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4 21:40: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说课稿汇总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以此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二、说教学目标及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该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关键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品质培养目标: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寓意,辩证的看待事物。

  三、说教法、学法:

  1、对内容的理解,先疏通文意再演故事的方式。

  2、对寓意的理解、认识,可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

  3.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根据你的知识储备,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篇

  教师板书:

  (二)、检查预习:

  文学常识。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指导学习

  1、整体感知

  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2、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邻人之父劝告富人筑墙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2)、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3)、宋国富人一家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四)、拓展训练:(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问题:

  1、疏通文意

  2、这则寓言故事流传甚广,后来成为了常见的成语,该成语是-------------。

  3、翻译句子。

  蛇固无足

  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为它画脚呢?

  4、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

  (五)、推荐作业:

  续写《智子疑邻》,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有怎样的反应?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4课,是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篇课文的特点,这节课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荷叶的可爱,夏日的乐趣,学习识字、理解词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夏日的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用不着老师引导学生去逐句讲解分析,于是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我班学生喜欢欣赏精美图画,所以我就尊重学生的爱好,采用让学生欣赏夏日荷塘风景图,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美,容易产生乐学的情绪。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件:伴随着美好的音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图,学生一边欣赏,教师一边激情导入新课: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的音符。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也喜欢荷叶,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去体味他们快乐的心情吧!

  在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以后,我就让学生自主读,“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披文入情”,所以我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然后再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把生字连成词画圈,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自由完整地读一遍,自己品味感悟长句的读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或好朋友听,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读后老师检查初读情况,对读得好、有进步的同学提出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阅读的自信心。

  经过刚才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字也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识字游戏,一个水果对应一个汉字,我问学生:你想摘哪个苹果?并让他谈谈自己是怎么记住的?学生在交流中记住了这个字,学会了认字方法,把认字教学落到了实处。

  第三个环节我安排学生合作读,让学生“神与景游”感知文章的情景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所以我组织学生合作阅读,展开讨论:你觉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很快乐?学生熟读课文感悟后指名学生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如果学生还读不到位,这时可以充分发挥媒体的示范作用:请同学们用心去听录音是怎样把他们快乐的心情读出来的。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我就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竞赛氛围,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好,配合得好,小组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可以齐读;可以分角色读;可以表演读;可以一部分同学读一部分同学表演等等)。小组间的比赛完以后进行评议,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接着我让学生练习说,抓住重点,拓展延伸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后,我就启发学生想像:“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带来了快乐,荷叶也一定给小朋友带来快乐。想想荷叶是你的什么?请小朋友以“荷叶是我的——”为题,比一比,看谁说的多。有兴趣还可以画一幅“荷叶是我的——”图画。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最后我播放课件,让学生看着色彩鲜艳的动画片练习背诵。学生熟背后我让学生当小演员,分小组进行创造性表演,自己上台展示成果,评议改进。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去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美,情感美,从而唤起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愿望。

  我的板书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又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五、板书设计

  14 荷叶圆圆

  图 文

  小水珠 摇蓝

  小蜻蜓 停机坪

  小青蛙 歌台

  小鱼儿 凉伞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是《寡人之于国也》,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4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慧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孟子对自己“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阐述,最后孟子怀着激动的感情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本单元对《论语》、《孟子》、《荀子》、《庄子》的选文,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形成与20xx多年前的先秦散文。诸子散文记录了,我国先秦各流派的主要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在艺术上,大量采用,比喻、排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可谓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很高成绩,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学生通过对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底蕴垫定基础。对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并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其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的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从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我将拟定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归纳并掌握“数、直、发、兵、胜”多义词义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 “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情感目标:

  1.结合所学知识和历史资料,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辨析孟子思想对当时后世的影响。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常是不懂某些词语的意思,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才能顺利的阅读文言文。因此,我将把目标中的,归纳掌握多义词义项,背诵课文,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的突出,将在课堂讲解突出,课文讲解即将完成时,老师归纳,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课后,老师监督学生是否背诵课文。

  由于孟子本身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理解孟子的“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内涵可能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难点的突破,老师将安排一个分角色朗读的活动,并辅于相应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梁国的现实处境做介绍,学生自己体会后,老师再做点拨和综合的评述。

  其次,说教学法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应注意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高中语文课标提到,高中语文的学习应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的意识和兴趣,使语文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怎样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辩词的技巧,多义词的归纳,在学生自己体会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有必要做分析点拨。

  3.讨论法,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对孟子的思想积极性和局限性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老师组织课堂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使文言文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古今互动的效果。

  然后,说教学流程

  本课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背诵结构脉络,归纳多义词义项和文言句式。第二课时,讨论孟子仁政思想,完成课后作业,并再次归纳多义词义项和文言句式。

  第一课时

  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

  让学生课前,结合注释和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谈谈自己对孟子的了解,老师在做综合介绍。(有利与锻炼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投影,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带着两个问题去朗读课文,两个问题是:第一,这篇课文记载了谁和谁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第二,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通过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三个语句,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5. 教师提示应掌握的重要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⑤数罟 ⑥数之以桑 ⑦衣帛 ⑧养生丧死 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⑩王无罪岁 这里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记忆。

  三、课文分析

  (一)、通过一系列点拨式提问,让学生理清思路,可以设置如下这些问题:

  1.第1小节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他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有哪些具体做法?

  (明确:移民移粟)

  3.第2—4节中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明确:“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涕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一小步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进一步理清思路,掌握文的大概内容。

  (二)、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明确: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四、课文小结

  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 时 胜 数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树 衣 畜 无 谨 庠序 教 申 孝 悌 义 颁 负 戴 王

  (1)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 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课后练习三。

  最后,说板书

  我有两个板书,第一个是:

  惠王 孟子

  名不加多(移民移粟)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不可 无望民之多余邻国。

  这个板书用来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运用了对话的形式。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的说课就进行到这,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校长,亲爱的老师:

  中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板块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体验成长的快乐。四年级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他们中却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问题,更不会意识到这些问题在自我成长道路中所起的作用,而这篇课文是当今文坛著名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赞颂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的文品和对人平易真诚的人品。文章的篇幅较长,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比较多,适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达到以读促情、以读促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文章中叶圣陶先生批改了“我”的作文,所以还可以学习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说学生

  由于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文本鉴赏力,还有一定量的词汇积累,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字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但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还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预设为。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确定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采用一下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对话式教学法和自学辅导等教学法,这三种方法穿插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即兴创造,在对重点词句的反复诵读中,形成解析完教材,确定完目标及重难点,下面我将说说教法与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学法上我将根据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指导学生采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朗读、思考、交流、练习,从而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感脉络。在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导学中打造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鉴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步,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将按五个环节展开:

  开课伊始,我和学生从《爬山虎的脚》谈到叶圣陶,从叶圣陶谈到肖复兴,又从肖复兴引出中心句: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的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这些都与上课的内容紧密相关,既可以勾起学生的回忆,又能通过谈论叶圣陶,对即将学习的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有更丰富的认识。接着我揭示课题,让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随机强调“那”和“绿”两个字的书写要求。这样设计一方面进行写字训练,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检查: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如,厅是后鼻音,荐是前鼻音,书写荐的时候注意草字头下面是存不是在,昏上面是氏不要在下面多加一点。在疏通完文字之后,我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围绕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分别用四个字概括这两件事,在交流时随机形成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然后我再让学生看着板书完整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在这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而是通过提示,给学生一种方法的指引,从而学会概况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为下文细读课文奠定基础。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学生要对课文有所感悟,首先得“批文以入情”。在引导学生由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我给每个学生充分的读书与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徜徉在文本里,深入与文本对话。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读一读这些句子。

  (学生自学后交流)

  课件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指名读这句话,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密密麻麻”“到处”来体会叶老的认真一丝不苟,随后引入课外资源,引导学生看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从而让学生对“密密麻麻”“到处”这两个词语有更鲜明的印象,叶老为肖复兴修改处大到一个句子,小到一个词一个字,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没落下,可见叶老修改作文时是多么认真仔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为了近一步体会叶老的认真,学习叶老修改作文的一些方法,我还将利用课件,让学生把肖复兴的习作和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后的习作做一个对比朗读,体会这样改的好处。从中学习到作文修改的一些方法,同时感受到自己的作文写好后也要作这样的修改。

  接着课件出示描写作者肖复兴感受的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浓厚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和体会这些情感,我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情感暗示,进行朗读指导。一读:兴奋。删改后的句子更准确,更规范了,作者的高兴之情由然而生,请同学们试一试读出他的兴奋心情。二读:温暖看到叶老这么认真、平和地为我修改作文,我感到春风不仅吹到面上,更是把温暖注入了心田,请大家再读!三读:感动叶老当时可是教育部副部长,工作繁忙,还挤出时间来为我一个素昧平生的小孩子改作文,我感动、我自豪,再读!四读:敬佩叶老当时已经70多岁了,还这样关心一个孩子,我无法言表的感动都融于春风拂面的那一瞬间,再读!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上面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零散的,这时我设计说话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这一环节试图通过三个句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升华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情感。

  五)、回顾中心句,前后呼应

  在课接近尾声时,我深情描述情境:虽然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但叶老先生的人品和作品还深深地留在了肖复兴的脑海中,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学生齐读:“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接着,我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收获颇多,在叶老家做客时,我又收获了怎样的感动呢?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又会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下一节课让我们再走进叶老先生的家,去尽情地享受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这样结课是为了和课开始时呼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说课稿 篇5

  《小院》是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着见其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小院》这篇散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言词虽无华丽,却朴实感人,通篇善细节描写,辅环境渲染、夹叙来描,叙述简洁,描写得体,自然,使文章处处生色。全文着力塑造的人物是“小大嫂”,本文通过其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腻描写一个纯朴、善良、宽容、热情的“小大嫂”形象跃然纸上。如:“下车后,‘我’远远就听到一声声招徕客人的声音,却亮亮的甜甜的,饱含着五台山区那醇厚浓烈的乡土味儿;当“我”抬眼望去,看见她站在人丛边上,冲着游客们招手,却没有一声言语,仅是亮亮的眼神,甜甜的笑靥,这是多么信赖的眼神呀,这是绽自内心的笑靥呀。”这不由使我想起茅盾的一句话;人是最伟大的风景。“小大嫂”的美如银玲般久久回响在读者心中。在小院里洗漱时,“我”又发现自己正在花的“包围”之中,小院处处鲜花摆满,整整齐齐,错落有致,从中折射出“小大嫂”对生活的热爱犹如鲜花充满生机勃勃,读之如沐春风。于是这“小院”、这“小大嫂”、“这小山”便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个“背景”、“一个点缀”、“一个渲染”,让人真正品尝到人间最珍贵的心灵美和人际关系和谐美。文行结尾处,作者情由景生——未曾游山,心儿先自醉。含意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再次让“我”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走入这幅优美的图画呢?

  为此,我确定了《小院》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情景渲染——整体感知——细致品味”。

  1.情景渲染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就是说教学要善于引钦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导入对我先进行情景渲染:出示一首古诗《游园不值》并配上古筝《高山流水》。师述:同学们,这古典幽雅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到古代,现在就让我们在这悠扬悦耳的古筝中学习一首古诗。之后,通过齐读,、让学生点评其感受。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2.整体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院》是一篇阅读训练课文,我通过朗读指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中的人、事、景、物,让其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朗读课文2遍,上课时,再通过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揣摩“这是怎么一个小院”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把它表述出来,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为突然教学难点进一步奠定基础。

  3.细致品味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感情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陶的过程。因此,教学中细致地分析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通过启发,讨论、引导、朗读、品读、想像、可以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解决教学难点,又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我先问学生“小大嫂”是一个怎样的人?哪里可以看出来?你从“小大嫂”想到什么?最后赏析环境描写时,我提问:“能应用几个词语归纳这里的景色?能引用一些诗句加以品析?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景?”通过问题的讨论,再加上朗读、勾画、圈点,使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主旨是一步步深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突然教学难点。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一个太阳和月亮,但是对于小班小朋友来说,还分不清什么时候会出现太阳,什么时候会出现月亮。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正高兴看着天上的太阳告诉我,林老师你看天上有一个太阳,可是林芯颖却说不对,那是月亮,孩子们就开始出现了争执。

  孩子们对太阳是白天出现的,而月亮是黑夜才出现的这样的一个自然现象了解还比较模糊。《太阳和月亮》这节课中的白天和黑夜是一个最突显的素材,根据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再加上班上孩子喜欢琅琅上口的儿歌,于是,我尝试通过引导幼儿对儿歌的欣赏和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体会文学作品的情趣。所以我选择了《太阳和月亮》这篇充满趣味性、童真性的诗歌,萌发孩子们对诗歌活动的兴趣。

  我班现有15名幼儿,其中男生4人,女生11人。部分幼儿已有上过托班,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小班学习生活,孩子们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同时有较强的表演和探索欲望,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太阳和月亮》。

  2、说目标。

  活动的目标起着最重要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材本身具有的趣味性为依据,整合了艺术、社会、健康、科学等领域,从情感、认知、能力,三方面确立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

  1)乐意与同伴一起交流欣赏诗歌,对诗歌活动感兴趣。

  2)理解诗歌内容,愿意用“……醒来了”“……睡着了”句型说一句话。

  3)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热闹”和“静悄悄”,理解“热闹”和“静悄悄”的含义。

  3、说活动准备。

  (1)在知识准备方面:

  在课前发挥家园共育的有效资源互动,收集有关太阳和月亮的图片、书籍、光盘资料等。初步感知太阳和月亮的外型特点,能区分太阳和月亮,知道太阳是白天出来的,月亮是晚上出来的。

  (2)在物质准备方面:

  A、本次活动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把太阳出来白天的活动和月亮出来黑夜的活动,通过多媒体的方式直观、生动、有趣的展示给孩子们,感受太阳出来了,小动物、小朋友都醒来了。月亮出来了,大家都睡着了,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愿意用:“……醒来了”“……睡着了”句型说一句话,更好地增强了活动趣味性,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

  B、为了更好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优美,我还准备了太阳、月亮、小草、花、小鸟、小朋友等图片。另外,课件中《欢乐颂》和《摇呀摇》两段歌曲分别营造出活泼和安静的氛围,两段音乐鲜明地对比让幼儿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热闹”和“静悄悄”的不同场景,在游戏体验中进一步理解了“热闹”和“静悄悄”的含义。

  (3)在空间准备方面:

  为了便于让所有的幼儿都能清晰地观看课件,我将本次活动座位设立为马蹄形,既保证幼儿观看环境,中间空出的场地还可以保障后面游戏环节的顺利开展。

  二、说教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师生互动,以热情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通过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法、提问法,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生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使活动得到深化。

  首先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区分白天和黑夜的活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而多媒体动画课件的呈现直观、生动地展示了这一自然现象,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其次是提问法:有目的的提问能启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在分段和完整观看前,都运用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使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帮助幼儿逐步理解诗歌内容。

  再次,在活动中我还将运用游戏法,动静结合,让孩子们在音乐旋律的伴随下边表演边念诵诗歌,从而更好地对所学内容加以巩固。

  此外,我还将根据活动开展情况,适时地采用正面教育法、鼓励法等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参与活动,将艺术、社会、健康和科学领域有机整合,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活动中,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

  根据皮亚杰认知理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发现,认知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所以本次活动幼儿主要采用:视听结合法、游戏体验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遵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原则,本次活动共有4个环节:

  激发兴趣、观看课件—欣赏理解诗歌—游戏体验—活动延伸。

  (一)激发兴趣、观看课件。

  此环节主要采用分段欣赏的方式观看课件,并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理解诗歌。

  此环节主要采用完整欣赏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也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提问:

  1、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太阳出来了,还有谁醒来了?(感受白天的热闹气氛)

  2、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月亮出来了,还有谁睡着了?(感受黑夜的安静气氛)

  重点:

  ()说,()醒来了,()睡着了。

  难点:

  区分白天活动的“热闹”景象和黑夜活动“静悄悄”的景象,从而理解“热闹”和“静悄悄”的含义。

  (三)游戏体验。

  此环节主要以“欢乐颂”和“摇呀摇”两段动静鲜明的音乐旋律做背景,在音乐的节奏变化中,启发幼儿按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表现诗歌中“热闹”和“静悄悄”的场景,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诗歌内容,理解“热闹”和“静悄悄”的含义,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实践体验中理解。

  (四)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简单创编诗歌。

  2、组织表演游戏活动,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望。

  五、效果预测

  我想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设计的本次活动,通过生动的课件和趣味的游戏方式,孩子们参与的兴趣会比较浓厚,积极、主动性会比较高,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比如理解词汇含义方面,不过,我将根据孩子的表现、学习态度和方式,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写字8个,读准字音,记熟字形,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情感。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审美与欣赏能力,并仿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感受。

  2.仿写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根据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下面我就对教学流程作具体阐述:

  一、导入激趣,自读质疑。

  这一环节的教学可分两步完成:

  课伊始,我便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课题: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吧!说一说你都喜欢什么呢?为什么?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然后师顺势板书课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步充分自读,交流收获,自主质疑。在学生读之前我首先提出要求:读读课文,想想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标记。学生充分自读的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所获,理清文容。抓住11个“我喜欢”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通过热爱四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的。因为北师大教材多选的是作者的原著,文中有较多学生难于理解之处,因而我让学生质疑。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三个方面:一是浅层次的:如芒草是什么?这可以通过学生交流或是教师的补充予以解决。二是对句中一些词语的理解要放在句中理解,等再读课文时解决。三是文中的重点问题:如另一种花是什么?则要在重点品读时感悟。这样的交流质疑不但体现了顺学而教的理念,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充分自读,解疑美读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品读重点的基础因此我这样设计:

  首先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其积极性自然就高。在读后的交流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第二个层次的疑问:在句中比较难于理解的词语。在1———7自然段中较为难理解的词语多为写景的,我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实际或是想象的方法解决。如宁静淡远,我就让学生回忆冬日的早上;摇曳一词我则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芒草。在8———10段中的词语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幼稚淳朴、不能自抑。词语教学不但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

  不理解的词语虽然解决了但这并不是目的,阅读课的落脚点仍然是读。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去美读课文中作者描写大自然的部分。这一过程我这样引导学生:作者喜欢的自然景观如何才能通过读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找到读的方法———一边想象一边读。方法有了,学生默读课文用心去领会文中与自己有共鸣的景物,然后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在不同个性的读当中去品味作者心中的意境。这样的美读还是不够的,因为共鸣的可能只有一段或是两段,我两次引导学生:哪些景物你并没注意过可引起了你的兴趣,也试着用刚才的方法去读一读?读后再去展示。这样的读才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上都会有真正的个性化的阅读。

  教学至此学生第二个层次的质疑解决了,文中写自然景观的部分通过这不同形式的美读也内化于学生之心。

  三、品读难点,感悟语言

  课文写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的部分是理解的难点,也是学生质疑的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我还是以学定教: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我们通过读理解了,刚才同学们针对课文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还要去读,只要细心读你总会有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8———11自然段仔细品味。在学生交流时抓住三个问题引向向深入:

  1、作者喜欢的另一种花是人间温情。这一情境的体验可以让学生重温自己早上上学时亲友、邻居、同学间互相问候的情景以体会作者当时心中那种暖暖的感觉。

  2、作者在泪光中读信则要让学生体会一个远离亲人又思念家人的游子的感受。

  3、对于读书就可以联系学生从书中的知识与快乐与作者产生共鸣,而对于作者对于书唯美的描写和感受则可以不作深入理解。当然这三个问题最后的表达仍旧是读,读出作者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验。

  对于省略号的理解我则是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生活是不是就只有上面这11个喜欢?她还会喜欢什么?这一补充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全面的去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喜欢,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在学生有情有味的读、说当中教学的难点也就解决了,相信在这样的读当中也会被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所感动,会有所启发。

  四、赏读品析,仿写迁移

  这一环节不仅是写的指导更是孩子们对生活热爱的内化升华。

  我先让学生再次回读美文,抓住触动自己的段落再读,在连续的读中升华自己的对生活的感动。同时要求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不但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而且在对事物的描写中抒发了自己的爱。这一问题也为下面的仿写奠定了基础。但我不急于让学生动笔而是让学生先回忆生活中的点滴,是什么感动了你触动了你的心灵?再写水到渠成。这一写也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只是你要用爱的眼光去发现,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感悟。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属讲读课文。

  文中鲁迅先生所追忆的保姆阿长,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的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字词:“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整体感知课文。

  2、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5、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6、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2、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

  教学难点: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评点法、谈话法、导读法、练习法、读义讲练法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三)预计两课时完成。

  四、说学法

  1、强调预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努力。

  2、强调多读。本文作者是文白转期的文学家,作品精深,较难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没有呐喊的心底呐喊,故必须熟读。另外,语感是语文的生命,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故必须多读。

  3、强调积累。丰厚语文积淀,包括学法积累和基础知识积累。

  4、强调自主设疑,小组合作讨论,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5、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回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吗?正是这个惊险的故事为“我”儿时的“百草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讲给“我”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她对作者的儿时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致时隔多年之后,作者仍然写了一篇回忆她的文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一片段可以看出,幼年鲁迅与长妈妈关系非常密切,这一片段又与本文有着有机的联系,由此导入新课,可以温故而知新。

  学习活动一:多媒体展示作者鲁迅与《山海经》简介。本环节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相关常识,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学习活动二:检测学生预习中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

  本环节设计意图:针对学生轻视基础的意识强化了重点词汇的积累。

  学习活动三:初次阅读课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物。

  1、阿长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可从身份、外貌、学识、心、地、性格等方面说)

  2、《山海经》这部书中写了什么内容呢?

  (文中哪段介绍该书,要善于思考,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

  3、作者将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了一起,那么,她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

  4、我们刚学过的一篇文章中也说过长妈妈,是哪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谁能说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哪部散文集?这书名是什么意思?《朝花夕拾》

  本环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学习活动四:再次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情节

  1、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并配以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的故事性,在读中培了解情感变化。从而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并从中体会到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与感激和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与关爱,从而认识到时隔多年作者仍对长妈妈念念不忘的原因。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五:设计问题,在思考中回顾旧知识,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2、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分?

  本环节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通过问题回顾昨天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进而提出新问题,引发新的思考,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文

  学习活动六:分部分朗读课文,深入分析课文。朗读6-1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部分文字写了哪几件事情?作者对这些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写了元旦吃福橘,长妈妈教“我”很多道理和讲“长毛”的故事三件事。作者态度从觉得“麻烦”到产生了不牢靠的敬意。

  2、在看似贬义的外表下鲁迅先生有没有对阿长的同情、怀念和赞美?

  让我们来看19-2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过程。要求学生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3、“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阅读29-3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看完整篇文章,我们来总结一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环节设计意图:介绍重点情节,进行详细分析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并加以提示,如①“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活动七:梳理全文,教师总结:

  1、长妈妈这么疼爱“我”,那“我”小时候对她好不好呢?讨厌她哪些事?(3-12)

  预设: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爱管闲事④规矩多⑤道理多⑥谋死隐鼠

  2、虽然讨厌她,可也有发生敬意的时候呢。什么事情让孩子产生了空前的敬意了?这敬意后来还有么?

  3、看来吓唬得来的敬意不是真正的敬意呀。读这篇文章后,你觉得阿长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说说你觉得作者笔下阿长的哪些事情最有趣?

  4、小时候的“我”眼中饶舌多事、有许多麻烦的规矩、无知而又迷信的长妈妈,成年后却写文章来怀念她,就说明“我”已经理解了长妈妈。这理解用了多长时间?三十年,多么漫长的岁月啊。事隔多年,鲁迅才恍然大悟,他一直忽略的一个人,甚至地位低下的一个人,原来是最疼爱她、最关心他、对他最重要的人。

  5、像本文这样本来要赞美一个人,却在文章开头说她不好的写法。我们叫什么?

  6、让我们用真诚的心祝福长妈妈安息吧!(有感情的读最后两段)

  结语:

  作者通过记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往事,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等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也应该学会运用欲扬先抑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本环节设计意图: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通过问题与学生一起梳理全文,文章有详有略,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加深课文理解。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8?——p20的内容。

  2、教材简析:

  《有多重》是在学生掌握了轻重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质量单位,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质量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安排了四部分教学内容。通过“有多重”这一教学情景,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轻有重,导出可以用千克和克做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并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地处理,以活动贯穿整课。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估算。

  情感目标:能主动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1千克=1000克”。

  难点:了解1千克与1克的实际质量。

  5、教学准备

  (1)4名学生为一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盘秤,2分硬币,1千克的白糖1包,500克的盐2包,500克、800克、2千克沙子各1袋,苹果1个、……蛋1袋。

  (2)小调查:了解生活物品的质量和自己的体重,并进行记录。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倡导民主、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新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大舞台,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我只是为学生们创设情境,提供发现知识的条件,并从中点拨、引导,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掂、比、估、算、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20xx年10月24日,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中国西昌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嫦娥1号”起飞重量为2350千克。)

  介绍“嫦娥一号”的起飞重量,导出并板书课题:有多重。

  通过这样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感受1千克。

  活动1: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数学游戏,与1千克比轻重。

  第二环节:感受1克。

  活动2:掂一掂,感受1克。

  活动3:找一找,生活中重1克的物品。

  活动4:比一比,1千克和1克的质量区别。

  第三环节:“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课件:淘气和笑笑在争论2包500克食盐重,还是1包1千克的白糖重。)通过称一称、算一算从而得出1千克=1000克。

  练习: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活动5:掂一掂,称一称1个苹果有多重。

【【热门】说课稿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汇总9篇

2.【热门】说课稿汇总7篇

3.【热门】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4.【热门】说课稿4篇

5.【热门】说课稿三篇

6.【热门】说课稿5篇

7.【热门】说课稿八篇

8.【热门】说课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