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7 13:20: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合集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合集8篇

说课稿 篇1

  紧随明尚教育,考编先人一步!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第七册第十一课《雪花飘飘》,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我的说课设计将采取“四说”的模式,即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我的教学理念将贯穿其中。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雪是六角冰花做的天使,是大自然赐给孩子们的礼物,本课是以雪为主题,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巧妙运用生活中常见或者废弃的材料,制作一个富有情趣,制作精美、观赏性强的“雪景玩具”,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队雪花和雪景有个感性认识。

  2、 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雪花飘飘”的制作原理。

  技能目标:掌握有关的集中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制作雪花飘飘的过程

  难点:设计各种个性独特丰富多样的玩具

  4、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好泡沫、可乐瓶等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是情境教学法:我运用实物、音乐渲染等手段,创设与本课相关联的情境,并把儿童带入这种情境,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浓烈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美、发现美

  二是问题讨论法: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互动问答,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我还运用游戏活动法、直观教学法,围绕教学重难点分层次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

  三、说学法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提问,做到学与教相结合,领悟到重点和难点,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图片、音乐及老师的演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性学习活动,产生“记忆”与“联想”,能制作出创意十足“雪花飘飘”作品,发展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

  四、说教学程序

  (1) 猜谜导入

  我在课堂一开始设疑一个谜语引起学生注意,我设计的谜面是: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谜底揭晓后板书本课课题——雪花飘飘。我们今天就学习怎么把雪留在我们身边。

  (2) 观察交流

  我拿出事准备好的一个“雪花飘飘”的玩具,我引导学生提出要求,观察一下这个玩具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用了些什么材料?这些“雪花”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带着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总结这个玩具主要是有底、盖、景三大部分组成。底是泡沫板,盖是塑料瓶,景是综合材料。

  我接下来示范制作过程先制作底与盖,再制作雪景 ,“雪花”其实就是泡沫珠,可以用摩擦泡沫板得方法得到。再将底与景组合后将底与盖接好,最后摩擦出的泡沫珠将其从瓶口灌入。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对制作“雪花飘飘”的方法原理有了一定认识,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本课的重点。

  (3) 欣赏感知

  接下来我用课件展示有关雪景的图片和影片,以及各种材料制作出来的玩具中雪地景色。欣赏后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刚刚看的图片中尼最喜欢哪一个景色,说说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在看看自己所带来的材料,说说它们适合制作什么样的景色?比如漫天飞舞的樱花,秋天成熟的稻谷等等。

  通过以上的情境教学,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为接下来自己独立制作玩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自主创作

  我再次用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雪花飘飘”的玩具,让学生在欣赏的玩具中萌发创作的欲望,接着提出作业要求:

  1、 学生尝试制作类似“雪花飘飘”的玩具。

  2、 小组再次交流与合作,在老师播放的音乐情境中,创作出造型奇特的玩具,并通过观摩、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知识拓展

  让学生了解雪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6)体验感受

  让学生把创作好的玩具一一展示,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恐龙的灭绝》这一课是人教新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八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爱科学,学科学为主旨,而数万年之前称霸地球的恐龙为什么会在一夕之间灭绝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有限的珍贵化石和无数的未解之迷,这无疑是会引起孩子浓厚的兴趣,很容易激起孩子探索科学的欲望,《恐龙的灭绝》一课吸引孩子的地方也正在于此。打开课文,我们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课文走进中生代时期,与作者一起去探寻恐龙灭绝的未解之迷。课文中详细地为我们分析了几种恐龙灭绝的可能性,并且指出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却又不能使人完全信服,这就更为我们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余地。

  二、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生字识记上已经有了一些方法和一定的技巧了,但这个年段的孩子理解力还不强,有待于老师的引导,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时候,对于未知世界,未解之迷,孩子们大多有一种求新猎异的心理。平时的电视电影和动画片让孩子对于恐龙这一神秘史前生物有了一些或多或少或正确或错误的了解。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孩子的这一知半解和求奇猎新的心理,通过课堂上的引导,讨论,让孩子对恐龙灭绝这一未解之迷提起了就放不下,吸引他们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

  三、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孩子除了达到识字十五个,会写九个生字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应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合作交往学习中互相启发,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语,并且对恐龙的灭绝之迷产生深厚的探索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渴望,也许有一天,恐龙灭绝的未解之迷就会被现在正在捧书乐读的孩子们解开了呢。本课涉及的词语很多,如:“庞大、躲避、枯萎、信服、尘埃”等。在理解词语的时候,要让学生反复读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弄清词语的意思。

  四、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为两个课时,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是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课文所引出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五、 教学准备

  二年级的孩子,形像记忆远比抽象记忆记孩子记得牢固,理解更透彻。为了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好奇,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准备一些恐龙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形像直观的让孩子感受恐龙的有趣,加深孩子对恐龙的认识。

  六、 教法

  神秘的“恐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如何借助这篇极具吸引力的课文,让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学文,理解、积累词语和句子,同时,了解恐龙灭绝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恐龙灭绝之谜的欲望呢?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因此,本文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合作交流,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积累词句、内化语言,适当练习有条理地说话。

  七、 流程

  (一)谈话激趣,聊聊恐龙。

  课件出示恐龙视频。提问:小朋友,认识这些动物吗?你都知道有关恐龙的哪些知识呀?这个问题学生一定会比较感兴趣,也会愿意交流有关恐龙的知识。在交流的同时结合恐龙图理解“庞大”。提问:这么庞大的恐龙我们的地球上现在还存在嘛?引出课题《恐龙的灭绝》,利用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复习生词,初读课文

  这一环节主要是复习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巩固孩子的生字认读情况,为细读,理解课文做准备。

  (三)读好课文,提取信息。

  1、自读课文。

  读了课文,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随意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次认识。这样处理可以较好的顺应学生急切地想要了解课文内容的心情。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随机的引导。重点引导学生明白恐龙的存在时间,对于“三四百万年”和“两亿年”这样比较大的数字,孩子们

  是很陌生的,教师可以将这些数字板书成阿拉伯数字,让学生与年龄10岁、100岁比较,体会到恐龙历史的长远。体会到恐龙历史的长远,学生就能读好“两亿年”、“短多了”等词、句了。

  3、教师引读,读好问句。“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了呢?”

  (四)以读代答,理解词句。

  1、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之后,再次自由读课文,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并且在找到的恐龙灭绝的原因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勾画,并且和同桌进行交流,看看都能找到几种说法。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朗读反馈,以读代答:

  (1)教师引读: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一种说法是……

  师继续引读:另一种说法是什么?另一种说法是……

  师引读:还有其他的说法吗?请全体学生读:还有其他的种种说法……

  (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先由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获取直觉信息;再让学生带着“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这个问题朗读,边读边思考;最后,教师以问引读,学生以读代答,既反馈检查了学生的朗读情况,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有关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

  (五)读中促悟,悟中积累词句。

  在上一环节初读课文之后,就顺理成章的进入到对重点内容的分析中来了,老师可以很自然地过渡:恐龙灭绝的说法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第一种和第二种说法。

  A、“一种说法”

  1、自由读,有几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充分尊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教师起好引导作用。

  第一句抓住“突然”一词。说明恐龙还来不及反应。

  第二句了解“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

  第三句了解“恐龙没有皮毛来保暖”

  师:因为以上的几点原因,恐龙耐不住严寒,慢慢地消失了。理解“耐不住、严寒”。

  2、连起来说说“恐龙为什么耐不住严寒?”

  3、出示本段出现的词语,借助词语介绍恐龙灭绝的说法。(词语:突然寒冷冬眠躲避保暖耐不住严寒消失)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地思考和感悟。为了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教,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适时点拨。在学生自我感悟的基础上,提供与本小节相关的词语,进行语言的内化和表述。既进行了隐性的识字教学,又积累运用了词句,了解了恐龙灭绝的一种说法。)

  B、“另一种说法”

  1、读读“另一种说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这节有几句话,再读读,说说这些句子前后有联系吗?

  3、小研究。

  为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搞清楚,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

  课件出示这一段中关于恐龙灭绝的关键句子:

  ()植物大量枯萎、死亡

  ()宇宙行星撞上地球

  ()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死去

  ()地球一片黑暗

  ()食肉恐龙渐渐灭绝

  读一读课文,请四人小组合作研究,该如何排序?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4、师生一起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这种说法中恐龙灭绝的过程。

  (新课标指出,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研究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是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 ]氛围,打破传统的单一而又乏味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一研究,既能理清与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C、其他说法

  1、自由读读第4小节,说说介绍了几种说法。(学生可能产生分歧)

  2、分别请3位学生读读三种说法。

  3、说说你又知道了哪些恐龙灭绝的说法。

  (1)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

  (2)突然流行传染病

  (3)全球气温下降,恐龙蛋只能孵出雄性小恐龙。

  D、分析几种说法

  课文中列举的几种说法也只是科学家们的推测,还不能完全证实,你觉得那种说法最合理?说说你认为合理的理由。你认为不合理的也请说说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质疑。对课文提出的几种说法,不但要让学生读懂,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其中的合理性。《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到:要正确处理传授知识通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知识是智力和能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引导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认识水平。既然课文列举的是还不能完全证实的原因,那么,它的合理性有多少呢?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你赞同的可以再把理由说充分点,你不赞同的请你说出你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学会提出问题,能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全班公开辩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要能自圆其说。并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过程,学会思考的方法。

  (六)拓展知识。

  1、除了课文介绍的几种说法外,还有其他的说法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借助“省略号”知道还有很多说法。

  2、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说法或者自己想到的自己觉得更合理的想法。

  3、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现在孩子们都了解了那么多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真可谓是一个个小博士了!现在我就要来采访采访我们的小博士,看看小博士们都能告诉我们哪些关于恐龙灭绝的知识呢!

  采访:XX博士,听说您对恐龙很有研究,请您谈谈,目前,人类对恐龙灭绝之谜都有哪些说法?您认为这些说法有道理吗?您打算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吗?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利于激起学生继续去关注恐龙灭绝之迷,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4、介绍相关网站、资料。

  (将学生带入更为广阔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里了解更多的有关恐龙以及恐龙灭绝的知识,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八、 板书

  恐龙的灭绝

  地球变寒冷行星撞地球

  偷吃恐龙蛋流行传染病

  气温下降……

  板书完成可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只需板书课题,后面的内容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快乐的节日》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一年级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为内容,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儿童愉快过自己节日的动人场面。内容生动、活泼。充满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语言优美。为了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使朗读训练与感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二、 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随优美的曲调歌唱。

  2、感受生活的快乐幸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一开始,我以师生共同搜集的庆“六一”图片导入,让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重新体会到过节的快乐心情。从而营造了快乐的课堂氛围,为这堂课的学习奠定了快乐的情感基调

  (二) 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紧扣目标,把教学主要活动放在读上,为了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使朗读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如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自渎等让学生朗读。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我始终一表扬为主,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节日的快乐。

  (三)激发情感、快乐学文。新课标强调尊重孩子的阅读见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所以课堂上,我积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思考和感悟。

  (四)动情时结束新课,留给学生无穷回味。在学生充满节日的快乐氛围中,播放《快乐的节日》歌曲,让学生随着欢快的旋律,唱跳。使学生愉悦的情感得到升华,达到教学高潮,留给学生无穷的回味。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猫虎歌》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音乐第四册第五课《兽王》中的歌曲。这首歌曲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4/4拍,一段体结构。歌曲为两段歌词的分节歌,幽默诙谐,极富童趣。歌曲有着民歌浓重的说唱风,适合学生边唱边表演。

  教学目标:

  1、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表演。

  2、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教育学生爱护人类的朋友——动物,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3、鼓励学生编创老虎和猫的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 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能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进行表演。

  教 具: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教学流程:

  以审美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一、创设学习的场景:

  导入部分:

  我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以一段生动的猫和老虎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的情境,为学生营造求知的氛围,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部分:

  1、先让学生完整地聆听歌曲,多次感受歌曲风趣的情趣,再听琴和小声哼唱歌曲的音调,然后鼓励学生自由的读歌词,有感情地读歌词。在通过小组的练唱小声随琴填唱歌词,分组讨论如何表现歌曲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的来唱,学生给予互评,教师给予指导,最终达到学生能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我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是因为:这首歌曲曲调诙谐,在学生的意识里很想唱好这首歌曲。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自主学习,带给他们的喜悦。

  2、换方式演唱歌曲。男女生分唱,师生分唱,小组分唱。通过换方式演唱歌曲,不但能让学生进一步唱准歌曲,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在唱准歌曲的基础上,才能演唱其它方式,这样就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的实质。

  三、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创新部分:

  以小组编创老虎和猫的故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的想像力,编创自己喜爱的故事,更好地展现他们的想像和表演能力。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洗手绢》。这是一篇歌曲教学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具、说教学过程7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洗手绢》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六课《爱劳动》的第一课时,歌曲为C大调,2/4拍,曲调、旋律具有童谣风格,2拍子的节奏强弱分明,歌词简单却极具教育意义,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儿童们快乐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美好画面,弘扬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二、学情分析

  由于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导,他们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因此,在课堂上应培养他们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在律动、音乐游戏和歌曲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在创造方面能够自编简单的歌词,在评价方面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的评价。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及音乐心理特征,新课标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这一学龄段学生的 - 1 -

  认知规律,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的教学原则,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点:

  1.通过教师教唱,让学生有感情、生动地学唱本曲。

  2.通过对作品中独特的音乐要素,如反复记号、休止符的学习,并结合诸如“哎啰哎啰”的歌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学唱本曲,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从小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音乐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通过活动的创编,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节拍的强弱规律和哎啰哎啰等语气词给歌曲带来的独特民谣风格。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反复记号和休止符等独特的音乐要素。

  五、说教具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我运用的教具有:多媒体、电子琴、手绢 。

  六、说教法学法

  为克服重难点,本课我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有:通过多媒体PPT音频视频的直观教学法、教唱法、讲授法等对本课进行教学。另外,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本曲的休止符和歌词哎啰哎啰等音乐要素,根据学生在儿童阶段自然嗓音很纯很亮、体形灵巧的特点,在活动创编中,我采用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使本课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而在学生的学法方面,我将引导学生采取活动探究、小组合作、听唱法、活动创编等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获取新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七、说教学过程

  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环节,依次是:1.创设情境,律动导入;2.节奏训练;3.学唱歌曲;4.活动创编 。

  第1环节—创设情境,律动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教学的点睛之笔。

  播放《劳动最光荣》,学生随音乐律动。谈话:我们刚才听了一首歌曲,名字叫做《劳动最光荣》。里面的小动物都很爱劳动。你们喜欢劳动吗?喜欢什么劳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歌曲的开始就欣赏有关劳动的歌曲,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鼓励学生都爱劳动)

  出示PPT课件中小朋友帮妈妈洗衣服、手绢的图片,向他们提问这位小朋友又在做什么劳动呢?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课《洗手绢》的教学。

  第2环节—节奏训练 师说:这个小朋友干的可起劲了,我们来给他加加油好吗?出示本课重要节奏

  X X |X X |X X | X 0: |X 0

  哎 啰 哎 啰 哎 啰 哎 哎啰哎啰 哎

  指导学生打节奏并掌握。

  - 3 -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本曲中歌词及休止符带来的劳动感。) 第3环节——学唱歌曲

  (1) 初次聆听 :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其完整聆听歌曲《洗手绢》,有一个初次的音乐聆听体验。并结合导入时的内容,触动学生的连觉思维,向学生提问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劳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本曲。

  (2)歌词的节奏训练 :出示“红太阳”“白云彩”“妈妈洗衣我也来”的图片,辅助教学。教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3)教师范唱:为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洗手绢》,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音乐体验,并对该曲旋律有初步印象。

  (4) 教师逐句教唱 :以乐句的方式,对学生学生进行逐句的教唱。着重教唱带有休止符的反复

  2/4 , X X |X X |X X | X 0 。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

  (5)再次聆听,完整演唱 :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洗手绢》的情感,并结合以上所学各个知识点的积累,最后让学生富有情感地完整演唱歌曲。

  (6)比一比:分小组,男女生演唱歌曲。让学生自己互评,比一比谁唱的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采取活动探究、小组合作、听唱法、等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获取新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第4环节——活动创编 理论离不开实践,这个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歌曲的民谣风格,并且亲身践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感受劳动的快乐,我在PPT上出示“妈妈 我也来”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对歌词进行改编套入本曲中, 并根据改的歌词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让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他评,最后我来评价哪组表演的最好。让学生在做中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创编,在编排过程中可以找自己的好伙伴也可以分组的形式,学生在编排中也认识到我们小学生要热爱劳动)

  教学总结 在本课教学,我运用了体态律动教学法、示范法、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和活动创编等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体验音乐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明白要做个爱劳动的孩子。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直观形象,简单明了,能体现本课教学的重点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内容作为高中数学中仅有的两章解析几何知识的第一章,是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不但是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以及其他曲线方程的基础,也是学习导数,微分、积分等的基础,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本节教材是本章教材三大部分的第一部分中的重要内容,是本章环环紧扣的知识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节课“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本节教材“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以及代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中都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例如:求最小值问题,对一些新知识新概念的定义,建立方程的问题等等,立竿见影,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都可以简便迅速地解决问题,还可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直线这部分知识的结构体系。

  2、本节内容的具体安排及编写思路:

  出于简洁性的考虑,教材编写单刀直入地直接提出核心问题,并给予解决的方法。我编写本节教案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降低难度,教给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作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逐步逼近目标,充分展示数学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均能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以充分体现,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对教材上的例10、例11,由于是直接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较易,故我让学生直接去阅读、去理解,熟悉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但对例11的稍许变化,却抓住不放,通过例11的解法的启示,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去探究二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利用有限的时间和学生刚成功的那一股学习的惯性,对教材进行拓广,让学生对归纳总结出的公式有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和掌握,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结构特点,并能熟练准确的应用这一公式,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

  2)、学会寻找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思维过程及推导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体现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在研究讨论问题时的数学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4)、教学中鼓励同学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熟练的应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本节学习的重点,难点是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二.学情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四川省渠县中学,虽然是一个国家级重点中学,但同时又由于渠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80%以上的学生来自偏远的乡村及山区,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都较落后,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基本上都是在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中渡过的,很少在数学上享受过真正意义上的研究问题、探索发现问题的乐趣,都习惯于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善于自己开动脑筋去研究问题、探索问题。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正逐步采用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理解、掌握知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的目的。

  三.主要教学构想: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入课题,降低教材难度。主要由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讨论,去归纳总结得到公式,再辅以适当的例题、习题帮助学生熟悉公式,学会运用。特别是引导学生对例11的进一步探究,既拓广了教材,又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的理解。从而达到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完善结论——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实例:某供电局计划年底解决本地区最后一个村庄的用电问题,经过测量,若按部门内部设计的坐标图(即以供电局为直角坐标原点,正东方向为x轴的正半轴,正北方向为y轴的正半轴,长度单位为千米),得知这个村庄的坐标是(15,20),离它最近的只有一条直线线路通过,其方程为:3x–4y–10=0,问要完成任务,至少需要多长的电线?(如图4—1所示)

  〈字幕出示题及图,让学生阅读、理解、思考,约2分钟〉

  引入课题:

  [师讲]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题和理解已经知道,这实际上是一个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问题,也即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

  2.解决问题情境:

  [师继续讲]下面,请同学们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想一个办法来解决此问题,甚至不一定要求结果,只要得出一个思路即可。

  〈让同学思考、讨论约5分钟,然后让学生自己举手回答,老师点评,约10分钟〉

  学生可能的回答:

  [答一]拉一根绳子量一下即可。

  [师问]可以,但哪里去找那么长的绳子?还有其它办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众补充:测距仪!测距仪!

  [师肯定]好办法!将来肯定是做工程师的材料!请坐下。

  [师继续]但如果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手里仅有纸、笔及三角板(或直尺),能不能发挥我们的数学特长,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呢?

  可以肯定,被开方式是一个二次项系数为正的二次函数,x0又不受限制,应该有最小值,从而︱PQ︱有最小值,此最小值即为所求。

  [师肯定]好思路!既利用了直线方程设出了直线上的一点,又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了一个二次项系数为正的二次函数,且不管根号的影响,大着胆子求二次函数的最小值,求出的最小值开平方即得结果。但要考虑两个问题:①求出的二次函数的最小值有无为负数的可能?②此种方法的运算量是否偏大?同学们可利用课后时间试着推演一下。

  [答三]要求点P到直线上的点的最短距离,即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由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直接过点P作PQ垂直于直线于Q点,则线段PQ的长即为所求。(如图4—2所示)

  Q的坐标,再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出:︱PQ︱=9

  [师肯定]好思路!直接运用了刚学过的直线的方程,二直线的交点,二直线垂直的条件,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等知识,用到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在有数据做具体运算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仍有一定的运算量。不信,同学们下来后又可验算一番。

  [答四]可能预习过教材的同学

  过P作PQ垂直于直线于Q点,则PQ即为所求,再过点P分别作轴、轴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于M,N点(如图4—3所示)

  [师肯定]方法相当不错!既有数形结合的思想,构造的思想,又妙用了解析几何中坐标的概念,直线上的点的概念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等知识。但为什么如此做呢?(老师分析、归纳):该做法充分运用了点P的坐标的意义,通过体现点P的坐标,发现过P作轴、轴的平行线时与直线有二交点,这二交点与点P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又由于这二交点在直线上,从而可得二交点的坐标,再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进一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至此,由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点P到直线的距离|PQ|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仍显得有一定的运算量。

  (如果学生还有其它解法,老师可在黑板上随机应变地板书。)

  (如果学生一个方法均未想到,老师可作如下引导:字幕逐条显示,图形中的线段依顺序逐一显示

  ①什么是点P到直线的距离?

  过P作直线的垂线,垂足为Q,则|PQ|即是点P到直线的距离。(如图4—4所示)

  ②点P的坐标的意义如何?

  过P分别作轴、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K、I,则有向线段KP、IP的数量即为点P的坐标。

  ③体现一下点P的坐标如何?

  发现,过P作轴的垂线时,与直线有一交点N,且N点的横坐标与点P的横坐标一致,而N点在直线上,从而由直线的方程可得N点的纵坐标,进而得线段PN的长。

  受此启发,过P作轴的垂线PI时,由于与直线无交点,故作PI的反向延长线与直线交于点M,从而点M的纵坐标与点P的纵坐标一致,且横坐标通过直线的方程也易求得,线段PM的长也就求得了。

  ④眼前一亮,直角三角形MPN已浑然天成,且MN的长也可由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从而由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得|PQ|的长。

  3.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15分钟〉

  [师讲]通过前面[答二]、[答三]、[答四],我们都遇到了同一个拦路虎,即运算量较大的问题,而我们今后将会遇到大量的类似问题,如果都如此运算,未免太浪费宝贵的时间。此时此刻,我们多么需要有一个简便的运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公式来解救我们!

  下面,就让我们去探究这个公式吧,用我们今天的辛苦去换取我们明天的简捷吧!(暗示公式的`存在,激发同学们探究的兴趣,增强同学们探究成功的信心。)

  [出示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的的坐标为(),直线的方程是Ax+By+C=0,(如图所示),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去直接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

  [师讲]下面,仍然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此问题。(可以让前面一排的同学转过去与后面的同学每四个人一组进行讨论解决。老师到同学们中间去巡视,了解同学们的思路,及时的加以点拨,同时也对同学们的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做到心中有数。)

  [老师估计]由于有前面的[答二]、[答三]、[答四]或老师的引导作铺垫,(这个铺垫非常重要!故前面占用了较多的时间也不可惜!)故大多数同学可能会按[答四]的方法做:老师可以作预见性的字幕板书,在大多数同学完成后再出示。如有同学按[答三]的思路做,老师提示,运算量太大,一般不采用。

  过点P作轴的平行线,交于点R();作轴的平行线,交于点S()。(如图4—5所示)

  此时,可能同学们会大舒一口气,但老师紧接着进一步提出:“诸位,考虑到A,B为零的情况没有?请进一步考虑一下A,B为零的情况如何?”

  抓住同学们思维不慎密之处,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现分类讨论的思想同学们的思维可能又重新活跃起来,进行分类讨论。

说课稿 篇7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紧扣“奇妙”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科学知识,语言生动活泼,意思表达得深入浅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说我教授这节课的过程。

  一、说教材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也将越来越来多。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人们密切的关系。

  2>感悟、体会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

  3>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它的工作原理、构造和作用,体会起奇妙之处。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选择了目标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用运多媒体课件。

  语文课,重在通过对语文文字的接触、揣摩,培养学生的语感,积淀语言。如何在说明性文体课上上出语文味,是一大难点。但本设计应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第一特性。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以读代讲,以合作探究代讲以图引文,图文结合。利用多媒体手段,抓住文中重点句子体会互联网的奇妙。通过课前预习、读、疑、想、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到课文中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表达。

  三、说教学程序

  1)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开火车读)

  2)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上节课学了生字词,读了课文,这节我们做什么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3)出示课题齐读

  4)精读课文感受奇妙

  A、点击学习要求,按要求先自学,后小组合作学。(认真读每一句话从中能看出什么奇妙之处?可在句子边写简单的批注,如:大、快、多等)意在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

  B、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依次出示板书三个特点;大、快、多,学生很快找出相关句段。课件出示这些段落,通过读、想、议等方法让学生感悟互联网的奇妙,同时了解了互联网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C、拓展延伸

  互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娱乐、交往购物提供了种种方便,功能太多了,真是奇妙啊!除此之外,能不能说说你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写文章,通缉犯罪分子,捐款,看病等)意在丰富知识。

  5)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我总结说: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们有什么关系这几方面说明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但这只是网络知识的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还有许多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探索。

  6)课外作业巧布置,你把你的作业发送到老师的电子信箱,老师将在网上批改你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这应该是学生所喜欢的一种方式。

  四、说这节课的得失

  这节课有以下两个优点:

  1、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中,注意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之处:没能很好利用网络,让学生亲自感受作用之大、之奇妙。由于时间关系,没能点明沉溺网络的危害。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五、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实物导入,初步感知(3分钟)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窗户和钟表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窗户上窗的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窗户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画出窗户的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感知。接着,我再出示钟表,让学生观察秒针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让学生用手画出秒针的运动路线,形成对旋转概念的初步感知。

  2、创设情境,感受体验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我再创设图片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主题图及课本中的图片揭示平移、旋转现象)

【【精选】说课稿合集8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合集7篇

2.【精选】说课稿合集八篇

3.精选说课稿合集10篇

4.【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

5.【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6.【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7.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8.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