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12 13:50: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教学反思1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遥想当年,谈古论今四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具体句子理解这个词语。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这一句来理解。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投影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在学习了长城后,我过渡到现在已经把长城作为国防的象征,如今那古老的泥土城墙已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取代,走进升华主题的部分,朗读诗歌《钢铁长城》。

  最后展示解放军图片,使学生再次感受到长城是祖国永远的骄傲。

长城教学反思2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我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讲的太多,学生比较被动。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多读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长城教学反思3

  《长城》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练习题无法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完成,只能留到课后作为作业。所以说,老师备课要对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以次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长城教学反思4

  《长城》这篇课文,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并且有很多同学到过长城,我认为学习这篇课文并不难,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回忆攀登长城的情景,并把有价值的图片和资料带到课堂。果然,同学们带来了照片、纪念品等。看到这些丰富的资料,我引导学生谈自己眼中的长城和自己了解的长城。没想到学生懂的还真多。王喣阳谈到了长城的历史,起于秦始皇,而后历代修筑,现保存较好的多为明代长城;刘喆林讲了长城的历史故事;袁金枢展示了很多有关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有了这些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就轻松多了。教学中我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和展示同学们搜集的图片,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

  通过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初步领略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长城教学反思5

  《长城》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时,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长城》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时,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长城》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时,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长城教学反思6

  学生对于长城都比较熟悉,有的在电视上见过,有的还亲自爬上了长城。所以,在教授这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让学生感悟长城的气势和伟大。学生对课文的一二段,都比较容易理解。课文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比较积极。我在讲授第三段时,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修筑长城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引导同学说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升华。

  由于学生预习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预习效果不好。例如“垛子”,我采取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让生自己感悟词语的意思。在课堂上多给一点具体的引导,让学生多一点时间,让他们静心的思考,能够自如的表达,就更好了。教师关注面不够广泛,忽视了一些学困生,以后要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

长城教学反思7

  《长城》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学生开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也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兴趣的有力媒介。同时本文还是一篇看图学文,学习作者“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体会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以及“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鉴于文本“说明性”特点和学生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程度,我确立了“以作者情感为主线”,以“图文结合、边读边想像为载体”的教学思路。并通过“解说长城”“描绘长城”和“感悟长城”等手段创设情境,融“听、说、读、写、查”等语文能力的培养与阅读教学之中,力求省时高效。

  本着这样的理念设计教学,我们边实践边修改,边研磨边完善,经历了以下过程:

  【 研磨反思一 】

  精彩亮点:

  1、教学目标明确,两个课时内容安排合理。

  2、教学设计有新意,学生学习兴趣高。

  3、读书时间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

  存在问题:

  1、指导写字用时不够,让学生汇报已经会写的字,汇报范围太小,不具有普遍性,难保证多数学生会写。

  2、“画长城示意图”环节耗时太多且半数学生仍然画不出来。

  3、“解说长城”部分指名读全段效果不好,其他听读的学生容易“听觉疲劳”,分散注意力。

  解决策略:

  1、把第一课时倒数第二环节“练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时间压缩出两分钟放在前面“指导写字”环节,让学生充分说“怎样记住这个字”,然后再把不熟悉字写一遍。

  2、“画长城示意图”环节耗时太多且半数学生仍然画不出来,是因为对课文内容不够熟悉,且画图难度大。因此调整为在83页插图上标注长城各部分名称,师板画长城借以示范和订正。

  3、“解说长城”部分按本段描写内容划分为四部分,请四名同学接力读。

  【 研磨反思二 】

  精彩亮点:

  1、师板画长城示范性强,直观效果好。

  2、联系生活实际作比较来理解“数字描写”方法好,学生乐于接受且易效仿。

  3、读书形式多样,学生与文本对话时间充分。

  存在问题:

  1、“指导写字”部分学生书写后没有反馈。

  2、“解说长城”部分指导读不到位,没突出读法的指导过程。

  3、“感悟长城”部分写话要求太高,提示的三个情境难度较大。

  解决策略:

  1、学生在本子上写字时请两名学生合作板演,集体评议、订正。

  2、“解说长城”部分以描写“城墙”语句为例指导朗读,提示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读出城墙之“宽”。

  3、“感悟长城”部分写话提示的三个情境按照“教”“扶”“放”的难易梯度设置。

  【 研磨反思三 】

  精彩亮点:

  1、写话部分背景音乐有启发性,利于当时“想象劳动人民修长城的智慧和艰辛”的主题渲染。

  2、写话时间控制恰到好处,学生写话质量高,反映前面课文理解较透彻。

  3、结尾段升华较好,学生朗读有激情。

  存在问题:

  1、“感悟长城”部分在写话前应适当交流或汇报了解到的修筑长城的神话或故事,为写话拓宽思路。

  2、感悟“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奇迹“部分没有挖掘到“设计的伟大”。

  解决策略:

  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后指名汇报“想象到的画面”或“了解到的有关修长城的神话或故事”。

  2、在品读长城“高大坚固”部分,利用描写“城台”的语句“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顺势利导体会设计者的伟大。

  3、给3-5分钟写话时间,先写好的学生小范围内互相交流再全班汇报。汇报时请五、六名学生依次读自己作品,缩减中间提问及评价时间。

  【 研磨反思四 】

  精彩亮点:

  1、教学主线清晰,紧紧扣住“奇迹”展开教学。

  2、学生与文本对话时间充分,重视朗读的指导。

  3、小组合作给长城配解说词的情境创设好,使学生读书热情高,朗读效果好。

  4、“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学法指导比较突出,贯穿全课。

  5、词语的理解采用“做动作”“做比较”“结合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以及“想象画面”等方法,趣味性强,为学生自行理解词语起到了示范作用。

  6、写话部分的背景音乐选用《长城长》二胡曲,乐声有感染力,与“想象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辛与智慧”这一写话主题相吻合,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

  7、板书提炼为一首小诗设计新颖、概括性强,与长城板画及结尾段对长城的赞美语言互相印证。

  8、教师语言富于激情,各环节的过渡与作者的情感基调一致,利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长城教学反思8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去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升,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情感达到共鸣。备课时,我重点思考四个问题:

  1、如何让学生由长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2、如何有层次地设计教学,体现教学“不着痕迹、跌宕起伏”的和谐之美。

  3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准确平实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妙。

  4、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精妙,点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它给我带来的收获之大是毋庸质疑的,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钻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设计大环节、如何处理小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让我体会了语文的魅力;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经历了思维的真实流动和情感的激越勃发的生成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教语文的快乐。

  特级教师王淞舟老师在《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一文中指出:“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根据这一教学思想,我以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即认识长城,让长城的形象在脑海中、在心中不断充盈、深厚,使课堂、教师、学生、作者、文本浑然一体。

  我在课前谈话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哪些同学去过长城,把你看到的和学生聊一聊,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接着我悄然无痕地将学生引入《长城》一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对长城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此设计让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上课伊始,学生就怀着一种期待、一种探究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时需要问题作为引导,因此我对学生提出了初读的要求: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用心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此时对长城的印象比较粗略,直观,因此深入探究文本时,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情不自禁想赞美、想大声读的句子读出来,或边读边仔细地琢磨体会,把深受触动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把体会写在旁边。以“感受长城形象”这样一根主线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去深入思考,给了学生“我即作者”的阅读体验状态,亲身经历感受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关注文字背后蕴藏的内容。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想象情境、联系历史背景资料感受长城,由长城去感受中华文化,此时,长城在我们心里,不再是有条石和方砖筑起来的城,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知道,文本是作者思想意识、艺术品位和文化视野的浓缩,如果我们的教学仅限于文本是不够的,尤其是读它时,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震的文章,我们必须具备与文本背后更广阔的作者思想对话的意识。只有将文本架构与作者思想的坐标中,接轨与作者的文化视野中去审视、去解读、去对话,文本才会变得丰厚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内心深处最永恒的内容,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品味也才能更准确、更具有魅力。所以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查阅关于长城的资料并认真阅读这项作业,在课堂上,结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长城的了解,我适时补充或纠正,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气魄、古代劳动人民修筑如此浩大工程的艰辛和不易,还有他们的无穷智慧,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生命价值得到了提升。当然,文化的熏陶、思维的拔节、生命的跃进,如果只停留与课堂,只停留于感受,显然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当这种思考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呼吸之间、在意念之中,教学才产生了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一方面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时,一方面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与朗读相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语言、精神都得到了发展,我们看到了学生从抽象的意识情感走向真真切切的生命的历程。例如:

  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都被长城的长和雄伟的气势所打动,不由自主地想大声读,想赞美长城。我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在评价中再去品味句中重点词,学生的感悟是多元而独特的,我一方面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文本之后,我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比此前有进步,但我认为学生读得感情还不够充沛,我范读,再让学生读,学生此时的朗读又有了提高。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了解长城的“城”各部分的构造及其作用时,了解“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长城”这一知识点后,我用诗化的语言、真实的感情讲述: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用两千年的时间来修一道军事防御工程,此时在你心中,长城的长还是指他的长度长吗?长城的长不仅是长度长,还有修筑的年代长。有了这样的感受,当你看到长城时,会怎样赞叹?再读第一自然段。在教师语言渲染的推动下,学生此时的朗读是发自肺腑的读,听不出带有朗读的技巧和方法的生硬朗读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如何让课件不成为课堂教学的“虚设”;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在此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追求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终至无痕的课堂。

长城教学反思9

  新课标提出要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我在教学《长城》的设计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复习引入的方式有所改变:以往开课后教师直接采用提问式分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和理清文章脉络。而今我采用学生齐读课文,整体回顾,再自由汇报的方式,既检验了上一节课所学所悟,又发挥了学生主动复习的情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更有利于新课教学的开展。

  2、教学思路遵循人的思维习惯,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的高度,使知识形成体系,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3、依据教材为例,合理安排学习方式:如本文的四段内容各具特点,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写长城远景,文字简短、凝炼,适宜背诵。第二段描写长城近景,介绍详尽,方位明确,最能突出长城设计和建造的精良,适宜研读、绘图。第三段抒发了作者登长城的感慨,适于读中体会。第四段内容是对长城存在的意义进行高度概括和赞叹,最适于发挥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此,采用了讨论学习的方式。

长城教学反思10

  为了上好《长城》一课我精心的准备了课件。详细地书写了教案,但是教案与课件并没有向我预想的那么好!

  上课前,我首先从网上下载了大量资料,再重新进行整理做成了精美的课件。

  当大屏幕上出现长城雄伟的身影时同学们一个个发出:“哇,哇!”的惊叹声。说实话我的课件的确漂亮,不光展示了长城春夏秋冬的美丽图片还将长城的过去和现在面貌进行了对比。加上视频录像的动态效果,学生当然喜欢。兴趣很高,情绪高涨。

  但是我觉得有好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沉浸在精美的课件中根本顾不上认真思考问题。在讲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学生们大多运用书上的句子回答了,有的甚至心不在焉。我都有点失望了。

  可是有一个同学的发现将这节课带向了高潮,他说:“老师我还发现长城不但高大坚固而且设计合理。”“噢?何以见得?”我追问道。

  你看每隔300米就一个城台,很合理。为什么?可以传递消息,远了看不见。”

  “还有节省了材料,人力。近了没必要。”

  “还有即使敌人占了一个城台也不会很快占领另一个,还可以反攻。”

  同学们一个个兴致勃勃讨论得很激烈。

  唉!我精心准备设计的问题他们不感兴趣,同学偶然间的一个小发现竟然让他们那么感兴趣,我在失落的同时也反思我自己,看来我备课还是没有备好学生。只有以后考虑了学生,这样我的课才可以收学生欢迎,教学也才可以取得成功!

长城教学反思11

  这是一节教学常态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有三个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一个会议——“中共七大”;两个对抗战胜利的有利形势——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攻打在东北的日军;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等。重点主要是台儿庄大捷和百团大战,难点是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了能够突出重、难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法。一开始通过国歌引入新课,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新课学习中又通过课本资料和图片、视频,让学生有了更直观、感性、深刻的认识,再加上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讨论,特别是让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在讲到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时候,我运用了列表比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效果不错。新课上完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比较扎实,效果不错。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缺点,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没能比较近代日本发动的两次战争。

  在以后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歌曲、视频、地图、图片等;

  2、要精心设问,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3、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如: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等。

  4、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长城教学反思12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刚上班时,只是懵懵懂懂的读,烂熟于心的记。现在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也体会到了备课的重要性。

  本周一讲了语文课《长城》,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为主线,以学生朗读为主,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讨论从哪感受到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分享,让学生充分的说,充分体会,充分读。在朗读中感受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但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让我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1、本课为精读课文,可以设计2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过多,以至于后面学生分享体会时时间过于紧张;2、在整节课中教师没有范读;3、过度语不够自然,有的直接到下一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4、课堂上语言不够精准,有时带自己的口头语。发生这些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的备课,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备课。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老师们的评课,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长城教学反思13

  这是我的一堂校内公开课。上完这课,我的感触很深。

  1、 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在《长城与运河》第二教时的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设计的本意是增加点学习的兴趣,试上时感觉比较好,但在我班的教学中简直显得多此一举:几个学生都说不出“长龙”“银河”指什么。课后细细一想,我班的学生性格比较内敛,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已经够他们紧张的了,再让他们进行大胆猜测,他们自然不敢举手了。我忽视了学生这一个性各异的主体,“开局”的不利自然难免了。2、朗读感悟,进入诗境。本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范读、课件展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课件出示了长城、运河的图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语感。3、品味语言,迁移内化。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欣赏录象,激发其情感,让男女生配音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如果在第一课时多训练一下学生的朗读,我想本环节的效果会好一些;其次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诗歌的仿写练习。虽然学生说出了一些我国的古今奇迹,但范围不广。如果多为本课做一些铺垫,让学生在课余多搜集些资料,相信他们的诗作会更加异彩纷呈,对祖国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民族自豪感会更加强烈;4、趣味作业,拓展实践:本环节提供了一份自助餐式的作业,旨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个性化综合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的自主性作业我看了一遍,作诗、画画的比较多,搜集、设计的极个别。我想,如果我能做一个综合性的网页,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空间会更大些,学生的收益也会更大吧。

  2、 对一些教学情况的反思: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学习了很久,新课程理念也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很惭愧地说一句:这堂课我最大的失败就在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实践上。这一课学生朗读的效果很不理想,但我当时心中所想的是,我已进行朗读指导了,再个别指导的话,浪费我的时间,下面的教学环节就会受影响,甚至完不成。我忽视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犯了以往公开课的一些通病,成了一个蹩脚的导演。也因为赶时间,由此也带来了更多的失败:比如教学点评的语言不疼不痒,含糊而过,带来了我的语言枯燥、没有激情。以后我会更多地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方式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长城教学反思14

  想起来作这节课,是缘于两点。其一,是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语文的课堂我们究竟要给予学生什么?语文的知识;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过程;情感的落差……对于文本的阅读,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体验,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体验是“空白”,我是说,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他在理解上总是会停留在表像上,那么我们的课堂,对于深度的把握要不要?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这样一个深度的空间,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其二,我发现苏教版的《长城和运河》这首诗很好,而且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因为一段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于是,我决定去上这一课。

  备课时,我想,用什么去提炼这种“缩影”呢?你想,无论长城和运河,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而且,长城也好,运河也罢,它们“不朽”的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这长城和运河,在地图上,正是纵横的一撇一捺,宛若一个“人”,于是,大写的“人”字立了起来。

  诗歌是充满想象的,而这样的想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因为长城和运河,学生了解不多,我想到只能用图片或者录像,所幸让我找到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录像,这就确保了学生的第一层想象,直观的感知;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我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进入第二层想象:走进历史,去体验修筑长城和运河,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勇气,和为此而付出的血汗和创造。这在课中,我是运用地图,运用故事和相互事物间的比较,去体验这样的感悟;第三层次的感悟是进入精神和文化的境界,展示画、书法,以及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使抽象的意像,具像化。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首诗的语文味体现在哪呢?我想,朗读是重点。朗读要按层次来,三个层次的想象,会产生三层情感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朗读的心理准备,三个层次的阅读应该是一层一层的升华,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要注意语文知识的训练。这首诗中,从句型上来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像绸带飘落在大地”这是比喻;“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显然是设问。如果将这些都在一节课中去体现,可能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我忽略这三种句型和修辞的学习,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三种句型的作用。我想,三年级,还是从词语的积累入手,寻找两个词语积累的点。一个是“连绵起伏”的点,去拓展“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一个是“银光闪闪”的点,拓展“金光闪闪、波涛滚滚……”其次,在理解词义这块,我强调查词典,利用课件,教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还有严谨的态度。

  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让课堂教学的“温度”热起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把课堂给学生。

长城教学反思15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锁住了课文的最后一段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引起我关注的是“奇迹”一词,读课文时,的确长城无论是从材料、设计、建筑等方面都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长。

  在学生通读全文后,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具体写长的句子是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以及词语如“一万三千里”,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我用多媒体出示长城近景图,然后采用导游形式小组介绍,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找奇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这一点是最难处理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再次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的赞美的诗或联。学生这样写道:长城东起山海关,高大坚固保家园。劳动人民多智慧,雄伟气魄世人赞。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孩子们对长城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长城的魅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民族自豪感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长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长城》教学反思

2.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3.《长城》教学设计

4.《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5.《长城在我心中》优质教学设计

6.《天马》教学反思

7.教师教学反思

8.《天窗》教学反思

9.《买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