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读后感

时间:2022-11-22 15:12: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活力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力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活力读后感

活力读后感1

  前段时间阅读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很有触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定格于课堂,决胜于课堂,课堂是一片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绿洲。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高深的艺术,罗素曾把它喻为:“这是一种很难的教授艺术”。

  我平时总出于对整个课堂设计方案总体的考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方案的逻辑发展生成方面,而忽视了方案对于学生的层次性生态生成的因素。比如,当我向学生抛出一个以期能引起学生共鸣与感知变化的问题时,总希望有学生能够以比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我期望的结果。学生的回答是我们所期望的,也许那位很“成功”地回答了我问题的学生不仅仅达到了我所要求的思维目标与教学要求,而且因为他的回答让我的教学能够有了“生命力”,能够继续生成一些我可以发掘的因素,但是我的教育对象仅仅是这个学生吗?

  我的问题与答案是否仅仅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就像完成任务呢?也许,我的课堂太追求了这种“逻辑性”的要求,课堂发展“曲线”有太多的逻辑抽象美感,而这一个个“美感”情节的发展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思维以基础的,而往往牺牲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代价。所以,就有了叶澜教授对课堂的精彩而形象的比喻:“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那个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平时我就有这样的经验,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活”,这个“活”字就是用来学生学生的思维状态的,而有时不管我们怎么引导,怎么启发,一些学生总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就像“对牛弹琴”似的。

  那个以期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否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达到使每一位学生有很高的思维活动?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的。说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引起的思维活动效果是不同的。

  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对课堂情境的设置上,这种情境的设置即使再怎么科学,再怎么合理,如果仅仅是纯粹的“理性要求”,这种理性要求也是“静态”的'、没有生命力,对激起学生思维活力的程度也非常有限。对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确实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与超预知的活力存在。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如果我们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每个人都会在努力而积极地寻求自己的生命过程的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也是生命过程努力与奋斗的过程。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时时体验着这份生命活力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课堂结合起来的。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课堂过程不仅仅是老师的生命过程的体验,当然也是学生生命过程的体验。我们面对学生的整体时,不能有意地过分要求某一方面而故意避免某一方面,这就是对学生享受教育权的“侵犯”。我们不可能以平均力量去逐一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任何活动、思维、体验等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有机的个体出现的,是有活力的生命体。

  “第三,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的教书育人与教师成就自己两者是统一为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教师在成就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成就以学生为对象的,是因为学生成才了,发展了,才谈得上教师在成就着自己。所以,把课堂的生活成为有生命活力的过程,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曾经很多次地问自己,我的课堂生命活动在哪里?我的课堂生命活力是因为什么而缺失?原来,是因为我把自己的课堂当作一项要完成的任务,每天在努力地完成这项任务,而不是把他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让自己努力去营造更丰富多姿的生命活力的过程。

活力读后感2

  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我们也曾经思考过很多关乎自身的问题,却没有答案。这一本书为我们讲诉了作者的人生哲理,剖析他对于生活中的种种想法和行为,希望给我们带来新的选择。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活力读后感:活得更好的法则。

  每个人在人生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但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怎样才能活的更好?第一个问题可能思考的人不多,或者能想明白的人不多。但是,第二个问题却基本上是所有人都会考虑的问题。因为它关乎切身利益,可实际上,能够真正找到活的更好的方法或者途径的人却很少。

  你是否也如我一样:为了活的更好而非常劳心?

  之前在知乎,看到一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你是怎样度过的?答案很多,有在屡次求职失败后愤然考研,确定了目标最终成功的;有生意失败无家可归后,重新从基层做起,重返小康生活的;还有在遭遇爱情背叛后,经过努力重获幸福的,总之,各有各的苦,也都想活的更好。

  甚至,很多人的经历非常坎坷,波折程度不亚于影视剧。但是,他们能重建生活,我仔细总结了一下,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自己的坚定想法,并为了实现这个想法而付出了常人的努力。很多情形着实让人敬佩,让人不禁思考,坚定的想法到底有多重要?

  近期,我看到了《活力》这本书,通读完之后,才发现想法是人生所有进步的开始,难怪如此重要,真是感触良深。

  《活力》是稻盛和夫先生第一本人生经营书。稻盛和夫先生在本书中,讲述了他的人生哲学,稻盛哲学,剖析了他本人每个人生重要阶段抉择的想法和动力。

  在本书的开头部分,作者就提出了:“想”比“思考”要重要得多,想法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可能很多人会被各种挫折影响而停滞不前。只有少数人,会在努力战胜挫折之后走的更远,最终走向成功。

  稻盛和夫先生自己也有不少这样的时刻,而能支持他走到最后的却一直是:坚定自己的想法,多想,多做。既来之,则安之,摈弃多余的杂念,专心致力于研究和努力工作。这样的想法,让他很快脱颖而出,并且拯救了当时他任职的即将要倒闭的公司。

  得到这样的结果,更加坚定了稻盛和夫先生所提出的:想法的重要性。也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和开端。

  其实这个观点很好理解,我们各自生活中也会有不少这样的感触。如某些我们不愿意做/很艰难完成的事,被迫需要我们去完成时。如果带着不愿做的想法,一味的抱怨和拖延不仅不能完成,还会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相反,当清楚认识到这件事是自己必须要完成,坚定的想着去完成它,反而能做完。待完成之后,不仅收获一个满足感:不过如此嘛,我其实也可以做好的,这样不光能得到心里的满足,也会在工作中进步更快更好,成为职场更有用的人。

  想法就是这么奇妙的事,当你想着征服它,你会觉得其实没有那么困难;当你想着逃避它,它便会成为你的拦路虎,让你受困于它。

  那么有想法的时候是不是只要考虑自己就可以了呢?《活力》中,稻盛和夫先生还讲了一个观点:利他之心。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面性,一种是充满着自私自利的“利己之心”,一种是想帮助别人的“利他之心”。“利己之心”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私欲的源头。满足一己私欲可以收获当下,但社会得以更好的发展,需要的则是“利他之心”。比如很多的发明、创造,他们出现的初衷正是科学家/研究者,为了方便更多的人而做出的努力。

  有研究表明,自然界的动物中,其中动物的母亲只给幼崽提供食物,而不会给朋友或者兄弟姐妹提供食物。只有人类会把食物分享出去,自然界只把“利他之心”赋予给了人类,有了这一慈爱之心,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最终人类成为了自然界的主宰之一。

  稻盛和夫先生本人非常推崇“利他之心”,这一处事哲学贯穿其一生。

  “利他之心”的观点,在《活力》这本书中反复出现。不管是刚开始创办京瓷的时候,稻盛和夫先生,为了让支持自己的28名员工,能够拿到高额奖金。还是在功成名就之后,转战自己不熟悉的电信行业,创建KDDI,稻盛和夫的初衷,也是为了降低国民的通信费用。甚至到后来临危受命于日航,稻盛和夫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持良好的竞争环境,提高整个日本的航空服务水准。

  这一系列的成功,和盛稻夫不止一次的提到过,要怀揣一颗“利他之心”才能得到随行者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这点是否跟我们中国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有欧洲人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活力》中稻盛和夫先生还分享了自己的六项精进法则: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要谦虚,不要骄傲

  3.每天自我的反省

  4.对生命的感恩

  5.积善行,思利他

  6.摈弃感性带来的烦恼

  光看这些标题,是否已觉得十分精辟?如若真能做到以上,想必成功也不会遥远;如若能坚持多年,成就必不可限量。

  《活力》这本书,是由和盛稻夫先生的多篇演讲稿集结成书。本书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表达,读起来仿佛是在现场倾听,阅读体验非常好。另外,书中还有若干年轻人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正是你我的困惑。庆幸的是,对于这些问题,稻盛和夫先生也耐心给出了解答,对照自己,更是受益匪浅。

  回到本文开头,人怎样才能活的更好?也许开始你会迷茫,但是读完这本《活力》相信你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活力读后感】相关文章:

青春与活力演讲稿11-04

童年的读后感10-23

温暖读后感11-20

《读者》的读后感11-19

《诗经》读后感11-17

《匆匆》的读后感11-17

《养花》读后感11-15

书籍读后感11-11

围城读后感11-10

灯光的读后感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