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27 13:06: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素材。学生的空间观念要在他们自己的观察、试验、操作等“做数学”的体验活动中才能不断生成和发展,因而要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既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又为学习其他图形奠定基础。

  镜子不仅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它还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认识镜子中的数学奥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镜子中的数学知识蕴藏于游戏、活动中。活动的设计是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具有生命活力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主认识,在交流中迸发灵感,挖掘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培养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模型,并能运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教学设备较齐全,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对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教师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给予学生更多探索、创造、交流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断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由生活伙伴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瞧,它是什么?从镜子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2、由猜测引发矛盾冲突,激发求知欲(全班同学照着大镜子整理衣服和红领巾。)

  师:咦,我发现××同学今天头上还戴着漂亮的发卡,请同学们看一看,如果我们从镜子中看她,她的发卡在她头上的哪一边?

  (先猜一猜,学生猜测后,请她上台面向大家,举起右手,再转身,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师:发卡在她头上的右边,为什么从镜子中看是在左边呢?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镜子中的数学奥秘!(板书课题)

  (评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照镜子的体验,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生成“愤”与“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拿起镜子照一照身边的物品,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镜子内外,左右是否相同,还是相反?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用实物进行验证。)

  师引导学生归纳:镜子内外,左右相反。

  (评析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其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实践中充分体验镜子内外空间事物的位置与顺序所发生的变化,逐步探究出镜面对称的特征,经历与体验由问题到假设再到验证的数学过程与方法。)

  2、机灵狗不知道镜子中的这个奥秘,所以碰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助它解决吗?

  师:机灵狗从镜子中看到的时间对吗?为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镜子和钟面实践,然后小组派代表汇报。)

  (评析通过运用知识帮助机灵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师:还有哪些时间从镜子中看,容易被看错?

  (评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散学生思维。)

  3、刚才同学们帮助机灵狗解决了问题,它送给每个人一张智慧大“王”的图片,用镜子照一照,你又有什么精彩的发现?跟同伴说一说。

  引导学生归纳:镜子内外,互相对称,利用镜子能看到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评析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镜面对称现象。)

  4、课本上还有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你能把镜子放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看到图的全部吗?

  (学生上台展示做法。)(评析运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老师手上这些图形只有一半,猜猜,它们的整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引导学生归纳:镜子内外,左右相反,互相对称,这种现象称为镜面对称现象。

  (评析通过各种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建构镜面对称现象的模型。)

  (三)解释应用,发展思维

  1、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师:他们为什么能准确地做出对方的动作?

  (评析通过游戏活跃课堂,培养学生空间感觉和空间想像能力,进一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

  2、同学们能把镜面对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老师决定奖励你们,请大家看《猴子捞月》的动画片。

  师: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学生独立思考,再选代表回答。)

  师:镜面对称现象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我们一起去欣赏祖国美丽的山水!(放录像)欣赏之后你想说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热爱祖国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再次体验镜面对称现象。)

  3、生活中应用镜面对称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录像和图片,你能发现什么?镜子和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播放《五朵金花》录像片断:姑娘在泉边梳妆;出示图片:牙科检查镜、汽车后视镜、商场防盗镜等。)

  (评析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解释应用中提高认知水平。)

  (四)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数学教学设计2

  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强化基础学情分析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找准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任何新知的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程序应体现所教知识的特点,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显然,教学程序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程序,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在大环节的策划上,让过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过去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格局,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

  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调、生硬的一面。组织开放性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成长。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要优化课堂导入,重视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快乐的身心交流中学习、成长。设计的评价过程,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润滑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 ×c=a× (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78×85×17=78×(_____×______)

  81×(43×32)=(_____×______)×32

  (28+25)×4= _____×4+ _____×4

  15×24+12×15= _____×(_____ +_____ )

  6×47+6×53=_____ ×(_____ +_____ )

  (13+ )×10= _____×10+7×_____

  2.判断对错。

  (1)39×22-39×2=39×22-2 ( _____)

  (2)39×22-39×2=39×(22-2) (_____ )

  (3)39×28+39×72=39×28+72 ( _____)

  (4)39×28+39×72=39×(28+72) (_____ )

  (5)39×12=39×(12-2) (_____)

  (6)39×12=39×(10+2) (_____ )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数学教学设计4

  活动内容

  旅游中出发、租房、游览、吃饭的数学。

  活动目标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几张火车票,实物投影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节假日,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你去过哪些旅游景点,看什么好玩的,给同学介绍一下,让我们一同分享快乐。

  引入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数学问题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板书)。

  二、组织活动

  1、打开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出发的时间计算,租房的人员安排,租车的方案,还有吃饭的费用计算等等。

  2、解决问题。

  (1)审题,明确课文情境中的问题。

  (2)独立思考,探索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全程。

  (4)全班交流。

  明确几个问题:

  1)从21:30到第二天7:00经过了几时?

  策略:先计算21:30到第二天6:30经过了几时?(经过了9时)再加上半个小时(6:30-7:00)。

  一共需要9时30分。注意:千万不要写成经过了9:30。

  2)“怎么租房最合算?”

  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就是最合算的方案。

  4人间数

  3人间数

  可住人数

  钱数/元

  方案一

  4

  16

  80×4=320

  方案二

  3

  1

  15

  80×3+66=306

  方案三

  2

  2

  14

  80×2+66×2=292

  方案四

  1

  3

  13

  80+66×3=278

  方案五

  5

  15

  66×5=330

  3)“怎样租车最省钱?”

  租车的问题与“租房”问题类似。即最省钱的方案是:如果所租的车座位不可能刚好坐满,空位子也必须越少越好。

  18坐车数

  16坐车数

  可坐人数

  空位数

  钱数/元

  方案一

  4

  72

  14

  16×4=640

  方案二

  3

  1

  66

  8

  160×3+120=600

  方案三

  2

  2

  60

  2

  160×2+120×2=560

  方案四

  1

  4

  66

  8

  160+120×4=640

  方案五

  5

  60

  2

  120×5=600

  3、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教师补充强调: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省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三、设计旅游计划

  课文第40页的“实践活动:设计旅游计划。”

  1、认真审视课文要求。

  2、讨论确定旅游景点。

  3、学生设计旅游计划。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职。

  要留下充足的实践让学生去完成,不要急于进行全班性的评价,对课内还不能完成的可以延缓评价,鼓励他们课后去社会调查,(查资料、找书籍、上网等),获取一手资料,然后设计出最佳方案。老师安排机会进行“旅游计划”展示、比赛。

数学教学设计5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这就是“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它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努篇一: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这就是“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它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努力向“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面发展。向“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面发展。

  过这次的.学习,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尝试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自己认识到: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还认识到: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的学习,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综合应用小数运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都相比低年级上了一个新台阶,再加上天性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喜欢去探索知识,喜欢边做、边想、边用的模式来参与学习活动。有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丰富的课堂内容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教材分析:

  在近三届奥运会比赛中,我国体育代表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数学好玩单元安排“奥运中的数学”这一内容,不仅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小数运算、估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也能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主动交流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通过个体行动、小组讨论、综合知识运用,真正去体会数学的“好玩”处!

  教学环节:

  一、欣赏奥运

  比一比:欣赏奥运会精彩项目片段,并把自己知道的项目报出来,看谁报的多。

  导入课题:奥运中的数学

  二、金榜导入,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近三届奥运金牌榜,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的体育事业的优秀成绩。

  抛出问题:“奥运会中有没有学过的数学知识呢?”

  2、介绍田径明星:刘翔,他是2004年110米栏奥运会冠军,欣赏当时夺冠时刻,感受精彩,捕捉数学问题。

  问题一 结全前三名的比赛成绩,计算出他们分别相差多少秒?(先回顾知识,后独立完成)“计算进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给学生一个知识方向的搜索,回忆并明确所用到的知识。(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对照知识,纠正错误)最后明确:小数的加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问题二 根据上个问题的计算结果,判断以下两副图哪副符合当时的比赛情境(学生先思考,再小组内交流,并总结出判断的方法)。明确:“相差的时间越小,相差的距离也就越小”。

  问题三 通过口算算出刘翔的成绩和奥运会记录相差多少秒?巩固学生的小数加减,强化记忆。

  3、介绍跳水冠军何冲,欣赏何冲的高难度的跳水动作,感受成绩的来之不易,并公布前五跳的成绩,制造问题。

  问题一 最后一跳前,何冲领先秦凯多少分?(通过对信息中落后和领先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转化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不同的条件,所用的运算也会有所不同,强化认真审题的习惯)

  问题二 结合最后一跳的成绩,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三人的名次顺序。(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说明自己的判断方法,对比发现方法的优劣,感受数学的策略多元化)通过相差分数的累积和领先分数与落后分数的对比,可以快速判断出三人的顺序。

  4、认识女奥运冠军郭文珺,通过视频了解比赛规则,感受运动员的强大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成绩的变化,发现新的数学问题。

  问题一 前七枪落后0.2环,请根据八九枪的成绩判断郭落后还是领先?(学生先独立完成,后交流并对比各自方法,发现最优的方法)有的同学选择加总分再相减来判断;有的先观察成绩,找出相同成绩和不同成绩,发现只需计算不同成绩的即可,从而更快更准确的确定结果。

  问题二 给出郭最后一枪成绩,判断格贝维拉最后一枪至少打多少环才能夺冠?(先请同学们理解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才能夺冠?二是至少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再统一认识,对比同学们的见解,确定正确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夺冠可以是并列的,所以这个至少就是指格贝维拉要打一个能刚好和郭文珺总成绩一样的环数即可,即最低限度是多少环才能满足并列冠军。结合之前领先0.5环的优势,所以格贝维拉只需打出10.3环即可并冠军。

  问题三 格贝维拉最后一枪只打了8.8环,如何确定两人最终相差的环数?(结合跳水问题的经验,学生思考交流完成作答)通过最后一枪的成绩差,再对比之前的相差环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及准确列式。

  问题四 感受赛场,判断位置。(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所学判断结果)

  三、体验感悟,升华认识

  分享感悟,引导学生重新定位对数学课的认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的魅力之处。

数学教学设计7

  一、活动内容:

  《大和小》

  二、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描述物体,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2、能排除颜色干扰,按物体大小分类,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三、活动重点:

  能用“大”或“小”来描述物体,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四、活动难点:

  能排除颜色干扰,按物体大小分类。

  五、活动准备:

  1、大、小熊、大、小椅子各一个,水果卡片若干。

  2、课件。

  六、活动过程

  1、感知大和小。

  (1)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感知大小。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熊。

  老师:“宝宝,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看,谁来了?”老师:它们一样大吗?幼儿:不一样大

  老师:“比比看,哪只大,哪只小?”(教师比划)幼儿:一只大,一只小,幼儿:这只大,那只小

  (2)引导幼儿分别向大熊、小熊问好。

  老师:“宝宝,向大熊问好!”鼓励个别幼儿亲亲大熊或跟大熊握手。幼儿:大熊你好!

  老师:“你会向小熊问好吗?”幼儿:小熊你好!

  老师:“客人来了,要请客人坐,这儿有两张椅子,比一比,一样大吗?”幼儿:不一样大,一张大,一张小。

  老师:大的给谁坐,小的给谁坐合适呢?幼儿:大椅子给大熊,小椅子给小熊。

  教师请个别幼儿将熊分别送到相应的椅子上。

  2、按大小分类。

  “熊宝宝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礼物,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师幼共同认识熊宝宝送给大家的水果。老师做神秘状,咦,谁在哭?哦,原来它们觉得挤,请宝宝们想办法帮帮他们,引导幼儿把他们分开,大水果放在打篮子里,小水果要放在小篮子里,然后请幼儿来试试,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表扬。

  3、游戏:气球变变变

  “今天老师也收到了熊宝宝的礼物呢,看,是什么?”出示气球,“这是什么颜色的气球?”(红气球)

  “怎样使它变大呢?”引发思考。幼儿:吹气。幼儿:打气小朋友给老师加油将气球变大。

  “小气球变得怎样了?”幼儿:变大了。

  “那要让气球变小,该怎么办呢?”幼儿:放气

  教师操作,慢慢将气球中的气放掉。

  “仔细听听有什么声音?”幼儿:呲呲的声音。

  4、活动结束

  师生共同去户外游戏,手拉手围成圆作气球状,听口令变大变小。大家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教学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搜集有关奥运的数学信息,并与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

  2、应用所学的知识,试着解决奥运会上的“射击项目”的数学问题。小组合作完成。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出示主题图,引入新课,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1、做课本第79页的“田径项目”中的数学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想一想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3、小组汇报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有什么收获?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完成80页“跳水”“射击”中的数学问题。

  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个别题全班解决。

  六、知识拓展

  下面是校达标运动会上50米短跑男生成绩记录表。 姓名 李明 胡军 郑浩 王乐乐 陆兵

  成绩(秒) 9.23 8.98 9.019.11 9.05

  (1)、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2)、和你好朋友比赛一下,并记录下来。

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集合图的价值,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感知集合图的价值,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学习的借助集合图分析问题的方法你学会了吗?有什么感想?

  生: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更容易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家掌握的情况怎么样。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出示第107页第6题)

  生:知道了3个小朋友比赛写出带“春”字的成语的个数分别是多少。

  师:读完题,你觉得怎么样呢?

  生:这道题的信息很多,有点乱。

  师:对于这样的问题,你想怎样分析解答呢?

  生:也许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意吧。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分析理解之后尝试解答。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

  求小刚和小佳一共写出多少个成语,首先要找出与这两个人所写成语有关的条件:“小刚写出了15个,小佳写出了8个”,且“小佳写出的8个成语小刚都写出来了”,可以画图表示为......

  所以小刚和小佳一共写出的成语个数是15个。

  要求小刚和小红一共写出了多少个成语,同样首先要找出与这两个人所写成语有关的条件:“小刚写出了15个成语”,“小红写出了10个”,且“小红写出的成语中有5个小刚也写出来了”。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写出的成语中有5个是重复的,可以画图表示为......

  所以说小刚和小红一共写出的成语个数是15+10-5=20(个)。

  ……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师:通过练习题的解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面对很多信息时要思考清楚了再列式计算。

  三、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排在从前数第9个,从后数第7个,小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2、三年级一班的50个同学中,每人至少喜欢一门课程,喜欢数学的有37人,喜欢语文的有35人,那么这个班级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的有多少人?

数学教学设计10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再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现在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是对教师教学评估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上的错误。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归纳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教师做到了: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7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数学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学生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质量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一张课桌宽52()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②l个鸡蛋约6.5()

  ③1棵白菜约2.5()

  ④1名六年级学生体重是40()

  (四)复习时间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教师强调:

  ①时间单位间的进率不像前两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那么有规律,要记牢、用准.

  ②“小时”的单位名称按规定应记作“时”.

  3.思考.

  ①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②21世纪从什么时间开始?

  4.练习.

  (1)一年有()个月,分成()个季度.

  (2)一个月分成()旬、()旬和()旬.一月的下旬是()天,平年二月的下旬是()天.

  (3)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时,夜里12时就是()时,也就是第二天的()时.

  (五)名数的改写.

  1.出示5米.(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名称)

  2.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3.填写例1.

  (1)3时20分=()分

  (2)=()吨()千克

  (3)3080克=()千克()克

  (4)5分40秒=()分

  4.练习.

  3千克50克=()克3千克50克=()千克

  3050米=()千米()米3050米=()千米

  2.4时=()时()分2.4时=()分

  2时40分=()时2元4分=()分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了哪些知识?在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1米=()厘米

  (2)1公顷=()平方米

  (3)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1升=()毫升

  (5)1吨=()千克

  (6)平年的第一季度天数是()天.

  2.判断.

  (1)20xx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

  (2)1992年是闰年.()

  (3)数学课本长18分米,宽13分米.()

  (4)钟表上时针转动的速度是分针的.()

  五、布置作业.

  1.测量两件家具,记录各边的长度,算出表面积和体积.

  2.称出两件炊具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调查父母的出生年、月、日,算一算平年还是闰年?

  4.记录自己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熟练计算.

  2.培养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例题和习题,训练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渗透公式自向运用与逆向运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思维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难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及作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三、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复习导入

  (l)幂的运算性质是什么?请用式子表示.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①69600

  ②-5746

  (3)计算:①

  ②

  ③

  2.导向深入,揭示规律

  由此我们规定

  规律一: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同底数幂扫除,若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

  例如:

  可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来计算,得

  由此我们规定

  一般我们规定

  规律二: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3.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例1计算:(1)(2)

  (3)

  (4)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例2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

  (2)

  解:(1)

  (2)

  练习:P141 1,2.

  例3把100、1、0.1、0.01、0.0001写成10的幂的形式.

  由学生归纳得出:①大于1的整数的位数减1等于10的幂的指数.②小于1的纯小数,连续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的0)等于10的幂的指数的绝对值.

  问:把0.000007写成只有一个整数位的数与10的幂的积的形式.

  解:

  像上面这样,我们也可以把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例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0.008、0.000016、0.0000000125

  解:

  例5地球的质量约是 吨,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质量约是多少吨?(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

  (吨)

  答:木星的质量约是 吨.

  练习:P1421,2.

  四总结、扩展

  1.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规律:

  (1)绝对值较大的数,n是非负整数,n=原数的整数部分位数减1.

  (2)绝对值较小的数,n为一个负整数,原数中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所有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零)

  五、布置作业

  P143A组4,5,6;B组1,2,3,4.

  参考答案

  略.

  六、板书设计

  投影幕

  引入:

  例2

  例4

  例3

  例5

  例1

  练习

  练习

数学教学设计14

  5.1总体平均数与方差的估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总体与样本的关系,认识并体会统计估计的意义,实施办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理解用样本平均数、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与方差。

  重点、难点

  体会统计思想,并会用样本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方差。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1、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总体是XXX,个体是XXX,样本是XXX,样本容量是XXX

  2、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

  3、方差的计算公式是

  二快乐自学:

  阅读教材P140—144完成下列练习。

  1、在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去推断总体的情况,这就是思想。

  2、用样本平均数、方差去估计总体的XXX然后再对事件发展做出决断、预测。

  3、在“说一说”及“动脑筋”中,分别是可以用样本的

  去估计总体的XXX、

  4、例题是通过计算零件直径的方差来得到机器两个时段的运作性能是否稳定正常的。

  三、巩固练习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出示苹果、梨、橘子的图片 问:起一个总的名称是什么?

  2. 出示:仿照第一题填空

  (1)时间:3小时 20分 2小时45分

  (2)总价:5元 ( ) ( )

  (3)( ):6千克 800克 3吨350克

  填后问:左边的是什么?右边对应的是什么?你还能举出一种量和它对应的数吗?

  二、学习新课

  (一)相关联的量

  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称上加钩码问:

  (1) 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着的量?(2)弹簧长度为什么会变化?

  指出:弹簧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他们叫做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19页表格

  观察图像,填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 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3) 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20页第2题

  3、正比例的意义

  (1)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

  师指出: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成正比例关系。

  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了吗?自由说说 指生回答 阅读课本

  师板书关系式:y/x=k(一定)

  (2) 那么,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该看什么呢?

  三、 巩固提高:19页说一说。

  四、 全课小结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2.数学教学心得

3.《咏柳》教学设计

4.春教学设计

5.《咏雪》教学设计

6.江南教学设计

7.《阳光》教学设计

8.《雾凇》教学设计

9.穷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