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7-06 12:32: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四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课时。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在学生已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说本节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广。同时也为后继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2、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

  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地建立方程。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意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是中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式的概念与整式是紧密相联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学生掌握了分式的意义后,为进一步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我任教班级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不够高.通过分数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用分数的定义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为了让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分式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有理式是不是分式。

  (2) 技能目标: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会推断分式的分母中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3)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整式和分式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4)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分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式的意义:分式与除法的关系;

  (2)难点: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本节课教师将以引路的形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知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归纳、概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下面这样几个环节

  1.设问激疑,以旧探新,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教师先问学生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分数。

  思考:请各位同学将下列各题用一个恰当的分数来表示:

  1. 一段绳子长3米,把它平均分成4份,则每份长是多少?

  2. 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辆汽车行驶7小时,从甲地到达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

  然后教师再请学生看以下两个问题。

  思考:1.一段绳子长3米,把它平均分成份,则每份长是多少?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辆汽车行驶.

  小时,从甲地到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通过运算、比较;可以发现.

  是一种新的代数式。教师介绍这种新的代数式,我们称它为“分式”,从而引出课题“分式的意义”。

  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比联想,给出分式的概念。即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或“”来表示,如果两个代数式A,B相除我们也可以用“A÷B” 或“”来表示。

  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A,B相除时,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叫做分式。如:分母中都含有字母,都是分式。

  (这样的安排可以刺激学生复习和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能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的旧知识,将新知识的各因素联系起来,并以组织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学到了新的知识。通过比较概括,是新旧知识相联系,通过启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使他们对分式的概念先有一个粗略的总体认识,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铺垫,使学生对反映新知识内容的文字、符号先有一个表层的认识。)

数学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解简易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会运用数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言表述。

  (3)?会对具体方程的解法提出自己解答的方案,并能与同学交流。

  (4)?会独立地解答一、二步方程。

  (5)?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解方程的两种方法及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二、说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四人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走进新课

  1?汇集问题,寻找出路

  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

  2?解决问题,形成方法(例1教学)

  先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下面的问题,把学生推向主体位置:

  ①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能根据数学信息说出等量关系吗?

  ③请大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然后组内交流,班内展示,统一方法与答案。

  ① 解方程的格式(先提行,写下一个“解”字;为了美观,尽量使等号对齐,两边写式子。);

  ②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或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③自觉检验。

  尝试练习:写出求解的过程和验算的过程,不会的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出示:20+x=30。

  3?类比推广,深化探究。教学例2

  学生写完后,互相交流,老师一一展示各组的解方程过程

  方法一: 解3y-8=13 方法二:解 3y-8=13 方法三:解3y-8=13

  3y=13+8 3y-8-8=13-8 3y-8+8=13+8

  3y=21 3y=5 3y=21

  y=21÷3 3y×3=5×3 3y÷3=21÷3

  y=7 y=15 y=7

  验算3×7-8=21 验算3×7-8=21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学习方法的同时辨析渗透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三)练习巩固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总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五)课堂检测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查缺补漏。

  (六)布置作业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淘气的猴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中安排本节课的知识有:探索有关0的除法的规律,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并且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为了提高课堂实效,留给学生更多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算理及算法真正感悟、理解,达到内化、提升的目的,我把本节课的内容加以调整,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现在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探索有关0的除法规律,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算理。

  (2)理解与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愉悦。

  3、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以及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分析:在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上,本课以开放式教学为主,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经历运算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除法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设计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整节课,我以小猴分桃的故事贯穿始终,把本节课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三)灵活运用,巩固新知

  (四)评价提升,总结全课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就不细说了,主要是第二环节。

  第2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我从以下几个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

  依托“把0个桃平均分给4只猴子,5只猴子,6只猴子以及更多的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得多少个桃子?”这样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得出:0÷4=0、0÷5=0、0÷6=0……(师随机板书)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说说自己的发现。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不难得出: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这时,我故作疑惑的问:是不是0除以所有的数都得0呢?当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争议时,我适时的抛出算式:0÷0、5÷0,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在计算时,通过体验、辨析,并联系实际发现0÷0的商不能确定,5÷0找不到商,从而得出0不能作除数。(板书:不是0的)

  [在这个环节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在尝试、辨析中真正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顺利的进入本环节的第二个层次。]

  2.探究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继续延续故事情境:有4只猴子因没有吃到桃子很不甘心。于是它们一起继续在山上找啊找,终于又找到了一棵大桃树(课件出示)。树大桃子多,它们非常高兴,摘下桃子数了好久才数清,“哇,共有408个桃子呢!”为了公平,它们决定平均分这408个桃子,同学们赶快估计一下每只小猴能分得几个桃子?当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后,再让他们试着准确计算,学生可能会出现口算和竖式计算两种方法,我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借助展示台分别讲解他们的算理后,重点板书学生出现的竖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后得出:当百位上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而十位上数字又为0时,可以在十位上直接商0。

  [这个环节,我注重让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进行估算、计算,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使学生在亲身体验、感悟的过程中逐步找到自己的最优算法。]

  为了更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探究“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我把被除数408改为416,让学生尝试进行计算,当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十位上1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时,我抓住时机,再次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当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那一位上面直接商0。

  至此,学生已把抽象的算法转化为内在的理解,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掌握,突出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为了及时巩固学生的新知及时过度到第三环节灵活运用,巩固新知主要是出示一些同类型有阶梯性的题目让学生解答。至此本节课已接近尾声过度到第四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四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数学说课稿模板9篇

2.【实用】数学说课稿锦集八篇

3.【实用】数学说课稿周长三篇

4.实用的说课稿4篇

5.实用的说课稿三篇

6.实用的说课稿四篇

7.实用的说课稿7篇

8.实用的说课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