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3 09:20:3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

  在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1

  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作为一个初上高三的青年老师来说,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来慢慢摸索、实践、反思、积累。

  本文主要就自己在高三一年中对文言文这个专题复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探索式的方法来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

  结合高考复习资料,按小专题的形式对考点逐个复习。

  我安排的小专题顺序是这样的:

  (1)18个虚词

  (2)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

  (4)翻译的方法准则

  这个环节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时间花在18个虚词上,每节课讲1——2个虚词,课后再加以配套的习题,对虚词的复习自认为很扎实。但是,从整体的时间布局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再缩减一点,以便为之后的文言文综合实题训练留出更多的时间。

  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考点有一个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该复习什么,即有了个目标和方向,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后面的复习就有了针对性和侧重点。

  二、紧贴教材、回归文本

  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

  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按教材编写的顺序,从第一册复习起,我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点”,以每一册的内容为“线”,以实题演练为“轴”,建立起立体的复习坐标,讲练结合,整散相济。

  具体操作如下:

  用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复习1—2篇文言文(视文章长短而定),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以前的笔记把文章内容回忆起来,再思考本文有哪些重要的或是你认为比较难记的实词,勾画出来并记在笔记本上。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虚词,特别注意那些在文中所处的句子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虚词。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特殊文言句式,勾画出来。

  总之,思考四个问题:第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内容?第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及其含义?第三、本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第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静下来走进教材里面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比老师满堂灌似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再配以紧密结合教材的练习加以巩固。按照这个方法复习完全六册。

  三、试题演练、注意要点

  走进教材后,再从教材里走出来,若进去时是头脑空空,那么出来时脑袋里应该要装有东西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试题演练,来运用消化所学知识。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定时训练。老师自己打印一篇文言文,为什么是自己在电脑上输入试题而非选择现成的试题呢?因为我要在文言文上“做文章”。即把重要的实词、虚词打上点,并当作习题写在后面,告知学生这些是本文需要识记的重要知识点。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忘性非常大,有些词的含义讲过多遍也记不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重复!记忆需要理解加重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以为,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课堂限时做文言文练习(1至两篇),做完后马上评讲,解决练习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知识点。学生做了至少4篇文言文后,老师再把这篇文言文中考查过的知识点整理成一张卷子,再次考查。

  题目内容设置为:

  1.实词解释(多个解释的也要写出来)。如:

  比:①②

  竟:①②③④

  2.虚词辨析(可以用填空的题型,也可用选择题的题型。)

  3.翻译(包括“白译文”“文译白”两种题型)

  “白译文”: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这也是高考翻译题采用的翻译方式。

  “文译白”就是用文言文翻译现代汉语

  例如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考查: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

  原句:

  或者采取填空式的翻译,仍以这句为例: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

  原句:吾还也!

  高考考的是“白译文”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为什么还要练习“文译白”呢?我认为有以下作用:

  (1)、熟记文言语句,增强语感。

  通过考查的方式,给学生稍稍施加压力,让他们更加注重对文言文原句的记忆,积累语感。相当于是背文言文,由于背整篇难度太大(当然,教材中经典篇目还是要一丝不苟全文背诵的),于是我选取其中重要的句子让学生记忆,日积月累,文言语感则可增强。

  (2)、培养学生的“文白对应”意识。

  通过每次考试学生的翻译情况来看,我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这种意识。

  比如,20xx级5月份第一次强化训练,有一道翻译题是这样的:

  原句:华皎之反也,遣使招诱灵洗,灵洗斩皎使,以状闻。(5分)

  译句应是:华皎反叛,派使者招引诱惑程灵洗,程灵洗斩杀华皎的使者,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重点词是“反”“招诱”“以状”“闻”)

  有个学生这样做答:华皎反过来被灵洗招诱,灵洗斩了华皎的使者,以表忠心。

  这个学生就没有“文白对应”的意识。“以表忠心”对应原文中的哪句?“以状闻”吗?“忠心”对应“闻”吗?平时有遇到过“闻”表示“忠心”这样的情况吗?同样,“遣使”在译句中也找不到对应之处。我想,这个学生如果写完后再仔细读一读原句和自己的译句,再仔细推敲推敲,应该不难发现“别扭”之处。

  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应该指导学生有“文白对应”的意识,写完后,检查一下你的译句中的词在原句中是否能找到“母词”,要有“踩点”得分意识。文言文翻译要尽量遵循“逐字翻译”原则,而对有些特殊句子的翻译,因为要遵循“信”“达”“雅”这个大原则,则又需要灵活地“意译”,“意译”后的句子虽然不能和原句严整地一一对应,但从意思上来看,整体上还是对应的。翻译完后,学生还应该读一读自己的译句是否是病句,并联系全文的内容来检查逻辑上是否有问题,是否跟这篇文章的大意相符合。这点也很重要。

  比如,仍是这次考试中的一道翻译题:

  原句: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5分)

  译句应是:程灵洗一向被乡里人敬畏,前后几任守长常常派他招募年轻人,驱逐拘捕窃贼强盗。(重点词:“素”“为……所”“恒”“逐”)

  有个学生这样翻译:程灵洗一向害怕乡里人,前后守长恒使他召集少年,抓捕盗贼。

  从全文来看,程灵洗作为本文的叙述对象,是被褒扬的人物。文章说到了他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平生立下的功绩。这样的人深受国家重用,也是深得百姓爱戴的。他为何要“害怕乡里人”?这层意思从何而来?且不论他行为坦荡,抓捕盗贼,为民除害,不需害怕乡里人,就凭他的社会身份、地位以及他的性格为人(“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他也不至于如此胆小,害怕乡里人啊!

  我问这个学生为什么这样翻译,并告诉了他我的疑惑。他说:“我在写的时候,也觉得很奇怪,但考试时间很紧,我就懒得再想了,就这样写算了!”殊不知,这一“算了”,这2分也就“算了”啊!

  还是回到上面介绍的“文译白”的练习方法。比如填空式的“文译白”翻译,由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来还原成原句“吾还也!”空处应该填什么词呢?它对应的是译句中的哪个词呢?一比照不难发现应该是“还是”,表委婉的商量语气。再回顾以前所学知识,不难知道此处应填“其”。就算不知道此处应填“其”,通过自己的查找,或是老师的讲解,学生也对“其”的含义加深了印象。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会去把原句和译句一一对应,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谨慎的习惯,而非天马行空、想当然地胡乱翻译。且有针对性地强化记忆了“其”有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语气“还是”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训练,是很有价值的。

  (3)、培养学生的“踩点得分”意识。

  其实培养了学生的“文白对应”意识,也就培养了他们“踩点得分”意识。学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踩点得分”意识非常薄弱,看到给出的句子,不会去思考,这个句子哪些字词可能是考察的重点,也就是一定要翻译出来才给分的。哪怕整个句子的大意你翻译对了,而这个关键字你没有译对或是没有明确地翻译出来,都会扣分。比如上面那个把“以状闻”翻译成“以表忠心”的同学就没有踩点得分意识。这里的“状”“闻”都没有很明确地译出来。而通过“白译文”和“文译白”这两种方式交叉训练,让他们学会判断,哪些是关键词,并知道这些词是一定要译出来才有分的。久而久之,他们对待翻译题就不会那么大意和随便了。

  总之,学生做翻译题时,总体显得较急躁,因为看不懂文章,急!越急则越看不懂。又加上没有严谨的答题习惯,有些也许本来会做的,或是只要稍微冷静点就能做对的,也做不对了,甚至犯了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老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有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答题习惯,知道做文言文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训练之后,我想,学生的文言文翻译题得分应会有所提高。

  以上的几点内容只是自己在这轮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或之后所积累的,有些方法是自己实行过的,有些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总结的教训,也许有些方法还不成熟,权且当作自己这一年的所谓“经验”吧,或许能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2

  这堂课在文言文教学中尝试作些改变:

  ①少了课文串译这个环节,但课前通过发放字词注释、翻译等资料,学生早自习自读,班级讨论,总体感知课文依然存在,而且文中重点词句也都能一一突破。

  ②在学生动手表演之后,让表演者谈感想,这样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文中所要揭示的道理。

  ③以设计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谈谈从文中学到的道理,围绕中心,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答案果然是丰富多彩的。

  ④板书设计突出中心,对联形式展示文章中心内容既全面又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堂课可以说是是在常见中阐发异见,是旧说中翻出新意,在平常处见到奇崛。因为“熟能生巧”的道理太通俗太明了。自以为层层深入的哲理分析学生早已耳熟能详了,只不过学生毕竟是学生,他没有选择的自由,他必须听从老师的教导和指令,把熟悉当作陌生,把浅显当高深,努力配合。但是,这之前,我曾对自己做的这一切深信不疑,现在就按着过去的思路,作一些检视。

  从课后的教师评议来看,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达到了,通过浅显的文段,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学设计是科学的,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各有目标,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发散性、流畅性都得到了训练;教学内容的重组是合理的,课内截取了两件事、四个词、五个句子,落实目标,不蔓不枝,课外精选了两个文段,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借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流畅性。但本人对这次公开教学并不满意,自觉学生参与的面并不广,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比如要求想见“睨”、“颔”、“忿”、“笑”这四个词代表的人物的心理话动时,让学生以卖油翁或是陈尧咨的口吻说出来(带表演性质),学生却只是分析其心理活动(不能身临其境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在我的多次提醒点拨下,学生的回答才基本上扣住了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景。如“睨”的心理:“射箭的道理和我沥油不是一样吗?才十发九中嘛,又没有百发百中”。 以设计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谈谈从文中(包括课外选段和故事)学到的道理,围绕中心,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一目标也根本没有达到。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四个,一是已进高三,同学不爱开口,加上有很多教师听课,其中有老老师,学生有点心理压力;二是我本身可能也有心理压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待加强,引导和点拨缺乏行云流水之态;三是教学目标定位可能在学生的“兴趣盲点”上,对于《卖油翁》这类“小儿科”的文章,以为太容易,学生兴趣不大,但对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缺乏了解,要讲出“熟能生巧”里这么多的道理,心理和认知的准备不足,所以又显得太难;四是教案编制太重预设,目标、环节、问题,丝丝入扣,环环紧逼,缺乏张弛四个原因中,可能后两个是主要的而且后两个给我们的启示更大,达成教学目标和保护学生思想自由空间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教学定位如何选准兴趣点,避开盲点?值得好好探索。是常态的课堂更容易逼近教学的真实,还是这样上课精简却容量大于现代语文课堂更有利?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3

  一、教学目标实现状况

  本课的目标有三个:

  1、知道断句的重要性。

  2、掌握课外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能给简易的课外文言文断句。

  3、感受汉语的趣味,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在导入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着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断句,不同的断句方法,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感受到了汉语的趣味,也认识到了断句、标点的重要性。

  在第二个环节,我通过归纳、练习的办法,引导学生总结出断句的方法:

  1、通文意。

  2、分难易。

  3、看标志。

  4、明修辞。

  指出了断句常见的问题,并且总结了一首断句歌谣。 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了两项练习,练习量比较大,从练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断句。

  二、需要改进提高方面

  1、没有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练习题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难度较大,两段文字难易的梯度不太明显,都有点难度,导致班级有三四位学生不太会做题目。长此以往,他们的自信肯定会受到打击,能力没得到锻炼。课堂上学生单独发言的机会不多,有些难度较小的题目,可以让后进生来答,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让课堂成为优秀生表演的场所。以后每一堂课,一定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成绩较差的同学至少要回答一次问题,必须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如果他们都会了,那么课堂的效果就好了。

  2、对“通文意”强调不够。在3班上课时,有两位学不约而同的这样断句:“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学生并不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只是生搬硬套标志:“而”(表转折)在“而”前一般要断句。可见理解是断句的基础,是关键。标志只是起一个帮助作用,关键是要理解。在课堂上,虽然强调了理解是关键,也讲了理解的方法,但是强调得不够。可以给学生归纳出来理解的方法:1、熟读四五遍。2、结合注释。3、结合上下文。4、结合平时的积累。关键还是平时的积累,平时背的多,自然理解得快。但做题时一定要做到前面的三点,这样有助于理解文段的内容。

  3、练习时间不够充裕。前面归纳方法的环节花的时间比较多,导致后面练习的时间只有十分钟左右,如果前面能够紧凑些,练习时间多五分钟,学生可以多看几遍文段,讲解答案时能展开来讲讲,效果会更好。毕竟这种能力,不是靠老师讲清的,是靠学生练出来的。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4

  《守株待兔》一则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丢掉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是寓言故事的特点。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以读为本,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悟出小故事中的大道理,体会寓意,受到教育。

  字词教学仍然是低段教学中的重点,但本则故事简短,所要认识的字词不多。我主要采用了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结合的方法。如在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学习“守”字,“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寸字。看着这个小房子,守着这方寸之地,就是“守”。由此来理解“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句子,从而懂得“株”就是指“树桩”的意思。再比如“窜”字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小篆中了解“窜”字最初的意思:“老鼠飞快地钻进地洞里。”从而理解飞快地、慌乱地、急速而没有目的地跑就是“窜”字的意思,形象易于理解。

  在引导学生领会寓意时,也是让学生从读中来感悟守株待兔背后的真正寓意。将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的说,在说的同时,不忘记对写话的训练。教学时我是采用对比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中有“整天”和没有“整天”的不同,在读中体会种田人从白天到黑夜、从早上到晚上地等在那里,并通过老师地引读让学生体会当别人辛勤劳动时,种田人却无动于衷地等待着,白白地等着他的庄稼枯死。

  早上,种田人乐滋滋地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他心里想:要是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可是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同时教学中我还努力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此时,你路过种田人的身旁,看到他那样,你想对他说什么?

  我想对他说:这时的你,又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从种田人的身上联系到自身,使学生明白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的道理。这样老师就能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了。

  在提倡大量阅读、海量阅读的今天,一本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学习的需求,老师应该为孩子们选择读本,充实课堂,丰富知识。因此,我在最后把小古文《守株待兔》补充进课堂。想以此让孩子们接触到小古文,感受我们中国文化的精妙,喜欢上我们中国小古文。但由于自己在课堂上的取舍不当,总是什么也舍不得,所以时间不够。这也是我以后在备课时要加以用心的地方。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5

  一、强化阅读。文言文是学生平时读的很少的一种文章,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文言文的语感差,进而导致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不够。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读得多了,学生的语感强了,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也就会变得轻松起来。在复习中,教师最好能引导学生将文言文多读几遍,然后再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切不可“包全场”,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绝不是在教师的教授下能提高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归纳逐步提高的。在文言文的复习中教师只需对重点字词给予适当点拨,然后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自学。自学前教师应归纳一些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法去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如:组词法、补充法、引用注释法、猜测法、查阅工具书等。学生有了这些方法,教师就可以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照文章进行口头翻译,有疑难的地方作上记号,自学结束后,再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学生的疑难之处,最后教师对个别难点进行疏导,这样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熟练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在考试答题中也就会运用自如了。

  三、强化归纳和总结。文言文有很多字、词属于古今异义字,还有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等,而这些字词又常常出现在中考试卷中,所以,教师在组织文言文复习的时候,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可采用教师示范法,即教师对每类字、词举五至十个例子,然后学生将初中八册的类似字词再举五至十个,最后给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通过归纳、总结和交流,对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四、强化训练。教材中的文言文,学生毕竟都学过,阅读起来肯定比较轻松,如仅限于教材中的文言文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在课本外找一些难度适中的文言文语段,让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技能,进行一定的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再次检查自己积累的是否充足,自己的阅读技能是否熟练掌握。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不是要教会学生多少东西,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知道语文包含多少东西,要让学生自己去多读一些东西,多想一些问题,语文教学切不可急功好利,只注重抓暂时的分数,而降低了学生的培养要求,教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应试机器。这和素质教育是相背离的,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也绝不是分数就足以反映出来的,更不是几天就能见效的,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一种韧性,清楚要做的是让学生领略到语文世界的缤纷,而不是塞给学生什么。要循序渐进,陪着学生走到到达语文世界的大道上,把学生引到到达知识彼岸渡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他们,把他们被异化了的能力重新找回来。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6

  《西门豹治邺》是一篇传统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发现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弄清事情的真相后,运用巧妙的方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教育了官绅和百姓,破除了迷信。最后,率领百姓开渠引水,灌溉庄稼,从此,这里每年的收成都很好。以往讲法是辩论式,缺乏语文味,缺乏语文工具性于认为性的统一。或者过于分析没有从深层次理解课文,缺乏整体认识,不能体现语文的文学性。我本节课设计了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课一开始,通过回顾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接着浏览课文,让学生找到邺这个地方前后不同的景象,通过对比读提出问题:为什么邺这个地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抓住变化由学生质疑,教会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把学生提的问题,作为学习课文的切入点。

  第二个环节:带着问题深入学习课文,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2-9)自然段,了解西门豹通过调查情况与老大爷的一番对话,西门豹明白了什么?这是学生能通过自读自悟找到的,而真正需要教师点拨的是,通过抓老大爷的两句话,理解“闹”字的含义。从而引出造成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既因为年年闹旱灾的天灾、还有河伯娶媳妇闹的人祸。而相比之下人祸又是最主要的原因。而这里的人祸不仅仅使的是河伯娶媳妇,还有人们的迷信思想。西门豹正是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所在,才想出了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教育百姓的方法。

  第三个环节:通过默读批画交流(10_12)自然段,理解西门豹的做法,感受他的破除迷信、敢作敢为、为民除害的高大形象。1.主要抓住两句重点句学习,描写西门豹的语言:“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一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和对官绅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另一句是对西门豹的动作描写:西门豹面对着漳河长了很久。高年级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就是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围绕西门豹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作为主线。把语言和动作穿起来,通过自由读、评读、引读、创设情境读,一步步理解西门豹为什么这么做,感受他聪明机智、敢作敢为的形象,体会西门豹这样做的真正意图。2.重点抓住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大力的渲染气氛、创设情境。通过音乐的烘托,体会西门豹复杂的内新世界,感受他的良苦用心,为什么西门豹要站那么久,体会出多站一会儿,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明白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等。就是让更多的人不要再迷信。真正理解人祸的根源所在。并结合课文内容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对文章主旨深层次的认识。3.处理学生前测的问题:作为管理一方的地方官,西门豹既然知道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为什么不直接把他们绳之以法。结合学生前面的学习,体会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惩治巫婆和官绅,更重要的是要用事实教育百姓,要破除禁锢在老百姓头脑中的精神枷锁,破除迷信。并进行回读,整体感受西门豹高大形象。

  第四个环节:处理最后一段,并再次拿出开头和结尾,让学生说一说邺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解决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落在实处。这么大的变化应归功于谁,结合课后题处理如何评价西门豹。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详略的写法。并结合一首短诗,通过让学生补充,相当于一个后测题,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写作能力,有考察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并拿出司马迁对西门豹的评价,进一步感受西门豹历史功绩。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7

  初中语文中文言文教材共选编文言文40篇,古诗61首,约占教材的三分之一。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多朗读文言文语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二、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经”,“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

  三、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

  四、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认真学习文言文,还是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的。可时间一长,学生又忘记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面有难色,每次检测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备考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一是认真梳理文言文考点,加强四种题型的训练,即常见文言虚词(考纲列15个)的意义与用法;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二是利用早自习有计划的安排学生阅读文言文,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下面的注释,对照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复习课后习题涉及的相关内容,并对一些重点课文进行检测;三是选择重点课文进行复习指导,采用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的复习。

  总之,我觉得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功夫、想办法,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8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艺并感受美丽,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下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能够学生欣赏到语言的魅力。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验测,整堂课有诵读、有品位,有积累,有方法指导,高效、是在。

  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美丽的,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学习,美美地收获。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9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看似教给了学生许多文言文知识,对学生来说,一提到学古文,从心里就有一种害怕的情绪。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淡化了古文的翻译。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各类考试中,已不十分重视文言文的翻译。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学生连课文的基本语句的意思都搞不清楚,何谈他们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我上本课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有效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1、组织同学在组内两人一组,大声对译课文,互相质疑,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阅读做了充分准备。

  2、全班交流。

  在分组讨论疏通文意后,指名学生翻译。此时举手的都是好学生,在他们释义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哪些句子字词学生已掌握;哪些句子字词学生还存在这困难,因为某些问题,对好学生都已成为困难,那么这些问题更会成为差学生的困难。可在疏通文意后,教师再重点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个方法,教师就为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化解了难题。

  3、解决重点字词,强化掌握重点知识

  在指名疏通文意后,教师指名解释黑板上板书的本课要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的意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有能反映出本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这一环节,教师应重点关注那些中差学生,让他们多发言,回答正确的,多鼓励、表扬,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回答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应及时指正,引起学生的重视,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重视归纳,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积累了文言知识。

  在古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指导学生归纳,就会变成千头万绪,学到任何时候,学生都会有知识零散的感觉,不会形成系统,更不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针对这一现象,教给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归纳法。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10

  初次拿到课文《司马光》,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也有过一些积累,如国学诵读当中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句子,所以也不会太陌生。所以我决定采用图文对照、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群儿”中的“儿”指“小孩子”。还有“登”、“持”、“击”等,教学中我让孩子借助注释学习,如,先举出注释中有的“庭”,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时应当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和点拨。

  小古文还是要以诵读为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于是范读,跟读,接龙读,师生互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兴趣非常浓厚。我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越读越流利,断句也非常恰当。读得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朗读,而是入情入境地品读。

  文章很短,内容也很好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在读通课文之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分组饰演群儿,一人饰演司马光,一人饰演落瓮儿,一人旁白。果然,通过演一演能够帮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学生们大部分都能够按照课文内容演出来。

  在对比现代文与文言文的区别时,学生们都能够说出自己的感觉。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文言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学完此文,我又为学生们推荐了了一些简短的文言文,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可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11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12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总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学生自己几乎不能自主学习,所以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一句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词翻译交给学生,希望通过这样使学生课文中存在的疑惑,从来不敢有所怠慢。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生的效果都很难提高。

  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从多方面去精心构思,最后决定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得到不少听课老师的认同和赞赏,学生自我感觉也相当好。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本课还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13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块硬骨头,在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探索,近日,我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上,主要分三个板块学习:积累实虚词,以例句探讨,主要是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字字落实,明辨意义,辨析词性,做到词不离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归纳积累,联系所学过的文章,举例比较,拓展分析,可以说做到举一反三,由易到难;其次,是阅读,以翻译和理解为主,鼓励学生用资料、查工具书,尽力翻译要准,表述要流畅,结合实虚词、句式,在阅读迁移中培养能力,落实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扣题回答;最后,考点基础达标练习,有学生自主独立的完成自我查评,自我总结。

  反思这些复习课,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文言文的专题复习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夯实基础,积累拓展,就需要我们从实际探讨,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主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注重文本,夯实基础。不难看出要凸显这个问题,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指导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我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方法,做到词不离句,联系学过的内容来比较拓展,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其次,分析归纳,迁移运用。即在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大量的语料、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基础上来延伸和拓展。最后,文言文的综合训练,我认为应该要适当让学生读文本,加强理解,学会归纳,筛选信息,比较判断,多练多总结,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以此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14

  开学的第一天讲授了《文言文两则》,从整节课来看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想法:

  一、成功之处

  1.导入课程直截了当。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所以我采取了从古代思想家入手,回忆相关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很快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同时也对与课文相关的文言文只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2.本课还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二、不足之处

  1.时间分配上不足,课堂练习没有做上。

  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被调动,一些孩子还是不张口开朗读。

  三、改进措施

  1.把握时间节奏,注意课堂的紧凑性。

  2.充分预习、备课,调动积极性。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15

  关于文言文的讲法,思路永远相同:读文章、介绍作者及背景、翻译、内容、思想情感、总结拓展,真的没有什么新意。因为文言文似乎总是每一次考试的重点,老师也是特别重视,像我,每一个字词都希望强调到位。我也深深知道自己的教学存在的弊端,企图在文言文教学中讲得生动形象,让他们能够听得有趣,记得牢固。

  课前专门去请教了师傅,她说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下小故事;翻译的时候讲一讲人物形象分析或者背景,交叉进行,避免一直讲翻译,让学生感到疲倦。针对她提出的问题,我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认真挑选了好几则《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小故事,有文言文版的,还有我自己记在脑子里白话文版的,以备调节课堂的不时之需。事与愿违,课堂上还是出现了很多的状况:

  1、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他们提前没有将课下部分注释誊写在文本内,我在讲得时候,他们一直埋头记笔记。

  2、没有给同学们自己展示的机会,一节课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在讲,跟学生没有进行良性有效的互动;

  3、准备的故事和当堂练,课堂上也没有进行,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梳理文本内容上了;

  4、教学过程中情绪不稳定,看同学们一直在记笔记,到后面有些慌乱,部分重点内容就讲漏了,而且语气中已经有了愤怒的情绪;

  5、部分同学的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一组和四组的同学,个别已经走神了。

  这一节课下来,我反思了很多,发现在我的语文课上,已经需要同学们靠意志力来支撑了,这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所有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后喜欢你的课堂了他,哪怕他们一节课只有三十分钟是有效的,那也足够他们来学习新的知识了。如何把课堂变得有趣而又不流于形式,我一直在努力,但是期间的度一直没有办法把握。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办法摆脱课本和练习、考试的束缚,没有长远的眼光,缺乏对课本宏观的认识,进一步导致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不到根本,太追求与细微的东西。

  突然之间明白,对于一个人来说,比知识重要的是眼光和心胸,我缺少了这个,在教学中就做不到从容,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也难塑好课,难像陈家盛老师和师傅一样,如流水一般浸润学生,难云淡风轻地面对考试。想起冰心的一首小诗“墙角的话,当她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我想,虽然我没有孤芳自赏,但是我的心中应该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01-01

文言文教学反思12-27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比的教学反思12-20

写字教学教学反思12-31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12-03

比例教学教学反思11-29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