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11 20:47: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山奇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

  首先我认为教学《黄山奇松》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松树的“奇”。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所以在教学本课重点三大名松中的迎客松时,我首先向引导学生质疑:迎客松奇在哪呢?并以此为学习目标,通过看图、读课文,小组交流之后,学生畅所欲言。不仅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和感情朗读打下了基础。

  其次这篇课文一共只有三个自然段,结构清晰。在安排教学程序时,我大胆创新,先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学生带入到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意境中,让学生更加渴望知道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的代表又是什么样子的?为后面的三大名松的教学作好铺垫。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注重图文结合。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迎客松的千姿百态,我在课件中插入了许多关于黄山四绝及三大名松的图片。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图片的:

  1、让学生看黄山松图,感受他的千姿百态。

  2、让学生边看迎客松图边读课文,感受迎客松的奇,并以小组形式帮迎客松拟写欢迎词。

  3、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辨别陪客松和送客松并说出理由。

  这些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写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写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功能和充分的资源共享性,在教学中如能得到合理的应用,会为你的教学带来不可低估的作用。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我就以此为设计理念,努力体现“自主感悟,培育智慧”思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课文是一篇写景美文,描绘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在教学课文“迎客松”一段和第一小节时,有意设计了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品读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体悟丰富的内涵,发展语文素养。

  片段一:

  师:黄山上的松树成千上万,是什么使迎客松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呢?

  (学生投入地读课文,边读边写写划划)

  生1:它的姿态优美,象一个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就像个迎宾先生。

  师:哦,是迎宾先生?

  生1:它很高大,枝干遒劲,就像手臂的肌肉发达,所以我觉得是迎宾先生。

  生2:它饱经风霜,经过了上百年,也许是上千年,不知经过多少风吹雨打,还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是很难得的。

  生3:我从“郁郁苍苍”读出了十分茂盛,绿得很有力,生机勃勃。如果“郁郁葱葱”就显得很嫩,像小草一样。

  生4:它十分顽强,战胜了困难,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但形象美,精神更美!

  ……

  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对文本进行感悟,主体的功能得到发掘,他们创造性地对知识接受、运用、转化,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对“黄山奇松”的“奇”字不仅仅停留在形态奇特,而是读出更深层的东西,特别有位同学把“郁郁苍苍”和“郁郁葱葱”的意蕴之别也体悟出来了,这是智慧的阅读,语感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

  片段二

  (在学完第二、第三节后,再回到第一节。在学习第一节时,重点设计了一个问题)

  师:在这神奇的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那是为什么呀?

  生1:因为黄山奇松千姿百态,十分好看。

  生2:因为黄山奇松有的姿态优美,有的姿态奇特,像黑虎,像孔雀,十分神奇。

  生3:因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远望过去十分壮观。

  生4:因为黄山奇松有顽强的生命力,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潇洒、挺秀。

  ……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在充分接触和熟悉文本后,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也是真正意义上读懂了课文,把握了文本的精髓,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对“黄山奇松”的“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一、自主阅读,感悟如鱼得水

  著名小语专家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读”要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片段一留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的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学生打开了记忆的仓库,调动背景知识,促进与文本的联系,唤醒、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体验和情感,体悟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饱经风霜而充满生机的美好形象,对文中的语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学生已从朗读中体悟到了;又通过朗读,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体验。“自主阅读”使课堂充满了鲜活的、张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学的主动、积极。

  二、引导探究,体验精彩纷呈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怎样才能学得聪明起来呢?就要引导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片段二的设计充分利用优秀文本所存在的很大的张力空间,将学生置身于文本整体中,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和品悟。学生对“山顶上、陡崖边”的多元理解,正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所闪耀的迷人光芒,读出了文本所深刻的内涵和精彩的外延。

  三、训练思维,课堂充满智慧

  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培育的问题,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现代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两个片段所提的问题,都富有思维价值,有是本课教学目标所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犹如一块磁铁,吸引学生的探求之心,在阅读课文中学生便会自主研究,体会语言文字蕴涵的“意义”和“情味”,产生许多充满智慧的发现和感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训练了思维能力。学生也由此兴趣盎然,在朗读课文时充分得到了体现。

  整堂课,学生读得是较充分、精彩的,体悟得也是较到位、智慧的。遗憾的是原本设计的一个仿写练习,即“仿照第二节的写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没有实施,课堂上做到了书声琅琅,但如何进一步帮助学生运用语言,读中积累、读中内化,将“消极语言”化为“积极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做得不到位。主要还是暴露了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以及有效地调控课堂等方面的不足,今后更要多钻研、勤学习、勇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主要展示了黄山奇松的“奇”,这也是课后练习的重点,所以我在这节课上重点让学生体会黄山松的“奇”。主要通过第二自然段根据自学提示感悟“奇”,当小导游介绍“奇”,从课本中提到的三大名松之“奇”说到没有详细介绍的其他松树。在此过程中同时学习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采用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学的方式来进行。“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这一问,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重点在第二问:“这些奇松“奇”在哪儿?圈画出相关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其实,在第一课时,我让同学们练习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指出过哪些词语需要读好,还说明了原因,当时举手的人非常多,说的内容也有很多,如果不是最后需要练习完整的朗读,能够说上一节课。所以,为了控制时间,我第二课时的这个问题没有让学生写批注,只让他们进行思考。虽然第一个起来回答的同学就把三棵松树的奇特之处都回答得很完整了。可是,举手的同学并不多,可能来听课的老师比较多,有的同学紧张,没敢举手。课后询问了几位同学,确实有这个原因。如果之前设计了让他们写批注的环节,也许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大胆地举手发言。

  在“争当小导游”的环节中,同学们的讨论还是比较热烈的。我注意到一开始,学生基本上都是照着课本在背,就在个别指导时提醒他们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话,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个导游,描述的时候也不必照着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松树的奇特之处讲出来就可以了。我首先让一个经过个别指导的学生来回答,他能加上自己的话:“大家好,我是黄山的导游……”说明刚刚的指导对他是有效的。回答完毕,我及时进行了评价,尤其表扬了他能够用自己话进行描述。然后,我又请了几个没有经过个别指导的同学,他们都能够学着刚刚的同学加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这样,对前一位同学的评价信息在其他同学身上也起了作用,达到了效果。一位同学在介绍的时候还加上了动作,俨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给游客们介绍黄山的代表。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奇松,我又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想象,给大家介绍黄山的其他松树。在学生介绍的时候,我针对他们的回答都分别给予了评价,学生也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评价信息,回答得一个比一个精彩,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的讲述为主。只要我们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他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去创造,甚至给我们带来惊喜。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4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在第三节的教学中,我通过一句过渡: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除了三大名松外,黑虎松、凤凰松、双龙探海松、蟠龙松……都各领风骚,让我们齐声赞叹这神奇的黄山松吧!生齐读第三节。对于这一节,我不作过多的渲染,只让学生在齐读中感受:正是由于黄山松的装点,黄山才“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我随即激励学生放飞想象,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棵松仿照三大名松的写法,用好象或如同的句式,说出它的奇特。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同时又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了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最后,我播放了黄山了风光录象,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音乐、图象与解说的巧妙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诗情画意,对黄山的倾向心往使教学成了一次审美的心理体验。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5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6

  《黄山奇松》一课,就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一、以画想象进入情境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忽略文本中语言传达出的信息,看似把课文读懂了,实则未懂。我通过出示图组,教师配乐范读,便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内心产生强大的学习驱动力,使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时,积极探索,寻找答案。轻松的使学生进入了再读文本的情境。

  二、真情体验激励想象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文中“饱经风霜”一词容易被忽视,我时这样引导的:先时让学生说“饱经风霜”的意思,字面意思枯燥,接着引学生猜一猜迎客松的年龄,让学生进一步得到词语表示时间的长期性,然后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苦,而迎客松又是怎样的表现,通过巧妙的问题牵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迎客松可能遭遇哪些困境。使“饱经风霜”一词变得立体饱满。最后学生体会词语的内涵,指导学生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勃勃的生机。在教学“送客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想象送客松会对游人说些什么呢?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次课按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基本上达成目标,在重难点上没有做到深化。

  存在的不足:

  一、词语理解不够形象

  学生理解某个词语的意思往往是通过预习环节中查字典得知。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只是机械的把字典中的解释写到书的空白处,并没有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要是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再与课文中描写的词语进行对照,学生理解会更深刻。如:“盘曲”“天然盆景”这个词语,对于词语的体验好比蜻蜓点水,肤浅不深。

  二、环节颠倒

  本计划出示字词的环节,由于一时紧张,环节颠倒,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再回过头教学字词,使得后面亮点的引出受到印象,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在这。

  三、教师个人经验

  作为教龄不算短的我来说上课不难,难就难在心态没有调整好,给自己的压力比较大。因为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课堂的反应灵活,但是处理的机智就有待加强。如:时间还剩的情况下,因对应本次课的教学重难点来灵活教学。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7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授课时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你最喜欢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奇在哪?学生自学后来进行介绍。

  可以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特;也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或结合课外的资料补充介绍。接着让学生在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在全班进行汇报。但这节课上下来后,我发现这段的教学还是显得比较琐碎,按照一个松、一个松的进行学习。尽管课堂的学习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在朗读方面也很有感情,但作为教者的我还是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现在想想,其实对于第二段的学习,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喜欢迎客松的就学习有关迎客松的句子,喜欢陪客松的就学习有关陪客松的句子,喜欢送客松的就学习有关送客松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大组内学习,互通有无,既可以加强对文章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课外搜集资料上的信息,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8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1、孩子们,你们是否听说过过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呢?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师板:奇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习。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黄迎客松的评价很高: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生:奇在模样。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姿态优美遒劲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遒劲这个词的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能读好这个词。看到“郁郁苍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好这句吗?

  还奇在哪里?

  生: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1、师:谁能说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时间长。(图文结合理解)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3、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 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 )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生读)师:这正是“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2)陪客松奇美

  A、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

  出示:比喻句

  师: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师: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送客松

  师: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

  师:盆景是什么意思?哦,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1、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奇松数量多,千姿百态。

  师:孩子你真会读书,从哪里读出来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师:黄山松的确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其它的黄山松吧!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美丽的倩影一定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四)、小结。

  1、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改板书“?”为“!”)

  孩子们: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更是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身姿,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了。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不仅明白了黄山松“奇”在哪里,更为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黄 山 奇 松

  优美 迎客

  千 不

  姿挺秀 陪客屈

  百 不

  态独特 送客 挠

  教后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9

  《黄山奇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在教学一开始提出主问题“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提出学习要求,要求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画出关键词,并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重点品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要求学生不断捡拾关键的字、词、句,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学习,并以一“迎”字概括出迎客松的奇特之处。继而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并相继总结出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孩子在小组交流、注重朗读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体会松树的“奇”之所在。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黄山奇石的照片,让学生模仿给出的句式,看图写作。 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的同时,拓宽了语文的教学维度、丰富了教学内涵。

  课后习题中要求背诵和用词语造句等,这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得到体现,学生思维活跃,教学过程顺畅流利,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主问题进行开展,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条主线进行开展,教学脉络清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读词句来品悟课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内容主次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来表达阅读中产生的见解或思想,

  课堂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有不足,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教学细节的处理,在教学的过程因为的局限,按照教学顺序来进行开展,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创造性,还应深挖教材,如图文结合时是不是通过学生学过的诗歌进行拓展导入?课堂的生动性还有待提高,这都是我以后要努力改正的地方。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0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

  师:水能说说读后感受?

  生:我觉得黄山奇松真的很奇耶!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你是从哪里看出黄山奇松的奇的?

  生:(学生再一次认真地读书)

  师:谁先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生:我先说,黄山奇松不管是在山顶,还是陡崖边,处处都能生长,比一般地方长的松树奇特。

  生:我看黄山奇松奇在它长得像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你看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长得好像欢迎宾客到来的人;陪客松长得像站着陪同客人观赏的客人;送客松长得像伸出手臂和客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的人。这不是非常奇特的吗?

  师: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黄山奇松地“奇”来吗?

  生:黄山松千枝百态,它们姿态不同,动态不同,这也说明了它的奇。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读出黄山松的奇。同时,想一想,同样是描写黄山松的奇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再次投入地阅读课文)

  生:写黄山松奇特的句子很多,有的写黄山松的数量多;有的写它的样子不同;有的写它的静态;有的写它的动态;有的用拟人的手法写;有的打比方的方法写……这样使得黄山松更神奇而富有生命力。

  ……

  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言语形象的感知、言语情感的感受、言语内涵的感悟,去领悟作者怎样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合技能,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把屋言语内涵,更真切地感受言语情感。从而使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课文精妙、典型的言语现象和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技能和技巧一起凸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结构5图式,为学生正确、生动、得体地运用语言,做好铺垫。教例中通过学生三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读中,逐渐从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词句(怎样写)向语言“内核“(为什么这样写)进军。这样,在学生三次读中充分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地领悟到言语规律: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今后在写作中表达方式单一、呆板的现象,真正地达到了学习语言,提高语文之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语感有整体性特征,客观的言语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语像感、语意感、语情感、语音感、语技感等,是交融在一起的。语像中包含了语音语意语情,语音语意语情有时又渗透在语像中,而以上四方面又体现在语技感中,对一因素的感悟程度往往会影响对其他因素的感悟。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1

  设计这课,我真的是用了心的。备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提到这些问题我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等。说实话,因为考虑、预设得较多,在上课前,我自己还是对这节课的教学充满信心的。

  可课堂实施下来,并没有如人所愿,我只能说感到很遗憾。

  1、步子迈得太小

  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主要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为了避免课堂上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环节:你最欣赏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名在哪、奇在哪呢?自学后介绍。可以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特;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或结合课外的资料介绍。然后在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汇报。尽管这样,上下来后,我还是觉得这段的教学显得很碎,仍是一个松、一个松的学习。虽然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也读得热热闹闹,很有感情,作为教者的我却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他们。其实这段的学习,完全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喜欢迎客松的就学习迎客松的有关句子,喜欢陪客松的就学习陪客松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大组内学习,互通有无,既可以加强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资料搜集上的信息交流。这样的大组学习比起自己设计的自学、小组学来得更活跃、更自主、更灵活、更开放。

  2、教材吃得不透

  三大名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可学完课文,如果让学生用几个词来概括每大名松的特点的话,估计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课堂上,虽然,我也将每大名松的奇特、与众不同处在小结语中概括了,但学生可能并没留意。至于它们的独特之处,还须明确概括。而且在学习送客松时,我也只是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作了相应的理解处理,却忽视了看图,比较它与形态相似的迎客松的区别。迎客松是刚毅挺拔,绅士一般地伸出手臂作欢迎状,而送客松是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仿佛在与人们挥手告别。对教材,我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3、板书不够合理

  这节课,我还用到了教学挂图。但在挂图的位置摆放上,我处理得也不够合理。图片可以和相应的名松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特别是在看图引导学生背诵时,学生可以把图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或许背的时候,困难会小些。

  4、时间把握差错

  时间上的把握偏差,是这节课最败笔的地方。在学习迎客松的有关语句时,将近花了25分钟的时间。为什么?因为迎客松最负盛名,它是美丽黄山的象征、友好中国的象征,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都喜欢迎客松,而且我自己在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也确实安排了好多读、说的环节,又是读出它顽强的生命力了,又是读出它的姿态优美了,还要补充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还要背诵,所以在这一处浪费了近10分钟的时间。导致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生生互动的“小导游”介绍没有实施。原本准备好的导游帽、导游旗根本没能在课上派上用场。如果能处理好时间的安排,课堂是很容易出彩的。

  除了这些,我想自己的课堂上还有其他很多的缺憾,有待今后努力并改善,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2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教学时,我先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抓住文章灵魂:迎客松“奇”在哪里?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品味课文语言,找出描写三大奇松的句子,小组交流合作一起感受黄山松的奇特。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如“饱经风霜、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等,以及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黄山奇松的图片再一次感受它的奇美。再读再悟,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在学习最后一段时,通过课件展示黄山奇松,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进行了说话: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有的(),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它们( )。通过让学生欣赏黄山奇松,他们说的是有声有色。

  但由于时间安排还不够得当,以致最后没有进行拓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些不足。另外词语的理解也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不能只停在表面,讲和读也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板书也不够及时。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3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意识,并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以画想象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利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激情体验激励想象

  针对课文的重点,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以实引虚放飞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再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4

  多思、多学,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争取做到取长补短。“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佳作。本节课的课文虽然内容不长,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颇多,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黄山奇松的奇,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奇,课前因为我做了准备,也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因此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这堂课我的思路大致是清晰的,但是却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够熟练。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但是从本次授课中我明显感受到我的多媒体技术运用方面不足。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图文并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在本课的教学,我在课件中插入了黄山的美景视频。播放之前我特地检查了视频是否可以顺利播放,我却发现视频出现了问题,幸亏我在优盘中留有视频的备份,又临时把视频插入课件,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出示图片过少。对于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出示的过少,学生对这些名松的认识不够直观。

  在今后我要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2)缺少范读。本课是写景课文,应该以读促悟。在教学中,我指名让多个同学朗读描写黄山奇松的语句,但是没有读出黄山的美和奇。我却没有进行示范朗读,让同学感悟到黄山的美和奇。

  老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朗读基础以及充分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老师的范读读得好就会给孩子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也会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加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要提高我的朗读水平,在课上,适时,适量的朗读。

  (3)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教师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表达不够清晰,学生就会不知所云,因此就达不到预想的教学的效果。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是块短板,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课程语言的锤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语言应该严谨、幽默、有激情。具有较高的课堂语言艺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高不可攀”不能办到的事,这是我们教师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努力,才能逐渐走向完善、走向成功。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了自己的诸多不足,看清了自己的缺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一一改正,争取做到多读、多看、多听。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5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读书为主线。

  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1、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2、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写话。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课标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上还安排了“小导游”和“广告词”两个环节,进行写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

  1、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在一味地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

  2、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

  3、教师说的有点多,没有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我认为:讲和繁琐分析并不是一回事,以学生为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分析。)

  今后,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2.《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3.黄山奇石的教学反思

4.《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5.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6.《黄山奇石》教学设计(15篇)

7.《黄山奇石》教学设计15篇

8.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