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总结

时间:2021-03-18 10:01:46 教学总结 我要投稿

历史教学总结模板汇编九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教学总结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教学总结模板汇编九篇

历史教学总结 篇1

  东关初中安芳妮本学期,本人任教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设计导学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尽量做到“先学后导,生进师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和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七、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有不少是被逼去学的。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历史教学总结 篇2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有两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于文科班,这个学期完成了必修3的全部教学内容和选修1第一到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理科班完成了必修3的全部内容,即必修课的全部内容。

  一个学期以来,在学校正确领导下,在高二年级组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在高二历史备课组的认真研究和精心安排下,扎实努力,精意求真,开拓进取,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下面就将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做如下总结:

  一、本学期的主要工作有:

  (一)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各项教学常规的任务。坚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每堂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备课,认真上课,向45分钟要效益,课后坚持批改作业和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另外,在每次周考和月考后走认真地做了考试分析和讲评工作。

  (二)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加大了科研力度。首先,本学期坚持在每周集体备课活动中都精心准备,积极参加并发言,同其他同事一道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遇到的教学问题并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其次,积极参加区教研室和市教科所组织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比武活动,这个学期,在其他的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参加了教学设计类的竞赛。再次,我主动同其它学校的同行予以交流教学心得,吸取他们对我的教学有益的经验和方法。此外,还不断地从互联网上寻找新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充分的利用,例如在我们学校为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后并加盟长郡中学的网上直播课程后,充分地使用了他们的优质教学资源。

  (三)做好同学生的沟通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部分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欠交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就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不是他们没有潜能,而是不相信自己有潜能,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历史课堂上的一些经典案例引导他们树立起信心,另外在上课过程中有意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经常对他们加以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本学期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第一、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本学期举行的两次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我所教的287班的平均成绩均名列同类班级第一名,279班也名列前茅。

  第二、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教学课堂竞赛的好成绩。在参加**年的全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竞赛中,所写的《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课获得了教学设计类的壹等奖。

  总之,一个学期以来,在工作中,我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成绩只属于过去,况且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争取以后取得更大的成绩。

历史教学总结 篇3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即将划上句号,回顾本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主要工作

  1、贯彻教育方针,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经常阅读学习新课标和教学专业知识,体会其中的内涵与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转变教学观念。

  2、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营造师生平等、互助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认真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4)历史教学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历史书籍。

  3、关心、了解、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本期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加强师生沟通,开展赏识教育。及时反馈信息,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耐心细致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积极引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历史学科能力,不断进步。

  4、利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如投影机、幻灯片等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增强直观效果,提高学生兴趣。

  5、扎实认真抓紧、抓好历史常规教学工作。

  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3000字左右。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参加集体备课20节左右。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听课节数达16节。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

  (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学习抗美援朝战争时,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影视片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等,播放给他们观看,让他们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情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3)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4)社会生活情况调查,在学完第二单元时,让学生对其进行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学总结 篇4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一个学期行将结束。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任务。现在,期末复习工作也正顺利进行。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谈一谈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大力贯彻新课改精神。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使学生乐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本人尽量讲解做到清晰化、条理化;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教学思路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些,学生活动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实现历史课的趣味化。历史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学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学生在日常行为思想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

  二、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教法。

  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积极参加科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为此,本人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出了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备而上”。

历史教学总结 篇5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指导下,经过初二历史备课组三位教师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地完成,本着"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调整;在调整中进步"的原则,现对本学期备课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全组教师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

  一学期来,我们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精神,工作服从安排,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初二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参与各项有益于教学的社会活动,勤勤恳恳,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二、发扬备课组团队协作精神,统筹安排全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

  发扬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做到优势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开学初集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将课改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根据本届初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学科计划。把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补缺补差工作。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注重教学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加强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克服教学过程的无序性、盲目性。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讲清教材的结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三、按时组织集体备课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能作用。

  每周星期二上午按时开展备课组活动,各位教师遵守工作纪律,认真落实备课方案,做到定点定时定内容,重点抓如何去"备学生",如何去"备课堂"和怎样去"备教学方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戒形式主义,克服更多的走过场。期中考试后,我们认真分析试卷及自己所教班级的考试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对以后的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组织听课,在课后,集体交流将存在的优点缺点反馈给各位教师,促进了教学的提高。

  四、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应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历史课堂。

  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老师们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每位教师都充分利用学校方便的计算机资源,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以充分利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发扬优点,注意弥补不足,争取今后的历史教学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

历史教学总结 篇6

  梅村中学虽然是一所四星级省重点中学,但文科生源一直较差。面对不理想的学生群体,加上课改后面目全非的新教材,以及20xx年未知的考试,我们也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凭着感觉教学。所以绝对谈不上是介绍经验心得,只是粗略地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望广大同仁指正。

  一、研究课标,紧扣重点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当然希望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越强越好。但现有的课标显然不对我们的胃口。它太宽泛,太模糊,使用的大都是很抽象的语言,如“知道”“了解”“理解”等等,让人无所适从。要了解哪些史实,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位。但课程改革的专家们是高度评价这个课标的。说课标就是要宽泛,否则教材就会千篇一律。教材由统编制到审议制的变化是受到高度肯定的,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所以我们抱怨这个课标不好非但无济于事,而且还被认为是唱反调。因此能做的只能是仔细研究它,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它,抓住重点知识。我们备课组在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先看课标的要求。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是这样写的: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备课组的四个成员讨论研究,达成共识。第一节内容中诸子百家只要求知道,可以理解为简单识记就可以了。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既然要求认识,那么很明显要作为重点处理。而要认识其意义势必要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考虑,所以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百家思想的实质共同处、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就要讲到位。孔孟荀等儒学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要求了解,应该比简单识记的要求高。教学中要把孔子的贡献总结全面,孟子荀子的主张从仁政、民本思想、伦理观三个方面对比掌握,民本思想学生可能较难理解,需要适当解释其内涵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成因。第二节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要教会学生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以及汉武帝的一系列尊儒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两个角度分析。第三节重点学习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把握理学、心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本质的共同点。第四节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放在黄、顾、王三位思想家上,把握其思想的共同处:即反君主专制的民本思想、重商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楚。通过讨论课标,备课组就重点内容形成一致的看法,具体教学中就容易做到统一

  二、整合教材,化繁为简新教材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就都觉得很不适应。专题性强,跨度大,面广量大,支离破碎。有些地方罗哩八嗦,有些地方语焉不详,教学难度确实很大。我们备课组在教学中,通过共同备课,把每一节内容都整理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知识结构。如果教材内容体系不够清晰,就大胆整合,尽力使其清晰化。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文子目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和儒学、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我们就没有用这种目录,而是按照课文标题把结构分成两大块。一块百家争鸣,从概念、形成的原因(根本、具体)、实质、历史影响几个方面把握。另一块儒家思想的形成,分成两点,春秋时候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春秋时期孔子的贡献把握三个方面:教育上的私学、有教无类,著述上的整理六经,政治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的道德伦理观以及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初步发展把握孟子荀子的思想,分别从仁政、民本、伦理观三个方面分析掌握,荀子思想增加一点综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的内容。还比如第三单元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内容特别烦乱,我们就完全改变了教材的子目,设计了这样的结构:

  (1)传入:把握内部外部原因以及传入情况。

  (2)广泛传播:重点掌握原因,分四点:五四运动的促进;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并把他们的宣传活动概括为几句话:写文章,组社团,译原著,纪念劳动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中国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办刊物,办学校)。

  (3)传播特点:突出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4)影响: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为中国诞生奠定思想基础。这样学生听课、记笔记、巩固复习都比较顺畅。对教材的处理,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尽量把课本内容整合成清晰直白的结构,教师好讲,学生也好学。

  三、深入浅出,解析疑难很多教师都反映新教材来不及讲,时间总是不够用。确实,由于教材专题式的体例,跨度大,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使我们对这套教材普遍没有好感。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文科生源都不理想,高一又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文科班上课,问题问下去没有反应,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尽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还有的教师则因为课标难以把握,教学就宁多勿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学进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胆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每堂课的教学肯定要突出重点难点。我们的做法是,只要求简单识记的知识课堂上就一带而过,记不住自己课后去记。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讲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每个领域的成就除了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知识点解释一下外(比如浑仪学生常常和浑天仪混淆),基本上就是划书,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的重点就放在解决两个问题上。

  (1)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此辉煌,为什么率先进入近代社会的却是欧洲?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何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析,提升了学习的高度,并且以后学习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中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时,分析其诞生原因,还可以彼此对比呼应。教材有些地方写的相当简单,但往往埋伏着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比如第七单元第三课“蒸汽和电的革命”最后一个子目中写到“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问学生这些话怎么理解,几乎都说不上来。这些问题其实必修2里讲的很详细,但学生早就已经忘光了,教师在这里就必须花时间重复讲解强调。

历史教学总结 篇7

  摘要:中国的识字教学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传统的识字教学经验中就有体现科学汉字观的六书分析法以及主观性较强的俗形义分析法。本文主要从字理的角度探讨汉字教学的方法, 并提出了两种不同方法在当前教学中的应用条件。

  关键词:识字教学; 字理; 俗字源;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汉字在汉语中的地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 一个汉字具有一个形体, 代表一个音节, 也往往代表一个词。汉字集形、音、义于一体, 不仅是书写单位, 也是语义单位。所以,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一向重视对“字”的分析, 强调“字”的学习, 认为识字是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基础, 体现了“字本位”的理念。识字教学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 其内容是教学生识别、书写并运用汉字, 而成功的关键在于获得对汉字的科学认识,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传统识字教学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吸收

  我国有悠久的识字教学历史, 早在周代就已经开始了识字教学, 《周礼》讲:“天子八岁入小学, 十五岁入大学”。“小学”学习的内容是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 其中“六书”是“小学”首要的也是主要的学习内容。这里“六书”的内涵并不是六种造字法或结构类型, 应该属于古代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教育学科, 具体内容涉及汉字的形体来源、功能分析、类聚关系、用字法则等, 是构成汉字基础知识的教学体系[1]。

  识字教学自周朝开始成为官方认定的基础教育学习内容之一, 系列的教材便应运而生。早已失传的《史籀篇》是最早的蒙童识字教材;秦代“书同文”在大规模整理文字的同时也注重字书的编写, 先后编有《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汉代以后《急就篇》成为了最流行的识字教材;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 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更是影响广泛, 流传至今。这些识字教材内容多涉及社会生活常识及道德规范养成, 兼具教育和教化的作用, 形式上采用韵语, 教学手段强调诵读。代代相承的识字教材为识字教学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 在识字量和字种的选择方面确立了科学、适当的标准, “秦三仓”共收3300字, 《急就篇》收字20xx个, “三百千”收字共计2708个, 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收字20xx个, 可见古代识字教学的识字量基本维持在20xx~4000之间。陈黎明等对“三百千”用字的流向进行了考察, 从2708字次中统计出1474个字种, 发现这些字出现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3500字) 的有1235个, 也就是说“三百千”中83.79%的字到了现代汉语中仍然是常用字[2]。这些古今通用的常用字是汉语的核心用字, 这说明古代识字教学的内容主要就是这些社会基本用字。

  其次, 传统的识字教学在“集中识字”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 (1) 归类法, 按照部首归类、按照声旁归类、按照同义归类等; (2) 六书析字法, 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结构来进行识字教学; (3) 俗形义分析法, 不考虑造字动机, 仅根据汉字字形和个人理解来解释形义关系。

  二、当前识字教学的传承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教学思想下涌现出了众多的教学流派和教学方法, 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 各种传统及现代的教学手段交汇呈现于识字课堂。本文主要讨论有历史传承的理据教学法。

  1. 利用传统汉字结构理论进行理据教学

  自许慎《说文解字》开始, “六书”便成为分析汉字结构的主流理论依据, 被历代学者普遍认为是科学的分析方法。“六书”对汉字形体的分析不应仅限于汉字的学术层面, 在识字教学中也应充分加以利用。解释汉字的构造原理及其演变过程, 帮助学生建立起“形—义”、“形—音”联系, 可以有效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

  (1)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理据教学

  识字教学一般先教独体字, 然后教合体字, 根据汉字不同的结构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现行汉字中的独体字主要来自于古象形字和指事字, 这类字中的大部分, 如“牛、羊、马、日、月”等变成了记号字, 对于这类字我们可以采用“溯源”的方法。“溯源”就是追溯象形字或者指事字的形体源头, 借助古文字字形, 化抽象符号为联想性的象形符号来帮助学生记忆, 这种方法便于学生从汉字字形中直接获取汉字的字义。认知实验证明, 利用图像、联想的方法记忆汉字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这些汉字产生和演变的过程, 如:“马 ”。会意字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而成,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各构件进行分解, 了解各构件的基本含义, 然后将其组合, 从整体上理解该字的意思。对于“以形会意”的字我们依然可以借助古文字形体进行阐释, 如: {家},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宀”像屋的侧面形, 读作“mián”, 表示房屋, 下面是“豕”, 即猪。现代汉字变得符号化以后, 很多形近字难以区分, 比如“即”和“既”是音近形近字, 我们可以借助古文字形体通过同形构件分析进行对比讲解。 {即} {既}都有相同的构件 , 表示食器, 面对食器表示将要吃饭, 扭头背对食器表示吃完饭。从字形上未然的“即”和已然的“既”一目了然。

  (2) 形声字的理据教学

  形声字从结构方面来讲是声符和意符的二元组合, 因而更能体现出汉字形、音、义结合体的特征。形声字的理据主要体现在声符的表音度和意符的表义度上。

  声符系统历来缺乏整理, 有开放性的特点, 导致了系统的庞大及表音状况的复杂。在《说文解字》中许慎一方面从结构上分析某些形声字的声符, 另一方面又利用同一声符的形声字来注明读音, 如“跛……从足皮声……读若彼” (《说文解字》二下) , 说明在许慎的时代, 声符系统的读音已经产生分歧。现代形声字与其声符字的声、韵、调可分析出八种关系, 根据李燕、康加深研究, 7000通用字范围内的形声结构中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占37.51%, 仅调不同的占18.17%, 可见有一半以上的声符是可以准确或者基本准确的表音的, 教学中可以利用声符的这一特点来认读汉字[3]。而且根据历史经验, 同声符字 (如:峰/逢/锋/蜂) 保留了大量的语音信息, 提供了字水平的语音线索, 有时比声旁字更能提供读音示范。

  形声字的意符表示模糊的意义范围或者说义类, 一般来源于独体的表意字。如: {贝}, 像一种甲壳动物的外形, 因为其外壳美观、难得, 被古人认为是珍贵的物品, 后来用作原始货币。用“贝”作意符的字都与钱财或财富有关, 如财、账、贵、货等。 {阜}, 像山崖边的石磴形, 用“阜”作意符的字一般都与地势或升降有关, 如阶、降、陷等; {邑}, 表示人所居住的封国, 用“邑”作意符的字多与邦国、城市或区域有关, 如郊、都、郭等, 虽然在汉字发展过程中{阜}{邑}偏旁混同为“阝”, 但是居于字左和字右的“阝”仍表示不同的义类。可以看出, 意符相同的字大都和同一事物有关, 反映了这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施正宇对3500常用字中的形声字进行考察, 发现意符有效表义度共为83% (含直接表义和间接表义) , 意符不表义的仅占17%, 可见现代常用汉字形声字的意符绝大多数对字义有提示作用[4]。我们将构字数最多的20个意符 (氵艹口扌木钅亻虫讠土月纟忄女竹足石王疒辶) 和个体表义度进行交叉考察, 发现构字能力强的意符表义度也相对比较高。

  形声字在现行汉字中的比例高达80%,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其音、义理据, 通过讲解声符、意符与形声字音、义之间的关系来提高识记形声字的效率将会事半功倍。

  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汉字形体发生了许多变化, 现代汉字与古汉字在形、音、义方面都已相去甚远。隶变、楷化、简化都对汉字的构形理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隶变使汉字结构发生了变形和简化, 破坏了汉字原来的结构, 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的象形特征。楷化增加了一些基本点画并规范了汉字的笔画形态, 对汉字构形理据的影响并不太大。简化是对汉字构形系统的一次大的调整, 简化后的汉字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 有些字只强调了笔画的减少而没有顾及汉字的构形理据, 比如草书楷化之后的字“长、东、专、为、头、导、乐”等, 已经完全不符合“六书”的原则。也有的汉字简化过程中进行了理据重构, 仍然可以用“六书”的分析法进行教学, 如“灭{灭}、竈{灶}、宝{宝}、笔{笔}、尘{尘}、泪{泪}”等简化后都成了会意字, “补{补}、迟{迟}、偿{偿}、赶{赶}、惊{惊}”简化后仍然是形声字, 但是声符表音度更高。对这些建立在现代汉字字形基础之上的新“会意字”、“形声字”, 我们不需要一味从古, 应该探求和现行汉字形义联系更一致的诠释, 这种情况下以现代字形进行解说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识记。

  2. 利用“俗字源”教学

  汉字的表意性质决定了其形体结构的可解释性, 汉字教学中分析汉字形义关系、阐释字理的主要依据是“六书”理论。但是由于汉字数量多, 结构复杂, 机械记忆负担重,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俗字源”来解释汉字。“俗字源”在解释字形和字义关系时不进行溯源分析, 凭借个人想象和主观联想随意地解释汉字结构的形义关系, 其解释带有随意性和主观性,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汉字会有不同的诠释。

  汉族人习惯了汉字的可解释性, 以形别义的习字心理早已固化。早在春秋时期, 就出现了对一些汉字形义关系的解释, 最早记载在《左传》里, 如: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夫文, 止戈为武。”

  《左传·宣公十五年》伯宗曰:“故文, 反正为乏。”

  《左传·昭公元年》和曰:“于文, 皿虫为蛊。”

  当时人们解析汉字字形不是为了文字学的目的, 而是为了阐述自己的哲理和政治主张, 解析的结果并不能体现汉字的构形本意, 很多说法甚至很是牵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保留了一些春秋时期解析汉字的例子, 如:

  《说文解字》第一上王字下:“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说文解字》第一上士字下:“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这可以说是俗形义学的源头, 汉代用这种方式解释字形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所谓‘诸生’, 即今文经学家。他们表面上是要阐发先圣微言大义, 实质上要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恐怕不需要古人的真实造字动机来束缚自己。另一种是所谓‘俗儒鄙夫’, 即一般教书先生……他们没有什么政见需要阐发, 只要教会学童识字就行了。这类阐述不反映任何政治见解, 且与古人造字动机不符, 但学童们却可以轻易记住。”[5]可见, 在中国古代, “俗字源”就在民间蒙童识字教学中予以使用了。

  我们收集了一些教师教学中使用“俗字源”的例子:

  早:日升到教堂的十字架上, 表示早上。

  奶:一个拄着弯弯曲曲拐杖的女人。

  春:三个人一起晒太阳。

  宿:一百个人住在房子里。

  哭:一个大人在哭, 两只眼睛都哭肿了, 流出了一滴眼泪。

  丽:两个小朋友在两个并排的窗户里, 往外看美丽的风景。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俗字源”释义内容多贴近生活实际, 表述简单、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俗字源”用于汉字课堂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种形象化的阐释方法寓教于乐,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缓解机械记忆的压力。但是“俗字源”的解释方法放弃真正的字源, 不顾及汉字历史演变, 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这种方法仅根据汉字现在的字形结构做解释, 忽略了汉字结构的系统性, 夸大了汉字的表意性, 虽然短时间内有助于汉字的记忆, 但是长远来看大大损害了汉字的科学性。所以, 利用“俗字源”分析汉字是一种相对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汉字教学中可以使用, 应该合理利用。但是对于一些构字理据弱化甚至丧失、用“六书”理论解释不了的汉字以及汉字的造字意图不容易被理解时, 可以采用“俗字源”解释, 但要让学生知道这种方法只是识记汉字的辅助手段, 而不是科学的字理。而且要尽量控制此类解释的数量。目前用于教学的“俗字源”解释缺乏规范, 随意性强, 有的解释内容甚至离题万里, 如果使用频率太高, 会有损汉字系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所以, 我们建议对于那些构字理据尚在且比较容易解释的汉字, 应首选传统字理分析的方法来客观真实地阐释字理, 做到“信而有征”。“俗字源”解释汉字只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技巧, 而不是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汉字教学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我们可以根据汉字字形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或者依据功能理据, 或者依据形体溯源, 或者进行字形的分解。在此基础上, 如果我们能利用一些灵活的课堂技巧, 如字谜识字、韵语识字、游戏识字等, 就可以让汉字教学有理有据, 活泼生动, 系统高效。

  参考文献

  [1]李运富.“六书”性质及价值的重新认识[J].世界汉语教学, 20xx (1) .

  [2]陈黎明, 张晗.“三百千”的用字及其流向[J].汉字文化, 20xx (1) .

  [3]李燕, 康加深.现代汉语形声字声符研究[M].//陈原.现代汉语用字信息分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4]施正宇.现代形声字形符表义功能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1992 (4) .

  [5]李万福.谈俗形义学[J].汉字文化, 1995 (1) .

历史教学总结 篇8

  本学期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高三年级组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高三第一期的初轮复习工作进展顺利,现已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任务,较好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就一期来本人对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一下:

  一、做好第一轮复习,贵在因材施教,夯实基础,注重实效,稳步推进。

  根据本人所带这届高三文科班(6)班(7)班(8)班的学情实况,由于本届高三学生历史学科基础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复习效率,保证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的进度,我针对各班学生不一样的学情特点,精心设计不一样的教案学案,做到有重点有分别地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不一样基础的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明确的具体学习要求和任务。根据本届高三历史教学组的规划,我将新课教学与复习合二为一,每节课都有明确的知识目标和本事要求,每一章都有针对近年高考题型特点和要求的相应的检测训练,做到学以致用,由知识型向本事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进取参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历史基础知识与基本本事有机的统一齐来;注重学科内知识归纳、综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考本事,为第二轮历史专题复习作好铺垫。

  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重创新思维本事的培养

  (1)历史教学应注重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应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融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构成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网络是多方面的,高三教学应侧重与专题性知识线索,强化专题复习,比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线索,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衰的线索,世界近现代史中某一国家的经济发展或政治制度演变的线索等等。这些资料是极其丰富的,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兼顾基础知识、侧重创新思维本事的培养。"为了使学生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可把复习资料划分为若干单元。其实每个专题也是一个单元。其实每个专题也是一个单元。横向的单元是局部的面。纵向的单元是线,线的交织构成立体的知识体系"。在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体系基础上,教师应加大本事训练的力度,讲清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求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把握由"知"到"识"的飞跃,让学生自我去探求历史的启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思考和辩论,应给学生预留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

  (2)发展的阶段性使历史呈现出它的阶段性特征,这特征将导向对历史发展的本质性和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就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如封建社会的构成和发展时期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隋、唐;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同一历史现象在上述各时期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如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而各个时期表现出来的相同历史现象也各具特色,如农民起义,表面上看,他们都成了封建王朝换代的工具,实质上其口号和纲领,也就是斗争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我们在教学中,应强化和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这种特征中去考察分析,让学生自我去深化认识,受到教育、得出启示、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本事。

  三、正确处理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的关系

  正确处理全面复习与重点复习的关系,不能因覆盖面降低而漠视全面复习,也不能无视新情景的出现而照搬原先一套复习方法,重点复习应建立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之上。原有的三段式复习,即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重点复习方法仍可沿袭,但教学计划应作调整,侧重点在后两段上,以增强本事训练的力度。

  四、充分利用课外辅导,督促学生及时准确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针对不一样

  学生的特点加强对个体学生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传承知识、创新知识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基础薄弱,根本上说明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缺乏正确的方法——具体的表现为缺乏适合个性思维特点的学习方法。

历史教学总结 篇9

  本学期,在校领导和教导处的领导下,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教学教研任务,并紧跟新课改的步伐,边学习边探究,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常规为基础,以教学科研为先导。本学期,每位老师都积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抓住教学常规,全面推进新课程,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优秀教师团队

  本学期,我们重点强化了备课组建设,要求老师具有先进、前位的教育教学思想;具有独立科研的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专家讲座,结合学校及新课标各项教学要求,认真备课,认真研讨。组内教师风气正,观念新,能力较强。尤其是青年教师,勤奋刻苦,虚心求教,成长迅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获得学校的肯定和学生的好评。

  (二)加强学科建设,凸显学科特色

  加强学科建设,走发展内涵的道路,始终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本学期学科建设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如下:

  ⑴抓常规落实

  每位教师精心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切实做好每一步骤的工作。虽然每位老师几乎都超工作量工作,组内教师都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在交流与评课中扬长补短。本学年,市区开放日的历史课程,获得好评。此外,我们小组的青蓝工程“传、帮、带”颇具特色,刘老师与张老师、丁老师与胡老师、万老师与方老师,师徒教学目标明确、落实及时、彼此相互帮助、各自都有收获。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⑵重科研创新

  围绕有效教学的子课题互动型课堂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我们将教科研工作与日常教学的点滴有机结合,多探讨、多反思、集思广益、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或教训。如备课组活动时,不仅统一进度、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课题,我们更重点备“互动型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指导,譬如:如何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理解历史现象;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寻找到历史的感觉和脉络;如何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思维品质。

  ⑶强化考试研究

  面临新课标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依托高考大纲,研究高考试题,青年教师跨年级综合涉猎历史知识和考试阶段性特点,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的考试特点,思考学生试题布置和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三)获得的成绩

  1、方红参加20xx年省新课标多媒体优质课历史初中部竞赛一等奖

  2、王维参与省电化教材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课程,全省培训的录课,指导全省新课程教学工作。

  3、张金参与协助编写《教材完全解读》高中历史必修1、必修2、必修3,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行

  4、参加省教委历史教师选拔教材大纲的编写工作。

  5、论文被《武汉文史资料》刊发

  6、校本教材正在整理中。

  三、改进和今后打算

  本学期里历史教研组在努力,在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是在更新教学观念,及时把握高考教学动态,教学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方面还显得不足,在教学质量方面还要多方探究和沟通,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进一步量化等做得还不够。这是我们下一阶段极其重要的任务。

【历史教学总结模板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1.历史教学总结

2.历史教学计划模板汇编10篇

3.历史教学总结模板集锦十篇

4.有关历史教学总结汇编十篇

5.高三历史教学总结范文汇编6篇

6.【热门】历史教学总结三篇

7.历史教学计划汇编七篇

8.历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