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9 21:56: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是这样理解教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认识角。二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结合图形来认识角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角的理解程度,紧接着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角,感觉角。了解角成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并学会自己画角。能从各种物品图形中找到角。从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并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角。区分角,会做活动的角,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本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因此上好这节课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及观察、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3)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6)教学准备:为完成以上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灯片,折扇三角尺。学生的学具有:每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闹钟、长方形。还有毛线、纸、纸条。

  (7)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动手操作。

  二、说学生:

  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习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反应灵活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因此我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题目,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1、以猜谜语和导入课题,使学生爱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角。通过实物认识角,知道的角的特征。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通过实物小组合作找到角。这样可以培养二年级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

  (2)通过做活动角,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学生自己做角,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3)学生通过认识图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对角的认识。(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评: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4)从认识角到判断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图形中的角,和找出几边形中有几个角,最后自己折角,这样由浅到深逐层深入,体现了对学生的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白色污染》。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

  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内容之一,学习本课时内容,不仅让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还要学会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问题,体会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综合实践价值,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到自然环境中调查等多种渠道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及“白色污染”的危害,引起学生对白色污染现状的关注,形成环保意识,养成自觉的环保行为。

  2、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践的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网络,到自然环境中调查等多种渠道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及“白色污染”的危害,引起学生对白色污染现状的关注,养成自觉的环保行为。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对所在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调查或查阅相关书籍、报刊、杂志及环保网站或者向有关专家咨询。

  教学难点:了解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白色污染”图片和所收集的资料。学生:分成5个小组,调查计算“平均每一个家庭一天用几个塑料袋?”查找“什么是白色污染?”,并收集相关资料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老师出示一组白色污染的图片,观察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明小组回答】引出活动主题——白色污染。

  2、活动探究

  探究活动一:什么是白色污染

  同学们根据你们下去收集的资料

  1、提出问题:什么是白色污染?【指明小组回答】

  学生汇报成果,展示能力积极发表看法,也可举例说明,交谈对“白色污染”的初步认识。师补充资料: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的称谓。

  思考交流:

  a、观察思考: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白色污染”?

  b、交流:(各小组反馈思考结果)(主要有家庭使用塑料袋,学生在校的零食塑料袋,田地里的农用废弃塑料制品等)

  小组合作计算:

  a、平均每个家庭一天用掉几个塑料袋?

  b、全校学生家庭每天共用多少个塑料袋?一周呢?一个月呢?一年呢? 【根据数据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白色污染対自然社会的危害,引出下一个活动白色污染的危害】

  探究活动二:白色污染的危害。

  老师把同学们所说的归纳总结了一下:

  ①破坏市容环境。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危及动物安全。

  ④污染大气环境。

  ⑤影响农业生产。

  ⑥破坏臭氧层。

  讨论交流

  (1)讨论:我们已认识到“白色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交流反馈:(各小组反馈讨论结果)

  (2)你将怎么做呢?(指名学生回答)

  5、接下来就是知识总结,让每个人写一写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然后老师归纳一下,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课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本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整理与提高中的内容,教材之前在一年级上学期就安排了10以内、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一下安排了百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下学期安排了千以内数的认识,尤其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学习的《千以内数的认识》,是为本课学习做准备的,教材安排了千以内数的读与写,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内容,与本课学习内容息息相关,通过本课教学,主要要掌握万以内的写数读数、比大小,以为为以后的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况

  二年级的学生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已经学习了《千以内数的认识》,应该说他们对三位数的读法、写法和组成都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本班级的学生也掌握的不错,但还是会出现类似把“三百十”读成“三百一十”的错误读法,或者是把“二个百”说成“两个百”这样的不规范表述,但是经过老师的`指点他们还是能够自觉改正的。在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学习,他们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也扩大到了万数,认识了10000,知道10000的组成和读写,也能够较熟练的读写不含0的四位数,知道数的读写都是从最高位读起、写起,按照数位顺序表依次读写下去。但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对含有0的数并不陌生,比如学生都知道用2、0、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四个三位数,他们也明白0不能放在最高位上。还有类似200、101等这样末尾有0 ,中间有0的数也不陌生。学生有着如此丰富的读数、写数经验,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主要研究四位数、甚至是拓展到五位数中末尾有0、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积极参与课堂,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课堂习惯,同桌合作学习的习惯,有些也是一对一结对而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班级里的好同学可以带动、帮助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了何时0要读,何时0不读,也许给学生一个含有0的四位数学生也能读,但是他们对于末尾有0、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的规律还是较难概括的,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让学生从不断读数来丰富经验,循序渐进的找到末尾有0、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的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拓展他们的认知。

  三、说教法

  在教法上我运用了讨论法,在每个任务单出示后,都给同桌说读法和写法的机会,在交流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讨论,让他们说说如何读含有0的四位数。学生的表述可能不是很完整,老师我承接学生的意思帮助他们补充完整,以整理出规范的读、写数的方法。本节课中我还用到了猜想-验证法,先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读法,再带着这种读法去读更多带有相同特征的数,来验证这类数读法的规律。

  四、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的。我的每个任务单中都有同桌互相读书和独立思考读数的任务,或者是独立写数,同桌互相说出写数的方法。尤其是对于班级里一些一一结对而坐的同桌来说,在生生互助的过程中既提升了优等生的能力,又能及时帮助中下学生理清概念,梳理读法和写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课开始,我创设了去超市采购商品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出示了学生经验丰富的万以内(不含0)的数的读写,并通过读数,回忆总结读数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第一个任务单,既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是开始帮助他们梳理读数的方法。

  2、借助任务单,体验0的读法

  在第二环节,我是围绕着一个任务单开展教学的:任务二:1、读出下列各数。2、和同桌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读的?这四个数分别是2100、5308、3003、4070,学生应该能读出这些数,可能也会说出他们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有0 ,但是0的位置不同就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加以区别了。有的0是在末尾,有些0是在中间,还有些是中间和末尾都有0。接下去,就是分类进行学习讨论,总结方法。

  末尾有0、中间有0、末尾和中间都有0的读法学习我的处理是差不多的,都是先让学生读出这件商品的价钱,再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然后带着她说的这种读法再去读一组数来验证末尾有0的读法是否正确。在找规律-验证规律-总结规律这样的过程中来丰富学生读数的经验,以总结读含有0的数的方法。为了拓展,每个层次中,我还放入了几个五位数,让学生体会到即使数字再大,方法还是不变的。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还重视了数位顺序表的使用,在新授时,由于这些数的数位还是比较多,为了学生更清晰更准确的读数,我给出了数位顺序表,其目的还在于让学生养成心中有数位顺序表,读书时要根据数位顺序来读的习惯。尤其是在拓展部分,比如40001,是一个五位数,如果很唐突的让学生读这个数,他们很可能读出四千零一,但是如果建立了数位顺序表,就知道这是一个五位数,最高位是万位,应该从万位读起。

  3、通过读法的建立,顺延到写法归纳

  本节课应该说读数的学习时间占的比例较大,通过大量的读数,丰富学生的经验,把这种经验顺延到写数中,应该说读和写有着形影不离的关系,从会读到会写是一种相通的能力体现。我是通过几座高峰的写作来学习数的写法,并小结了,写数时,从最高位写起,中间或末尾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代替。

  4、通过拓展,体现能力

  本节课最后我安排了写数,分别写出一个零也不读的,只读一个0的,通过这个拓展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写数能力。

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一节解决问题课,主题图为课本46页插图。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改变传统的数学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一节解决问题课。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情境图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用有层次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对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前面刚刚学习了6、7的加减法,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但一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仍旧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他们的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20xx年版)》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情境图正确分析题意。

  能力目标:会用6和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情感目标: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大括号、问号的意义,能正确分析情境图的题意。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同桌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五、说教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同时结合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的主体,根据课堂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小兔子采蘑菇的故事情境,用手指游戏表达图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七、说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苹果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表达的意思,并通过已学的知识正确的列出算式。创设小兔子采蘑菇的情境,带领学生跟随小兔子一起来解决问题,揭示主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我是按照教材中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样一个流程来进行的。

  1、图中有什么?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数学信息。再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号,让学生猜一猜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并借助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表示的意思,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出示“?只”,让学生说一说“?只”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只”在大括号中间表示什么意思,小结的时候我边讲解边用类似于大括号的手势把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只”在大括号中间表示求一共有几只。接着让学生借助动作用三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图的意思。

  2、怎样解答?要求一共有几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3、解答正确吗?老师引导学生一起用数一数和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证解答是否正确,最后学生一起口答。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运用中,我尝试从引导学生做题到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题,并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解题过程。让学生积极反馈所学知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结论,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若学生总结的不够完善,教师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的认知。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八、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板书比较直观形象,能较好地体现知识结构,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掌握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我相信,这节课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说课稿 篇5

  教材简析: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个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示,通过反复的试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课文的语言平实、浅显、流畅,从雷奈克在生活中发现难题,萌发解决难题的构思,到偶然的发现,最后通过反复的实验终于获得成果,叙述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3.能复述雷奈克医生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经过。

  4.通过阅读课文内容,懂得任何发明都离不开观察与实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复述雷奈克医生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任何发明都离不开观察与实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的习惯。

  教学策略:

  1、质疑中激趣导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确实,我们的教学理应顺应孩子的需求与发展规律。教学伊始,通过出示“听诊器”图片引出课题,从题目入手,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好好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个词语最吸引你的眼球?”大家一致得出是“第一个”,并说出了道理,学生自然想知道有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内容,就会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兴趣,带着解疑的愿望去阅读,就提高了读书、学习的针对性。

  2、层次阅读中深入对话。

  阅读教学应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在阅读解疑后,安排再读课文,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能使学生再次走进了课文,走进了主人公,同时,通过交流又获得了情感的释放。

  3、阅读对话中有效训练。

  在感悟课文的同时,语文教学决不能忽略语文能力和思辩能力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不能空穴来风,找准生发点训练,则能收到多种功效。在指导“如果……就……”造句时,抓住文中句子——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出示四句写有“如果……就……”围绕课文内容的填空,进行环环相扣地推理造句,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进行了说话训练。讲述发明听诊器的过程也分两个层次,先是初读后的汇报,再是游戏体验后的加入想象后的创造性的描述,能使认识更为深刻。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体系

  这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从内容和体裁看,它们都是记叙文,文体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强。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课文是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但不仅仅局限于此,更要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

  2、教材内容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平衡—失衡—启迪。具体来说,课文介绍了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鹿在林间嬉戏,而狼却跟在后面,准备下毒手,正因为如此,当地居民恨透了狼,觉得要去保护弱小者,纷纷去捕杀了狼以及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没有了狼,鹿大量繁殖,他们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鹿吃光了,森林遭到破坏,鹿也逐渐消失,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介绍得较清楚,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但同时在狼与鹿之间的关系背后,也折射出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如:

  (1)、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狼吃鹿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人们去杀狼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来看消灭更残忍的动物本因是正确的,但从现状来看,他们原本正确的行为却恰恰是错误的,真正这种“不平衡”的制造者是谁呢?就是我们人类;

  (2)在狼和鹿之间的关系背后,显现出人类的傲慢和无知,当然这一点就三年级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因此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自主阅读课文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1)、理解狼和鹿之间的关系、知道狼吃鹿是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必然规律;

  (2)、理解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体会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3)、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以后好心做坏事的事情发生。

  4、教学重难点:

  (1)、理解狼为什么会成为森林中鹿群的“功臣”,鹿为什么成为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2)、懂得狼吃鹿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人们原本“善良”的行为使森林遭到破坏、鹿群减少,从而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

  5、教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设想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握脉落。细读课文,深入探究,体会内涵;

  第二课时:复述课文,拓展延伸,综合实践,提升情感。

  二、说学法、教法:

  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让学生能学会自读自悟法、讨论探究法,使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说、读、思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智慧、升华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教法:

  对比法——这篇课文为了揭示一些深刻道理,采用了一系列对比的方法:(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

  一是生机勃勃,一是萧条无比;(2)、鹿群要死的前后对比,一是活泼美丽健康,二是频临灭绝,疾病缠身;三是狼鹿易位的对比,一是对鹿痛恨之极,对鹿爱护有加,一是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

  紧紧抓住这三处对比,让学生明白狼和鹿之间的关系,形成保护生态平衡的价值趋向。

  想象法——想象大森林前后变化的景色,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由图入手,看正面说美学图文结合展开想象,通过学生回忆的描述,深深地体会到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变化之大,仅仅是因为狼的消灭吗?潜移默化地渗透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探究法——“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这句话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语句,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为什么说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呢?研究根本何在,学生在矛盾的情绪和迫切知道真相的需要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抓住这个重点语句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法——抓住课文中的三处对比的描写,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前后的变化,一喜一悲,人们后悔莫及的心情,促进内化,深深地体会出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图文结合,沟通联系

  由文悟理,读中释疑

  读中反思,升华明理

  课外延伸,升化情感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 设疑:狼和鹿是我们在动物园里常见到的,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2、

  师小结:对呀,在字典里凡是与狼相关的都不是什么好词,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还有故事《小红帽》中的狼外婆等等。今天我们将学习《狼和鹿》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你们将对狼产生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设奇引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带着好奇心去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 出示投影,检查自学效果

  3、 分段指名朗读,读中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件事?

  设计意图:理清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个体自学,使学生个个参与学习,人人都奉献思维结果。

  三、 图文结合,沟通联系

  讨论过去

  1、 出示画面:欣赏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的画面,发挥想象,描述这美丽的景色,森林怎样,鹿怎样,狼又在干什么?

  2、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想?

  3、 指导感情朗读,抓住葱绿、鸣叫、嬉戏等词读出森林之美、鹿的可爱、对狼的讨厌以及动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谈谈现在

  1、出示课件 :萧条的凯巴伯森林

  2、发挥想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荒凉的森林景色及鹿的样子。

  3读课文,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呢?你认为又该怎样读呢?指导朗读。

  4、 质疑 为什么凯巴伯森林会变成这个样子,没有了狼,鹿开始生活得怎么样?现在又怎么会这样呢?。

  5、 引导想象,合作讨论,深入探究。

  6、理清关系,用“因为……所以”句式描述狼和鹿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要说出,没有狼,鹿与森林的关系是怎样的,还要说出有了狼,鹿与森林的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画面的对比,明晰狼与鹿之间的关系,引发情感,展开想象,充分挖掘课文的外延,巧妙地进行填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狼与鹿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生态观。这种教学不仅充实了课文的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四、 由文悟理,读中释疑

  1、 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 出示课件,为什么人们一直恨透了的狼被称为“功臣”,而温顺可爱的鹿却成了“祸首”?

  3、 小组讨论探究:抓住一些具体数字,狼大量地捕杀后,鹿和森林的前后变化,反复阅读理解。

  4、 汇报交流

  5、 继续用“因为……所以”句式描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原因。

  6、 抓住“做梦也想不到、居然、功臣”“特意,倒成了祸首”等词,体会狼与鹿之间的辨证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据文设问,层层推进,使教学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给学生的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解

  五、 读中反思,升华明理

  1、 质疑,那么成为“祸首”的到底是谁?

  2、 引导反思,人们当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们这样做错在哪里?

  3、想象,两年后当他们看到这一现象时,在回想自己的做法后,他们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在教师的行领下进行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告诉学生人们当初捕杀狼,只是和你们当初的想法一样,觉得狼吃鹿太凶残了,要保护可爱的鹿,但恰恰就是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左右了他们,才造成了这一“祸患”,本教学过程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培养学生那种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能力。

  六、课外延伸,升化情感

  1、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2、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3、搜集资料,除了狼和鹿之间的失衡会造成祸患,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使整个教学片段成为一个整体,将听、说、读、写、思,课外与课内融为一体,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实现知识的迁移。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称

  3、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4、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讲了。学生虽然在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在讲三册24课《赤壁赋》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苏轼,加以强化。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这一点属于个人一点想法,希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三、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四、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这一部分有些地方总结得不是很恰当,例如,把“壮志难酬之恨”说城是一种“悲愤”,“悲愤”一词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显得勉强和别扭。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二、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弹簧、锯条、乒乓球、溜冰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二)力的三要素

  1、力的方向.

  请学生举例说明力的方向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2、力的大小.

  请同学举例说明力的大小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3、力的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点肯定在受力物体上.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点.如推、拉、提、压、托等作用的作用点.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用手拍桌子,手也感到疼。

  2、演示实验:一位同学穿着溜冰鞋用力推墙,人往后退。

  总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

  一、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单位:牛顿(N)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后记: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四个太阳》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第1篇文章。本文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在四个不同的季节画出了四个不同的太阳,表达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惬意。这样有景,有境,有情的课文,很适合学生背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熟”等12个生字,会写“团”“园”“因”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三、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多彩的季节”的含义,以及感悟作者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情境教学、示范朗读、以读代讲、指导背诵、小组合作、“汉之星”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汉之星”媒体课件、词语卡片、四个不同太阳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初读感知”“读文理解”“总结积累”“识字写字”。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开始,我播放儿童歌曲《种太阳》,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小朋友美丽的愿望是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说:“今天,有个小朋友也画了四个太阳,他要把这四个天阳送给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生第18课《四个太阳》。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因为“阳”的偏旁易错,板书时我重点指导。然后学生齐读课题《四个太阳》。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唤醒、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导课环节配上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多方位、立体感的境界,产生新奇的感觉。这样既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之中。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

  因学生有了课前预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三人小组互相检查读,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老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指导。特别是第2段中的“熟”,个别学生易读成“shóu”,要特别指导。还有第3段中的“阳光温暖着小朋友 冻僵的手和脸。”因句子较长,老师要示范指导学生朗读。

  第三环节:读文理解

  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说:“小画家都画了哪些太阳呢?请大家用横线画出来。在学生边读边画后,指名学生汇报,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环节。

  小学低年级的学习,要减少不必要的课文分析,而主要应以朗读积累为主,因此,教学中,我重点采用了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积累。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学习朗读不久,接触的书面语言文字材料较少。尤其是当他们目视双行,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时,经常会一字一顿地读或唱读,甚至于会读破词、句,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更是难以把握,还有严重的拖音现象。所以,教师的正确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范读,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和感染。因此,范读是文本理解的一个重要导航。

  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我除了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外,我还给学生范读,让学生看老师是怎么读的,看谁看得准,听得清。最后再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练读,展示读等。

  为了让学生达到积累的目的,在学生读熟本段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填出重点词语,最后达到全段背诵。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按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朗读第二段。并通过让小组比赛的方法练习背诵。

  课文第三自然段,由于写法与第一、第二段结构相似,因此我采用了放手让三人小组互学,最后老师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

  学习第四自然段,我重点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清问的语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多媒体画面领悟“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在学生学习中,指导学生将观察画面与朗读、想像与朗读、表演与朗读结合起来,有效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环节、总结积累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只有不断积累语言,汲取精华,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不断加强和提高。

  这篇课文写得很美,为了达到让学生把优美的词语积累下来的目的,我带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达到积累的目的。

  第五环节、指导书写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字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为了调动学生写字的兴趣。我利用“汉之星”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进行识字。写字时,我重点出示文中“团、因、园”3个字,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共同点。

  为了让学生把全包围的字写正确写漂亮,我重点指导“团”这个字。首先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接着进行范写。并告诉学生:写全包围的字时,应该是先进人,再关门,就是先写里面的部分,最后再写一笔堵上口。然后让学生找到和团结构相同的两个字“因、园”,进行描红、临写。

  本节课5个环节的设计,我始终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 使学生在课堂上轻轻松松就实现了从对语言的感悟到对语言的积累的过程,相信学生会在这样的课堂上有可喜的收获。

说课稿 篇10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美国的利益集团》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的利益集团》是高二政治选修3中的一课,也是专题三的最后一课,对整个专题起到补充和总结的作用。而且后面将会学到有关我国的政治制度,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利益集团的概况;

  2、明确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

  3、阐释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通过学习有关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对比中美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异,使学生认同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和实质

  重点的依据:看任何问题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透过现象把握实质。利益集团在美国非常活跃,代表的利益也特别广泛,看似具有全民性,实质只代表少数人利益。只有理解此重点,才能充分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也才能应对高考。

  教学难点:利益集团的实质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亲身感受。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政治素养和思辨能力的课程,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我在处理这节课时本着两种指导思想:一是线索清晰,注重知识结构系统化;二是符合认知规律,方便学生记忆。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法

  引导学生以问题带动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2、集体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3、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步步为营法

  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利益集团的作用和实质,比较难理解,而且与我们平时见到的高度发达的令人向往的美国大不一样,一下得出课本上的结论有一定的困难,我就采取步步为营法,从一开始引入课题,到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再到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金钱,我不断的渗透美国利益集团的活动是有钱人的权力游戏,有权人的金钱游戏。所以,尽管本课的重点在最后一目,但由于前面作了铺垫,学生对其实质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只用10分钟就结束了最后一目。

  不过,在突破重点方面还存在许多遗憾,特别是缺少更鲜活的材料。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授之以渔”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整节课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层层剥茧,最后得出结论。可以说顺理成章。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构建知识。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美国XX泛滥的社会现实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自行打乱了教材顺序,这样就使知识更加连贯,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比如,在问到“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后,问学生怎样理解“美国步枪协会的活动特点”,使学生懂得利益集团有狭隘性,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往往得不到关注。这样就使本节课的重点----利益集团的实质能够贯穿全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除课上进行了个别练习之外,布置了一道题目。以便于课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学案

  学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主阵地,是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和落实,课后作业的载体。我的学案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学习目标、高考考点、自主探究问题、目标达成、小结。课前预习时学生已解决了部分问题,对于它的使用主要是课上逐个落实。

  八、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能加深对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深刻概念。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尽管这节课还存留很多遗憾,但我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这么一次机会,让我亲身感受到互动、实效的重要性。我一定会以这次讲课活动为契机,为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添彩。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

2.【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3.美术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4.【必备】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5.【热门】说课稿合集十篇

6.【热门】说课稿集锦8篇

7.【热门】说课稿集锦9篇

8.【热门】说课稿锦集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