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12-09 08:43: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九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设计理念】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发扬古文化遗产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难理解。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如:卖豆腐的,收破烂的等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卖豆腐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整理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讨论如何动笔?)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4………(学生自己提出)

  四、作业布置:

  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可以表演一下。

  3.交流小作文,各小组调查汇报表演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作文(旧时的各种吆喝整理)

  每小组推荐出一至两位代表

  5.班级交流,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

  通过这课的设计,我觉得文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我们这些远离旧北京的人,对旧北京的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的珍惜现在的生活,发扬和继承古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优美句子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欣赏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渗透环保教育。

  2、学习第一、三、四自然段,能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看图(春光图,画面中没有燕子)。

  2、这么美的春光图,谁想用大文学家郑振铎写的句子来赞美一下。

  (指名)

  让我们大家再一次大声地来赞美一番。

  3、请大家再仔细研究一下这幅图,是否还有美中不足,缺少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为什么要增添燕子?

  (学生讨论)

  板书:静──静中有动

  二、学习第一段

  1、那我们各小组再给上节课画的画增添几只燕子吧!怎么画?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读第一段,其实呀,这一段读好了,你不但能画小燕子,今后写小动物外形也不成问题。

  2、学生画。

  3、欣赏画面:

  师:哪些小组愿意把这副有小燕子加入的春光图请大家欣赏?

  你们能说说为什么这么画吗?

  重点引导学习:

  乌黑光滑的羽毛。

  (乌黑说明颜色黑。“光滑”呢?仅仅只是黑吗?)

  俊俏轻快的翅膀。

  (什么是“俊俏”?我们平时还可以说谁俊俏?作者说小燕子的翅膀俊俏,可见他非常──)

  剪刀似的尾巴。

  (形状)

  4、哦,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课文,还画了这么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看来,课文一定写得很美,谁愿意用朗读表现燕子的美?

  5、请大家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美美地来读一读,并找一找你觉得哪个字用的最妙?

  (凑这个字用的好,让我们觉得小燕子活泼可爱,十分伶俐,用其它词就没有这样的形象,不能刻画得这样惟妙惟肖。)

  6、可见,作者十分喜爱燕子,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读出对小燕子的赞美吧!

  7、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吗?

  8、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第三段

  1、师:燕子的外形真美,老师已经迫不及待想领略燕子的其它美,你们想吗?

  2、请细细品读第三节,划出你认为表现燕子美的句子,再多读几遍,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可以与同桌交流。

  3、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交流。

  4、讨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

  师:这是一个长句子,你读懂了吗?

  主要写燕子飞到高柳下。

  其它词语呢?写出了什么?

  “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有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恶劣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掠过”你体会到什么?

  “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你又体会到什么?

  比较句子:

  如果把这句子改成“燕子飞到高柳下“,你们还有这种感觉吗?你们的脑海中还有这飞姿优美的小燕子吗?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是一定要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文章才有味道,大家才爱看。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小圆晕是什么?为什么不用小圆圈?“晕”和“圈”有什么不同?

  “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让我们再读这句话,领略这其中的美。

  四、学习第四段

  1、刚才我们欣赏了燕子飞行之美,那么停歇时的燕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第四段,你最喜欢哪些句子?并与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交流:

  估计:

  ⑴ 有几队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落写出了燕子飞行是疲倦是休息的样子,比停恰当)

  ⑵ 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

  师:为什么用痕,不用根?

  (电线远,而且多,看不清楚,在蓝天中只留下一丝痕迹)

  为什么天空不用“蔚蓝”,而用“嫩蓝”?

  师:是颜色浅?是蓝得透明?是天空也充满活力?是,但又不全是,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

  ⑶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这指什么?远远看上去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五线谱。我们来看看曲谱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家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三、四段,领略了燕子外形之美,飞行之美,还有停歇在电线杆上时的音乐美。怪不得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作家写赞美春天的诗文,少不了燕子;歌唱家唱赞美春天的歌,也总少不了燕子。可以说,如果少了燕子,春天就会失去一半的美。让我们饱含神情,再次齐读这三段,把可爱的燕子,把美丽的春天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伴随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使生活更有生机,更加灿烂!

  六、课外延伸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燕子的外形,飞行时的美姿,停歇时的音乐之美,关于燕子你还知道写什么,可不可以把你课外找到的资料与小朋友共享?

  同学们,让我们保护燕子……

  以《我是一只小燕子》写一篇短文。

  【板书】

  春光 飞行

  美

  外形 停歇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感受西蒙、桑娜一家的贫穷,体会桑娜的善良及忐忑不安的原因,体会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对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的向往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

  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中有更深刻的感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穷”,有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从这个字可以联想到这么多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我们共同学习《穷人》。

  二、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你肯定有不少的收获吧

  1、检查生字词。

  2、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收获的知识。

  3、全班交流,提出目标和要求。(表达要清楚,不能说重复的,当同学在说的时候,要认真倾听。)

  三、你们有这么多的收获,我也有,你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

  1、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2、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后,心里为什么忐忑不安?

  3、渔夫身上的担子那么重,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从加红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⑵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四、这些都体现了桑娜的善良品质,我们去看看桑娜抱回孩子后,她在想什么?要读进去,在想开去

  播放影片。

  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五、随文练笔

  桑娜和渔夫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续编《穷人》。

  【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既要读进去,又要想开去。自己去感悟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从学习杜郎口以后,一直想把学来的东西和现在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可是,在实际用起来时困难重重。在最后朗读时,时间太仓促了,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读,所以课堂效果不是很好。

  请老师们把你们的建议告诉啊,不要吝啬啊。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小园、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能从课文第2-6自然段中选一段背诵,并能正确默写。

  3、体会比喻句的作用,积累不同的比喻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代任务。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出示学习要求:

  1、四人小组读通课文,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2、自学生字、新词,小组合作听写。

  3、小组合作,讨论课后习题。

  四、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检查反馈一:你认为哪个生字最难记,说一说。

  2、检查反馈二: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最想说?

  3、检查反馈三:你最喜欢读哪一段,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4、检查反馈四:课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抓住了哪个词来写?你用什么方法读懂这篇课文。(诸如:抓中心词--诱人,找“诱人”的语句:抓中心句,画一幅幅四季图:……)

  5、检查反馈五:课后习题。重点是第2题,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五、熟读课文,自选默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经历。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目标并非在于教教材让学生去弄清一个科学假想故事,接受书本知识,而是以教材作为一种凭借,引领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大胆实践,创编故事--文我比较,产生新的感受--发展改造原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亲历,去发现,去探究,去完善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

  ⒈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观察大象化石,了解发掘经过,在现实基础上大胆推测,合理想象,培养创新精神与想象能力。

  ⒉在把自编故事与课文故事对比赏评中,领悟科学假想的一般方法,感受作者的想象合理﹑严密,描写生动形象,培养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㈠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许多同学对现已灭绝的古生物挺感兴趣,特别是恐龙,因而对一年前去过的中华恐龙园是念念不忘,说说那次游园最令你难忘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又紧接下面环节古生物化石及相关知识介绍,激发学生内需。)

  ㈡化石资料交流,丰富感性认识

  课前搜集了不少有关化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所获所得。

  (设计意图:资料搜集交流是开放式教育下对信息处理的一种学习,亦通过感性材料的积淀,丰富对化石这一科学知识的感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㈢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

  ⒈观察化石图片。

  老师也带来一张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想看看吗?(出示)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仔细观察一下。

  ⒉感知化石特点。

  怎么样,看了有什么感觉,跟大家来说说。

  ⒊引导读文,加深感受。

  陈列馆旁边还竖着一展牌,上面写的正是这具化石的介绍,你们读读看,有什么新的感觉。

  ⒋读中感悟,感情朗读,表现化石特点。

  指名读,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受化石的大和保存完整。

  ⒌了解发掘经过。

  师引述过渡: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万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黄河边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便向当地政府报告,这具化石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再去挖掘现场看看,又了解了哪些情况。自读课文最后一段。

  (了解化石出土姿势:脚踩石头,斜斜插入土里)

  ⒍引发生疑。

  了解了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这么多内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⒎过渡引导。

  我们也来做做小科学家,假想一个有关黄河象来历的故事,你们说怎么样。

  ㈣想象来历,自编假想故事

  ⒈指导假想。

  ⑴科学假想我们还是第一次。首先让我们来策划一下,看这个假想该怎么个想法。

  ⑵学生讨论,引导归纳科学假想的要点:以现实为依据,大胆推测,展开科学合理想象。

  ⒉小组合作,自编故事。

  ⒊交流自编故事,学生评议。

  评评:①故事创意,②现实为依,③科学合理。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感知化石的特点,自己分析,思考,推断,自编故事,通过自己亲历、实践,体验科学家假想的一般过程,逐步发展完善了对科学假想的认知。)

  ㈤赏评课文故事,交流感悟

  ⒈读中充分感知课文故事。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⑵指名分段读,进一步感知。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读,充分感知,让文字内容在头脑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为后面对文本故事的分析,比较,赏评奠定基础。)

  ⒉比较故事,细细品味。

  ⑴小组学习,把刚才自编的故事和课文故事比一比,谁编得好,好在哪里。

  ⑵交流感受。

  ①故事发展的背景环境:气候干燥炎热,动物们干渴难忍,为后文急于喝水,忘了危险埋下伏笔。(细致形象)

  ②老象陷入淤泥的经过,环环紧扣,故事想象合理、

  ③地质变化的过程,具有科学性。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欣赏书本故事的优点,亦可评其不足,也应肯定自编故事的独特创意,细腻周密之处,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书本)

  (设计意图: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赏评文本故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批判意识。)

  ⒊小结亲历感悟。

  说说通过自编科学假想,再与课文故事对比,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重结论,而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起初,学生凭着已有的对科学假想粗浅的认知进行自编故事实践,再经历生生互评,与文本故事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经历了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不仅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

  附:板书设计:

  个头大,保存完整

  以现实为依据

  脚踩石头,斜插土里

  科学

  假想

  大胆推测,合理想象

  严密

  科学

  细致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课件导入

  (点击多媒体:出示孵化图)鸡妈妈蹲着孵小鸡,蛋壳里的小鸡慢慢醒来了,看见四周黄乎乎的,他想: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多媒体映示这句话。再点击映示:蛋晃动几下,同时发出长而有力地啄蛋壳的声音)

  【生动形象的画面与声音有机结合,既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再现,又一下子把孩子们引入神奇的童话世界,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听到了什么?(学生根据感知自由想像。)

  2、(多媒体飘出两句话: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儿。他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同时演示啄了一个洞眼。)

  (1)带着你听到的感觉,轻声读读这句话。

  (2)指名读。相机评价。

  (3)让我们来给画面配音,好吗?(多媒体重播啄出洞眼的过程)

  过渡:小鸡从这洞眼里又看见了什么?

  【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带着这种体验来接触语言文字,朗读感悟,最终能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多媒体映示课文插图)谁来说说?

  4、指名随意说。(多媒体相机飘出: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1)飘出一句指导一句。

  (2)小鸡看到的世界好美啊!()把它读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听,喜欢怎么读都行。

  【“喜欢怎么读都行。”这一环节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体验。】

  (3)谁想来读给大家听听?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看到这么美的世界,如果你是小鸡,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1、指名说。

  2、书上的小鸡是怎么想的呢?,快,把书翻到102页,读读最后两段。

  3、啊,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小鸡可高兴了。他怎么做?(多媒体映示:鸡蛋碎了,小鸡出来了,同时飘出:它用翅膀一撑,就把蛋壳儿撑破了。)

  指名读,相机评价。

  4、(点击多媒体:一边引说一边打出:它叽叽叽地叫着,慢慢站了起来。)慢慢走了出去,他真想环游整个世界呢!走着走着,哇,世界好美呀!你猜,小鸡会说什么呢?(点击多媒体出示一幅大自然风景图)你来做小鸡,找你的好朋友说一说。(配乐《春天在哪里》)

  【创设情境,让学生转变为文中的小鸡,用小鸡的视角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1)指名说说,发展语言。

  (2)小朋友,你用最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你听,(点击多媒体发出小鸡叫声)小鸡是在说:世界多美呀----蓝湛湛、绿茵茵的、碧澄澄的、红艳艳的、黄灿灿的、黑压压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唤起了学生原有生活的积累,同时也是对课堂上学到的语言运用、规范、提高,内化为生活中的语言。这不正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吗?】

  (3)是呀,世界多美呀!(多媒体飘出课题)

  过渡:你想写写这个课题吗?这里有三个字特别难写(多媒体出示:世、界、美。字的背景是三座城堡)你有信心来攻破他们吗?

  四、学习生字:世、界、美

  1、看笔顺表描红,边描边想:有什么成功经验想来告诉大家?

  2、交流成功经验。(多媒体随机出示这三个字的笔顺)

  3、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大家的成功经验吧!习字册练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本文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

  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对科学的求实精神。

  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默读为主,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感悟到试验的乐趣和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求实精神。

  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蜜蜂引路》,其中也提到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上课时,我便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有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了故事的内容,我引导学生思考,蜜蜂为什么能为列宁引路呢,不少学生联系到本文说出了答案。在这样的知识再现过程中,不仅回忆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学生带着质疑走进了课文。

  在学习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时,我让学生分别找出法布尔对蜜蜂做了哪些事情,而蜜蜂又是怎样反应的。在这些对比学习中,学生发现蜜蜂能从两里远的地方飞回家,觉得实在是太神奇了,于是真切地相信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而文章的最后总结自然段,法布尔提到:“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我顺势提问:“为什么法布尔无法解释呢?”我引导学生从当时的时代环境与科学条件去

  思考,学生很快明白了,当时的科学还不够发达,有许多现象是无法解释的。至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是个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最后我还提出一个小小拓展问题:现在的科学发展了,你们能不能去查找资料告诉我,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呢?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

  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

  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最近,一位老师上14课《蜜蜂》(人教版第五册)。

  这位用充满激情的话语介绍,引出勤劳的小蜜蜂,而且出示小蜜蜂的图片。然后,她问:同学们对蜜蜂还有哪些了解呢?下一环节,就是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事先搜集到的材料,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当时的气氛甚是热烈,看得出,同学们(特别是完成搜集任务的同学)的兴趣是高涨的。

  不过,令人遗憾,引人深思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了:得到机会兴高采烈发言的同学,真的站起来,却是将材料读得支离破碎,磕磕巴巴,言

  不由衷,词不达意。也难怪,他们手头的资料,有的是网上下载的,三年级的学生,做家长的肯定是帮了忙的。不知是家长不大明白,还是应付了事,反正那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论文似的介绍,别说学生,就连坐在旁边屏气凝神,侧耳倾听的我都一头雾水,何况学生?加上老师是新手,学生站起来,总是让学生将磕巴、吞吐进行到底,真难为了介绍的同学,更难为了那些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的同学。

  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让学生搜集资料,错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积极组织学生交流,这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资料”的机会,也是学生互动、资源共享、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能力,从而更激发起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增添了搜集资料的动力。何错之有?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是师生的一段丰富的生命历程??如果我们经常在课前请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不仅可以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借助图画自主认识“酸、葡”等9个生字。会写“串、兔”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3、懂得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这篇童话故事原自于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是以连环画形式编排的。针对孩子们喜欢故事的特点,要充分利用起班内的插图,把插图做成多媒体课件,仔细观察图中动物们的神态、动作,想像它们的语言,猜猜它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趣的文章孩子们都喜欢读,要充分利用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在尊诶分角色、比塞读等方式多读。在仔细的观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中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说葡萄是酸的,有的人说葡萄是甜的?”最后,模仿小狐狸的样子演一演,读一读它说的话,把故事演一演,在学生朗读、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图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葡萄”,学生认读。

  2、说说葡萄的味道。

  3、揭示课题,齐读。

  结合课题认识“酸”。

  二、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连环画认读生字,不会的可以找同学一起商量、交流,可以借助文下的“树叶”中的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读、互查。

  3、我会讲:

  借助连环画讲讲课文中的故事。可以照课文讲,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讲。

  4、我会读:

  课件出示生词:

  酸葡萄 狐狸 一串 硬币 迫不及待

  ⑴ 自己读读,不认识的问同桌;

  ⑵ 同桌检查;

  ⑶ 小老师教;

  ⑷ 齐读。

  过渡:我们把生字朋友送到课文中,你的课文是不是读得更好了?

  三、朗读感悟

  1、自己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帮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3、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呢?

  4、讨论:为什么狐狸、小松鼠、小兔子都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5、分角色朗读全文。

  6、重点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通过表演、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迫不及待”,并读好带有“迫不及待”的句子。

  四、精读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告诉大家你最喜欢那个小动物,为什么?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4、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

  续编故事: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商量去找狐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

  在小组内复习巩固生字,组长检查。

  2、老师抽查,遇有较难读对的字,请小老师来教一教。

  3、扩词。

  二、演故事

  1、朗读课文。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3、编演课本剧:

  以小组为单位,分出各种角色练习表演。

  指名一组表演出来,全班同学当“导演”。

  三、讲故事

  讲讲自己续编的故事:

  1、在小组内讲;

  2、讲给全班同学听。

  四、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串、兔、告、诉、狐、狸、猴、颗”:

  1、练读,扩词练习。

  2、同位互说那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你的同桌注意些什么?需要注意哪一笔?

  3、集体交流。师范写。

  4、生练写,师巡视。

  五、扩展活动

  1、生活中,你犯过像小松鼠、小兔子这样的错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2、把这个寓言故事说给你的家人听一听。

  【板书设计】

  酸的 和 甜的

  狐狸 松鼠 小兔 小猴

  吃不着 听人说 自己尝

  就说是酸的

  【教学后记】

  学生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插图,学生理解起这个小故事很容易。抓住了重点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葡萄,有的人说甜,有的人说酸?”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学生说得也不错,我让学生学完课文后,自己找伙伴演一演,可以加上动作或加入自己的话,学生的兴趣相当高,在教学生字时,对容易出错的“猴、狐”等字,请学生想自己有趣的办法来解决,出错较少。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词句,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进入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准备荷花塘的资料片

  2.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荷花塘情况。

  3.观察身边的景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先后出示“荷叶”、“圆圆”,引导学生理解课题。

  2.让学生说说荷叶生长的季节、地方。

  3.补充资料,播放图片。

  4.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想象。

  2.让学生在众多的动物卡片中,找出文中的小伙伴,并板书。

  3.生自读课文,读后评一评自己读得怎么样。

  4.小伙伴们都在干什么?(引导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三、学习生字

  1.圈出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3.汇报学习情况。

  4.读生字卡片。

  5.读含有生词的句子。(有课文中的句子,也有课外的句子)

  四、兴趣表演,理解课文

  1.让学生分小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自读自演。

  2.各队自愿表演,说说自己队把荷叶姑娘当成什么,谈感受其它小队评一评。

  3.扩展练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把荷叶当成什么。

  五、巩固字词

  1.读文中4个句子。(例如:小水珠躺在荷叶上。……)

  2.读有生字的练习短文。

  第二课时

  一、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

  2.学生猜谜,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巩固生字

  1.读生字卡片。

  2.做“找朋友”游戏。

  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说一说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师边听边板书)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展开讨论:在读中你知道了什么(师完成板书)

  四、兴趣朗读、体会情感

  1.让学生选最喜欢的一个小伙伴,说说为什么?读给大家听。

  2.把描写最喜欢的小伙伴的句子,加入适当动作读一读,演一演。

  3.引导学生体会荷叶带给四位好朋友的快乐。

  五、学习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说一说识字方法。

  3.师范写生字。

  4.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5.选择展示、集体交流。

  六、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说说荷叶是同学们的什么?用“是”说句子。

  2.展示图画作业。

  3.欣赏荷叶的美丽画面,朗读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14 荷叶圆圆

  小水珠 摇篮 躺

  小蜻蜓 停机坪 立

  小青蛙 歌台 蹲

  小鱼儿 凉伞 游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九篇】相关文章:

1.【推荐】教学设计方案五篇

2.【推荐】教学设计方案4篇

3.【推荐】教学设计方案合集6篇

4.【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汇编九篇

5.【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汇编9篇

6.【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集锦8篇

7.【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八篇

8.【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6篇

9.【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