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19 13:51: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篇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所以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为“我说你猜”的环节,让孩子在回顾平常所看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科普性童话故事这种文体。在字词教学环节,我选择了让小组代表上台来分享他们小组的课前预习成果,但是在课上这样做虽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但是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自主学习。因为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我发现还是有同学把课文读得磕磕巴巴,有些生字读起来还是很费力。这也令我反思了一下,课前预习作业虽然布置了,但是我没有做好反馈工作,没有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解决了本课的生字问题。这也是我对预习作业不重视的一个体现,没有完全做到“有布置、有反馈”。

  这篇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小稻秧“遇险”、“脱险”两大部分。为了让孩子们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之前在宋老师班级试上的时候,我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有孩子举手准备回答了,我走到这个孩子的旁边问他:“你有朗读课文吗?你现在还没读课文怎么就举手了呢?”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平时一定是个顽皮爱出风头的孩子。但在昨天研讨时,朱校长说“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完全不用读完课文再来回答。听了朱校长给的这个建议让我突然明白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试上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而我却没有及时的去思考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课堂上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能反映出这节课的问题,抓住这些小细节反思并及时调整课堂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好方法,而我在这项工作上真的是有太多的地方要弥补。

  在概括课文大意时,我是板书了“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和“欺负、遇险、消灭、脱险”这几个关键词,然后让孩子根据板书的这几个关键词来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虽然大部分孩子都能概括出来了,但是在孩子们概括完以后,我没有进行一个学习方法的总结。谢老师与王老师在她们的课上就总结了如果要概括一个故事的大意,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这件事情的原因、经过和结尾。虽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掌握,但至少让他们知道了老师列出这些关键词的意义,下次他们在遇到这种问题是能有这样的意识。

  由于《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比较简单,所以知识点并不是很多,最主要的还是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读课文,在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是想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层层推进,从而让孩子对词语的理解从不懂到略懂到完全懂。第一层次的读我是让不懂这些词语意思的孩子起来读课文,然后请已经理解词语意思的孩子起来评价前一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最后再让这位评价的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发现孩子不会评价,评价的内容往往是“我觉得他的声音不够响亮”或者是“我觉得他读得没有感情”,虽然这样评价也正确,但是却说不出是怎么个不好,哪方面的感情用得不到位,这也和我平时在课堂中对于孩子语言训练的缺乏有关系。第二层次的读是让孩子上讲台来进行表演,他们边表演我边进行词语的分析,力求让他们通过直观表演来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设想是美好的,但是结果却是现实的。在上完课后,我发现孩子在这些词语的理解上还是一知半解,浮于表面,并没有如我想象的那样层层推进理解词语。,在教学中更没有体现童话这种文体的特性。

  最后,反思整节课,首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材。其次,抓住孩子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设计课的形式。第三遵循自主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尊重孩子们课堂的兴趣,而不是被自己的课堂设计所限制,遵循设计,超脱设计。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2

  最初我在备课时主要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即遇险和脱险。抓住这两条主线以及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试图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的力量。整个教学设计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似乎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当我在反复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节课的初始设计中,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太过凸显,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被限制,课堂中学生没有合作探究的环节,自主性不能充分被体现。

  二、 学生的朗读体验不多,教师的朗读指导欠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这就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它不但有助于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文章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整体水平。而在整个初始案例的设计中,学生的朗读体验并不多,教师的朗读指导更是未有体现。

  三、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过少,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是点拨者,是鼓舞者,是激励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某一特定过程或特定结果,以正确鼓励的话语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恰当地表扬、赞许,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持的信念,增强成就动机,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学生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会产生通过积极学习获得成功并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激励的教学效应。由此可见,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在初始的案例设计中,这一点也不曾有特别体现。文章来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3

  在这次评教评学中我讲了《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小稻秧脱险记》这篇充满童趣的科普童话,以它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同样也吸引着我。讲完课后,结合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各位老师的意见,我对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一面是: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解释什么叫“有气无力”时,尽量让学生往生活方面寻找,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到了体育课长跑后累极了的样子,这个就比较形象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自己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我在教学中做到了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我改变了以往的“你真棒,你真行!”。而尽量评学生的情感方面。如:“听了你的发言,我仿佛已经看到可恶的杂草就站在面前了。”这样在整节课上学生总是那么兴奋。

  当然,对这节课的不足我也深有体会:

  1、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太多,后面用时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2、插图没有很好的利用,图片与文本应融合在一起,但却被我孤立的割开了。

  3、导学案使用不够灵活,应注意与文本前后的联贯性。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4

  昨天忙着校本研修现场会公开课试教、沙龙及一些日常事务安排,人虽在学校,而一整天未进教室为学生们上课。今天早上还没来得及把包放进办公室直接进了教室,那批热情的孩子脸露笑容和我打起了招呼。我被他们的笑容感染了,问:“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嘉诚站起来说:“今天俞老师不走了,和我们一起上课了。”我点点头。爱美的雪妍同学说:“俞老师今天穿了条鱼尾裙,围了一条纱巾,真漂亮。”我不由得露出了笑容。雪妍的同桌刘洋不等我喊他,他就站起来说:“今天我们学《小稻秧脱险记》,你上次说过,这篇课文让我们表演的呢。”他的回答得到一片附和声,哦,原来他们惦记着表演这回事!好一批爱表现的家伙!

  看他们表演兴致那么高,我就做个顺水人情吧。我在讲台前站定,清清嗓子道:“要表演,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行吗?我们现在为表演准备,最先要做的是什么?” 聪明的孩子心领神会,朗朗书声顿时响起,我赶紧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

  朗朗书声持续了大概二十分钟,那批小家伙在位置上已是蠢蠢欲动比划着手势。强烈的表演欲已容不得我像往常那样读、讲课文内容,我在直接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后围绕题目帮助学生略梳课文条理:①小稻秧遇险;②小稻秧脱险;③小稻秧脱险后。前后只用了五、六分钟。接着我就进入了学生盼望已久的课本剧表演阶段。老师还没讲就表演,这可是第一遭。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推选编导,执行排演。孩子们忙碌着,个个神采奕奕地说着笑着演着,我则在一旁坐观其变,悠闲地看着那帮小家伙因表演而兴奋的脸庞。准备了近二十分钟,我让他们分组表演,其他组则在一旁欣赏等表演完毕后评说。一组组的学生在表演,一个个确切的评价从孩子的嘴里说出:

  “那批杂草围在小稻秧的四周,在跟小稻秧说话时叉着腰比划着手指真有点‘气势汹汹’。”

  “我觉得第一组没有把第二段的内容表演好,这群杂草‘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地跟小稻秧抢营养。表演的那群杂草围在小稻秧四周,静静地听小稻秧讲理由,这怎么能说‘不由分说’呢?不由分说应该是不等小稻秧说完就拥上去的啊。还有既然是‘拼命’,他们的抢营养的动作幅度挺大的,他们这组也不够大胆。”

  “喷雾器大夫喷洒农药到杂草头上,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那棵杂草应该在喷雾器大夫刚喷洒到它那儿就敏锐地感觉到的啊,可那里的杂草一开始什么都没感觉到,这不能叫‘警觉’。”

  “我觉得第四组的‘小稻秧’表演得特别棒!喷雾器大夫帮助它消灭了杂草,它高兴地在风中舞蹈,还把身体向上‘挺’了一下,似乎一下子解放了,长高了,我真伪‘小稻秧’高兴。”

  ……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表演着,评论着,把我原来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讲解的词语要提醒的重点都在他们的表演及评论中那么自然而深刻地理解了。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说,老师们,放手,课堂同样精彩!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5

  一、反思整体设计

  优点:

  1、学生质疑,走近文本。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遇险”时,我让学生先说自己上节课遇到的不懂的词,学生纷纷说出了“气势汹汹”、“不由分说”、“蛮不讲理”等词,学生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触摸了文本,与文本的距离近了。

  2、扮演解词,走进文本。

  用扮演角色表演的方式理解词语,解决学生提出的不懂的词,使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用心体会课文,用身体表演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朗读,再造文本。

  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后,我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将学生置于朗读的情境中,朗读中,学生不仅感受了语言,感悟了文本,相信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小稻秧脱险记》。

  缺点:

  1、德育渗透,不够到位。

  德育目标中第二个目标,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我觉得这一目标的实现较难,尽管自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但我觉得较空洞。

  二、反思教学过程

  优点:

  导入环节能较好地与第一课时衔接,适时激励学生又能引导学生较好地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精读环节问题设计较精炼,能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问题。顺学而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结环节检测题很好地与本课教学重点对应,课后作业设计模式也受学生欢迎。

  缺点:

  导入环节的激励语不一定对所有学生都有效。改进的方法我想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果能经常语出惊人,妙语连珠,我想学生定会喜欢你的语文课,因为那时你已是一位充满魅力的语文老师。

  精读环节有热闹的嫌疑,整个过程“动”的设计较多,有的学生可能因此当成看热闹而非真正的进入文本学习感悟。这就需要教师练就火眼金睛,及时发现问题,还需有教育机智,及时解决问题,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自己修炼自身。

  三、反思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的运用

  优点:

  1、另辟解词蹊径,感受词语意思。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词语的理解是重点。课文中有一词“警觉”,课前备课时我已注意到这一词语,并想: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呢?讲解词语的意思,有些苍白,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的年龄水平理解这一词语有一定的难度。反复斟酌后,我让学生表演“警觉的抬头”的动作,而且还设计了一个问题,采访表演者:“如果你是杂草,此时你警觉的抬头,内心是何想法或者是什么心情?”通过一演一说,让学生感受“警觉”的意思。

  2、丰富评价语言,及时有效评价。

  为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之前我曾收集过课堂评价语,并运用到本课的教学中,也许雒老师从我的教学设计中很难发现这一策略,但我确实这么做了,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合理使用媒体,有效促进教学。

  我认为制作的课件有使用价值,并且出示的时机也较合适。

  缺点:

  1、评价语虽丰富了,但还缺少自己的风格,有待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媒体课件制作不够精美。自己的制作水平较低,有待提高。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6

  《小稻秧脱险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我在教学时主要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即历险和脱险。

  一、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第一部分——历险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也是难理解的词“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采用了“读读、议议、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体会、再表演,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然后在评的过程中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达到对词语理解的目的,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二、边读边演,让表演发挥促进作用。

  在第二部分——脱险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演,通过动作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如“警觉、一边……一边……、有气无力、纷纷”等,学生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自己不断的体验中学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件乐事。

  三、方法指导,让技巧发挥引领作用。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有机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一个是表演法,在整篇课文中都有运用。在教学“收拾”一词时,让学生读读下文,从而读懂它的意思,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又给学生重新创设语境辨析词意,得出不同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意也会有它的差异。更好地为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一方法奠定基础。

  文中的“纷纷、激烈”两个词是需要造句练习的,我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联系生活,轻松完成造句练习。特别是“纷纷”一词,我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给学生做好充分的铺垫,造句练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7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在理解课题时,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记”是什么意思?本以为孩子们会说不出,可料不到孩子们给了我意外的惊喜,说这个“记”就是“记下来”的意思,我们还知道有《木偶奇遇记》、《西游记》、《吹牛大王历险记》、《昆虫记》……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以演促读,采用“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种读演结合的方法,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得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读、演、评、再读”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表演到位了,课文内容和关键词语也自然都理解了。个人觉得用这种方式理解效果比较好,也不需要再去理性地解释了!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8

  (一)师:接下来我们进行演一演活动,请同学们推选4名同学分别扮演小稻秧、杂草、喷雾器、作者。

  生:我选吴一琨演喷雾器。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本上说“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那么喷雾器得选个个子高的。

  师:呵,你会根据课文所说给同学们量身定角色了。

  生2:让xx当杂草,杂草要蛮不讲理。(该生平时有些霸道)

  生3:让女生演小稻秧。

  终于选定了四个主角,表演开始了,课堂上不时爆发出掌声和笑声。

  (二)演完之后评议:

  生:喷雾器演得很好,他的声音很响亮,可以说是声若洪钟,很有正义感。

  师:你很会用词,用你所积累的词语“声若洪钟”代替了课文中的“响亮”一词。

  生:老师,演得不对!不能只选4个人,杂草应该选很多,不然,怎么“团团围住、一拥而上?”

  师:你有一双慧眼,在用词中发现了表演的问题。

  生:小稻秧的“挺了挺身子”没表现出来!

  师:如果让你演,你会怎样演?(生挺立,扭动几下身躯做舞蹈状)为什么这样演?

  生:这里应该体现出小稻秧的高兴。

  评议后又进行了第二遍表演,杂草们的表演应该说很到位。那种气势汹汹、蛮不讲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很有敬业精神哟,演到纷纷倒下时,他们竟然真的都躺到了地上!

  (三)这遍刚结束,又有人质疑:

  生:不对!应该是“一棵杂草警觉”,这时不能所有的杂草都说话,一个演杂草的发言就行。

  生:是“纷纷倒下”,杂草怎么一下子都倒下去了?最好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

  只好进行了第三遍表演。各位主角们在吸取了大家评议的经验后,进行了惟妙惟肖地表演,小稻秧们在结尾时还用欢快轻松的小舞蹈来体现了自己的愉悦之情。表演终于在大家的掌声里结束。

  (四)结合刚才的情境体验,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此时,学生摇头晃脑,进入了阅读。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9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片童话故事,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

  首先,第一、二小节让孩子通过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嚷道、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抢等词语体会杂草的蛮不讲理。同时让孩子了解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那么就要知道童话故事中一定会有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时间就是一天、人物为小稻秧、杂草和喷雾器大夫,事情为抢营养。3、4、5小节我主要让孩子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学习,要先了解警觉,让孩子可以做做动作。然后分角色朗读对话,特别是“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以不用拘束于这边的停顿。

  第二课时主要以演为主,让孩子在演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于课文的熟悉程度,而且表演时同学们都可以很好的集中注意力,这是非常好的,所以可以想到一些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可能就是课文不存在一定的吸引力,那么当课文生动有趣时,那么想必教学效率也能提升一定的水平,当然,作为教师也要反思如何让一篇课文更加的生动有趣呢。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0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结构比较清晰,情节也很简单。经过《小露珠》的铺垫,学生已经有了要善于观察生活中各种科学现象的意识,加上农村的孩子对给稻田除草这样的事情还比较了解,所以上课时比较得心应手。综合整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几点做的比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借鉴:

  1、注重对句式转换的训练。

  三年级学生灵活性比一二年级强了许多,为了培养他们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处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以前做过,但是效果不好,学生总是不能把握句子的本意。在这次训练中,我直接让学生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转换的正确率就比较高。在下次的句子转换练习中,我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这一小节中有哪句话可以换一种说法,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索,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下去,学生会越来越熟练,在自读其他课文时就会自然而然灵活运用。

  2、在理解词语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例如在理解“激烈的”和“纷纷”这些词时,我不脱离具体语境,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学生很容易理解“激烈”就是剧烈的意思,你一句,我一句;甚至你还没说完,我就抢着说了;还可能两个人一起说。进而 通过 老师引导知道它常跟战斗、争吵、比赛搭配,可以说“激烈的战斗”,激烈的----引导学生说。接下来我又提问:能用“激烈”说一句话吗?把词语运用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词语。最后回到文中:谁能读出这场争吵的“激烈”来?又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文本中去。

  3、注重朗读指导。

  课文语言充满童趣,每个人物的语气都各具特色,例如有气无力。可怜巴巴的小稻秧,声音洪亮的喷雾器大夫,还有蛮不讲理、气势汹汹的杂草。它们说的话都非常有性格,我在教学中就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把他们带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去,进而理解各色人物不同的性格。例如这一片段:面对这样一群蛮不讲理的杂草,小稻秧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想一想,小稻秧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它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气愤)那么请你气愤地读一读这句话。(生:难过)那么请你难过地读一读这句话。(生:伤心)那么请你伤心地读一读这句话。学生在读的时候,仿佛自己也成了无可奈何的小稻秧,更加理解了小稻秧被杂草欺负时那种束手无策、无助的心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我还创设不同的、最能激起他们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读读、演演中感悟课文语言,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

  除此以外还有需要改正的地方:

  1、在教学中我觉得我提的问题太琐碎了,问题也比较多,有些问题可以合并,多让学生去质疑、释疑,把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老师稍微少说一些,这样可能效果会比较好,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活跃。

  2、在解决某些稍微有一点难度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忽略的。其实学生小组学习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必须落实到平时的学习活动中。然而我没有注意培养和训练,所以学生在合作讨论时往往有些茫然,不知道该干什么,或者效率非常低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对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氛围还是非常好的,本以为科学童话会很枯燥,但是同学们却学得津津有味。尤其是我布置课本剧作业时,每个小朋友都很有兴趣,非常高兴。我相信,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的课本剧表演一定会非常精彩。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1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一、积极质疑,自由感悟,表达独特感受。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

  1、整体感知;

  2、读通;

  3、读好。

  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教学本科第二部分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采用多种形式,将练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2

  拿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随手翻看,不经意间翻到于永正老师《小稻秧脱险记》词语教学实录片段,于永正老师通过和学生们一起表演课本片段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让我深受启发。

  我在词语教学时的通常做法是让学生先初读识记字词,再反复诵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当学生仍然不能准确理解词义时,就引导学生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理解,或者让他们用这个词造句。但这样的词语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要么用“气势汹汹”来解释“气势汹汹”,要么搬出《字词句》《词典》来硬生生念出词语的意思,常常一知半解。而于永正老师的这种词语教学,注重了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不仅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容易理解词语,而且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效果自然比生硬地“解释词语”好得多。

  我依葫芦画瓢:

  师:读到这里,“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的.意思,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生笑)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上前抢营养。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3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十几位家长前来听课,有些紧张。还好,今天上的课文是我《小稻秧脱险记》,很有童趣,感觉还可以。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语言生动、对话很有个性、情节有趣。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

  1、整体感知;

  2、读通;

  3、读好。

  一、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教学本科第二部分时,我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些紧张,导致几处口误。“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没能轻松完成造句练习。还有生字教学显得不够紧凑,以后一定要多加注意。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4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进入三年级阶段,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参与度也与日俱增。具体体现在朗读训练中,以前总是由学生读,教师加以点评。现在学生在正确把握与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对于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自己的体会。我将这篇文章看作是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励学生自我欣赏,并自我改进的一个好机会。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组内自行决定分工。基本上由三个角色(小稻秧,杂查,喷雾剂大夫)一个旁白组成。而且每人的"工作量"也基本均衡。不会在小组合作中出现"无所事事"或是"包打天下"的人出现。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每个人都尽力想把自己的角色演好,真正把时间都用到了读书中去,不像以往那样往往在分工或一些琐事上花费很多时间,而真正用来读书的却只有一小部分。

  在大组交流过程中,由于有了充分准备,而且每个小组成员在读时也已经互相提过意见,所以当在全班范围交流时,基本上起来表演的学生水平都比以往个人独立发言时高。在此基础上,我先要求同学说说他们的切身感受,可以是围绕说说自己觉得成功的地方,也可以说说自己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是评论他人的,要求说一条缺点之前必须先说一条优点。这样就有效地组织他们仔细倾听,实事求是地分析,并且取长补短的作风。

  总的来说,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活泼,真实"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发言水平,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一个重要保证。由此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副产品"。如陈怡雯在日记中说道"听卢云清嗓子变调是一种享受,是那么有趣而又夸张,却又把喷雾剂大夫给演活了。还组织意犹未尽的同学写了一篇童话"续集"――《小稻秧再次历险》来写写小稻秧后来在生长过程中再次遇到的危险和困难,让学生模仿与积累语言,其中不乏佳作。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因此,课堂伊始,通过猜谜语的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由谜语导入课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理解本课词语时,重在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与生活体验来理解。特别是“团团围住、气势汹汹、一拥而上、不由分说、蛮不讲理”等词语,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积极质疑,自由感悟,表达独特感受。好问者必定善学。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课题的质疑,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文。因此,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遇险”和“脱险”,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也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懂词语,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真正感受课堂不是以老师为主体,他们不一定只有从老师那里才能获得想要的知识。

  当然,对这节课的不足我也深有体会:

  1、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太多,后面用时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2、通过表演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忽视对“激烈”一词的理解,同时没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

  3、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没能让评价更好的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润物细无声——由《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引发开去

  《小稻秧脱险记》这篇充满童趣的科普童话,以它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同样也吸引着我。这是一则科普童话,讲了一群蛮不讲理的杂草跟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当场就病倒了,后来喷雾器大夫前来帮忙,使小稻秧脱离了危险。

  几年前也曾教过这篇课文,那时也着实研究过一番,今天再来上这篇课文,难道照搬老路?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呢?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注重课堂评价,引导学生做人。

  文中有句话是这样写的:喷雾器一边喷洒着除草剂,一边大声地说:“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如果你是这群杂草,你会怎么想呢?

  生: 喷雾器大夫,饶了我们吧,我们下次再也不欺负小稻秧了。

  师:你很有危险意识,将来无论做什么事,你都会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

  生:哎呀,都怪我们蛮不讲理,跟小稻秧抢营养,现在我们是罪有应得啊。

  师:你做事情,很会自我反省,将来领导一定会赏识你的。

  师:文中的人物角色,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生:(不假思索)我最喜欢喷雾器大夫,因为它乐于助人。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像喷雾器大夫一样,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

  生:我最喜欢小稻秧,因为他们很可爱。

  师:帮助弱小者,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小结:生动有趣而又有启发性的课堂评价语不仅能够让语文课堂鲜活,充满张力,而且能够很好的点拨孩子的思维,启迪他们的心灵。

  二、角色朗读课文,感悟人物品格。

  课文大笔墨写了小稻秧与杂草、杂草与喷雾器的对话。处理这些内容,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比较浓,喜欢读这些文字,并且读得很有感情。我抓住时机,对人物品格进行了感悟。

  师:读了杂草和小稻秧的对话,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杂草?

  生:我觉得这群杂草很凶,把小稻秧团团围住,还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叫出来!”

  生: 我觉得这群杂草蛮不讲理,小稻秧不给他们营养,他们就去抢。

  生:我觉得这群杂草像强盗一样,很恐怖。

  ……

  师:你想对杂草说点什么?

  生:杂草,你们这么欺负小稻秧,肯定会遭到报应的。

  生:小稻秧是农民伯伯辛苦种植出来的,你们怎么可以跟他们抢营养呢?

  三、仿写童话故事,增添学习情趣。

  童话故事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而且看过的故事也很多,自己提笔创作一篇童话故事,不是也很有趣吗?于是我把这个作业要求布置下去,没想到孩子们挺会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你思考、让你大笑、让你回味。

  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因势利导,我相信一颗颗小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不是吗?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1.《小露珠》教学反思

2.《小珊迪》教学反思

3.《核舟记》教学反思

4.小木偶的故事教学反思

5.《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

6.《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

7.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8.《鲁滨逊漂流记》教学反思

9.《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