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25 08:56: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核心提示:《夸父追日》这篇著名神话选自《山海经》,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最终渴死在路上的故事。文章很短仅仅37个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勇敢坚强...

  《夸父追日》这篇著名神话选自《山海经》,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最终渴死在路上的故事。文章很短仅仅37个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勇敢坚强,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本篇神话弘扬了夸父身上体现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既然本文是一片神话,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就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外,还要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此外,分析文中“夸父”这一神话的人物形象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夸父的形象非常高大。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而这则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是课文的精髓。本课的设计主要分为分析夸父的形象和体会神话故事语言两方面。

  在学习课文之前,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先找知道这个故事的学生给大家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学生讲得有声有色,其他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就这样,我紧接问了一个问题,除了故事本身之外,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我提前预设学生的问题:

  1、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2、夸父是怎样追日的

  3、夸父追日的结果如何

  然而,实际上学生还提了许多更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生还提出了夸父是谁?夸父追日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在“为什么追日”)根据学生的提问,学生小组内互相解决。于是学生找到课文中相应的段落,一起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夸父追日的动作,通过学习夸父下定决心去追日时的语言来体会夸父追日的精神。在夸父倒下时,长叹一声,我让学生体会此时夸父遗憾的心情,并请学生扮演夸父,学生有的是积极的夸父,说夸父(我)虽然倒下了,但是并不后悔,因为自己努力了,还有更多后来人去追日。悲观的夸父:说我费了这么多努力还是没追上太阳,看来太阳是追不上的。我评价了孩子们的体会,总结了夸父追日的意义,虽然没有追上,但是夸父还是有勇气、坚持不懈地去追太阳,最后还化为桃林为后人解渴。

  总之,这篇短小的顾问学习,一改之前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整体上是我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问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概括主要内容时不够放手。在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一开始我就出示提示,学生只要简单地填一填,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的提高。总结夸父追日的原因时学生的回答不够概括,一方面是我的问题设置的不够具体,没有引导学生怎么样回答;另一方面,我没有耐心下来,悉心引导,却自己代替学生说,这样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应该让学生们先试着说一说,并从中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等学生说的不好或者说不出来时,再做提示,这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我的开学第一节课这学期,我又重返讲台上七年级的课,而对全新的学生,全新的书籍,又要推广对于学生来说是是全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时间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于是在仓促中,开始了我的第一课:

  关于语文

  这是我每年的开学第一课必然要谈的话题,我的第一个问题是: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语文,大家能否来说说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刚一出口,我就有点后悔,因为以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对象是高中生,而现在面临的是初一全新生。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帮初来乍到的学生,并不怯生,思考的几分钟后,有几个同学陆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位说:语文是阅读。(这是语文的重要组成总分,能想到此实不容易)

  一位说:语文是写作。(这更是语文的核心重组总分,这位同学应该受到了上面同学的启发,并结合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了这个答案。)

  一位说:语文是积累。(这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想必这位学生的语文成绩一定不错)。

  ……

  开学的第一天孩子们就带给了我这么多的惊喜。

  关于语文的教学,我不想把她简单浓缩为听说读写的纯粹工具或者考试,他们只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性任务,而语文的外延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内在情感,因此学习语文要让学生不断地向外发现外在世界的真、善、美,不断拓展自己的生活广度;同时向内不断地烛照洞悉灵魂的深度,使孩子们在更好地融入世界的同时也圆满地融入自己的内心,在内外世界的映照下找到自己人生的准确坐标,使自己成为一个向善向上之人。

  为此,我提出了“享受语文”的概念,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爱好,并去发展强化这一爱好,最后享受这一爱好。只有当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变成一种爱好和享受时,那么孩子们才有可能在这一科的学习上走得更远,才有可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发发展奠基。

  可是一个概念的提出相当的简单,而要把它化作可以执行的操作系统则需要一个更为漫长的摸索过程,甚至需要冒着学生成绩暂时下滑的风险,但为了孩子们的快乐幸福,我愿意去尝试、去冒险,但愿我能早找到这样一条路径,与我的孩子们一起享受语文,享受学习。

  关于新课堂

  全新的课堂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它会使大家产生诸多的不适应,如果推广不善,甚至可能让有的学生掉队甚至讨厌高效课堂模式,因此需要步步小心,秩序渐进。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先告诉学生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并简要的让其明了意义。

  二、告诉学生课堂的基本环节: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并在第一课的推进中来讲解每个环节的要领。

  三、告诉学生导学导的设计目的、内容和使用保存方法等,让学生利用好高效学习的基本工具。

  由于之前安排的不够周密详细,在推进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反复,好在七(7)班的孩子们非常配合,涌现出在几个非常积极的同学,在他们的带领下,整节课还算艰难的上了下来,但在最后的展示时却因为要不断的重复规则而导致拖堂了十多钟,或许这是新课堂推广的必然,但是依然暴露出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不够精确,尚需继续的摸索。

  每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至少都需要21天,我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与孩子们一起努力,争取早日让我们课堂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快乐的、高效的课堂。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期末考试考结束了,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从考试中吸取经验教训,现对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作一全面反思。

  我担任的是七年级一班、三班的语文课,我的主导思想是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由被动变主动,由让我学到我要学。因此我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抓学生的思想,二是抓学习。一学期下来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不如意之处:

  一、在思想上:在思想上主要结合课本中现有材料,如:课本中的《论语十则》等一系列古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方法,重视学习。

  二、在学习上:在学习上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教学)并提高应试技巧。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我是这样做的:

  1、背诵 :课内外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古诗词全不放过,达到全员会背诵、全员会默写。

  2、注重课堂教学: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愉快学习方法、古典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激活学生思维。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下学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不够特别满意,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最困惑的就是学生不能吃苦,做事没有常性,没有目标,连短期目标都没有,所以实施起来就特别困难,不知如何去做。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期末考试结束了,面对成绩,认真检讨自己,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

  1、背诵力度不够,不严,至使一些同学有懒惰思想,检查不到

  位,使一些同学无紧迫感得过且过。

  2、作文中对中、差生指导不到位,议论文训练太少。

  3、学生基础差,大部分学生不愿学,班级学习氛围不浓,纪律也不严。

  四、今后措施:

  1、继续加强古诗文言文的背诵检查力度,分小组任命小组长,课间检查,自习检查,加强晨读力度,每天明确背诵的任务,加大默写检查力度,每周活动课型式进行古诗文背诵。

  2、作文教学中,加大议论作文训练力度。多上一些诸如审题选材,立意方面的知识讲座,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日记、摘抄活动,一是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提高作文的技巧。

  3、分期分批谈话,指导优等生,鼓励关心差生,提高辅导质量,增多辅导次数。但愿反思自我,能提高自己。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学生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

  (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

  (2)阅读就应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

  (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十分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应对这些问题,应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透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潜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取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明白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透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状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构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要透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探究,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齐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立刻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透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以前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平和课堂效率,期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今天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咏雪》,它是《〈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为了完成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借助于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其中,对“儿女”、“差”、“未若”、“因”这些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不太好,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重每一堂课的积累与运用。

  在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再整体感知。我设计的问题是“同学们,你们更欣赏谁对雪景的描绘?为什么?”。旨在指导学生品析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参考书时所给的赏析内容,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自己动脑筋去思考“白雪纷纷”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这与学生平日里是否用心观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静下来,聆听心声,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琐事。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相关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重在积累、重在细细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浓,才能散发出悠远的清香。若是你能够在某个日落的下午,映着余辉,慢慢品尝,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诗歌讲的是人类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展现出亿万年前的天地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类伟大以及科学神奇的赞叹!相对于本学期的《在山的那边》和《理想》,这首诗要容易得多。我感觉《化石吟》是一篇绝好的能激发学生想象也可以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文章!于是就对教案教参进行删繁就简的处理,明白课文的实际功用,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明确一两个教学目标,争取通过对目标任务的训练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让每一篇课文都发挥出应有的示范功能!让每一篇课文都生发出激发学生能力的导火索!

  我设置了两个目标:1,通过朗读,学会想象,展现画面

  2,理解诗意,概括主旨,掌握难句

  初一的学生毕竟刚从小学上来,你能指望他们有多大的理性分析能力?他们正处于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年纪,这个时候通过诗歌的教学来唤起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表达,不但培养了想象力,也训练了表达能力。完全符合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也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训练过程。 “通过朗读,学会想象,展现画面”就是我本节课训练的重点,接下来,教大家理解几句难句,结合诗意,把句子放进全诗来把握。理解诗意的同时把握难句,引导同学们概括主旨!一节课不就悄悄的结束了吗?润物细无声,关键是春雨能滋润会滋润!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先生的一篇童话,教授这一课时,我大胆地运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法,即是上课一开始就较全面地对这篇课文的有关问题提问,然后再回转来读书、补充完善、巩固、加深。

  钟声响过,我就走进了教室,问:“同学们《皇帝的新装》都读过吗?”生:“读过。”师:“好,那下边我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分别提了如下的问题,括号内为学生所答。师:本文的文体是什么?(生:童话。)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安徒生其人其事。(生:答案略。)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梗概。(生:答案略。)目的是熟悉课文,为下边的提问设伏,或曰铺垫。师:本文这个皇帝的特点是什么?(生:愚蠢,爱好虚荣。)师:**为什么行骗能够得逞?(生:抓住皇帝及大臣们的虚荣愚蠢的特点。)师:为什么皇帝要选派一个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生:派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的并不存在的布,回来尚且说谎,骗自己,骗皇帝,其他的大臣们就更不消说了。这样写更能揭露统治阶级的愚蠢、虚伪。)师:皇帝在选派这位诚实的大臣之前的心理活动怎样?说明了什么?(生:前一问答案略。皇帝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他心虚,害怕也不称职。)师:后来又派了一位诚实的老大臣去,这样写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生:这样写的表达作用是进一步表现了皇帝心虚怯懦。写法上是略写。)师:后边接着又写了皇帝亲自圈定了一批人去看**织布,如果不写这部分行吗?(生:实际上是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来揭露。)师:最终的骗局的揭穿,为什么要由一个小孩的口来说出?(生:小孩子天真无邪,说的话更能揭穿其骗局,暴露统治者的丑恶本质。)师:本文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生:幽默、讽刺)师:最突出的修辞方法是什么?(生:夸张。)……

  在回答中,同学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整个课堂气氛热烈积极,课文基本得到了解决。接着我让同学们翻书,再读课文,要求进一步加深巩固,方法是圈点勾划批注。其二,提出问题。其三,限定时间完成,鼓励竞争,相互间展开竞赛。看谁读得最认真,速度最快,收获最大,提的问题最好。有明确的要求,又有强烈的竞争气氛,所以学生们读得特别认真,全场雅雀无声,全神贯注地进入了课文中。结果只用了一刻钟多点便全部解决了课文,老师、学生都感到特别轻松,那是因为紧张快节奏的教学把同学们紧紧地沾住了;也是因为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产生了特别的学习兴趣;更是因为时间用得少而收获特别大,怎么会不轻松愉快呢!

  最后乘同学们的兴趣甚浓,我布置了一个写作题《>后传》(正题),“皇帝的游行大典结束后”(副题),并作了如下的提示:1、受了骗的皇帝回到皇宫,他会想到些什么?有怎一番表演?2、大臣、随员们在这种尴尬局面下又会作怎样一番表演?特别是那两位老大臣又会对皇帝说些什么?3、全城的老百姓又会怎么议论这件事?4、最终**们呢?结合课文合理的想象。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浓厚的学习兴趣,回味无穷的结尾。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创作欲,几乎有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劲头。写作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也深化了开去,将读写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反省与自我观察,反思主体是教师本人,反思对象是教师本人活动历程或现状中的'种种现象。经常以自己的教学为反思的对象,去反省,去探索,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养。

  一、课堂教学的思索

  一节课40分钟,单位时间内能传输多少信息。我应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切实把握知识的深浅和学生实际接受程度,特别要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获得真实而准确的反馈信息。

  近年来,语文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我平时花了不少精力在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相对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基本知识失分严重。

  二、备课的修正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之为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备课就是谱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点:

  1、备教材。进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往往显得层次不强,对照例题(习题)精心设计一些铺垫或引申的题目,形成例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节课的理性审视工作,今天的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不断总结成败得失。

  2、备学生。我感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参差不齐的思维体。这启示我要做到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内外

  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业。尽最大可能亲自来到每一位学生身边,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边探讨,边批改。改善师生感情,使学生做作业更具有纠正错误的主动性。

  3、备练习。要从巩固教学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出发,精心选择作业。具体做好三点:①与本课密切对应的最能强化教学重点的练习;②要符合本课的练习,需要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样诱导;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重新理解的机会,从而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三、数困生的转化

  语文困难生简称“数困生”。本班情况显示,数困生占30%。这些数困生的存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而我在这个学期中非常重视数困生的转化。青年语文家魏书生说得好,“学困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首先我给每位数困生找了一个同学当小老师,分层要求,给每个人订了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一周一小结,达到目标给予加分,弥补前段时间的低分状态。平时加强指导,注意心灵沟通,使数困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并得到收获,感受到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期望着,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我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决心大胆探索,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作出应有的努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秋天》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接触到的第三首新诗。和前两首相比,这一首,更加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表达。诗不长,仅三节。但很精粹,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诗人将视野投向农家生活,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在明朗纯净的诗意中表达了对秋天、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全诗以“秋”为主轴,平行地展开三幅画面。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学生对于秋天的认识比较少,因为温州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特点,秋天的季节特点并不明显,而对于生长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农家的秋天更是遥远,所以如何增强学生的对秋天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秋意,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氛围,是本课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本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实际上是打破了传统的“一书、一板、一粉笔”较为枯燥的教学模式,而把优美的诗文、美妙的音乐、美丽的画面等美好事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并进而创造美。

  这堂课主要包括了引入秋天——寻找秋天(看秋天——品秋天——听秋天)——感悟秋天几处环节。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就用一曲《秋日私语》配上一幅充满秋意的唯美画面,开始秋的旅程,一下子将学生的情绪带入秋日的宁静悠远中,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在这片宁静悠远的秋意中正式上课,揭开了秋的第一幅画面,我用带着恬静而又悠扬的曲子,用蓝天、白云、蜻蜓、稻谷等组成的FLASH动画,用诗般的语言营造一个诗意的秋天,既让学生沉静在诗意之中,又为下面学习诗歌、解读秋天做好了铺垫。假若用传统的方式导入,是将秋天“讲”给学生听,那么秋天也就不能快速地走进学生的心理。有了信息技术的加盟,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学生的情感就会随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寻找秋天”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寻找诗歌中有秋天意象的词,通过对这些词的品味,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感受到作者所营造的秋天的意境,并品味到作者优美的语言。传统的教学仅能依靠文字,解读方法单一,学生会越学越枯燥,而我借助了多媒体手段,介入图片、文字、音乐,运用对比的手段,不仅让学生欣赏到美,更让学生在图片与文字的比较中,在文字与文字的对比中,在不同音乐的选择中,更深入理解文字。从而达到对诗歌语言的感悟。以第三节诗歌为例。前两节诗歌侧重于描写外在的景物和人事,第三节诗歌则重在写人的内心微妙的变化、感觉,提升了全文的情感。而这种微妙的情感定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帮助学生解读。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用音乐,因为音乐最能走进人的内心。我用了两首不同的音乐,一首是明朗欢快、情感激烈的乐曲,而另一首则是略带忧伤,情思飞扬的《少女的祈祷》,让学生在两首具有强烈对比的乐曲中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将诗歌中含蓄表达出的少女的思恋之情解读出来。在这三个环节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朗读为基本步骤,用个别读、配乐读、朗读评价、朗读技巧指点、集体读等多种朗读方法穿插使用,在课堂最后以仍以学生的配乐朗读为高潮,避免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忽略语文所强调的文字本身。课堂结束时我将秋天进行到底,仍用诗文、音乐、图片相配合,点出秋天在每个人的心里。秋天迟早会离去,但秋天也永远不会有终点。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因而我让学生将秋天的感受延续下去,在网页上提供学生大量的与秋天的有关的图片、音乐、文章等,供学生课后学习,丰富学生对秋天的认识,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秋天而逐渐形成自己对秋天的理解。上完课后,我有如下体会。

  1.本课成功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这我想是本节课的最大特色与亮点,优美的、处处弥漫秋天的气息的课件,尤其适合诗歌的教学,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与体会诗歌的意境。优美的课件为学生的品味、朗读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课件用落叶、枫叶、蓝天、白云、稻谷、蜻蜓、果实等等秋天的典型事物渲染秋天的氛围;用音乐渲染秋天的意境;对于学生提高兴趣及体会诗歌语言和情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2.恰当使用多媒体介入图片、音乐、文字帮助解读。图片、音乐、文字都不是单纯地介入,而是运用比较的手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大量优质资源的提供,将课内延伸到课外。诗歌的语言不能过多地去分析,所以我借助其它手段引导学生去体会。在三段的诗歌中,我分别借助图片、文字、音乐的介入,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味。如在“看秋天”这环节中用图片和文字相比较,图片既表现了文字,又有很多文字的留白需要自己去想像;在“品秋天”这一环节中,通过文字的删减比较,学生马上领悟到诗歌的意蕴;在“听秋天”这一环节中,通过两种不同音乐的比较,学生既提高了音乐的鉴赏力,又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的体验。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3.以朗读贯穿始终,体现语文味。以朗读为主线,就避免多媒体教学中经常碰到的喧兵夺主的尴尬。使多媒体起到真正的辅助教学的作用。诗歌重在朗读。本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在朗读中品味,又在品味之后又能指导朗读。每一节的朗读指导,为下文的朗读作铺垫;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相辅相成;最后的配乐朗读又使整堂课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与自信心。朗读与品味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互相提高。

  4.尚缺少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导。课堂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还是缺少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这首诗歌的形式学生比较容易模仿,若能在课堂上展开,让学生查找到不同的关于秋天的文章,能拓展学生对秋天的全面的认识,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秋天。然后再让学生写写,这样就能升华学生的情感,并将之表达出来。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所谓的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通过“既知”来认识“未知”,也就是他们在原有水平和能力上的进一步探索望。以往我们教学,往往是让学生从未知到有知,也就是我们不断地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学得这些新知识。由于我们在引进新知识的时候往往是以“演绎”的方式来呈现的,也就是先出现要领再通过训练来说学生掌握新知。

  因此,学生便产生不了期待心理。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学生在进入每一堂课堂的学习前,就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和能力,他们即使学习新知,也不是由“零”开始的。

  因此,教学的过程首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已知”,由“已知”引入到“未知”,从而促使他产生探索的欲望。由于每个学生的“既知”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从大多学生的“已知”出发来设计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提问。只有让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才可能产生期待心理。

  从这一意义出发,无论是教师设计问题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的情况就十分重要。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山市》这篇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首先,在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理解上,学生不可能理解深刻,往往局限于狐仙鬼怪上,对“异”所指代的内容有误解,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去理解,消除他们对鬼怪的恐惧感,以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聊斋志异》的积极性。

  其次,是在意思的理解上,这篇文章里有较多的文言词语,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如表示时间的“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渐、倏忽”等,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临时性的记忆是可以的,但要掌握巩固,恐怕得花点时间。再如文章中出现的“恒”“顾”“念”“连亘”“历历”“洞开”“危楼”“凭”“遂”等常用词,也需要学生掌握,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作准备,学生在预习时不可能做到如此充分。

  以上两点原因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灵活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依着学生为本的思想,我把教学内容定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从教十几年了,上了无数堂课,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没有一堂课比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它时常在我脑海中重现,提醒我艺无止境,自己的差距还有多远。

  那是教了几年政治后重新教语文的一次竞赛课,虽然是新教材,但我还是不慌不忙,心想,就凭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一堂课算什么,随便上什么都行,我当时就选了《绿色蝈蝈》。应该说我还是用心准备了的,毕竟是第一次在学校上语文公开课,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步骤包括课件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1、导语:从轻快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到森林、昆虫,让学生回忆童年时玩昆虫的体验,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放松、让课堂活起来。然后,让一两个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熟悉的昆虫,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要介绍好昆虫并不容易,让他们带着任务来学习法布尔的文章,这样学习目标明确,效果也会好的多。

  2、资料助读:让学生了解法国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知识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找资料的习惯。

  3、速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课生字词较多,为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并积累一些常用的词汇,我准备了幻灯

  片打算用一至两分钟的时间完成这一内容。4、精读体味:我设计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学生自己说说喜欢哪一段文字,为什么?如果学生没有动起来,就用第二种方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蝈蝈的声音”和“蝈蝈捕蝉”这两段,学习作者拟人、比喻、比较的写法、生动的笔调。第三种方案出示3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同样的目的是品味作者生动的文艺笔调。5、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提出疑问,最好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拔。6、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如果学生能说出两个层面的收获,即写作特色方面的和科学精神方面的,那就达到了教学目的。7、作业:模仿法布尔的写作方法,选择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声音和动作特征。

  但课却上砸了,出人意料的糟,让我始料不及。当时我思维混乱:怎么会这样?完全控制不了局面,结果草草收场。课后我冷静下来分析原因,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差距,很多素质都不过硬。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一厢情愿把教学过程想得天花乱坠,把教学方法设计得尽可能新潮,但却没有想到学生能否跟得上,如果跟不上该怎么启发,这一方面是因为太久了没教语文,对学生的水平有了陌生感,另一方面是自己违反了教学最基本的规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脚的,这是对

  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惩罚。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我的老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学习内容: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3、质疑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4、七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探究详略安排的好处。

  根据先学后教的原则,制定了“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还存在一些老问题: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有惰性,是一种懒于思考的惰性!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一部分学生依旧是听,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没完成。今后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和学生一起努力,教学相长。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本学期我担任七(2)班语文教学工作。我对教学工作勤勤恳恳,同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钻研教材,虚心向各位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反思。

  一、要上好课得备教材和备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接触教学的时候,我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平时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通过实践,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要上好课得备教学方法。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本人讲授《爱莲说》时,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三、要上好课得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要求教师把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而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四、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会、讨论会、朗诵比赛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编辑语文单元试卷。从中学到学习方法指导、阅读古今中外名篇与美文、语文系列题型训练,并通过每次语文定期的系列之星评比进行激励教学(如“书法之星、课堂之星、演讲之星、识记之星、阅读之星、作业之星、作文之星、考试之星及一学期的两次“才子与才女”评比,在知识摄取上,在能力培养上,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出政策、讲落实,取得很大的效果。另外利用作文课进行创作辅导,并坚持每2天写感受日记,及时批阅并学生范文朗读,而且作文质量日益提高,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总之,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10-15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12

语文的教学反思10-15

语文《假如》教学反思10-17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10-12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0-22

语文考试教学反思10-21

《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10-16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0-13

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