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31 08:44: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重点与难点: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20=6+29=83-30=56-8=

  2.口答:

  (1)13个十是(),25个百是()。

  (2)7000里面有()个千。

  (3)130里面有()个十。

  (4)4000里面有()个百。

  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教学教材第95页例11。

  (1)“五一”假期里,很多商场的家电都推出特价优惠活动了,爷爷去买了一台电视和一台冰箱。

  同学们看到这条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预设:电视和冰箱一共要多少元?

  冰箱比电视贵多少元?

  (2)你能解决问题吗?

  (3)学生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1000+20xx=

  (4)怎样计算1000+20xx等于多少呢?

  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算法,反馈。几种可能性如下:

  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3个千是3000。

  从1+2=3想出1000+20xx=3000。

  (5)方法优化。

  有的同学也用数的组成规律的方法,还有的同学也由1+2=3想出了1000+20xx=3000。这两种方法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之处?你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6)另外一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列式计算。

  同桌交流算法,说说各自怎样想的。

  2.教学教材第95页例12。

  (1)组织口算活动。

  出示50、80、130这一组数,让学生分别想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2)出示:80+50=130-50=

  学生交流算法。

  80+50=

  8个十加5个十等于13个十,是130。

  先算8+5=13,再在13后面补一个0,就是130。

  130-50=

  13个十减去5个十是8个十,8个十是80。

  由13-5=8,再在8后面补一个0,就是80。

  3.讨论:对整百、整千数怎样进行加减计算?

  小结: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计算,最常用的是把它们看成几个百、几个千来加或减。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95页“做一做”。

  2.教材第97页练习十九第1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科书第72页7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口诀是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作用。本节课重点是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口决在数量上和数目上有所增大,记忆难度增加,解决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困难。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和经验,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合理的挖掘教学资源,才能凸显课堂实效性,彰显课堂精彩和活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7的乘法口诀的验证过程,加深学生对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对7的`乘法口诀记忆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新知的质疑、探究、验证、类推以及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对7的乘法口诀验证方法的探究。

  2、计算和应用。

  【课前准备】预习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1~6的乘法

  二、新授

  1、通过预习你知道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是哪几句?

  2、那你知道这些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谁能用这些图片,边摆边说?

  发现:口诀的前2个字表示几个几,后面表示它们是多少?

  3、观察口诀,你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后一句口诀总比前面的一句多7.

  可以应用这样的规律帮助大家记忆7的乘法口诀。

  4、记忆7的乘法口诀

  师生对口令、生生同位对口令

  5、应用口诀

  (1)转转盘,转到7乘几,口算并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2)大家一起做。数学书P73的第2、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括号应填几:

  ( )×7=28 7×( )=7 7×( )=49 ……

  (4)看图列式

  (5)解决问题

  ①每人每天需要喝6杯水,一星期需要几杯水?

  ②每天有7节课,一星期一共上多少节课?

  ③同学们做队列表演,排成6行,每行7人,共有多少人参加表演?其中男同学有24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

  (6)趣味练习:

  (7)数学游戏:乘法扑克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人。

  3、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从没有余数的除法分苹果入手,介绍了除法竖式的写法,接着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掌握如何列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本课时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的过程中探索试商的方法。教学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每位同学大约分几张卡片,然后组织教学活动,探讨怎样判断估计得正确与否。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找出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的试商策略。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求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师可以充分放手,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际活动的背景中去探讨试商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4、教学目标:

  A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B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C、培养学生在小组中探究问题的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让学生在试商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得出方法。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活动:小组倒背乘法口诀

  2、练习:

  (1)( )里能填几?

  ( )×4<15 8×( )<33 6×( )<37 ( ) ×7<39 (2)( )里最大能填几?

  ( )×4<15 8×( )<33 6×( )<37 ( ) ×7<39比较(1)(2)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新授

  1、以小组为单位分物品

  第一小组(5人):分49张苹果的卡片第二小组(5人):分50张圆形卡片第三小组(5人):分51张梨形卡片第四小组(6人):分52根小棒第五小组(5人):分53个小珠子a、猜

  猜一猜盒子里有多少物品b、看

  盒子下写好要分的东西和数量c、估

  估计一下你们小组每位同学分得几样东西d、想

  想一想你们小组是怎样估的e、写

  把你估计的结果和分的过程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f、分

  真正分一下,验证一下是否正确g、说

  说一说每人分得的数量是怎样得出来的,为什么既没估大也没有估小?

  小组合作的提示:

  1)你能把分的过程和结果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组长带领说一说分的结果和数学算式的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3)真正分一下,验证一下算的和分的是否一样?

  4)有没有快速试商的好方法,请做好准备与其他小组分享。

  教师要把握:

  1)帮助学生将分的过程和数学的除法联系起来。

  2)将分的过程和算式的.各部分之间联系着来进一步理解竖式除法各部分之间的意义。 3)再次经历分的过程,进一步将数和形有机的结合起来,体会数学中“验证”的方法。 4)帮助学生提炼试商的策略,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小组人数和分得的卡片数(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盒子上的数(被除数),又比盒子上的数(被除数)小。

  5个小组的算式分别是:(1)49÷6=8?6?7?6?71 (2) 50÷6=8?6?7?6?72

  (3) 51÷6=8?6?7?6?73(以5个式子中的一个列举如(3)中6×8=48,比51小; 6×9=54,比51大)

  (4)52÷6=8?6?7?6?74 (5) 53÷6=8?6?7?6?75

  2、问题:从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要是再有一个小组的话,是不是会出现54÷6=8?6?7?6?76呢?为什么?

  3、练习

  第6页第3题森林医生

  完成书第5页的试一试

  完成书第5页的算一算

  4、比较试一试和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三、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作业

  书第6页的题目教学内容:P 4-5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69页例2、例3及练习十六、第3题、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一)教师拿出一个公鸡的玩具,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为什么是同一个玩具我们看到的形状不同呢?

  学生回答: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二)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教具,让学生说出名称。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观察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为下面学习观察立体图形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教学例2

  1.观察长方体的形状。

  师:小英、小刚、小强三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观察一个长方体。

  师:跟上节课学习的一样吗?也是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长方体的形状吗?

  生:不是。

  师:这三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生:小英在侧面观察。

  生:小刚在正面观察。

  生:小强从上面观察。

  师:老师给他们拍了个照片,瞧,照片出来了,动动脑筋,这三张照片分别是谁拍到的?

  生:第一张是小英拍到的。第二张是小刚拍到的。第三张是小强拍到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小英是从侧面看的,因为小刚是从正面看的,因为小强是从上面看的。

  师:说的真棒,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2.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正方体、圆柱、和球) 。

  (1)合作探究,直观感知。

  小组活动:将立体图形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2组内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3.全班交流。

  (1)观察正方体。

  小组活动:将正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都是正方形。)

  (2)观察圆柱体。

  小组活动:将圆柱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图形不一样?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圆柱体从正面和侧面看都是长方形,从上面看是圆形。)

  (3)观察球体。

  小组活动:将球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圆形?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球从每个方向观察,看到的都是圆形。)

  4.小结。

  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位置看过去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将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亲身经历中体验,直观地感受到每种学过的立体图形正面、上面、侧面的形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知识应用。

  (1)连一连。

  小乌龟、小狗、小鹦鹉在观察冰箱,它们眼中的的冰箱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教师连线。

  (2)填一填。

  长颈鹿和小猴子也来观察冰箱,这次老师在冰箱上放了一个饼干盒,长颈鹿从上面观察,小猴子从正面观察,它们眼中的的冰箱又是什么样的?填一填。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教学例3

  1.(1)猜猜看。

  课件出示: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小结: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形,还可能是 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2.(1)猜一猜

  课件出示: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小结: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形,还可能是圆柱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总结:只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不能判断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图形的完整表象。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

  1.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的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一看,把自己看到的形状在练习本上画出来,并说一说看到的形状,最后独立完成连一连。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随时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去,从实物到图片,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立体图形的基本方法。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我们以后观察物体时,应从多个方面、全方位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比较准确。

  五、课堂作业:第71页练习十六,第5题。 用几个小正方体拼摆组合图形, 并从不同方向观察。

  板书设计:

  观察立体图形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角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大家认识它吗?(五角星)想得到它吗?(出示五角星)

  生:

  师:老师要把这颗智慧星送给这节课认真听讲,发言积极,表现最优秀的小朋友,大家有没有信心得到它。

  生:

  师:一看大家就信心十足,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们可真聪明,那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白板批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角,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角进行初步的认识。(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认识角

  1.呈现教材的主题图,找生活中的角

  师:你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大家都很聪明,老师今天带同学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白板插入视频)仔细观察,你在校园中能找出藏着的角么?看看谁的眼力最好。(白板上批注)

  师:看来大家都很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校园,这么快就找到了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身边很多地方都有角,你们能找到它吗?现在把你在生活当中找到的角说给你的同桌听,看谁找到的角最多。老师也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角。(幻灯片演示)

  2.结合情境,合作交流,

  〖活动一 〗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课件出示实物

  钟面 剪刀 三角板

  师: 刚才,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中有角么?谁上来指一指?你指的非常正确!下面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让我们给这些角脱去漂亮的外衣,就变成这样, 【课件演示 从实物抽象出角来】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2: 角两边直直的

  生1: 角尖尖的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看到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 边)《白板批注》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呢?

  〖活动二〗实际操作,丰富认识,制作角

  师: 我们现在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那么课前老师给每人准备了一个小信封,信封里有两根硬纸条,按扣下面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用它们做成一个角,看谁最先做出来。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活动角。下面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张开活动角,逐渐合拢活动角,并认真思考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白板演示角变大,角变小)

  生:

  师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下面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让你们现在每人做一个角,使你做的角和同桌做的角一样大,你们应该怎么做?通过什么办法就能知道两个角一样大了呢?下面请同桌两个人合作探索一下。(比的时候要注意,两个角的顶点要对齐,一条边也对齐)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角,大家猜一猜,这两个角的大小?到底谁说的正确呢?大家仔细观察,

  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活动五〗 画角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角, 你们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现在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学生画 师巡视】 说一说 , 你是怎样画的。

  生1: 我是照着三角板画的

  生2: 我是先画两条边,再画顶点。

  生3: 我是先画顶点,再画的边。

  师: 很好!看来同学们很有探索精神!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师示范画角边说明,重点突出“先画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并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画角的方法,并出示儿歌。板书:

  三.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角,下面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课件出示儿歌)

  2.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设计一幅有角的图画。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本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4人为一小组在自主探究、交流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给学生留出充分观察、思考和发现新知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注重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及事例设计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及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本教学设计着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有关的数学内容,借助豆荚这一生活实物,编制6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和所用的口诀。(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

  课件出示:5×2=3×1=3×3=4×2=4×3=

  2、说出下面每句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下一句口诀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口诀,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三五十五二四得八四五二十

  3、揭示课题:以上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及应用口诀进行计算。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奠定了知识基础。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60页例6。

  (1)看图填表。

  (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6主题图及相应表格)

  ①提问:图中一共有几个豆荚?每个豆荚里各有几颗豆子?

  (6个豆荚,每个豆荚里都有6颗豆子)

  ②思考:1个豆荚里有6颗豆子,2个豆荚里有几颗豆子呢?3个、4个……6个呢?请把你想到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预设:

  生1:2个豆荚里有12颗豆子。

  生2:3个豆荚里有18颗豆子。

  生3:4个豆荚里有24颗豆子。

  ……

  (2)整理乘法算式。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填的结果按照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乘法算式。

  预设

  生1:1×6=6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

  生2:前五个算式还可以这样列:6×1=6 6×2=12 6×3=18 6×4=24 6×5=30

  解决方案,学生生活,小学数学,能动性,组织者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二年级下册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游戏法。

  教学用具:挂图、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说一说地图上怎样确认东、南、西、北?

  2、教室的东、南、西、北各在你的哪一面?让学生指一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老师这有一张我们灵武的某个街道的平面图,有一位老爷爷送孙子从学校出来,迷失了方向,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这位 老爷爷辨别方向。

  板书:辨别方向。

  生:愿意。

  师:同学们各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帮助这位老爷爷辩清方向。

  三、自主尝试,探究兴趣。

  1、从已知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看看有哪些建筑物?说一说学校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各有哪些建筑物?

  (2)完成填一填。

  体育馆在学校的( )面,商店在学校的( )面,医院在学校的( )面,邮局在学校的( )面。

  2、探究新知,辨别其余四个方向。

  师:你认为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生:北西方向。

  生:西北方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又偏向西面,所以是西北、北西也对,但习惯上叫西北。

  师:你说的很对,也很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3、合作交流:

  小组商量:其它的三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4、巩固新知。

  全班交流拐角四个建筑物的方向。

  四、引出方向板。

  师:同学们以后如果迷了路,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辩明方向呢?

  生:看太阳、北极星、指南针

  师:我还有一个方法,能很快辨别八个方向,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呢?

  生:想。

  (1)教师出示方向板,介绍方向板的用途,然后给每人发一个方向板(给定一个方向),根据刚才的辨认结果,在方向板上试着填写出其它的七个方向。

  (2)同桌互相纠正方向板,填写正确的互相给一个喜欢的奖励。

  五、运用方向板。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向板,指一指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2、找朋友: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利用方向板指一指各自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有哪些朋友?

  3、做游戏:(教师给学生发一些卡片,根据卡片上的内容,找相应的位置并进行评价)

  4、同桌交流:说一说教室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哪些物体?

  六、巩固提高,深化新知。

  1、指名说:

  A、说一说我们的首都在哪里?我们的家乡在哪里?B、用投影仪出示中国行政图。说一说:我们的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我们家乡的什么方向?

  2、小组交流。

  A、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B、大致在北京的东北方向。

  C、 大致在北京的东南方向。 D、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七、教师小结:

  1、本节课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对老师有哪些建议?

  2、同桌互相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八、布置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到操场上看一看,记一记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可以用文字写也可以画出来)下一节课我们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辨别的准确。

  教学反思:

  1、整个教学能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教师始终没有指明新知,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

  2、教学能抓住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利用老爷爷迷路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助老爷爷辨别方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3、本节课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先让学生找出正东、正北有哪些建筑物,然后引出四个拐角的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再由辨认一个方向、一个物体或人到辨认一个方向有几个地方或人,层层深入,使学生学习的新知不断深化。

  4、教学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找朋友、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操场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物体等,让学生学会辨别方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不但学会在教室内、地图上辨别方向,而且还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辨别方向,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抽象的几何知识时,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本设计注重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体现由易到难的思考过程。关注实践操作过程,使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1.注意体现转化的思想方法和由易到难的思考过程,并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先从研究剪1个小人开始,再研究剪2个手拉手的小人的方法,逐步寻找折纸的方法与画法,以及对折的次数与小人个数之间的关系,直至解决问题。

  2.关注实践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反思与调整的能力。

  在尝试解决问题时,学生一次性成功的几率很小,本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失败的原因,逐步调整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了解折纸的方法,以确保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其次在对折之后的纸上画图时,要保证剪出的图形是连续的,不能是断开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彩纸、剪刀、剪好的4个小人

  学生准备: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教师先展示已经剪好的4个小人让学生观察。(4个小人是完全相同的)

  2.引发学生质疑: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剪出来的吗?

  3.激发学生兴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的小人呢?

  4.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从剪好的小人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教材32页例4。

  (1)教师将剪好的4个小人发给学生,每组一个,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观察思考:这4个小人有什么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预设

  生1:这4个小人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

  生2:折一次之后是2个小人,还是轴对称图形。

  生3:再折一次是1个小人,也是轴对称图形。

  (3)引导学生思考:你能剪出这样的小人吗?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剪出这样的小人?(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们认为要剪出4个小人可以把纸对折,然后剪出2个小人,打开就是4个小人了。

  生2:我们认为也可以把纸对折再对折,这样剪出1个小人,打开就是4个小人了。

  生3:我们认为1个小人也是轴对称图形,如果对折三次,剪出半个小人,打开就是4个小人了。

  (5)过渡: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就来试试用这些方法剪出4个小人。

  2.引导思考:(教师出示1个小人,沿中线对折,让1个小人变为半个小人)1个小人是什么图形?(轴对称图形)要剪1个小人,怎样剪才能又快又好?

  预设

  生:先把纸对折,沿对折线画好半个小人,再沿画好的线剪开,然后把这半个小人展开,就能得到1个完整的小人。

  3.学生动手试着剪1个小人。

  (1)先把纸对折。

  (2)再沿对折线画好半个小人。

  (3)沿画好的线剪开,然后展开。

  (4)剪好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5)质疑:为什么只画了半个小人,就能剪出1个完整的小人呢?

  预设

  生:这个小人是轴对称图形,把纸对折后,沿对折线画好半个小人,剪下半个小人,把这半个小人展开后就是1个完整的小人。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形成“9的乘法”的一系列活动,理解9的乘法含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算能力、归纳编撰能力。

  2、熟练掌握因数为9的乘除法。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9的乘法意义,归纳编撰9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9的乘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9的乘法意义,归纳编撰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教学平台——9的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复习3、6 的乘法口诀。

  2、3、6、9之间的相互关系。

  (1)回忆:3的乘法于6的乘法有什么关系?

  (2)3的3倍是()

  3、揭示课题

  〖复习3、6的乘法口诀,回忆3和6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学习9的乘法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主动建构“9的乘法”

  1、观察与思考媒体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感知。

  2、操作与感悟

  (1)学生独立完成:画弧线、填数、写出几个几。

  (2)交流描述强化乘法含义。

  3、探寻规律合编口诀

  (1)独自推算下列一组算式的积(板书)

  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

  (2)想一想:这一组乘法题有什么规律?(让学生充分地说)

  (3)编一编:同桌合编9的乘法口诀。

  (4)说一说

  a、指明介绍所编的乘法口诀

  b、说说编乘法口诀时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乘法口诀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5)看看想想:9的乘法口诀中有几句是新学的?

  4、自寻方法熟记口诀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

  5、游戏:九的乘法口诀的手指操。

  6、独立写出交换题。(看书校对)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编口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两人合作编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此外也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适当降低了难度。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自寻方法、熟记口诀,便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手指操的游戏使学变得有趣,也易于学生熟记口诀。

  (二)互动推出“9的除法”

  1、写出下列乘法口诀的“兄弟姐妹”。

  四九三十六 七九() ()×()=() ()×()=() ()×()=() ()×()=() ()÷()=() ()÷()=() ()÷()=() ()÷()=() 题1指名完成,题2独立完成后交流。

  2、根据乘法口诀写除法算式。(完成后交流核对)

  六九五十四 三九() ()九七十二 ()÷()=() ()÷()=() ()÷()=() ()÷()=() ()÷()=() ()÷()=() 3、小结。

  〖通过“兄弟姐妹”的形式引进9的除法,学生易于掌握,并且能加深对乘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

  1、p48题2

  (1)尝试解答

  (2)交流反馈

  板书:6×9=54(个)

  答:装满六盒一共需要54个苹果。

  2、p48题3 独立完成后反馈。

  3、p48题4

  媒体出示:水仙花(图略)9元玫瑰花(图略)45元

  (1)同桌合作编题

  (2)交流并板书

  a、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买两盆花需要多少钱?

  9+45=54(元)答:略。

  b、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一盆玫瑰花的价钱比水仙花贵多少钱?

  45-9=36 (元)答:略。

  c、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一盆玫瑰花的价钱是一盆水仙花的几倍?

  45÷9=5 (元)答:略。

  教学反思:

  本堂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点辅导为辅”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探寻规律,合编口诀;自寻方法,熟记口诀;手指操等途径,真正掌握本课知识。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表达的能力。整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点拨者。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37~39页。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现实场景认识锐角和钝角,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会区分并在实物中找到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相关工具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学生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张、光盘。

  【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小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老师,大家想见见她吗?

  2.新老师带我们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看看。00:33播放光盘(游乐场),00:50暂停。让学生先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秘密。

  然后点名让学生说说。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把这些角请出来02:00播放光盘,02:20暂停,

  你认识哪些角?学生回答。

  他说得对吗?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请学生用三角板验证。

  4.生活中还有很多角。我们再到桥上去找找。05:25播放光盘,06:10暂停,你从中找出了些什么角?指名回答。

  电视机里的小朋友还找到哪些角?08:27播放光盘。

  5.这些角在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能给这些角分类吗?09:35播放光盘,10:25暂停。小组合作,先分清每个人干什么。分类时可以请三角板来帮忙。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6.小组汇报分类情况。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电视机里的同学是怎么分的?播放光盘10:53,展示机内学生分类情况。

  7.小结分类情况。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1.我们刚才把这些角分成三类,直角已经有了名称,你能给这些角取个名字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我们来听听电视机里的同学取了什么样的名字。14:08播放光盘。

  小朋友说得真形象!数学上我们就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板书课题。

  2.谁能再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指名说。

  3.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锐角和钝角。

  4.生活中还有很多锐角和钝角,你能找出来吗?

  16:03播放光盘

  课前游乐场中的角是什么角?18:58播放光盘,19:15暂停。让学生说一说。

  你在生活中见过锐角和钝角吗?让学生指一指。

  5.你会做一个角吗?请你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选择纸张、小棒、剪刀等材料)。

  说说你做的是什么角。

  学生汇报展示。

  还有不同的吗?

  6.你能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学生汇报。

  同桌互相欣赏一下画的是什么角。

  7.接下来新老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好吗?24:05播放光盘,猜角,比比谁猜得又快又准。机内外互动。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和电视机里的同学都收获不少,下课以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说给家长听。

  机动活动:用三角板拼一拼,能拼出哪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小组合作。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2.教材分析:

  本节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3.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认识统计表,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

  学习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结合具体的实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评价设计

  1、自由发言说一说数据收集的方法,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以举手的形式收集数据并将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3、小组合作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完成对目标3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怎样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对,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色人数96158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2、完成练习一的第2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把结果填入下表。(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材说明

  教材让学生观察实物,如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等来认识角。用一张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任何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然后通过“做一做”进行一些巩固角的认识的练习。如通过第1题着重使学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注意出现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七。

  2.教学角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折扇等实物图形,指出哪里是角。教师可以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把硬纸条拉成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再让每个学生拿一张纸,仿照教科书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以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要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锐角、直角和钝角),让学生指出这些角的边和顶点。

  3.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要使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第1题,通过观察能正确区分题目里给出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4.教学画角时,教师先说明画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让学生画。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画,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点。

  5.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要使学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题中的两个角都是30°,要让学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确认两个角一样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跟画出的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第3题,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着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第4*题中,左图有3个角,中图有7个角,右图有8个角。做题时,要先让学生找,必要时教师可以指点。

  练习十七最后的思考题的答案是:(3)个三角形,(3)个长方形。

  (一)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材说明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面上的角,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做一做”中的习题,注意出变式图形,使学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征。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教材75页例2,练习十八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中,让学生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2、在应用过程中,寻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能熟练运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等活动,让学生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类推方法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态度。

  重点、难点:

  重难点: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记忆口诀。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探讨、交流来突破。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口算练习。

  4×77×23×65×6

  6×43×35×27×3

  7×4+75×7+56×6+63×5-3

  7×4-46×3+64×4+45×6-6

  2、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1)6个4相加得多少?

  2)7和5相加的多少?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8的乘法口诀

  1、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军乐队在训练;站成了8排,每排有8人)

  师:提一个数学问题?如何解决?

  如:1排有几人?1个8是81×8=88×1=8

  2排有几人?2个8相加2×8=168×2=16(板书)

  ……

  2、引导学生完成数轴图,填出数轴上所缺少的数。(填书上)

  0816()()()()()()

  3、自己想办法,尝试编口诀

  师:根据乘法算式编出8的乘法口诀。(学生回答,是补充板书)

  如;1个8相加1×8=8一八得八8×1=8

  2个8相加2×8=16二八十六8×2=16

  ……

  4、寻找乘法口诀的规律

  (1)齐读口诀。

  (2)师:怎样很快地记住8的乘法口诀呢?它们有规律吗?你有什么窍门?(学生交流并记一记)

  (3)师:你觉得哪句口诀难记?谁有办法帮助他?

  (4)口答:7个8比6个8多(),比8个8少()。

  三、巩固练习

  1、P75做一做

  2、练习十八第3、1、2题

  3、补充练习(课件)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8的乘法口诀?(螃蟹,一只螃蟹8条腿…..)

  五、拓展性学习:

  1、请你试一试,填出适当的数。

  3×8=246×6=3624=□×□

  36=□×□24=□×□×□36=□×□×□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75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多种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我们班的彭远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今天来到书店,准备买一本字典和一套书。(出示例1图)

  提问:一本字典和一套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买1套书比1本字典贵多少元?

  ②买1套书和1本字典共要多少元?

  提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学生口头列式解决问题,从而复习加减法的一步计算问题。

  (2)彭远手里拿出100元递给售货员。

  教师:看到彭远买书的情况,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揭示课题:说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彭远解决这样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探究:小朋友帮彭远算一算,要买1套书和1本字典,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元呢?试着把你们讨论的每一步算式写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并在投影仪上展示算法,可能得到以下3种:

  方法1:100-27-43=30(元)

  方法2:100-43-27=30(元)

  方法3:27+43=70(元)

  100-70=30(元)

  (2)理清思路,明确方法。

  提问: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

  指名让学生解说每一种方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小结。

  要求应该找回多少元,我们可以从100元里依次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用连减法计算;也可以从100元里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之和,先算加后算减。无论用哪种方法,这道题都需要计算两步。

  2、教学例2

  (1)教师:彭远不仅爱学习,而且还是家里的账房先生呢!你瞧,他把爸爸妈妈的收入、支出都记在账本上了。出示表格:4月1日到15日的收支记载。

  4月1日 爸爸工资收入920元

  4月1日~14日 支出680元

  4月15日 妈妈工资收入970元

  4月15日~30日 支出550元

  结余

  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彭远家收支的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怎样求出4月1日至15日彭远家结余了多少元呢?

  独立尝试解决,全班交流得出以下方法:

  920-680+970920+970-680970-680+920

  (2)在表中补充4月15日~30日的支出记载。

  提问:现在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当学生提出“到30日还有多少元”时,教师说明:“到30日支出后剩下的钱就叫做结余。”

  (3)小组探究:现在已知15日~30日支出550元,你能帮彭远算出4月份的最后结余吗?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各种方法:

  小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彭远同学解决了4月份他家的收支结余问题,真能干!

  提问:你们看,彭远家4月份的收入和开支合理吗?为什么?

  教师:彭远家一个月的工资除了安排生活开支外,还有一部分结余,说明他们家的生活安排合理,也许这也有彭远这个小账房先生的功劳哟。我们学好了数学,也可以当好家里的小助手呢!

  三、课堂活动

  (1)第74页第1题。先让学生发现信息:小明从家乡到重庆,坐汽车行了120千米,坐火车行了270千米。学生提出问题,再独立解决后交流。

  (2)第75页第2题。学生先观察图,明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

  (3)第77页练习十一第4、5题。

  四、独立练习

  第76~7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全课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观察和讨论,学生会整理简单的数据。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并会填写。

  教学重点:

  数据在工农业生产及科技工作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学习用品(多种)、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场景,进入角色

  1.先看我们学校的男、女生人数及全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投影出示)

  2.动手计算各段(指低、中、高三段)的学生总数,算出后填人表内。

  3.进行小组比赛,算出全校的学生总人数。 (每个小组以2人为代表,到黑板上写出总人数。不事先指定,由学生自发上来书写答案,快而对者为优胜者)。

  二、自学例1,指名解释

  1.仔细观察画面的.意图并设问:

  (1)画面所呈示的事由是什么?

  (2)为什么要用“正”字来记数?

  (3)“正”字的数据转换用的乘法口诀是哪几句?

  2.依照要求,填人数据。

  (1)看仔细,填正确,把数字填上去以前应当先再次看一遍数据是否正确。

  (2)先请中等学生说出最多、最少的车属哪类车。

  (3)平均每分钟开过多少辆?

  三、设计活动,选出队长

  1.教师布置去林场帮助植树,分男、女生两个队;要选出男生和女生中各2名队长。(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在教室里当场投票) 男生面向黑板(讲台)由一名培训过的学生唱票。 女生背朝黑板(讲台)由一名培训过的学生唱票。 其余同学都作记录。

  2.选出的学生向全班同学表示决心,其余同学拍手表示祝贺。并且教师在最后予以小结。类似这样的选法,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

  四、课内练习,独立完成

  1.做第“练一练”中的第一题。

  (1)先明事,再理数。 试问有几种学习用品?

  (2)先检查,再填数。

  2.补充本小组学生的身高、体重表。 (以小小组为宜)

  五、回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是从生活中引人的好方法,必须掌握。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26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1-1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06-10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1-07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12-07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8-0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大全07-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1-2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1-05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