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心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1
《桃花心木》是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课时教学,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发表见解作为重点。
本课中“不确定”是一个具有独特作用的关键词语。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因此,本课的教学以“不确定”这个词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抓关键词,针对关键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并借此串连起事理和哲理的。
确立了这个教学思路,我投入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自以为很充分了,没想到在试讲时却遇到了挫折。学生顺利找到了本课蕴含的哲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不确定”出现两次,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也找出来了。我接着问,“你还找到了哪些关键词?”学生卡壳了,良久,才有学生找到“比较、锻炼”等不关键的词。课下和指导课的老师一交流,觉得这个问题问得过早,学生还没有真正读懂这句话,怎么能体会出哪个词关键呢?于是,我改变策略,这里先引导学生把句子读好,读出语气。“读好这段话,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学生知道读好重音就能把句子读出语气,于是,找出来“生活的考验、独立自主、巨大能量”等,把这几个词读重,果然语气出来了。学生很有成就感。接着引导学生质疑,“针对这几个关键词,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抓住关键词提出的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带着自己的问题研读课文,也正是探究性阅读之所在。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2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整节课我觉得有几处比较满意:
1.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学生对种树人怎样种桃花心木,和明白浇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读与理解,我是通过“小组交流,组内展示”这一环节完成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文本对话,从而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2.适当牵引。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障碍或偏差的.时候,我及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体现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如当学生汇报种树人的一段话时,对育人的道理并未完全读懂,我恰当地设置了提问环节:你有什么不理解?并让学生联系前生活实际想象“不确定的生活”的意思,经过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3.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引导学习。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指导写法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直接指导容易显得生硬,间接指导又怕效果不佳。最后我想出借助谈话引出《白杨》课文,由此及彼,让学生既学会阅读方法中的相关联想,又不露痕迹的进行了写法指导。
当然,这节课由于课堂调控不当,也有很多失误。
1.小组合作效率不高,只能找到相应的句子,却不能很好地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2.朗读指导不到位,针对重点环节,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朗读,提升空间有限。如果能够砸实一段的朗读,对于朗读水平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
改进措施:
今后在授课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孩子们进行适当地引导。提出的学习要求应该有层次,这样才会对全体学生都有教育效果。今后我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更多精彩!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3
这次我所授的课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桃花心木》。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体会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在衔接第一课时设疑问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围绕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作者什么启示这些问题,教学本课的重点内容,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来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蕴含的道理。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但就课堂的实效性而言,我觉得还不是很高,因为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好生常抢走慢生思维时间和表达的余地。本课教学中,我还是没有特别关注差异,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很深,对文本所蕴含的道理认识比较肤浅。在课堂教学的这四十分钟里,部分学生收获较低,究其原因,我觉得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我在备课时,虽然备了学情,但对课堂的预设把握不够准确,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分层次地把握住学生的学情,我站在成人的角度审视这篇文章,认为这是一篇比较简单的文章,学生对文本中“种树人的话”应该能在自读或简单的引导之后理解,能顺理成章的'也会很好的理解作者由种树人的话受到的启示,悟出的道理。事实恰恰相反,因为学生的阅历简单,对生活不是很留心,难以掌握联系生活谈作者受到的启示和自己的感受。
由于这一判断上的失误,在教学文本的重点部分“种树人的话”时,在引导学生理解种树人为什么会有由‘笑’到‘语重心长’的感情变化,来理解种树人的话,而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内容,就去感悟作者所悟出的人生哲理,并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感悟、体会,使部分学生没有能真正体会到文本的内涵。
课后想想,在教学“种树人的话”这一部分时,如果再对文本内容挖得深一些,以如果种树人有规律的来浇水,桃花心木会怎么样如果种树人无规律的来浇水,桃花心木又会怎么样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也就为后面的内容的理解做了铺垫,再来理解“作者受到的启示”这部分内容就更容易了。以后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我将有意识参与到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掌握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帮助他们在汇报交流时,照顾到胆小说话少的同学,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并充分肯定他们。使他们愿意跳一跳摘果子,学习积极性也就随之提高,学生可能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
总之,因为我在上课经验方面不足,怎样让语文课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丝丝入扣,怎样让语文课的教学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进行,怎样让语文课上得活,成为学生喜欢上的课,我还得在成长。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4
教学完《桃花心木》一课,充分切实明白了是“用教材来教,不是教教材”的真正含义。
由林清玄的文章说起,感悟小事,获得启示。今天学习的《桃花心木》也是这一类文章。。图片认识桃花心木,有什么想说的?课文是怎样描写桃花心木的,读句子感悟桃花心木的外形特点。在这些体验下再读题,学生对桃花心木的形象就更深刻了,学生也更有意愿学习课文了。
让学生自主学文,找到种树人奇怪之处,做上批注,交流知道几个“不定时”。真奇怪,有什么疑惑想对种树人说,自然学到种树人的话语,朗读,体验交流中明白道理。一种启示自然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还得扎下根来,延伸到生活中的“不确定”,图片情景再现生活中不确定的事例,学生看着思考着,再说一说今后生活中的不确定,在说中,启示已慢慢扎进学生心里。再进一步让学生写一写,“如果有一天”。一颗“不确定”,面对困难,做好心理准备,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的思想。已经成为一颗种子深深种在学生的心里。
用教材教,教会学生去学,去思考,去生活。多好啊。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桃花心木》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当学生明白了种树人的心愿后,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听了种树人的心里话,
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种情况练习说话。要求:小组成员每人凑一点,小组长整理、汇集,组成一段话。我一声“开始”,各个小组立刻“躁动”起来。胆怯的李静手舞足蹈,害羞的李研指指点点,平时根本不发言的朱伟也动嘴了,平时发言吞吞吐吐张纪齐镇定自若。大家都“动”了起来,看来今天的小组学习有戏了。
大约过了三分钟,教室里仍然回荡着孩子们的说话声。我招呼大家停下,请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室里却鸦雀无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我一番鼓动后,一只小手举了起来。下面是小组展示的片断:
李庆:我们小组选择的是第一种情况,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多亏了种树人,你让我学会了自己找水源。放心吧,我会把根深深扎进泥土的,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师:一棵感恩的桃花心木树苗,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张曼:我们小组选择的是第三种情况,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现在,我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过,我不会放过最后一丝希望,我要自己救自己。
师:嗯,上帝都只救自救的人。“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会怎么想?
沉默,再沉默。原来,没有一个组选择这种情况。我用期待与祈求的目光扫视全班……
喻正醐: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我想说:我即将枯萎了,如果我早明白种树人的心就不会这样。不过“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一定要把握最后一点时间,努力扎根生长。我要自己救自己。
师:(我特别激动,要知道他属于胆小的那一类学生。)谢谢你,你是我的知己,你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患难之处见真情。(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
上面发言的有两位优秀的组长,也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胆小鬼”。如果他们的'发言还不能代表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且看下面几位后进生的作业:
朱伟:我是那棵经得起风雨、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我想说:谢谢你,你让我茁壮成长,让我没有依赖的心。我还要努力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报答你对我的养育。
李洹: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我想说:谢谢你,育苗人,你给了我生命,是我没有好好珍惜,我不恨你。
张纪齐: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我想说:再见了,种树人,我一辈子也报答不了你对我的养育之恩。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怎么会辜负你的良苦用心?
周志祥: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如果不是你像老天爷那样给我浇水,我就不会自己扎根找水源,我就不会茁壮成长。
我们班的学生底子薄,最怕的就是写作文。当然,说话训练也头疼。阅读课上,常是几个优秀生的独角戏。由于刚接任这个班,小组学习基本没有起步。听了李炳亭先生的报告,我的负罪感油然而生,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欲望在我心中烧得实在难耐。今天这节课,孩子们在小组中你凑一点,我拼一点,大家再合成一句话。结果表明,这种“大家唱”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
美国国家教育实验中心有个调查数据:从学习24小时后的检测结果来看,只通过讲授法获取知识的巩固率大约是5%;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巩固率大约20%;利用多种视听手段,比如多媒体获取知识的巩固率大约30%;而通过交流讨论后知识的巩固率可以达到50%以上。
实践和理论都证明:小组学习是最有效的。李炳亭先生指出,按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才会有生命的狂欢。现在备课时,我总是这样告诫自己:给足小组学习的时间,才能让学生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借种树喻育人。课文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才有重要意义。
本课教学我紧扣目标,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 读课文,抓主要内容。
林清玄的散文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善于从生活小事或不起眼的事物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读了课文学生不难说出,本文主要讲:作者看到种桃花心木的人一些奇怪的举动,经过与他的一番对话,悟到了一个人生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相机板书:
奇怪的举动——一番对话——人生道理
2. 抓住线索,突出重点进行教学。
种桃花心木的人有哪些奇怪的举动呢?学生读文概括出: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定,二是浇水的水量不定。假如老师就是种树人,你有什么疑问呢?学生纷纷发问:为什么你不按时来?到底一次浇多少水?等等。然后在读读文中作者的'疑问。
3. 回归课题、体会写法。
本单元要让学生体会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桃花心木。以物命题,意图何在呢?意在街桃花心木让人知道,人也要会在不确定中生活尤其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上完这堂课后,细细琢磨,我觉得以下两个方面做的欠缺:
1、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上还不够精。要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咬文嚼字,在朗读指导中,要注意技巧,从语速、语调等方面有层次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的内容。
2、评价语言没有特色。尤其是鼓励性的语言少,因此没有带动起学生的气氛,导致我和学生都没有进入到最佳状态当中,因此感觉师生不能同步,有些脱节了。
学无止境,无论是“教”还是“学”都需要我们孜孜以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多学习,多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7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知道只有在不确定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8
在教学《桃花心木》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如,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
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学习这一课学生很投入,从“读”到“谈感悟”学生领悟的很好,我也很满意。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9
《桃花心木》第一课时上完了,回头想想,这节课上得不赖。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检查朗读——自学生字——归纳主要内容”。在每个环节里,我都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回顾实施过程为:
一、检查朗读
因为课文是双休日布置学生回家预习的,从书本上的阅读批注可以发现,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绝大多数的学生只在重点句段选了一二处,简要写下了自己的体会,与《匆匆》一课相比,读得并不认真,所以在检查朗读这个环节,我特意多加了几分钟。
“谁准备好了,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谁先举手,我就叫谁,读得正确流利的加二分,读得有感情的加三分,并让学生下去写在黑板上的小组积分栏里。原本寥寥无几的举手,因了这加分的诱惑,逐渐多了起来。原本我是想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多读的,但他们并不举手,我就只能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现在想想倒也不坏,好学生读一遍,他们在心里也跟着读了一遍,把自己没有把握的地方听会了,就有信心举手了。等到第一遍课文读完之后,再读第二遍的时候,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加分的同学也越来越多。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能读出自己理解的段落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读第十四自然段,你读完了我读,我读完了他读,特别是学习靠后的朱晓东同学读得慷慨激昂、富有感情,我给他加了十分的时候,教室里沸腾了,学生都举手想要展示自己的朗读和理解,看着那一张张热情的小脸,我想,孔主任提倡的“争先恐后读课文”的场面,我做到了。反思学生所以热情的.原因,加分的诱惑有之,老师的鼓励有之,读到一定时候教室里那特殊的“读”的气场的感染亦有之。这个环节我对自己、对学生都非常满意。
二、自学生字
一共五个生字,采取小组合作自学发现需要注意的地方,指名到黑板挑写的流程,提问到的小组不参与板演,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
三、归纳主要内容
有难度的问题,没有采取小组讨论,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默读、思考,然后指名回答问题。在听取两个学生的回答之后,引导学生梳理怎样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小有收获。还应该展示一下批注做得好的同学的课本,不能仅仅加分了事。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10
今天讲到《桃花心木》一课时,期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读文,带着这样的问题,当你通篇读完后,你觉得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只要用心读书的孩子,问题很好解决,很明显,大家一直认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这个句子不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 我便围绕这个句子展开教学。这句话的一个关键词又是什么呢?孩子们反复读了两三遍,已找到了答案,迫不及待的告诉我是“不确定”。是啊,生活中的不确定太多太多,在文中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桃花心木苗的生活不确定,用心读书的孩子们找到了根据,说出了理由。这些不必细说。
把握人文目标,激发学生情感,自然到了火候,由树我们也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人,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实际,你的生活也定会不确定,在不确定的生活中,你是怎样做的?是否经得住生活的考验?是否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是否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是否在此基础上努力生长?当然这一连串的问题是相关联的。其实孩子们都有话可说,觉得很多事情似乎难于启齿,在我的一再引导下,孩子们还是没有勇气站起来谈到自己的“生活逆境”。在我的一再鼓励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仍没有站出来,我冒昧的点到了张XX的名字,她怯生生的谈到了她的生活,尽管语言有些支离破碎,当然这不是她平时的水平。她的情况我十分清楚,在我的帮助下,她完成了一次超越自己的心声流露。“爸爸得病后,我觉得天都塌下来了,爷爷上了年纪,腿脚不便,我们家本来就不富裕,现在更是雪上加霜,从爸爸得病那一刻起,我暗暗下决心,以后我一定好好读书了,再也不贪玩了,我要努力学习,找到工作,改变我们家现在的`样子…”
感谢她,我话音刚落,掌声已经响起来了。在不确定的生活中,你变得坚强了,懂事了,很大的收获,是一笔财富。
有一个开头的,大家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看透了大家的心思,我也不再点名了,想说的便主动站起来交流了,李XX也谈到了他的生活环境,不确定正是姥爷的离世,他十分悲痛,因为是姥爷一直把他带大的,妈妈的改嫁似乎对他打击也不小,他也信誓旦旦的说,“我也不知将来干什么好,我只想好好学习,不给妈妈惹麻烦,想姥爷,我要更听姥姥的话…”又一次掌声雷动,我不知道大家是佩服他的勇气,还是和他有类似的经历,产生了共鸣?还是被他的真情实话打动?总之,掌声许久。
孩子们的所想所思在笔尖流淌,停笔片刻,如释重负,眸子也明亮了许多,看到这一切,我似乎也看到了他们的未来,她们才是一棵棵真正的,能经历风雨的“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11
通过今天改小练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听课效果并不好,这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其中一个小题让学生填空,内容是桃花心木是怎样一种树?这项内容不难,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只要熟悉课文,这算不了一个问题。结果却不是这样,好多学生不着边际地随意乱填一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词语把握不准,写错字,漏写字,忘掉字等一类错误,多有出现,不一而足。改题过程中我十分生气,如此简单的问题,错误都花样百出,我当时气愤填膺;改完作业,我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杜绝此类问题出现的方法是:学生多读课文,好的课文还要学生进行抄写,再通过学习,如此,对于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课文内容谙熟于心是不成问题的。一部分学生课文不好好读,课上不认真听讲,如此学习状态,作业不出错才怪呢!这反映了班上一部分人的学风问题,懒散,靠抄袭别人的作业来完成作业,课上、课下就是一个字:玩。为今之计,刹住这股不良风气,必须改掉否则成绩一定会不理想。
其次,其中的'一道小练笔题: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结果学生写得很勉强,很多甚至谈不上借物喻人,只是人和物很牵强地放在一起,学生以为这就是借物喻人了。其实,学生没有掌握借物喻人的根本之处在哪里?是物和人有相同或相似的特性,写物为主,水到渠成,写人点到为止即可,如本课的写法。看来,知识点或写作手法,学生由学会到在实践中掌握,绝非以道里计,更不会像学生所说的那样会了吗?会了—-如此简单。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12
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我觉得,语文课程在这方面作用更显著。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13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一、成功之处
1.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学生对种树人怎样种桃花心木,和明白浇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读与理解,我是通过“小组交流,组内展示”这一环节完成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文本对话,从而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2.适当牵引。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障碍或偏差的时候,我及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体现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如当学生汇报种树人的.一段话时,对育人的道理并未完全读懂,我恰当地设置了提问环节:你有什么不理解?并让学生联系前生活实际想象“不确定的生活”的意思,经过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3.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引导学习。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指导写法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直接指导容易显得生硬,间接指导又怕效果不佳。最后我想出借助谈话引出《白杨》课文,由此及彼,让学生既学会阅读方法中的相关联想,又不露痕迹的进行了写法指导。
二、不足之处
1.小组合作效率不高,只能找到相应的句子,却不能很好地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2.朗读指导不到位,针对重点环节,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朗读,提升空间有限。如果能够砸实一段的朗读,对于朗读水平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
三、改进措施
在授课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孩子们进行适当地引导。提出的学习要求应该有层次,这样才会对全体学生都有教育效果。
今后我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更多精彩!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14
在上《桃花心木》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读了课文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反复读种树人给树木浇水的句子,使学生从心中产生了疑问,出现了矛盾的心理,种树人这样做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不仅使作者悟出了道理,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本课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种树人的一番话,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我来讲他们听,我只起到一个牵针引线的作用,也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上独立自主。
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上还不够精,学生以奇怪的语气朗读浇水的.句子,在语气不到位的情况下没有及时的进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读后,没有具体的评价,我的鼓励性语言也不够多,没有带动起学生的气氛,导致我和学生都没有进入到状态当中,因此感觉我与学生有些脱节了,不过这次从备课到讲课我都收获到了很多,我想我以后一定会多参加这样的教学活动,多学习,多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15
《桃花心木》这是一篇借种树来喻育人的课文,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为了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尽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处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给他们质疑、朗读、释疑等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的机会,让他们做真正的学习主人。
1、以朗读训练为主线,理解文本:
在设计本文的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男女生读,找到种树人的话和作者想的内容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让学生边读边想的读,深入理解词句的读,对课文读熟之后,继而理解质疑,使学生能在联系生活情景中体验性的朗读,分角色体验性的读,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为目的。
2、以质疑探究为导向,开启思维: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提出质疑,作出自己的评价──“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了课文后将自己的肺腑之言说出来,写下来。”想象一下种树人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并进行表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个性和表达能力。
3、以联系生活为支点,感悟哲理:
这篇课文,人与事都来自平凡的生活,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我想,联系生活经验能使课文所含着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如课文中一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谈感受,学生对本文心中有了了解,知道了“不能有依赖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温室里的花草”、“只有做坚强的野草生命力才会更旺盛”等,我相信孩子们今后一定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锻炼自己,养成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其实,有时候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不用教师耗费苦心地去说教,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01-25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10-26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教学教学反思11-10
比的教学反思12-20
比的教学反思01-30
教学的反思12-08
经典教学反思10-19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初中教学教学反思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