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9-23 18:47: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

  教学目标定位:

  学生对于“拉萨”是陌生的,学生的学习关注程度值得期待,在课前布置学生浏览、搜集有关西藏的资料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交流相关信息,他们会了解到拉萨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拉萨因日照时间长而成为日光城;他们会知道拉萨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始建,是举行佛事庆典的场所,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象征。

  本课总课时安排为2课时,我主要就第二课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我预设了以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和能力目标:在图片及相关材料的帮助下,帮助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自读的方式、议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评价。

  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部分 揭题明题。

  揭示课题后读题后复习重点的词语,通过句子“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感知拉萨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第二部分 学生充分朗读,整体感知全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朗朗的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因此,这一阶段,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画出描写天空“蓝”的句子,再与同桌交流感受。

  第三部分 品读课文,各抒己见。

  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放弃逐句教学,每点必扣的方式,用一个问题引导全篇精读:“这篇课文你最喜欢哪些词句?谈谈感受。”

  这篇课文中,这几个句子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需要学生老师共同探讨。

  1、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

  2、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通过“白云”和“天空”、“草地”和“天空”对比重点理解“纯净”、“明洁”的意思

  3、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抓住“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移开”进一步感受天空蓝得让人神往。

  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在这个阶段,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欣赏一组图片,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图片欣赏)通过朗读和交流,能使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这种美感包含在言语所指的内容上,即拉萨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还表现为课文遣词造句上质朴的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在节奏上还有整齐对仗的美,“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在手法上又用“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勾勒出简洁的美。

  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第四部分 诵读回味,拓展延伸

  拉萨的天空很美,为进一步感受拉萨的美,课后让学生去收集一些关于拉萨的图片和文章,让这美丽、神圣的拉萨永驻学生心中!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四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首先我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一主题,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文向学生们介绍了西沙群岛美丽的风景,丰富的物产。本文的中心句是“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课文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首尾呼应。开头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结尾写“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本文共7个自然段,2-6自然段分几个方面写了西沙群岛的富饶。第2自然段写了海面上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并说明原因。第3、4自然段写海底的水产,有珊瑚、海参、大龙虾和数不清的鱼。第五自然段写了海滩上的贝壳和海龟。第六自然段写了海岛上有很多的鸟。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学情,我将这篇课文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会认“饶、屿、崖”等10个生字,会正确认读多音字参【shen】,会写“蓝、懒、披、划、威、武”等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懒洋洋、成群结队、四脚朝天、祖祖辈辈”等21个词语。

  2、通过读文质疑,理清本课主要思路,通过展示中国地图,了解西沙群岛在中国的地理位置。

  3、通过读课文,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通过欣赏西沙群岛图片,对西沙群岛产生向往,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理解“懒洋洋、成群结队、四脚朝天、祖祖辈辈”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研读课文,感悟西沙群岛的风光秀丽、物产丰富。。

  3、通过仿写第四段,运用总分总的方式写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

  4、通过作业,摘录并背诵喜欢的部分,背诵祖国风光的谚语,积累句子。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悟西沙群岛的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学习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

  由于学生对西沙群岛里的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鱼的品种、数量多,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感悟西沙群岛的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下面我来说说第二板块:教学策略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采用了以下两种学法。

  1、自主学习法。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都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自主读的同时教给读书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读全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质疑法。学贵有疑,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到自己能解决问题。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质疑,整体感知时,让学生自主解疑,还有些疑问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逐步解决。

  新课标反对以教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切教学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也就是要做到以学定教。我采用了以下两种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创设情境,课的开始我播放《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片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当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当学生对西沙群岛地理位置不了解时,我就用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直观形象,与此同时学生很快理解了群岛的意思。

  2、以读代讲法。语文是读出来的,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充分“读”,在读中识字,读中整体感知,读中体会西沙群岛的富饶。

  三、接下来,我来说说第三板块:教学程序。第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第一步:欣赏西沙群岛图片,导入课题。

  第二步:对课题质疑。

  (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我设置情境,质疑导入,激发学生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意,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第一步:认读生字词语,扫除障碍

  我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划出词语,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借助字典,同桌讨论等方法,还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

  (这一步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养成碰到困难自己解决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二步:检查生字、词语。

  本课词语很多,而且有很多四字词语,但意思都较简单,可以在课文研读中理解词义。有两组词语比较有特色,可以让学生仿说类似的词语。五光十色,千奇百怪和飘飘摇摇、祖祖辈辈。

  (积累语言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这一步及时我让学生积累词语。)

  第四步:精心写字,多元评价

  由于三年级写字量大,因此教师不可能每个字都范写,只能抓住典型的字进行范写。这里范写“懒”“威”“武”。其他的生字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感悟。

  (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写字时间,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平时的课堂上大家都它放在课尾进行,今天我大胆地把它放在了课的中间,目的是让学生由动到静,进行心灵的陶冶,同时也保证了写字的时间和质量,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热情,这一步教学还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观察——思考——仿写——独立完成书写,做到把字写正确、端正、漂亮。)

  第三个环节: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刚才的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读懂了什么?

  (通过这一个环节,学生自主读文,自主感悟,理清了课文主要思路: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写的。主要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几个方面写的。充分尊重了学生,并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学会质疑解疑,学会边读边思考。)

  第四个环节:研读课文第一段,自主品味。

  这一个环节主要通过出示中国地图,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同时也从地图上理解“群岛”,理解“海防前哨”。

  (这个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不仅直观形象的了解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而且有效的理解了“群岛”和“海防前哨”的词义。)

  第四板块:我来说说板书及教学评价。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岛

  海水 海滩

  海底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提示课文中心的导读图,也是把握重点、难点的辐射源。此板书显得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画出了海底、海岛、海水、海滩的位置,还概括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起到了较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总之,本课我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自渎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希望在我的课中找不到居高临下的感觉,能看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的动态过程。教学时,我随时根据学生的生成调整课堂教学环节,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所得,有所提高。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我说课 的内容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写景的讲读课文。课文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句,按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富饶的物产。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描写,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谴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课本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

  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我本节课打算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具体目标1、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交流观察,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2、是能把观察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背诵好词佳句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课文中描写西沙群岛海水色彩缤纷和海底物产富饶的段落是本节课学习是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也是学习的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小以形象直观认知为主的年龄特征,根据儿童远离大海对大海既陌生又新奇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我准备利用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丰富物产。指导学生观察,以图带文,以文为本,图文并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且本课语言优美,词语准确生动。因此我将从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出发安排,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读,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语言,鼓励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上教学设计理念下,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 情境激趣 温故知新上课伊始,我将放映西沙群岛的风光片,同时配乐解说到:上节课 我们已经初读了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共同走进录象中的西沙群岛,瞧:在风光秀丽的南海边上的这片岛屿就是西沙群岛,它像祖国的南大门是海防前沿的哨所。这里的海水鲜艳明亮,色彩缤纷;海底下数不清的各种鱼群在五颜六色的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海滩上有趣的大海龟正在产卵呢,还躺着千奇百怪的贝壳,多有趣啊;海岛上绿树成荫,群鸟纷飞。通过看录象,听配乐解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了课文内容,体会意味,给生以美的享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的形象美和意境美,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平等对话 体验美感 在学生饶有兴趣地看完录象回顾完课文内容后,我便布置学生快速默读课文1-4段,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边读边动笔画出能表现出西沙群岛美丽和富饶的词或句,培养学生动笔墨读书的好习惯。读后引导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在小组内与小伙伴读并想象句子描写的画面,从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小组学习后,引导学生汇报。我相机放录象,把‘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见都没有见过的各种鱼,颜色艳丽形状奇特的珊瑚”“成千上百的海鸟”等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增强了没的感染力,更让远离海域的 孩子们通过直观形象理解这些生僻的词句,感受南海海域的秀丽风光丰富物产。在看录象的同时,我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看到的内容,并就自己喜欢的部分大胆想象,在学习海水一段时,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0距离对话。

  另外,我认为课文中蕴涵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因此在学生汇报时,我指导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自己喜欢的部分,齐读海水的美丽,配乐读配画读海底物产的丰富并试着背诵一两句喜欢的句子。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 使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在加深理解能力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从而使学生在欣赏、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中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三、搭建平台 张扬个性在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二——四自然段后,布置学生自主合作根据爱好把五六自然段用画一画,读一读,演一演等形式表现出来。小组内合作互助,在全班展示时自我评价与他评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以引导者,合作者的 形象出现,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 口去读,用自己 的脑去想,给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并以适当亲切的评价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起来,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朗朗的读书声中完成40分钟的学习。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这堂课肤浅的想法,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赐教。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教材简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学情与学法分析】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储备特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课文语言和有感情朗读指导两方面。对于理解文章中被艺术化了的语言,在教学方法上,我设计了前置性作业做课前充分预习及思考探究,课堂中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仿写句子等方法,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并对秋天的美产生共鸣,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做到读写结合。在知道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块,由于平时我班学生少言寡语,课堂上不积极发言,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准备了钢琴曲《秋日私语》,通过图片展示,把课文中的文字和图像融为一体表现出来,以此来刺激学生的眼、耳等多种感官进行品味,帮助孩子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好。也为了课堂能自然活跃、轻松愉快。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词并写好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五彩缤纷”。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通过仿写句子,学习作者抓住颜色、样子、动作来描写事物的写作手法,做到读写结合。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认读生字词,并指导写好学生认为难写的生字;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最后是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二课时则主要是两个教学环节,第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秋雨的特点以及秋天的五彩缤纷,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第二,积累展示环节,试着把第二自然段背下来,接着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秋天的诗歌,一起读一读,最后是一首小诗的仿写指导。现在我就来具体介绍一下每一课时的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大体上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导入。通过刘禹锡的《秋词》,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胜过春天的美丽秋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初读课文,检查预习。第一遍读课文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先自查生字认读情况,第二遍指名分段读课文,目的是检查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能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接下来的认读生字词。分开来出示一类字和二类字,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本课生字不难,以抽查和说句子的方式来检查学生认读和理解的水平。在指导写字上,尊重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来挑选不太好写的生字并作详细的指导,有观察有分析三是整体感知。用“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这个问题来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借助“前置性作业”学习之后,简单的同桌交流,进行汇报。四是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每位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两个问题,先以小组形式汇总问题,接着是汇报,在汇报中筛选问题,简单问题直接回答,课文中有答案的问题一会儿在书中作答,留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并板书,引导学生在提问时提出能让大脑动起来的有价值问题。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包括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本堂课的一个重点环节: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主要方式就是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段美美地阅读。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一、二两个自然段,为了能让学生尽快融入这美丽秋景中,并将喜爱之情读出来,特意将第一自然段改编成一首小诗,希望能激发学生朗读诗歌的热情;在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为学生准备了秋景图片,并把课文中的文字和图像融为一体表现出来,以此来给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

  第二个环节是积累展示环节,通过朗读试着把第二自然段背下来,接着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秋天的诗歌,一起读一读。由于住校生条件不允许,最后我让他们自己创作有关秋天的诗歌,最后是一首小诗的仿写指导。

  秋雨,你是红的吗?——看,你把这么多的高粱,都染成了红色的火焰。

  秋雨,你是黄的吗?——看,你把数不清的谷穗,都染的金光灿灿。

  秋雨,你是()的吗?——看,你把()的(),都()。

  【课后反思】

  1、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也不够有激情。在学生不说话的状态下教师应变能力不够,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让气氛活跃。

  2、教师语言不够精炼,有时表述不清,有时表述不够精炼。

  3、驾驭课堂能力不强,课堂教学环节完成的效果不好,第一课时的指导学生梳理有价值问题超时,拖到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指导朗读效果不好,没有读出情感。

  4、有个疑问,选课是不是有问题。这篇课文是不是不适合提出更多问题。美读好像才是这篇课文该把握的重点。

  5、由于各个环节落实不到位,导致每个环节进展和效果都不好。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海底世界》这是一篇以介绍海底知识为主的科普类文章,主要介绍了海底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这篇文章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1—2):主要介绍海底的奇异景色;

  第二段(3—5):主要介绍海底丰富的物产。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写“是否”等词语,理解“窃窃私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与难句的意思,会背诵第2自然段。

  3.能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的句式造句。

  4.知道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重点

  1.了解海底景色的奇异;

  2.能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的句式造句。

  (把这两点作为重点的理由是:奇异是第一段的中心词,有利于文章知识的集中与拓展;排比式的句式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排比的好处,还可以积累写作经验,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是能够具体地了解海底景色的奇异。

  【说教学时数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教学目标,我安排了2课时来教学这篇课文:

  第一课时:学会“否、窃、汪”3个生字,理解“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具体了解海底奇异的景色,感受海洋的奇特。

  第二课时:学会“肌”等5个生字,理解“梭子”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海底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秘密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海洋意识。

  【说学法

  科普类文章往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觉得在这堂课中:

  “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体现了学生为本,教师是一个组织者的新教学理念;其次,“感情朗读”能够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出海底景色的奇异,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形象表演或者声音模仿既是对抽象文字的具体反应,又是培养学生其他能力(比如表演能力)的一个契机。

  【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能更清晰而又形象的了解海底的奇异景色,除了用“朗读品析法”和学生进行交流以外,我还较多地应用了电化教学,如:利用投影片展示海底的景色,用音乐感染学生,用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结合上述,我设计了5部分来完成我的教学:一、放飞想象;二、眼见为实;三、侧耳倾听;四、总结全文;五、作业布置。具体过程如下:

  【说教学过程

  一、放飞想象。

  播放一段海浪与海鸟相伴的音乐,引导学生静静聆听,在脑中自由想象。欣赏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听到的大海的样子等。(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学者了解学生对大海的已有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机地进入课堂)

  二、眼见为实。

  播放录像,感受海面的波涛澎湃。

  1.联系画面,理解“波涛澎湃”的意思。(形象而直接)

  2.设问句激疑:你可知道,大海深处的景色是怎样的吗?海面上虽然波涛澎湃,海底却是一片宁静。若不相信,就请你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海底宁静的原因。(这样自然地就带领学生进入了课本)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海底:宁静

  3.请生再读一读课文,可以探讨,看看海底还是怎样的?

  在给予一定时间讨论的基础上,集体交流,同时板书:黑暗。

  录像展示,进一步感受海底的黑暗,然后由录像作为引线,使学生认识海洋中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对于深水鱼,学生是相当陌生的,录像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不用过多的解释,学生就了解了,既解决了领悟的难点,又能够记忆深刻)

  三、侧耳倾听。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师边说边出示这一句子:

  1.认识生字:否,强调它的发音。

  2.引导学生认识设问句及其特点:自问自答。并请生说说设问句。

  播放一段很轻的声音,请生聆听:听,海底的动物在窃窃私语。

  理解“窃窃私语”的意思,做做“窃窃私语”的样子。

  那么这些声音是怎么样的呢?请生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

  1.请一位学生朗读。

  2.相互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其实,在评价的过程中,就已经引导学生如何朗读了)

  3.出示句子: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1)齐读。

  (2)分析句子的结构:总分结构。

  (3)体会运用比喻形式的排比句的好处。(这一部分主要引导学生从读当中去领悟,一是感受声音的形象,二是了解声音的种类多。)

  (4)认识象声词:嗡嗡、啾啾、汪汪。能模仿再写出3个象声词。

  (5)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造句。(落实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对于一部分基础稍差的学生,降低难度,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造句。

  集体交流,互相评价,独立修改。

  (6)再读一读,背一背这一句子。(分散背诵难点)

  4.除了这些声音以外,海底的动物还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自由继续朗读课文。

  5.设疑:海底不是宁静的吗?为什么又要描写这么多的声音呢?引导学生理解:宁静不是死寂,能够听到这么小的声音,更能体现出海底的宁静。

  6.请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学有余力的可以试背诵。

  四、总结全文:

  海底的世界是黑暗的,又是光亮的,海底的世界是宁静的,又是热闹的。海底是奇异的,还是丰富的。(板书)

  请你自学课文3—5自然段,了解海底是丰富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3、4题。

  2.自学3—5自然段。

  六、板书:

  海底:宁静——热闹

  ——景色奇异

  黑暗——光亮

  此板书的设计在于: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构清晰。

  我的整个过程设计,不仅让学生从文字中去感受海底的奇异景色,更通过直观的录像去感知,初步唤起了学生的海洋意识。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 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 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五、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 生长环境 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 外部形象 白杨树———(象征)———人 哨兵 (傲然挺立 )

  (倔强挺立) 内部气质 (托物) (言志) 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附录: 说课的几个环节

  (一)、说教材:1、首先讲清楚说课的课题。2、教材的重点,教材的主要思想内容、在单元和书本中的地位、作用。(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材的难点:从学情、教材内容或教学进度等方面去确定。3、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白清楚。

  (二)、说学法: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的方法等。

  (三)、说教法:如范例教学法,是以知识的迁移为依据,一掌握知识为目的;问题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采用某种方法教学来教的原因(如:我选择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可以复习旧课、录象、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小黑板等);2、抓住重点,把教学过程条理说清楚,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安排、运用?);问题的设置(为什么这样设置、安排问题的顺序?);针对重点难点巩固训练,并说说练习的意图。3、课堂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突出重点难点。5、布置作业。并说说作用。

  (五)、结束语设计:(如: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少年王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为了使学生在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运用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专题学习网站来自主学习课文。

  本课教学我力图体现以下特色:

  一、营造自主学习环境,注重学生个别发展。

  我将诗与画巧妙结合,自然导入课文,创设学习化的、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们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专题学习网站中,我将文本教材电子化,为重点的字、词、句添加相关的超级链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信息源。网页中的学习目标、配乐朗读、推荐作业等板块,特别是适时提供的学习建议,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章可循。我作为服务者,利用网络的“监看”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加以个别指导

  二、营造交流对话环境,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在学生充分浏览网页的基础上,我将让学生相互交流最喜欢的课文内容,并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创设自主学习、相互启发、全体获益、展示自我的环境,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而且使人物形象得到凸显。并且巧妙地借王勃写作的例子,使学生懂得什么才是正确的写作方法。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少年王勃》:

  营造资料搜索环境,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积极鼓励学生继续上网冲浪,在网上进行拓展阅读,拉近学生与王勃,与滕王阁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分享各自的新发现,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真正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另外,我将推荐开放的、具有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转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的系统整合,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摄影师》,欢迎各位给予指导。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

  我与文本对话时,感受到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感受到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两者均应教学。

  关于本课的目标设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现三维的融合。

  把本课目标预设为通过语言句子的朗读以及有关情节的联想训练,感受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确定这个目标是符合新课标关于目标“三维性”要求,它蕴含有知识、情感、过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相互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力求做到全员的互动。

  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 、 “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 、 “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推荐】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2.【推荐】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3.【推荐】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4.【推荐】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5.【推荐】说课稿汇编九篇

6.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八篇

7.【实用】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

8.【推荐】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