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24 09:24: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设计思路

  一年一度的寒假生活即将到来,在寒假中,为了加强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确保幼儿的安全,让幼儿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假期,特此设计此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幼儿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激发兴趣。

  三、说活动

  重点:通过观看课件学习假期安全的相关知识。

  难点:通过学习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说活动准备

  有关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燃放烟花爆竹等相关课件。

  五、说教法

  直观法、谈话法六、说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

  (一)假期中的打算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寒假生活即将到来,老师想了解一下放了假你们想做些什么事情呢?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想做的或是喜欢做的事情(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表述)

  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说出了许多假期中的打算,但是无论小朋友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时刻注意安全。

  教学活动:

  (二)组织幼儿探讨怎样快乐地度过假期在这一活动中,通过前面幼儿说出怎样来玩,教师进一步引出我们在做这些事情时应怎样保护自己?(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说一说)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教学活动:

  (三)教师总结幼儿假期中应注意的安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讲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电方面的安全、火的安全。

  1、教师出示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课件,引导幼儿观看,随之教师小结在交通安全上应注意:

  (1)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路上跑闹、玩耍;

  (2)不得独自横穿公路,要有大人的陪同;

  (3)文明乘车,在车内不随便扔果皮,更不能把头伸出车窗外。此环节可以增强幼儿的交通安全意识。

  2、课件出示溺水事故片段,引导幼儿仔细观看,教师再小结在防溺水安全方面应注意:

  (1)小朋友严禁到水库、池塘、河流等戏水、打捞东西,不能独自或结伴到池塘边、河流、玩水、滑冰。

  (2)如果发现有小朋友不慎掉进水库、池塘、水井等,我们不能擅自下水营救,应大声呼成年人来相助或拨打"110"

  3、老师引入电方面的安全在此环节中让幼儿想一想有哪些家用电器,我们要不要随便触摸家用电器,引导幼儿说出不能随便触摸家用电器受伤,尤其是电线、灯头、插座等。

  4、老师出示小朋友放烟花爆竹的图片,进一步引出火的安全。

  (1)不能私自燃放烟花爆竹,避免失火或受伤。

  (2)不准玩火,不得携带火种,以免发生火灾,发生火灾时及时拨打"119"。

  (3)冬季做好煤气中毒预防工作。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表现了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基,胶,卷等3个生字。正确认读列宁格勒,摄影师,高尔基,阳光明媚,鞠躬和正确读写人行道,照相机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初步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一,导入

  1,板书: 摄影师 联系实际说说对摄影师的了解。(随机板书:胶卷)

  2,补写板书小(小摄影师) (明白什么了 )

  3,质疑:(预设:小摄影师是谁 他给谁拍照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解决问题:

  (1)小摄影师是谁 给谁拍照 (板书:高尔基 小男孩)

  (2)田字格中范写基,学生临写。

  (3)出示高尔基图像,了解高尔基。

  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他的作品在广为流传,像《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和著名散文诗《海燕》等,深受读者的喜爱。文中所描述的高尔基当时正生活在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

  3,过渡:一个会拍照的小男孩跟苏联伟大的文学家之间发生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板书:高尔基 小男孩)让我们好好去读读课文。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上面的问题。)师巡视指导。

  2,出示:怎样标自然段序号。(第一自然段)指导后指名分段读课文。

  3,理清文路:发生了什么故事 (小摄影师为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

  4,引导:这个动人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们先来读读1—5自然段。

  理清文本思路,为下文的有效学习提供基础。

  四,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2,师生合作对话朗读(生——高尔基,师——小男孩)读中体会高尔基对小

  男孩的关怀爱护。

  3,情境对话,朗读感悟(生—小男孩,师—高尔基)感受小男孩的聪明,

  大胆,会想办法,礼貌,出于无奈等。

  这个环节中主要抓细节动作,重点体会按小男孩的吩咐 微笑 赶紧站起来等词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品味人物品德,走进人物内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悟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与爱护,再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4,过渡:我们的伟人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爱护实现了小男孩的愿望,真令人高兴啊!故事会怎么发展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我以保持阅读兴趣作为学生阅读活动的持续力量,正如新课标强调的要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以上结课设计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将阅读兴趣不断延伸。

  五,写字指导:胶卷

  1,1,字形难点:卷,弄

  2,学生练写,指导评议。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因此,我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地效果,板书如下:

  附板书: 6,小摄影师

  关心爱护

  高尔基 小男孩

  崇拜热爱

说课稿 篇3

  一、导入

  通过自学,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本课的生字。应该说本课的七个生字是比较简单好学的。不过,有两个字,老师还是想提醒大家一下:一个是“揭开秘密”的揭字,注意,右边中间是个竖折哦!在有一个就是“荧光屏”的“荧”字,下面是火。与它比较相似的还有几个字呢,看看大屏幕,注意红色的地方:萤火虫是虫子,夜莺是鸟儿;晶莹有美玉,荧光屏一定要有火哦!

  二、了解文章梗概

  1、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是一篇非常简单的课文,自己读一遍就读懂了。我真为大家感到高兴,因为你们聪明、自觉,学习能力强。现在我想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来考察一下大家,看看你们是不是读懂了课文。

  请大家看看课文的第二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注意没有,老师把最后的句号换成了破折号,就破坏了句子的完整。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句子,比较适当地补充在这里,使句子重新完整起来呢?

  对!就是最后一段的第一句: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来,大家完整地读一读: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三、激发兴趣,自主读书

  1、同学们真能干。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地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

  2、概括地读是一种能力,但是,精读、细读才能显现大家的阅读水平。现在,老师想设计一个情境,请大家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扮演好这个情境中的两个角色。

  有一回,蝙蝠在晚上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他非常惊讶,心想:这飞机怎么也有夜间飞行的本领?经过打听,他知道了,原来是因为飞机上装有雷达。蝙蝠很不服气,就去找雷达,要和雷达比一比。

  蝙蝠盛气凌人地对雷达说:都说你很像我们蝙蝠,那么,请问雷达先生,我们蝙蝠有嘴发射超声波,你有什么?我们蝙蝠有超声波确定飞行方向,你有什么?我们蝙蝠有耳朵接收超声波,你的耳朵在哪里?

  来,认真读课文,看看能不能帮助雷达回答蝙蝠的质问。注意,读懂课文后,可以把答案写在课后的括号里。

  3、好,这么快啊。真能干。来谁能以雷达的语气说一说。

  哈,说的真好啊。不仅回答的干净利索,而且语调显得很有礼貌:我们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你们蝙蝠的嘴,我们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你们蝙蝠的超声波,我们雷达的荧光屏就相当于你们蝙蝠的耳朵。

  4、此时,蝙蝠瞪大了眼睛。对,同学们说得对,蝙蝠很吃惊,更加疑惑:怪事,人类是怎样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呢?

  如果你是雷达,应该怎样把课文的内容介绍给蝙蝠呢?

  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首先要读正确——科学性的话题,可不能出现错误哦!其次,要注意:雷达是高科技产品。高科技,就要高贵,就要高雅。看看我们怎样以高贵而优雅的语气向蝙蝠耐心讲述人类发现蝙蝠飞行秘密的事情。

  5、下面我们开始做准备:第一步:熟读课文。第二步:小组合作,一个当蝙蝠,一个当雷达,另外的同学当评为或者导演,帮助其他同学演好雷达。第三步:咱们全班一起进行表演。

  6、同学们表演的真好。听了雷达的介绍,蝙蝠会发出什么感慨呢?还有,如果雷达一高兴,又会向蝙蝠介绍哪些人类仿生学进行的新发明呢?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白杨》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流程等四方面来简要说说我这节课的预想。

  一、说教学目的

  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写“晰、伞”等六个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品关键词句,初步领悟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向结合来体现白杨特点的写法,激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以下四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段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还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本文主要讲了在一列开往新疆的火车上,一家三口看到火车窗外闪过的白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通过父亲的介绍,让儿女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同时借白杨赞颂了西部建设者,也表白了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而我主要发掘教材中如何通过对白杨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来体现白杨的特点。本文文笔清新,语言准确,人物描写生动,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白杨和西部建设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三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走进西部”为主题来编排教材的,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字词自学能力,所以本课字词以学生自学为主,师只是作以简单抽查,针对疆字比较难写作以重点指导。本年段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具有一定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但对一些有难度的重点句段还要教师做适时适度的点拨引导。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品关键词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学生不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为学生对对文章表达手法的领悟还一定难度,所以我讲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领悟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来体现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二、说教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以读促讲,读中感悟,课堂中主要运用谈话法、实践探究法、引导发现法和迁移运用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此,我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合作讨论,采取读、思、写同步训练,使学生既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同时也初步领悟到作者是如何来表达的。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所以开课,教师便从家乡的环境和森林树木入题,用亲切的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顺利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通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生字词的自学一是为本文的后续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学生以后学文的方法步骤。

  第三环节是品读文段,领悟写法。

  课堂中,引导学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直接描写看到的白杨的句子。通过品读句子、个性朗读,体会出直接描写中所体现的白杨顽强的特点。再通过对新疆戈壁滩恶劣环境的了解,进一步体会白杨的生命力顽强,同时明确环境描写对突出事物特点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对爸爸所说的话的细细品读,悟出白杨内在的多种可贵品质。文中无论是对白杨生长的环境的描写,还是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特点,都是为凸显白杨特点而服务的。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最后总结写法:当我们要描写某个物时,除了用直观的方式来直接描写外,还可以恰当的运用间接描写。在本文中,间接描写是通过环境、人物介绍等方式来呈现,只有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有机的结合,才能将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初步领悟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那我们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实践运用,并加以巩固,实现学生学是为了用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也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教学设计。本课我的板书为两大块,左侧上半部分是白杨的三大特点,下半部分是直接描写,右侧上半部分是环境和介绍,也是间接描写在本文中的呈现方式,右下侧是间接描写。这样的设计既凸显本课教学是从品味关键词句入手,又概括了白杨的主要特点,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一得是学习文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作手法。

  因为课堂是动态的,课堂生成也有许多未知的部分,所以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我的课堂预设做细微的调整,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说教材内容: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游泳胜地。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课文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共五个自然段,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段。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对家乡的缙云山、北温泉有一定的感受,但对鼎湖山十分陌生,而本课旨在让学生在读中领略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特拟定以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作者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

  4、学会用“像……一样的,是……”句式仿写第四自然段。

  5、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其表达

  效果,感受鼎湖册泉水、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2、运用情景教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3、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4、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精心选择运用读书,质疑、勾画、想象等方法,以读促写,以读学写。(运用以上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质疑导入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开课直接由“听”引出“听泉”,引导学生看词质疑:去哪里听泉?泉声是怎样的?由此引入课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相机认识:鼎)

  抓住题目中的“听”字引入,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学思考,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因此我通过:

  1、初读课文,通过自由放声读,同桌相互听读等环节,让学生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再请学生分段读:一边读,一边引导。在交流中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引导学生抓住“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达成目标三:学习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

  (三)精读感悟理解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读中想象”是学习写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子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1、指导看图,走进鼎湖山。学生自读第一段:引导学生抓“轻纱似的薄雾”感受雨后鼎湖山的美,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进入情景,形象地感受到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意境。

  2、自读途中观景听泉

  构建话题:“作者在上山途中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学生自读勾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与此同时想象鼎湖山草丰林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的景色。从而为后文,作者能在夜晚听辨泉声作好铺垫。

  (第一课时结束)

  3、以讲促读,走进古刹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是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这里的讲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让学生介绍庆云寺的方式,联系“二百多年、明代”等词理解“古刹”、“参天”。

  4、精读品味,感受泉声的漫妙

  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作者夜宿古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抛出话题,让学生动手勾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学习重点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此段的学习落实目标4、5,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出的泉声的美妙,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联系学生活实际回想“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的声音,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展开想象:草丛石缝涌流、空谷细流、飞瀑急泉的景象。

  (2)质疑理解前瞻后联

  在重点句段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前瞻后联,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好习惯。

  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会联想到这些声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么灵吗?”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这些,是因为联想到了白到所见到的景色。

  “作者还听到了什么?”从忽高忽低、忽急忽缓作者又产生了联想,让学生在通过朗读想象,从“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感悟到泉水的“趣与活泼”。

  (3)读写结合运用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但不能忽视写的能力,语文要崇读学写,结合阅读教学顺着思路引导学生写作,由读到写。

  因此我让学生观察句子,用“像……一样的,是……”仿写一段话。

  (四)以读促讲,升华情感

  “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最后泉水流进了我的心田。”引读最后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润万木,蕴育生机?”让学生再回读全文,用心再次聆听、辨识、品味。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关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体,让学生形成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泉声美妙泉水润物”简洁明了,提纲挈领。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行与垂直的原型。学生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

  二、 说教法

  本节课我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从学生出发,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生活实例引入,通过猜测、动手画线、图形反馈使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以及运用分类、观察、讨论等方法以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从而揭示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最后加以巩固、提高与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亲身体验,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的关系,认识两线平行垂直。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建立垂直与平行的空间观念。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晚上,吃过晚饭小明在收拾碗筷时,不小心把两根筷子掉在地上了,如果用两根筷子表示两条直线。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猜测一下:两根筷子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怎样的图形?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便于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引导探索,感知特征

  1、展示各种情况

  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后将部分同学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学生会出现如下情况。

  (设计意图:同学们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过程,为学生自主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2、进行分类:

  (1) 相交与否。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给他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汇报: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第二种,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第三种,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师:你们所说的交叉是两条线碰到一块了,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2) 引导学生分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这里学生可能对两幅图有疑问: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同时请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把两幅图中的直线分别延长。学生通过观察与想象很快明确了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刚才在分类时有的同学把已经相交和快要相交看作不同的两类,因此分成了三类,那分成四类的`同学把交叉成直角的看成单独的一类了,其实这也是相交。这样同学们在交流中达成分类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

  (设计意图:在积极探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辨析、求证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发现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三)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 认识平行:

  出示第五幅图 师:这组直线会相交吗?你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认为它不会相交,有的学生觉得两条直线是一样宽的,有的学生则认为是不是一样宽,必须动手量,通过用尺测量,说明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种情况在数学上叫互相平行。(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进一步说明两条直线向两边无论怎样延伸都不可能相交。)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质疑: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教师出示图帮助学生理解,问:平行吗?平行。接着问:这样还平行吗?为什么?因为不在同一平面。

  练习:出示下列几组直线,判断哪几组互相平行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时“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他们的想象,情感等参与到学习中去,亲身体验,加深理解平行中同一平面,不相交的概念。)

  2、认识垂线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两条直线相交后都有四个角,我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我发现对着的两个角一样大。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四个直角呢?学生说:“可以量一量。”(请一学生验证。)

  教师小结: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设计意图:学生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来看,发现+,从而引导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清晰揭示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垂直与平行》

  (四)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找一找

  a、 出示主题图,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学生们自主发言。

  b、在几何图形中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说一说

  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举例说明

  平行的例子:五线谱中的五条线,黑板相对的两条边。

  垂直的例子:长方形镜框长边和短边互相垂直。

  3、摆一摆

  师:请你们拿出一根红色小棒和一根绿色小棒摆一摆,使它们互相平行,再摆一根红色小棒,使它和绿色小棒平行,观察两根红色小棒,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讨论,进而明白: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继续摆,摆一根红色小棒和一根绿色小棒要求互相垂直,再摆一根红色的和那根绿色的互相垂直,观察两根红色小棒,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讨论,进而明白: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平行、垂直的理解,渗透了几何知识中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应用知识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可以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判断题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 )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

  (3)两条平行线延长后可以相交。 ( )

  (4)两条直线相交成90角,这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垂直。 ( )

  (5)长方形两条邻边一定互相垂直。 ( )

  (6)正方形相邻两边互相平行。 ( )

  (7) 直线a叫做垂线。 ( )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判断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信心。)

  (五)全课总结,评价体验

  同学们,这节课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美丽的彩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十单元雨中的一首儿歌。诗歌按照彩虹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通过人物的对话,描绘了彩虹的美丽,书法了作者对彩虹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神往之情。儿歌图文并茂,生动易懂。“彩虹”是学生知道却不太了解,见过却又并不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很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孩子对彩虹并不陌生,他们有的亲眼见过,有的从电视上见过,在他们心中彩虹是美丽的,对彩虹充满了向往之情,这自然成了学好这课的感情基础。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爱幻想,但识字量还不够多,语言积累刚刚起步,理解能力还很弱,所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美文美读、丰富积累是他们学习这课的主要成长点。

  三、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课文,讨论交流,体会彩虹之美,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认识19个生字,继续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和想象彩虹之美。

  2、认读本课生字,继续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教学难点:

  体会和想象彩虹之美,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四、说教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设置,图片导入,激发兴趣法”--------激发情感,引起兴趣。用彩虹图片导入,动画视频展示彩虹的形成原因,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多元识字法”---------随文识字,自主识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主要的识字手段。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并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3、“读悟法”----------以读代讲,读中促悟。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老师引读等多种方式来朗读儿歌,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也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想象到彩虹之美,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

  4、“展开想象,拓展思维法”--------激发想象力,锻炼口语表达。“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彩虹还像什么?你能为彩虹编一节儿歌吗”“如果你有这样一支巨大的笔,你还想画什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心里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官实现的,先有感觉后有认知,因此,一开始我便用美丽的彩虹图片,美妙的音乐,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彩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和向往之情,然后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彩虹,揭示课题、充分调动学生对儿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儿歌,认读生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自己学习。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文,而且有读文要求:1、自由朗读儿歌,并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节2、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办法解决。完成后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标出小节序号,这样一目了然的将儿歌结构展现出来。一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他们会看拼音识字、看图识字、上下文猜字等等,然后通过三个闯关游戏完成学生自学生字的检查,借助电子交互式白板学生当小老师、开火车、学生上讲台动手连线、教师在白板上范写等方式,对生字的认读进行检查。这样,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精读儿歌,感悟语言。

  分小节来精读儿歌,感受彩虹的美丽,感悟儿歌的语言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彩虹是一座神奇的桥”、“彩虹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展示的桥、项链的图片做比较,指导学生读出彩虹的神奇与美丽。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适时提问学生“你觉得彩虹还像什么?”并以一组图片呈现出来,发散学生思维,鼓励他们也来做诗人。这样让学生以读促思,以悟促读,层层深入。在美读第五小节时,孩子都很羡慕能画出彩虹的巨大的笔,适时问他们“如果你也有一支这样的笔,你想画什么?”这一环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而且还展现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和愿望。

  最后由彩虹引出大自然中神奇美丽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风雨雷电,只要孩子们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神奇与美丽,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四)作业超市。

  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形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差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并教学生在课外“人造彩虹”,让学习大胆尝试,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附作业:

  1、背诵儿歌。(必做)

  2、画彩虹、做人造彩虹小实验。

  3、探索大自然奇妙的现象,与伙伴分享。

  4、同步阅读《小雨点这样想》。

  六、说板书

  本课板书仅仅抓住儿歌内容进行设计。用箭头一目了然地体现出彩虹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整个板书简明扼要。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芦花荡》,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今年恰好是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此时学习《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习完成。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2.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

  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复述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联想拓展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实现。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感受

  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具体描摹

  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

  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老师总结: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环境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

  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

  三.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最后让学生明确了下一课时的任务,即进行人物分析。我对《芦花荡》一文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2.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3.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4.【热门】说课稿锦集十篇

5.【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6.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7.【热门】语文说课稿锦集9篇

8.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