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17 18:42: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种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种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教学反思

种教学反思1

  严也是一种爱,严能更好的锻炼我们成长,更好的让我们进步。

  在上课前,我细心分析学情知道: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子女与父母相处问题并不陌生,一方面他们知道要尊重父母,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懂得与父母沟通的技巧,甚至有些学生与父母相处时产生逆反心理。针对学生的认识基础和年龄特点,用体验、感受、自主探究、小组研讨、辩论以及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知道严也是一种爱,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和谐,懂得尊重、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相处。

  通过教学发现,恰当的图片、动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兴趣,符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然而,过量的图片展示又会使学生分不清主次,达不到教学效果,比如学生在看完漫画《父母的爱》之后,教师就没必要再补充各种相类似的图片,这样反而是画蛇添足的做法,削弱了漫画内容的震撼力。

  此外,课堂上音乐适时出现,往往会给人带来情感的触动,深化人的内心感受。比如当学生深情朗诵“来自父母的心声——《孩子,我为什么会打你?》”时,适时播放了轻音乐,伴着朗诵,学生为之所感染,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激发了学生对与父母相处的深入思考,懂得了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的道理,也强化了教学的重、难点。

  这节课最大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知道逆反心理的危害。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的体验逆反心理的危害,任何的说教在此都显得那么的无力,怎样的情境能让学生去悟?通过几次教学内容的'调整,最终采用辩论的形式,通过学生间激烈辩论,形成了思维的碰撞,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下来,我的收获不少。尽管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对学生的反馈进行了细致地预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节外生枝的问题,听到了一些出乎意料的、富有价值的想法。学生真是一座无穷的宝库,他们思维活跃,想法新颖,永远不可能机械地按照老师设定的轨道运转。

  作为老师,如果不及时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以高度的教育机智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僵局,这样的老师随时都有可能被学生淘汰!

种教学反思2

  乙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重要的烃的衍生物,该课时在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方案时,我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体系。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古代诗文引入,再以演示实验为切入点和主线,引发学生对乙醇性质的思考。鼓励学生去质疑、分析、探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多方面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实施情况,从以下几点总结本节课的得失情况:

  一、教学情况

  从课程设计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基本

  技能培养及情感教育均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乙醇的催化氧化本节课的重点,而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的断键位置是难点部分。通过动画演示,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对转化的条件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了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并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直接由学生归纳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在根据前一节内容以及模型,归纳出分子式、结构简式等。在老师引导及演示实验情况下,归纳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引入,是通过常见的古代诗篇,能自然让学生联想到酒,并设计了三分钟的“飞花令”环节,并及时通过相关诗句引出了乙醇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视频课件,使乙醇与钠的反应更直观,学生记忆理解更加方便,而乙醇的氧化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演示实验及动画效果图,使得学生对于催化氧化反应的断键位置理解更加理解更透彻。

  三、不足之处

  由于教学内容高度浓缩,每节书牵涉的知识广,使得课堂容量普遍较大。我讲的时间太多,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种教学反思3

  〖课程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历史的区别。

  〖教材分析〗

  本课选择了中国的典型的传说故事,讲述了向文明时代过渡的传说时代,突出了先民的创造和文明成就。 古代黄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

  传说时代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教材通过不同角度与层面,如政治与经济、生产与生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杰出人物与人民大众等,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从史前社会向文字、国家出现的文明时代过渡的社会特点。另外,课文所选区域均为世界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为学生进入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炎帝和黄帝的故事,了解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

  2、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和抵御灾害的措施。

  3、通过尧、舜“禅让”的事件,初步理解禅让制。

  4、理解古老的神话传说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和文化成就的反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传说故事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和推测,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

  3、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1、 重点:传说时代所取得的文明成就;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传说故事中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禅让制。

  2、 难点:理解传说故事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 教学方法 〗

  (1)自主式学生学习;

  (2)探究式学习方法。

  〖 教学时数 〗 1课时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将同学们分成小组,准备相关资料(如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探究问题、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搜集中国(如炎帝、黄帝和尧、舜、禹)英雄人物的故事,整理历史资

  料。

  〖 教学过程 〗

  复习导入

  “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前两课之后,伴随着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推断,我们了解了一些史前社会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然而在当时,由于人们还没有创造文字,当时的人们还不能以文字来记录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讲述着他们的`前辈们的故事,就慢慢地形成了故事传说。这些故事传说中所描绘的远古时代就是传说时代,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从人们的传说故事中,进一步了解史前社会的方方面面。”

  讲授新课

  (一)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教师设问:在中国,虽然没有史诗,但有许多远古时代的传说,同学们能说说你们知道的中国远古时代的传说吗? 要点提示: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炎黄传说、夸父逐日、尧舜禹禅让传说、大禹治水传说等

  教师讲解:以上这些故事中我们发现,很多故事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意义,具有一定的历史发

  展意义的只有三个:炎黄传说、尧舜禹禅让传说和大禹治水传说。

  1黄帝与炎帝的故事

  教师设问:教材中列举了黄帝和炎帝的很多贡献,请大家阅读书本中新石器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成果并思考:

  (1)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对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2)这些贡献真的全部都是他们两个所做出的吗?

  (3)为什么炎帝、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呢?

  (4)根据当前的考古发掘成果,原始农业、手工业在炎帝、黄帝之前已经出现,原始音乐也在炎帝、黄帝之前已经出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为什么都把这些贡献都归到炎帝、黄帝他们的呢?

  要点提示:他们的发明创造从物质、精神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师讲解:由于炎黄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先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他们的功绩,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信为真,但其中一定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从炎帝黄帝传说中,我们应知道传说时代农业技术的发展,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长足进行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的医药业,原始的商业,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分组讨论:

  (5)结合前面所学,讨论: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何意义?

  (6)我们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讲解: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而最终走向联合的。其中有两次大战,一次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另一次是黄帝与炎帝间的战争,炎帝战败臣服,炎黄走向联合,成为华夏族的主体。

  2尧舜禹的 “禅让”

  教师设问:课文中除了讲黄帝和炎帝,还讲了三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分别是哪三位英雄呢?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要点提示:尧、舜、禹,禅让

  教师设问:有人能给大家表演一下他们之间的“禅让”的故事吗?

  小品表演:尧、舜、禹禅让的情景

  各抒己见:看完表演之后,请同学们评价尧、舜、禹之间的“禅让”

  3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师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改变方法,取得治水成功的故事

  教师设问:大禹治水这个故事传说,反映出当时哪些社会情况?大禹治水的成功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要点提示:大禹治水反映当时黄河流域经常泛滥,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同洪水等自然灾害长期斗争的历史;“大禹治水是历史上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成功改造自然的事例。

  大禹治水的传说,说明在当时,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水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古代人民利用自然规律,征服自然的伟大创举。同时大治水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疏导”的方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1)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

  (2)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

  (3)另:人类的发展是通过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大禹时代发生洪水,上个世纪末中国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说明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还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应保护大自然。 课堂小结:同学们在对古代中外传说的了解过程中,你们发现了这些不同地区的传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共同点:

  ①从传说反映的时间看,大致都是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②从内容来看,多是英雄人物的故事,反映了早期民众的英雄史观倾向;

  ③从历史资料的形式来看,都属于口述资料;

  ④从它们的意义或价值来看,传说故事中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从传说故事中了解人类向文明时代过渡时期所创造的文明成就。传说时代(英雄时代)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文字产生前夕,先民们的代代相传,以史诗或传说的形式保存了古代先民经历的历史,因此,这部分的传说、史诗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性。但同时,又因为时代久远,史诗、传说都是后人整理的,因而有很多内容与历史不相符合,因此我们不能把它当成历史,特别是英雄人物的贡献,更不能当成历史。

  形成性练习

  [示图]20xx年4月4日,河南新郑市始祖山轩辕庙前,“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隆重举行,图为世界华人华侨社团联合总会会长宣读拜祖文。

  [师问] 人们为什么要拜祭黄帝陵?

  (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拜祭先祖,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师问]黄帝陵在陕西、甘肃、河南、河北等地都有,说明了什么问题?

  (体现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板书设计

  第三课第二框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一、什么是传说时代?

  二、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1. 炎帝的传说与贡献

  2. 黄帝的传说与贡献

  3. 尧舜禹禅让传说

  4. 大禹治水传说

  教学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从以往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转为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追求形式的生动,教学设计的新颖,结果造成知识点落实上的偏差。究其原因式在课堂上过于强调学生的活动而冲淡了教学的主题。以至达不到教学目标。另外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4-6人合作学习方式,在七年级上册时学生积极性较高,而下册开始懒于参与配合,甚至把它当成了剧场休息。是不是课堂越热闹越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该如何整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比较恰当?这些引起了我的思考。

种教学反思4

  所谓“空白”,就是指空着,没有被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在绘画艺术中就有一种美叫做空白美。那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有一种方法能以此为鉴,称之为——“空白”艺术。特别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地多留一些时间、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他们在适当的引导下发挥创造性、尽情展示,描绘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在教学《春雨的色彩》的过程中,有一只小手突然举起来,打断了我的教学——“老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全班学生顿时沉寂了,同学们渴求的眼睛齐唰唰地投向了我——他们在等待我给予他们正确的答案!“同学们,春雨其实是……”我正准备告诉他们,但欲言又止了,为何不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呢?“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你们自己想想看!”我把一个“空白”留给了他们。学生们用不解、疑惑的目光看着我,不过教室里马上又沸腾了起来,开始了七嘴八舌的讨论。

  ——老师,我知道!

  ——老师,我来告诉他!

  ——春雨是红色的,因为春雨落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

  ——春雨是绿色的,因为春雨淋在柳枝上,柳枝就变绿了。

  ——春雨是黄色的,因为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

  ——春雨是无色的,因为我们每次看到的春雨就是透明无色的。

  多么富有独到见解和想像力的对话啊!我感到很满意,因为我并没有讲解,但是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在这个小小的'“空白”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主动发展,这不正是我们的新课程理念的生动体现吗?春雨是什么颜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已经能从大自然中找到答案了。

  可见,只要课堂空白留得恰当,不仅不用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而且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1.整堂课都是知识的传授,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引起学生的“分心”现象;而留下空白点,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积极的休息,由听转为

  思。

  2.从记忆原理看,“满堂灌”的教法,学生并不容易记住,因为缺乏学生自己的理解;而留下空白点的课,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实际记忆效果好。

  3.从创造和想像原理来说,留下空白点的课更容易使学生荡起想像的浪花,激起好奇的涟漪。大量教学事例也证实,空白效应会增进教学实效。

  但并不是留下任何空白都能起到效应的。一是说,留“空白”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一要掌握火候,二要精心设计,找到引与发的必然联系,并在点拨之后,使学生有联想,有垂直思考与平面思考的交*点。然后以“发问”、“激疑”等方式激起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之上下联系,左右贯通,新旧融合,用所思、所虑、所获填补思维空白点,获取预期的效果。

  当然,这种“空白”艺术也可以运用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学生犯了错误,我们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指责。批评之后最好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找原因,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被“穷追不舍”之感,逆反心理就会锐减。

种教学反思5

  这是新入选教科书的文章,充满现代人文气息,老师学生都喜欢,但是教学上有难度,怎样克服难点教出语文味值得探讨。

  教学上要抓住三个要点:

  一、弄懂文章中几个核心语句,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在此基础上把它与本专题其他讲归家的文章比较,获得对思乡情结的现代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这是一篇摄影文章,反映出现代散文写法上的新趋势: 叙议结合,往往由场景生发开来展开议论,又由议论转入具体的画面场景,词语往往都兼有实指意和某种形而上的虚指含义,充满了浓郁的思辨色彩,这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

  怎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采用的办法是: 大处着眼、细部入手,也就是依据专题和板块的内涵,从文本的个性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和步骤。具体地说,就是先从摄影散文的特点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抓住三个核心观点,多层次多角度地来理解这些观点。其中第一个观点相对浅易,可以一带而过;第二个观点学生都懂,但意思往往不大理解,可以依据上下文找出作者自己的回答;第三个观点是分条概括,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阐释,丰富对原文观点的理解。这样设计结构上由总到分到总,方法指导上涉及信息筛选、关键词理解、分条概括、文意阐发等,具有丰富的阅读实践内容和较高的阅读思维含金量。最后再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评点互相展示、评出优劣,老师相机点拨,生成丰富的课程意义。

  本文采用文本研习的教学方式,应该说这种方式是我们老师教学的长项,但是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应该有新的追求。具体到这篇课文里,就是依据专题的内涵,选择有丰富内涵的教学素材,重点突破,让点上的知识辐射到面上,照亮全文,照亮学生的精神。我们不孤立地追求人文性,而是抓住听说读写这些语文本质的东西,让人文精神自然而然地去浸润学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真正教出语文味来。

种教学反思6

  菊花是秋天的具有代表性的花,在小班认识秋天,了解秋天的特征及秋天常见的花卉时,一般都会选择菊花来让幼儿认识和了解,《认识菊花》就是主题《美丽的秋天》里的一个活动,活动中,我给幼儿带来了几盆真的菊花,摆放在活动室的中间地上,幼儿围坐成U字型,这样便于幼儿观察,当我引导幼儿对几盆菊花一一观察时,耳边听到孩子们的议论声:“看,这是红的!”“这里有黄的菊花。”“哇,好漂亮的菊花啊!还有粉红的。”“白的、桔黄的,好多呀!”听着听着,感觉到孩子们说的.怎么都是花的颜色,他们的第一印象都被花的鲜艳色彩给吸引住了,“这可怎么办?和自己设想的教学目的有一定的差距,他们怎么就没注意花的造型、花瓣的形状呢?”我不禁在心里暗暗着急。

  于是我刻意点着一朵黄菊花的花瓣,提醒幼儿:“这个花瓣样子长什么样,像什么?”“

  像支笔、像月亮、像小船……”提示马上得到了反应,小嘴巴们七嘴八舌地讲出了好多,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虽然孩子们对任何事物的第一印象很深,但通过老师的适时引导,还是能够转移注意力,达到教学的目的。最后我又让幼儿分组上来一一闻一闻菊花的香味,使他们的兴致得到最大的满足。

种教学反思7

  “介绍一种事物”是统编版第九册第五组教材的习作题目。习作单元是统编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本组教材选编了三篇说明文,分别是《太阳》《松鼠》《鲸》和《风向袋的制作》。通过学习这几篇课文,学生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生的具体运用做好知识准备。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但是如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呢?

  首先,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说明文,我在教授本单元之前设置了“习作单元导学课”,选取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说明性材料,旨在拉近学生与说明文的距离。

  其次,我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说明文,做到心中有数。

  再次,在教授《太阳》、《松鼠》、《风向袋的制作》以及《鲸》等文章时,提醒学生要有“用教材”的意识,学习文章中的'说明方法以及严谨、准确的语言风格。

  最后,在学生具体习作时,我要求学生绘制了思维导图,想清楚“我要介绍什么?怎样介绍?如何把特点介绍清楚”。从学生的一稿中,我发现一些学生不会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或是用得单一,如通篇只有“列数字”一种说明方法。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互评、组评,而后学生自己进行二次修改,这样一来,学生的习作大大改善。

  教学是不断探索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生活是最好的学习材料,今后我将更加热爱生活,努力探索,永不止步。

种教学反思8

  《种窗帘》说课设计

  一、 说教材

  《种窗帘》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陶陶买回两个花盆放在窗台上,种下几颗种子,随着时间的变化,藤儿越长越长,爬满了窗户,由绿色到五颜六色,再到金黄色,就像窗台上挂上彩色的窗帘的故事,从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劳动创造美。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

  2.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变序法突出课文重点,同时借助课文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体会。 情感与态度:

  体验“劳动创造美”从中受到要从小热爱劳动的教育。

  下面我谈谈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重难点:正确书写本课生字,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懂得课题“种窗帘”的含义。

  突破方法:借助结尾段妈妈的话,启发学生体会,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处理: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的学习需要,我安排两个课时进

  行教学,第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弄懂“种窗帘”的含义,能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二、 说教法、学法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种窗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此外,我还用了变序教学法,借助课文结尾段的话“全家人都喜欢这彩色的窗帘”,让学生自主选择段落进行朗读、并结合课文图片进行理解,进而汇报,教师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说、读、练的教学思想。下面具体说说教学步骤:

  1. 质疑问难,初步感知

  上课伊始,我以课题“种窗帘”为切入点让学生质疑,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越,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2.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充分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结尾段,说说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这彩色的窗帘?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这窗帘是陶陶种的。然后我出示课后的两句话:我家的窗帘是陶陶种的。我家的窗帘呢,是陶陶种的呢?对比,并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劳动光荣,(自豪)劳动创造美。

  本课的重点段落是描写“窗帘”颜色变化的3至5自然段,故而我会顺势提问,如果你是陶陶家中的一员,你喜欢哪个季节的窗帘呢?学生可能会纷纷举手汇报:“绿色、五颜六色、金色”,我引导学生自主选读:你喜欢哪个季节的窗帘,你就美美的、大声地读出来,汇报交流。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绿色、五颜六色、金色”结合课文插图进行理解。新课标指出,只有入境入情的朗读,才能读出个性,我们在教学中只有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地生成出阅读的情感,才能使阅读活动深入持续下去。 接着,我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男生女生读,小组比赛读,个别表演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窗帘的美丽及颜色的多样。(附:绿色的窗帘最美丽,请听??)

  本课的另一重点是文章记叙顺序。

  我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课文为什么要先写绿色的窗帘?

  因为窗帘是陶陶种下的花藤形成的,它先是绿色的,开满花后是花的,到秋天,藤叶又变黄了。所以要先写绿色的窗帘。

  3. 拓展延伸

  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是开放性 ,发展性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教学拓展,可以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力度、深度、宽度、高度和厚度,大大延伸学生思维的触角,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课堂装上两轮、插上双翼,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找到突破口,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找到切入口。 a.看到陶陶种的美丽的窗帘,你会想些什么?

  窗帘真是美啊,我也要去种。 陶陶是通过劳动让窗帘变美的。 b.你想种什么呢?

  有同学说我想种两个月亮,让夜晚变得更明亮。

  有同学说我想种很多钱,让穷人不再受冻挨饿。

  我想种桌子,这样同学们就常有新桌子了。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抓住重点词语绿色的,五颜六色的,金黄的这几个词语。

  附

  种窗帘

  绿色的 五颜六色的

  金黄金黄 是陶陶种的 彩色的窗帘

种教学反思9

  一、教材分析

  《观察一种动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动物》单元第3课,是在观察了校园里的动物后,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蜗牛)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本课也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准备,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观察蜗牛的身体,通过观察,学生知道蜗牛的身体结构;第二部分为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和运动,通过使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帮助学生知道蜗牛的应激反应、运动特点。

  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是完成第一部分:观察蜗牛的身体,活动二放下一个课时。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他们需要较多的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故将有限的课堂时间放在观察蜗牛的身体。

  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一年级学生基本能运用多感官观察。但由于他们好奇心强,在观察中往往会先注意到蜗牛的运动。此外,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认识了较多的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蜗牛一类的动物并没有细致的观察。

  虽然一年级学生已经历了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他们仍在科学记录方面未能做到真实性,有部分学生会物体拟人化,未能做到如实记录。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说出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两对触角、眼睛、口等器官。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

  能用简单的图示,如实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关于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蜗牛也是动物家族的一员,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说出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口、两对触角、眼睛等器官。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图示,如实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四、教学准备

  每人1只蜗牛、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开始的不成熟,经历3次试教和研讨课后,逐渐成为一节成形的课。在平时的课堂中,我就一直很想让学生自己能够多说一些,不只是在分享猜测、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过程中进行分享,还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一些方法,更多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经过这次磨课,想在课堂上不留太多老师的痕迹又想让学生说出老师心中的方法,老师在课前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如了解学生对蜗牛身体结构的了解、巧妙设计每一句话去引导学生说出方法,从“那蜗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把认真、细致地观察蜗牛,然后修正画像”这种老师引导过多的语言,过渡到“真实的蜗牛是长这样的吗?看来大家头脑中的蜗牛都不同,那我们怎样才知道谁是对的呢?”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教学效果却相差甚远,后者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在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就有将探究过程慢慢的渗透在整节课中,但有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了调整。由于一年级孩子对万物都充满好奇心,对于动物他们更是有许多许多的问题去探索,假若课堂上让孩子提出探究的问题,那么我就会很难把握教学重点。所以就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经历“猜想——说出实验方法——观察(实验)——分享交流——知道蜗牛身体特点(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但我经历了几次教学,仍然存在没有突破“蜗牛头部有两对触角”的教学难点,在授课后仍有约18位学生的图画中仅画了一对触角。学生探究了、观察了,理论上说应该是大部分同学都画对才是,但这个数据出乎我的意料。原因在于蜗牛在观察过程中,由于学生移动、蜗牛对外界刺激的灵敏反应等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蜗牛只伸出一对触角或不伸出触角,此时学生就会有概念上的偏差,我在课堂上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后面细想下来,不管有多少位学生没有观察到蜗牛的两对触角,我也应该采取除观察外的方法(如微课、图片、看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蜗牛头部有两对触角”的概念,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方法。

  一年级学生可以说是小学生中对科学学科兴趣最大、好奇心最强的孩子了,而且他们很喜欢听故事。如果老师可以把故事融入到教学中,用故事串起教学环节,教学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本课就是以小蚂蚁给小蚯蚓介绍好朋友的故事串起的,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像讲故事一样给孩子们授课,而且很理性,这样趣味性大打折扣了。趣味性除了需要有趣、有料的故事外,也需要我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演绎,这方面确实是短板,还要从以后每节课做起,多使用些语气词、生动的形容词等,也要多听听别人是如何给孩子讲故事的或者和孩子一起听故事,多学习。

种教学反思10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 《种窗帘》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课文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体会。

  3.体验“劳动创造美”,从中受到要从小热爱劳动的教育。

  重点、难点:懂得课题“种窗帘”的含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两个、爬满、蜜蜂、唱歌、喜欢、中华、龙舟(播放PPT,请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新课

  (1)听范读思考问题:

  a.种窗帘是怎么一回事?b.窗帘能种吗?(点生回答,板书:窗帘)

  (2)分读课文:

  a.齐读1-2自然段。陶陶买回两个花盆,种下种子。

  b.一二小组读第3自然段。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在什么季节?(板书:春 绿色的)

  c.三四小组读第4自然段。绿藤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在什么季节?(板书:夏 花)

  d.五六小组读第5自然段。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在什么季节?(板书:秋 金色的)

  e.齐读第6自然段。为什么全家人都喜欢这彩色的窗帘呢?从妈妈说的话中,你能体会到妈妈是什么心情吗?(请生用骄傲、自豪、开心的语气读一读妈妈说的话)板书:是陶陶种的

  (3)细读感悟:

  a.如果你是陶陶家的一员,你喜欢哪个季节的窗帘呢?(学生自选片断,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并进行相关词句的训练。)

  b.课文为什么要先写绿色的窗帘?(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课文是按季节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c.你觉得陶陶家种的窗帘美吗?是她靠什么创造出来的?(板书:劳动创造美)

  d.多媒体展示几张教室,寝室,校园的图片,结合生活实际,并举几个反例,逐步让学生领悟到劳动的益处。

  e. 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

  (三)课堂总结

  陶陶种的美丽的窗帘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也要像他那样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美,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9.种窗帘

  春 绿色的

  夏 花窗帘 --- 是陶陶种的

  (劳动创造美)

  秋 金色的

  教学反思:

  教学这课时,我首先采取复习导入,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词,让学生巩固生字,为学习课文做铺垫。紧接着板书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种窗帘是怎么一回事?窗帘能种吗?请学生带着问题听范读去文中寻找答案。与新课衔接自然、紧密,在揭示课题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课文时,我抓住结尾段的中心句“全家人都喜欢这彩色的窗帘”,指导学生阅读,以突出文章重点。学生找出这个中心句后,指名读,然后全班学生用自豪的语气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妈妈为陶陶种出了彩色的窗帘而感到自豪。接着是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让学生在读、说中体会陶陶种的窗帘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变化给家人带来了美的享受。教学时,我让学生分组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读了之后能说出陶陶种的窗帘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汇报,选择自己喜欢的窗帘说出喜欢的原因,多采用谈话法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后,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几张学生平时生活的教室、寝室、校园的环境照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来身边整洁美观的环境是靠自己劳动创造的,逐步让学生领悟“劳动创造美”。这也是整个课堂的一大亮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美,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板书不及时,不易让学生理清思路,紧跟老师的节奏;在提问时不够精准,不易让学生理解问题;时间把控上需加强;课上让学生朗读的太少,应多让学生自读,在读中体会真谛。

种教学反思11

  今天是组教研最后一天,第一节我在四年三班执教了音乐《种太阳》。感受颇多。 这节课上了后,我认为比较成功,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调动了,而且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这首歌曲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是一首久唱不衰的经典儿童歌曲。歌曲用一个课时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关键是不仅仅教会歌曲,还要让学生明白其中深意,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歌曲教学,学生学会演唱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是一种媒介,也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我要让我的.孩子们体会音乐内涵的魅力,在歌唱中获得情感的升华。所以多媒体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这堂课我注重情感的体验和延伸。本节课,我用的是情感体验模式,就是在将情感教学自然的融合在整节课中,最后我让学生写下自己愿望,带着这个愿望完整演唱歌曲,将自己的愿望和歌曲的深意相结合,不仅理解了歌曲的思想,也升华了自己的理想。

  当然之中也发现了不足之处,如:启发性语言还是少,开发学生自我的问题较少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更新自我,弥补不足,真正上好学生喜欢的音乐课。

种教学反思12

  这是一节电学的初始课,因此上好这一课,对于学好电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学生对电学课的第一印象,所以,它不仅担负着掌握电荷初步知识的任务,还担负着培养激发学生对电学兴趣的任务。

  基于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尽可能的设计了实验,而且把它设计成探究性试验,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电学的兴趣。如果使用验证性试验,可以节省好多时间,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减弱,因为那样就缺少了神秘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虽看似浅显,但知识点多,给人凌乱而繁杂之感。而且由于化学知识滞后,学生对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能力不同的原因理解起来都非常困难。因此课堂容量还是不小的。听了同事们的点评,再细细回想本课的过程,我觉得在以下地方可加以改进。

  1、导学案的设计:我在设计导学案时,把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的重点问题写了上去,以至于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绞尽脑汁的想怎样把看到的现象转化成文字,耽误了时间。而实际上,这些问题学生在观察时已经口头回答了,不必写出来,即导学案个别问题指代不明。另外,对于一些不需要背诵的冗长概念,设计成让学生只填写重点词就可以了,也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

  2、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对于上面提到的难点,应使用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法,让所有学生都弄明白。

  3、小结中的题目设计兼着当堂检测的任务,还应再仔细斟酌。

种教学反思13

  这次习作是要求学生抓住民风民俗的特点来介绍一种民风民俗,与本单元的课文紧密联系。所以,这节作文课,我把“回归课本,上好作文课”作为教学的重点。以课文为范文,以《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为版本,指导学生作文。每单元的课文安排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我们这次习作,整个单元都是介绍民风民俗的。所以在课文教学时,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学习不妨以课本为范例,谈一谈如何写类似的作文。然后到《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再综合指导,综合训练。课本体例的编排有很强的科学性,相关的作文训练也有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作文指导前,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查资料,如何整理资料,然后在一步步认真指导他们如何去写作,学生学的很认真,都能抓住民风民俗的特点来进行具体的介绍,效果一定好。

  但是,在教学中,自己有一点处理的不太好,就是指导写作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让学生在小组内对自己想突出民俗的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具体来介绍,想借鉴学到的哪些表达方法?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而没有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省略了全班交流的环节)这样就没有了检查学生是否学会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的环节了,使我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的不深。看来,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更加完善我的设计,使我们的教学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种教学反思14

  一次公开教学,让我至今难以释怀,其中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深深震撼了我,引起我极大的反思。

  那是执教《说勤奋》,按照学校要求,向家长开放,事情过去了很久,但我仍记忆犹新,整个过程历历在目,回忆上课之前自己的备课,曾为那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暗暗得意。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童第周勤奋学习的精神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童第周成功的经历证明了什么?学生从文中找出了这样两个句子:

  (1)即使基础差,只要勤奋,照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我让学生谈了谈自己的理解后,接着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想把这两句话送给我们班的哪些人?谁知这样一句话刚说完,教室里热闹起来,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杨连宇、杨韩威、袁思雅、杨一飞等基础差的学生身上,甚至还有人在课上喊出他们的名字,当时教室里还坐着许多家长和听课的老师,我又随即让这些学生站起来,朗读这两个句子,只见他们小脸涨得通红,我让他们放声朗读,铭记于心,可他们声音怎么也大不起来,我又让他们再读一次,可声音还是如此,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仓促地让他们坐了下去,继续教学,可他们坐下去之后,始终埋着头,当然,这在我看来,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对他们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

  事后评课时,就有老师对这一教学环节提出了质疑,仔细推敲,细细想来,我不禁汗颜: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基于学生。可我……我陷入了沉思,回想起当初备课时自己的`构想,借助这次机会,好好教育这些“不思进取”的学生,可我的目的真正达到了吗?当着那么多的家长竟丝毫没有顾念学生的心情,我的所为无异于当着那么多家长,那么多老师,那么多学生,当众给他们定了等,彻底地否定了他们:你们就是差生!虽然我没有直接的语言去否定他们,也想以此来激励他们,但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情境下,却给了这些学生难堪。因为我教育的狭隘,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极大的伤害。现在如果再有机会给学生上,我再也不会这么做,我或许会换一种问法:同学们,读了这两句话,你愿意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吗?这两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于心,无论基础怎样,只要勤奋,我们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样也许就不会留下如此教育的遗憾!

种教学反思15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几个小动物围绕葡萄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构成了故事情节。狐狸用“精神胜利法”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尝试,他们都将错过一顿美餐。它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轻信他人。其实,本人认为: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和人们对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说那东西是不好一样,是一种酸葡萄心理。我认为酸葡萄心理有点像阿Q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在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这篇课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了故事情节,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表演读、交流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读好描写小狐狸、小猴子等语言、动作的语句,使学生充分地在读中深层感悟、积累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尝试,决不能轻信他人”的道理。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让学生们回顾了前面学过的课文《咕咚来了》以后,通过朗读感悟文本,批评了小松鼠和小兔子的不足: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在指导学生读狐狸的话时,让学生体会当狐狸忙乎了半天,还摘不到一颗葡萄时的内心感受。从而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读好“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学生们读得很入神。读出了失望的、生气的、难受的语气等。在引导学生解决“为什么狐狸硬说葡萄是酸的?他心理会怎么想?”这一问题时,我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表了孩子自己独特的理解。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时,你们有什么想法?你们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同学们沉思片刻后,纷纷举手回答:

  生1:“老师,我觉得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生2:“老师,我觉得这是一只自我安慰的狐狸,因为他吃不到葡萄所以心里难过,就自我安慰一下。”

  生3:“老师,我觉得这狐狸很爱面子。他吃不到葡萄但他又不想承认,所以他就为自己找了一个借口。”

  生4:“老师,这是一只自己没有吃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让别人也不去吃,是只自私的狐狸。”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或许这些答案都很满意,我连连点头。但就在这时,班上又有同学举起了小手。于是,我叫了他。

  生5说:“老师,我觉得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因为它懂得自己哪怕花再多的时间,也决不会吃到葡萄,所以它离开了,没有浪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知难而退。很多时候自己努力了但却没有收获,因为即使你再花更多的精力,你也是白白浪费,这又是何苦呢?”

  这样的回答难道不让人震惊吗?因为在我的预设里是没有这样的答案的。都说生成是美丽的,我为这名学生精彩的回答而鼓掌。多么独到的思维,多么独特的见解,多么令人回味的话语!是呀,有时,坦然地面对就是一种从容!有时,放弃就是一种美丽!痛下决心停止就是一种智慧!就如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

  我觉得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确实是一种聪明的想法。没想到的是,我的学生给我上了这么生动的一课。

【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比的教学反思12-20

写字教学教学反思12-31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白鹭》教学反思01-14

《清明》教学反思01-14

教学的活动反思01-13

散步教学反思01-13

成长教学反思01-13

幂教学反思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