这一梦想的坚定态度是不可动摇的。

  ⑵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是指瑞恩“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作者在此点题,满怀深情地阐发议论,以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引发读者的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

  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这不就是梦想的力量吗?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六、拓展,深化主题

  1、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

  如果你现在就是5000多名非洲孩子中的一位,你会对瑞恩说些什么?

  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你以后应该怎样做?

  2、资料展示:

  瑞恩·希里杰克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01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会的帮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这一切来自于他6岁时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为非洲儿童挖一口井!起初,挖井的钱是靠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然后亲戚、朋友、邻居也加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帮助瑞恩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到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

  2003年3月15日,瑞恩去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邀请瑞恩和他的妈妈到中国做客。瑞恩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说》节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这次节目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教学设计方案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自由自在地感受秋天的美,产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2把自己看到的秋景说出来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做到注意听别人讲话,能较清楚地用普通话说话,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课前准备

  1课前由家长带孩子到野外玩耍,收集一些有关秋天的图片、照片或采集的果实。

  2老师课前准备许多有关秋天的词语卡。

  3一幅秋天的图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歌曲《秋风起》。说说这首歌唱了些什么。

  2对!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多像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呀!它在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二、创设情景,集体交流

  1秋天到了,天那么高,那么蓝,秋姑娘走过丰收的田野,走过瓜果飘香的果园,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秋色。请把你们照的相片和收集的图片、秋天的果实拿出来,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相机点拨指导)。

  2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汇报。请小朋友们听仔细,等会儿我们评一评谁说得最好。(引导全班同学用心倾听,积极评价。)

  3孩子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收集到了一幅秋天的图画。请你认真地看一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4师有意设问,多方进行交流。

  师:你从哪里看到秋天来了?

  生:树叶黄了,说明秋天来了。

  师:说得好!老师送你两片写有“树叶”、“黄”的叶子词语卡。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苹果红了”、“菊花开了”、“稻子熟了”、“枫叶红了”、“燕子南飞”……

  师:孩子们,想一想,现在刮的风叫什么风?生:秋风。

  师:现在下的雨呢?生:秋雨。

  师:孩子们真聪明!奖励你们“秋风”、“秋雨”的词语卡。

  师:人们常说“秋风秋雨渐渐凉”,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三、拓展交流

  1孩子们,咱们到校园里再找一找秋天吧!如果你找到了,可以告诉同伴或老师。

  2(回到教室)大家到校园里找到了秋天,谁都觉得自己是秋天里的一员啦,是吗?在这里,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几个赞美秋天的词语呢。看谁能猜一猜,拼一拼,认一认,谁先读出,就把这张卡片送给他。(秋风送爽,落叶沙沙,春华秋实,秋风红叶)

教学设计方案10

  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

  浮萍 一道开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

教学设计方案11

  一、教材分析:

  函数有三种表达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函数解析式法。熟练解决这一问题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本节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完全突破。

  1.要求学生明确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条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例题介绍了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基本步骤,并明确待定系数法的用途和目的,进而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前面学生一直学习的是已知函数的解析式,然后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从数到形的过程;从这一节课开始,学生反过来学习从形到数,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这节课是整个学生的一种逆向思维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在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直接触的是已知解析式,再研究函数。而如果没有给解析式,能不能求出解析式呢,这节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用待定系数法可以确定函数的解析式,而对于一次函数,只需要确定两个系数就能确定函数的解析式,进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面的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基本的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后进行学习的,学生对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掌握尚可,能通过解析式画出函数图象,通过图象判断k和b的符号,会用待定系数法计算简单的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但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一定的困难,而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由于两个式子相减,b就可以抵消,所以计算问题不会很大。另外,学生认为函数的学习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于数形结合一直反复疑惑,并且对于新题型比较陌生,特别是没有直接给出点或者没有说求函数解析式,这样的题学生掌握的不够好。

  2.学生已经学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会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初步认识过待定系数法,以前也接触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待定系数法,怎样去用,具体步骤有哪些,进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然后举例说明从数到形和从形到数的相互渗透。

  3.如何根据所给的信息找到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对于这个问题,主要利用四种题型(图象、列表、交点、实际应用)和学生一起探寻条件(主要是找两个点),从而突破这个障碍。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待定系数法,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明确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条件,主要是因为系数的个数所以决定了需要的条件个数。

  2、能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灵活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进而推广利用给定的信息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入待定系数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并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培养数形结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出问题

  在黑板上画出一次函数的四种类型的图象,要学生判断k和b的符号;通过符号确认所在的位置,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初步体会从数到形的思想。

  2、讲授例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动手画出y=x+3图象后去掉解析式,抛出问题,如果给出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如何求出函数图象的解析式,学生思考。

  以教材例题为主,讲授待定系数法的四个步骤,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想到找两个点,求出k和b就可以。学生能根据给的两个点的坐标代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且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k和b,知道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只需要求出k和b,也就是需要找两个条件,实质上就是找两个点。如何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如何找到两个点,并总结归纳什么是待定系数法。

  3用课件呈现多种题型:图象、表格、点的坐标,分别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演示纠解题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加深对待定系数法的理解,加强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与反思。目的巩固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步骤。总结主要涉及的题型提高数形结合的思想:从数到形和从形到数的思路

教学设计方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按照正确笔顺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3、感悟周总理对少年儿童的关爱,体会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是重点,感悟课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周总理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周总理的课文,板书“关怀”。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反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2、再度课文,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读课文,全班参与评议。

  (三)学习生字

  1、组自主识字。

  2、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互相说说记住了哪些字,怎样记住的。教师巡视。

  3、出示生字小黑板指名认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怀周恩察握镜段;朗聚神灿烂幸福。

  “恩段神灿烂”的韵母是前鼻音,“镜朗幸”的韵母是后鼻音,“周察神”的声母是翘舌音,指导学生把这些生字读准确。

  4、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启发学生多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①熟字加偏旁认记:怀恩握灿烂。

  ②熟字去掉学过的偏旁认记:察。

  ③熟字换偏旁认记:神。

  ④编顺口溜或猜字谜的方式识记:

  “竖撇横折钩,内藏土和口;翻开百家姓,这姓就是周。

  “每一口人都有田,表示生活喜连连,家家户户过大年,把它倒贴门上边。

  5、巩固识字。

  ①多种形式练读,反复与生字见面。

  ②小游戏,考考你。

  ③小组合作学习,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熟读课文

  (四)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明之处。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疑问,小组内汇报。

  3、全班交流。

  4、再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理解“视察、聚精会神”两个词语。

  5、分小组朗读,理解感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周总理对少年儿童的关怀,指导读出对周总理的热爱、怀念之情。

  (五)拓展活动

  讲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六)作业

  通过阅读课外书、向别人请教等途径,搜集关于周恩来的事迹。

  (七)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的心情。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成功的经历,请大家简单地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成功了,成功后感觉如何?指名述说。

  2、大家说的都属于个人成功,有没有什么成功的事情是很多人甚至是几千、几万人努力的结果呢?指名述说。

  二、创设情境

  1、讲述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那神圣时刻的画面。

  2、记得这情景吗?谁看了,这是什么时刻?

  3、看过的同学当时心情怎样?

  三、初读课文

  1、激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非常生动地描述了那感人的情景,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否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不认的字可以借助课文下边小礼物里的拼音,也可以互相请教。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难读的词、句,并把这些词、句认真地读一读。

  四、识字写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会读的同学先示范读一读,然后学生每个词读两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可让学生单个读、指名领读、小组读来巩固。

  2、在朗读重点词句中进一步指导认读生字。如,第一段中的“喜讯传来……”一句,第二段中的“人们挥舞……”一句,第三段中的“人们相互……”一句,都包含了较多的生字,可重点指导读正确。

  3、出示单字学生认读,给这些生字找朋友,组成词语。

  4、说说记字的方法,结合旧字识字,反复重现巩固识字。

  5、写字指导:

  引导学生发现:拥、抱、扬三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泪、洋都有三点水,也是左窄右宽的字。

  提醒学生注意:

  ⑴ 京的上横、互的下横是长横;

  ⑵ 申、洋二字的竖为主笔。

  ⑶ 互字中竖折的竖和横折的折笔应该向左边斜。

  ⑷ 匹字的笔顺是:横、撇、竖弯钩、竖折;

  ⑸ 泪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所以右边是“眼目”不是“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2001年夏天的那个夜晚,我们十几亿华夏儿女的眼睛都盯着电视里的萨马兰奇,当听到萨翁那平稳而清晰的北京两个字时,我们的心沸腾了!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我们赢了”这句话,我们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自豪感和成功感。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中国的成功。这次竞争是体育的竞争,也是经济的竞争,环保的竞争,文明素养的竞争,国际形象的竞争。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申奥赢了,更是中国赢了,中华民族赢了。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

  二、了解背景

  学生将自己知道的中国北京申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老师再补充一部分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人们的心情。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激动、自豪的语气),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己欣赏后的感受。即: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

  2、说说你们现在的心情,(指名说说自己的心情)请带上这种心情朗读课文。学生练习读课文。

  3、小组开火车朗读,比比谁能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4、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全班学生朗读。如:第一段中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第三段中的“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是什么意思?从“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5、老师听了大家的朗读非常感动。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我们成功了!(师生齐读课文。)

  四、实践活动

  “我为2008年奥运会出力”

  可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了解奥运,了解北京,关注体育;再想想我们能为200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14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2、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并有实现未来理想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题复习

  一首美丽的诗好像是一座魅力无穷的喷泉,不断地涌出智慧和快乐的泉水。从《快乐的节日》这首诗歌里首先冒出的是这些快乐而调皮的小泡泡,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字词,四个小组开火车认读,看哪列小火车开得既通畅又稳当。吹由祝贺希羽丰祖国敬度老地师 敢乐快祝贺 希望 祖国 自由 羽毛 丰满 勇敢 敬爱 度过欢快 老师 理想 歌唱 流淌 开放 鲜艳

  二、找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找四个同学起来开火车用快乐的语气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想一想: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快乐?师总结:小鸟、风儿的热情,小溪、花儿的祝贺,祖国妈妈的温暖都让欢度“六·一”的小朋友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

  三、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一)第一节

  1、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小节,找同学起来读。

  2、让学生初步感知比喻句。师问:在这里作者说小朋友们像什么?(春天)还像什么?(花儿)为什么说小朋友像春天、像花儿呢?(小朋友穿着美丽的衣裳,戴着鲜艳的红领巾。)

  3、让学生理解鲜艳的意思。师问:我们除了说鲜艳的红领巾外,还说鲜艳的什么?(鲜艳的衣服、鲜艳的花儿……)

  4、教师通过渲染图画的美来体会小朋友过节时的欢乐心情,教案《《快乐的节日》教案》。请同学看,小朋友们穿着五彩的衣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来到了花园里,来到了草地上,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他们,这真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用一个词来形容。(美丽,幸福、快乐……)身在画中游的小朋友心情怎样?(高兴)所以,我们在读这一节的时候,要读出画中的美,读出小朋友心中的喜,要读出诗情画意。

  5、找两个学生分别起来读,教师要适时地进行评价。

  6、找声音动听的女同学齐读这一小节。

  (二)第二节

  1、过渡:在快乐的“六·一”儿童节里,流淌的小溪,摇摆的花儿也高兴地跑来了,它们是来做什么的呢?找同学读这一小节。(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小节)2、花儿、小溪来做什么?(祝贺)它们怎么向小朋友祝贺了?(有我们就更加美丽,有我们就充满希望。)

  3、师:是我们让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美丽,是我们让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我们应该感到怎样?(骄傲、自豪)

  4、找同学用自豪、高兴的语气读这一小节。

  (三) 第三节

  1、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节,过渡:你知道是谁让我们拥有了快乐的“六·一”,幸福的生活吗?我看谁善于从课文中找答案。(祖国)对!是祖国妈妈,是我们的祖国,(板书祖国)。

  2、师问:我们祖国妈妈的名字叫什么?(中国)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大家一起大声说,我们祖国妈妈的名字叫什么?(中国!)

  2、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现四张图片,教师随机讲解。

  (1)这是我们中国的首都——北京。

  (2)万里长城在我们祖国妈妈的身上蜿蜒盘旋。

  (3)第29届奥运会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胜利召开。

  (4)祖国妈妈放飞了神舟七号,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我们之所以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因为我们身后由强大的祖国。

  3、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一小节?找一生起来朗读这一节。

  4、师:“等身上的羽毛长得丰满”,“丰满”是说小鸟身上的羽毛长得怎样?(长、密)

  5、这一节主要讲了小朋友们远大的什么?(理想)你有什么样的理想?你想怎样报答给了你幸福生活的祖国妈妈?

  6、师小结: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理想而奋斗,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努力,长大后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7、再找同学带着自己的雄心壮志,充满激情地朗读这一节。

  8、找声音洪亮的男同学齐读这一小节。

  9、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好像看到了咱们一年级五班的五十个同学像天使一样插着理想的翅膀,在空中越飞越高。

  (四) 第四节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四小节)让我们带着自己远大的理想声情并茂地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注意脸上的表情,高兴起来,笑起来。

  、男女同学展开朗读比赛

  1、老师从男女同学中各找四个同学有声有色地读课文给大家听,要读出诗的节奏,做到抑扬顿挫;要读出感情,要用自豪、高兴的语气去读。

  2、让我们一起鼓掌为女同学喝彩,因为女同学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

  、四个小组展开朗读比赛。(共计两轮比赛)

  1、每组读一小节,比赛的内容有两个:一是听得认真仔细,二是读得声情并茂。同学们要用心去读,用心去记,比赛结束后,老师希望你能背诵诗歌中的某一个小节。

  2、第一轮的比赛结束了,你记住了多少?第二轮的比赛马上开始了,赶紧想办法把诗歌的内容存进你的脑子里。

  3、比赛的结果是四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凝神聚力地去读,像四匹小马驹一样齐头并进。

  六、背诵课文

  1、找四个同学背诵课文,每人背一小节。

  2、全班同学齐背课文。

  、欣赏歌曲《快乐的节日》

  《快乐的节日》是一首诗歌,它象歌一样美妙动听,唱出了小朋友心中的快乐。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给它谱上曲子,就成了好听的歌曲,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欣赏由《快乐的节日》改写的歌曲(出示动画flash歌曲)。请同学们起立,拍起你的小手,唱起来,跳起来,载歌载舞,我们同庆快乐的“六·一”儿童节。

教学设计方案15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方面已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能较准确地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并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但在生活方面还缺乏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课标与教材分析:本文中的乌塔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可是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意识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些,使用好教材,这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激趣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三是解决字词困难;四是检查反馈课文讲了什么事;五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乌塔的性格特点,在交流时谈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是本组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目标与要点分析:1、认识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学策略设计: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题,初读课文。

  1、你们喜欢旅游吗?最远到过哪儿?和谁一起去的?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也很喜欢旅游的小女孩。齐读课题。

  3、课文写了乌塔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朗读及重点词语的理解情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重点句段,初步认识乌塔。

  1、她游历了欧洲的哪些地方呢?

  2、你了解欧洲吗?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3、初次了解乌塔,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4、假如是你,你能一人游欧洲吗?

  过渡:那乌塔就不怕危险吗?她爸爸妈妈不担心吗?她能周游欧洲靠的是什么?

  四、深入学习第7自然段的重点句,进一步认识乌塔。

  1、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句子,圈一圈划一划重点的词句,然后小组内交流。

  2、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说感受,板书词语

  (2)现在你眼中的乌塔又是什么样的?

  (3)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个生活独立、能干、懂事、聪明的小女孩。

  五、学习第8、9小节中对乌塔正面语言的描写,了解她另外的性格特点

  六、小结,说体会。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并一步步深入地了解了乌塔,这时,你想对乌塔说什么呢?

  七、拓展延伸

  补充材料《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的较量》。

  八、练笔提高:同学们对乌塔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你可以把它写下来,题目《从〈乌塔〉想到的》,然后在全班交流交流。

  教学实施

  学生在交流时往往会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出去太不安全了。我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反问:“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那乌塔就不怕危险吗?她爸爸妈妈不担心吗?她能周游欧洲靠的是什么?”接着老师组织小组继续自学讨论。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了,能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联系实际谈出许多见解,真正形成了人与教材的对话。最后我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这节课结束了,但我期望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和无限的思考。

  教学反思

  《乌塔》这篇课文是一篇独立阅读的文章。这篇课文写了一位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煅炼和考验;另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根据这两个目的,我就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达到这两个目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流程: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接着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用文中的语言,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最后,让学生展开辩论。喜欢乌塔的在一组,其余在另一组。在课堂上,我发觉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讨论得非常激烈。我被学生的激情所感染也参与到辩论中。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教师与学生人格意义上的平等不仅表现在语言、体态、表情上,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把学习的时空、学习的主动权(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确定等)还给学生,课堂上有争论,有共鸣,有静静的沉思,还有跳动的思潍火花。我们要点燃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能,与学生共同进步。

  当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课堂会处处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有时放一放手,也会有精彩的发现。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7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03-0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八篇02-03

教学设计方案4篇01-04

教学设计方案集合5篇03-11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8篇03-02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5篇03-01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九篇02-28

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六篇02-1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五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