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03 17:28: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观潮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潮教学设计15篇

观潮教学设计1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评: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观潮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观潮教学设计3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观潮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电脑、课文软件、电视、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二)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认读生字、朗读课文。

  (三)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 学生质疑,老师解难。

  二、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点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 按时间顺序给第二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三)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3、4自然段。

  三、 教学过程

  (一) 抓中心句,导入 新课。

  1、 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 师引生答。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到这里来观潮。”

  (2)“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看什么呢?“天下奇观”的“观”又是指什么?

  2、 质疑。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3、 明任务。学习课文,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的。

  (二) 讲读课文。

  1、 指导学生给第二段分层

  提示:第二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该怎样分层,层意如何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 自读“潮来前”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 划线。用“——”和 “^^^^^”分别划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 听、悟。指名读,当读到“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德薄雾。”时,让其他学生说出潮来前江面的最大特点是很平静。当读到“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引导学生说出此时观潮人的心情非常急切。

  3、 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平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4、 电脑重现“潮来时”的景象。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

  5、 读“潮来时”一段,画出描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 知潮声。

  A.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B.出示投影。

  a.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读句子,你们感觉潮声越来越怎样?大到什么程度?

  C.看电脑录像,理解“山崩地裂”一词。

  D.此时观潮人的心情怎样?

  E.再读“潮声”句读出声音巨大和人们惊喜的心情。

  (2) 知潮形。

  A. 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投影。

  a.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到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员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d.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 分小小组,讨论体会潮越来越大,猛、近、快、高的特点。

  C. 再次观看录像,感受潮的壮美景象。

  D. 读出壮观。

  (3) 知其序。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找出空间转换的词。

  (4) 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出来。(可加上空间转换词练说)

  (5) 3、4自然段中,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6) 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6、 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3、4自然段。

  7、 学习“潮来后”一段,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8、 自己读文,看“潮过后”的录像,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1) 思考: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你体会到什么?

  (2) 讨论理解“潮来前”江面很平静,与“潮过后”江面恢复平静,两个“平静”意思一样吗?

  9、 师小结:本文有声有色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到近地写出了它的变化。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总结全文。

  (二) 总结写作方法。

  (三) 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略)

观潮教学设计5

  [教学设计意图]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

  2、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

  3、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

  六、纵观全文,谈收获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七、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板书设计]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正

  水战(威)侧

  弄潮(技)结

  观潮(盛)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评]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则,从反复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欣赏美;同时在加强语感训练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涵养的功效。

观潮教学设计6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

观潮教学设计7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教学设计8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⑴ 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⑵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 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图片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潮水吗?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图片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 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教学反思】

  “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晤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观潮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观潮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在文中学会生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能积累和运用。

  3、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课文3、4自然段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鼓励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在我国的浙江省,那里的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区别:

  “观潮”与“天下奇观”的“观”的意思,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检查生字情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观看录象。

  四、突破重点,朗读感悟

  (随机板书)

  1、钱塘江大潮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找出课文中描写潮水景象的段落。

  3、自由读3、4自然段:

  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仔细体会,读出你的感受。

  (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读中理解词句,读中感悟,读后质疑,合作学习、交流,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读出真情实感。)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读懂了什么?理解“人声鼎沸”的含义,学学“闷雷滚动”的声音。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表演“人群沸腾”的情景,刚才这情景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人声鼎沸。)

  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

  ⑶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读出壮观的感受,分组比赛读。)

  ⑷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个别读──理解感悟──教师参与读──齐读。)

  五、合作讨论,发现问题

  1、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的?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六、创设情境,积累、运用

  1、看录象背诵3、4自然段

  2、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2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读出个人的感受。

  (同座交流讨论、汇报。)

  2、你还知道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二、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知道了什么?

  2、朗读指导。

  3、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正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文小结,学法指导

  四、延伸迁移,巩固创新

  在课外观察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合作练习、集体评议,学校周围“熟悉的一处景”。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越来越响 一条白线 远

  (钱塘江大潮)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近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声) (形) (序)

  【资料收集】

  潮:即潮汐。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收地球表面的海水,使海水出现有规律的涨落的现象。

  钱塘江潮:又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前后由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而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浪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观潮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而:既而渐近( ) 倏而黄烟四起( )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一、引入谈话,总体把握。

  紧扣“天下奇观”。

  二、检查预习情况,指导阅读方法。

  1、多音字。(设计理念: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还要与人文性完美结合,达到高度统一。)

  2、默读浏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注意指导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理清文脉,按顺序给课文分段。

  (设计理念: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写作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4、检查学生美读课文。

  (设计理念:朗读是理解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汉语的特有声调、都使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母语的亲近感,体验母语的音乐美、意境美!本文描写潮来前、潮来时的语言形象传神,这么优美的文段,一定要朗读,而且是动情地朗读,才足以尽兴!才足以表达出作者和自己的澎湃激情!

  另外,预习中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手段,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检查时,一定要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鼓励学生热爱朗读,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三、熟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品味,熟读成诵。

  (设计理念: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 好文章中,一词一句,韵味悠长。要指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细细品味。)

  (反思一下:我自认为设计得很不错。又自恋了,哈!)

  第二课时: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积累课文三四自然段。

  一、引入谈话。扣“天下奇观”

  二、品读课文。(注意: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词语:天下奇观。)

  1、品读最喜欢的语段。(两部分)

  (设计理念:一堂语文课,要有整体性。前面预习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不少内容,再按步就班地上课,逐段讲解,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何苦?不如,在此基础之上,直奔主题,抓重点交流体会,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改进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在生生相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实现的,合作学习,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主动者!学习成了一种享受进步、享受成长、享受成功的过程!

  指导理解文章的方式:换词比较法、按原文填空法、省略传神词句法、抓词品读法、拓展延伸法……

  指导朗读的方式:范读法、多媒体创设意境法、引入情境法、指名朗读评价法、直接讲解法。

  2、略讲潮头过后。 按原文填空。

  三、回归整体,总结提高。

  1、这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

  2、编写导游词。

  (设计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运用自己找的资料,并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选出优秀的展示。学后运用,不仅是语言的积累,也是再创造。)

  3、按一定的顺序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注意突出“喜欢的”,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感情色彩的东西, 干巴巴的,老师不喜欢,学生更不喜欢。)

观潮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学习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特点的体会、学习。

  教学难点:

  1、对生僻文言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仪器: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谁知道我国最著名的海潮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一下钱塘涌潮的壮观景象。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周密:字公谨,南宋文学家。

  2、给下面的生字注音。(投影显示)

  霆 斋 艨艟 履 倏 舸 泅 鲸 绮 僦赁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师问:

  1、有哪些读音和你读得不一样?

  2、听了后你对钱塘潮有什么印象呢?

  四、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2、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共同朗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②这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观潮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叙述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变化中的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壮丽,风景如画,有许多令我们自豪、令世人瞩目的景观,其中钱溏江大潮的景色就是罕见的。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十一课《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壮观的景色描写出来的。

  二、新课:

  1、指名读第一段。"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天下奇观"为什么加引号?

  2、出示投影,指名读第二段。

  3、教师小结。

  4、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①作者都写了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声音和样子的

  ②请同学们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及由于时间变化、距离也在变化的词语?

  ③再读课文,用"--"画出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样子的语句。

  ④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来谈体会。(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⑤"山崩地裂"这个词是形容声音巨大的,你还知道哪些词?作者为什么用"山崩地裂"?

  ⑥比较{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哪个句子好?好在哪?

  ⑦指名朗读。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江面恢复了平静,此时的平静与前的平静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观潮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潮”,整体感知

  1、 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 入文理解“观潮”

  (1) 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

  (2) 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 品位“奇”,感觉奇观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 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 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

  *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 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 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1)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 潮水的长 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B 潮水的高 师: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C 潮水的气势猛 、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4)欣赏课件。

  (5)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观之势读出来。

  (6)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7)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8)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6、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平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心情,读好句子。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写什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引导: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二、积累,课外拓展

  1、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吗?(出示有关资料)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观潮圣地。这里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有“海宁宝一线潮”之称。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南段速度,经段速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海潮西进,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为“返头潮”。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这时潮头最高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5处,相机点拨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3、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4、选作题

  A 编写广告语。

  B 通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语文《观潮》教学设计模板06-08

观潮教学反思05-02

《观潮》教学反思04-05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7-03

《观潮》说课稿07-18

观潮说课稿06-26

小学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04-27

赵州桥教学设计08-02

《清贫》教学设计08-01

PPT教学设计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