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2-08-18 08:29: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百年孤独》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1

  那一年我十八岁,或许是在某个炎热的午后、无精打采的游走在书架之间,漫无目的得与她巧合相遇,从而发现了这本在这之后改变了我读书习惯的书。

  人生而孤独。从呱呱坠地到抱憾而终,没有人能陪你走过全部的旅程。在孤独中分享孤独,感受孤独,回归孤独。乌尔苏拉积极融入生活,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庇拉尔·特尔内拉在与不同男人的纠缠中麻醉自己……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就这样无休止地在孤独中挣扎,既想逃脱,又想保持这种孤独的姿态。如同克尔恺郭尔所说:“当恐惧害怕他自己时,他就同恐惧对象保持着一种诡谲地关系。他的目光就再也离不开这个对象,而且,他也不愿意离开,因为,当某一个人想把目光从那个对象上挪开时,他就会感到后悔……”正所谓:“百年孤独”。

  或许越好的书越值得反复阅读。初读这本书有些枯燥,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让我倍感头疼。好几次已经读至一半,又翻到第一页重新再读。第n遍的时候,当我将情节全部理顺,我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对《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黛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百年孤独》读后感2

  我一直认为,就像生活中的一切一样,文学品味是随着我们的长大而不断改变的,就像我们在青春期喜欢的某些事物:一首歌,一件衬衫,一部电影。当我们长大后,我们就不再喜欢这些东西,我们就不再喜欢某些作者,而赞成其他作者。

  多年以来,我们不可能继续以相同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启蒙作者,也不会像您第一次享受它们一样继续享受他的书。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杰作并非如此。《百年孤独》这本书就像是初恋,就像人生中的第一次胜利一样,就像你去过的第一场音乐会。《百年孤独》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因为你知道自己会发现新的细节,而且你会喜欢某些角色,而在其他阅读中类似的文章并没有引起您的好奇心。

  讲述一个拥有一百年历史的家庭的故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加西亚·马克斯高调地克服了这一挑战,因为它使我们对本文的叙事感兴趣,而他的关注点却在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的跳动上。

  它关注第一代,并与家族中的最后一位一样,关注着一个以厄运为标志的单一家庭的每个成员,在死者中,只有úrsula仍然是最神圣的。全文向我们讲述了布安迪亚和马孔多的崛起,辉煌和衰落。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这个村庄演变成城镇。

  在我看来,百年孤独这本书远胜于之前所阅读的任何拉美文学作品,并且它的结局不仅巧妙,而且对于其他的叙事者来说是不可逾越和完美的我们从家族的最后一个奥雷利亚诺的眼中读到,从家族的根基直到消失的那个末世和预言的末尾,其中包含了重要人物玛尔奎德的手稿,手稿在整个历史中以次要的和几乎不可察觉的方式出现,并且由于在工作中的布恩迪亚遭受的不幸而代代相传,直到最后一个手稿的诞生结束为止。预言最后还是成真了。

  百年孤独不仅是经历一个家庭历史的旅程,更是一个二十世纪中叶的拉丁美洲的群像剧。

《百年孤独》读后感3

  以很快的速度看完了《百年孤独》,印象最大的不是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而是近一百年来布恩迪亚家族里那一种流传已久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虽然在最后的那场飓风中消散了,可是,这种孤独感不是因也不会因为墨尔基阿德斯的预言或许是诅咒而消散,这种孤独感是发自内心的。

  家族里的每个人在成熟之前都像乌苏拉说的那样很乖,可在胡子长出来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这种变革,我认为大概是他们自己的生命到了与自己的孩提时代告别的时候就突然迷惘了。这种迷惘,来源于自己与环境与生命的关系。突然发现自己的生命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没有了方向,在建立马贡多之后,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率领着他的朋友们去寻找外面的世界,布恩迪亚上校发动的那三十二场不成气候的战争其实是为了一种高傲,奥雷良诺第二先前的花天酒地难道不是一种空虚吗,连这个家的主心骨乌苏拉,谁能说他的内心不也是孤独的吗?每个人的孤独,导致最后的心理畸形,也就演变成了命运的畸形。

  人是应该自经历某些磨难,经历某些事情,或者是在无风无浪的生活中悟出一种态度,这一种态度可以使我们不孤独,也许身边没有多少人,可不会让我们为一味的孤傲去发动战争,在失败后把自己锁在房子里作小金鱼。不会让我们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其实每个人都有书中的那些人孤独的趋势,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可要不要那样的活着,像布恩迪亚家族的那些人无病而老死?答案肯定是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现实的,有时候想得太多,会导致这种孤独的迷惘。

  孤独让自己把自己锁起来,自己把自己锁起来又增加了孤独感,乌苏拉不会明白,他想把自己的子孙培养成教皇的想法的关键不在于看住他,而是在于教育那种温暖,家庭的温暖,生活的美好向往,自己的人生仍是空白,可以在这张白卷上写下辉煌。这样,孤独不会持续一百年。

《百年孤独》读后感4

  这个周末没有回家,待在学校看书,近日把加西亚·马尔克斯最富盛名的一本书——《百年孤独》看完了。看书的开始就对这本书的名字产生了很浓的兴趣,百年的孤独,而人的一生不过百年。

  书里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家族的故事——布恩地亚家族,一个小镇的故事——马贡多镇。布恩蒂亚是一个很大的家族,从第一代到第七代,而家族人之间的关系却混乱不已,看书的时候我的心不止一次的感到羞耻和冰冷,无论是父母、夫妻、兄弟还是姐妹之间都没有感情(有也只是欲望),所以人人孤独终老。

  你不断地为书中的人叹息,为他们的愚昧无知,冷漠自私和那让人恐惧的欲望。其实他们之中也不乏聪明、有创造力(虽然有时很荒诞)并且无比执着的人,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有的人是在半路上迷了路,不记得也不想回来了,有的是对自己所追求的并不信任,半路放弃。

  书中有很多魔幻的情节,作者在想象力天马行空的时候,还能对家庭琐事娓娓道来,把握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角色的性格,书中写了家族中的很多代人,而且后几代几乎都是以祖辈的名字命名的,但作者没能让我们在看书的时候搞混人物。在作者创造的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似乎没有“干净的爱”和“完美的人”,甚至是丑陋无比的,他就这样把人性最坏的一面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让我这个在二十一世纪看惯童话和美好结局的人一时有点难以接受,让我在看到最后结局的时候冒出了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噢,这就是个活生生的悲剧!”

  的确,这个家族(甚至于这个小镇)没有一个人的结局是好的。当然,大家都说这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被新世界隔离在外,最后消失在这个世界了。大的历史背景我并不看重,我更为看重的是书中人性的刻画。我想再过几年后人生阅历丰富后来看这本书应该会有更深的感触吧,希望能走好自己的路,就算迷了路也还能记得回家的路。

【《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读后感05-23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06-19

百年孤独最新读后感600字06-09

关于《百年孤独》的读书笔记01-10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03-21

《背影》读后感07-30

《目送》读后感07-25

《青鸟》读后感07-25

《史记》读后感07-07

科技读后感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