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说课稿

时间:2022-12-07 09:24: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图形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图形说课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认识图形》的起始课,是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立体图形,体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周长、面积体积、三视图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 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长方体体和正方体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分析各类图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课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一系列活动中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三棱柱,并提出问题一: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吗,是谁呢?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应该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提出问题二:今天我们来这里要认识几位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要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他的名字,还想知道它长得怎么样,住哪里等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置了四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学习中体验,时间控制在18分钟左右。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我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新朋友都在这幅图中,请大家找一找然后再分分类,看这里有几种图形(多媒体展示分类结果)问题一:你想和这些图形做朋友吗?学生会异口同声的说:想!我就说,那我们来个比赛,看哪队交的朋友最多:绿队,蓝队,黄队,橙队。提出问题二: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吗?这里我让学生进行尝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出示图形,边板书图形名称。小结:知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都叫做平面图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提出问题一: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去找它们呢?这个问题,孩子们非常想知道答案,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在找家的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首先手拿一个长方体,用手摸着它的一个面问:这个面是什么形状?接着我通过问题二引导学生从桌面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可能有学生从长方体上找出,也有可能从三棱柱中找到长方形,甚至会有学生找到几个长方形,对这样的同学我会进行这样的评价,比如:你真棒,你观察的真仔细,同时将小图形奖给他们小组,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经过老师的引导找出长方形后,提出拓展性的问题三:你能从桌面的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吗?这个问题我会采取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的形式进行。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先辅后方的策略,在这里我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从模型中找出这几种图形后,提出问题四:请把你刚才找到的几个面摸给同桌看看,并说说摸得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可能说,摸起来,平平的、滑滑的等等,这里我想通过摸一摸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这几个面都是平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面在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因为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但是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的不透彻。我想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直观更生动的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提出问题一:小组讨论,看谁能想个好方法,把你喜欢的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中请出来?我希望通过这个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还具有操作行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交流,学生可能想到画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只说到画的方法,我就会引导他还有别的方法吗?这里我会给机会学生来说,说操作过程,并且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奖励评价好的小组。接着,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学生活动:描一描,印一印,折一折。我想让学生通过做数学来让他们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活动四:找朋友,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说到门的形状,窗的形状,在必要的时候我还会进行引导,比如我们黑板面的形状,红领巾的形状等等,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我想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范的应用。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创设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并提问,这些交通标志牌的表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景中,实现数学经验生活化,并且我

  想通过对这些标志牌的认识来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我还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设置了不同层次的4道练习题:

  第1题:连一连

  我想通过该这道题目来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形和体

  第2题:猜一猜

  我想通过这道题目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第3题:涂一涂

  通过动手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

  第4题:数一数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数红色的三角形有4个,绿色的三角形也有4个,所以共有8个三角形,黄色正方形一个,绿色一个,红色一个,共有3个正方形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我想借助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说出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提出问题,这些都是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你打算怎样把它介绍你的爸爸、妈妈呢?

  在教学结束前,我会对小组评价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组,给予鼓励,表扬。、

  四、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认识图形说课稿2

  一、说理念

  1、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新课程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觉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研究,在探究中创新,使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充满想象和富含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图形的性质,并逐步学会学习并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说教材

  1、本课认识图形是以上学期已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为基础进行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进一步学习。教材和实际生活给了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直观感受因此本课就是以学生对立体图行的认识为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通过想、猜、摸、印、画等方法,从立体图形上得到平面图形。整个课程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模型,从整体到局部,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2、教材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以动手操作为主线,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引入到认识都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使学生在逐步操作中,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以及益智游戏,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特点,并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图形的认识,如寻找交通标识等,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特点的掌握,最后通过拓展联系,巩固知识,为下学期空间与图形的后续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A、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B、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初步的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与知识形成全过程的创新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4、德育目标: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过程中,懂得合理的表述与认真的倾听,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与协作意识,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说重点、难点:

  在操作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认识图形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分类、建模的过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够辨认和区别立体图形,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形状。

  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本节主要内容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

  学情:针对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但不能够用语言准确的表述出来,对"特点"一词比较陌生。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共同总结提升。

  教学程序:

  一、 引入新课

  师:出示学具中颜色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体,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手中拿的两个物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形象的说出来吗?

  (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大部分学生认同“一个胖的,一个扁的",此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师再次出示学具中的一些图形,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胖的、扁的”

  小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胖”的物体,他们都属于立体图形,那么那些“扁的图形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平面图形,在以后会学习到。

  活动:打开自己的学具盒,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立体图形都拿出来。同桌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指导。

  二、认识正方体

  活动1、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把你认为形状相同的一类放在一起。

  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分类,教师巡视。

  (有的学生会漏掉其中的某些物体,有的学生会一个物体重复分类,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其它学生说说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经过讨论总结出可以分一个做一个标记。)

  活动2、针对分类的结果进行讨论

  问题1 :这些图形一共分成了几类?

  生:四类。

  问题2 :针对第一类(正方体)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

  (这时有的学生会说它们都是方方的,有的学生会说到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如六个面大小一样,而且都是平平的,有的会说到名称)

  小结:经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可以得出虽然这些物体的颜色、材质、用途不同,但从形状方面来观察都是相同的,就是刚才同学们说到的那些特点。

  问题3 :你能在学具中找出和第一类形状相同的物体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待学生找出后投影出示正方体模型。

  问题4 :我们刚才分的第一类实物图形和这个模型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

  (大部分学生可以说出正方体,但也有的学生会说正方形,这时可以强调回顾一下课前讲到的体和形的区别,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

  活动3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举例,教师点评。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生活中有些正方体棱角不分明,这时可以简单的说它们是生活中美化了的正方体。)

  这个环节中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有的学生就误认为是正方体,此时可以先请其他学生说一说,之后再进行下面的讨论。

  师:你为什么说它不是正方体?

  生:因为它的六个面不是都一样大的。

  师: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呢?

  这时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比一比他们的边(正方体的棱长),有的说直接用尺子量一量,有的说可以把正方体放在纸上,把它的每个面画下来比一比大小等等。

  教师肯定这些同学的想法,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

  小结:如果用眼睛一下不能辨认出来的时候,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图形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动手去验证它。

  三、认识长方体

  同认识正方体活动一样,针对第二类(长方体)的分类情况进行讨论

  问题1 :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或者说它们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每个面都是平平的,都有6个面,对着的两个面一样大等。)

  问题2 :你能在学具中找出和这一类形状相同的物体吗?(明确长方体模型后投影出示)

  问题3 :那么这一类物体又该叫什么名字呢?(长方体)

  问题4 :和我们刚才学习的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点评,小结:正方体的六个面都一样大,而长方体不是,或

  者说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而长方体不是。)

  问题5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四、认识圆柱

  针对第三类(圆柱)的分类情况进行讨论

  问题1 :它们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学生讨论后小结:有的面是平的(平面),有的面是弯的(曲面),上下两个面都是圆而且一样大,出示圆柱模型图及名称。

  活动 :从学具中找出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用手摸一摸,感受平面和曲面的不同。

  问题2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五、认识球

  最后一类球学生能够很快说出它的名称、特点(曲面、易滚动等)及生活中是球体的物体。(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圆,这里只需结合实物如篮球或学具盒里的球体与黑板上的圆形做对比,再次强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即可。)

  六、练习设计

  1、课后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通过滚动圆柱、推长方体、转球、摸球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平面与曲面的区别,初步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完成下题,

  正方体( )个,长方体( )个,圆柱( )个,球( )个。

  (巩固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认识,学会分类的方法)

  3、老师把一个月饼盒放在纸上后描出来一个图形,出示画有圆形的纸片,那你知道我的月饼盒是什么图形吗?如果画出来的是正方形呢?

  (通过想象月饼盒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感受面在体上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立体图形)

  正方体 长方体

认识图形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的《认识图形的面积》。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认识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

  2、过程目标

  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难点: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硬币和剪刀。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程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认识图形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把空间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还有它们的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几种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 上,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渗透安全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会辨认这4种图形。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觉得本课难点是: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平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印泥画、小棒,白纸。

  二、说教法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在教学中,给它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入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

  (我注重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然后是综合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1、教师出示一幅印泥画问:画上的花朵是怎样画在纸上的? 2怎样把自己的手掌请到画纸上?自己试一试(我想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要把物体的一个表面请到纸上我们可以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接着我说今天我们就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再让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的中心环节: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探索性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2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1:摸一摸,画一画。

  (1)教师依次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实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生应该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在这里我会通过实物简单介绍,再通过幻灯片认识三棱柱,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2)接着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具,摸一摸它的表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光光的,滑滑的)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把刚才摸到的这个光光的、滑滑的面请到纸上.(学生会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完成)紧接着让学生把请到的面在全班展示,并说一说是从那个物体上得到的,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学生说出名称的同时教师依次在黑板上贴上四种图形,并告诉学生它们是平面图形。

  (3)通过幻灯片再现:从长方体上得到长方形,从正方体上得到正方形,从圆柱体上得到圆,从三棱柱上得到三角形(我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在体上来突破教学难点 )

  (4)试一试:

  ①说出大屏幕上出示的平面图形的名称。

  ②师生互动: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用手描画出图形的形状。 (我想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巩固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及形状) 为了使学生巩固这些平面图形的形状及基本特征,我设计了 活动2:摆一摆,说一说。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四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一个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后会说能摆一个正方形,三角形。我问;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小棒不够。我接着问;这个困难该怎么解决呢?学生会想到和同桌合作,通过同桌合作得知用6根或8根小棒都能摆出长方形,同时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合作学习。紧接着我会问:还有什么图形没摆,为什么?学生会说:圆形没摆,因为小棒是直的,圆的边是弧形的。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知识运用。

  我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说道:门的形状、窗的形状等等

  在必要的时候我会作出引导,比如我们黑板的形状、桌子的形状等等。

  (1)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想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 (我想通过找图片,让学生知道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2) 为了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身边。 我设计了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

  这些交通信息班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作用呢?

  我把学生引入实践情景中,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并且我想通过对这些交通标志认识,来增进数学价值和作用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还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5道闯关游戏练习题。

  1、第一关:“我说你猜

  我想通过这道题目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有两个面是圆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正方形的。

  2、第二关:“找规律(首先我会说:为了奖励大家成功闯过第一关,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一起拍手拍肩,老师停下来,你们继续做。)从这个游戏中学生会发现规律:每次多拍一下。从此引出第二关:找规律(幻灯片出示),通过这一游戏,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

  3、分一分(课件出示)

  我想通过这道题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面

  4第四关:考考你的眼力

  大屏幕出示平面组合图形,问:图中共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

  5、第五关:我会涂

  按要求给图形图上相应的颜色。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略)

  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图形说课稿6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第二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重要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是高年级继续平面图形特征学习的重要基础。“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上册的学习学生对体上有面已有了初步印象,而且这几种平面图形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学生在不经意间或多或少了解到一些,认识图形的名称已不成问题。本课通过大量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其特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感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体会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情感与价值: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结合本班学情,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认这几种图形。教学难点是:通过各种活动,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3、愉快教学法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我采用了以下学法:

  1、自主探究法2、动手实践法3、合作学习法

  四、设计理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基础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发展,交往互动的过程。本节课我安排了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

  五.教学过程:

  (课前老师准备各种图形,印泥,纸,课件;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实物等)本节教学我分为四个活动环节:

  一.描印中认图形

  首先我激趣导入:你们喜欢魔术吗?想看老师表演一个吗?

  老师先挡住学生视线,用三棱柱占上印泥印在白纸上印一个三角形。把纸粘在黑板上问:咦!为什么会有三角形?

  (用创设的魔术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学生会马上进入角色)

  你能想办法用手中的物体变出长方形来吗?(同桌合作,描、画或印出长方形)接着再描或印出正方形,圆。并引导学生互相看看同学的图形,进一步认识到这几种平面图形各有大有小,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征。根据学生的描画我把准备相应的图形粘在黑板上。

  (在我提出问题后,学生积极参与。有用物体印的,有用物体直接描的,还有照着物体直接用尺子画的……这些可贵的思维亮点充分表明了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成果,并在操作中体会到“面在体上”。在合作中,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认识完平面图形后,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认识图形”我们一起来齐读2遍它的名字吧。然后结合课件动演示,引导学生回忆面”和“体”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再次融化本课的难点。

  二.分摆中找图形

  1、师:淘气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愿意帮助他吗?出示一些图形让2名学生合作上台进行分类,汇报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动手分的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迸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

  动手摸一摸实物的面,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图形是平的,只有一个面)

  2.用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一种或几种都行)

  汇报时,让学生口述图形名称和小棒数目

  有人摆出“圆”吗?为什么?

  (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学生进一步对平面图形有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中巩固图形

  (1)师拿出一些漂亮的图形组成的图案做为奖品:谁能最完整的数出每种图形的个数就奖给谁。

  (发奖品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既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与细心的好习惯,又复习了所学知识)

  (2)谁是火眼金精。这个环节是抢答题,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四.生活中说图形

  1.说说交通标志表面形状,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地方藏了许多今天学习的图形,你见过哪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把的学知识再回归到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清晰明了,能体现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认识图形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是在第一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三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平面图形、白纸、彩笔、印泥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法:

  (一)、创境、探究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

  (二)、观察、操作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亲身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三种学法:

  (一)、运用学具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充分利用学具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通过“摸、看、描”来认识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课难点。

  (二)、初步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

  课的开始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教师没有作出肯定和否定,学生通过操作,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小组合作交流法

  《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说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以及养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反思明理

  (四)、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下面,我就具体讲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多媒体:a冬天来了,天上下起了漂亮的雪花。图形王国的小朋友们可高兴了,它们堆雪人、打雪仗,好玩的不得了。你们瞧!雪地里还来了一群小画家呢!孩子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来,我们一起和他们打个招呼吧!b小画家们在雪地里跳呀,唱呀,一会儿就画出了各种美丽的图形,你们看—— c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谁来告诉大家。(在学生认的时候,教师就在黑板上贴上相应的图形并且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图形分别是谁画的。)

  (2)学生猜测。对于学生的猜测,教师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情景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猜一猜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教师提出要求:孩子们,要知道你们猜的对不对很简单。我们只要把这些小画家们请到我们身边来,大家亲自摸一摸、找一找。

  (2)汇报交流

  在学生充分活动之后,提问: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面&r

  dquo;的主要特点是平。并及时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面图形。“认识图形”)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然后,根据学生的发现:长方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体画出的是圆。(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2)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出各种办法,并及时给予表扬。

  (3)然后,全班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这时教师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他们语言的条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游戏:我说你想

  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我说你想”的游戏。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说一说

  教师谈话引入: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出示课件)谁能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教师接着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 , , , , 吗?请你们离开座位去找一找、摸一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这样设计的目的: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反思明理

  课堂小结我让学生自己起来总结: “我学会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还有哪些不足?”。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四)、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本节课我设计了趣味练习和开放练习。

  1、趣味练习:

  摸物体游戏: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百宝袋,里面盛有形状各异的物体。游戏规则是:每个同学听教师的口令在自己小组的百宝袋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摸完后,哪个小组的同学摸的对就为胜,摸的不对就为败。(比如先用手摸出面都是长方形的物体,再用手摸出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最后用手摸出面都是正方形的物体。)

  2、开放练习:

  用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出你喜欢的图案,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得图案最多最美。

  教师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具体分析它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

  以上练习的设计,即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拼法灵活多样,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较好的发展个性,同时体现了“人人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我的板书设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一)》这是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图形的知识。主要是认识立体图形,能够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2.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能够辨认这几种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4)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 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生活实际到立体图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强调学生从生活实际到抽象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三、 说教学流程

  1.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的实际物体组成机器猫,激发学生的兴趣。

  2.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让学生玩积木,并要求按形状进行分类(教师总结诱导),认识本节课所学的四种立体图形

  3.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摸来体验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4.基本练习

  (1)看图形,说名称;

  (2)将物体和图形连线。

  (3)完成第35页“做一做”,第37页“连一连”。

  5. 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6.观察生活,巩固新知。

  一是欣赏建筑物的图片,找出其中有哪些图形;二是数一数动物建乐园准备了那些图形的材料,每种图形的材料用了多少个。

  7.全课总结

  8.布置作业

  完成37页第二题

认识图形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会用鼠标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型、平面图形的学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过程:1、出示五种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2、在认识新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设计过程:1、创设拼图宝宝情境,请同学们找一找,再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整合点: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设计过程: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

  2、长方体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长方形吗?

  3、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其他平面图形吗?

  4、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整合点: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设计过程: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教学评价及效果: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找朋友

  设计过程: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2、找出交通标志牌上的平面图形。

  整合点: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结合学生生性好玩的特点,我用游戏的形式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一分饼干

  整合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对图形的辨别能力。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根据分图形的情况,准确掌握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到教学反馈。

  练习二火眼金睛

  整合点:象这种图形套着图形的题,学生找全是个难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会出现图形重合的现象,学生看得也就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练习三小小设计师

  整合点:比起传统教学的拼图设计,这个练习让学生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在拼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效果及评价:三个游戏练习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强化了教学重点:即正确辨认四种图形。这种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小结 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六、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习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和合作精神。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师评。

  2.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发挥学习的激励作用,因材施教,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有更大进步。

  七、教学反思:

  1、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合理恰当的整合在一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了学习效

  率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知识,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2、多媒体资料的引用。文字、图片、影音和动画练习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教学方式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正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聆听,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认识图形说课稿10

  感知—探索—发现—赏析—创作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既是数学概念,又是美学常用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如在建筑、造船等行业和各种包装的图案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称美。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2.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3.学生是中心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好。

  4.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讨论,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规律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在探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美。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初步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4、经历与他人合作探究、合作创作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教师收集与轴对称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制成课件。

  二、整个活动过程叙述。

  1、创设情景,初步感受美。

  1出示CAI课件伴音:同学们,正是金色五月,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在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动画呈现):在美丽的大自然有房子,蝴蝶、草地、嬉戏的孩子…一片迷人的景色!

  (2)自由走进美的世界。让我们一路尽享美景;学生欣赏教者提供的图画。(包括动物、花、草、水果、生活用品等)

  交流感受:你有什么感受?这些图形为什么如此美?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它们的美有着共同之处:板书轴对称图形。同学们想知道轴对称图形方面的什么知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

  2、探索轴对称图形美的规律。

  (1)出示小组探究目标: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1提供蜻蜓沿对称轴对折、重合的动态演示过程。

  2动手操作:用自己所带的学具(树叶、图片、剪刀、纸片)折一折,剪一剪,自己探索。

  (2)小组分工合作,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整理探究结果。

  (4)交流研究结果,发现美的共性。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结合实例讲解。

  小结: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导,将问题激励、研究指导和小组学习三者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建议,有利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开展有效的研究,促使人人都有发现,人人的发现都有价值。在自主欣赏、参考动画的同时,也可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体现自主化,活动化,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参与者,自主探索者。在说到探究计划时对于小学生不是专题研究只是一些基本的东西。在教者提供的材料学生基本能知道什么,然后通过知识迁移达到运用训练目的。)

  3、发现、赏析各种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并说一说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如平面图形,数字,字母,生活中的图形…

  (2)小组确定探究主题,通过多种途径(画图,写出字母、数字,找生活中的图形等),选择一组作为小组的探究主题。(3)小组分工合作,操作图形,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4)小组汇报情况。同时运用多媒体演示。

  可能有的情况:

  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等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有一条对称轴的是: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长方形有二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数字中的轴对称图形:0、3、8等。

  字母中的轴对称图形:B、D、E、Y、H、E、V等。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门窗图片、广告图片等等。…(设计意图;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去寻找、赏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这样,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创作美丽的轴对称作品。

  我们已经欣赏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那你们能不能用轴对称图形创作一幅作品呢?先小组讨论一个主题,再分工合作,可以通过剪一剪、画一画、贴一贴等方式。在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背景中学生完成作品,师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评价作品。(设计意图:让学生创作美丽的轴对称作品,这个任务是极具挑战性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才能。对作品的品评、欣赏,又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因为这个作品里面包含着创造美的成就感,包含了对自身的肯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同时用古典音乐作背景,培养学生的乐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进行欣赏美的训练。)

认识图形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起始课。在教学中,为了使数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我运用了课件演示与实物感知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

  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要,注意时间不长。而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生硬。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活动,如摸一摸、认一认、猜一猜、摆一摆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景中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认识图形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不要求学生能表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认识物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地探索新知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利用“分一分”、“找朋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游戏找朋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由实物抽象出形状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在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3、通过摸一摸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搭一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可以得到自由的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认识图形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我是一年级数学老师岳银,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研读课本说教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是课本70—71页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教材主要通过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为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所呈现的物品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动也都是学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为深刻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情说目标

  在入学前,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几何体的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虽然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难,但要他们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结合以上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经验,感受分类思想。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明确这些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本节课难点确定为:在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师生共进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根据儿童年龄、心理及认知规律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我采用了引导观察法、合作交流法、操作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引导学生展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探究,并在操作活动中加深认识,发展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让他们在观察,发现,交流,操作中,亲身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立足课堂说过程

  为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联系生活———分图形

  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思想,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2、交流对比———认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体现生本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安排了方法指引,合作探究,反馈辨析这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方法指引。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学具,先看一看它的形状,再摸一摸面的特点,最后滚一滚,看是否能滚动,从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探究立体图形特点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继续研究其他立体图形的特征,再次体会探究的方法,积累经验。

  第三个层次:反馈辨析。通过学生的反馈,质疑,补充,总结,加深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特点辨析,巩固理解。

  3、游戏巩固————辨图形

  本环节设计的猜物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再次巩固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最后落脚到特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析上,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不是正方体,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总结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4、联系生活—————找图形

  通过生活中常见物品,建筑的展示,让学生根据形状特点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数学模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学以致用—————用图形

  本环节通过“为什么不把足球设计成正方体形状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顺应理念说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关注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中我将通过各种激励式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板书以教学内容为主,力求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步预设,具体实施过程将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适当调整。

认识图形说课稿14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再认识(二)》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第二课时。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图案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欣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动手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已经接触一些简单对称知识。对称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初步知识、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发现少部分部分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强,空间想象能力也还不错,也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课堂发言受客观环境的干扰较大,不够大胆。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敢说愿说,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大胆展示。

  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以画图为主,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通过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观察、比较、动手操作,有层次的练习,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短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在画图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短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找出所给图形关键点的对应点。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观看图片,欣赏对称美。

  2、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画的对吗?见图1图2

  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自主探究

  1.淘气画好的房子不对,那怎么改正?

  自己先改,然后集体交流。

  2.以虚线为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引导:1)想象一下对称轴的过程,感知如何补全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找图形的关键点。学生自己先找,然后叫学生上台演示,并标字母。

  3)回想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怎样找对称点。(数轴点距)。

  4)学生自己找出对称点,然后上台演示。

  5)连接对称点。

  3.学生独立完成图形。

  4.图形演示,明确画法。

  找出关键点——数出轴点距——描画对应点——连接对应点

  5.欣赏激趣,尝试制作。

  小组合作,试着玩成活动三,并集体交流。

  三、巩固提升

  1.基础练习

  1)P24 以虚线为对称轴,分别画出下面各点的对称点,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2)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拓展练习(出示课件)

  1)猜字游戏

  2)照镜子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安排

  第24页

  3.在下面的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4.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9变成6。

认识图形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上一册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孩子们的认知程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会正确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孩子们对实际运用的需要,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提高教学效果,我选在了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另外,我还准备了各种立体模型及平面图形学具,彩色笔、白纸等,来作为这节课的教具和学具。

  二、说学情

  我所教的一年三班共有42名学生,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特点:凡事充满好奇,求知欲极强,最突出的是喜欢动手操作。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他们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完成有些难度的任务,并且80%左右的孩子会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的活动,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这些学习方法我将它们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孩子们定会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2、师:去图形家族认识新的朋友。(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1、(利用平面图形学具)请同学们分一分,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利用实物找一找)

  2、(出示实物立体图形)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3、(演示)“面”在“体”上滑下的过程,并概括:“面”在“体”上。

  【设计意图】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 :给新朋友画像

  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设计意图】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寻找新朋友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学生自由说后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连一连。 2、涂一涂。 3、画一画。 4、数一数。

  【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四项不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此外,这一环节也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图文并茂,凸显本课的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

【认识图形说课稿】相关文章:

《认识图形》听课报告06-23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1-15

组合图形面积说课稿07-15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07-03

《认识钟表》说课稿07-23

圆的认识说课稿07-06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6-10

《倒数的认识》说课稿06-09

认识周长说课稿11-06

倒数的认识说课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