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12-06 17:27: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1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15篇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1

  一、导语

  同学们,每当我们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想到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在我国的西北边疆,还有一道奇特的风景,那就是地域广袤,景物丰美的天山。天山不但雄奇壮观,而且天山的夏天更是与众不同。你在夏天见过雪吗?天山的夏天你就能见到雪,虽然有雪但是一点都不冷,就象秋天那样凉爽,而且有着春天一样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碧野一同走进 《七月的天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读一读课文,看看七月的天山会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解决字词

  天山的美丽奇特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遇到不会的字可以,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

  检测生字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出示易错的字词,指名领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时间的先后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地点变换(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五、汇报交流 ,升华情感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抒情的笔调,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1、天山的雪峰是什么样的?

  学生汇报雪峰和溪流的特点。

  2、洁白高耸的雪峰,欢快跳跃的鱼儿,使得夏季的天山有如秋天般凉爽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我们又将见到另外一副天山美景图。

  学生汇报森林特征。

  3、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作者用精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天山的野花在作者笔下更是美不胜收,别有风韵!学生汇报野花的特点:

  例: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在悠悠飘浮着的白云的蓝天,全是变幻莫测的图案,蓝白相间,像登不尽的天梯那样无限,像童话中的仙子那般梦幻,像神话中的宫殿那样若隐若现。

  4、天山深处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

  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描绘出了天山之夏的独特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清晰的写作顺序和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课后仿照 《七月的天山》,写一篇游记,来表达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2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③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在小黑板上

  抄写:

  ①生字新词。

  ②两组要比较的句子。

  A案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①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②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①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②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③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④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①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③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③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④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⑤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①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②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③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④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⑤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⑥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①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②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①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②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③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④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第21课搭石。

  【教材分析】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好作者的风格,才能事半功倍地引领学生领略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正因为《搭石》一文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所以他才能用那样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么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那一方方小小的搭石,就那样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画面,质朴生动,让人感动。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的阅读主题是人间真情,前面已经学习了《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对于人间的离愁别绪有了初步感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学习《搭石》,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同时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惰。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重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并课件出示:

  (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温州,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师生交流。

  3、在作家刘章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

  搭石

  4、学生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看课题质疑,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随文解词,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明确目标:用自己喜欢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并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有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而让学生再朗读的基础默读课文,则能让学生更好的思考。)

  3、检查反馈:

  ⑴ 课件出示: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师:看得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的样子,一定是成竹在胸,看看这些词语,谁能读正确。

  ⑵ 理解脱鞋绾裤:

  师:还有一个词,虽然不是生字词,但是它比较难读,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个词。

  师板书:

  脱鞋绾裤

  把绾字突出

  指名读,了解绾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

  读着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刘章所描述的情景: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需要──(生:脱鞋绾裤),来来去去,需要──(生:脱鞋绾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需要──(生:脱鞋绾裤)。

  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

  ⑶ 学法迁移,理解其它重点词语: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似乎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

  结合理解运用: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朗读。

  ⑷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脱鞋绾裤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理解字意,做动作理解词义,再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然后把脱鞋绾裤带入课文中心句朗读,再把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中,力图把词语教学高效、丰满、立体。)

  三、初品搭石,小结本课,引发深思

  1、思考:

  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一个自然段,划出相应的记号。

  2、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⑴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⑵ 自由朗读,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

  ⑶ 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四、学习写惰,规范书写

  1、课件演示惰的写法,介绍与惰字相关的文化,观察字形,并得出要点。

  2、学生书写。

  3、点评。

  (设计意图:写字是中年级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这个训练要求。中年级的写字教学应该有重点进行指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选择惰进行书写指导,除了要求写正确之外,还要求写美观,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指名朗读)。

  2、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2~4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你是从哪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构建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本课时围绕中心句展开学习,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三个板块的学习。

  预设1: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相机板书:

  善良

  2、理解踏:

  师:你现在就是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师(质疑):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师(朗读指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引述):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预设2: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

  板书:

  协调有序

  师(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师(引述):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是──(生:协调有序)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4、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预设3: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

  谦让、尊老、理所当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生交流)。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质疑):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5、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师:是的,家乡人把尊敬老人、互相谦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不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与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几句话。

  课件出示: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 , 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的风景。

  (设计意图:三个画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的理解文本人文内涵。)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1、师(小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它是什么?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就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罗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搭石发现了美,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你发现了哪些蕴含着美的事物?

  4、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生: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生齐:搭石)。

  【板书设计】

  (圆圈可以画成搭石的样子,文字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

  【设计评析】

  1、抓住中心,反复咏诵: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句进行:导入新课时,出示的是(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研读课文时,出示的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在词语学习是,让学生把那些优美的词语,带到句子(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中去读一读,既检查了字音、理解了词义,还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研读课文时,吟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每次都有不同体会,每次都有新的感悟。经过这样一咏三叹,学生对这道风景的理解应该能深刻且有深度的。

  2、读悟结合,增进实效:

  美文应该美读,但不是机械重复读,那样只能造成学生的疲惫。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再把这些人间真情发自肺腑的朗读出来,才能与文本质朴的语言、秀美的意境协调有序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关键句子的理解上,设计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预设1用了采访引读,预设2用了想象画面,预设3用了写作迁移。三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进行朗读指导,让朗读教学的增量尽可能的放大。

  3、写法指导。

  (是不是应该还可以写一些练笔上的设计,但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说。)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4

  【教材简说】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难点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难点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圣诞节,教师搜集圣诞节的背景音乐和西方过圣诞节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播放圣诞节的音乐。

  2、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圣诞节。

  3、同学们看过或听说过各种树,可是你们见过给予树吗?(师板书课题),你能想象出给予树是什么样的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给予树是不是像我们同学讲得这么神奇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找开课本轻声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⑵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检查读书情况: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巩固)

  ⑵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⑷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读。

  4、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下面的词语:

  沉默不语、如愿以偿、仁爱、体贴。

  2、说一说上面四个词语的意思。

  二、理解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2、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并出示:

  ⑴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⑵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3、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这两句话:

  ⑴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有关的句段。

  ⑵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样如愿以偿的?

  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用~~画出妈妈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学生选择感人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训练

  1、小练笔:

  替那个女孩子写几句感谢的话。

  2、给父母亲或朋友送上自己的祝福。

  四、总结全文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2、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

  “忽”,“忽然”突然发生。

  “既而”两事相继发生。

  “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⑴ 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⑵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二层次: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⑴ 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⑵ 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⑶ 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四、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作者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和特点的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变近了,说明了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观察的)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指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3、背诵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2、长城

  远看

  像一条长龙

  (气魄雄伟)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

  小结: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7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蔓,笼,瞅,雏等13个生字,学习积累重蔓,斑斑驳驳,生意葱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蕴涵的情感,并会抄写优美的句,段。

  3、继续练习用比较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自然导入

  1、同学们,当你从别处领养一只陌生的小狗时,你是怎样对待它的呢?和它和睦相处的呢?是它喜欢上你的呢?

  2、你如果没有喂过狗,没有和它们相处过,我们今天学习冯爷爷的课文,教你一招。

  3、学习课文时,你要细细体会作者的找。想想,作者是怎样和怕人的珍珠鸟和谐相处?我们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

  (简评:因为我们都是农村小学,学生喂猫或狗是常事,所以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设计以上问题并有意停顿一下,这样使问题贴近文章的内容,贴近生活,更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窍门,让作者的写作意图,教育目的随时豁然开朗。)

  二、激情诵读,感触内容

  1、快速默读全文,画出生字生词并很快熟悉。

  2、交流对生字生词的理解及找出认为好的句子,段落。

  3、教师泛读,注重情感投入。

  4、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选读,精读。

  (简评:教师强调诵读,这样不仅让学生熟读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分析课文打下基础,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多次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对话。学会体验,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赏析能力。)

  三、情境创设,角色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1~7段。

  2、解决以下问题:

  ⑴ 老鸟与人的关系?

  ⑵ 作者开始怎样接触小鸟,打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⑶ 老鸟与作者的关系有没有变化?表现在那些地方?

  ⑷ 作者是怎样照顾小鸟的?

  ⑸ 小鸟长的啥模样?

  ⑹ 作者对小鸟的情感怎样?文中那些部分表现出来呢?

  3、学生自由朗读8~13段。

  4、解决以下问题:

  ⑴ 小鸟的活动范围有那些?与以前相比怎样?

  ⑵ 小鸟的胆子有没有变化?与以前相比怎样?

  ⑶ 小鸟与我的关系怎样?有什事例说明?

  ⑷ 我对小鸟的感情怎样?

  5、学生自由朗读14~15段。

  6、解决以下问题:

  ⑴ 作者通过与鸟的相处有何感触?

  ⑵ 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感触?

  ⑶ 你如何与一个陌生人搞好关系,和睦 相处? 简评:教师紧紧抓住小鸟与人的关系这个窍,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然地感触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育目的,达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自然功效。这种协助学生破出重重难关,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的教育模式顺应当前教改的主题,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

  四、构建平台,体验成功

  1、快速朗读课文。

  2、找出体现作者对小鸟情感的句子。

  3、展问话题──让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之中:

  ⑴ 作者把小鸟放了,它会回来吗?

  ⑵ 你怎样和小狗作朋友?

  ⑶ 一只被抛弃的小猫,你会收养吗?

  ⑷ 同学欺负了别人,你会不会管?

  ⑸ 爷爷病了,你会不会管──

  4、课后练习:

  ⑴ 择抄优美的句段。

  ⑵ 写一篇学习心得。

  (简评:教师授生以渔,不越庖代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过程留给学生,火候恰当,让学生思考,又品尝了得失,锻炼了能力,很值得倡导。)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8

  高中历史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更丰富,充实,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创新教法,精心设计最佳教学方案。

  一、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贯彻落实原则

  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开放的思想,要从过去那种狭隘的、封闭型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变为“宽广型”的教学观念。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观念民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基础,智力能力,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阅读教材时要突出分析以下几大问题,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确定教学目标;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突出重点,详解难点。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有效地利用历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举例法,比较法,归纳法等,这样可以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读写结合、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

  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做好了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回顾、总结、归纳的一种活动。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长期积累。教学反思虽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处于最后,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培养教师学习、研究的意识,促使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9

  【教学理念】

  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自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

  2、课件:

  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⑴ 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 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 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⑵ 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 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 (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 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⑶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 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 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⑴ 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⑵ 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

  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

  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10

  教学要求:

 1、归类复习,巩固学过的汉字,正确书写,辨别形近字,能正确书写、使用。 2、认读学过的生字词语,并用词语组成完整、同通顺的句子。 3、阅读欣赏。 4、说说语文课,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重难点、关键:

 1、巩固学国的汉字,正确书写,辨别形近字,能正确组词。 2、会用词语组成完整、通顺的句子。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认识过的生字,辨别形近字,能正确书写。 2、诵读古诗。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1、教师:你们知道吗?这一组我们又交了不少长得像的汉字朋友,你们能正确区分吗? 2、学生自由读。 3、引导学生观察加点字间的异同。 4、教师强调在认读和书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5、学生再读词语,巩固认识。

  二、写字

 1、教师以组出示生字,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异同。 3、学生说一说书写这些字的注意点。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组句子

 1、出示文中的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 2、教师说明练习的要求。 3、学生按要求妄称练习。四、阅读欣赏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 2、教师播放音乐,配乐读,学生听,感受美。 3、教师示范读。 4、学生再自由读一读这两首古诗。 5、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两手古诗。 6、学生闭目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7、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说说我们的语文课,说对语文的看法,提出建议和希望。教学过程:

  一、教师读题,明确要求

 1、教师读题目,学生认真听,说说这次语文生活安排我们干什么? 2、指名反馈。 3、学生认读词语:语文课 喜欢 有趣 印象 最深 建议 希望

  二、指名个别说,进行说的辅导

 1、指名说一说。 内容选择(1)对语文课的看法。(2)最喜欢的一篇课文。(3)印象最深的一次语文课。(4)最有趣的一次语文活动。(5)你还有什么建议和希望。 2、说话指导,引导学生注意几个问题。(1)选一个主题,不要什么都说。(2)想清楚再说,意思表达清楚、明白。(3)声音响亮。(4)注意倾听他人说。

  三、学生说,集体评价

 1、小组说,互评。 2、指名说,集体评。 3、小组讨论同学提出的问题、建议、希望,想对策。 4、反馈对策。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11

  课文内容简析:

《搭石》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幅乡间人筑就和谐、动人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岸边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了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两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学生们的齐声呼唤中,在听课老师热情的掌声中,王玲湘老师结束了她四十分钟的讲课──《搭石》。

  听完课后,留在我心头的热乎却远远没有因为欢呼、掌声的渐行远去而消逝,她已深深地印在我一个年青老师的心底。对王老师这一堂课的评价,人民出版社网站的论坛上已经有很多了,我先没去看,就想让自己先想想自己对这堂的解读,之后写出的东西也算是对王老师的敬畏。

  对这堂课,就让我先冒昧地改用课堂上王老师统领全课堂的“文眼词句”谈谈我对课的整体感觉,那真可谓是──《搭石》,构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和谐课堂。

  一、如“小溪,顺流而下”

  景一

  师:(出示图片,配乐)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在开课时一段优美音乐的配乐下,加之王老师入情的课堂引领辞,在每一个听课学生面前勾勒出一幅乡间恬淡、闲适的画面,以及文章的“主角”──小溪上的搭石。那一幅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听课的每一个孩子,他们很快便就融入到了课堂当中,有了很强的欲望──想去刘章爷爷家乡看看的欲望,想去读读文本的欲望,想去了解自己可能先前从未见过的乡村世界──小溪上的搭石的欲望。

  开篇之景,就像小溪的源头活水,浸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有了源头,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溪水,也就汇就了那涓涓小溪。

  顺流而下,王老师紧扣“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什么是搭石。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了有了这不起眼的搭石,给当地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课堂由此逐层深入,恬静的溪水流向深潭……

  景二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让我们跟随着作家,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围绕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细细品读咀嚼。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如流水般顺畅、自然。在一系列的学法指导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人淳朴的民风、民情。

  二、如“行云,沁人心脾”

  景三

  师:搭石是怎样一道风景呢?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点击课件)

  ……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秩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

  师:没有人踩在别人脚上,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其实没有人指挥,但配合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始终体现着新课程提出的引导者的角色。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由学生主动完成。那道“协调有序”的风景,在初读之后,可能学生只是基于文本,感觉到乡亲们走得很有秩序,至于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他们没有一个真切体会。此时老师适时得引导,加入表演读的元素,创造出似“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课堂朗读呈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使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乡亲们过搭石时的和谐之音。如行云,似轻扶,无形之中体悟朗读带给他们的震撼。

  这一教学过程,王老师也充分加强了对阅读的学法指导。“这是从字面上理解;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等等,老师甜美轻快的小结之音,深深扎根孩子们的心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对如何进行文本理解、阅读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

  斯事虽小,但足见老师的匠心独具。如朵朵浮云,沁人心脾。

  三、如“民歌,唱响一曲和谐之音”

  景四

  师:让我们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谁总会怎么做”,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2:假如遇到抓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

  通过孩子们对来走搭石人的假设,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那些原本自己本无法亲身经历,但又想借他们让自己所想帮助的人去经历走搭石过程,都搬上了课堂。小空间瞬间变成了乡村大世界,各色各样的特殊人群都来了:胆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乡人,抱着孩子的妇女,手拄拐杖的老伯……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些假设人群正代表着什么?是的,那些正是些需要帮助的人,孩子们心中有的正是那颗──像乡村人那样为他人无私奉献的心呀!这正是我们新课程下的课堂,正是我们想培养的人才……

  孩子们通过想象,想尽各种方法去帮助那些过搭石需要帮助的人。多善良的孩子们,正是基于王老师巧妙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在天堂里畅谈──感受着人间温情。

  多好的课堂,多美的乡音,孩子们被文章中的那些无私奉献的乡亲们感动了,自己也愿意成为那些淳朴乡民,共同奏响一首淳朴的民歌,让余音久久环绕在广阔的山村间,让和谐之音畅响课堂!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1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段,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2、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概括1-3段段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括1-3段段意

  难点: 概括1-3段段意,感受荷花的美丽

  (三)课前准备:

  挂图、幻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 出示挂图:这是什么花?你看了图上的荷花有什么感受?

  2、 听录音,思考:哪几段直接写了荷花?(1-3)

  二、学习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反馈:

  字音: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读准花骨朵,画图理解花骨朵

  字形:骨:第3画()翩:左扁右羽

  提出不懂得词:莲蓬:看图理解挨挨挤挤:做动作理解

  3、指名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不多字漏字,不读破句

  4、齐读课文,读出你想表现的感觉。

  三、学习1-3段

  1、 默读1-3段,思考:这三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荷花的?

  (清香、形态、姿势)

  2、 学习第一段

  ●读,找出写荷花香气很诱人的词?

  ●概括段意?(我一进公园,就闻到一阵荷花的清香。)

  3、 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标好句号

  ●划出直接写荷花形状的句子(4、5、6)

  ●写了哪几种不同的形态?(全开、刚开、未开)从图中找出这三种形态的荷花。

  ●课文用什么词把三部分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

  ●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为什么?(2)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读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体会哪个词用的好?

  (冒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生机昂然,又写出了荷叶的茂盛。)

  ●划出写荷叶的句子

  这句话中写荷叶又多又密的词是(),写荷叶颜色的词是(),写荷叶形状的词是()。

  ●这段话主要写荷花,为什么要写荷叶?(荷叶茂盛,荷花就多。在碧绿的荷叶的衬托下,荷花显得更美丽了。

  ●小结,这段话荷花的形状。谁能概括的说说荷花的形状美在哪里?

  (开的多,形状各异,白花、黄莲蓬、绿荷叶,颜色美)

  ●感情朗读

  ●概括段意?(荷花形状各异,十分美丽。)

  3、学习第三段

  ●理解姿势:姿态

  ●看图说说白荷花有哪些姿势?用一个词概括?(千姿百态)

  ●为什么画家如果能画出这一池荷花真了不起?

  (所有的荷花都很美,各有各的样子,而且他们的样子不时的在改变。画家要画下来,是不可能的。课文这么写是为了说明荷花姿势美。)

  ●感情朗读

  ●概括段意?(白荷花的姿势很美。)

  4、 读1-3段

  四、作业

  1、 背诵第二段

  2、 看图仿写

  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

  板书:

  清香

  荷花 形态 形状各异

  姿势 千姿百态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4、5段,进一步感受荷花之美

  2、背诵课文2、3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荷花之美

  难点: 感受荷花之美、背诵课文2、3段

  (三)课前准备: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有感情朗读1-3段,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写荷花的美?

  2、 背诵第二段

  二、学习4、5段

  1、 听录音,讨论:这两段写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2、 学习第四段

  ●面对一池的荷花,作者想到了什么?

  ●想象中的我美吗?美在哪里?

  (静态美: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下,光彩照人;动态美,风吹来,与一池的荷花一起翩翩起舞,十分美丽。)

  ●蜻蜓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告诉我做了好梦,说明什么?(它们生活在荷花池里十分快乐,从而衬托出荷花的美丽。

  ●为什么我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荷花太美了,我看的入了迷,把自己都忘了。)

  ●感情朗读

  ●练习背诵

  ●概括段意(我看着美丽的荷花,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白荷花。)

  三、总结全文

  1、 有感情朗读全文

  2、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 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荷花的诗句。

  四、作业

  1、 完成作业

  2、 给荷花上色

  板书:

  荷花想象(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白荷花)

  课后小结: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13

  《画》这篇课文中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语的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根据刚入学的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首谜语诗,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谜语诗。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 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展示山水画,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然后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进行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这样,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像,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像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分析。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句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见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句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句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引导学生猜出谜底: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朗诵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课间玩谜语竞猜游戏。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14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熟字加笔画”是一种有效的记字方法。

  2、积累ABAB式的词语。

  3、进行分类指导,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5、重点练习相关的基本笔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书写习惯,并交流书写的感受。

  6、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达训练,鼓励学生敢于与他们交流。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的字、词、句的训练。

  2、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习惯。

  3、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习惯。

  三、教学难点

注重口语表达的综合训练

  四、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练习卡。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感受并巩固“熟字加笔画”的识记方法)

  引导观察,发现规律,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带读:口、四、古、田、白、由。

  2、再读六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后五个字都是给口字加上两笔所组成的。

  3、请你也来试一试。(及时鼓励、表扬组成其他字的同学)

  4、扩展训练:

  (1)试着给口字加上三笔或四笔。

  (2)小组学习:自己找可添加笔画的字。

  例:“日”加一笔:田、申、白、旦、旧……

  加两笔:百、自、早……

  (3)小组汇报。

  (二)词语超市。(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特殊形式词语归类积累)

 读中发现规律:

  1、教师出示词卡,指名带读。

  2、请学生再读:发现了什么?(一、三相同;二、四相同,是ABAB式)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出了什么?(体会ABAB式词的强调作用)

  4、请学生自己练习读。

  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用到过这样的词语吗?

  丰富词语积累:请学生将自己喜欢的ABAB式词积累到“我的词语库”中。

  (三)选词写话。(口语表达训练)

 1、请学生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带读。

  3、教师带学生理解词语大意。(提示词语的使用范围)

  4、请学生自选词语练习说话。

  有兴趣的学生可选用两个或多个词语说句子。

  5、指名反馈。(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四)阅读欣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1、请学生自由轻声读古读。(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请学生再练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4、指名反馈。(配乐朗读)

  (五)作业。

 朗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请学生自读所给汉字。指名认读。

  2、学习“迟”字。

  (1)学生按笔顺自学“迟字”。(了解笔顺规则:先里后外)

  (2)重点指导写好走之旁。(三笔写成)

  (3)学生练写“迟”字。

  3、小组学习:观察其余的字。

  (1)重点观察,说一说哪个字比较难写。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

  (二)语文生活。

  1、看图思考。

  课本第51页图上的猴子、小熊和小白兔举着相机照什么呢?

  2、想象训练。

  小小的照片能记下美好的时刻。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照片。

  3、小组学习。请学生介绍自己照片的故事。

  请小组推荐本组说的最好的同学进行汇报。教师指导,要求不要过高,说出给谁拍照,为什么拍照即可。

  4、请同学们动笔,把这个拍照片的故事试着写一写。(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写)

  (三)作业。把想象的内容写成几句话。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15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像片段。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力求背诵下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美词(含新词汇)、词语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比喻句、对比句、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

  一、看录像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学生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听《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默读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三、晶《安塞腰鼓》之美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他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像,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椤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又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抢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飑,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

  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15篇】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0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集合9篇02-24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九篇02-13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八篇02-22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7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03-07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1-23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八篇02-03

教学设计方案集合5篇03-11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8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