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9-06 09:57: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现就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少年王冕》,来谈谈我个人在课堂互动方面的感想。设计教案时我力争体现如下理念:一、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问题中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二、重视朗读情境的创设,在多样性的朗读感悟中实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三、重视思想情感的感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学生情感的互动。

  因此,我主要遵循以上理念来设计这堂课。

  说理念

  一、在逐层的问题中,实现互动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不应该让教师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应该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此时,问题是显得如此重要。

  课文描写少年王冕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刻画人物的人格魅力:一是他的孝顺母亲,二是他的勤奋好学。对此,我做如下设计:

  在教授这一课的一开始,我是从文本出发,在母亲对王冕说的一段话中,让学生思考母亲当时的心情如何;再让学生感悟面对母亲的决定,王冕是如何回答的;在他的回答中让学生思考王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而在这一层层的问题中揭示少年王冕对母亲的孝顺,从这一点出发,再回到文本,让学生找表示王冕孝顺这一方面的语句,从而来更加深入地感悟他的孝顺。另一方面,我以一个贴近学生想象思考的问题:一般的孩子等牛吃饱了你觉得他会做什么?来引出王冕是如何做的,从中你感受到王冕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逐步地感悟王冕的勤奋好学,清晰地呈现少年王冕的形象。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是要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二、在多样的朗读中,实现互动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于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光看,光理解,光分析,不读,是不会有真正的体验和感受的。要学得充实,学得深刻,课堂上多样的读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新大纲也明确指出:“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我都设计了多样性的朗读。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师生配合读等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感悟文中所要传达的、学生需要理解的感情。如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的不舍与无奈,在读中体会王冕的懂事孝顺,在读中体会王冕的勤奋好学,在读中体会王冕的善于观察,在读中体会王冕的自信,等等。因此,整堂课,通过朗读,学生从文本中清晰地感受少年王冕的形象,认识到他的孝顺懂事,体悟到他的勤奋好学,从而对照自己,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产生敬意,促使自己也向王冕靠拢,达到让学生在这种读的互动中,悟情,品味王冕的人格魅力,达到文本和学生互动的效果。

  三、在情感的体验中,实现互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因此在对课文情感的深入感悟中,我主要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情景中,人性相通,人情相通,学生内心将有什么样的感受,把文本内容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也就能很好的达到这种情感上的互动了。因此,我在学了课文的内容之后,以:“作为同时少年的你们,此时有什么话想对王冕说”这样一个问题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达到一种情感上的互动。

  理想课堂是学生的梦想之旅,在这里,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赢得效率;在这里,他们学会朗读,学会感受,不断地生长梦想,满怀激情地与书本拥抱;在这里,他们敞开心灵,放飞梦想,畅所欲言。教学,从互动开始!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秋天专题”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秋天的雨》是一篇诗情画意的散文,全文以秋雨为线索,穿针引线,纵情勾连,带领我们投入了秋天的怀抱:饱揽秋天的色彩,惊喜秋天的收获,吮吸秋天的气息,感受秋天的繁忙,享受秋天的快乐。全文5个自然段,按照不同方面写秋天的雨。课标明确提出:中年级应以段落教学为重点,因此,教学时,我会根据课文按照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是由低年级的词句学习向中年级的段落学习过渡的阶段,此时的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发展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却处于起步阶段。

  本班学生喜欢阅读,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乐此不疲。进入三年级,部分学生表现出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这对于学习《秋天的雨》这样的写景文章有很大帮助。另外,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描写季节景色的文章,如:《春雨的色彩》,《秋天的图画》等,加之他们的生活实践,对于文章中描写的秋天的各种情景应该是熟知的。不过,准确地运用词语,恰到好处地表达对于刚入三年级不久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前面提到的“按照不同方面写秋天的雨”是学生首次接触,是学习的重点。这篇课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文章中这些被艺术化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它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文章是从几个不同方面描写秋天的雨的写作方法。

  2.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句,丰富积累并尝试运用。

  3.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喜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激发学生对秋景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文章是从几个不同方面描写秋天的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涵义深刻的句子及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环节:

  本节课将从以下三个环节继续学习课文:

  整体浏览,回顾内容

  潜心品读,赏景悟情

  回归全文,梳理结构

  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整体浏览,回顾内容

  通读全文,回忆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教师随着学生回答复现文章内容:

  是钥匙

  有颜料

  藏气味

  吹喇叭

  二、潜心品读,赏景悟情

  此环节从抓“钥匙”,知秋意;抓“五彩缤纷”,赏秋色;抓“气味”,品秋香;抓“小喇叭”,悟秋趣入手学习。

  1.抓“钥匙”,知秋意

  第一自然段中,“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是比喻中的暗喻,没有比喻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你用钥匙打开过你家的大门吗?你用钥匙轻轻地打开过你家大门吗?那么秋雨就像你一样,也是这样轻轻地轻轻地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也许夜里在你熟睡之时,一场秋雨就悄然而至,当你早上醒来,背着书包走出家门,迎面已经吹来习习的凉风。也许凌晨,在你不知晓的时候,一场秋霜静静地覆盖了大地,蓦然远眺,满山的秋叶已经一片殷红。秋雨就是这样轻轻地轻轻地,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让我们欣然感到秋天已经走近了我们。通过这样的引导再加上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句话的涵义就迎刃而解了。

  2.抓“五彩缤纷”,赏秋色。(这是重点,将分四层赏景悟情)

  首先:问学生:秋天的雨都把颜色送给谁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在书上。

  学生交流汇报时,朗读相关词句。教师随机引导:秋天的雨只把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这几种颜色送给菊花了吗?(带领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接着问学生:这么多的颜色,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学生会找到“五彩缤纷”一词)。教师追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学生就会说出五颜六色;五彩斑斓等词语,借此丰富语言的积累。

  其次:品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让学生再读这段话,边读边把喜欢的句子画下来,读给大家听。

  教师重点指导本段中出现的两个结构相同的比喻句。

  a.你看,它把黄4534535aaa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b.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因为第二句中提到的“邮票”,对于现在很少寄信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同时“一枚枚”这个数量词又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抓住“一枚枚邮票”这个短语让学生通过看邮票和枫叶的图片,找到它们的相似点,感受、想像枫叶像邮票一样带着秋天的凉意传递给人们秋的消息。接着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品读另一个比喻句,感受银杏树叶的美,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

  读好之后,让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一句进行积累。接着教师改变句子的呈现方式,将两句话变成诗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你看,它把黄4534535aaa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在这里给学生提供图片,学生选择独立仿写或合作完成。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分层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汇报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写得真好!可是作者并没有这样继续写下去,他又是怎样写得呢?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两个拟人句,进入第三层的学习: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shì)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分析:

  《小蝴蝶花》是“二期课改”第五册中的一篇教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得是小蝴蝶花经历了从骄傲到自馁的感情变化,最后找到了心理平衡,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了。故事主要是通过小蝴蝶花的心理变化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结构相当清楚、完整。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小蝴蝶花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本学期从这一课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学会提问”的练习,重在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初步培养提问习惯,知道阅读课文要边读边思考。

  二、说学生:

  我班的学生活泼开朗,尤其是部分学生喜欢看课外书籍,乐于了解课文之外的有关知识,而且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他们也能将所学所知运用到课堂中来。其次在2年的小班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也能够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个别学生胆小、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现象。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中的八个生字和词语。

  2.能理解“万紫千红”“自馁”等词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会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

  5.能体会小蝴蝶花心情变化和心情变化的原因。

  6.体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因为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的道理。

  (1) 难生能对小蝴蝶花说出自己的感想。

  (2)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结合自己谈谈感受。

  注:重点、难点:

  1.学生能体会到小蝴蝶花情感变化过程和心情变化的原因。

  2.能学会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提出问题。

  3.能体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因为自己

  的短处而失去自信”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学生能掌握八个生字和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发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想象。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万紫千红”、“自馁”的意思。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说一说”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小蝴蝶花由高兴、骄傲、到自馁、最后慢慢平静的情感变化过程及情感变化的原因。

  5.在课文的品读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提出问题。

  6.通过全文的学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体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因为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科文中小蝴蝶花心情变化及心情变化原因的理解,让学生能体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因为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的道理。

  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课程标准这样定义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必须体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教育要站在高处,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唤醒”人格,努力使学生——“独立的人”趋向完美。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能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在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是教师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师要抓住机会,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一切感官去感知和理解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吸收、同化信息,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的输出、传递活动中,把学习语文过程真正变为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在课之初,就利用小蝴蝶花的图片,让学生来感受,这是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因此,学习一篇文章,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整体感悟文章的线索,领悟作者的情感。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有所感悟的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此时的语段品读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读的练习。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感悟,又有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3.抓住关键,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

  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为了使学生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我在课堂中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提问,让学生学着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

  4.授予方法,触类旁通。

  学生发现、质疑思辨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自主 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受知识局限,不知道如何发现,怎样质疑。为了避免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主题,教师应为学生指点发现的途径,教给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师之教,在于教授其学习方法,学生之学,亦在于学会学习方法。教方法,是向学生传授领会知识的学习方法、巩固知识的记忆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操作方法。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大胆地把文章放给学生,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首先学生自主初读文章,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地深入学习文章,教师提供学习小目标,是为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时间的调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础上,提供了学习导向,保证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我带领着学生进行了第一、二节的学习,并在学习中逐一揭示了学习方法,接着对学习方法进行小结,最后大胆地将课文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我所给的提示,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后,这样能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课文中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学生无限宽广的空间去遐想。这些艺术的空白为学生的想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稍加启发、引导,就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把学生引进思维的王国。文章出于表达的需要常留有“空白”,在阅读教学中,我利用“空白”,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像,进行补充,以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体会。

  5.立足板书,升华情感。

  板书是教学方案的浓缩,同时也是课文整体内容、文章意旨的浓缩。恰当地展示与利用板书,对培养整体把握能力十分有用。从突出全篇内容出发,把握整体结构,把各部分重点内容进行点睛式的板书,既利于学生把握各部分内容的整体,又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小蝴蝶花心理变化过程,条理清晰,便于加深印象,最好点明文章的主旨。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贯注着人文精神,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教师与作品在人文意义上的对话,教师只是“导演”,他要使三者的感情相互交流、碰撞、激发,从而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妙的境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摄影师》,欢迎各位给予指导。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

  我与文本对话时,感受到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感受到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两者均应教学。

  关于本课的目标设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现三维的融合。

  把本课目标预设为通过语言句子的朗读以及有关情节的联想训练,感受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确定这个目标是符合新课标关于目标“三维性”要求,它蕴含有知识、情感、过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相互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力求做到全员的互动。

  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 、 “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 、 “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单元是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一主题而编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一课围绕着美丽、诱人,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依据学段目标,我为第一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的方法。2、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难点是体会用词的准确。

  三、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但对刚上三年级不久的同学来说,体会文章准确地运用词语、恰到好处地表达还处于学习和积累的阶段,是他们的薄弱环节。

  四、设计理念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一课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巧设问题,抓住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小兴安岭的美丽;感情诵读,在师、生、本互动中迸发情感。

  五、教学流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就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开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我联系学生旧有知识导入,从以前学到的景物描写的诗到课文的回顾,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抓住中心。

  因为在授课之前,我已经安排了预习,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我没有让学生整体读文,而是安排了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了解了学生认字的情况和概括全文的能力。找出了文章的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展开教学。

  (三)引导比较,感悟“美丽”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结合本篇课文,关键是把握段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熏陶。同时抓住文中用词准确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春、夏、秋、冬的小兴安岭景色各异,根据课文特点,我按“先扶后放”的线索安排各段的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在带领学生学完春天一段后,我让他们自己回忆学习过程,归纳学习方法以帮助他们形成阅读能力。为了逐步积累形成能力,学习夏、秋、冬一段时则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老师给出了“读一读”、“划一划”、“说一说”的学习提示,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仅能获取到更多的信息与知识,更使他们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四) 课堂延伸,拓展“美丽”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课的结尾我设计让学生发挥想象,用学到的方法描绘一下作者没有写出的景物,既加深了对小兴安岭美景的理解,又迁移了学法,可谓一举两得。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

2.【实用】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3.精选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集合六篇

4.【推荐】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5.【精华】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6.【必备】语文说课稿集合6篇

7.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

8.三年级语文荷花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