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30 12:31: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汇编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说课稿汇编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 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2、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 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 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 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 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 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 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 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 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四、说板书

  本课教学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结束语:“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分果果》是托班社会语言互相渗透的一节活动,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请听故事,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懂得有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吃,从而体验分享食物的快乐,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说目标

  结合本班幼儿的认知基础和本节活动的内容,我拟定了包括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1、知道好吃的东西要与别人分享。

  2、尝试用短句表达想法。

  3、体验与别人分享食物的快乐。

  三、活动的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体验分享的快乐。难点是尝试表达想法。

  四、教法与学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题,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我采用了观察法,启发提问法,开展本次活动,操作法,表演法来等活动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学习。

  五、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完整的苹果,让幼儿观察,又红又大的苹果,小朋友想不想吃它?可是该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吃到这个大苹果呢?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进而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二)倾听故事

  出示《分果果》大故事书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倾听。

  今天老师带来一本好看的故事书,故事的名字叫做《分果果》看,书上都有谁呢?故事里的宝宝遇到了和我们一样问题,我们来听一听,故事里的宝宝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三)交流讨论、初步体验

  教师依次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故事内容。

  如:宝宝先把苹果给谁吃?爷爷是怎么说的?

  最后一个苹果给谁吃了呢?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宝宝吃到苹果了吗?为什么大家都夸宝宝是乖宝宝?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书中的内容,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已有的经验,幼儿通过思考,了解本次活动的基本内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四)合作交流,巩固新知

  这个环节,两名幼儿为一组,互相直接送苹果,并说xxx请您吃。”然后自己再拿一块苹果吃。

  (五)表演

  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戴胸饰扮演爷爷奶奶,另一组扮演宝宝,宝宝给家人一块苹果,并说:xxx请您吃”然后自己再拿一块吃。因为年轮偏小,此项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互动,让幼儿感受到与人分享食物的快乐,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活动延伸

  我用了提问法,在问答的过程中幼儿用比较清晰和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所学的内容,然后我在围绕活动的重难点和活动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我又设计了活动延伸。

  在娃娃家中投放柔软的娃娃,仿真的食物,沙发,电视等等让幼儿自由扮演角色进行模仿游戏。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说课稿 篇3

  大家好:

  ---《送元二使安西》,首先让我们来

  看一下原诗。(朗读原诗)

  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二十一岁成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

  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

  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它展现的是送别多年好友远赴边疆就职,临别在即、把酒话别,恋恋不舍的画面,凸显朋友感情深厚、真挚。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该诗,去领会诗中的意境:

  看题目:送元二使安西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题目可解:送别元二出使安西。

  来看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前两句的解释为: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增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再看三四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两句的解释为: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斟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那么这又是怎样的一杯酒呢?是杯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是杯祝福的酒: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您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是杯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从饱含深

  情地的劝酒中,可以体会出朋友间的那种依依不舍与牵挂。凸显朋友感情深厚、真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这酒中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会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2)会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了解尺规作图的原理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基本技能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关于角平分线的判定,并体会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4、基本活动经验:体验从操作、测量、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得验证几何命题正确性的一般过程的活动经验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难点是:

  (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

  (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学生习惯找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注重利用刚学过的定理来解决,结果相当于对定理的重复证明)

  教学难点突破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

  (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引导式探索发现法、主动式探究法、讲授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多思、多说、多练,坚持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

  教学辅助手段: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教学需要,我选择多媒体PPT课件,几何画板软件教学,将有关教学内容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进行直观地观察,并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发现变化之中的不变。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出课题

  出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问题1 如图,要在S 区建一个广告牌P,使它到两条高速公路的距离相等,离两条公路交叉处500 m,请你帮忙设计一下,这个广告牌P 应建于何处(在图上 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引领学生进入实际问题情景中,利用信息技术既生动展示问题,同时又通过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生活。学生动手画图,猜测并说出观察到的结论。李薇同学很快就回答:“在两条路夹角的平分线上,因为由昨天我们学习的角平线的性质定知道到角两边路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其余同学对这一回答也表示了认可。此是教师提问:角平分线的性质的题设是已知角平分线,结论是有到角两边距离相等,而此题是要求角两边距离相等,那这个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吗?这二者有区别吗?”学生晃然明白过来这二者是有区别的,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只要后者是正确的,那李薇同学的回答也就可行了,这便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由此引入本节新课。。

  [设计理由]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引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复习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为后续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储备。

  (二)、主体探究,体验过程

  问题2交叉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中的已知和结论,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个新结论正确吗?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结论,并用文字语言阐述得到的性质。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追问1你能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吗?

  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证明后,教师强调经过证明正确的命题可作为定理。教师归纳,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同时强调文字命题的证明步骤。

  [设计意图]经历实践→猜想→证明→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对于结论的验证,信息技术在此体现其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利于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思维。

  追问2 这个结论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应用上有什么不同?

  这个结论可以判定角的平分线,而角的平分线的性。

  质可用来证明线段相等。

  (三)巩固练习,应用性质。

  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分步来解决课前所提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蕴含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让人人学到有用的数学。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过程感悟。在教学中,给学生一段时间去体悟,给他们一个空间去创造,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去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去描述,用自己的手去操作。这种探究超越知识范畴而扩展到情感、价值观领域,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判定证明完后,我让学生回头来解决问题1,对于问题1的解决作了如下分解:在问题1中,在S 区建一个广告牌P,使它到两条公路的距离相等。

  (1) 这个广告牌P 应建于何处?这样的广告牌可建多少个?

  (2) 若这个广告牌P 离两条公路交叉处500 m(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这个广告牌应建于何处?

  (3)如图,要在S 区建一个广告牌P,使它到两 条公路和一条铁路的距离都相等。这个广告牌P 应建在何处?

  这样有梯次的设问为学生最终解决问题1作了很好的分解,学生独立解决这道路问题也就变得很简单了。同时在分解问题(3)时,有学生说作三角的平分线找交点,有学生反驳说作两条就可以了因为第三条角平分也一定过这个交点。此时老师及时提问任意三角形的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在第三个角的平分线上吗?那么我们来作下面的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2:如图,点P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BM, CN 的交点,点P 在∠BAC的平分线上吗?这说明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有什么关系? 这样提出问题连惯性强,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和不断对知识的渴求探索中。

  (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2、通过本节课你了解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师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学生归纳、梳理交流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作业,必做题:教材习题12.3第3、7题; 选做题:课时通上选做部分题。

  [设计意图]设置必做题的目的是巩固本节课应知应会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必须完成。选做题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尽力完成,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提高,达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三个整合点,层层深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的点拔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切实能够达到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根本目的,能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也使课标理念能够很好地得到落实。

说课稿 篇5

  一、 说课标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拓宽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以音乐及相关文化的渗透为主要理念进行了教学设计。

  二、 说教材

  〈〈快乐的泼水节〉〉是人教版音乐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总标题为〈〈民族的节日〉〉。

  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初步熟悉不同风情的民族音乐和民族舞姿,是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段内容标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演唱歌曲〈〈快乐泼水节〉〉。

  2.初步了解傣族民俗及文化。

  3.学会几个傣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三、 说教法

  1. 激趣导入法

  从学生喜爱的孔雀入手,引出其故乡及傣族建筑、服饰、节日文化的介绍。

  2. 情景再现法

  对傣族相关文化的介绍配以图片进行展示,使情景再现,学生能更直观、更深刻地与已有知识进行链接,进而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丰富其内容。

  3. 手势指导

  通过手势引导,使学生正确把握音值,感受休止节奏,唱准节拍。

  4. 活动参与

  通过音乐律动进行全面综合训练,依赖听觉、运动觉,以至整个身体的感觉不断提高学生对音准、节奏、力度、音色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 说学法

  1. 合作交流

  课前让学生收集了傣族的相关资料,准备在课上进行交流,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获得更为广阔和深入的见识。

  2. 模仿

  通过听唱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 欣赏

  通过对孔雀舞的欣赏,感受傣族舞蹈的魅力,感受音乐及其姊妹艺术相互交融带来的艺术享受。

  4. 实践活动

  通过敲击芒锣、象脚鼓及学习舞蹈动作,感受傣族音乐的节奏、旋律等特点,使自己融入傣族音乐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它。

  五、 反思 (略)

说课稿 篇6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把单式条形统计图整合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进一步提高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给定的条件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是:

  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中所要用到的铅笔、尺子、橡皮擦以及多媒体课件是本节的教具和学具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设疑诱导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主动与我同行,我准备从学生身边寻找数学,创设了一个我们班中各小组分别有多少人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画出条形统计图,并借助投影仪展示学生画出的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我准备设计一个矛盾冲突,告诉学生这样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看出各小组的男女生人数怎么办?从而引出课题。(这样的设计,不但复习了旧知识,检查了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准备。)

  第二环节:主动参与,构建新知。

  我先让学生数出本组的男女生人数各有多少,并根据学生所汇报的数据填入事先设计好的复式统计表内,然后组织学生根据统计表,分别绘制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并鼓励学生借助投影仪展示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讲解这种统计图的画法。

  为了让学生深入学习新知识,我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把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组合起来,画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而我则深入学生当中,发现容易出错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直观地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而且边操作边进行重点讲解,并让学生边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及提出并回答的问题。从中生成新知识。

  为了让学生体会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我又让学生把这两统计图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以及我的适时引导,不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变灌注知识为主动脉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题是填空题:表示我校各年级学生人数应该画( )式条形统计图。

  表示我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应该画( )式条形统计图。

  第二题是看图分析题:我将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某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边看图边进行简单地数据分析,并提出和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第三题是看表作图题:我将出示东江源小学二到四年级男生、女生1分钟平均跳绳数量的复式统计表,让学生根据表中数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让学生边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及提出并回答的问题。

  (层次分明的练习设计,步步深入,环环紧扣,让学生在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做到学以致用。)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加深印象。

  我准备用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不但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而且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穷澳妙。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只把学生根据本班各小组男女生人数所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作为我板书的内容,这样直观、易懂。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我心归去》,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

  一、 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 教材分析

  《我心归去》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是“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母题进行了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

  《我心归去》是我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了作者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和由此引出的思考,渲染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时对故乡的牵挂,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

  三、 学情分析

  首先,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但是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点拨和引导。

  其次,学生刚学完《想北平》,对“离家、故乡”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易于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品味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掌握本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小组合作,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家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增强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品味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掌握本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是感受作家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增强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景法、提问法和研讨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我将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文教学)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真,人是故乡亲。思乡念亲的情感亘古不变、历久弥深。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苦铭心,销魂蚀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韩少功的情感世界,感受《我心归去》的灵魂悸动。”

  然后我将用ppt介绍韩少功发的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将运用“整体感知——咀嚼鉴赏——拓展延伸”的“三板块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并参照课本56页对话栏的第二点,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设疑讨论,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接下来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让学生小组朗读并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题为《我心归去》,那么作者身在何处?心归何方?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回答出,作者身在法国这个异国他乡,心归故乡。)

  2.文章开头作者说在法国有一个为时一个月的“家”,那么这个家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这一问题比较直观,学生能够很容易从文中找到答案:雅静、繁华、静谧)

  3.作者住在那舒服吗?他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根据课文详细描写以及对话栏的点评,学生不难回答出:冷清 孤独、空虚)

  4.故乡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同理,血色很那个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贫瘠、脏乱、拥挤)

  5.面对这样的环境,作者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惦念、亲切、激动)

  6.既然故乡较之于美丽的异国他乡可以说是不堪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心归故乡呢?故乡到底是什么?

  (这一问涉及到了“故乡”的文化内涵,而且作者在文中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会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然后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最后得出结论:

  故乡并不是出生地,只有奋斗、奉献过,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生命的一部分而与自己不可分离。)

  (三)拓展延伸,化虚为实

  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篇抒情散文。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而写作时最好的研习,只有通过不断地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达到自由的境界。)

  最后,就是我本堂课的收束。

  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让我们深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这人类共有的情感——对故乡的依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板书:

  环境 情感

  异乡——雅静、繁华、静谧——冷清、孤独、空虚

  故乡——贫瘠、脏乱、拥挤——惦念、亲切、激动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散系》。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一第一单元。教材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入了分散系的概念。在回顾初中知识浊液、溶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胶体的性质与应用。并由溶液的导电性过渡到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知识,以此引入了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化学1》的第一个专题,是对学生初中科学中已经接触过的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的相关知识的一个延续和拓展。同时,也将为后续的强、弱电解质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因此,本课程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初中科学并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并且胶体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分散系的区分以及掌握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思维活跃但不够严谨,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他们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丁达尔效应可能还停留在观察阶段,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对于胶体性质的理解仍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从结构特点上理解胶体的性质。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分散系的含义和常见类型,能用物质的分散系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2.掌握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3.区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交流,掌握多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问题情境的讨论,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感受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此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幻灯片播放三张图片,雨过天晴的后的云层缝隙中透射的光线、高山上的云雾、美味可口的果冻布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本节课的知识----胶体。

  2. 比较分析,归纳总结

  我将以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溶液和浊液的知识为引导,通过比较分析得到分散系的概念。首先我将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和浊液的例子,并提问“那么溶液和浊液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发学生们的思考。我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浊液和溶液的共同点,以此引入分散系的概念,并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对其分类,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纳米,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纳米。同时提问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什么,引入胶体的概念。并将胶体与浊液和溶液做相应的比较。

  3. 实验探究,揭秘原理

  通过对照实验探究胶体的性质,以此达到教学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 丁达尔现象,即:溶液与胶体的性质探究

  我将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在暗处,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光束通过氢氧化铁胶体时,在垂直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溶液没有。以此我将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溶液和胶体的区别,掌握胶体区别于溶液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探究二 净水作用,即:浊液与胶体的性质探究

  我将进行另一个演示实验:在两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至少被中液体的浑浊程度。同样的,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胶体的净水作用,得出氢氧化铁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并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胶体的其它应用。

  至此,学生对胶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归纳胶体的性质,并对胶体聚沉后遇到过量的电解质会溶解做简单补充。

  之后,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物质的分散系解释一些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4. 由表及里,深化知识

  我将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演示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氯化钠、氢氧化钠、盐酸可以使小灯泡发光而酒精、蔗糖溶液不可以呢?”引导学生回顾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两者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我将再次发问:“电解质能够导电的本质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入电离的概念,并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做初步介绍。

  最后,我将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物质的分散系

  一. 分散系

  1. 概念

  分散质

  2.分散系

  分散剂

  浊液

  3.分散系 胶体

  溶液

【【精华】说课稿汇编八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汇编4篇

2.【精华】说课稿汇编7篇

3.【精华】说课稿汇编10篇

4.【精华】说课稿汇编8篇

5.【精华】说课稿汇编九篇

6.【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7.【精华】说课稿三篇

8.【精华】说课稿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