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后感 ,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着读后感 1
如果我们有更多选择,就不会有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但是我们只能沿着这条狭窄的小道,麻木地走过去。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应该积极乐观的处世至理,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的人生观却没有特别大的改变。要说收获,则无非是在感叹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应该知足。
我认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没事胡思乱想,无非是因为人的软弱,因为人的不懂得知足,总是想要得更多。
《圣经》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软弱的.,人的体内人的成分使人易怒,冲动,不能自制。这一点我是相信的。人的软弱,使人面对困境时往往无力支撑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恶却无胆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旷野独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无声地攀爬,在无桥无船甚至无人的野渡泅过冰冷的河面,充分显示自己的勇气与智慧,那么在现实的世界里,人的日子会有更合理的安排。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读了《活着》,我想,接受现实,努力成长,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活着读后感 2
自从弟弟送我一本书以后,我一直没时间看它。今天我的读后感来自一本叫《活着已值得庆祝》的书。想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来自中国的无臂钢琴师———刘伟。
在他10岁时,就已经是院子里的“孩子王”了。能到这样的“荣誉”,只有非最调皮捣蛋的人莫属。你瞧,在寒假的最后几天里,刘伟趁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领着一群小发在院子里玩捉迷藏。Game is over,刘伟爬上了红砖墙把脚下的一块砖头给踩松动了。当他再一次扒着那块砖头往上爬的时候,想不到它整块脱落下来,失去了保持平衡的他整个人往后仰了过去。刘伟的`双肩打在了中间有十万伏特的变压器上,只听见“砰”的一声响,他的意识和记忆变模糊了。他太幸运了,被十万伏特击中的人能有几个?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失去手臂的他,是怎么走完他这段美丽的人生呢?刘伟每天坚持游泳,14岁时在全国残疾人的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两金一银。后来因为在备战残疾人奥运会来临之际患上了紫癜,不得不放弃游泳,改学钢琴。刘伟23岁时在中国达人秀上博得了总冠军。高晓松问他怎么用脚弹琴,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伟说的两句话“我觉得在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没有人规定弹钢琴一定要用手弹”
刘伟他不抱怨生活,反而更加珍惜它,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像刘伟一样一起走完这段精彩的人生。
活着读后感 3
生命原本脆弱,你却要坚强的活着。活着才能感觉生活的幸福真谛,只有在你遭遇不幸时,你才知道你要珍惜生命,享受快乐。
活着这部小说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阐述了一个凄婉悲惨的时代命运。活着经历了中国历的大动荡时期:抗战、内战、。富贵自甘堕落输掉了祖宅,气死了父亲,妻子家珍带着两个孩子独自离开,他被抓去做了壮丁,家破人亡。
妻子家珍与富贵团聚,凤霞却成了哑巴,弟弟不幸夭折。我觉得最令人痛心的情节是有庆的死和凤霞收获幸福初为母亲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命耗尽,生活的苦难告诉了他,只有在险些丧命时,才懂了幸福的真谛,人只有在孤独绝望的.时刻才会如此深切的想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着回家去。
中国在变,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但是最痛莫不过白发人送黑发人,家珍亲眼看着女儿死去,却因为没有经验的接生员造成无法扭转事实,这种母爱的痛又怎会轻易理解。
在凤霞生孩子出现反动的接生员,营造了一个幽默搞笑的气氛,教授吃了七个馒头撑晕过去,这种方式表现的时代的迂腐,不然种种悲剧是不会发生的,这种情节令人感到悲哀愤怒,让人的生命再次被诠释得脆弱。
《活着》,这是一部意味深长的小说,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笔直的。活着才能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活着才能体会到挫折和不幸所带给我们的种种,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更是一种历练。
生命原本脆弱,你却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 4
不论现实变成了什么样子,不论现实剥夺了我们什么权利,只要我们活着,也只有我们活着,我们才有义务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这才能叫做真正的活着。我们不应该让现实决定我们怎么活着,而是应该自己决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活着。
活着,就要面对选择,只有保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才不会让自己后悔。所以我们没有机会错过机会,在可以选择可以改变的时候,用心做一个完整自己,用自己的态度去看待“活着”。
先前对余华的作品也略有接触,他笔下的悲剧一向是这样,大体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起的时候又让人受不了。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回头整理这个完整的'故事的时候,才会不情愿、不忍面对的发现,原来把任何一个故事单独拿出来分析的时候都能真实的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难以承受的痛。他不屑于写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着高度真实的生活。
文字里的安静,冷漠,无形间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不断的痛苦从而不断的期待,想发泄却又束手无策,只能完整的看完,被这种单纯痛苦所摆布,甚至是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令你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当你痛到麻木的时候,才能看清现实,在简单单纯的感情里看待理解生命,好好活着。余华深沉的讲述着生命的悲剧,
对于悲剧这件事我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人之所以喜欢看悲剧,喜欢被这种悲剧所打动,无非是想寻求自我安慰。
活着读后感 5
活着,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活着》,对中国百姓的妥协,忍耐和坚韧最入木三分的写实。
故事展示的不仅仅是福贵的'活着,更是那个年代中国百姓的一辈子。
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大悲怆!个体与历史,生存与环境,偶然与必然的大悲凉!
一群小人物,在不可抗拒的时代洪流中跌跌撞撞。在主人公刚抓住生活中的一点点喜乐时,命运的残酷一面转瞬即至——人身不由己,人呼天抢地,人欲哭无泪,只有保持一种淡淡的希望——活着,以苦为乐,从绝望中找希望,这是特定时代给他的信仰和追求,不然,你能怎样?谁都无法逃离的命定的劫数!
“活着”为的什么?
它不是纯粹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因为有一些感情的联结。
一个人的活着,不仅仅是个人在活着,他还从身边的人那里获得生存的意志与动力,同时他又是其他人赖以活着的精神动力,而他又因别人的活着而活着。有了为别人而活,别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他就不会轻易地被外在的一时的荒唐与残酷(不仅文革如此,之前的战争、之后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所击倒,这就是本书给我的启示录。
活着读后感 6
第二遍看,看的更深刻了。福贵一生从年少时的挥霍导致倾家荡产,父亲气死,母亲因病离世,战争的摧残,在日子稍微安稳一些后,家珍重病,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被医生(这里真的很讽刺,为了利益无所顾忌,人是如此社会亦是如此)把血抽干而亡,女儿难产而死,家珍磨不过时间也去了,女婿被大石头压死,直到最后只剩爷孙两个,却也逃不过命运的魔掌,小外孙苦根被活活撑死。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早就绝望了。现在即使遇到一些小的挫折,都时不时会有不好的念头出现,真是懦弱不堪。可福贵没有,他在中国社会最动荡最苦难的年代还经历了这么多令人窒息的痛苦,他依然努力的活着且淡然的讲出这一生经历。可这不就是生活吗?生活中的我们总会遇到困难,挫折,委屈,痛苦,离别,无奈。可这就是命啊。我们无法选择自己要不要来这个世界,也就不能轻易就选择离开这里。
在结尾有这么一段话: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是的呀,自卑算什么?不被看好算什么?努力白费算什么?不公平又算的.了什么?与其为了生活中一些繁琐的小事而惆怅,不如“好好的活着!” 不堕落的做开心的事,不堕落的成长。永远向上向善!cheer up!
活着读后感 7
看到《活着》女主角家珍的生活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于富裕的家庭,她不但没有嫌弃丈夫,反而支撑着苦难的天空,没有怨言挽回丈夫迷途知返的心。她觉得活着才是真正的活着。
面对生活,她从来没有想过自杀。女儿聋哑儿子意外死亡后,女儿难产而死。她总是忍受着默默忍受着。哭泣仍然坚强地活着。
是豁达的泪水流过便是坚强的活着。丈夫的恶习没有让她嫌弃总是一心挽回。孩子的死没有让她失去活下去的确信心。
我觉的她真的很坚强一个女人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她的确心胸开阔能容纳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她没有被生活的困难所击溃她依然站着。
其实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了活着是人生的恩赐感恩地活着你才会觉的世界如此美好。
我想勇者一定认为苦难是对自己的磨炼活着是少不了苦难的如果都是幸福的活着就失去了不得意义。
家珍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生活勇者了人们都说女子的心是脆弱的'往往受不了生活的打击。可她经历了人生中的打击———两个孩子的死可她却顽强的活下来了!
没有人不佩服她的人生态度真的太坚强了。我想我们就应该学习她的这种敢于面对人生的态度。活着是一种责任既然上帝赋予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为何不好好珍惜呢?爱自己的生命爱自己的亲人坚强面对生活的困难?虽然说人为幸福而活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种天性但困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没有人可以避免的。
所以学会面对人生的困难吧!用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
活着读后感 8
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部小说的确让我感到沉重,我觉得《活着》是一部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进行的创作。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受。这个看似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人文价值的关怀,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和借口,这个简单却又充满思辩色彩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活生生地诠释。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书的最终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讲述者在慢慢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明白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的姿态,就像女人着她们的儿女,土地着黑夜来临。”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都会成长为一个期望。他们就是我们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
活着,就要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后感 9
是啊,人只要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无论你有多少千山万水,多少金银财宝,人死了又有什么用呢?
在《活着》中最让我心疼不已的就属凤霞了!打小就又聋又哑,家里又穷,就算是给她找了一个好人家,她的命最后还是在死神的手里徘徊。凤霞是生孩子难产而被死神给看中的,生小孩原本就是女人的鬼门关,再加上她又瘦又小,肯定逃不过这一劫了!而且是一个恶魔般的天气——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狂燥的雪风呜呜乱叫,让地面上的雪花翩翩起舞,周围白茫茫的什么也看不见。二喜背着凤霞去往医院,接着凤霞被推进了产房,二喜与福贵(她爸)焦急而兴奋地在外面等待。可是10分钟、30分钟、120分钟,凤霞还迟迟没出来,就连比凤霞晚进去的都出来了,他们这才发现事情大了。这时医生突然出来问:“保大还是保小?”他们一愣后伤心地说:“大的!我要大的!”接着几分钟后,医生又出来说:“是儿子,大的也没事!”他们松了口气。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凤霞就没气了。
故事到这儿,我轻轻叹了口气:唉!活着最重要啊!
活着读后感 10
余华称(活着)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这是余华对他这部书的评价。
的确,我这个12岁的少年也深有体会。尤其是有庆,凤霞,二喜和苦根接二连三的'死,让我感到了命运对福贵的不公,然而,命运又让他从原来的阔少爷转变为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没有成为地主,免遭文革时期的一死。也许活着就首先要为本身,在去考虑所谓的身外之物。
现在,我在想想那多少无知的青年,他们误入歧途也许是以为一个物质的享受,他们的人生没有历史,真是该好好读读这本书。生活会让你觉得离不开它,除非你真的从根儿上就不想好好活着。
朋友们,醒来吧!寻求你生活的灵魂的天空。
活着读后感 11
生活是一种本能,与环境无关。即使世界让你绝望,让你沮丧,你仍然必须顽强地生活。这是生活的本能,也是对生活最真实的信念。
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经认为主人公真的太了。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但读完后,我意识到生活可能只是为了生活。这是一种生存本能和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一切时,你会发现你仍然拥有你的生命,你的生命仍在继续,你的.生命不能被别人夺走。
在阅读的同时,我为福贵的悲惨生活哭泣。同时,我也认为对我们来说,生活比福贵简单得多。我们无法亲身体验福贵的痛苦。生活很简单。如果你想追求如何生活,生活可能会变得奢侈。
生活是有尊严的,我们应该尊重生活,即使面对更多的痛苦,我们也应该努力继续生活。这就是生活真正打动我的地方。
人们活着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生活外的任何东西而活。正如余华所说:生活充满了我们中国语言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呐喊,而是来自忍耐,来忍受生活给我们的责任,来忍受现实给我们的快乐和痛苦,无聊和平庸,所以忍受痛苦创造了生活。
《活着》描述了人们承受苦难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世界灾难的乐观态度。他让我真正知道——生活本身是困难的,而继续生活则更困难。
活着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东西。
活着读后感 12
刚刚读完了冯唐的杂文《活着活着就老了》看完之后整体的感想有这么几点,第一,写作者阅历比较丰富,读书比较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第二,作者状似无意,实则在文章中处处宣扬一种“口无遮拦”的被他个人认为是“说真话”的精神;第三,写的好的很多,但是看完之后,我却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或者于我而言,喜欢的还是言之有物的写作,像作者这样,仿佛睥睨天下,用一句大实话说,好像天王老子在他面前都一文不值,他又是个什么东西,做出了多少经世致用的好文章出来,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值钱。文人相轻,自古有之,我所不能接受的是,我们的谦虚呢?自古流传下来那么多的名人,被贬的居多,可是一个人在一个文化环境下自然有他的贡献在那里,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嘲笑巨人也不过尔尔,实在太过愚昧无知。
于我,看他的文,或许是欣赏一下作者的文笔,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才气,其他人又有几个能这么酣畅淋漓写出这么一大本看完之后,好像又什么都没看的书呢?不过,我也就看了一本而已,何况是杂文集,从名字上看就知道,杂文嘛,没事的时候胡言乱语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其他的不敢胡乱评说。
活着读后感 13
活着是幸福的,活着是痛苦的,幸福对于我来说也许就如同年夜饭碗中的饺子,碗碗可数,作文活着。而痛苦也许就是无奈到了极限,无奈到了我们无法去承受,随之而来的会是彷徨、无助、迷茫。
有人为金钱活着,有人为权利活着,有人为吃喝而活着,可我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也许为了身边的亲人,也许为了朋友,也许为了自己,也许为了不要那么早的.离开自己的这段人生,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只是这个时间段的过客,更清楚的知道亲边的亲人、朋友都一样,都是过客,我想糊涂一点,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活着的理由与支点,才能为了一种看似真实,但在生命的过程中是那么的虚幻而活着,可是我做不到,我不想麻醉自己,让自己沉醉在或长或短的快感中,也许这种麻醉有时或是一生,可是我没有那种自信,我怕醒后的真实,我怕醒后现实对我的摧毁,我没有自信能抵挡得了,或许我怕我没有那个时间。而清醒有时会让现实生生的刺痛你。
命运是什么?命运是你赋予别人足够的尊重、命运是你对事物有足够的耐心、命运是你担得起你责任的综合体。
活着读后感 14
《活着》通过以作者聆听福贵的叙述,平静描绘了福贵的一生,也反应出福贵那个年代农民的生活状况。
通读全书阅读之后,为了更好的写出来,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只看了电视剧《福贵》,电影《活着》的一些片段,和几篇读后感,全书虽然在平静的叙述,但是全文给人的.感觉就是悲剧,从福贵败光家产气死他的父亲,到他为了请医生而进城却被当壮丁抓走,因为贫穷把女儿送人,后来的儿子因献血被而死亡及后来凤霞、家珍、二喜、苦根每个亲人的离去等,仅剩下福贵和老牛孤独的生活,活着的意义也是仅为活着。
但是换一种想法,福贵败光了家产,也没有了龙二的结局,抓去当壮丁,后来回到了家珍身边,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虽为贫穷,但有家珍的陪伴和温馨的家庭,不也是幸福的吗?活着,幸与不幸,又是如何定义呢?
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限,《活着》给我的启示是,无论外界生活如何,都应该乐观、积极去面对。上帝在关了一扇门的同时,肯定为你打开了一扇窗。面对不喜欢的外界环境,要做到既来之,而安之。从容面对,总会得到收获的,面对喜欢的外界环境,要保持谦卑之前,不要过于骄傲,我总是认为好运和坏运是1:1的,如何过于骄傲,会造报应的。
活着读后感 15
我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活着》。读完后就让我联想到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所讲的苦难。
其实没有比活着更简单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然而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
余华简练的语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生动地刻画出了生活的真实,我始终难以忘怀,那个小村庄,那家人,那头牛。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他叫福贵。福贵嗜赌成性,最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妻子因患上软骨病失去了生命。福贵没有退缩,他试着学做农活,承担起养家的责任,而每次生活刚刚有了起色时,亲人却一一故去,儿子、女儿、女婿、甚至是外孙。最后只剩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可悲,但又无奈。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的“福贵”,他们在经历磨难后依旧心存希望。但也不乏有很多年轻人,一点小挫折就寻死觅活。高三学生不堪压力跳楼自杀、花季女孩烧炭自杀等事件层出不穷……他们轻生时的决绝完全超出了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勇气。
【活着读后感 15篇】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精】12-26
【热】《活着》读后感12-23
活着的读书心得01-06
活着读后感(汇编15篇)01-03
活着读后感(集锦15篇)12-22
活着读后感(通用15篇)12-22
活着读书心得体会01-14
雷雨读后感01-20
春酒读后感01-19
呐喊的读后感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