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6 09:23: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集锦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说课稿集锦7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它所处的单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具体的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者竺可桢,本文是一篇阐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小品。

  本单元主题是“事理说明”是一组内容丰富的说明文,语言风格和文章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单元有较大不同。课文在把事理说清楚的同时重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文的目标确定为:

  1、概括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揣摩准确生动的语言。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道理。学会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简单日常生活现象。

  其中1、2是本文的重点,3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能达到目的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课主要采取板块教学法:目标恰当,使学生方向明确;精彩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整体感知,使学生把握全局;创设情境,使学生建构意义;局部解剖,使学生学会品味;动态生成,使学生个性张扬;迁移探究,使学生举一反三。

  在组织板块教学时,适时渗透圈点勾划法(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获取能力)、探究指导法(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和探究,体会文本用语的精妙和文中的科学精神)、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谜底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

  因此,我在教学本文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阅读思考法——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由不熟悉到熟悉,思考由肤浅到深入。

  2、自主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把本课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教学流程,这个流程包括8个环节。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往日随风乱飞流,骆驼当做一小舟,海市蜃楼多奇景。”(打一自然物体)让学生猜谜底,并说说理由。

  古代文人根据自己对沙漠的感受也写过许多关于沙漠的诗,我们熟悉的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相信同学们在电视和杂志上见到过沙漠,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沙漠给你的印象。学生各自说印象后再请一位学生将这些答案进行整合。

  在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眼里,沙漠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这个导语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课文的兴趣。)

  (这个环节大约用3分钟)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并思考以下问题:

  1、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2、课文写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学生字词的积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这个环节大约用9分钟)

  (三)再读课文 揣摩构思

  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

  (这个环节是要学生了解本文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这个环节大约用10分钟)

  (四)三读课文 品味语言

  我们对沙漠里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文章又是如何说清楚的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那么如果对文中的一些词加以修改,能达到这种效果吗?

  出示示例:“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句中的“据说”能否删掉?为什么?

  请你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通过品味语言,学生可以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这个环节大约用10分钟)

  (五)视频欣赏 反思文本

  我们已经了解了沙漠里光怪陆离的现象,你们想不想到沙漠亲身感受一下呢?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到响沙湾感受鸣沙现象。(放视频)(视频放到一半暂停)看到这我们知道书上的说法还不足以清楚地解释响沙的原因,那我们来想想还有什么原因能使沙发出轰隆的巨响(学生回答)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看片子(放视频)

  (这一部分的视频既与文中内容相吻合,又对文中的知识进行了补充,让学生知道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大约用5分钟)

  (六)运用知识 解释现象

  我们不仅要了解科学道理,还要能用科学解释生活中的奇怪现象。下面我们就尝试用文中的知识解释以下现象。(出示蒲松龄的《山市》译文)

  (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科学道理来解释生活现象,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说明的。)

  (这一环节大约用3分钟)

  (七)联系生活 出谋划策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请你为改造沙漠拟一条公益广告。

  (这个环节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公德心。)

  (这一环节大约用5分钟)

  (八)布置作业 巩固知识

  假如你是一个导游,领着你的旅游团正走在青岛夏天的海滩上,这时远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请你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这神奇的幻景。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写了罗布泊由昔日非常美丽的湖泊变成今日的荒漠,揭示了一个生态环境蒙受人为破坏的个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好人类家园。

  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两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学习报告文学的特点及写法。

  ⑵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②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⑵ 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2、难点:

  学习情感表达的方法。

  【说教法学法】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全文的主旨,同时结合所查找资料,认真做好课前预习,提出疑难问题,在课堂小组讨论时尽力去解决。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说课前准备】

  教师:

  印发余秋雨的《沙原隐泉》与潘岳的《西风胡杨》推荐学生阅读。

  这样做有三个目的:

  一个是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量,用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外查阅资料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触动,为下面教学构建良好的氛围,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学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

  查找有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被污染的事例。

  (图片、书籍、相关报道均可)

  【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就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引入课题。

  (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二、解题

  1、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2、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学会渔。

  三、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

  要求:

  1、用笔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在书上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解答问题时先读原文相关语句,再用自己

  的话概括。

  (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使阅读具有方向性,更有效率。为使学生的学习不

  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同时为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由于问题较易回答故由学生独立思考作答 )

  3、理出各内容在书中出现的次序。

  (此问题较困难,要求学生讨论解答)

  四、请学生齐读12、13段

  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

  (认识问题要深入,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深入探讨罗布泊消逝的根源有利于把握文本主旨,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写作方法探询

  从写法上探究,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体会到好文章有其独到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从写法上探究文章撼人心灵的力量。

  1、体味真实性:

  2、感受形象性:

  ⑴ 对比手法

  ⑵ 拟人手法

  ⑶ 排比

  3、体会抒情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巡回指导。这样,从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集体中取长补短、相互启发 )

  六、美点寻踪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

  七、小结

  以饱含忧患意识的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以强烈的号召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以达成本课的人文性目标。

  八、作业

  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信息及其它类似情况的介绍,编辑手抄报。

  (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练习搜集整理有用信息,培养忧患意识,从我做起,切实行动)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3.使学生能联系几何课中学习的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会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2.难点:

  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本节的中心内容,化简和运算都是围绕其进行的,而运用此性质计算化简又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和混合运算的基础.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通常与如勾股定理等几何方面的知识综合在一起.

  本节难点是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积的算术平方根在应用时既要强调这部分题目中的字母为正数,但又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字母只表示正数的片面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的算术平方根性质与根式的乘法公式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综合应用性质或乘法公式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一定要满足.

  三、教学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类比的方法,讲授与练习结合法.

  1. 由于性质、法则和关系式较集中,在二次根式的计算、化简和应用中又相互交错,综合运用,因此要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脉络清楚,条理分明,在教学时就一定要逐步有序的展开.在讲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时可以结合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让学生把握两者的关系。

  2. 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和 ( )及比较大小等内容都可以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让学生通过计算一组具体的式子,引导他们做出一般的结论。由于归纳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例子的研究,从表象到本质,进而猜想出一般的结论,这种思维过程对于初中学生认识、研究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有着重要

  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培养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例子得到结果

  类似地可以得到:

  由上一节知道一般地,有=(a,b)

  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会发现 =(a,b) 也成立

  (二)新课

  积的算术平方根.

  由前面所举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地,有 (a≥0,b≥0).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要注意a≥0、b≥0的条件,因为只有a、b都是非负数公式才能成立,这里要启发学生为什么必须a≥0、b≥0.在本章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所有字母都表示正数,下面启发学生从运算顺序看,等号左边是将非负数a、b先做乘法求积,再开方求积的算术平方根,等号右边是先分别求a、b的两因数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两个算术平方根的积.根据这个性质可以对二次根式进行恒等变形。 化简,使被开方数不含完全平方的因数(或因式):

  1、 2、 3、

  说明:1、当所得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的因数(式)中,有一些幂的指数不小于2,即含有完全平方的因式(数),我们就可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并用=a(a)来化简二次根式。

  2、 (a≥0,b≥0)可以推广为 (a≥0,b≥0,c≥0)

  化简二次根式的步骤

  1、将被开方数尽可能分解出平方数;

  2、应用=(a,b)

  3、将平方项利用=化简

  小结:

  1、积的算术平方根与二次根式的乘法的互逆性;

  2、灵活应用他们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及化简二次根式

  作业;由于本节课后习题较少,可适当补充紧贴教材的课外习题

说课稿 篇4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本单元进行说课:

  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二、 说教材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儿童诗,作者用儿童的语气,描写了一幅有趣的场面:孩子们快乐的放风筝,花丛中同样的放飞着许多小小的风筝——那就是同样快乐的一只只:“彩翅膀的蝴蝶和长尾巴的蜻蜓”。全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通过孩子们、风筝、花、蝴蝶、蜻蜓,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闹春图”,呈现出一幅表现大自然和谐统一,人和其他小生灵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美丽画面。根据新课改理念和班级学生实际我给这可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会用9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三、 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统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然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

  四、 教学流程

  (一) 抓住课题,启发质疑

  1、 出示春天美景和小朋友放风筝的画面。

  2、 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样先创设情景,激发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整体探寻课文内容。

  (二)以读为主,人文合一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为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铺路架桥。

  2、细读课文,主动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有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研读课文,共享成果

  (1) 细读第一小节,感受快乐。

  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诗句,用心体会感悟,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中心的极好方法。

  (2) 精读2~4小节,展开想象。

  阅读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思维、想像的空间,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像,有助于提炼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水平和阅读质量。

  (四)培养语感,积淀情感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使学生真正进入到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而老师带头背诵,则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有助于学生语言和情感的积淀。

  (五)拓展延伸

  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思,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为学生创造与文本再次“亲近”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茎输送水”,是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上册主题网络教育“奇妙的植物”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的如此茂盛,在进行主题活动“奇妙的植物”时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问,于是,我用“茎输送水”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输送水和养料的奥秘,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人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我通过几组有趣的实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植物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酷暑天萎蔫的树木,雨后旺盛起来的经验

  2、物质准备:两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红蓝颜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

  本次活动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时间完成活动目标。

  三、说学法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法、操作法,归纳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放在自然角,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吗?”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实验,幼儿做完实验后,隔段时间去观察并作记录,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时间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四、说活动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给幼儿2盆萎蔫的花

  问题:

  1、这两盆花为什么萎蔫了?

  2、你有什么办法让花重新旺盛起来?

  这一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并将讨论得出的解决方案付诸行动,幼儿会拭目以待,结果会怎么呢?活动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二)、一小时后观察结果,并讨论原因

  问题:哪盆花最先旺盛起来?为什么?幼儿讨论后得出结论,:将水浇在花盆里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来,将水浇在叶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来做实验。

  (三)、实验

  1、芹菜实验

  将芹菜的茎剪短一些,叶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让实验效果跟明显,便于幼儿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装进一些水,并滴进一些红墨水,将芹菜插在被

  子里,并调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记号。

  第二天观察:

  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样,(水面低于橡皮筋)

  2、芹菜的茎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2、两色花实验

  老师将花朵的茎剪开,两个杯子各放进一些水,分别滴进红蓝墨水,将花朵剪开的茎分别插进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观察:

  1、看看花朵有什么变化(植物的茎将两种颜色的墨水往上吸)

  2、白花怎么样了?(变成红色和蓝色了)

  这一环节,给幼儿分组,每组幼儿同时进行两组实验给每个幼儿参验的机会,体现了《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思想: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讨论

  试验结果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一环节。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实验大胆想象、思考,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以扩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五)、讨论植物的茎还有哪些功能?

  问题: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几天不用浇水,为什么死不了?

  结论:植物的茎还有储存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这一环节,提出更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五、说活动延伸

  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变态茎的'植物,放在自然角为下节活动“变态茎”作准备。

  活动暂时结束了,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认识兴趣却在延伸,并将更多的关于奇妙的植物的内容渗透在多种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在日常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他们活泼,对此非常感兴趣,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接受能力想吻合,以引导幼儿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大班幼儿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且处于语言迅猛发展时期,但对数量词的掌握、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为了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我想通过幼儿最喜欢的游戏,让幼儿在掌握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数量词,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同时,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根据纲要中的语言领域目标要求及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语言智力游戏提高幼儿对学习数量词的兴趣。

  2、提高幼儿在活动中快速倾听和应答的能力。

  3、引导幼儿练习正确使用数量词。

  这三个目标蕴涵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经验的获得,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通过语言智力游戏,提高幼儿对学习数量词的兴趣上,”从第一、四环节的逐步深入,将知识进行迁移,将重点逐渐攻破,活动将难点定在“正确使用数量词,”从以下几点突破:

  1、让幼儿参观“物品展览馆”,讨论图片上物品名称。

  2、做游戏“玩转盘”“造火车”

  为了完成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环境创设与区域活动相结合

  为了让幼儿不再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而转为主动吸收,我整合了区域活动,根据教育目标,有机渗透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更多更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发发展,因此,我在区域中准备了:美工区:投放白纸、彩笔。阅读区:投放数量不等的物品名称的图片。

  (二)、知识经验准备:利用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丰富词汇和生活经验。

  (三)、物质准备:

  1、老师、幼儿、家长共同搜集各种物品名称图片布置一个“物品展览馆”

  2、转盘,上面贴有各种数量不等的物品名称图片

  3、各种数量不等的物品名称图片反贴在黑板上。

  这些准备,一是丰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便于幼儿在和同伴讨论中大胆、自主、快乐的交流,二是能在活动中突破难点,便于幼儿理解。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

  教师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挖掘此游戏的活动价值,采用游戏组织教学,运用了观察法、游戏法、讨论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师说教的传统形式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在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理念,将各领域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语言领域中渗透社会领域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玩转盘和造火车游戏中让幼儿感受数量的概念,在音乐游戏开火车中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三、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设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游戏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让幼儿在看看、说说、听听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数量词。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参

  与活动的兴趣(6分种)

  带幼儿参观“物品展览馆”,启发幼儿相互讨论,图片上都有什么?

  此环节中,教师为

  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同伴之间交流,体验交流的乐趣,在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

  (二)、游戏:玩转盘(8分钟)

  转盘上是一些图片、上面分别画着数量不等的苹果、书本、眼镜、尺子、树、电视机等物品,幼儿自己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指针指到哪张图片,幼儿就说出它的名称并在前面加上数目和单位,如:一辆汽车等。

  此环节让幼儿分组进行,每组一个转盘,尽量让每个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参与活动,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三)、游戏:造火车(8分钟)

  一名幼儿做“火车头”,“火车头”拍手念儿歌“嗨嗨,我的火车就要开”小朋友就问“哪里开?”

  火车头回答“***小朋友那里开”,被“火车头”点到名字的幼儿到黑板前翻一张图片并快速说出图片上的物品,前面要加上数量和单位,如:五头牛等,说对的幼儿站在“火车头”后做一节车厢,说错了,坐回座位,“火车头”重新寻找车厢。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正确运用数量词,并提高幼儿在活动中快速倾听和应答的能力。

  (四)、听游戏音乐“开火车”(3分钟)

  幼儿随音乐自由组成几节火车做动作,并随音乐将火车开出活动室。

  五、说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准确运用数量词。

说课稿 篇7

  设计意图: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而如何把这种天性发挥到一个受益的层面上,使幼儿在动的过程中得到各种有利身心健康的体会。而奥尔夫正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让幼儿在身体动起来的同时,又培养其对音乐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得到一种欣赏美和表现美的情感体会。托班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对于奥尔夫的体会也许是空白的,正是打基础最好的时机,对奥尔夫这种艺术能力培养是十分急需的。

  针对托班幼儿肢体动作发展的程度,以及托班幼儿从未接触奥尔夫的这一现况,设计了托班奥尔夫《蜜蜂》。以学习奥尔夫动作中基本动作小碎步为课题设计的中心,让幼儿在体验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快乐情景中,学习舞步小碎步,当一只快乐的蜜蜂,能感受音乐节拍做动作。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奥尔夫的兴趣,学习并认识基本舞步小碎步和蜜蜂飞舞的姿态。

  2、辨别不同的乐段,表现不同的动作。

  活动准备:

  奥尔夫音乐《蜜蜂》,蜜蜂图片两张,丝巾若干、道具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开场舞

  1、大家一起围圈随音乐拍拍手。

  2、大家一起围圈随音乐节奏踏踏脚。

  3、全体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慢慢后退成大圈。

  4、全体手拉手慢慢前进成小圈。

  二、出示蜜蜂图片引出主题。

  1、师:小朋友们,今天有许多客人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一起来和客人老师问个好!(客人老师好!)老师还带了一个特别的朋友来和大家认识呢!

  2、出示蜜蜂图片一,播放歌曲《蜜蜂》。

  蜜蜂蜜蜂生得真美丽,头带着金丝身穿花花衣。

  你爱花儿花也爱你,你会跳舞花又甜蜜。

  三、学习基本舞步———小碎步。

  1、师:蜜蜂漂亮吗?

  2、出示图片二哪里漂亮了?

  3、师:蜜蜂是怎么飞的呢?

  幼儿自由想像各种蜜蜂飞的样子,教师总结:

  1、飞的时候后跟离地,小脚尖点地,飞起来的时候轻轻的,小脚轻轻点地踏步。我们把这种脚的动作叫做“小碎步”。

  2、教师示范飞这边飞那边,飞高飞低;转圈;中间间接音乐蹲下来休息。

  3、请能干的小朋友上来和老师示范表演。

  4、全班小朋友配上音乐跟随教师一起来表演一遍小碎步。

  四、围绕花朵飞舞

  1、教师示范跳一小段蜜蜂舞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能干,下面老师来当蜜蜂妈妈,你们来当小蜜蜂,蜜蜂们!妈妈会跳一支蜜蜂舞,学好这个舞以后你们就可以跟妈妈去花园啦,先来看妈妈跳蜜蜂舞!(教师出示绑着红黄蓝三种颜色花的凳子,围着花朵跟随音乐完整演示,以花朵布置一个花园的情景,激发幼儿学习蜜蜂的欲望。)

  2、请三名幼儿跳蜜蜂舞

  师:这支蜜蜂舞好不好看,请两只能干的蜜蜂上来和蜜蜂妈妈一起来表演蜜蜂舞吧!(两个小朋友上来跟随音乐一起表演奥尔夫)

  3、集体跟音乐跳一遍蜜蜂舞

  师:蜜蜂们,我们一起来为去花园跟音乐跳蜜蜂舞吧!(以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及学习蜜蜂飞的兴趣,在幼儿自己想像飞、的动作后,教师总结动作,并以蜜蜂跟蜜蜂妈妈学本领这一情节,来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相应完整的奥尔夫动作。

  五、持丝巾飞舞动作

  师:我这里有很多花衣裳,蜜蜂们穿上花衣裳跳舞吧!教师示范拿丝巾。

  每人有一条~2条丝巾,在教室内自由飞舞,一下高一下低。(请注意不要再原地,尽量让幼儿有空间感,在中途可略作停顿。乐句共4个乐句,在第三乐句时,蹲下当花,其余走动。

  六、结束活动。

  下课律动摇:转转转,跳跳跳,今天上课真有趣,谢谢老师谢谢你呀,上课真有趣。

  工作要领:自己转圈、原地跳跃、踏脚拍手、把手自放在眉上做敬礼状、双手高举原地转圈。

【实用的说课稿集锦7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说课稿集锦八篇

2.【实用】说课稿集锦6篇

3.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

4.【实用】小班说课稿集锦五篇

5.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6.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7.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8.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初中集锦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