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1 13:06: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1

  在科学课中有不少内容与科学史相关,其中五年级科学下册的《船的历史》也是典型的科学史的内容。那遇到这样的内容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呢?学生又能学会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需要考虑和关注的问题。如果仅仅让教学停留在学生对教材中6艘船的排序,那教了和没教又有怎样的差别呢?教材中为什么要学生对比摇橹木船和轮船呢?这两艘船的不同不是非常明显吗?如何重点利用这两艘船的不同带领学生去总结出船的发展历程,还能让学生迁移到其他事物的发展历程呢?这便是本课的重点。

  一、知道什么?还想知道——关注船的项目式学习的项目发布

  课堂开始,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关于船已经知道的内容,这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前概念,确定教学重难点,也能让学生充分表达,相互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关于船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孩子们随意表达,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进行分类,帮助孩子意识到孩子们的问题都在为后面造一艘船做准备。孩子们的问题大致可以聚焦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材料、动力、浮力、承重力……等问题。

  二、船的排序——关注事物发展历程:简单——复杂

  关于船的排序,孩子们的争议一般集中在潜艇和邮轮上。到底谁早谁晚个人觉得不是本课重点,因为教材中并未明确指出它们分别是谁,具体到某一艘,或许结论就不再适用。但有争议刚好能帮助我们借助常见的典型代表分析船的发展历程。

  借助摇橹木船和轮船对比,分析在以下方面上(体积、功能、载重量、材料、动力……)两者的不同,梳理船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制作到不容易制作。至于游轮和潜艇到底谁先谁后,学生此刻会有自己的论断,有学生说潜艇在水下行驶肯定比游轮在水面行驶更容易;有学生说游轮载重量那么大,这个制作困难也是很难克服的。但是具体谁先谁后可以由学生课后继续去研究。此处最好能借助板书帮助学生梳理,感觉课堂上生成事物发展一般规律时孩子们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也正是作为课堂要教给孩子们的东西——可以迁移运用。

  教师自己需要知道更多关于船的故事和常识:世界上第一艘轮船,美国在1807发明的。 最早的潜艇是1624年荷兰人所制作的人力木制潜艇。1860年意大利发明家制造了搜装有浮沉装置的潜艇。

  三、聚焦独木舟——关注独木舟的特点,为后续船模制作提出挑战

  对于世界上的第一艘船孩子们是很感兴趣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网络信息,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为后续研究做准备。很幸运的是,在20xx年自己参加了一次夏令营,本次夏令营的主题就是船,有幸去浙江萧山的两湖博物馆去亲眼目睹了这艘世界上的第一艘独木舟。在给孩子们分享时他们格外的专注。再请孩子们想一想,8000年前古人是如何制造出了它,也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再到后面研究独木舟特点时(不稳定、载重量少),孩子们不会只发现它的缺点而忽略了古人的劳动智慧。

  我想,这样的一堂课仍然是不完美的,但是只要老师能带着思考去上,带着对教材的专研去上,总能带给孩子们更多一点吧。

历史教学反思2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文明冲撞与文化成就,介绍了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和平交流,另种是暴力冲撞。通过观看相关影片和图片、列举有关史实如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和马可.波罗来华,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明白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和平交流和暴力冲撞分别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通过展示图片,学生能了解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国家的文字、文学及艺术成就,知道这些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及民族自豪感。另外,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各小组探讨如何中国文化的发展,最后教师总结: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尊重、理解、学习并加以吸收,从而促进中国文明继续健康地发展。

历史教学反思3

  本课利用学案教学,这种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特别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达标检测有利于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节课利用导学案教学,通过运用大运河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

  1、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题,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 点的突出。

  2、上了两节课都感到课堂练习达标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3、学生在发言方面,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4、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对第一课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历史教学反思4

  《音乐作品中的历史变革》这堂课从准备到上课结束,旨在以学生为本。

  课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本课在课前的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中,学生变接受学习为自主合作,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课中的成果展示与交流环节,三个小组的学生制作了精致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声情并茂地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自选代表在课上进行展示和介绍,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歌曲《东方之珠》的学唱与表演,学生再次感悟到作品在“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学生从亲自体验到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在重大历史变革中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感性的欣赏逐步向理智的欣赏转化。

  “辩论会”是这节课的`又一重要环节。正反方的同学就辩题积极地参与了辩论,气氛非常活跃,探讨的内容也非常深刻。此环节不仅反馈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其自信心和勇气,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

  这节课的容量非常大、信息非常多、时间很紧,因此留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略显不足,辩论没能尽兴,也没有时间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体验、理解,留下一些遗憾。但是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愉悦感和成功感更培养起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和创新实践

  能力,这一切都为他们以后终身从事音乐学习打下了基础。

历史教学反思5

  “大运河的开通”是《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条件、概况和作用。

  为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教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取道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让学生读导入框中有关“隋炀帝专看琼花”的传说,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导学生看书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采用数字教学法,总结大运河为“一心、两点、四段、五河”;采用绘图法,让学生画大运河的简图并标注要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4、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

历史教学反思6

  本节课《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安排在第七单元第20课,继《资本主义的扩张》之后,旨在突出世界资本主义力量的发展是建立在对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奴役和掠夺之上的。面对苦难,拉美和亚洲人民纷纷展开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殖民统治者,也为被压迫被奴役民族指明方向。本节课包括两部分知识,一是殖民扩张,另一内容是民族解放运动(拉美和印度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本节课我很注意利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各种地图,引导学生自行去阅读、分析有关资料和图片,把握玻利瓦尔在整个拉丁美洲获得独立的历史作用,分析出英国殖民者通过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及其给印度带来的灾难。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评析被侵略、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形成初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一节课上下来,感觉学生能力方面确实得到了一些提高,特别是对殖民扩张对欧洲、非洲、美洲的`影响,有着较深刻认识。而且我本人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先看书,对我们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相当重要。

  课后反思:

  有关新航路的开辟,知识点多,不易梳理,所以我在教学中,以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为主线,辅之以地图和文字等材料,使学生对于新航路的开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较好地实现了融能力培养于史实掌握之中。从教学效果看,由于材料的分析说明比较清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引用的关于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两段材料与教材中的内容重复较多,虽然起到了相互印证的作用,但在教学价值似乎不是太高。

历史教学反思7

  1、教师应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课标》理念指出:教材最大作用是为师生指明教学的方向。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进行重新的开发和创造。这节课的教学中,并没有采用教参上的导入方法,即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引入本课。而是采用“和服”、“西服”在日本的出现时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此课。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浓缩在“和服”、“西服”上,即强调了两次改革的性质,又把比较暗含其中。实践证明,采用此法导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两次变革的.性质掌握的也比较准确。

  2、放得开,创设自由空间;收得回,适时指引。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答式,提问的问题引导了教学方向,留下时间让学生回答,为他们创设了宽松的探究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便于学生各显神通。学生的潜能巨大,有时出人意料,因此我要让他们发言,锻练口语,提高思维能力。回答采取点名方式,并且每一问题至少由三名学生来答,如果不能回答,由他自己选择人帮他回答,这样利于教师调控,能及时给出回答的判断,做到及时制止和引导,教学方向能有效把握。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或提问,或引导,或小结,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发言,整堂课上,学生的言谈贯穿始终。他们或者互相补充,或者相求帮助,课堂气氛很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的能力,锻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本课主旨让学生做主人,留给广大空间,让他们飞翔,以求良好的效果。

历史教学反思8

  本课介绍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大致经过、主要特点,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本课包括三个子目:“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亚洲的觉醒”“非洲的抗争”。这三个子目的逻辑关系是:按照历史的时空关系,围绕不同地区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事件予以讲解,突出各自的特点。

  第一子目“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讲述了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全过程,内容很多和初中重复,为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突出阶段特点。

  第二子目“亚洲的觉醒”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重点是“觉醒”,亚洲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开始领导民族解放运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促进了本国社会的进步。

  第三子目“非洲的抗争”阐述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非洲过程中非洲人民的反抗,强调了反抗外敌侵略和民族独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16-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亚非拉进行殖民扩张,逐步建立了世界殖民体系,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图改变世界。面对列强的掠夺与压榨,亚非拉人民奋起抗争,掀起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运动,也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梳理亚非拉人民抗争的基本史实,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历史教学反思9

  今年中考历史考试依然以基础题为主,但与去年相比,其考试的难度有所增加,题型有所变化,考题有所创新。考试后我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不断改进。

  一、 研究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效率。

  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及解读,转变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备,讲,批,辅,改的常规教学,准确把握重难点做到周密设计,科学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加强备课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广泛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认真学习,积极参加课程培训和继续教育及听评课活动,从知识、能力全方位充实、提高自己。

  三、加强中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每年中考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切实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在本学年教学中,虽然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开展这项工作,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今后在教学中应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一注重以上问题,营造和睦、融洽的课堂气氛,并扭转学生“开卷考,只要了解知识点在什么地方就可以”的错误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且提高成绩。

历史教学反思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横向比较,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很多教师与当年同时分配到国家机关或其他部门以及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其经济收入相差甚远,于是导致他们心态失去平衡,产生了自卑感。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这种因囊中羞涩而造成的`尴尬场面,尽量减少与同学、朋友聚会和各种社交活动。长此以往,造成一些教师性格孤僻,难以与人沟通,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一些中老年教师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无钱买房子,无钱送子女上重点学校,产生了对家庭、对亲人的内疚感、负罪感。一些青年教师尤其是小学男教师因经济收入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连找对象也困难,因而产生了焦虑、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你可以这么想一想:虽然我们工资低一点,但是至少我们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稳定的收入,还有节假日,还有寒暑假,等等。而私企白领虽然收入高我们许多倍,但是,他们工作压力比我们大许多倍,同时还要面临被炒鱿鱼的可能。休息无定时。如此想想,你一定就会心平气和了。作为教师,虽然有许多压力,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们就应该耐得住清贫,忍得了寂寞。这样,你就会保持好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作为一名教师,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工作压力。我们应该做到:时时摆正自己良好的心态,调整好自己正确的教学心态才行。做到这样,你就会把工作的压力变成工作的动力,才会有良好的心态去对待教学工作。

历史教学反思11

  在学到中日友好关系的史实时,我让学生根据日本重视唐朝文化、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中日友好交往中人物三个方面来讲述。由于是学生讲给学生听,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的听,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充当‘导游’角色,在教室里巡视、指导每小组需要质疑的.地方,教得也轻松。我觉得这样太能真正体现课改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学生才真正把课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如果在课堂上这样的‘小老师’多起来,教师会轻松、愉快很多。

  寓教于乐,让学生走上讲台,改变一下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我想我们的历史教学会走进一片天地,成绩也会提高。

历史教学反思12

  回顾一学期以来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脚步都是来去匆匆,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虽匆匆,但无悔,虽忙碌,但实在。从这学期开始,我校全部实施教学改革,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和精神以及评价方式。作为老教师,我很荣幸地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这一班车。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在内容、形式上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是我平时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我首先从新的教学方法入手进行了改进。

  回忆起我在高中学习时期的历史课堂,那是一个在旧课程下老师的“一言堂”,学生记记笔记,背背要点1、2、3条。我的脑海里,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过程,只有在老师讲解完整的知识结构下,按照细致的板书识记历史知识的过程。我当时的认识是:历史=死记硬背。并且,背得还不好,就是记不住。今天想来,似乎没留下多大的印象,就像我们开的.玩笑说法“一点不留的还给了老师”。相比之下,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动口。尽管,一开始,有些费时、费力,但是,坚持下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无论从语言表达,问题归纳,思考,与人交流、合作都有了提高,这不就是我们常常提及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吗?

历史教学反思13

  在新课改继续深入的形势下,我必须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要讲好历史课,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套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讲的生动有趣。

  讲好历史复习课,更难。首先,内容多而杂。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一般说是比较乏味的。鉴于以上思考,我对历史教学及复习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我们的`教材是比较枯燥的,缺乏故事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其次,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我在进行《屈辱、抗争和探索》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第三,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另外,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比如:假设你是某位历史人物,写一篇日记。你应该注意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意史实、阶级立场和逻辑关系。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锻炼他们阶级分析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要不断尝试改进,细心体会善于发现问题,潜心研究,勤于调整反思。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

历史教学反思14

  从学校组织的朝圣学员课改展示活动中,我受益颇丰,具体如下:

  1、在对练习答案时,小组讨论、统一答案后,将答案由6号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小组再就问题再互相提问,以加深印象。

  2、在小组展示时,尽量5、6号讲,3、4号总结,1、2号提升,7、8号紧跟(尽量让其讲,树立自信)。

  3、在新授课或练习课时,每组2号到其他小组抽测检查本课所学内容,尽可能抽7、8号。

  4、把课堂的`指挥棒交给课代表,应该会更好。

  5、激发学生斗志,鼓励每组的5、6、7、8号,挑战1、2、3、4号,在“激战”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当然,收获应不仅如此,诸如各位老师的爱生、敬业精神等等,都是我学习的目标。在课改过程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历史教学反思15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探究知识的愉悦

  本节课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三角贸易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再三角贸易中有图,所以我就充分利用图来学习本课内容,让学生结合图学习三角贸易的兴趣起、经过及影响,大约看了近十分钟后,我让每个组的同学画出简单的三角贸易示意图(选一个代表到黑板画),然后每个组对照图进行讲解,问题出来了:有的同学在图中把欧洲、美洲、非洲的位置画错了,有的同学在讲解中出现了问题等,整节课就在学生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轻松度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巩固了地理,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补充了这一部分的相关内容,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满足了学生的愿望。

  至于“日不落帝国”在印度这一部分,因为内容不多,且较容易记,所以学生学的也较轻松。最后还有充足的知识巩固和当堂检测时间,及时检测所学知识,效果较好。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是我们每个老师的愿望。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学生一定表现的`更好。

  点评:

  本节课的突出特点:

  1、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自己创设的快乐环境中主动探究,实现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升华。

  3、教师注意放手,给足学生充分的自主学生时间(让学生结合图学习三角贸易的兴趣起、经过及影响,大约看了近十分钟),这是有效合作、有效讨论、有效展示的前提。

  4、注意发现课堂即时目标(有的同学在图中把欧洲、美洲、非洲的位置画错了,有的同学在讲解中出现了问题),在学生的板演、陈述等形式中发现问题,进而成为课堂的目标,成为要解决的必须。

  5、尽量实现学习过程的愉悦,感受学习的快乐,这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王老师在尝试探索,并有了一定的收获。

【历史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中学历史的教学反思01-17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12-18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通用12篇01-10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集锦12篇12-23

比的教学反思01-30

比的教学反思12-20

初三历史教学总结07-29

初中教学教学反思01-31

写字教学教学反思12-31

中华教学反思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