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时间:2022-03-08 13:48: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范文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反思范文15篇

教学反思范文1

  《观潮》一课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

  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反思范文2

  一、整体意识强,教学思路清晰明了。

  本文作者通篇围绕水的珍贵这一中心展开,叙述具体,真切感人。教学时,我根据这一特点,从文章的中心切入,紧扣“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个中心句,引领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水的珍贵。然后重点精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品词析句,学习作者具体描写,加深对水的珍贵的理解。这样,找准切入点,抓住文章主干,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深入,层层剥笋,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读的训练扎实有效。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读的训练,将大量的时间给孩子读书,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有层次地读。通过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用话语点拨,用评价激励,真正做到阅读教学以读为根本的教学理念。比如说:我在教学第一自然段“吃水难”时,通过抓关键的数量词谈感受,然后采用多种方式一次次回环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到村民挑水的艰辛和苦涩,深刻感受到水的珍贵。这样不用琐碎的讲解分析,所有的感悟就在这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水到渠成。而且,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课堂上,大家听得最多的话是“请带着你的感受读。”学生在欣赏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读出了自己的体验,享受着文本带来的精神陶冶。

  三、揣摩章法,渗透写作技巧。

  《课标》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文是教给学生“反衬”写作方法的最佳范文。作者通过描写有水的快乐,衬托出没水的苦涩。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在回环反复理解水的珍贵时,顺其自然地带领着学生一起细品章法,潜移默化渗透了写作技巧。

  四、关注学生,以生为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课堂上,我注意关注那些需要帮助,不愿意主动去参与课堂交流的孩子。给他们更多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人文关怀。比如说:在教学长句时,我请了一位没有举手的孩子读长句。当她读完以后,我便鼓励她:“大胆的表现自己,你就是最棒的!”她听完后露出甜甜的笑容。随后,她特别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一些遗憾。由于考虑时间因素,导致在教学时有些着急,不够从容。对学生生成性的问题,评价不够简洁丰富。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课堂洞察力,调动自身的教学智慧,机智地应对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反思范文3

  《蜗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是“动物”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寻访小动物,和对几种小动物进行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获得对这些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发展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发现观察对象更多的内容的能力和观察对象进行描述、记录的能力,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的小动物,珍爱生命。第一课已打开了观察探索小动物之门,寻访了自己身边的小动物,熟悉了身边小动物的栖息之地。《蜗牛》这一课将对蜗牛进行细致观察,不仅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蜗牛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说他们常见到蜗牛,也知道它们喜欢在什么地方栖息,陌生是说他们对蜗牛身体构造并不了解。除此之外,孩子们对于蜗牛靠身体的哪一个部分爬行的,也并不了解。因此,本节课就通过观察、讲解让孩子们进一步地了解蜗牛的身体构造和它的运动。

  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2只蜗牛,便于课堂上进行观察和教学。可有两位学生没等老师来上课,他已经把蜗牛给弄死了。另一位学生课前拿来玩弄时,不小心蜗牛掉到地上,刚好经过的同学给踩死了。对于以上三位学生,我在课堂上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呼唤学生珍爱每一个小动物,不伤害它们。让学生观察蜗牛的构造时,大部分学生都细致观察,并把观察中地发现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有少数学生就不听指挥了。有把两只蜗牛面对面放,观察它们是否会打架;有把蜗牛放到女同学的头发上,吓唬女同学的;有用手在蜗牛后面拼命拍桌子,想追赶蜗牛往前爬。当时我都一一对这些行为进行纠正,并引导他们用放大镜去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在画蜗牛图时,大部分学生基本能画出蜗牛的各个部件,虽然不是很美观。粗心的学生画得并不完整。在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时,学生们都比较认真地去做,去观察,也比较积极汇报自己在观察中地发现。

  本节课上,学生们认识了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及它对外界的反应。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了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对于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应加强防范,加强课堂组织纪律,加以引导,力争更好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反思范文4

  再教《天窗》,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孩子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抓住关键词语“慰藉”与“神奇”走进“天窗”。“夏天阵雨来时”“晚上,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又是神奇的,因为它能让活泼会想的孩子从“无”中看到“有”,“虚”中看到“实”。

  聚焦重点句段,诵读中体味“无”和“有”,“虚”和“实”。这是孩子理解的难点。能够从文段中发现写作的奥秘,掌握写作的金钥匙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尝试抓住文章的“留白处”,提供写作契机。“发挥你的想象,孩子们还会从天窗中看到和想到什么?”试着写一写。本以为很容易的“补白”,却难倒了这些孩子。他们绞尽脑汁地想,抓耳挠腮地写,无法表达的窘相,干巴巴的语言……着实触痛了我。孩子的想象力呢?

  在本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孩子们却用沉默回应了我。“不敢想,不会想,不知道如何想?”一道鸿沟挡在孩子前面,怎样帮助他们逾越?我学会了等待,等待他们开启想象之门。联系生活,寻找灵感;同桌交流,激发灵感。“孩子可能看到两片红叶……可能看到明丽的亮光……可能看到……”在大家的“种种可能”中,思路被慢慢打开了,“世界”进入孩子眼中。

  小“天窗”,大“世界”。要让孩子从小小的“天窗”,看到这个大大的“世界”,想象力很重要。今天,在课堂上,孩子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在未来,我们一定能够让想象载着我们在广阔的“世界”中遨游。

教学反思范文5

  一、反思成分

  教师应反思的以下三种重要成分:

  1、认知成分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有人对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这是使得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

  2、批判成分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等。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研究者发现,反思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往只关注解决问题,而是更关注提出问题,他们对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非线性的问题更感兴趣。

  3、教师的陈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师自己的声音,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他们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这些就是教师的陈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二、反思方法

  有以下五种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记

  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实际讨论

  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

  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5、学生反馈

  课后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通过特定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找出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制定出相应的教学预案。

教学反思范文6

  课文用朴实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写作上的规律:2──6自然段结构相似。为此,我采用边扶边放的办法,精讲一个自然段,总结学习本段的方法,其余的段落让学生分小组自学,再全班交流。这样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也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教学中,我抓住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体会本文含着的意思。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太阳看见了什么,听说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再联系第四课,可以知道,人类还有很多战争、饥饿、疾病等灾难。既然太阳看到了这么多不平的事,为什么还“微笑着,行走在天上呢”?体会出太阳最爱小朋友的原因──因为太阳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世界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另外,这两个段落还让学生认识排比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知道作者把太阳当人来写,使人感到亲切、生动。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理解“苏醒、活跃”的意思,再联系本课想象春天到了,草木发芽,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七段,先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爱哪些小朋友,再理解各种皮肤的小朋友泛指全世界所有的小朋友。至此,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太阳公平、公正地爱每一个小朋友。

  拓展部分让学生说几句问候和感谢太阳的话,学生说的大同小异,没有创新的思维。

教学反思范文7

  《画》是一年级上册的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写,图文对应。这就是我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方向。这一课是谜语诗。我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设疑解疑,引导学生观察我的画,理解诗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前,多媒体不通电,我课前临时发挥,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启迪他们识字的兴趣,既解决了课前空白的尴尬,也为古诗学习生字作了铺垫。

  教学时,我和孩子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画—根据古诗作的画。并让学生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并通过实际生活中山、水、花、鸟的对比,以及体验对比所产生的差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诗句,进而达到理解诗句的目的,突破难点。如:站在远处看生活中的山,模模糊糊,看不清颜色;老师的画上的山青兰葱郁,站在远处看,却有颜色,得出诗句“远看山有色”……是因为山在画上,不是真实的,一句一句剖析诗句,孩子们的探索欲浓烈,最后明白这不仅仅古人智慧的结晶,还把山水花鸟描写的生动有趣,还是一个谜语。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熏陶上,借助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范文8

  《一片树叶》是第四单元“植树”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我上的是第二课时,这篇课文写的是一群小动物采用了不同方式爱护一棵小树的故事,小兔子、小熊、小猴都喜爱小黄牛栽的小椿树,也都认识到小椿树将使他们的生活更美好,但是小椿树还是被他们搞得“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可见问题不是出在懂不懂道理上而是出在每个人能不能自律上。他们懂得大道理却原谅自己的不良行为,他们的认识和行为不统一。本文以童话的形式说理,在浅显中见深刻,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教育意义都很大。

  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它采用拟人手法,小动物用儿童的语言方式去表达,内容童趣盎然,语言生动活泼,非常有趣。所以我把本课第二课时定了2个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尤其是抓住几个小动物的语言动作。

  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真正懂得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护树木,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我课程设计的主线是:开课以开头段一棵嫩绿的小椿树和结尾段一棵光秃秃的小椿树,做对比比较,小椿树的对比,小黄牛心情的对比,引出问题:小椿树的叶子去哪里了,引入中间故事情节。中间故事通过观察看图――体会小动物喜欢小树的心情――引导多种方式感情朗读――抓住关键词把每个小动物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对比比较。最后出示光秃秃的小椿树画面,引起学生深思,让孩子们自己悟出道理:虽然犯的是小错误却造成大的后果,有一个孩子说了:小动物们他们都想爱护小椿树,但是他们的行为不爱护;还有一个孩子说:他们光见打雷不见下雨,说的和做的不一致。最后,在孩子们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我趁此契机总结出――勿以

  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告诉孩子们:请用行动爱护一草一木,做一个“言行一致”的孩子。

  上完以后就开始反省自己,就发现问题挺多的。细节的、大的设计问题都存在较多问题。

  反思一:

  课的设计问题:通过解读文本,我设定了本棵围绕2个主要的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活动。教学难点突破了,道理是孩子们自己悟出来的。但第一个教学目标: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动物的'语言动作体会小动物矛盾的心理行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项目标达成效果不佳。

  分析原因:

  其一、朗读的方式过多注重齐读,而比较少个人展示读,这样对一部分有困难的孩子来说可以得到带动的效果,但对于另一部分孩子来说,却缺乏了个性朗读锻炼的机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方式朗读效果更好没有仔细斟酌;

  其二,中间环节设计比较凌乱,每一环节设计目的并不明确不清晰,比较模糊,体现不出指导朗读过程的层次递进感;其三,细节之处的重点词语指导不到位,比如:小兔:赞叹、欣赏的语气,小猴欢呼的语气;小熊咂咂嘴等细节之处的语言,比较粗糙的一笔带过。所以孩子们也不可能比较清晰深入文本去体会。

  反思二:

  细节方面的引导也是比较粗糙而不精致。 如:指导观察看图,一笔带过,没有仔细地引导。有的重点词语的理解也是没有作为过细的牵引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应在关键时刻点醒。

  总结:课堂的教学得益于平常的功夫。平常的课堂就得做个有心人,得多花功夫琢磨琢磨。借助拉练课反思自己不足,以知道自己存有哪些缺陷,才能促进自己的长进,才知道哪些方面需要用心努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

教学反思范文9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运用大量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间天堂——西湖如诗如画的美景。语言清新、生动,是培养中年级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学习表达的好素材。

  针对课文语言文质兼美的特点,对照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我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内化文本语言、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回顾:初读课文之后,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由于三年级学生词汇的贫乏,他们除了说“西湖很美。”再也没有其他的表达了。我很失望。课后,我想:当时,我可以引导学生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自己的印象。这样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出现多:如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又如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等等富有个性化的表达。

  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品读课文2.3.4节,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丽。第二节,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观察了山峦、湖面、白鸥等景物,抓住“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读出山峦的多,抓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读出山峦的美丽;抓住“硕大的银镜”读出湖面的宽阔和明净。

  第三节课文比较长,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他们美在哪里?让学生自主读书、圈画,充分的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交流后,为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进一步内化文本优美的语言,我采取介绍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第四节描写的是月光下的西湖。我采用范读的形式,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情境中去,读完之后,我问学生:“听了老师的描述,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明亮的月亮正缓缓地从东方升起,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悠扬美妙的琴声,我仿佛感受到了轻柔的风吹过我的脸庞.......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了。

  可能在这三节的教学上,我平均使用力气,耽误了较多的时间,所以下课了,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如当堂背诵精彩课文,体会课文比喻表达方法的好处,并学习运用等等。另外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课堂参与度不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讲在重点处、必要处,使学生一课一得,另外在教学中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使课堂师生对话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教学反思范文10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个教学原则众所周知,可贯彻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变成一切由教师任“主角”,甚至“主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笔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本来是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项活动,教学不平等不民主。这就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主体作用无法发挥,不但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渐渐地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关键的。

  《善良》是一篇议论文,在结构方面学生分析起来难度不大,但对内容的深刻领会却是难点。因为“善良”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班会上讲,政治课上讲,家长讲,电视上讲,这十分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呢?我改变传统的议论文教学模式,大胆将语文课堂变成了电视访谈节目录制现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所以本节课,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更是一个帮助者,为学生的讨论提供必要的帮助。刚开始,两位主持人有些放不开,随着交流的深入,气氛逐渐活跃,发言渐入佳境,台下的同学也按捺不住加入了交谈。一问一答,一张一弛,观点的碰撞引发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思考,课堂节奏、气氛与效果都明显好于以往“你讲我听”的传统授课模式。

  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创设情境

  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内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全新的环境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淀,开动自己的脑筋,发掘自己的潜能,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的操作方法、创造性的组织手段,或独立探究,或彼此合作,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比如举行故事会、辩论赛、演讲赛、课本剧、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情景对话、诗歌朗诵比赛等。

  学过《阿Q正传》,就可以《阿Q外传》、《加入阿Q还活着》、《阿Q出国记》为题写一篇作文,并进行演讲比赛;学习《柳毅传》一文,让每组推出几位表演能力较强的同学,分别扮演柳毅、小龙女、洞庭君、钱塘君等角色,按课本内容的提示,表演一段课本剧。为渲染气氛和增加点幽默感,老师预先声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准许添枝加叶、不拘一格。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在撞击,智慧的火花在闪耀。他们想主意,构思出不同的结局,身入其境 ,体味其情,张开想像的翅膀,演自已想表演的一切;组织以“我是否重要”为话题的辩论赛,小组成员有主持人、正负主辩手、正负次辩手、记时员等,正方能紧扣珍爱生命,重视个人价值的角度列举事例去论述“我很重要”,反方紧扣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去反驳;或者采用“我来当回XX”的形式,如我来当回老师,尝试备课、上课的滋味。我来当回主持人,练胆量,练口才。我来当回主编,学编辑技巧。我来当回记者,学采访技巧。我来当回新闻发言人,学应对技巧,练临场应变能力等等。总之,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感知课文的语言时,形成更鲜明、更具体的形象,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课堂活起来。

教学反思范文11

  每次上完一节公开课,心中总有波澜荡起,那些遗憾总在心头跳跃。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这节课上,我采用“听读、朗读、品读、仿写”四个环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因为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活动任务三就是引导学生创作诗歌,仿写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写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重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真切的体验。

  有了前两课诗歌学习的铺垫,孩子们读诗、品诗、写诗的热情很高,但是“热闹”的课堂结束了,孩子们的诗歌学习真的提升了吗?我不禁反思自己,通过静心梳理,归纳问题有二。

  表面接受新教材,课堂实际还是“老套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 “活动探究”单元,那么我们的重心就是引导学生去读诗、品诗,而我则喧宾夺主的忽视了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就连最简单的作者简介也是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出示。

  课堂角色“狭隘化”。品析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引导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自己半推半就给出来的。在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时,评价语言缺少感染力,没有给学生以提升的空间。再者,填空式的提问,没有任何意义,没有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的每一次评价都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每一句评价语都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掷地有声,而不是无病呻吟。

教学反思范文12

  《鲸》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知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说明文比较枯燥无味,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关键的,我觉得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分析第一段时,当讲到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运用课件,显示出大象和鲸,让学生一目了然,把鲸与大象对比,对鲸的大、重、长特点的印象就深了。另外,在课件里大篇幅不动的文字里添加有动态效果的图片,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感官,让教学有效地开展学习。此外,在讲鲸的进化这段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故事作过渡:“一天,在太平洋地区举行规模盛大的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都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门口时,却被虾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和虾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虾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便回去了。”同时,我出示课件,演示鲸的进化过程,让学生明白鲸是怎样进化的,学生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

  在教学时,考虑到鲸对于学生来讲是种不常见的东西,所以我运用了课件,让学生不仅从书上,更从视觉上深深体会到了鲸的各种特点和生活习性。首先,我让孩子们初读课文,抓住要点,引导他们读通读熟课文,弄清课文讲了关于鲸的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特点。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体会作者是怎样说明鲸的“大”的。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让学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体会鲸的生活习性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鲸呼吸时的样子,鲸睡觉时的样子,不同鲸的图片。体会鲸的体形庞大时,设计了鲸和象、人比较图。理解鲸的进化过程是个难点,课件出示重点的语句和重点的词语,读、思、说结合。在教学这一课时,收集了许多资料,设计了形象生动的课件,拓展了课程资源。体会鲸的生活习性时,设计了鲸呼吸时的样子,鲸睡觉时的样子,不同鲸的图片。体会鲸的体形庞大时,设计了鲸和象。鲸的生活习性这一部分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可以把自己当成鲸来介绍。在鲸吃食时,学生把鲸描绘的活灵活现,在鲸睡觉这一部分,用新鲜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看与鲸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跳出课文的框框,这样更激起学生保护鲸的欲望,这里的知识丰富多彩,学生眼界大开。学生看着、读着,既获得了新知识,又学到了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这篇充满动物知识的文章,本该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的,但整节课下来,学生不是很积极地思考或回答问题,所以在调控课堂气氛方面也仍需要下功夫。要想上好一堂课,让教学环环相扣,有声有色,既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心理来设计教学过程,又要灵活地处理学生的各种回答,还要注重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

教学反思范文13

  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我微笑着回答:学习新课。他们脸上立刻洋溢着笑容,并向我耳边回声道:老师,我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两个寓言故事,我在家已经读熟了。可有趣了,里面还告诉了我们深刻的道理。

  叮铃铃.......我们就这样在谈论中开始了第二节的课堂,孩子们上课的状态高昂、激情,使我回荡心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什么是寓言的知识,并在欢快的学习气氛中大家的积极性,那真是厚积薄发呀!

  我从课题入手,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这则寓言。我们引入眼帘的是闯生字关,令我欣慰的是学生们都能在不出示读音的情况下,认读这些生字,看来他们的预习功夫用心了。我通过齐读----开火车读----分组读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们认真学习的尽头,使我开心。这节课进入课文朗读时,学生们都能做到津津有味地去咀嚼文中的深刻道理。我首先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读完课文,你想说什么,自由发挥。结果他们认为:养羊的人早就应该听街坊的话,这样就不会被狼叼走。但这个养羊人,最后后悔了没早听从街坊的劝告,心想还是赶紧把羊圈修好吧!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分辨出应该做一个知错就改,多听取别人教导的道理。

  通过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们去动脑思考问题,老师做补充、总结是课堂学习的必要环节。因为通过前四单元的学习、做试题,我发现里面的题型考察学生的思维想象题型较多。这在平常的上课中,要多善于指导、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想象发挥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通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那个养羊的人丢了几次羊?二是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么样?三是你认为养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四是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例子吗?试着说一说吧!从这几个问题中升华对课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学生们在前三个问题中,都能脱颖而出,唯独在最后一个问题回答中有点难度,回答的不是多理想,以后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体而言,学生的听课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足的之处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教学反思范文14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对在新课程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所执教的《透镜》课反思如下:

  我们知道透镜一节内容简单,实验器材比较生活化,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采用了激情导入;通过视频放映“神七”点火到计时的情景。把学生一下子拉进课堂。告诉学生这个历史是由透镜给我们记录下来的。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通过视频展示学习目标,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自读教材,并完成自读题卡(我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循序渐进的问题)。

  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生了解凹凸透镜后,让学生体验实物元件并进一步指出近视眼镜是属哪种。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在第二轮练习中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有一学生提出: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我马上想到用激光分别正对凹凸透镜照射比较透过去的光圈与原光束的大小。结果否定了学生的判断。又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能否利用凸透镜得到平行光?我有意感到为难,突然有名学生奋勇站起来说:“老师,我来给他解决。”学生讲得有理有据。之后,教室里掌声响起,课堂气氛陷入高潮。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三目标学习中。学生查阅课本积极性高了,分组讨论更热烈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因而这节课我给学生尽限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探究研讨,自我获取知识。当堂批改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集中精力、争先恐后、活跃思维作用明显,当即发现问题当即解决,有“短、平、快”之效果。

  通过本节课教学收获多多: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不可越俎代庖;形成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引导,不求全责备。

教学反思范文15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刘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男孩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刘老师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三.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和综合式的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们议论CT技术、磁共振成像,但很少有人能将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然而,学习了七年级上册“截一个几何体”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现代医学的CT技术竟然和切萝卜类似。

  四.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07页25题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五.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体自我探索

  在教学《七巧板》中,教师事先让学生上网查询课件,得到了可EXE文件,和电脑教师合作,放入学生的电脑网络,安排一节,让学生去拼七巧板,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讲,学生死记的教学方式。两个班学生兴奋投入了学生。

  综合来看,新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看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轻能力重知识的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一会儿几何知识,一会儿代数知识,好比一台机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学生的面前,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组装机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探究,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解题过程,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已在教台站不着脚。同时,新教材还有独特的一面,那就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考虑:七年级的学生还很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片,所以教材编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游戏中的数学,学学玩玩,玩玩学学的24点计算,火柴棒、排方桌等生活中的数学,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了,变的学生好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 从教学的方面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习情境的

  设计者和信息资源的采集者,好比“机器零件”供应商,要从讲台上的“独奏者”转变到后台的“伴奏者”。教师必须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关系。寻找相关数学资源、图片、实物模型,创造和平共处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体会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如在教日历中的方程时,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日历表,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小彬在假期中外出旅游一周,这一周各天日期之和是84,问 小彬几号回家?问题一出,学生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这时课堂热闹非凡,讨论的场面不言而喻,然后观察学生准备好的日历,找日历中规律,竖列中的数字关系,横列中的数字关系,紧接着玩日历中的数学游戏,学生情绪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商品中的打折销售,对于学生来说,买卖服装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但其中的数学知识学生知道的还不是很多,只要教师收集的资料准备真实有效,学生的会很感兴趣用数学的知识去解答这些问题,但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现在农村学生,阅读课外的读物还不是很多,若看到一些数据无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教师在上课时尽量做到让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发表意见,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同学之间少指责,使他们不再沉默。

  新教材的优点很多,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困惑: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但在此过程中,好的学生能积极讨论、发言、学到了很多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但对于哪些调皮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放松。什么都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作为新教师十分头疼,如何解决呢?还有待探索和研究。

【教学反思范文15篇】相关文章:

1.教学反思范文

2.《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范文

3.加法教学反思

4.拼音教学反思

5.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6.《石榴》教学反思

7.教学的反思

8.白杨教学反思

9.尊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