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时间:2023-01-04 19:19: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们仨读后感(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们仨读后感(15篇)

我们仨读后感1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这是我听过对家最美好的描述。我们对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向往,我想要一个温馨的家、一个能够包容我小脾气的家、一个没有争吵的家……如此种种都是我们对于家的期待,但何以为真正的家呢,我觉得正是如杨绛先生所说的那样“因为有我们仨”,才让我们拥有真正的家。

  我为书中钱锺书先生说的:“绛,好好里(即‘好生过’)。”所感动,而杨绛先生文中写到的“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直接让我浸湿了双眼。我好像终于理解了之前一个视频里的女孩说,“很想说但是再也不能说的话是‘明天见’”是为什么了,这是对明天最美的憧憬,是最浪漫的三个字。我想对你说明天见,让我们对明天都充满向往,因为明天有你的存在,因为明天我们还能相见。

  我很羡慕书中杨绛先生一家,不提他们在后期经历的时代变革,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与孩子之间的牵绊都是我在这本书之外看不到的。可能正是这么一种情感让我为书中的情节动容,书名《我们仨》无需多言这就是他们的故事,就只有“我们仨”就足以让读者体会这本书所传达的。

我们仨读后感2

  从来没有开始读哪本书要做什么准备,而这次本是做好了不止一次有所触动的情绪设想又是极其平静地读完。第一部分钱老先生被带到船上的部分起初以为是现实,看着看着才明白是杨老的另一种写法,从来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我甚至不能想象杨老是在怎样波动的情绪里写下这些看似平静的文字,像梦像虚幻。

  随后二老的国外生活以及回国后动荡局面下经历的一次次大大小小的算是曲折吧终有所解,像是在听奶奶讲故事,讲那些艰难又藏着傲骨的岁月,我甚至有些羡慕那个年代的他们,知识和志向都融入到血液里,不为时事所捆绑,不为金钱名利所勒索。对于文学的坚持,我在想,可能是初是兴趣爱好,后来成为离不开的习惯,一做就是一辈子,又哪里说得清呢。

  读杨老笔下的女儿,母亲的怜爱和心疼溢于言表,虽大都是琐碎小事,却看得出三个有趣的灵魂间相互依偎的乐趣,有些东西大概是真的有一脉相承,可能用词不够准确,只是这样感觉。很有趣,和现在我们所指的有趣还不一样,这个有趣不是指表面的有趣,而是骨子里的那种有趣。

  附录部分无论文字,信件,画作的那些对于杨老来说实实在在的回忆,总能联想到一位老奶奶于灯下反复读反复看,偶尔对着纸张与他们对话,想念孩子和丈夫的画面,但绝不是以泪洗面的那种场景,因为她的豁达和通透。

  每一个年代都有不一样的烟火气,有时候很羡慕老一辈人总说的那个时候。

我们仨读后感3

  你看不到杨绛先生满腹才华的抛露,你也寻不到她追忆一家三口一生作为的身影。这部书仅仅是一位年迈的母亲怀念过世的丈夫与女儿的书籍,如此这般简单,纯粹,这就是我读完《我们仨》这本书后最大的感慨。

  耳闻这本书的出版,已经不下两年,带着几分好奇与探究之心去揣测这本书的内容,却搁置了几年,未曾去细细品味一番,至于原因,自己也说不清。昨天,在图书馆寻找余华的《细雨中呼喊》,未寻得,却看到了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淡雅的封面,朴素的标题,它就那样静静地、静静地躺在那里,如同杨绛先生失去至亲后那颗孤单却又安静的心。我带着疼惜般地捧着它,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在读它之前,我便猜想着,钱钟书先生的一生该是何其的故事纷呈,这本厚厚的书里该是满满地记载了钱先生的丰功伟绩吧。如果我猜对了,那杨绛先生就不是杨绛先生了;如果我猜对了,想必我也不是此刻的我了。书的最开端,每一页上都印着杨绛先生一家人的旧照,那是我从未见过的钱钟书和杨绛,一张张温情的全家福上,都是他们年轻时光刻下的痕迹。我们相差的岁月使我对两位前辈的印象就是博学的老人,淡泊的学者,更是我们后人无法超越的经典。

我们仨读后感4

  今夏,我阅读了《我们仨》,是散文体的回忆录。杨绛的《我们仨》最早于20xx年7月出版,我阅读的是妈妈当时购买的考试吧出版社的版本。

  此书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讲述的是杨绛与钱钟书生活中的点滴,第二章讲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乐生活,其乐无穷。

  第三章讲述的是杨绛独自回忆曾经的往事。附录则是杨绛收集到的亲人的部分手稿。次数的写作手法异常美妙,在现实和梦境的穿梭中让读者感受到她对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杨绛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学造诣很高的学者,都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却经历了留学,归国战争动荡的生活,解放后各种运动的折磨。但他们坚持知识分子对事业,对专业的执着。无论外界纷扰不清,自己宠辱不惊,淡定的生活。

  他们的女儿钱媛多才多艺,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时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仅60岁,中书得知这一消息,病情加重,也与两年后去世。两位亲人相继离世无疑给杨绛遭受了重重的打击。

  但她却以知识分子的坚忍,内敛继续从容淡定的独自平静的生活。并在文字的世界里走着自己最后的路程。在临近百岁时写下了回忆录《我们仨》。用一串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映造出一个学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读后感5

  前段时间陪女儿去书店买教课书,无意中听到有两位看起来颇有学识的老人在讨论一本书的内容,听上去比较触动,便特意询问了一下书名,老人很热心的告诉我说是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在书店看了一会儿,意犹未尽,便买了下来,看完后颇有感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写的篇幅比较少,没有着太多笔墨,写了杨绛做梦梦到与钱锺书走失,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钱锺书被安排在古驿道,瑗瑗旧病复发受病痛折磨,不久离世,钱先生也体弱多病,最终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相失。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重点描述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娓娓道来的回忆。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每读几页便有令人动容的地方。

  钱钟书夫妇在动荡的年代互相扶持和依偎,女儿钱媛又弄常的孝顺,而且他们都是知福且惜福的人。

  人生之路如此漫长,寻到一个志同道合,不离不弃,柤伴一生的人,着实不易。最好的感情,并不是非要爱得轰烈烈,荡气回肠,情深,容易相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两个不完美的人,走到一起,相互弥补才会完整。在顺境时,不离不弃;在逆境时,相互扶持,携手相伴,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钱先生与杨先生的感情,让人羡慕。杨老师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与繁琐的事情交织,这才是生活的模样。

我们仨读后感6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仨>。

  看杨絳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今天看完了全书,杨绛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絳先生最好的回忆。钱老是名人,而杨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人过了30岁,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

我们仨读后感7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一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一句话。

  思念这样甜,却又这样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陪伴好我们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负时光。

  故事的开篇就是“我们仨都老了”,然后就是预示着死亡的“万里长梦”,从踏上古道客栈,到古道相遇,一步一步,杨绛先生(作者)送走了锺书,送走了钱瑗。这段梦,其实就是杨绛先生陪伴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走过生命的最后日子罢了。

  我们常说“好景不长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而这本书中也提到了与之相似的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整篇书中没有疯狂的呐喊与茫然的彷徨,只有杨绛对钱锺书和女儿钱瑗的爱,以及最后对他们的怀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她忍着世道无常的变化,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却依然感人,令人动容。

  到了文章的最后一句,杨绛先生写到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寻觅归途。”从这句看似轻描淡写,但是其中却蕴藏着浓浓的思念,以及无尽的悲痛——我们仨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8

  杨绛先生以深触的笔法描述了他们一家三口63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那种人生的体验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才会明白。这是一本回忆录,也是一部生命史。

  正如先生语录中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盼望着建功立业,想要经历一番惊涛骇浪,走一波世事无常,但是心灵的宁静淡泊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心灵归宿。

  或许只有像杨绛先生那样经历过那么多的事情才能够悟到这样深刻的真理吧。读《我们仨》得到的不光只是心灵的宁静淡泊,还有一种对家的爱恋,我们常常对幸福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是爱情、是友情,更多的应该就是亲情了吧,《我们仨》是一部家庭生命史,一家人在一起,没有什么支撑不下去,我们将来也会有自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这或许才应该是最大的'幸福吧。

  幸福,淡泊,应该是我们在追名逐利之后才会发现的吧,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够真正早一些体会的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我们仨读后感9

  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

我们仨读后感10

  昨晚看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这词是在冰心上。后来查字典才知道原来有学识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让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国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泪。

  看《我们仨》时,并没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里是满着一种很温馨的感觉。很细腻也很滋润,慢慢的弥漫在全身。

  我记得是在学的时候学冰心的课本,里面说她喜欢读书,不爱风花雪月的辞藻。

  我便也是落根,心爱着朴实之物。

  《我们仨》就好像翻开的一片纸张,朴素稚嫩,无声息的融入整个人心里,仿佛是要在血管里流畅过的都是发柔韧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的时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边的电脑桌上练字,看着窗户下的马路边的人来人往,背诵着论语百家。我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很老,现在所过的一切生活不过是年老后嚼在嘴边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调罢。

  当把时间放在某个点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无味的重复,当这个点过去,转换到另一个点上,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总认为这个点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儿过去。若是在这个点上什么也没做成让自己满意的,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

  人生里总是要这样一个长长短短,满满缺缺的点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块,成为一片。

  然后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呢。

我们仨读后感11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读至散文末尾,一种心酸化作干枯的藤蔓爬山柔弱的心田,久久不去。静坐了好一会儿,仍是不舍得合上书的尾页,瞬时,痛苦、悲伤、难过与凄然仿佛都随着岁月的积淀在杨绛先生那清澈的眸子里化作红尘中的平淡与安详。

  人生如梦,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们何必去追求那功名利禄,何必去向往那荣华富贵,何必去在意那浮云粪土般的纸醉金迷呢?何不静下心,慢慢来,让如水般的平淡浸染自己的身心,平淡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没有惊涛骇浪,亦没有狂风暴雨,只是一叶小小的扁舟在和风里静静地数着阳光下碧水的波纹,简单又幸福。

  让亿万颗心随时光跳动,打响岁月的节拍,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我们何不珍惜身边的爱人,品味生活的真谛,奏响生命的乐章,在彩云和琉璃里绽放最美的色彩,在人生的小路上留下最深的脚印!

我们仨读后感12

  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燥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学期。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我们仨读后感13

  花一个周末读完了这本《我们仨》,准确来说也四个来小时,篇幅较短,记录的大多是回忆的生活琐事,但就是在这生活琐事的字里行间中,洋溢着满满的“情”,亲情,温情,悲情。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带着满满的思念,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失散的仨人,只留下杨绛先生一人来思念,确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死别的深痛思念。

  敬佩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对生活、对家庭的态度和方式,与世无求,与人无争,一家人相守在一起,同甘共苦,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点滴生活中发现乐趣。也敬佩他们对自己兴趣和工作的坚持,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读书和工作,相濡以沫的两人有共同的乐趣是莫大的幸福。

  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生活。要学的是这种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淡然处之的态度,是这种始终不迷失自己坚持做喜欢的事的状态。快乐可以很简单,但快乐又来之不易,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要学会珍惜当下的时光。

  寥寥数句,聊表对本书的喜爱。读了杨绛先生的作品,又勾起我重读钱钟书先生《围城》的兴趣了。

我们仨读后感14

  家。大概是世间一切美好所集成而来的词汇。

  所有的欢乐和温暖,三人在一起就会被无限的放大。而磨难病痛,却变的很小。是三个人却并不止三种身份,虽然知识渊博却行动笨拙的爸爸;马马虎虎不会做饭的妈妈;事无巨细成为家人的依靠孩子。在书里她们不是文学家、不是历史中的伟人,而是世间最普通也最幸福的一个家庭。

  一整本书,详尽的描绘了一家人的温馨快乐,将回忆的石子全部捧了出来而只剩一人的过程却只用了半页纸来叙述。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当看到这句话时,眼眶一下子就红了,摸着还很厚的书页,心想一定还没到时间。然而…还是结束了。

  没有任何言语,仅仅是两个去世时间。眼泪不受控制的掉落下来。后面的一张张的生活记录仿佛还带有温度,又把人拉回了那个温馨快乐的家中,从初始的梦境到最终的现实。

  大概我实在向往,向往一个父慈母爱孩子顽皮的家,才会对书中的家这么的不舍和难过。觉得她们好幸福,不为她们的身份地位、写过什么书、发表过什么言论、对国家做过何等贡献。只为她们拥有彼此,能成为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15

  杨绛先生时常梦见钟书忽然不见了,只有她一个人,站在荒郊野外里,钟书不知道哪里去了。杨绛先生还在梦境里面看着圆圆生命逐渐的流逝。圆圆先走了一步,不在了。她继续坚持守在钟书的身边,直到有一天钟书跟她说:“绛,好好里”,她都忘记了有没有说“明天见”呢,也许时间太仓促来不及说再见。杨绛先生在书中以梦虚写死,记录了他们仨在最后一段相守的岁月,可能是虚幻的想象能给她一点安慰吧,那只是梦,他们在梦中失散了。而她一直在寻觅归途,寻找失散的丈夫和女儿,他们一定会在一起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杨绛先生说“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她的客栈罢了。钱钟书弥留之际对她说:“绛,好好里”,她答应了他好好的生活到了现在。如今在客栈歇息够了,她离开了这座客栈寻找他们仨的家,只是这一次她沿着的这条路是他们走过的,她肯定能够找到他们 。他们父女两个像个哥们,还是她的两个小顽童的模样在前面等着她。而她会在钱钟书的面前抱着她的女儿,依偎在他的怀里,“钟书,我一直记得你的话好好里活到了现在,我们仨晚了十九年才相聚”。

【我们仨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04-14

《劝学》读后感11-29

《军神》读后感11-27

经典名著读后感01-04

庄子读后感01-04

《逃离》读后感01-03

家的读后感12-31

教育读后感12-29

白鲸读后感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