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及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0 14:56: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大及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及教学反思

大及教学反思1

  本次活动,围绕着“大桌子”这一内容展开故事。活动可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采用分段欣赏故事的方式,通过观察图片引出大桌子及故事发生的地点---餐厅,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兔子一家。幼儿在欣赏故事中带着问题与想象,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角色的心理。第二环节,情感迁移,孩子们通过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做什么可以让家里的老人幸福,使他们在共同讨论交流中,了解表达敬爱老人的方式。使教学真正回到幼儿的生活。第三环节,孩子们通过与教师互动,用动作表示对老人敬爱的方式,使孩子们情感得到渲染。

  作为现在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时常是成为了全家关注的焦点,没有烦恼、没有麻烦,他们被周围的人宠着、爱着……这样默默无闻的爱让他们觉得这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而一部分,是理所应当的。而这样的文学作品,对于一直享受着老人宠爱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寓意更为深厚。孩子们通过欣赏故事,与大桌子、兔奶奶体验幸福的不同感受。让孩子们在欣赏、交流中,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老人的敬爱。最终,让孩子们知道老人的幸福很简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动作就可以。

大及教学反思2

  《谁的本领大》这篇童话通过风和太阳两次比本领的经过,告诉我们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我们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

  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这篇课文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变化。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活泼,颇有个性,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主要以学生朗读为主,指导学生读出各种各样的语气,学生在课堂上也表现得比较活跃。作为一个低年级的老师,课堂上要求能和孩子们融为一体,但又不能缺失教师的高度,驾驭课堂更要达到收放自如。课堂上,我努力与孩子们一起融入课堂,融入课文所讲的童话之中,同时又带领孩子们从通话中领悟人生的道理。 在教学的最后,当我问道孩子们,学了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时,孩子们给出的答案与我预想的有偏差。课文的主旨在于领悟本领这个词,要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而我在课堂中的问题指向却偏向本领的大小,因此孩子们自然就给出了我预想不到的答案。 照应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学习,结合本篇课文两部分相似的特点,我在课堂上采用了自主学习这个概念,称其为概念,是因为我又这个打算,但并没有在我的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落实,()在学生的一阵讨论过后,还是由我来带领孩子们学习。并没有真正地放手辱骂和孩子们自学。应该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此外让我深有感悟的就是锻炼孩子们的说话训练,首先要说完整,其次要说生动。课堂上许多孩子回答问题时都是简要地说出几个字,学生完整说话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今后我将时刻将此铭记于心。

大及教学反思3

  设计意图:

  在孩子们家里的鞋架上排列着各式各样的鞋子,孩子们特别喜欢去穿穿爸爸的大拖鞋、妈妈的高跟鞋、弟弟的老虎鞋,穿大鞋和小鞋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我抓住孩子的这一兴趣点,挖掘其蕴涵的教育因素,设计了本次音乐活动。歌曲《大鞋和小鞋》歌词结构工整、旋律活泼轻快、节奏富有对比,通过歌曲的学习能感受节奏的不同、强弱的变化,能体验音乐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借助小图谱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2、在老师的引导下,表现歌曲中大鞋和小鞋不同的音乐性质。

  3、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幼儿穿过大鞋和小鞋。

  2、图谱。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脚上穿的鞋子舒服吗?今天天气真不错,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出去走走吧!”随音乐有节奏地踮步走、踏步走进活动室。

  二、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大鞋和小鞋的不同特征。

  1、(出示大鞋和小鞋的图片)咦,这是什么?这两双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穿过这么大的鞋吗?大鞋怎么样?你穿过这么小的鞋吗?小鞋怎么样?(又大又重和又小又轻)3、(出示节奏谱)这儿有两张节奏谱,请小朋友先自己拍一拍再一起拍一拍。(大鞋缓慢,用四分音符的节奏表现;小鞋轻快,用八分音符的节奏表现。)两张节奏谱有什么不一样?哪张送给大鞋?哪张送给小鞋呢?

  4、是呀,大鞋又大又重,用慢的节奏表现;小鞋又小又轻,用快的节奏表现。我们也来穿穿又大又重的大鞋和又小又轻的小鞋吧!(做做动作,感受沉重缓慢和小巧轻快)三、引导幼儿听音乐,启发幼儿学习大鞋和小鞋所发声音的不同。

  1、教师清唱,幼儿欣赏歌曲。

  过渡:老师把大鞋和小鞋编成了一首歌,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我在歌里唱了些什么?

  提问:①你听到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小图谱)②我穿着爸爸的鞋像什么?走起路来发出了什么声音?

  ③我穿着娃娃的鞋像什么?走起路来会发出什么声音?

  2、 幼儿再次欣赏歌曲。

  过渡:我们再来听一听,想一想这些小图片应该怎么摆放?

  请一幼儿上来摆一摆,并一起说一说、唱一唱,验证对错。

  四、幼儿学唱歌曲,能唱出歌曲的不同性质。

  1、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着图谱来唱一唱这首歌曲吧。真好听!声音再整齐一点会更好听!

  2、唱得真好!这一次我们把大鞋又大又重、小鞋又小又轻的感觉唱出来,你们能行吗?

  五、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1、我们来合作演唱好吗?

  ①请男孩子唱大鞋,女孩子唱小鞋,大鞋要唱得怎么样?(沉重缓慢)小鞋要唱得怎么样?(轻快跳跃)②交换一下,请注意你们的声音哦!

  2、表演歌曲。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呢?那我们一起来表演这首好听又有趣的歌曲吧!

  教后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顺利的结束了,下面我从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这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大鞋和小鞋》是一首经典的老歌,大鞋和小鞋是幼儿在生活中常常穿着玩的,歌曲中的两段的节奏富有对比性,大鞋和小鞋不仅外形具有对比性,而且所发出的声音也富有对比性。大鞋沉重缓慢,用四分节奏表现;小鞋小巧轻快,用八分节奏表现,我把这一音乐元素作为了活动的重难点,活动中,我还把重难点并重前置,突出了学习的重点,也巩固了学习的效果。如果把歌曲中的两种声音的练习放到第二环节来,让幼儿说说、唱唱,那么后面学习歌曲就更容易了。

  环节的设计流畅、紧扣,过渡自然,通过引导幼儿交流想法、做做动作形成了一个动静交替的课堂,制作的图片精致漂亮,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为学习歌曲降低了难度。在请幼儿摆放图片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唱一唱帮助验证,让幼儿自主地发现摆放的错误,在请幼儿来纠正,并带幼儿多读两遍歌词,为后面的演唱做充足的铺垫。在幼儿演唱歌曲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激发了幼儿演唱歌曲的兴趣,也巩固了学习的效果,体验了合作的快乐。

大及教学反思4

  《称赞》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语言质补、不失生动、寓意深刻的文章,更是一篇可以让孩子通过朗读课文去感受称赞的神奇魅力的文章!教学中我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也感到有不足。

  学生能处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他们就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课堂上我始终面带微笑,对学生积极的发言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这次的教学也有不足之处:

  1、学了《称赞》这篇课文以后,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我们同学应该怎样去做呢?这一问题创设有些空洞,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说一说怎样发现别人的优点,或者当别人做得并不太好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发现闪光点,及时地给予称赞。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说起来也会更加具体。

  2、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我还不能完全的放开手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着,教师成为引导着和参与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一定的约束。

  3、整节课我都重在挖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显得有些繁琐。忽视了利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有些形式化,即感悟道理多,亲身实践少。

大及教学反思5

  《谁的本领大》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开始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后双方都悟出了道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一定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课文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变化。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活泼,颇有个性,适合让学生朗读体验。

  本课写因为风和太阳“都说自己的本领大”,谁也不服谁,只好比试比试。究竟谁的本领大,我引导学生抓住风和太阳两次比本领的不同方式和结果读一读,在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导读第一次比本领————————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时,先引导学生读好风说的“那还不容易”和太阳说的“看我的吧”,体会他们自以为是、麻木轻视他人的神态。接下来我引读风的做法与结果:“‘呼呼’地吹起来”;“谁知孩子将外衣裹得更紧了”。“谁知”一词,表现其结果出乎风的意料。再引读太阳的做法与结果:“发出强烈的光”,“那孩子觉得热极了,就把外衣脱了下来”。不难看出,太阳“脱下那孩子外衣”的本领要比风大。导读第二次比本领——————

  谁能让船走得快时,首先我引导学生抓住“得意”一词,指导学生读出太阳获胜之后的洋洋得意,不把风放在眼里的傲慢自大的神态。“可是”、“越强”、“越是热得难受”、“惊讶”等词表现出其结果出乎太阳的意料,还暗示了太阳在比赛中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反复读,好好体会。而读“风推着帆,帆带着船,像箭一样飞快地前进”这句话时,语速快些,让人感觉到船夫“高兴”,风也“高兴”,与太阳的做法的结果形成对比。

  在此基础上,再去指导朗读、讨论,学生感受到了人物鲜明的形象,语言的生动活泼,从而一步步感悟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的道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及教学反思6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种"身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关于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读图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点,最终达到爱学地理、会学地理、活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要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界线A是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B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把界线C说为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效果会更好,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更加明了清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及资源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大及教学反思7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演”。“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演”就是到角色表演读。这样,这节课既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又为课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总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比较轻松的。

大及教学反思8

  一、课前准备。

  将自印的绘有省界线的中国空白图发给每一位学生。

  二、引入新课。

  复习中国的主要山脉:首先教师板绘中国轮廓图(或用小黑板事先画好),其次,按山脉走向(东西、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南北、弧形)一边画主要山脉(用蓝色的粗线条表示山脉),一边引导学生回忆山脉名称,板绘结束后让学生在中国空白图上画出主要山脉,进一步建立主要山脉分布的空间观念。最后引导学生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我国西部主要的地形类型:以高山、高原和盆地为主。顺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三、讲授新课。

  1、读图。

  教师利用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中的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2、板书、

  第三节: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在板图上方板书)

  (1)四大高原:

  ①教师利用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完成以下要求:

  a、读出四大高原周围的山脉名称;

  b、判断四大高原各分布在哪一级地势阶梯上;

  c、对比四大高原的海拔高度;

  d、找出四大高原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②通过提问检查读图情况并纠错。

  a、练习。

  学生在填充图上填出四大高原及其周围主要山脉的名称。

  b、提问。

  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觉得从哪些方面来描述一个地形区的特点呢?

  c、汇报。

  我想起了一个地理名词——地貌,我们可以类似从身高、体形、肤色等方面来描述一个人的方法,所以我想描述地形和这个应该很相似,大概有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等等吧。

  d、小结。

  你很聪明,教给大家一个很有创意的记忆方法……

大及教学反思9

  毛毛虫在我们大人眼里是一种说不上喜欢的昆虫,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毛毛虫是一种可爱的小生物。在谈及毛毛虫时小朋友的表情和言语之中并没有透露出对毛毛虫的厌恶甚至害怕,反而很乐于听一听、说一说它的故事。

  活动中,我们用一首十分有趣、好听的歌曲《毛毛虫》导入活动,引出主题。虽然只欣赏了一次但是小朋友们能较好地说出歌曲大意。由此,我们带着毛毛虫怎样变成蝴蝶的好奇心开始了欣赏环节。首先我们进行分段欣赏,通过老师分段讲述以及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幼儿了解:毛毛虫是怎样出生的?它分别吃了哪些好吃的东西?毛毛虫为自己建了一间“房子”叫什么?它从茧里钻出来变成了什么?幼儿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活动氛围浓厚。接着,我们一起带着问题“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完整地欣赏故事,并且鼓励幼儿在小声地跟着老师讲述故事。最后,我们一起观察毛毛虫的成长变化过程,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成长的概念,认识毛毛虫的成长过程。在活动结束时,我们再一次欣赏《毛毛虫》这首歌,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演出毛毛虫的成长变化过程。

  整个活动,环节完整,组织有序,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浓厚,对故事的理解也较好,幼儿也越来越喜欢毛毛虫和蝴蝶了。当然,本次活动能顺利地开展,更多地是要感谢我们的年级组长黎老师,因为观摩了黎老师组织的本次活动,我才更好地认识到本次活动的目标,以及怎样进行有效地引导与提问。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也会努力向老师们学习,多观摩其他老师组织的活动,从而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大及教学反思10

  通过品尝以后,孩子们聪明地发现糖果含在嘴里会慢慢变小,味道是甜甜的这种感知体验。但对于跳跳糖这种创新的糖果,孩子们都不认识,充满了好奇。我先尝试了一点以引起孩子们想探究的欲望好奇怪哦,真的在嘴里跳舞孩子们瞪大眼睛:老师,怎么跳的啊?老师,痛吗?各种各样问题纷至沓来,于是,我就在每个小朋友嘴里放了一点点,让他们感知一下跳跳糖有别于其他糖果的不同之处。

  最后,我分组让孩子们把剥下来的糖纸粘贴在我事先准备好的超级糖果上,这个环节孩子们表现得非常棒,但由于自己设想的不够细致,固体胶根本粘不到吹塑纸上,匆忙中改用双面胶,以至于场面变得很混乱(自己在课后又对超级糖果进行了补救),才让孩子们把制作的超级糖果送到了主题墙上的超级糖果屋里。

  幼儿在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品尝糖果,制作糖果的过程中,好奇心、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一、小班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知识经验也都比较狭窄,但他们对周围世界同样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糖果对小班幼儿的吸引力、诱惑力是无穷的,对各种各样的糖有许多话题,活动中让孩子们进行大胆地探索、感知、想象。

  二、小班幼儿的想法还很幼稚,但他们已会试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各种问题也会尝试着自己去解决。作为教师的我,就应该站在孩子们一起,针对他们的好奇、好动等特点,运用感知、交流、观察等多种方式,让他们积累感性的经验。

大及教学反思11

  现代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精神创造。” 很显然,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被看作现代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追求。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现在的教学应该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而我们中山市历史教学课题 “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这一教学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正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由此,我主要采用了“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具体实施应用。

  一、一言堂→百家争鸣

  问题是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核心,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当然好的问题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学生特点、可用资源和问题空间等因素,但仍然像以前一样由教师根据考纲要求提出讨论问题,那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没有充分体现,也培养不了学生那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这里有个大胆创新就是鼓励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也许会远远超出教材的框架,比如本课中有学生提出21世纪的中国,也许当时设置的情景这一问题并不符合要求,但也在情理当中,说明他善于联系现实生活,所以这并不是件坏事,恰恰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善于诱导是教学的大收获。所以我们对于学生能提出问题要鼓励,不要“求同”,而要“存异”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通过锻炼,相信学生会除能提出显性问题外还可以提出诸如前面符合要求的隐性的好问题,甚至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创新问题。

  二、封闭→开放

  在课堂中开展问题式教学,我也尝试过纯粹围绕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有些学习习惯好的班级效果比较好,但是有些班级的注意集中及学习目标的指向有时也会随着讨论而涣散,所以我觉得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表达对事物的认识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表演”、“罗斯福新政新闻发布会”等,并从兴趣出发提出思考讨论问题,比如:“为什么“繁荣”只是相对的繁荣?”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既学习知识,更重点培养学生思考发现提出问题,主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

  三、本本主义→海阔天空

  基于问题学习教学的课外延伸。课外延伸是新课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中能够解决的只是一小部分,其余的问题正好成为课外学习延伸的素材,比如本节课学生提到的中国的经济危机,这一问题又于经济全球化等相关问题交织起来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留作学生的课后拓展题,当然课后拓展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同样以学生提出问题为素材,选择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作研究,写相关的历史小论文等等。

  除了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我们也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比如: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事迹,学习其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的创新精神、自主发展的意识等情感价值观。

  当然本节教学设计仍然有它不足之处。如:因为上课班级不是长期用这种方式授课,所以只能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式探索的初级阶段来进行,因此在课堂中还没做到尽量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求知欲等。

  “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对于新教师的我来说,教学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我也应将这种学习方式即“基于问题的学习”用在我的教学学习过程中,多发现问题,自我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多请教有经验的教师,自我解决问题,使课堂有创新,并能更好地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方式来进行有效教学。

大及教学反思12

  今天,教研室安科长来我校视导,听了我讲的一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虽然我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但是我还是觉得有很多的缺憾。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体会彭德怀为了战士们,不得已枪杀了他的坐骑大黑骡子,但是他的内心是痛苦的,矛盾的,不舍的,然后进一步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怀着这样一个美好的目的,我首先让学生回顾: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在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由于断粮,而枪杀他的坐骑大黑骡子的事)。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彭德怀几次下令枪杀他的大黑骡子?战士们的表现如何?请同学们划出有关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给学生一定的读和想的时间,我接着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彭德怀三次发火的情景,欲想揭开彭德怀发怒的面纱。

  在交流第一次下令枪杀大黑骡子时,我紧紧抓住“全部”、“命令”,让学生体会彭德怀的果断和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在交流第二次下令枪杀大黑骡子时,我紧紧抓住“不耐烦”,欲让学生走进彭德怀的心里,理解他的.痛苦、矛盾、和不舍,在交流第三次下令枪杀大黑骡子时,我紧紧抓住“怒吼”,

  欲进一步理解他的痛苦和矛盾。十几分钟的指导朗读,学生能模仿读出彭德怀的语气,但是学生还是不能走进彭德怀的内心,有几个学生竞说:彭德怀怒吼是因为他烦了。

  当讲到战士们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的时候,我问:同学们,力量来自哪里?问了几个学生,都说来自于吃了大黑骡子的肉。几乎没有学生说出来自于彭德怀军团长对战士的关爱,战士为有了这样的好首长而激动,浑身充满了力量。

  课讲到这儿,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从始至终,我都充满了***,并且尽力用语言的描述来感染学生,可学生表现出来的还是木然和不理解。我实在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去年我也讲过这一课,当时我感觉效果还是比较好。同样的课,不同的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问题出在哪儿呢?

  到了第三节评课的时间,安科长一语道破其中的玄机,让我茅塞顿开:点抓得太多,就会出现处处兼顾,处处难顾的局面。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我应该着重抓住一点,然后想办法引领学生从彭德怀的动作、神态、心理方面去体会,从而走进彭德怀的心里去,我想那样效果会好得多。

  语文课确实也够复杂,但能把语文课上得简单也确实不易。这须要我们静下心来,既要吃透教材,还得了解学生。

  教师要想“吃透”教材,就必须多读教材,甚至做到背诵教材。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从整体入手,加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沟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教材。内容为什么这样设计?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导出?还要想一想: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它对后续学习起到什么作用等等。

  新课标中也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本,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在设计课堂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状况。如果教师无论针对什么基础的学生,都使用相同的教案来上课,肯定是不行的。一个优秀的教师还能预设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运用教学技巧,迅速把学生拉上正规。

  语文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今后还须多学习,多思考!

大及教学反思13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老师指导同学主动地获得学问,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肯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设计了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同学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同学主动思维,培育同学的自主合作力量。实行同学分组争论,合作探究,老师参加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进行探讨,使同学熟悉到统一是历史进展的必定趋势,培育了同学的创新力量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力量。

  本节课同学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当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学问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盼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特长,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大及教学反思14

  在此次的绘本教学尝试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开发课程,确实是需要智慧的。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孩子有准确的了解。包括他们的学习起点,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只有教师对孩子的现状有准确的估计,教学目标定位才会准确,教学策略选择才会精当,教学流程安排才会适切。

  其次,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转瞬即逝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需要有慧心的人去发现并开掘的,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语文意识,在生活中睁大一双“语文的眼睛”,发现一切可以用作语文学习的因子,并加以合理开发,那么很多看起来和语文无关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

  第三,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尽量要考虑“经济学”,即花最少的精力物力人力,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

  第四,最关键的是,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要充分考虑“适切性”。适切性包含这样几层意思,首先,教学内容选择的适切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爱好与可接受程度。若教师所选择的内容枯燥乏味,孩子们就难以全身心投入;若内容超出了儿童的可接受程度,孩子们便会本能地产生抵触。其次,目标定位的适切性。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因此在开发课程资源的时候,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标”。只有将孩子的习作能力培养放在课标的大背景下,才不会偏离方向。本次绘本教学实践,我将目标定位是“以第一人称转述、续写故事”。再次,教学策略选择的适切性。教学策略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不同的教学目标,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实现。此次教学,以“表演对话,降低坡度”为主要策略。

大及教学反思15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松树、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贴图以及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

  2、在黑板上画大山的简笔画,让学生送小松树和大松树“回家”。

  3、小松树和大松树,他们一个住山上,一个住山下,今天,他俩又聊上了,想不想听听他们聊的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细读课文,感悟体验。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小松树说的话。

  (2)指名朗读小松树说的话。

  课件出示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读完之后,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指生回答)追问:你从哪看出来的?(重点体会“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指导感情朗读。

  (5)分不同形式朗读。(指名读、加动作读、男女赛读)

  (6)想象:如果你就是那棵大松树,小松树如此这般,你会怎么办?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说什么了吗?那他生气了吗?你怎么知道?

  课件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观察表情)

  (8)想象:大松树此时会想些什么呢?你觉得大松树怎样? 面对小松树的骄傲无礼,大松树什么都没说,可这话被风伯伯听到了,他摸着小松树的头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3、学习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风伯伯说的话。指名读。

  课件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2)出示课件动画,比较小松树与大松树的高矮。

  相机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3)指导用“比”说一句话。

  (4)对于小松树夸自己看得远,风伯伯又是怎么说的?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5)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站在高处看景色与站在平地看景色的区别。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6)小结小松树能看得远的原因。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怎样了?

  课件出示: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2)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呢?理解“惭愧”的意思。

  (3)想象:假如你是小松树,这时,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大山爷爷说些什么?(同桌交流后指导学生说话)

  (7)师:看来,小松树已经改正了错误,变成一个既懂事又谦虚礼貌的孩子了。

  三、课文小结,明白道理。

  1、小松树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做人要谦虚、有礼貌,不能骄傲、自满。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小松树一样知错就改,做个谦虚、有礼貌的孩子。

  2、送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四、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分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2、指名一组成员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

  五、律动:《小松树》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生读,组词。“爷”“托”

  2、指导书写 “爷”“托”。

  (1)认识新偏旁 “父字头”

  (2)指生分析生字,“爷”上下结构,“托”左右结构。用好方法识记字形。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随师书空。

  (4)生描红,仿写。

  (5)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写字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3、展示评析。

  七、布置作业:

  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或者同家人一同表演该课本剧。

  板书

  8 小松树和大松树

  ↑

  大松树贴图

  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比如在复习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然后让学生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到相应的位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读品结合。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小松树的话你感觉这个小松树怎样?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

【大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反思11-10

二年级下册《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11-01

安全教学反思11-19

《寒号鸟》教学反思11-19

《孔乙己》教学反思11-18

墨梅教学反思11-18

教学课后反思11-17

《藏戏》教学反思11-17

背影教学反思11-16

力的教学反思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