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0 16:39: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汇编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说课稿汇编10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山东省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七课,它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幻灯片制作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熟悉超级链接的功能,初步掌握文本超级链接的方法,能利用“超级链接”的功能实现简单的交互,对今后熟练应用幻灯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及学法

  就教学内容而言,对已学习了一定幻灯片制作技能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但学生在做返回的超级链接这一教学难点时,容易思维混乱,不知如何操作。因此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则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小组学习交流讨论以及教师适当点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重在促进学生相互的交流和分享,实现共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学习内容以卡通形象及奥运形象为依托,采用以信息为主线,任务为核心的模式,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精神,体现了课程整合的思想。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情感需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熟练使用PowerPoint;初步感知“超级链接”的作用,并能利用“超级链接”的功能实现简单的交互。

  过程与方法:能对采集的素材进行编辑加工,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学会联想和类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使用超级链接的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利用PowerPoint展示自己的态度,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和表达,通过学习过程获取快乐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使用“超级链接”,掌握“超级链接”的方法,能利用“超级链接”的功能实现简单的交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置返回的超级链接。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演示法、指导法、激情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增加一些卡通与运动员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学法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学生尝试操作的过程中,基础好的同学肯定能很快完成任务,基础不好的学生则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的同学相互协作完成,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与他人合作。

  五、说教具、学具

  课件、液晶投影仪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有了学习兴趣才能进入快乐的情感状态,才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所以,在导课这一环节,我展示了卡通片人物“多啦A梦”、电影的幻灯片演示文稿,激发学生探究的意愿,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意性,激发学生想要创作的欲望。

  揭示课题:学习“建立超级链接”

  (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观看老师制作的幻灯片,了解PowerPoint强大的功能与用途,感受到超级链接的神奇本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授

  (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的时候,最迫切希望的是自己能亲自动手实践!亲自去尝试!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书本30页,边看边先制作一个简单的超级链接。)

  1、让学生尝试着给机器猫加上超级链接,链接到后面相对应的幻灯片。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指导。

  (教师指导时,提示做的快的同学,在幻灯片播放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展示做好的同学作品。

  3、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难点)

  教师提示:超级链接做好了,放映后你感觉怎样,有什么问题?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的同学相互协作完成,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与他人合作。尝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示范作品,并说说自己的操作步骤。

  4、将卡通人物介绍链接做完整,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真正掌握超级链接的方法。)

  (三)大显身手

  教师提示:利用本节课知识一展身手。

  题目要求:

  我国有许多优秀的运动员,他们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同学们也非常喜欢这些运动员。现在为“我喜欢的运动员”设置超级链接。

  (利用学生喜爱的运动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展示作品。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自我创作和团体力量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总结本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内容?

  组织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经验交流讨论,回顾学习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点的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巩固。

  七、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思想品德渗透的问题。本课有机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迁移。

  2、注重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讲授少,学生探究多。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别是弱势群体。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获得个体的发展,尽量不让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是失败者。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谈生命》,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解读

  《谈生命》是冰心的一篇谈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美文,道出了她历经沧桑、倍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全文仅有一长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文字简洁、哲理深邃,形象表达尤其精彩。开篇用一句话:“我不改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引出话题,接下来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描写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意,升华哲理,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体会文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读文章精美简练的语言。培养感悟能力。

  3、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含蓄而深厚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赏析文中优美、含蓄、富有哲理的语言,加强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4、教学难点:

  透过文章精美、简练、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品味文章深沉含蓄的意蕴。

  二、说教法

  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想象法

  三、说流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生命”二字,引导学生描述由这个词引发的生活联想,以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朗读课文,感受生命的律动

  1、听读课课文,初步感受生命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标出你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标出你认为老师朗读得好和不好的语句。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朗读方式。

  (3)字词积累(重点在“读一读,写一写”)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像春水奔腾不息,小树顽强生长的画面,思考作者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落叶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有没有道理,暗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是点评)

  (三)精读美文,品悟生命的力量

  1、请同学们细读文章,然后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个,赏析品味语句。

  (1)我最欣赏的一个词语;

  (2)我最喜欢的一句语;

  (3)最能激发我想像的一组画面;

  2、教师出示示例

  3、学生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4、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的精美的,富有哲理的诗句,深入领悟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5、教师小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写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让我们充分感受本文意境美的同时,领悟了生命的本质。

  (四)延伸阅读,感悟生命的真谛

  齐读“宇宙是一个人生命”到文章结束这部分,找出本文的主旨句,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教师小结:作者告诉我们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在我们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伴,我们应用坚强、乐观、向上的主旋律,谱写自己短暂而又激越,昂杨的生命之歌。

  (五)拓展表达,升化生命的意蕴

  让学生根据“一江春水”表现生命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形式和“一棵小树”表现生命过程的形式仿写:“生命像 , 。”

  (学生仿写,然后联读展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

  2、收集人类或自然界中痛苦与幸福相伴相生的生命现象,然后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写一段话。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辽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说变化中的第一课《身边的变化》。本课体现的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中的内容。《身边的变化》要求让学生通过现实中自己身边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快乐,从而懂得珍惜快乐、幸福的生活。本课属于本单元起始课,为本单元其他课程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所以本课在本单元占有重要位置。

  二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学习习惯,但对周围的事物留心差,对身边的变化感受不是很明显,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和介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找到同学、学校、家庭的变化,知道身边的事物每天都在变化。

  2、在找身边变化中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分析辨断能力。

  3、在感受身边变化越来越好中,体验快乐,珍惜幸福,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重点:引导学生找身边的变化,并体验变化带来的好处。

  难点:引导学生找到同学、学校、家庭的变化。

  为能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谈话、游戏、交流、欣赏等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还会利用课件等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将会用观察、发现、感知、体验的学习方法,了解身边的变化,感受美好变化所带来的快乐,并懂得珍惜幸福生活。

  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首先我让学生说说今天的品德课与以往的品德课有什么不同?简单的一个问题,却让学生找到了身边的变化,并能谈出感受。接下来直接导入本课并出示带有“找”字的放大镜模型,强调了“找变化”。也激发了学生找变化的兴趣。

  (二)学习方法

  让学生找到身边的变化,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找变化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学会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会了方法下面的环节才能顺利的开展。所以,在新课教学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找变化”的小游戏,让学生找找老师身上的变化,通过游戏使学生总结出找变化的方法,再通过“家中找碴”游戏来巩固方法。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在游戏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新课教学

  接下来我先让学生找找自己家里的变化,然后找同学和同学校的变化,这校由近到远,由浅到深,让学生逐步去发现身边的变化,符合小学生认知的规律。同于学生年龄小,所在在找变化的过程中,我会运用游戏“猜猜他是谁”来找到同学的变化,并感受变化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的快乐。还会启用“小导游”来激发学生找学校变化的兴趣,并通过学校曾经取得的荣誉,让学生感受学校越来越好是全校师生和家长们共同的努力的结果。通过适合引导、启发让学感受到美好的变化带给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感激。

  (四)总结本课

  身边的变化有美好的变化,同时也有不好的变化,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要让学生正视这点,客观辨证的面对身边的变化,于是在本课的最后我布置学习回家以后运用方法找一找身边不好的变化,为本课的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铁和铁的化合物在历年高考当中出现的几率非常之大,故学好这一章对以后的总复习来说非常的重用。而且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第八章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会铁制品的一般防锈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通过宣化钢铁公司的发展史及我国钢铁史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2)难点: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铁制品已是司空见惯,对铁的一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了解。因此,对于铁的物理性质,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关于铁的化学性质,在本章之前已经学过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与酸的反应,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也曾接触,则可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2。教材处理及意图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宣化钢铁公司生产发展情况,钢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的钢铁发展史及产量情况等资料的收集。每一组推选一人课堂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后转入铁的性质学习。这样处理能使学生自主认识身边常见物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铁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讨论题的形式完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钢铁制品为例,由学生讨论各应用了铁的哪些物理性质。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3)铁的化学性质采取“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铁跟氧气的反应时,在学生了解铁丝在纯氧中能够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探究铁镁两种金属跟氧气反应时的条件的差别,得出镁比铁活泼的结论。在学习铁与酸反应时,由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导入,学生亲自动手做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学习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则通过一个新奇的实验导入:一把明亮的小刀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取出,“铁刀”变成了“铜刀”,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奥妙,探究反应的实质。如上的教材处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过程,获得主动发现的快感,增强了学习兴趣。

  (4)关于钢铁制品生锈及防锈措施的内容,在本节课的一周以前,布置研究性学习课题“钢铁制品锈蚀条件及防锈措施的探究”。由学生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引发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防锈措施和锈蚀条件的关系。通过此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交流、讨论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渐树立珍惜资源,合理、正确使用资源的观念。发展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2。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认识金属单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评价方式: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4。教学手段: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语小组代表简述收集的资料使学生体验信息怎样收集和处理,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评价总结倾听发挥评价激励功能投影展示钢铁厂生产场景观看激发学习兴趣提出有关铁的物理性质的讨论题思考、讨论培养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引导回忆相关知识制氢气的实验为探究铁的化学性质做准备指导学生探究铁的化学积极思考回忆有关镁、铁分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及实验室性质通过思考、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汇报有关“钢铁制品锈蚀条件”“防止锈蚀”的学习成果,并简要评价汇报、讨论、评价使学生了解钢铁锈蚀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培养科学使用资源的观念课堂小结倾听、思考并回忆巩固知识达标练习教师精心挑选,回扣本节重难点(习题另附)思考回答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强化爱国情感,增强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五、板书设计

  采用提纲式板书,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体现教学重点和关键。简单明了,条理清晰,便于记录和复习。

  ,铁的性质 说课稿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教科版第六册第五课《真情的回报》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易懂的课文,叙述了一个虽然平常但却很感人的故事。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因父亲生病,不得不以送报纸为家里挣钱减轻负担,由于他诚实的劳动,换来了订户们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使他懂得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样一个道理。文章以叙述为主,内容生动,语言平实,通过平实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创造出令人动情的效果。

  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品味,理解文题包含的意思,懂得诚实勤奋的劳动可以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全文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帮助学生感悟和体验这种真情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在教学时,紧扣课题,以此为切入点,抓住“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和“我得到了怎样的回报”这两个问题来展开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两个关键问题,分别标出,然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具体教学以随机教学为主。

  对于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教学,采取让学生感情朗读,评评议议,比较句子的异同点等体会句子含义。对于文章中写“我”付出真情的描写并不十分具体,通过让学生进行联想,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我”内心的惊喜、激动和感激。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读读、评评、议议、想想、说说等多种形式的学习途径,来理解“诚实勤奋的劳动可以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的具体含义,体会真情。

  三、说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导入。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真情的回报》这篇课文,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可贵的真情。

  2、板书课题。

  3、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对谁付出了真情?谁给予谁回报?(板书:“我” 订户)

  (过渡)在这个故事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送报工, “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我”究竟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二)、立足“真情”,感悟体验。

  1、请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注意:根据问题,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反复地品读、回味,可以圈、划等,写下自己读书时的感受。

  2、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想,只要书读好了,两个问题肯定会迎刃而解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A、“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指名学生回答。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最后一节前半部分,自己轻声读一读。

  讨论:“绝活”这个词明白吗?(超出一般的本领、很不一般的本领)

  上面怎么用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超出一般的本领,表示特殊意义)你能想象一下,别的邮递员是怎样施展这个“绝活”的吗?(指名学生做相关的动作甩、扔、抛……)

  “我”是怎么做的?(依旧……依旧……)

  “两个依旧”说明什么?(哦,原来我的真情就表现在不管是骑车送报还是肩挎大包步行送报,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雨交加,也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我都坚持认真负责地把报纸送到订户家里。我一直是怀着真诚的感情来送报的。我一直是诚实劳动的。)(板书:诚实的劳动)

  也请大家怀着这份真诚的感情来读这句话。

  B、“我”的真情究竟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指名学生说,指导朗读相关段落,并指导概括。

  (1)、“对我非常客气”;

  (2)、推荐新订户;

  (3)、多给小费;

  (4)、圣诞礼物(送辆新车;圣诞卡;真诚祝福;)等

  3、从订户对我的回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订户对“我”的“回报”是随着“我”的“真情”的不断付出、对“我”了解的不断加深而逐步丰厚的。你知道原因吗?(这实际上就是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感动了订户们;“我”真情的付出得到了真情的“回报”! 订户们真情的“回报”!激励“我”真情的付出。我诚实的劳动换来了订户们的关怀与爱意。我还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一片“真情”。

  4、指名说,作相关的评价。

  5、小结:这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一片“真情”。 那么当初“我”在真情付出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要得到回报呢?

  6、组织学生展开交流。

  小结:“我”真情的付出,并没有想到要得到回报,而我却得到了订户们丰厚的回报。这使我永远记住了——引读最后一句

  板书:诚实的劳动 关怀与爱意

  7、归纳板书:只有诚实的劳动,才能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三)、超越文本,倾吐真情。

  1、 体验真情: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2、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3、 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句话,永远把它记在心中。

  4、 学到这儿,大家一定感慨万分!我希望同学们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用一两句精练的语句写下来,在后面写上你的名字,这就是你的小名人名言,也可以把它当作你的座右铭。

  5、 指导学生写自己的感受。

  6、 交流汇报,教师作及时评点。("真情的付出,才有可能得到真情的回报!""真情换真心,真心换真情!")

  7、请大家大声地把自己的名言读一读,这是你的名言,请你永远地记住它,让它成为你人生的坐标。

  8、是啊!只要我们献出一份爱,也就献出了一份真情,有了真情,才能换来人世间真情的回报!此时此刻,老师也想倾吐一下自己的心声,有一首很好听的歌,你们想不想听听,(师唱《爱的奉献》后播放这首歌。)

  四、说板书设计:

  真情的回报

  “我”——订户

  诚实的劳动——关怀与爱意

说课稿 篇6

  一、课程标准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初二历史与社会课题《开放与交流》是本册教材最后的内容,对学生现在的学习进度来说,跳越了好几个朝代的知识,对于没有前面历史知识铺垫的学生来说,要贯通古代历史来理解开放与交流的意义,是有困难的。课题本身又具有综合性,还要以史为鉴,结合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谈开放与交流的意义,也需要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开阔视野。此外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要求较高。

  三、教材分析

  《开放与交流》课题是初二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的最后内容,教材以马可·波罗东游记为线索,以宋元时期的繁盛的对外交流为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并介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有总领古代对外开放与交流的作用,从历史发展的经验中去理解开放与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课题对学生理解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现实教育意义非常突出,所以本课教学非常重要。

  依据以上的课程标准,结合初二学生的学情,参考教材特点与历史教学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分解确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四、学习目标

  1、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了解马可·波罗东游见闻以及《游记》的影响,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2、学生感悟中华古代文明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感悟开放与交流的意义。

  3、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创设情境,倡导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掌握联系阅读、合作探究的科学学习方法。。

  4、认识马可·波罗的历史贡献,培养学生顽强不屈的毅力与百折不回的精神。体会元朝的强大与富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学生了解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感悟中华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难点:感悟开放与交流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联系阅读探究法为主,提供补充学习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发现,理解感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六、设计思路

  以马可·波罗游历中国为明线,以一个人(马可·波罗)、二条商路(海上与路上丝绸之路)、三个城市(大都、杭州、泉州)为构架,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当今身边——古代——当今的讲述顺序,从身边的对外交流事例引课,联系马可·波罗游历华夏的见闻,感受元朝的开放与交流,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感悟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再联系古代、当今中国的开放,学生在谈感想中探索开放与交流的意义。

  七、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新课。以采实学生的欧洲修学旅行到威尼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联系课题,学生讲述亲身体验,提出对外交流的重要性。

  2、游历华夏话见闻

  以马可·波罗的东游旅途见闻为主线,反映元朝的强大与富庶,对外开放与交流。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思想

  本课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篮球兴趣,发展学生的传接球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和积极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

  篮球传接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在比赛中是一种很实用的传接球方法。教材选自我校女子篮球模块水平五的内容,在初中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础上学习,学好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又是今后学习篮球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教材共安排3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为传接的准确性,难点为侧身跑中跨步接球,迈步传球动作协调连贯。学习本技术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提高身体的灵敏、协调、速度素质。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26名女生,高一女生身体发展成熟,具备良好的体育运动能力。因为初中锻炼篮球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学生在篮球方面表现出较浓的兴趣和充足的自信心。然而在传接球技术方面接触少,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高一的学生在物理中学过运动中的位移知识,能够理解行进间以球领人的技术原理。考虑到学生相互配合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应加强相互合作教育。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以球领人的技术要点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80%的学生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能够传接准确,60%的学生能够在侧身跑中做到跨步接球,迈步传球的动作基本协调连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积极评价的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直观教学法:讲解基本动作和练习方法由老师亲自示范,作到讲解和示范相结合,讲解清楚,示范到位,使学生一目了然。

  (2)纠正错误法: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

  (3)分层递进法:基本练习部分由两人原地传接球到一人移动两人固定练习,再到一人移动一人固定练习,最后到全场跑动中传接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递进方法。

  2、学法

  (1)游戏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尝试法:使学生在多次的尝试练习中掌握技术、改进技术。

  (3)评价法: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1、准备部分

  上课开始,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我用激励性语言导入教学。

  “中考篮球考了多少分?”“30,29,28等”

  “看来你们的篮球水平不错吗?你们会单手肩上投篮吗?会运球突破防守吗?会两人传接球快攻上兰吗?”

  “不会”

  “篮球作为一项运动有好多的技术和战术,你们愿意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篮球水平吗?”

  “愿意”“好我们先来玩球熟悉熟悉球性。”抓住高中生的求知欲望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学生成体操队型散开,模仿老师的动作进行球性练习。内容为指拨球、绕腰转、绕膝转、胯下传递球、指按球、两人对抗运球。用时3分钟,目的是活动学生的身心和熟悉球性,特别是活动学生的手指关节,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接着进行抢断球游戏,方法为学生四人一组,三人在圈上相互传球,中间一人快速滑步或转身来抢断球,被抢断的学生换到中间来。要求学生1-6报数然后到相应的场地上进行练习。用时3分钟,目的是复习初中学过的传接球技术和提高学生的传接球兴趣。

  2、基本部分

  (1)二人传接球

  教师观察学生的练习后向学生介绍各种传接球的用途和运用时机,(反弹传接、单手肩上、双手胸前等)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且针对实际练习情况强调双手胸前的传球手法和接球手型,要求学生传球伸前臂,翻腕,手指弹拨球。接球时伸手迎球,指端触球时双手迅速后引护球。讲解后请一位学生配合示范,在理解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直观地观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动作概念。学生两人一球散开练习,用时3分钟目的是改进传接球技术,要求传得更平、更快、更准。关注到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进行个别辅导,个别学生出现双手抛球或扔球的动作,教师要通过示范反复地强调正确的传接手型,使学生尽快掌握原地传接球的技术。

  (2)移动传接球

  三人两球,一人移动传接球,两人固定传球。要求学生要控制好落点传得准,积极移动接得稳。用时5分钟,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会移动中的传球落点和脚步的变化移动。练习结束后请1-2组学生示范,鼓励同伴评价,对于移动速度慢的同学给予语言上的鼓励。目的是通过观察、思考、评价,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提高自身的动作质量。

  (3)跑动中传接球

  教师安排见习生做固定传球人,要求学生在跑动中上体稍向篮球方向侧转,传球时迅速出手传斜线球,当球接近自己时上步接球。用时5分钟,目的是学生体会在移动中传接球的感觉。教师边观察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帮助学生改正不够之处。侧身跑中大部分学生脚尖没有正对前进方向,对于这个共性问题老师进行集中纠错讲解,请不同的学生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推进速度,提醒学生跑动中脚尖正对前进方向,上体稍向篮球方向侧转能够更好地进攻。

  (4)两人慢跑中传接球

  两人一组一球在慢跑中传接球上兰,要求动作连贯,避免带球走。用时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走步的犯规现象。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探究如何避免走步,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目的是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培养学生自我练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可能还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走步的规则,无法在传接球过程中避免走步的现象,只能鼓励学生从严重走步到少走步,争取在下节课提高要求。有意识地鼓励掌握情况良好的同学加快推进的速度,目的是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和要求,并且提出两人传6-8次上兰的具体要求,督促学生进行正确的侧身跑练习。

  (5)游戏:画老鼠

  规则:两人从底线开始行进间传接球上篮,练习结束后在预先设计的板上画老鼠,球中了加上传接时没有掉球画两笔,两者居一画一笔,两者都没有不能画,前面同学过了中线后面的同学就出发。看哪一组画得最快最完整。结合鼠年的时机既提高练习的兴趣又可以巩固所学的技术。

  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人体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在教学手段上安排从固定到移动的四种练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3、结束部分

  学生跟着老师做放松练习,内容为情景尝试“蒲公英妈妈撒种”,以达到稳定情绪,愉悦身心的目的,最后老师对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和鼓励,愉快地结束本课。

  七、教学特色

  1、本课采用尝试练习法,使学生在尝试练习中理解行进间传接球的技术要点,安排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调控作用。

  2、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在评价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同伴之间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传接球技术。

  3、游戏法也是本课的一大特色,在准备部分的对抗运球和抢断球游戏都能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基本部分中将行进间传接球上篮和画老鼠联系起来,既能复习所学的技术,又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结束部分的“撒种”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放松身心。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热身,在游戏中巩固技术,在游戏中合作,在游戏中进步,在游戏中恢复身心。

  八、教学效果预计

  整堂课练习密度40%,练习强度中等偏上。学生身心得到满足和愉快的体验。

  九、场地器材

  篮球28个,篮球场2个,设计板2块,画笔2支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全神贯注》是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芡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对他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差点把芡威格锁在工作室的事。课文重点叙述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情景,也就是课文的2、3、4自然段。作者通过对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把罗丹如痴如醉地工作状态描述的维妙维肖。要学生理解罗丹忘我的工作情景,是教学的难点。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段与段衔接非常紧密、紧紧围绕全神贯注这条主线展开。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所以理解文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和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所以理解文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和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是学习的重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

  2、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3、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4、感情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分三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划分逻辑段。

  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

  再读课文,划出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

  第三课时:讲读第三逻辑段,理解芡威格话的含义,总结全文,弄清段与段之间联系。感情朗读,完成课后作业。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揭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1—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的2、3两项,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质疑问难——想象叙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课文第二自然段叙述“罗丹一会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象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些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他全神贯注地工作情景。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理解这些内容,体会这种意境有一定难度。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采用硬灌的方法,效果一定 —2—

  不佳。我一反常规教法,让学生针对罗丹的每一种表现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逐个解决问题。这就把难点化分为许多小问题。减缓了教学的坡度。接着让学生看幻灯片,用自己的语言把幻灯片的内容叙述出来。最后再由教师引读文中的句子,弄清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对于1、3、4自然段中的对话,主要采用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情感,从而理解这些重点词句。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呢?因为“学起源于思,思起源疑”。教学中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发现和由教师的提出效果大不一样。由学生提出能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看

  图说话,是培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让学生在理解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每一个表现的基础上,看幻灯片用自己的话把罗丹忘我工作的情景叙述出来,既是对前一教学环节的检查,又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口头表达力的锻炼,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升华。本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特别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课理解。”我对课文1、3、4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主要是人物的对话),按以上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课堂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请大家看课题,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注意力高度集中),学完这课后,你对这个成语的意思会有更深的理解。

  2、课文讲谁、因什么事而全神贯注?(罗丹因修改女像而全神贯注)

  3、请大家打开书,谁能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课文分哪四部分?(教师板书:看女像、改女像、忘朋友、谈感受)

  4、昨天的预习中我们划出了每段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这些重点句的理解,体会大艺术家罗丹是怎样忘我的工作的。 —4—

  (二)读议结合,理解课文的重点句段。

  1、抽生读第一自然段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教师引导分析罗丹语言中的感叹号和两个省略号的作用,体会罗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说的情景。

  2、感情朗读这段话,加深理解。

  3、抽人读第二段中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针对罗丹的每一个表现各提一个意义的问题:

  (1)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在干什么?

  (2)他嘴里叽哩咕噜的在说什么?

  (3)眼里闪着异样的光是什么意思?争吵什么?

  (4)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是在干什么?

  (5)他的情绪为什么更加激动了?

  (6)他为什么像喝醉了酒一样?

  (7)为什么作者要写他痴痴地微笑?

  4、抽生对以上问题一一回答。

  5、看幻灯片,把以上问题连起来,说说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形。

  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从不同角度反复琢磨如何修改,一边看,还一边念念有词地仿佛在说:应该这样改,这样改更有风采,那样改缺乏魅力,说着说着,他眼睛一亮,找到了最佳方案。于是他熟练地操起抹刀修改起来,越改越满意,越改越激动。他如痴如

  醉地修改,已完全陶醉在修改塑像的工作中了,一小时

  —5—

  以后,他终于改好了,舒心地对着女像痴痴地笑了。

  6、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在书上画出描写罗丹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7、教师引读。

  8、自己读3、4自然段,想这段主要写什么?这段与表现罗丹全神贯注有作用?(这段写茨威格被关在罗丹的工作室里。能进一步说明他全神贯注地工作。)

  9、朗读人物对话,体会罗丹虽已修改完女像,但思想还沉浸在刚才的工作中,所以差点把芡威格锁在房内,充分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三)依据板书,说说1—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这几段仅仅围绕课题来写。看女像时罗丹全神贯注地观察、发现问题。改女像时如痴如醉地工作。改完女像还沉浸在创作的境界中,差点儿把朋友锁在房里。)

  五、说板书

  看女像 皱着眉头

  全 一会儿??一会儿 叽哩咕噜

  神 改女像 异样的光 争吵 挥动

  贯 喝醉酒 痴笑

  注 忘朋友 径自出门

  谈感受 如果??就??

  这样的板书设计,清晰展现文章的主线和文章的结构,便于学生对不懂问题提问,体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咕咚来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边跑边叫,许 多小动物跟着跑,最后大象拦住他们,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这是一篇童话,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第一单元教学主要是 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家乡的美,而本单元的参考提示中则强调以识字、写字为主,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本课识字方法的学习和渗透,将为下一识字单元运用多种方 法识字奠定良好基础。

  二、说学情

  学习此课,我们有以下有利因素: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比较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 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再有我班从一年级就开始了课外阅读,学生的识字量较大,这对他们独立认字、理解字义都有很 大帮助。

  也有如下不利因素:通过前几课学习,我发现由于课文较长,识字量增大,在第一课时进行集中识字,学生对生字掌握的不牢固。脱离了文本这个载体孤立地识字,学习效果不好,于是我决定采用分散识字,提高实效性。

  三、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 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上,我将采用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体悟蕴含在汉字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接受文化熏陶,对识字感兴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课标)。

  基于上述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认读8个生字字音,会写“热、闹、逃、跑、吓、哈”6个生字。观察“热、闹”的演变过程,进而掌握字的形、义;在语境中理解“热闹、逃、跑”的意思,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2.在掌握“热、闹”两字结构、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运用“热闹”说一句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带有“热闹”“逃、跑”字词的重点语句。

  4.体验识字的乐趣,产生喜欢汉字的愿望。

  四、说重难点

  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把本课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1.认读8个生字,会写6个,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2.有语气地朗读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在掌握“热、闹”两字结构、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运用“热闹”说一句话。

  五、说教法学法

  过去的识字教学方法低效枯燥,只注意了“音、形”,而忽视“义”,造成学生错别字多,口语交流时说错话表错意。基于这种现状,识字教学必须注意“音、形、义”的结合,教给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其独立识字能力。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意了以下两点:

  1.运用字理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利用字理识字,挖掘汉字本身的趣味,会让学生感觉学起来有趣。教学“热”“闹”时,我将采用追根溯源法帮学生识字。这样,会让学生很快记住,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

  2.在语境中识字,培养识字能力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中有读,读中有悟。识字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必须在语境中识字。教学中,我将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识字情境,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并鼓励学生大胆寻找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课分为四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激趣引入 揭示课题;第二环节: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第三环节:多种方法 “识”“悟”结合;第四环节:通读全文设置悬念。

  第一环节:激趣引入 揭示课题

  首先给学生放一小段音频(咕咚咕咚的声音),让学生猜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出课题《咕咚来了》(板书)。然后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 么?”【听视频猜声音,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质疑,是为了培养问题意识,我认为问题意识应从低年级培养,习惯成自然。】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这节课主要是识字教学,但第一课时担负着读通课文的任务,读通是读懂的基础,所以朗读也必须重视。第一步, 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多字。第二步,认读本课生字新词,从看拼音读到去掉拼音读。第三步,指名分段再读课文,如果哪个段落学生读不好,纠 正再读。

  第三环节:多种方法 “识”“悟”结合

  第一、重点学习“热、闹”。这节课预计让学生掌握六个生字,重点学习“热、闹”两字是因为:“热”这个字笔画多,“四点底”又是新学偏旁,再有 本课总目标中要求会用“热闹”写一句话。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字义,才能用“热闹”说一句完整的话,为下一课时落实到“写”做好铺垫。这两个字我采用了 字理识字法,我重点说“热”字的教学。

  首先,我板书“热”字从甲骨文到楷体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字,并让学生说说怎么猜到的,我估计个别学生能猜到这个字,因为学生在品德课 学过汉字的演变。如果猜不到,我就把字写出来,给学生讲 “热”字的演变,点出是象形字。之后,我让学生说说他们还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学生可能说出“换一换、结构识字、编一个小故事”等方法。如果说 出“四点底”,顺势学习这个新偏旁,并告诉他们“四点底”的字一般和“火”有关系。如果没说出再出示这个偏旁。然后问“你还知道哪些带四点底的字?”向课 外延伸。下一步是让学生扩词:“热有个非常好的朋友,它俩常一起使用”。

  如果学生说到“热闹”这个词就开始学习“闹”。说不到这个词我说出来,继续用“汉字溯源法”学“闹”字。板画“闹”的古字,问学生从古字中看出什 么?引导理解会意字,并说“闹”的本义是“声音大而嘈杂喧扰”,再给闹组词。然后说识记办法和带“门字框的字”,这样可以以一字带一类字。儿童网站

  【看图猜字,看汉字的演变,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有利于学生对字义的理解,也可以让他们在学习字理的过程中,由衷地佩服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在学习了“热、闹”的音形义后,学习运用“热闹”说一句话。幻灯打出带“热闹”一词的句子,引导在语境中理解“热闹”的意思。我用语言 描述大森林的安静后说:“咕咚一声后,森林里还会这么安静吗?”学生肯定回答不会,我追问为什么后说出“这就叫热闹”。然后引导读句子,读出“咕咚来了” 以后,森林里的热闹场面。接着引导学生用“热闹”说句子。如果学生说出的句子单一,我则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句式、从不同角度、内容的不同方面说,尽量把句子 说具体。

  【造句是作文训练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造句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识、记、用后,指导“热、闹”的书写。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两字在田格里的位置。【苏轼的《文与可画谷偃竹记》告诉我们胸有成竹,做事才能有把握,写字也一样。学生写的字经常很难看,是因为不会观察,整体把握字的结构,所以要重视观察。】

  接着,我范写,边写边提醒“四点底”四个点的不同 。然后学生描红仿写,我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最后利用大屏幕展示写得好的字。【通过“观察—书写—评价”指导生字,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有助于夯实写字基础。】

  第二、学习“逃、跑”两字。

  学“逃”时,打出它所在的句子,引导学生结合上文说说动物们为什么逃,再结合生活实际说什么情况下要逃。此时再指导读出“逃”的语气。然后让学生识记、扩词。

  学“跑”是采用猜动作识字。

  小结:“逃、跑经常一起使用,危险来了谁不使劲跑呢?”。

  然后指导书写“逃、跑”。提醒“逃”这类左下包右上的字的笔顺规则。

  【课标指出“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即达到了识字教学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语境朗读感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自学“哈”、“吓”。先让学生独立识记这两个字,学生应该会用“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书写,展示评价。

  【让学生自学“哈”、“吓” 是因为这两个字结构简单,而且学过了“给”“下”,我认为学生能自己观察书写。这样安排,做到教、扶、放,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提高实效。】

  第四环节通读全文 设置悬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我小结:“咕咚一声,吓得小动物‘逃跑’,使得森林里非常热闹,可是最后大家却哈哈大笑,这是为什么呢?这个故事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咱们下节课再学习。”

  【巧妙串连这节课所学的生字,“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材”,为的是让学生有学习的延伸,引发阅读期待。】

  至此教学任务完成。

  识字教学让我欢喜让我迷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谢谢!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国标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还有《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两篇课文,纵观这一单元的体系编排,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精心旨在通过体味作者对民间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体会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的精妙,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4、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思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四、媒介的运用

  1、 利用媒体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文本情境。

  2、 利用录像填补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更好地感悟文章主题。

  3、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与扩充,变理性讲解为形象感知。

  4、 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认识的重构,真正促进学生思想力的变革。

  五、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1、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这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2、 (播放腰鼓的声音)听!安塞腰鼓响起来了,此时,沉寂在你心中的画面也一定活起来了、舞起来了、动起来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 感受“搏击”

  1、 这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啊,是“搏击”出来的。板书:(搏击)你能找到直接描写后生们搏击的句子吗?、

  2、 交流并出示: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3、 一连用了三个搏击,你能读好吗?这三个搏击有什么不同?再读好句子。

  4、 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搏击啊,让我们沉下心来,去字里行间寻找后生们搏击的身影,倾听他们搏击的声音,把握他们的搏击的脉搏。细细读文5—16小节,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并相机学习:

  学习5—8小节。(重点学习一组排比句)

  (1) 读读这组排比句,你有什么感受?(有气势、有节奏、都是比喻句)

  (2) 能把他们读好吗?练读。

  (3) 指名读第一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4) 指导:想象一样骤雨是什么样的雨?(很大,很急,噼里啪啦的声音)这里把鼓点比作了骤雨,一边想象一边把这句话读好。

  (5) 读这段文字时,要联系前后,对照着读;联系生活,想象着读,你才能读好。照着这个方法,自己练读其他几句。

  (6) 指名读,齐读。

  (7) 这是作者笔下的炽热、火烈的舞蹈,想亲眼看一看吗?(播放录像)

  (8) 你能照着这段文字的形式与韵味也写一写。仿写________一样,是____________。

  (9) 你能把你写的句子读好吗?指名几位同学,顺接文中的排比句,完成新的一组排比。

  (10) 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11) 变换句式读,这腰鼓,燥热了——,飞溅了——,亢奋了——

  (12) 怪不得作者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习9—11小节。

  (1) 指名读。

  (2) 这里两段话中用了六个“隆隆”,为什么要反复?

  (3) 把你体会到的送到句子中,读好。

  (4) 男、女生读。

  学习15小节。

  (1) 指名读,你有什么感受?

  (2) 变成诗的形式读。

  (3)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词上——“战栗”

  (4) 什么是战栗?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5) 令人战栗的到底是什么?(生命的力量、强盛)

  (6) 齐读12小节,感受生命的强盛和活跃。

  六、 升华“搏击”

  1、 这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搏击的仅仅是腰鼓吗?读读文章的17小节。

  2、 你觉得他们还在搏击着什么?结合课前搜集的黄土高原的资料说一说。

  3、 学生交流。

  4、 (播放黄土高原影像)师旁白:这就是黄土高原,这就是“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风刮起黄沙飞满天”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荒河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土地的黄土高原。

  5、 你能说说他们还在搏击什么呢?(贫穷、命运、土地、生活,人生)

  6、 在他们无所畏惧的搏击中,人是有希望的,命是有希望的,脚下的土地也是有希望的……

  7、 一齐读好17小节。

  8、 师读:18—20

  9、 播放安塞腰鼓的声音。

  10、这安塞腰鼓,将把中华民族的子孙,把我们带到何方?

【【精品】说课稿汇编10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汇编九篇

2.【精品】说课稿汇编5篇

3.【精品】说课稿汇编7篇

4.【精品】说课稿汇编8篇

5.【精品】说课稿汇编6篇

6.【精品】说课稿汇编4篇

7.【精品】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8.【精品】美术说课稿范文汇编9篇