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7 11:40: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学反思(集合15篇)

语文教学反思1

  这首儿童诗的浅近生动的语音,描绘了一幅雨后孩子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子们活泼、顽皮的形象,极富童趣,简直就是我的学生们的写照,也许与孩子们的生活相当接近,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学生在体会小哥哥这一人物时,就把自己置身与这一情景中,人物形象十分清晰。淘气、顽皮、不忘关心照顾妹妹,在体会小哥哥摔了一跤之后的复杂的情感十,教师举了一个例子。想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例子来体会,这一点十分可取。

  在介绍完小妹妹的外貌后,让学生来体会她的心情却不尽人意,看来在前面的情境渲染上还没到位,也许应让学生看一段孩子戏水的景象或课前让学生亲身体会一番,就能更加入境了。

语文教学反思2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三语文的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感觉到,兴趣和智力是嫡亲姐妹,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他的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培养兴趣是培养智力和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兴趣的培养对于初中学生和语文教学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单纯热情但自制能力、意志能力较差,他们做事大多凭兴趣去做,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而又必须要学习的功课缺乏高中学生那样清醒的认识、理智的把握和持久的精神,

  一、以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能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语文教材大多数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教师如果能够饱含激情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使下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品尝学习语文的乐趣。

  情感教育首先要引发情感。精心设计导语,为课堂创设浓郁的感情氛围,是引发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向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石。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们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

  或悲愤,在开讲时,先适当导控一下学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例如《沁园春·雪》,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全班赛读,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以带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范读,使学生情趣激昂,体验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英雄气概,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学生就因此对我的课感兴趣,喜欢上了语文。

  以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情绪的感染上,还应该使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与理相互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学生们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值得同情。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是停留在课文的表层。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认识到封建科学制度和冷漠的旧社会的罪恶。

  二、不断变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常听常新。

  好奇好胜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一个老师的教学如果形式程式化,老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控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总是要求自己不断“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例如分析课文时,我摈弃了从头到尾分析讲解的模式,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有时从开头切入(例《背景》),有时从结尾切入(例《看戏》),有时从标题讲起(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时从学生最喜欢的语段入手,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在阅读课的设计上,我也经常变换花样,采取的形式有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列提纲型、比较型、质疑型等等。读书的

  方法有淘汰朗读法、学生互相指定朗读法,分角色朗读法、竞赛朗读法、配乐朗读法等等。课堂教学小结有概括式、评仪式、归纳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启下式、检测式。由于经常变换各种方法,学生听课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保持、巩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教法的变化更主要的应该体现在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教学单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赖的几篇课文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单元教学应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处理课文所使用的力量、教法以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基本途径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我在安排单元教学方面,一般是这样处理的:讲读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读、析为辅,准确地传授知识,自读课以学生读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达到学生巩固新授知识、提高读说能力的目的;课外自读课,以学生读用为主,教师检查为辅,使学生能正确的迁移新授知识与能力。在节奏上通常是慢——快——慢。讲读课用慢板,让同学们反复朗读,细心品味,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手段讲透讲足。有了这个基础,在上自读课时学生很容易进入定向思维,理解比较到位,所以使放快节奏,抓住重点,展开比较、讨论。课外自读是完成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目标系统中的最高层级,所以我往往留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并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认真的检查,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纠正。这样,一个单元教下来,学生感既充实又轻松。

  三、作文下水,思路与学生同步,而且对作文踏实评改,拒绝形式,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好些教师自己教学生写作文,其实自己并不见得会写作文,教师

  不下水,那是隔靴搔痒,对学生的评批也不能对症下药。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对老师发还的作文本连看一眼也觉多余。为什么?排除一部分同学确实无心向学这一原因不考虑之后,我们发现,这种令我们老师深感伤心的现象,其实跟我们的作文批阅习惯有极大关系。

  以前,我也认为在作文本上写上“中心(不)突出、选材(不)准确、形象(不)鲜明、语言(不)流畅”之类的眉批、总批,是批阅作文的最好做法,但我现在必须承认,这种做法,恰是最不可取的办法,因为它已变成了一种形式。说得不好听,它只是写给学校领导检查教学工作时看的,不是写给学生看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具体意见,例如文章开头如何吸引读者,中间如何波澜起伏,结尾如何出人意表,心理描写怎样显示性格,环境描写怎样衬托心情,外貌描写怎样凸显个性,语言简练该是什么样,活学活用(指袭用别人的结构甚或句子)该如何学,等等??

  根据一年来的实践,我们以为作文的评、批要注意下面几点:

  (1)“评、批”少用或不用套话、空话,要明明白白地指出该文的优缺点。例如学生写“我的老师”之类的文章,运用了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个老师的尽责、有爱心、渊博等优秀品质,我们评他写得好,就不必说“中心突出、选材恰当”等套话,我们应在文中每一个事例旁注明该事反映了老师的什么品质,并在文末写下这样的总评:“文中的老师很使我感动,我希望也能像他一样。”假如文中有个别事例是多余的,甚至是有碍中心的表达的,就要把它圈出来,在旁边注明“此处应删(改)”,并写出具体理由。

  (2)“评、批”用语尽量使用商量、谈话的语气。学生认认真真

  写下一篇文章,是学生的一项劳动成果,我们通过批改,目的是提高他的水平,不是如报刊编辑那样只需决定取舍。我们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也会因此而受感染,反过来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也就不会冷漠地对待我们的“评、批”。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我们的“评、批”采取了商谈的语气,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极大的尊重,必然会从心理上非常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评、批”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3)“评、批”的形式要灵活,要做到个别辅导与全面提高相结合。“评、批”不一定在作文簿上写,也可以在课堂上讲;不一定只有老师评,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不一定只有老师评学生的习作,也可以让同学评老师写的同题的文章。总之,不管哪一种形式,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水平,我们都可以去尝试采用。

  (4)“评、批”重点在表扬优秀,评语的导向重在指导和鼓励,拒绝批评式说教。因为我们要让其他同学有一个学习的对象,前进的方向,而不是吓唬他们谁写得差。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见成效的方法

  我认为初中语文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下大功夫培养和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培养起来了,一切事都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我对初三语文复习课的一点反思,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语文教学反思3

  《古诗词三首》中其中有两首《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已经在平时的古诗词积累中学过,如何把学过的诗上出点新意来,备课前我深入的思考了一下,本着以诵读为主,以调动学生经验背景、引进学习资源为辅,在感悟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中,把握诗文的审美韵味与内涵。同时,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学生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上下来,感受颇深:

  一、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而小学生因为生活积累不多,情感体验有限,在阅读中获得的表象往往很笼统、模糊,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想象,通过“猜猜诗人的心情”、“你就是诗人”、“创设情境,想象说话”等,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灵性的对话,从古诗词生动的语言中猜度诗人的心境,进而陶醉在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如在教学《独坐敬亭山》时,学生从诗的题眼就看出诗人李白此时心情很是孤独,还可以从前两句感受到,尤其是“飞尽”和“独去”等感受到的。然后我便追问:“那假如你就是诗人,你看到鸟儿们都离你远去,就连天上的云也离你而去,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一生说:“鸟儿们,你们为什么都走了,留下来陪我说说话吧!”还一生说:“云儿莫走,同我一起聊聊天。”还有一生说:“我本来就很孤独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离我而去,真让我伤心呀!”这样,学生切身体会到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当学到后两句的时候,有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李白并不孤独,因为有敬亭山在陪伴着他。我是从‘两不厌’感受到的。”“那你觉得李白会把敬亭山当作什么?”“当作他的最知心的朋友。”“我觉得李白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亲人。”“是呀,既是朋友,又是亲人,所以怎么看也看不够。那么李白可能会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呢?”我追问道,“请拿起笔,你就是李白,你把敬亭山当作什么,你就对他说说话吧!”几分钟过后,有学生说道:“李白说:‘老朋友,谢谢你,在我最孤独的时候能陪我说说话。’敬亭山好像在说:‘别灰心,我支持你!’”“多好的一对知心朋友呀!”我评价到。又有一生说:“我把敬亭山当作是自己的母亲,母亲好像在说:‘孩子,别怕,有娘在,要大胆的往前走。’”还有同学说:“我把敬亭山当作朋友,好像说:‘朋友,别泄气,有我这个朋友在,与你同行。’”通过这一句句想象的话语,我们似乎又感受到李白此时并不孤独,对诗的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采用多种方法,便于理解诗的意境。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如果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烂了喂给学生,这样的诗歌教学意象全无,学生也必生烦腻之心。但如果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教师少讲或不讲,又怕贻误了某一个知识点。有没有两全齐美之策?我想到的是:把简笔画引入到古诗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动动手,动动笔,用“画”激趣,借“画”入境,以“画”悟情。

  如在教学《望洞庭》和《忆江南》两首诗时,我主要采用用简笔画的形式把你所理解的古诗所描绘的画面画出来,请一两名同学到前边画,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画,然后再去评议。如在画《忆江南》一诗时,有同学画了一个圆形的江,有的学生就指出,“江”应该是长的,“湖”才是圆的。有的同学只画出一条江,两岸的树木开满了花,也有同学提出疑议说:“诗句中说得很清楚‘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边的花在太阳出来的时候比火还要红,所以应该把太阳画上。”瞧,既能调动学生学诗的积极性,又能将诗句理解得更为深刻。

语文教学反思4

  今天我上了《爱之链》一课,整堂课我按着设境感知爱,品读感悟爱,延续缔造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深入文本,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悟人间的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现就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将书读厚与读薄,但难点突破不够。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每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在教学时,我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静心默读,把书读厚: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你从这些句子的描写看出了什么?而学习第二个故事我引导学生把书读薄:让学生通过默读完成填空,理解老妇人受到爱的感染帮助了需要帮助的女店主。但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理解“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由于时间仓促,只是让学生说说从中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就一笔代过,没有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2、深入研读课文的语言材料,抓住重点的字、词、句谈体会。

  我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乔依和老妇人之间,作者抓住了乔依的动作与神态把乔依认真负责的助人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蹭破、摘下、几乎没有知觉、喘着、流下来、沾满、脏,说说通过语言文字读懂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到天气寒冷,修车的工作费劲,但乔依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卖力地帮助老妇人修车。抓住重点的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3、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些,老师讲的多,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真正体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常言读书有所悟,只有多读才能感悟语言材料的内涵,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这是一篇充满爱的课文,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上课伊始我就用诗歌导入渲染气氛,每学完一部份内容后,学生说了我及时进行总结、过渡,这样一来让听者觉得罗嗦,教师把一个问题总讲不完,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在讨论理解课题为什么以“爱之链”为题时,没有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讨论理解,只是出示课文中四句闪烁着爱的光芒的语句,告诉学生这是爱的接力、爱的传递、爱的倡导、爱的延续,这样不利学生理解文本。

  4、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缺乏教学艺术,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

  新课程好课的评价其中一看是看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以充分体现。经过几个周的教学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上课时爱表现自我的人很少,在这堂课中,我也用了一些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都没有很好地体现。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活”起来,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思考、实践的。

语文教学反思5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首先介绍“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图找出各种光源,区分出不同的类别,引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整节课为概念教学而教学,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但却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能力的目的。

  我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是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课的导入部分,教师为学生首先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

  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认识光源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体会到光源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光的研究兴趣。又如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让学生亲自反复实验比较如何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中开展头脑风暴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光源,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淡化了知识,让学生在感知——寻找——辨析中认识光源。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首先把教室中的窗帘拉上,并关闭了所有的光源,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着进入教室,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这时自然引导学生想各种方法使教室亮起来,“拉开窗帘,让太阳光进来”,“打开灯,让灯光照亮教室”。学生一下就感知到了光源。教师再适时的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充分感知到光源的作用。

  然后教师运用头脑风暴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出生活中的各种光源,这样做第一是对光源概念的掌握进行反馈,第二对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如开闸的洪水涌了出来,“火把、灯笼、电视、手机、电脑、萤火虫、荧光灯、激光……”学生们争先找到了几十种的光源。

  最后教师借助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不断寻找、发现光源并排除非光源。月亮、镜子等物体在学生的分辨中一下被排除,对光源已有清晰的认识。

  回顾整节课教学设计,知识教学不再是教学的重点,但学生对生活中的光源却清晰可见。

语文教学反思6

  席慕容的《贝壳》是一篇很值得玩味的小品散文,让人读了如品香茗,似尝野果,细啜慢嚼,愈品愈觉得其酽醇浓郁、余味不尽。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纤敏,以自己独特传神的笔触精心表现了自然的绮丽多彩,幽静雅致和蓬勃活跃,以小小的《贝壳》录下自己心弦的律动段幽婉而又深挚的情思,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面对辽阔的大海,有不少文人雅士欣然命笔,发出造化神奇、岁月沧桑的感慨,席慕容却从海边的贝壳这一平凡细小的事物中,对生命和人生意义作深沉幽婉的探索,挖掘出精深而又内在的含义,表露出恢宏而又博大的思想内容,显示了清新而又睿智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开篇,作者惊讶于贝壳的“坚硬和精致”,为上苍的细心、巧手所打动,把贝壳看作是神奇的艺术珍品,认为不能用它当作货币进行交易。她慧眼独到,深情别具地写道:“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的留样。”叙述似平直,情思实搖漾,纡徐平淡之中足见作者赞美之情。一句“在我手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含意隽永,耐人咀嚼。作者既没有涂饰夸张矫揉造作之势,也没有奇词诡语哗众取宠之态,而是以自己的至情至性,空灵飘逸的艺术,叩击着读者心底的丝弦。

  接着,作者宕开一笔,从这小小的贝壳去感悟人生哲理。《贝壳》写的虽然只是贝壳,是自然界的物象,而其中却寄寓着作者对人情世态的独特感受,流露出自己对人生的感喟和断想。她喟叹岁月的无情,让贝壳里的“柔软的肉体早巳死去”:她又感念上苍曾一丝不苟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跪弱和卑微的生命”制作-个‘’多精致”的居所,从两曲折地吐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复杂的思绪与情意,在这时空广漠的世界上,人们怎样严肃来对待人生呢?于是作者的心灵火花一闪:我该怎么办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叹息的东西来吧。”文章是这样地寓情于景,融情于事,幽婉内在,隐曲深挚。她既是咏贝壳而非单纯写贝壳,既是作者自况而又远非是作者的自画像,既是对贝壳的咏赞而又决非单一的比附,涉笔成趣,寓有深意,使小题材溶进了如此博大如此丰富的内蕴,获得了深刻而广阔的社会意义。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作者设想千年之后人们对自己留下的“痕迹”也会忍不住这样地“轻轻叹息”。这里以简洁而有力的议论作结,进一层透示出作者熠熠闪光的社会理想,表现出作者雄劲柔韧的崇高人格。她开启读者的思绪,激起读者的联想。读者可以通过各种的想象和阐释,玩味此中深刻的积极的意蕴。这样,对贝壳写的意义更加显豁,文章的意境也更加深远。

  席慕容的散文艺术造诣极其精湛。有人称她的散文“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小石潭中一尾游鱼,夏晨荷叶上的一滴露珠”。《贝壳》是她散文中的一个珍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以微显著。作者经过精细炼意,从平凡的小事物中有新的发现和独特的感受,获取了有个性素质的意象,提炼出不平凡的意义,同时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小我”与“大我”的完美统一。作者所描述的像贝壳这样浅白的意象,看似在咀嚼一己之悲欢,然而却道出了从“小我“的天地升华到“大我”的境界的全部道理。

语文教学反思7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经验和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是说在跑步中我们要学会停下来,这样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着在教学中多反思,使自身获得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那么,我们的专业技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地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真的很重要。记得一次交流会上,有个老师就讲起了他对日常教育教学的反思,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专门准备了反思记录本,只要有想到的内容,及时写在上面,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大概内容或是一点想法,然后他会利用空余的时间,把这些内容中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写一写,也便就成了我们所谓的反思,我想这就是一种坚持吧。

  我想,只有坚持不懈坐着反思教育的老师,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收获的人。

  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总是能在各种逆境中寻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由此想到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反思也是一样,只有首先抱有积极反思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做好反思。

  所以,想要真正反思成功,先有积极的态度吧。

  自古以来,关于“坚持”的名言有许多许多,譬如比阿斯说:“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又譬如《论语》中那句“欲速则不达。”人们为什么要一直重复着坚持,可见它是多么的金贵。

  从事教育工作三年来,我就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坚持到底。现在的学生与我们存在着很大的观念差异,而且个性都比较强,不能对他们采取压制的手法,刚开始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效果却会适得其反,我们并不是阶级敌人,要真正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更要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面对本学科的特点,要认真思考怎样让他们更好的接受。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教学要有效果,关键在课堂;课堂要有效果,关键在学生参与!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是关键。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涉猎一些课外书籍的知识,开拓视野,关注身边事,国家事,只有这样才能把教材枯燥的知识讲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引领自己不断超越。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语文教学反思8

  在阅读对话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其在角色朗读中的个性化感悟,并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促进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在教学时,我比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打通了课堂的壁垒,把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个人学与集体学结合起来,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把金鱼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看水是不是真的漫出来”,从而让语文教学活动化,实践化。

  但在教学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问学生一些问题时,学生并没有像我所预设的那样回答,我在引导他们时,显得有所牵强,课堂上还没能实现收放自如。还有,在时间安排上,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状况。看来,以后还要加强随机应变的能力,多听课,多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语文教学反思9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也是一则趣味性很强的神话故事,充满了奇特的想象。故事讲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传奇英雄夸父,为了让人们能时刻享受到太阳的亮光,决定把太阳固定下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小韦说:“夸父真傻,怎么能够追上太阳呢?”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大家议论纷纷,都一致认为夸父很傻。有的'说:“太阳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非常热,夸父怎么可能接近呢?”还有的说:“夸父就算追上了太阳,太阳的热量也会把他烤糊的。”孩子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夸父追日的行为,认为他很傻。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不能忽略它的价值,体会其蕴涵的深刻含义。针对孩子们的发言,我做了个小结:“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夸父真的很傻,但是他有我们学习的地方,他敢想敢做,坚持不懈、自强不息、敢于拼搏,他想的是造福人类,这种奉献精神是伟大的。对于传统的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做既保留了孩子自己的想法,也让他们知道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让语文学习不只是肤浅的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体会其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二、自主学习,理解主要内容。

  课堂以感受故事的神奇为线索。首先解题导入,谈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孩子们提出“

  1、夸父为什么追日?

  2、夸父是怎样追日的?”接着研读故事,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具体找找哪些句子描写十分神奇。教学时,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遇到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自己动手借助工具书查找答案。在初读课文后,我又进一步要求学生深入思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围绕夸父追日的故事把课文的层次理清,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

  作者充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将这个神话故事写得很神奇。在品读句子“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是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这一句时,可以引发学生想象:腿会有多长呢?人会有多高呢?山、河在他的眼里会成什么呢?……从神话故事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需求出发,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读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让学生感受课文,把原文中简写的几处神奇的地方,通过丰富又夸张的想象具体化。

  四、不足之处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新课标还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本课谈话导入引出学习的内容《夸父追日》,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接着,质疑“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指导朗读:“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让学生感悟夸父不怕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为下文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作好铺垫,再以三个词语贯穿着整篇课文,细细地品读课文,从课文中体会感悟夸父的精神。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复述课文,通过初读,熟读、感情朗读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复述课文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本课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复述,复述较机械性。背诵是对原文一定不漏、不变的陈述,而复述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词句,可以更改部分内容和表达方式。所以让学生由机械性复述过渡到活用性复述,是我在以后教学中应去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学反思10

  《好汉查理》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的故事。课文中,查理和杰西两个人物形象真实。查理既调度又善良,喜欢帮助人,举止言行很有“好汉”的做派;作为残疾人的杰西心态非常健康,她没有自怨自艾,真诚又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点。在教学中,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感受好汉的言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查理有这样的变化,从而引出杰西,然后重点去研读杰西的话语。

  在教学中不是单调的呈现这些文字,而是借用一些平台来进行过渡,连贯,让学生写对查理“荣誉证书”,最后让学生写查理对杰西的感谢信等,借助这些平台,让学生学在其中,乐中其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导题就让学生理解好汉形象,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然后运用了动画范读课文,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根据提示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更让学生感受到查理与杰西的美好心灵。第二个设计是在引导学生研读杰西的话语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与杰西进行二次比较。杰西的话语其实非常简单。“你想把它拿走吗?”和“你想把它拿走?”进行比较,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对待。“你可以拿下来看看。好汉查理,我叫杰西。”在学习杰西这二句话时,我这样引导:这句话是杰西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如果是你,你看到一个从窗台进来,你会怎样?而杰西呢,你跟杰西比一比,这一比你比出了什么?如果是你,看到这种情景,你又会怎样,你跟杰西再一次比比看,你比出了什么?这二次具有实效的比较,让我们看到了杰西的善良、宽容与大方。

  在一节课中,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主要的来源是让学生多读,但给学生潜心会文的时间明显不够,一些重点句的朗读也不够到位,没有做好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由于预设得过多,导致了生成不足,学生的自主性也不能进行很好地体现。

语文教学反思11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在执教《雷雨》一课时,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及其词语。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独立地获取领悟知识这样一种新理念。首先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后,再让他们自己找出难写的字,并说出理由。(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在说理由的同时,也再次强化了这些字需要注意的地方,便于学生的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带着课后练习六的问题来学习课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能借助于课文的插图,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先扫除字词障碍。然后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图文对照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还加强朗读训练。

  这节课遗憾的是由于第一课时时间分配不合理,同时影响了第二课时,但总体来说,学生对课文理解还是比较好。巩固练习也很顺利地进行。同时学生们还说上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这令老师很满意。

语文教学反思12

  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已经成为体育教师的共识。但在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进行个体反思时往往习惯于已有的经验,很难摆脱其封闭性和局限性。因此要想适应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能力提高,体育教师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反思方法。

  一、学习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成功体验、合作学习、情境教学、自主探究等体育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要想明辨是非、判定真伪,真正掌握新课改的脉络,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学习反思是教师在认真学习教学理念的过程中,诱发质疑、思考、批判教学行为与策略,寻觅教学理论支撑的方式。

  学习反思要求体育教师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入思考的习惯。学习的内容既可以是专家学者的论着,也可以是体育教学类的报刊杂志;既可以学习体育教学理论,也可以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然后再到实践中求证,才能使教学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观摩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他人的体育教学并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复研究他人的成功与失误,去除糟粕,吸取精华,则能更多地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方法手段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绩效反思

  对每堂课的教学效果或是对某项运动技能的测试成绩进行反思、分析、比较,可以为下一步调节教学过程、修正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在“利用小垫子做障碍进行跳跃练习”时,有一女生把二个小垫子竖放摆成“十”字形进行“东南西北跳”。我发现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及时给予“有创意”、“肯动脑筋”的评价。结果出人意料,全体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竟然想出二十余种利用小垫子组合进行跳跃练习的方法!并且兴致极高,直至大汗淋漓,还丝毫不感疲惫!课后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这及时肯定的评价。实践证明,及时、正确、合理的多元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满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和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初始设计的教学目标。

  在侧向滑步推铅球测试后的成绩对比中,我发现自己所教的班级与另一位老师所教的平行班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差距。是我在教学中动作要领没讲清楚还是其他客观因素?我进行了细致的反思、分析,及时找到了原因并在后面的教学中予以了修正。

  四、交流反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个体单独进行反思时,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毕竟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是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且容易囿于自我。交流反思既可以是同事之间的交流分析,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也可以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探讨,还可以上专业的体育教学网站、论坛进行交流学习。

  在篮球教学中,小个子的男生以及绝大部分女生的情绪都不是很高,积极性不强。课后我与他们进行交流时知道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力量小而篮球圈又太高,她们大多投不进去,影响了积极性。后来我用钢筋弯成了五个篮圈,并分别固定在离地面2.0米、2.2米、2.4米、2.6米、2.8米高的墙上。然后让学生按能力、身高自由选择篮圈进行投篮练习。结果学生兴趣盎然,投篮命中率有了极大改善。甚至有个别学生还享受了回“乔丹大惯篮”的乐趣呢!

  与同事一起观看学生篮球教学赛时聊到学生不太会利用假动作突破防守,我们一起交流探讨了如何在篮球教学时提高学生利用假动作的能力。后来我在体育课堂教学时进行了实践,而同事把它写成了一篇论文并发表在某杂志上。

  中国体育教师论坛是一个比较大的体育教师交流平台,既可以足不出户地把自己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疑惑请教专家学者和同行,也可以从同行们发起的帖子中寻找答案或灵感。如网友凡人发表了“体育课能否上成游戏课”的帖子,响应者众,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反思自己以往的游戏教学中,有些游戏在组织时缺乏安全考虑,有些游戏没有多少实际的教学意义,这为以后的游戏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依据。

  五、事件反思

  在体育教学中常会遇到教学错误、偶发事件等意外情况,教师应以积极、虚心的心态,自我批判、冷静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思,认真审视自己教学实践的决策过程,力求找到问题的答案及其解决的办法。

  一次校内公开课上,当课进行到整理放松阶段时,突然停电了,整理放松的音乐无法播放,怎么办?唱!我就让学生跟我一直哼唱起来,边唱边跳,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场同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教学花样跳绳接力时,我规定每人只用一种跳绳方法且小组中不能重复。结果每组都“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跳绳方法。有一女生甚至意犹未尽,轮到她时一人表演了三种不同的跳法。对于这种个性行为是否制止?稍犹豫后我还是决定不予批评和干涉。结果,许多学生竟然“创造”出利用跳绳而非跳绳的跳跃游戏!课堂气氛之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高,令人咋舌。这在传统教学中,无异于“异类”。在实行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后,我认为也未尝不可:不也照样达到“提高跳跃能力”的目的了吗?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加强事件反思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六、随笔反思

  “教材搭配是否恰当?”“教学组织是否合理?”“这堂课的闪光点在何处?”“如果我是学生会怎么做?”“这是最佳的方案吗?”“这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每次教学课结束后,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并及时记载下简单的教学随笔,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学生锻炼的情况、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在课后重新审视分析课的发展变化,反思与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日后对随笔进行归类、整理、总结,是教学参考的第一手借鉴资料以及撰写论文的极好素材,会促使自己的教育理论不断升华,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教学录像进行反思。教师可浏览自己的或其他教师的教学录像,思考反省当时的组织教学是否合理、运动强度是否妥当、下次应如何改进等内容。如果有同事或专家从旁帮助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一反思方法的作用将会发挥得更好。

  教学反思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究与发现,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成长的开始。从不同角度与方式回顾、分析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只有把教学反思当作一种行为习惯,体育教师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完善教学艺术,减少“教学遗憾”,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语文教学反思13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教学中,就要注重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旦学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闭状态,置身于一种“开放、多元、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才真正属于学生,学生也才会积极地参与学习。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发动学生去参与讨论,去搜集信息。因此,不管我们手中拿的是哪种教材,只要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样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二、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1、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同学们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我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

  2、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查找、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4、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5、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论辩方法,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6、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如小组解析疑难语句,对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联系历史和现实,结论虽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学生课外阅读、搜集相关材料不够,今后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今后应着重思考如何才能调动所有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教学反思14

  《搭石》这篇文章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文中诗一般流畅的语言,乡亲们水一般清澄的心灵,都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在上课初始,我就想把学生带进文中那个诗情画意的氛围,描绘家乡美景导入。从学生们的表情上,虽似懂非懂的意象已经使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美。这样也激发了他们接下来学习的积极性。

  《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语文教学反思15

  首先,我试着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标准》指出:学生应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的统计过程要有所体验,要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选择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其次,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在自己的体验过程中了解一格还可以表示2个数量甚至更多,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猜测推理的能力。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简易统计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一些简单的预测;学生要参加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方格纸上画出条形统计图。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教师应该精心创设情境,鼓励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能看懂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重要的数学素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展开讨论,做出分析,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我又试着在教学的安排上做了一点尝试。

  1、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

  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填写。我的想法是: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让学生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的语言不简练等等。

【语文教学反思(集合15篇)】相关文章: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11-02

语文教研教学反思10-30

语文花钟教学反思10-29

语文课教学反思10-28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10-26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0-22

语文考试教学反思10-21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1-06

《去年的树》语文教学反思11-03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